讀書時節:人愈來愈像機器?

「人工智慧愈來愈像人,人,卻愈來愈像機器。」

最近在網上讀到上面的這句話。我想,AI愈來愈像人,因為它的應對愈趨自然。人呢?愈來愈像機器,是因為生活滿滿「操作感」,還是人的情感、思想與倫理都淡薄了?

「禮」的背後有一種「情」

記得有一名朋友告訴我,她任職的學校有一個師生諮議會,是一個師生交流意見的平台。近年學生在會議中的態度,總是向學校要求和質詢。她舉一個例子,她的學校關心學生,所以在每一層都設一部提供冷、暖、熱水的先進電子飲水器。她認為學校為學生好,學生該會領情,怎料在議會中,學生投訴熱水太熱,冷水太冷。我想起曾瑞明在他的著作《家長應該學會的20堂倫理課》(下稱《家長》)中也提及相似的情况:「記得有一位學生問學校為什麼只送金莎給他們,而不送GODIVA(高級巧克力品牌)。」曾瑞明在書中說,「禮」的背後有一種「情」,而他卻慨嘆「現在的風氣是重物多於重禮」。施恩莫望報,是應該的,只是曾瑞明就送巧克力一事的說法,也令人唏噓:「不稀罕『禮』或許是風骨,但不稀罕『情』,也可稱『無情』吧。」

讀書時節:人愈來愈像機器?
《家長應該學會的20堂倫理課》(作者提供)
作者:曾瑞明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

灌輸世界觀具人文關懷

我們都盼望下一代關心自己,同時關注身邊的人和事。譬如說世上戰亂一直持續,而最近以哈衝突仍是水深火熱,中東地區可謂生靈塗炭。為此,最近便聯同幾名教師,在校內辦了相關書展和討論會,讓師生一起探討時事。當日學生的提問,都圍繞着涉事地區的對錯、立場甚或陰謀論;我與其他的出席教師,都努力引導學生,把目光投放在戰亂人民的慘况。辦此活動,教師希望灌輸學生的,是人文關懷。《家長》中就有個章節指出,我們希望學生有世界觀,但這些世界觀不能缺乏關懷。曾瑞明在書中寫到,面對「全球正義與普世價值」的課題,儘管無能為力,亦不等於漠視不理。好比各位語文教師,教授《戰城南》或杜甫一些關懷國家的詩歌時,除了考試知識,都盼望培養學生關懷家國天下的一份情懷。孟子論人禽之辨時,人之為人,其中就因為有惻隱之心。

《家長應該學會的20堂倫理課》是曾瑞明寫給家長的讀物,各章節不長,深入淺出,為家長梳理出值得重視的人情世故,讓家長日常與子女聊天時,有具體憑據與子女討論處世之道。其實曾瑞明的其他作品都適合青少年。記得年前教育局於暑假前,贈予全港中小學生圖書一本,教師可在教育局提供的書單中選書,而我就從書單中選出曾瑞明的《年青生活哲思20則》送給當屆中六畢業生。

敝校有個傳統——每年都挑一本書送給畢業生,當中蘊含對他們的期望與祝褔,讓書本盛載年輕人該恪守的人生態度。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