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創校長:從書寫工具演進 看教育視角

我們的教育系統,一直以來都注重用紙筆的書寫技巧,尤其是中國的傳統教育思維。毛筆、墨硯在我們的中國傳統教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一個人的字體寫得好,傳統都認為這是一個有智慧有學識的人,因為我們一直強調優美的書寫與「讀書人」的關聯。然而,隨着書寫工具的進步,我們是否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焦點呢? 從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中國毛筆發明,到16世紀英國的鉛筆出現,再到19世紀美國的原子筆創新,書寫工具的演進一直是人類社會科技進步的寫照。每一次的變革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同樣也默默改變了我們的教育方式。 數百年前,因為當時只有紙筆作為資訊記錄工具,學生就需要學習如何使用毛筆、墨水,以及書寫字體的美學感。然而,隨着原子筆及鉛筆這些「科技」的發明,書寫的方式變得更加簡單和快速,學生們不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執筆、磨墨等書寫技巧上。 後來活字印刷術的普及,不僅改變了資訊的記錄方法,也改變了教育。它使得書籍變得更加普及,世界各地學校也能給予學生書本,使知識的傳播更加迅速。而在21世紀,我們進入了數碼化時代,電腦和互聯網的出現,使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發生了劇變。 表達我們的想法和感情 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無論是毛筆、鉛筆、原子筆,還是平板電腦,它們都只是人類科技進化中,我們用來記錄資訊的工具。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我們有效、準確地記錄我們的思想和知識。從這個科技演進的角度來看教育,我們不能把抄寫或搬字過紙形式的功課及考核等同今天教育的全部,我們的教育焦點應該隨着記錄資訊的方法及科技作出合適的轉移,從學習使用特定的書寫工具,到學習如何更好地表達我們的想法和感情,以至創作更多新的知識及技能。 培養學生創造力 批判思考和溝通技巧 特別在2023年的人工智能 AI 時代,我們的教育系統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AI可以自動化許多過去我們需要人工完成的任務,包括書寫和整合大量的資料。它可以使我們更快、更準確地記錄及獲取需要的資訊。然而,AI的發展也使我們對教育的需求發生了變化。我們需要教育我們的學生如何與AI共存,如何在AI的世界中適應並成功。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教育的視角,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僅僅集中在如何使用特定的書寫工具或特定的電腦軟件或系統。相反,我們應該專注於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批判思考能力和溝通技巧。這些能力將使他們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中立足,並能夠有效地利用各種工具來表達他們的想法和從前人得來的智慧。 我們清楚知道,書法寫得好,不代表學生一定有學識;同樣地學生擁有AI,也不代表學生的智慧能超越前人。書寫工具的演進和資訊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我們的教育目標與方法,讓我們把握這個AI普及的時代,培養下一代能夠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並為我們的學生準備好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教育的UI與UX

談到優質的教育,我們可能會聯想到一家學校有良好的校風,出色的升學,學生們準時上課,每天做齊功課,聽從教師的指導,以及有優秀的考試成績。這些標準,從我開始接受教育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但是否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可以滿足當前的教育需求呢?從UI和UX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讓這種教育方式繼續發展? 茄醬樽設計 左右使用體驗 UI(user interface)的意思是「使用者界面」,代表着不同物件的整體視覺呈現。舉例來說,傳統的番茄醬玻璃瓶便可以比作是一個UI,因為番茄醬的廠商只考慮到,把優質番茄醬放入玻璃瓶裏,方便保存及運送;但沒考慮到當番茄醬餘下四分之一的時候,使用者並不容易把番茄醬從玻璃樽內倒出來,我們需要不斷地拍打玻璃瓶底部,有時卻弄得碟子有太多番茄醬,用起上來非常不方便。 而近年推出的倒立番茄醬軟樽(開口在下方,打開後可以直接擠出番茄醬),則可以被視為UX(user experience),意思是「使用者體驗」。與UI相比,UX更重視使用者的使用邏輯及喜好,並以提供最方便、流暢的使用體驗為目標。新的倒立番茄醬軟樽,解決了使用者想擠出番茄醬卻束手無策的問題,提供了更好的使用體驗。 首先,作為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理解學生的需求和期望,這是設計出良好用戶體驗的第一步。我們需要了解今天學生的學習風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甚至他們的愛好和興趣。教師一成不變、閉門造車的備課,只會令學生更不喜歡上課。只有深入了解我們的「用戶」,我們才能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 按學生反饋 提升教學效果 其次,學校需要創新我們的教學方式。這就像倒立番茄醬軟樽包裝一樣,我們需要尋找新的方法來解決學生的問題。這可能是通過更互動的教學方式,或是使用更多數碼工具來提升學習效率,我們需要不斷試驗和改進,以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最後,我們需要關注學生的回應及感受,一個好的用戶體驗不僅僅來自於良好的設計者,也來自於用戶的實際反饋。我們需要定期評估教師的教學效果,並根據學生的反饋來調整。這就像設計新的番茄醬包裝時會考慮到消費者的使用感受一樣,教育也需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反饋來不斷改進。 總結來說,當我們從UI和UX的角度看待教育時,我們不僅僅是在教授知識,更是在為學生創造一種學習經驗。這種經驗應該體貼今天學生的需求,提供有效的學習方式,並根據學生的反饋來改進。只有當我們重視學生的用戶體驗,並致力於提供一種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學習環境時,我們才能真正地推行有效的優質教育。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今天如何與孩子談「我的志願」

首先,在此預祝各位父親節快樂!作為父親的,我們有很多機會與孩子探討他們未來的職業,「我的志願」總是父母喜歡與孩子們交流的話題。孩子們通常會以自己的生活經歷來決定志願,比如醫生、司機、教師等幫助過孩子的角色。然而,有些孩子的目標卻是律師、測量師等專業人士,並非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角色,顯然這是因為父母認為這些職業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收入穩定,並能貢獻社會。我們作為父母,引導孩子選擇未來職業也是十分重要。 大家是否思考過孩子的未來職業與今天的教育之間的聯繫?假如你的孩子是10歲,那麼他大約在2033年開始進入社會工作,屆時的職業將會是什麼樣子?會不會像科幻電影中那樣,所有人都穿著白色緊身衣,乘坐飛行汽車代步?雖然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世界經濟論壇在今年5月發表了最新的《未來就業報告》(Future of Jobs),雖然只分析了5年後的工作趨勢,但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來說,確實具有一定的反思意義。 先進技術 改變職業需求 報告指出,未來的技術、人口和社會經濟變化,將對全球勞動力產生重大影響。例如,AI等先進技術的應用將改變很多職業的需求,行政工作的需求將迅速減少,而創新科技和網絡安全方面的人才需求則上升。此外,綠色經濟領域對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 報告還強調重塑和提升技能的重要。未來不但增加對數碼科技的需求,也將更重視人本能力,如批判思維、解決問題和創造力。另一個未來重要趨勢是工作模式的變化,例如遠程工作和靈活就業,這將對職業技能和工作方式產生影響。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策劃今天孩子的教育去面對變化,幫助他們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呢?今天與孩子談論「我的志願」,不妨參考以下幾點: 1. 鼓勵探索興趣: 鼓勵孩子嘗試不同活動,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所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孩子的興趣將有助他們在未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 2. 教育孩子具備未來技能: 根據《未來就業報告》,培養孩子的數碼技能、批判思維、解決問題和創造力等技能,有助他們適應未來的工作市場; 3.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孩子懂得如何在面對新知識和技能時主動學習,這將使他們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具備不斷進修和適應變化的能力; 4. 談論工作價值觀: 思考每項職業如何為人類帶來改變,讓孩子理解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掙錢,還要關注自己的熱情、成就感和對社會的貢獻; 5. 保持開放態度: 鼓勵孩子敢於嘗試,不要因為對某個職業的刻板印象而限制他們的選擇。同時,我們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支持他們追求自己的理想。 與孩子談論「我的志願」時,作為父母要知道,20年後你孩子的職業,很大機會是今天仍未出現的,我們需有耐心和開放未來的心態,鼓勵孩子探索自己的興趣和優勢,透過教育培養他們適應未來職業市場的技能。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如何引導孩子使用ChatGPT?

  無論是各大媒體,或朋友之間的聚會,都總是離不開ChatGPT快速發展的話題。這項AI文字生成技術,不知不覺間已成為今天工作及生活的一項助手工具。如果你由自己的職場角度來看ChatGPT,你會探討這技術如何令你的工作變得更暢順,更加自動化及節省工作時間;如果你由工作主管的角度來看ChatGPT,你會探討這技術可否取代人手處理的工作,重新調配人力資源,以獲取更高成效。 但如果你是今天的小學家長,會如何面對?你可以看到,這個技術能讓孩子用15秒完成一篇本要和你煎熬3小時的中文或英文作文。作為家長必然不想小朋友直接抄襲ChatGPT,但你會思考這個技術發展下去,教育目標會如何改變?另一方面,家長亦明白到培育子女進入未來30年的社會環境,正確地認清和使用科技,是今天教育應有的目標。在這個AI爆炸的時代,是否讓子女使用ChatGPT,家長應該如何面對及自處? 就當ChatGPT是計數機 最容易讓小學家長釐清這項迷思的方法,就是將「小學生使用ChatGPT」比喻為「小學生使用計數機」。我們會讓孩子清楚知道計數機能夠為我們計算所有四則運算,但在小學生仍是學習基礎數學概念,連簡單加減乘除都未充分掌握之前,我們不會讓他們直接使用計數機。但當孩子已經完全掌握四則運算,把乘數表背好之後,在日常生活或個別學習中,遇到要計算一些大量數字的情况,學生拿出計數機計算答案,也是非常合理的事情。 今天孩子接收資訊的途徑已變得很多元化,他們一定會從其他同學或媒體中知道ChatGPT這項科技的能耐,所以家長應盡早陪同子女一起嘗試使用ChatGPT,以免心智未成熟的小學生胡亂使用。最簡單起動ChatGPT的對話,當然是讓孩子與AI打招呼或作自我介紹。當有基本使用概念後,不妨與孩子一起探討他們經常問家長的天馬行空題目,例如: 「1隻暴龍與30隻劍龍打架,誰會贏?」 「如果由地球坐港鐵到火星要多久?」 這些家長聽到頭痛的小學生問題,正好是ChatGPT技術的展示。 至於ChatGPT在小學生的學習應用,家長需要先與孩子制訂合適的使用規定,例如設定時間限制、用ChatGPT前必須先得到家長批准、禁止使用ChatGPT抄襲等。家長可讓孩子在一些開放型的作業上,把ChatGPT作為一個輔助工具,例如請AI寫出20個專題研習題目及內容建議,家長和學生可再一起在20項建議內修訂出合適的題材使用。舉多一個協助學生寫作的例子: 「你是一個香港四年班的小學學生家長,你的兒子需要做一份英文作文功課,字數450字,題目是A good person and good deeds,記敘一個好人,發生了一件幫助人的事情,請用英文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寫出這篇文章,但我又不想他直接抄襲,請給我範文,設計至少10個可以修改的地方,把可以修改的部分用[ ]框住。」 在ChatGPT時代,家長在面對這一新興技術時應保持敏感和積極的態度,及時了解相關知識,引導孩子正確使用,並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只有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立足,並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以有涯阻無涯,殆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是莊子在《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中的名句,意指人生有限,但知識無限。如今,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AI的知識和能力看似無限,而人類的知識則相對有限,AI已經可以擁有比人類更強大的知識和能力,在這樣的時代,人類AI應如何共處? 在2022年11月,一個名為ChatGPT的語言模型正在逐漸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它是由OpenAI所開發出的,是一種基於大規模深度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可以通過學習大量的語言資料,產生出具有人類思考能力的文本回覆,生成高質量的回答或文章。 ChatGPT已經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下列舉其中四個例子:第一個應用是語言生成,ChatGPT可以生成各種文本,包括文章、詩歌、小說等等,對於需要大量文字的工作,ChatGPT可以幫助我們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第二個應用是聊天機器人,ChatGPT可以作為聊天機器人,與人類進行智能對話,並且不斷學習人類的語言和行為模式,讓對話更加自然流暢。第三個應用是知識問答,ChatGPT可以回答各種問題,包括學術問題、常識問題、社交問題等等,使得我們可以更加快速地獲取所需知識。最後一個應用是情感分析,ChatGPT可以分析文本中蘊含的情感,包括喜怒哀樂等,這對於分析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非常有用。 近月來,香港各界都在熱烈討論ChatGPT的應用,香港的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也開始考慮,如何更好地利用AI技術,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但也有部分學校擔心,學生可能會利用ChatGPT來完成功課,影響學生的學習和思考能力,所以已經向學生發出指引,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雖然這些學校可能已經制定了相關的禁止條款,但是實際上卻很難控制學生的使用行為。因為ChatGPT具有自我學習和自我進化的能力,所以它可以不斷地學習和改進自己,學校根本無法查考學生是否應用ChatGPT。 與AI共存 達至教育目標 那麼,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應該如何面對ChatGPT的應用呢? 要答這道提問,我先要坦誠告訴讀者,你剛閱讀的781個中文字,是我先讓ChatGPT分析了我之前寫過的5篇文章,我再給予非常清晰的「提示」(prompt)各段落內容,由ChatGPT代筆寫出來的文字。因為我具體提供了AI撰寫內容,這781字也通過了3個「防止抄襲」的AI程式,閱讀起來文筆和我寫的相差不大,也再次讓大家以第一身了解AI的強大文字能力。 全球一些頂尖大學如哈佛及耶魯已有清晰指引,給教授及學生如何善用這類內容生成AI於學與教,新加坡教育部亦提出使用AI就像計數機一樣,學生必須要學會如何應用在學習之中。我使用ChatGPT大約3個月,嘗試在學校工作中處理一些繁瑣的行政工作,例如回覆電郵、撰寫家長通告及社交平台帖文等,也有嘗試製作教學計劃及學生課業工作紙,更深刻明白ChatGPT只是根據龐大資料庫中的對比和參考,產出我們老師需要的教材及資訊,而非為學習創造新事物。 雖然我們會擔心一些心智未成熟的學生,可能因貪一時方便,完全在沒有理解學習及功課內容後,便單純把功課要求複製及貼上,請槍用ChatGPT處理,這的確對學生學習造成一定影響。 但我們也要明白到,教育目的是要預備孩子進入他們的未來。使用生成AI是無法逆轉的大趨勢,作為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清楚明白人類創作的真正來源是靈感和創造力,而非機器所能模仿的方式,我們不能過度依賴和濫用AI。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學會欣賞世界事物的真善美,而科技只是一種輔助工具,不會取代教育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爸媽不是因你優秀才愛你

當父母的,一定愛自己的子女,由於每個父母自身家庭背景成長不同,所以每個父母表達「愛」的方法也不同。如何表達愛子女的方法沒有對錯,但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愛」卻是一門學問。當我們每天與孩子相處,很多生活瑣事操作,如30分鐘內吃完飯、20分鐘內洗好澡等,有時讓父母與子女之間產生不少爭拗。更甚者,當談及學業成績、做功課、默書考試等,更令不少子女與父母產生衝突,讓我們當父母的忘記了愛子女的初心,也有時窒礙了孩子們感受父母的愛。 父母對子女是無條件的愛 華文文化裏,亦有一種「因子女孝順父母,所以父母愛子女」的概念,使我們不時衝口而出:「如果你不聽話的話,不配合的話,爸爸媽媽不愛你。」 我當然不是鼓勵父母縱容子女,讓子女行為及態度上完全不受控制及監管,但我們需要認清一點,父母對子女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這份無條件的愛,亦讓我們對子女產生很大的期望,期望自己子女變得優秀,父母用盡一切方法培育孩子比別人在學業、比賽都更出色,亦出現了華文地區獨有的課外活動文化。 在我看來,香港家長對課外活動有兩個極端:有一些家長為子女的活動時間表編排得密密麻麻,每天放學後有不同的班組,星期六上午及下午各3個不同的活動,目的讓小朋友更充實度過每一天,為子女爭取每一個參與比賽的機會。另一些家長,認為這樣的生活太過壓迫,一個課外活動也不為子女報名,放假有空的話帶子女郊遊去,家庭參與一些簡單不同的聚會,隨心出發,讓小朋友自由地成長,讓他的童年盡情放空,享受每一天。 「成敗歸因」能力轉移 究竟為子女報多少個課外活動才是合適?是否課外活動愈多愈好?要了解這些問題前,最好了解為何要學童參與不同課外活動的原因。我們很容易理解年紀細的時候學習樂器、外語、舞蹈、運動是最好的時機,但當然有時過早壓迫孩子學習,只會揠苗助長。但一般情况下,適當為子女安排課外活動,除了讓他們充實時間,建立身心有益的興趣之外,最重要就是「成敗歸因」的能力轉移。「成敗歸因」指的是當小朋友失敗或成功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有正確的概念去理解成敗的原因, 明白到成功非僥倖。例如當小朋友參與一場田徑比賽得到獎牌,讓他明白努力練習就是成功之道,他便可以把這個學習經驗,轉向其他能力方面,如果想中文成績進步,也需要同樣地努力練習。反之,也要讓孩子通過不同的活動,明白到今次失敗並不重要,只要下次努力,也能夠成功。如果孩子從課外活動上得到以上經驗及能力,將來面對人生不同的挑戰及困難,也當用上「成敗歸因」的正確思維,便能面對人生各種的挑戰。 農曆新年將到,假期之間父母有更長時間與子女及家人一起相處,讓我們再次在歡慶節日裏一同反思生育子女的初心,不是因為我們的子女比其他人優秀,所以我們才愛他們,無論孩子的個性、外貌、能力如何,作為父母也要珍重上天給我們這個小禮物,用愛好好栽培他們成長。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細B與大B

每年11月都是家長報讀幼兒園及幼稚園的時間,很多家長群都在討論「大B」、「細B」及「超大B」, 很多家長都聽得一頭霧水,明明我的孩子比別人長得高,也長得重,為什麼我的小朋友仍被稱為「細B」?「大B」、「細B」當然指的不是孩子生長的速度或體型,更加不是大家一般的認為把12個出生月份分為兩半,1至6月出生的,理應為「大B」,「細B」則為7至12月出生。 有分「大B」還是「細B」,是因為香港報考幼兒園及幼稚園歲數的限制,根據教育局的規定,入讀幼稚園(K1)的兒童必須為2歲8個月或以上,而幼兒園(Pre-Nursery)的入學年齡則為2歲,若9月開學後仍未滿2歲,須待學童滿2歲後才能入讀。所以香港家長群所指的「大B」,指的是1至8月出生的孩子,「細B」則為9至12月出生。 「大B」發展相對成熟 面試較有優勢 孩子是上天給予父母最寶貴的小禮物,孩子出生的日子和時間,基本上都無法控制,正常來說也無法計算,為什麼坊間有一種說法,父母要規劃孩子在哪一個月份出世?這正因為過去有一段時間,受歡迎幼稚園學位競爭非常激烈,部分媽媽預備懷孕計算精準,為的就是讓自己子女成為「大B」。由於香港大部分幼兒園及幼稚園都在孩子入學早一年的10至11月舉行入學面試,如果預備入學孩子是「大B」的話,面試時因年紀比其他人大,在智力發展、言語發展及與人溝通等方面,會相對成熟很多。例如一個3月生日的「大B」與11月出生的「細B」一起參與10月舉行的K1入學面試,3月「大B」當時為2歲8個月,而11月「細B」為1歲11個月,兩名孩子在認知、大小肌肉發展等明顯應有大差別,如果幼稚園以單一評估方法的話,大家用常理都能知道「大B」一定較為有優勢。當然在策略而言,「細B」家長也可以考慮延遲一年入讀幼稚園,以上述例子來說,11月出生的孩子以2歲11個月的年齡參與10月的幼稚園入學面試,這樣的話孩子便變成「超大B」了。 以愛陪伴孩子一同成長 回歸一個簡單的問題,生小朋友是否一定要生「大B」?這就是我這篇文章的最重要主旨,作為父母應該看重的,是如何陪伴孩子走過人生每段順境、逆境,甚至乎困難的時間,有細膩規劃的生育固然是好事,但一個人的生命價值遠超於入學面試。幼稚園學前教育,也許只是孩子一生人成長的一小個階段,孩子出生在人世,可以說是一種緣分,也許是父母的一種天命,咱們作為父母的更重要是如何以愛陪伴孩子一同成長。今天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清楚明白孩子因應不同年齡、性格、特質,而產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學校更加應該用多元化的評估方法及教學方法去教導孩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這才是發揮教育最大的裨益。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誰發明了暑假

每年暑假過後9月開學,家長間談的話題,總是離不開「暑假去了哪裏玩?」、「小朋友準備好心情上學嗎?」2022年9月的開課,情况和過去完全不同,因為2022年香港疫情第五波的關係,在農曆年假後,政府宣布提早放暑假,以致今年全香港學校7、8月的暑假大大縮短,教師、學生及家長均有「暑假未開始便結束」的感覺。究竟暑假的目的及功能何在?是否需要把假期集中在兩個月裏放? 美國教育改革 最熱月份放長假 暑假的出現,要說到19世紀中期,美國學校校舍的通風系統未成熟和建設好,夏天學生擠在一起上課,很多時滋生及出現傳染疾病。加上當時美國轉型成工業社會,社經及生活得到大大改善,民眾交通成本降低,中產家長亦期望有較長的假期,到了夏天,父母可以帶着子女到較遠的地區度假。當時的醫學及心理學也開始探討兒童全年上學,長期受壓對兒童心理成長的影響,所以被譽為「美國公立學校之父」的侯瑞斯.曼恩 (Horace Mann,1796-1859)在美國作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一項是提出學校在夏天最炎熱的月份放較長的假期,得到社會上的大力支持,最後暑假在20世紀成了美國每一間學校的操作,並影響全球所有學校。 以香港教育系統為例,每一間學校規定至少有190天的上課天,其餘的日子學校可以安排學生放假休息。學生在一整年的學習,有一段時間停頓下來,讓他們放空一下,與家人及朋友多一點時間相處,以及尋找自己學習興趣,對學生成長一定有幫助。其實家長也需要有暑假,因為一般上課天的情况下,家長未必能夠安排較長的親子活動及時間,暑假其實是一個很好的空間, 在沒有功課、考試壓力下,一家人培養感情,舒展身心。但現實上我們亦知道,香港有很多雙職父母,因為工作關係,未必能夠在暑假安排每一天的親子活動,因此社會上亦建立了暑假的生態系統,例如政府撥備特定的暑期活動資源,安排社區中心及機構為香港學生舉辦很多免費的暑期活動,讓學生在學術以外發展及學習。除此以外,商業的教育中心,也會在暑假推出不同的暑期班及夏令營,讓家長按需要為子女報名,這亦成為一個很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學校運作需要暑假 預備新學年編制 除了家長、學生及教育機構需要暑假之外,在我管理學校的經驗中,其實學校是非常需要在兩個學期之間,有一個較長暑假作各方面安排。當然最需要的,就是學校教師,他們在上課天的工時很長, 除了學生在校的時間之外,課後亦需要備課、批改、預備教材、負責課外活動等工作,一般情况下教師亦不能在上課天內請事假,所以他們需要暑假作為休息及整頓的時間。在學校行政運作方面,由於需要整合一個學期學生成績及資料,以及預備新學年編制、編班、教師安排等工作,教職員需要停下教學工作,才能把轉換學期的工作預備好,讓學生在新學年回校上課。除此以外,因為學生安全問題,校舍工程如修理外牆、課室、禮堂、洗手間等,一般也不能在學生上課天做,所以每年學校也需要一個多月的暑假做翻新工程。 由此可見,縮短暑假的安排,家長、學生、教師及學校行政也面對很大挑戰,需要各人的理解及包容,互相明白這個疫情對各方面都造成很大挑戰。無論是教師及家長,我們的共同目標也是為學生成長而努力,所以互相包容及體諒,才能建立更和諧的校園,讓子女在學校裏一起成長!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與幼兒談未來

  當你知道自己將會成為父母的一刻,新手父母最關心的,當然是安排孩子的房間、由誰照顧嬰兒的起居飲食、是否聘請陪月協助照顧、嬰兒車是否輕巧方便等;當小孩成長到1歲左右,父母便開始思考幼兒的教育問題,是否為孩子報讀學前預備班(Pre-Nursery),幼稚園應報讀上午班、下午班還是全日班等。 幼兒家長集中照顧眼前孩子的需要,眠乾絮濕處理小朋友飲食衛生等問題,是非常合理的情况,家長可曾會和牙牙學語,仍未明白社會實况的孩子,討論50年之後的未來? 怎樣裝備孩子切合未來需要? 教育對於人類來說,有多重的意義,包括學習知識、技能、態度、正確價值觀及社交相處等,更重要的目標,就是為了未來社會需要,預備有相應技能的人力資源。經歷2年多疫情新常態,我們更加清楚科技的日新月異完全顛覆了人類不同的意識形態,當我們看着自己年紀小小的孩子,我們不清楚他們的未來會面對什麼樣的挑戰,他們會否仍需戴着口罩度過餘生?但我們清楚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他們將面對的挑戰及困難,將是我們這一代人從來未見過及經歷過的,人類明顯需要與上一代不同的能力,如溝通、協作、世界公民性、創意等。我們究竟要怎麼樣裝備我們的孩子才能切合未來的需要? 聯合國在2015年與193個國家簽訂了「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當中包括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重兵壓境、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等難題。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從小明白這些世界性的議題,開拓他們對普世價值的眼界,對未來學習一定有相當的裨益,但難點在於我們如何讓幼兒明白這些複雜的概念。 因此,我和我的學前教育團隊一同開發了一個讓2至6歲學生,明白及掌握SDGs概念,同時培訓未來學習能力的課程——Young Minds Global(YMG)。這個課程以幼兒學習能力範圍為基礎,並配合YMG特別為這個年齡學生設計的課程框架,通過「啟發」(Inspiration)、「探索」(Experience / Exploration)、「創造」(Presentation / Creation)及「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4個階段, 讓幼兒一步一步體驗未來世界的需要。 年紀小也可為未來帶出改變 以 SDGs「潔淨食水資源」為例,教師先會用適齡的繪本故事The Water Princess作引子,讓孩子明白非洲村落沒有乾淨水源的苦况,之後他們利用不同物料,動手製作便攜式濾水器,並嘗試用不同方法把泥水淨化。最後他們製作實驗攤位,在校內向其他同學及家長展示探索成果,期望影響各位珍惜食水。雖然幼兒作品,未能與小學生或中學生的發明品相提並論,但讓幼兒體驗SDGs背後的價值及理念,以及告訴他們一個重要的信息:「年紀小也可以為未來帶出改變」,這一點更加重要。 學前教育是為終身學習和全人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家長在日常照顧孩子中未必能夠完整地與他們探索未來,但通過適當的教育設計,也可以讓孩子裝備成為未來21世紀需要的人才。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未來庠序

你沒有看錯標題,標題亦沒有打錯字,幫大家長知識,了解什麼是「庠」?什麼是「序」?無論你相信進化論所指,人類是由猿猴、經歷250萬年進化而來,抑或創造論的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式創造人類,人類一開始,都是沒有學校存在的。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庠序」就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學校的雛形。 「庠」一字 是由「广」及「羊」組成,「庠」的出現是因為人類開始了社群生活,隨着生產力提升,社區需要有儲存糧食及飼養家禽的地方,這些糧倉一般會安排年長族人看守,所以「庠」除了是養老的地方,也讓老年人在這個場所中,把豐富的生活經驗傳承予孩童,成為教育場所;「序」是教人射箭的地方,是貴族子弟習武的場所。到了商朝,教育逐漸有系統起來,開始把教育和勞動生產,分作兩項專門的活動,教育需要在專門的場所進行,「庠序」遂慢慢演化成今天的學校。 想了解歷史,需要搜尋和研究資料,像「庠序」一詞,我也花了些時間才能理解背後的典故。但相比起,要了解「未來」就更加困難。事實上,欲了解歷史或掌握現存的知識,只需要上網搜尋一下,就一清二楚;但要在當下去窺探未來,突破今天的處境,那就是一件艱巨的事情,因為未來不是空想的明天,而是需要建立在今天的概念基礎上,再去探索和實踐。不用談得太遠,同時擔任Tesla與Space X 兩家公司CEO的馬斯克(Elon Musk)在2016年 的「Code Conference」科技論壇上,就提出了一些「當天的未來」,如完全自動無人車、人類登上火星、將晶片植入腦內等,當時有很多人認為他在癡心妄想,但2021年Tesla已成為第六家市值破1兆美元的巨頭企業,而我今天也在使用自動駕駛的電動車系統。馬斯克正提醒大家思考,人類未來與科技的相處之道。 反思「學校」角色 創建未來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在1915年出版了一本對我教育觀影響極大的書籍《明日學校》(Schools of Tomorrow),杜威厲害在於100年前已批評今天的教育問題:「如果我們還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等於抹殺孩子的未來。」要讓我們的孩子開創人類的未來,社會需要反思「學校」今天在社會、時代及科技的角色,學校是預備我們的學生進入未來?還是學校已經和未來脫節? 今天仍然有很多學校,以「教材」和「課程」作為學生學習的主導及成就的依歸。於是,教師們的責任是「教盡教材」,學生們則需要「讀盡教材」,教科書和工作紙變成了學習的主軸,家長最擔心讀了的教材考試沒有考,白白浪費了孩子溫習的時間。教材和教學進度雖然非常重要,而透過評估來促進學生學習,亦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但如果學校只側重過去教育系統的成功,卻忽略教育可改變未來的功能,就會出現教育與未來失衡的狀態。 今天如果要建構一間「未來學校」,需要透過教師、家長及社會組成一個學習社群,一方面讓學習者有系統學習課程內容,另一方面需要把學習回歸生活,讓學習建基於科技,並通過「做中學」的體驗形式,讓每名學生都找回學習目標,這就是改變未來之道。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