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節:梅子黃時雨
家裏的物品好易發霉,最近那竹製的桌子邊緣就蓋上一層毛茸茸的菌絲,木製的刷子又長出白色菇來。我敬佩大自然的生命力,也不忘張羅漂白水和消毒物品,把家裏的物品全都仔細地一抹再抹。我要消滅所有會飄會滋生的微生物。 折騰大半天,都是「黴菌」惹的禍。以為要與它訣別之際,殊不知過幾天,又在課堂重遇它。最近的文學課堂在學聞一多的詩歌《死水》,其中一句「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就正正提及「黴菌」。為了向學生描述詩歌的細節,我不情願地到網上尋找黴菌的圖片。我和黴菌重逢了。 要與黴菌共存? 為了講課內容有所憑據,我到圖書館翻書,打開《圖解微生物細菌.病毒.黴菌》;一瞬間我想起家中發霉的家具,就按捺不住「公器私用」,逕直翻到那章節「如何預防家中產生黴菌」,試着找出消滅它們的辦法。辦法找到了,也找到一個真相——黴菌是很難消滅的;作者說:「人覺得舒服,黴菌及虱子也覺得很舒服。」這意味要黴菌消失,就要我一同難受吧?作者要說服我與黴菌共存。我不想妥協,所以打開另一本關於微生物的書《掉在地上的餅乾還能吃嗎?》,翻到黴菌的章節,卻讀到以下內容: 眞菌細胞擁有許多和人類共通的特性:都屬於真核生物,細胞都具有明確的內環結構。眞菌疾病有時比細菌疾病更難醫治,這是由於真菌和哺乳類細胞雷同所致。能殺死真菌的藥物,也往往會傷害人體的某些細胞。黴菌,竟然和人那麼親近!我再多讀幾個章節,再得知黴菌確實難以消滅,又知道黴菌可能對醫療有用,然後被另一個作者再一次勸說要與黴菌共存。從難受到接受,我又慢慢記起,曾因為喜歡下雨的氣味,所以在Instagram的一個文學帳號Literally_Classy摘錄過以下句子: 一點的一滴的/淅瀝淅瀝/心靜了下來/聽說下雨氣息是黴菌的氣味/據悉昆蟲也喜歡這種味道/一場雨,一個共享的時空/黴菌,送我來回科學又折返文學。 最近讀到一所學校的招聘文案,其中對新聘中文教師的要求如此:「在非文學作品中尋找文學性。」確實,生活處處都是文學。今天我在課堂提及5、6月的雨,分享了一首賀鑄詞。我說詞中最後三句,正是詞人自述如何惆悵。就在那一刻,我看着課室窗外的雨,在學生面前念一遍詞中最後三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我又想起家中又要發霉的桌子。 《圖解微生物:細菌.病毒.黴菌》 (網上圖片) 作者:青木皐 譯者:陳玉華 出版社:世茂 《掉在地上的餅乾還能吃嗎? 有關細菌、病毒和黴菌的必要知識與常識》 (網上圖片) 作者:安妮.馬克蘇拉克 譯者:蔡承志 出版社:商周出版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