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爬行好處多籮籮

爬行是寶寶獨立移動的第一種方式,對其發展有很多好處: .鍛煉胸肌、背肌、腹肌及四肢肌肉的力量,增加血液循環,促進肌肉和骨骼的生長。爬行能消耗能量,有助寶寶吃得多、睡得好、長得快 .通過雙手承重,寶寶的肩部及上肢的力量和穩定度得以被鍛煉及強化,也促進手掌掌弓的發育,建立穩固基礎給將來運用雙手的技能,如自己吃飯、玩玩具、塗色、寫字等 .通過雙腿承重,強化寶寶盆骨的力量和穩定度,為將來步行建立穩固基礎 .有助於深度知覺、空間位置感覺及平衡感覺的發育 . 讓身體左右兩側一起及交替式地活動,建立身體協調能力 . 需要左、右腦之間的緊密配合,激發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 . 獨立探索周圍的世界,建立主動及良好的認知能力 .讓寶寶勇於探險,刺激好奇心,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奠定基礎,增加自信心 誘導寶寶四點跪 避免使用學行車 爬行小貼士: (1)讓寶寶從嬰兒期開始有多些俯臥時間,通過趴着玩耍去增強頸部、肩膀、手臂、背部和軀幹的肌肉力量,有助建立爬行的基礎 (2)學習由坐到四點跪:寶寶坐着時,將有趣的玩具放在稍遠的地方,鼓勵伸手去拿;家長可輕輕從後協助(圖A),誘導寶寶向前轉移重心,從坐轉到四點跪 (3)利用有趣的玩具或爸媽在前面鼓勵,誘導寶寶從四點跪開始爬行(圖B) (4)建議家長檢查家居環境有否潛在危險,最好是爬着看看,確保寶寶在安全且有成人看管的環境下探索空間 (5)有趣的用具如伸縮隧道可鼓勵寶寶練習爬行(圖C),家長也要和寶寶一起趴在地上呀!但不需要勉強,因為強迫孩子發展他們尚未準備好的技能,反而會減慢學習過程 (6)除了進食時,盡量減少寶寶在嬰兒椅的時間;被成人抱着或孭着,每次最好少於10分鐘;也避免使用學行車,它們不僅具有潛在危險,而且會阻礙肌肉發育,亦減少了寶寶在地上練習爬行的時間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劉佩香(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3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HIIT家中「躍」會

防疫措施放寬,大家是否已安排了一連串户外活動?世衛建議,5至17歲孩子每天應做最少60分鐘中等到高強度的活動,每周至少3天做高強度的有氧運動。在疫情期間大行其道的高強度間歇訓練運動(HIIT),研究顯示可促進心肺健康和心血管功能、增強運動能力、改善血糖指數及肌肉結構功能。HIIT可在最短的時間和用最少的器材達到訓練效果。短暫和不停變更的動作令運動充滿挑戰且不會沉悶。 HIIT是間歇高強度運動及休息相間的訓練,高強度的定義是心跳率超越最高心跳率的85%。18歲以下的最高心跳率約為每分鐘197次,而成年人的目標心跳率為(220-年齡)×85%。如果無法準確量度心跳,一個簡單的準則便是運動時僅能用單字說話。 一般而言,HIIT的運動休息比例為1:3、1:2或1:1,每組運動由30秒至4分鐘不等。最初可從1:3開始,例如以運動30秒、休息90秒為1組,每次做20至30分鐘,一周2、3次,其餘時間應做其他運動。訓練前後需分別做10分鐘熱身及緩和運動。量力而為循序漸進,即使未達HIIT標準都一樣對身體有裨益。至於長期病患者、過重、無運動習慣、有關節痛等人士,應先諮詢專業意見。 以下為一些適合家中「躍」會的親子HIIT,兼可鍛煉孩子的集中力、模仿能力和促進親子關係。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以及何婉冰和張美媛提供運動建議) 文:許慧慧(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9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過度活躍孩子活躍有道

本港大約有5%至9%的學齡兒童患有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他們的主要症狀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和行為衝動。不要以為他們精力無窮,運動表現一定比人強,相反,部分有此障礙的幼童會遇到體能問題,如平衡能力弱、姿勢穩定度不足、肌肉力量控制及動作規劃出現困難等,而這些體能障礙亦進一步影響兒童的生活、學習及社交,並深化其他問題如容易跌倒、經常撞倒身邊的同學及物件、上課時未能維持固定坐姿、參與群體體能活動時遇到排斥等。 然而,透過不同的體能遊戲不單可改善這些學童的體能問題,更可提升他們的視覺專注、工作記憶及執行活動的功能,有助他們改善學習、生活及社交上的表現。以下提供一些簡單的活動讓家長可每天與孩子在家中練習。 活動一:單腳畫形狀(圖a) (圖a)(作者提供) 物資:不同形狀的盒子 目的:提升平衡能力、姿勢穩定度及視覺專注 內容:單腳站立,另一腳輕放於盒子上沿邊畫出形狀,雙腳輪流交替。可按兒童的能力增加繪畫形狀的次數 活動二:小飛機(圖b) (圖b)(作者提供) 物資:軟地墊 目的:增強姿勢穩定,改善坐姿,並提升學習能力 內容:兒童俯臥在地墊上,手臂向前上方伸直,雙腳亦伸直。手臂、雙腳及頭一起慢慢向上提起離地,同時要保持正常呼吸,並維持動作5秒,重複動作數次 活動三:逃出洞穴(圖c) (圖c)(作者提供) 物資:麻繩 目的:肌肉力量控制、空間感及動作計劃 內容:利用家中走廊的兩側牆,用麻繩自製一組繩網陣,讓兒童穿越。亦可在繩上掛上響鈴,兒童要在穿越繩網陣時不能觸碰響鈴以增加難度 活動四:秘密任務(圖d) (圖d)(作者提供) 物資:預備個位數的數字卡 目的:提升工作記憶及執行功能 內容:將個位數數字卡放在走廊的一端,家長在走廊的另一端告訴孩子一個雙位數字,孩子要扮青蛙跳到有數字卡的一端,用數字卡拼出所聽到的雙位數。家長可按兒童的能力提高難度,如增加數字組合難度(如四則運算)或動作難度(如單腳跳、跳飛機等)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文:陳慧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5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至fit小人類

疫情令兒童的社交及戶外活動明顯比以前減少。他們「宅」在家中,以致體能活動不足及肥胖。根據衛生署一項於2018至2019年調查的數據調查,發現約每5名小學生便有1名過重或肥胖。 要維持健康的體魄及理想的體重,除了均衡飲食及規律作息外,適量的運動亦非常重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5至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每天建議做至少1小時中等至劇烈强度的帶氧運動。中等强度,是指會令我們呼吸、心跳稍為加快及有少許流汗的活動,例如行樓梯或跳繩等。至於劇烈强度,則指令我們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及大量流汗的活動,例如游水或跑步等。但大部分的香港兒童及青少年均未達要求。 除了帶氧運動外,家長可每天與孩子一起選擇2至3個以下介紹的簡單家居活動,與他們一起練習,達至持之以恆的效果,同時增進親子關係。只要大家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便能在新常態的環境下,保持健康的體魄及理想的體重。 文:李慧雅(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在青春期保持肌肉柔軟度

步入青春期,很多時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肢莫名疼痛、肌力及柔軟度減弱、協調及平衡力不穩定等狀况。這是由於青春期骨骼生長加速,但肌肉和肌腱的發育速度跟不上,因此肌肉和肌腱會變得繃緊,柔軟度變差。若肌肉及軟組織發展未能持續配合,或變得不對稱,除了會影響姿勢,亦會因「動作代償」而引起肌肉痠痛。 肌肉繃緊較難發力 青少年的「快速發育期」大約由11歲開始,一般持續18至24個月不等,女孩子一般較男孩子快進入此階段。手腳的發育比軀幹快,有時候會因生長過快而變得不對稱,導致短暫的手腳長度不一。若雙腿骨骼長短不同,加上姿勢持續不當,或引發暫時的脊椎側彎。另外,肌肉在繃緊的狀態下運作,令肌肉較難發力,加上骨骼急速拉長,而新增生的部分仍很脆弱,容易引致受傷甚至骨折。至於膝痛,可能是因小腿脛骨快速拉長,令膝蓋骨下方與肌腱的交接處受壓力,引致「成長痛」,有時候會影響孩子的活動,不過也是過渡問題。 恆常伸展 紓緩肌肉和骨骼發展不平衡 透過恆常伸展,可以紓緩肌肉和骨骼發展的不平衡。以下介紹幾個下肢動態伸展動作,可鼓勵孩子在運動前作為熱身,每個動作最少做1分鐘;運動後則宜做靜態伸展,讓肌肉放鬆。 1. 鐘擺腳 身體站直,雙手叉腰或用一手扶椅子,重心移到左腳以單腳站立,右腳伸直往前後像鐘擺般放鬆擺動。換腳重複。 2. 弓步蹲 身體站直,兩腳與肩同寬,一腳盡量往前跨,保持背部挺直,兩膝彎曲蹲下,直到前膝約呈90度直角,但不超過腳掌,後腳膝蓋差不多碰到地面。然後兩腳一起發力往上推至雙腳伸直,回到站直姿勢。換腳重複。 3. 交替側弓步 雙腳打開,約2至3個肩寬度,右膝彎曲,左腳伸直,向右側往下蹲,當身體蹲到最下方時左手觸碰右側腳背,之後雙腳位置不變,轉換重心至左側,左腳彎曲,右腳伸直,向左側往下蹲,用右手觸碰左腳腳背。重複動作。 (作者提供) 若孩子在發育期間有不尋常的疼痛,或做伸展運動後仍有不適,可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查詢。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蕙婷(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9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BB下水禮好處多

踏入9月,天氣將逐漸轉涼,爸爸媽媽們有沒有想過要抓緊時機,帶小寶寶去玩水呢?游泳池及沙灘早前因疫情的關係而暫時關閉,近月已陸續重新開放,不少父母都想帶寶寶去一嘗水中之樂,消解炎夏的酷熱,卻又對寶寶游泳有不少的疑問,就讓我們於本文逐一討論吧! 水中玩樂帶來感官刺激 游泳是一項非常有利寶寶身心發展的活動。水中玩樂能帶來不同的感官刺激,如被水浸泡着、水的浮力及阻力、被水花濺到、拍打水花的感覺和聲音等,均是對寶寶新奇無比的感官體驗,有助大腦及感覺統合的發展。另外,游泳提供一定的運動量,能強化心肺功能,亦可訓練寶寶的平衡與手腳協調,更能增強免疫力。游泳過後,父母亦可能會發現寶寶的胃口更佳,晚上睡得更安穩。 (作者提供) 淺水區開始慢慢適應 水中跟陸地的感覺截然不同,大部分寶寶都會享受其中,但亦有小部分會感到驚惶失措。然而不論是哪一種反應,此時肯定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最好時機。安全的玩樂有助建立親子互信,雙方互動時能加深感情的交流。父母也不妨帶備小量會浮水的玩具,讓寶寶玩得更投入更開心! 寶寶游泳注意事項 .先從淺水區域開始,循序漸進,讓寶寶慢慢適應 .沙灘的感官刺激較大,不是每個孩子也能馬上適應,可先嘗試在水邊玩沙和嬉水 .小心選擇適合寶寶的水泡類型及大小,以防寶寶不適或水泡鬆脫 .盡可能使用水泡,並時刻扶着寶寶的身軀,以確保安全 (作者提供) .帶備充足的保暖衣物和毛巾、水和食物 .天氣太冷、太熱、過飽、空腹、睏倦或身體不適時均不宜下水 .在水中時,父母應一直留意寶寶的反應 事不宜遲,趁着氣溫未轉冷,馬上準備妥當,一家大小一齊游游水、消消暑,好好享受天倫之樂!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周嘉慧(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3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0至1歲嬰幼兒的視覺發展

我們曾經在本欄提及嬰幼兒的觸覺發展,分享過如何幫助他們做面部及身體按摩,如何加強他們的頭部控制等。今期我們會分享嬰兒在出生後至1歲期間,一個較早發展的感官能力 ——視覺。 視覺是嬰幼兒成長的重要一環。隨着日漸成長,視覺發展會連結其他感官,進而促進認知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嬰兒在剛出生時視力有限,只會看到18至25厘米內的事物,以及只能分辨黑、白、灰3種顏色。到了5至6星期大時,雙眼才有聚焦能力,可以把目光集中在某一點上。父母可留意他們會否望向柔和的光線或在近距離看到父母的臉。 分辨顏色 訓練聚焦及追視 到出生後兩個月, 他們可清楚看到父母、玩具和較遠的距離,也能分辨較鮮艷的顏色;他們見到父母時會微笑。在3至6個月期間, 他們開始有追視的能力,眼睛能跟隨物件移動,繼而帶動頭部和手腳移動,但要留意寶寶的雙眼能否同時向同一方向移動。父母可讓寶寶看各種顏色的水果 (圖一)或嬰兒牀吊飾等,既可促進其分辨顏色的能力,亦能訓練雙眼的聚焦力及追視能力。此外,父母亦可抱着寶寶到家中不同的地方看一下不同的物件,引發他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用手去觸摸東西,發展手部的肌肉。 (圖一)(作者提供) 與寶寶互動 促進感官發展 在出生後6個月,寶寶開始能夠坐立和四點跪,視野更為廣闊。俗語所謂「眼見心謀」,寶寶見到遠處的東西想抓玩,誘發爬行及把玩東西,帶動四肢及手眼協調的發展,而立體感及分辨遠近的能力亦漸漸建立。6個月至1歲期間,他們開始認人及模仿他人的表情和動作。到了1歲後,孩子的視覺發展已成熟,對空間、距離、大小等具判斷力, 且能清楚看到旁人的臉孔和輪廓。父母可與孩子對坐在地上,相互滾動或拋接皮球(圖二),更可增加難度,相互爬行推接皮球,除可進一步加強追視能力、手眼及四肢協調外,更可強化軀幹及四肢的肌力。所以在疫情下,大家都需要留在家中,父母和寶寶的互動便很重要。當疫情穩定後,父母便可帶寶寶外出,讓他們看看外面的環境及不同的人,促進他們的感官發展。 (圖二)(作者提供)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及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梁嘉敏(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9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早產兒的一呼一吸、一跌一碰

恩恩(化名)是一個早產兒,性格溫順可愛,但她的成長一點也不容易。出生時,她有心漏問題,幸好經修補手術後並無大礙。後來,又被發現單邊聲帶麻痹,一直需跟進觀察。 恩恩小時候爬行時,肚子總是貼着地面,到1歲8個月才學會自行走路。現在她快3歲了,理應會跑、會跳吧;可是她連走在平地上,也會經常無緣無故地跌倒,亦較多用腳尖走路。她走路10多分鐘,就會喘氣累透。她平常較少說話,且聲音細弱。 家居鍛煉核心肌肉 當恩恩俯身拾起地上的玩具時,動作看起來總是有點古怪。她彎腰時,腳跟離地,膝頭過度向後彎曲,怎樣也蹲不下來,甚為吃力。 經詳細的物理治療檢查後,發現恩恩體能發展遲緩。因核心肌肉、大腿前方及髖部肌力弱,以致過度運用小腿肌肉去活動,令動作欠靈活,阻礙體能發展。 恩恩的聲帶麻痹及心臟問題影響心肺功能;另外,她主要運用胸式呼吸,呼吸較淺,胸腔的縱向比例明顯收窄,形態扁平。正因為恩恩的核心肌肉較弱,故未能協助固定下方肋骨,讓胸腔能進一步擴張發展。事實上,核心肌肉不但扮演維持良好姿勢與平衡的重要角色,它的發展更會影響呼吸效能。 因此,在恩恩的物理治療訓練中,除加強大腿和髖部肌力,以及平衡控制外,亦透過手法、運動貼布及運動去鍛煉核心肌肉,並伸展胸腔,練習呼吸。 以下為一些簡單的家居訓練: 1. 伸展胸腔 俯臥,雙手撐地,抬起上身,而盆骨貼着地面,維持10至20秒,做3至4次。 伸展胸腔(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作者提供) 2. 升降機 仰臥,曲膝,放小玩具在肚子上。吸氣至小玩具微升,呼氣至小玩具降下。做3至5次,重複2至3組。 升降機(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作者提供) 3. 大力士 推着重物向前走5至10呎,做3至5次。 胸腔結構及心肺功能會影響體能表現,例如耐力、姿勢、動作平衡等。因此,為早產兒作體能訓練時,別忽略胸腔結構及呼吸系統所帶來的相關問題。 如對以上內容有疑問,請向物理治療師諮詢。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及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綺華(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5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家居健身室

受疫情影響,不少家長和幼兒常困家中,極少外出。其實,除了要注意個人衛生外,保持適當運動亦同樣重要。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兒童及青少年應每天做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恆常體能活動能促進肌肉及骨骼生長、發展動作技能、預防肥胖症、改善情緒及紓緩壓力等。 幼兒學懂獨立步行後,便有足夠的條件去發展進階體能活動技巧,如上落樓梯、跳躍、拋接球等。適當的大肌肉活動,能夠刺激不同肌肉的發展,加強肌力、肌耐力及穩定度,亦有助刺激幼兒的本體覺、前庭覺和觸覺,更能提升他們的空間感、方向感及增強不同協調能力的發展。相反,大肌肉發展較弱的幼兒可能會出現肌肉及耐力不足、坐姿不正確、動作笨拙、容易跌倒,繼而影響上課的專注及動機,亦有可能影響社交發展。 即使安在家中,父母都可以善用家中的物資,把遊戲元素加入體能活動,與幼兒一起做以下訓練: 啤啤熊爬地 (作者提供) •目的:加強整體肌力、四肢和核心肌群穩定度、協調能力 •需要物資:5個膠樽 •玩法: (1) 家長與幼兒一起將膠樽放在地上,成一直線,而每個膠樽相距20厘米 (2) 幼兒用四肢撐地向橫爬,避免碰到障礙物。過程中,幼兒需要保持收腹,屁股盡量避免左右搖晃 •遊戲變化: (1) 按幼兒的能力,將路線加長,增加難度 (2) 加設不同任務,如請小朋友將不同玩具由起點帶向終點,以增加訓練動機 小小運送員 (作者提供) •目的:加強單腳平衡和協調能力 •需要物資:5對襪子,2個不同顏色膠籃 •玩法: (1) 家長與幼兒一起將襪子捲成球狀當作豆袋 (2) 幼兒站穩,並將2個膠籃放在左右腳旁 (3) 家長先放一個襪球在幼兒左腳面上,然後請幼兒抬起腳,保持單腳站立平衡,並將襪球運送到左腳旁邊的膠籃內 (4) 將襪球放在幼兒右腳面上,重複以上練習 •遊戲變化: (1) 按幼兒的能力,將膠籃與幼兒的距離拉遠,增加難度 小丑雜耍球 (作者提供) •目的:加強拋接球和手眼協調能力 •需要物資:1對襪子,1個膠籃 •玩法: (1) 家長與幼兒一起將襪子捲成球狀當作豆袋 (2) 幼兒雙手持膠籃,並將襪球放在膠籃內 (3) 幼兒將襪球拋起,並用膠籃接回 •遊戲變化: (1) 家長一起參與,與幼兒來回拋接 (2) 家長可把球拋向不同方向,讓孩子走動更多 (3) 按幼兒的能力,加長拋接的距離 家長及幼兒記緊要注意安全,並從遊戲中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及鍛煉良好體魄。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謝卓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兒童扁平足要處理嗎?

兒童扁平足是很普遍的情况。有資料顯示,約四成半2至6歲的幼童,以及一成半8至13歲的兒童都有扁平足現象(註)。雖然家長們都有聽過,扁平足會隨時間好轉,不需要處理;但又擔心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有「後遺症」,那該怎樣辦呢? 控制體重 選適合鞋履 扁平足一般是指腳內側縱弓塌陷(圖a)。2歲前的幼兒,因腳底的肌肉尚未發展,所以大部分都有扁平足。足弓約於2至10歲間逐漸成形。扁平足可分為功能性(flexible)及病理性(rigid)兩類。功能性扁平足佔九成以上,足弓只在負重時塌陷;病理性扁平足,則指足弓即使在不負重情况下亦塌陷,這可能是因先天不正常的足部骨骼融合所致,或要透過手術處理。 圖a(作者提供) 扁平足的成因及誘因有以下: .家族遺傳 .腳底肌力較弱 .肌腱、韌帶支撐不足 .肥胖 .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過緊 .慣性「W」坐 .穿著過軟、過寬及沒有足弓承托的鞋履 長期因足弓下塌而減低足弓的彈性緩衝,足底直接受壓,可引致以下症狀: .腳踝、膝關節及腰背痛 .下肢容易疲倦 .平衡感減低,走路、跑步時容易跌倒 .因負重偏向腳內側而令腳跟及大腳趾外翻 .易生腳繭 .步姿異常 對於沒有症狀、沒有誘因的扁平足,只需要定期觀察。 若有以上提及的症狀,便應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除注意體重控制、避免「W」坐姿,以及選擇適合的鞋履/鞋墊外,家長亦可指導兒童做一些家居運動,以紓緩症狀。 1. 伸展小腿 (圖b) 圖b(作者提供) 弓箭步,雙手扶牆,伸直背部,雙腳掌向前,身體重心推向前至小腿後有拉扯的感覺,維持10秒,放鬆,每腳重複5次。 2. 強化小腿和核心肌群 (圖c) 圖c(作者提供) 保持挺胸收腹,以腳尖走路約2分鐘。 3. 強化腳底肌肉 (圖d) 圖d(作者提供) 將腳趾拉向腳底,收緊腳底肌肉,提起足弓,維持5秒,放鬆,以10次為1組,重複3組。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陳慧雯及胡凱菱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註:Evans AM, Rome K. A Cochrane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non-surgical interventions for flexible pediatric flat feet.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1 Mar; 47(1):69-89. PMID: 21448121. 文:區美娟(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