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10個人為了1個人而奮鬥

阿根廷奪得世界盃冠軍時,回到公司,大家都來祝賀我,因為大家知道我是球王美斯的擁躉。雖然有人覺得,阿根廷將士用命,領先再被追和,還有鬥志咬着牙關堅守到最後,是因為他們都很愛國,願意為國家付出一切,不過,我寧願相信另一種想像中的解讀:我寧願相信,球場上10個人,都在為1個人而拚命。 那10個人,有好幾個比美斯年輕差不多10歲,少年時代視美斯為偶像,可惜,偶像球技雖高,奈何屢次飲恨國家隊大賽。正當美斯步入足球的暮年,少年人卻加入了國家隊,他們興奮地發現,可以與小時候的偶像並肩作戰。我確信,在那些重要時刻,他們心裏想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國家,而是為了一個人,為了一個應得到最高榮譽而未得的人,奉獻他們的一切。 好人好波有好報 我確信,當年輕的前鋒拚命地在中前場飛奔着去防守,他心裏想的,不過是為那位已經35歲的偶像去分擔一些粗重工夫,節省他的一些體力。我確信,當阿根廷門將撲出12碼,他腦裏想的,一定是自己曾經說過的真心話:「我會為美斯而死!」 本來以為偶像高高在上,但是實際接觸過後,他們發現,美斯真的如他所言,他真心覺得,做一個好人,比做一個好球員更重要。他不會因為心情煩躁而推開小球迷,相反,發現有小球迷被保安粗暴對待,他會出言制止,然後主動為孩子送上簽名。比賽中,有觀眾衝進球場和美斯合照,美斯一動不動,讓對方得償所願。當一名年輕球員,第一次加入球隊,因為天生的紅頭髮被同儕嘲笑時,美斯作為老大,一錘定音,說:「大家不要再用那個花名稱呼他,他不喜歡。」這個年輕人結果在一場比賽中用關鍵的入球報答了美斯。 當美斯在中場丟失了球,繼而導致對手入波,所有隊員,神情仍然堅定,沒有一個人有任何抱怨。大家心裏想的可能是:我們一定要贏,不能讓美斯承受責難,一定要讓他圓夢。 被愛的孩子更聰明 這種想法,究竟是什麼呢?原來這就是所謂「愛」。 美國有一項研究顯示,孩子被愛,會變得聰明。我的確如此相信。理由簡單,因為有愛,所以孩子不太害怕犯錯,並且有足夠的魄力去嘗試新的做法。他試的方法多了,自自然然,變得愈來愈聰明。 美斯入球之後,會做一個雙手指向天的慶祝動作。那是為了紀念他10歲時離世的外婆,因為外婆是當時唯一鼓勵他踢足球、由衷讚美他的天分、每天不辭勞苦接送他到球場訓練和比賽的人。 因為在愛的環境中成長,美斯學會了足球和待人接物。 多年之後,美斯圓夢,隊員圓夢,阿根廷人高興,許多不是阿根廷人的球迷也高興。美斯那位在天上的婆婆,看到這一切,也會很高興。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1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世界盃有感 小時候看勝負 長大了看……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移師冬季,仍然不影響一家人一起觀戰的樂趣。女兒是「勝利球迷」,只捧強隊,而且形勢有變,隨時轉軚。兒子是球評專家,說得頭頭是道,其實一竅不通。 我呢?年紀漸大,忽然發覺,看球的重心,跟過去大有不同。小時候,看球賽,只看勝負,自己捧的贏了,高興大半天;輸了,嗒然若喪,悶悶不樂。稍長,除了勝敗,還懂得欣賞球技,完全是荷蘭球聖告魯夫那種「贏波但屎波又有何用」的擁躉。再後來,知道球技有時無法施展,唯有鬥志,才是一個人所能掌握的,球技由天,鬥志由人。到今屆世界盃,漸對勝負無感,而且誰鬥志頑強,誰好像放水,已經不再重要。最後真正覺得好看的,不是贏輸,不是球技,不是鬥志,而是表情。 球員表情比進球更好看 看伊朗球員痛哭,美國球員安慰,好看;看美斯和利雲度夫斯基,賽後相擁,相逢一笑泯恩仇,好看;看球員焦慮,突然狂喜,好看;看球場座位,人生百態,或喜或悲,或憂或慮,或驚或懼,一切都好看。 終於領略了足球的樂趣,不在勝敗,而在經歷。有種看了幾十年球,「千年暗室,一燈即明」之感。難怪巴西足球精靈,贏過世界盃冠軍、又贏過「監獄盃」冠軍(因貪方便使用假護照,被巴拉圭判囚約1個月)的朗拿甸奴說:「我一生所學,皆源自足球。」 球技去到最高,追求的,早超越了足球。一場跌宕,勝過百戰百勝。這種領略,未能與淺人語。記得,有一個朋友談到何謂最好的電影觀眾時說:「好觀眾的定義就是,看電影時能夠給出適當的反應。」 給出適當反應 才是好觀眾 由此推想,何謂好的球迷,答案是,能夠給出適當的反應,才是好球迷。又,何謂好球員,答案是,能對球賽過程和結果給出適當的反應,就是好球員。再由此推想,何謂好的人生,答案是,一個人能在人生浮沉得失之間,給出適當反應的,就算是不枉此生了。 球王比利說過,輸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輸了球之後如何回應。比利的原意大抵是,你能收拾心情,改善自己,繼續努力迎戰下一場的,就是好球員。可是,我想深一層,輸球有適當的反應,這個反應本身,才是關鍵;至於有了這個反應,將來會否因為這個反應而獲得功利獎賞,其實並不是足球的真諦。 輸了,不開心,才是人生。輸了,但是記得整場球賽的前前後後所有經歷,所有互動,所有悲喜,才是人生。輸得起,傷心得起,放不下之餘,又放得下,細味初心,細味勝或負的結果,最後甘之如飴,才是球賽的最可觀處。 希望孩子早學會了這點就好:人生和學業,就如足球,即使輸了,傷心,但我們仍然想繼續玩下去。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6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應該會傷心

一早對自己說,孩子有自己的生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庸,父母有責任養大孩子,孩子其實並沒有義務「孝順」。所謂孝順,應該從心出發,不應該出於責任。在今天社會制度理應更文明、更能照顧弱勢人群的經濟發達地區,孩子沒有父母理應得到照顧,老人沒有子女供養也理應得到照顧。這種情况,放在歐美日等地區,並不是奇蹟,做到少有所養,老有所依,不是神話,而是整個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的應有之義。 真的「無求於子女」? 身邊也有不少朋友,跟我一樣,把養兒育女看作是父母的責任之餘,更看成是上天的恩賜,每一刻的付出,同樣是每一刻的收穫,甚至常常覺得,看着子女長大的樂趣和幸福,比自己的付出超出許多許多。同輩的朋友,許多都覺得,兒女長大了,羽翼已成,父母享受了付出和收穫,實在再不能向上天或者已成長的子女要求更多。這種情况,幾十年前極為罕有,但放諸今天,雖然不能說是大多數,但有這種想法的父母,也不能說是絕無僅有。 這種想法,在我女兒出生時已有,至今不變。對孩子,有所記掛,大抵無法免俗,但將一己意見,加諸子女身上,大可不必。孩子長大了,成為獨立個體,做了世俗中所謂「孝順」的事固然好,「不孝順」,對已經因為子女成長已得到莫大樂趣的父母來說,也沒有「虧本」。 不禁幻想可怕的情景 雖然是這樣說,可是,人始終是人,陳義過高,面對子女「不孝」,也不可能無動於中。如果有人問我,子女將來做什麼我是難以忍受的,我想了想,原來我的所謂「無求於子女」,也是非常有限度的。在我想像中,第一個閃過腦海的,是這樣一個情景: 我已經七老八十,薄有財產,子女也謀得一份好職位,收入豐厚。一天,我這個老爸忽然被騙徒騙了幾十萬元,幸運的是,那不是我全部財產,我還有足夠養活自己以後生命的金錢。可是,當我的子女知道這件事後,他們第一反應就是罵我,而不是好言安慰我這個老人。 一想到這個情景,我就悲從中來。 ……也許,最後他們還會在罵完我之後給我幾十萬元。 可是,問題其實不在錢,而是真的傷心。 結論是,口說「無求於子女」,總是騙人的。求的,也許不是子女的學歷、職業以至陪伴時間等,可是,人始終是人,對子女,還真是「有所求」的。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1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媽媽說我是最棒的

看過很多名人傳記,不乏小時候被媽媽無條件地稱讚的情節。最近發現,阿根廷球王馬拉當拿曾經說過:「媽媽說我是最棒的,而我從小就被教導,要相信媽媽的話。」我相信,球王的媽媽並沒有說謊,她真心相信兒子的足球天分。我更相信,媽媽的話,對孩子來說,從來都充滿分量。 當然,稱讚孩子的話,如果不是出自真心,恐怕孩子年紀再小,也會很快被識破。所以,稱讚孩子和稱讚其他人一樣,都必須發自真心,而不應是一種「謀略」。那些長大了成為名人的人,不管是足球員還是畫家,他們小時候獲得的能量,之所以能夠持續,而且愈發強大,與其說來自一句讚美,倒不如說是來自媽媽長年累月、堅定不移、毫不矜飾的信任和欣賞。 香港如果有一個馬拉當拿 廉價的讚美,能騙孩子於一時,不能長久地騙到他終於長大。只有衷心的讚歎才能給孩子那麼大的能量,去對抗懷疑和軟弱。問題是,並不是所有媽媽都懂得讚美,更不是所有媽媽都能看到孩子的過人之處。 香港如果有一個馬拉當拿,他的媽媽看到4歲的孩子能盤球連續騙過幾個6、7歲的孩子,她可能只會置之一笑,然後一臉認真地跟孩子說:「你讀書也能這麼棒就好了。」然後,香港的馬拉當拿,消失了。馬拉當拿成了一個大學畢業生和一個公務員,又或者一個在午夜睡夢中忽然驚醒、悒悒若有所失的中年男子。 能夠看到一個人真正的優點,應該是極難得的天分。這些媽媽既包容又細膩,既熱情又敏銳,既堅定又能跳出世俗的框架。她們的愛,並不愚昧,她們看孩子的目光,總是帶着勇氣和滿足。 孩子的優點 不必為世所用 我不知道這樣的媽媽,是天生如此,還是經歷了什麼所以變得如此慈祥而有智慧。但是,我寧願相信,每個人心裏其實都隱藏着一個這樣的「媽媽」。這個「媽媽」只是暫時睡着,只要你想喚醒她,她還是會霍然驚醒。她看見孩子的缺點之餘,更容易發現孩子某種優點,而自自然然地為這種難能可貴的優點着迷。這種優點,也許可能是莊子所說的「無所可用」,然而,在智慧媽媽的眼中,好孩子並不一定要取決於孩子將來能為國家帶來多少GDP(國內生產總值),優點的定義,不需要那麼功利。 一塊頑石,在有心人眼中,不是石頭,而是瑰寶。 文:張帝莊 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 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多啦A夢與孟子

與孩子看了《電影多啦A夢:大雄之宇宙小戰爭2021》,那是一個小孩與外星獨裁者對抗的故事。故事靠近尾聲,10歲的外星人總統不惜犧牲,透過電視直播,向全國人民呼籲,大家出來對抗獨裁者,電視前的小孩連忙問:「爸爸,什麼是獨裁者?」 這個問題有答案嗎?動畫電影中好像也沒有給出答案。總之,沒有任何武器的平民群起上街,電影中的獨裁者在公路上被圍堵,無法逃走,最後俯首稱臣。 藤本弘不懼爭議 電影的故事來自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的原著,原名藤本弘的他成長於單親家庭,小時體弱,常遭欺凌,因為畫作受到「孩子王」賞識才得到保護。他有一篇作品,名為《大象和叔叔》,講述大雄叔叔從外國返回日本探訪大雄一家,講起二戰時,動物園裏的大象因沒法給予照顧而被毒死一事,大雄與多啦A夢決心乘坐時光機,拯救大象,不巧遇到軍人,軍人認為國家正在最重要的時刻,每天都有許多軍人為國家獻出生命,所以動物也不例外。大雄和多啦A夢馬上露出高興的表情說:「不用擔心戰爭,馬上就要結束了,日本戰敗了!」這個情節改編成動畫在日本上映時曾引起爭議,有人在網上留言:「日本戰敗了是可以笑着說出來的台詞嗎?有這種觀念的電影適合兒童看嗎?」 藤本弘創作的《多啦A夢》,往往涉及許多「大人」情節,戰爭、環保、人民起義…… 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覺得奇怪的人,只是忘記了,所有兒童讀物或者電影,都是來自成年人的手筆。藤本弘心中有感,化成作品,自然就包含了他對政治和社會的看法。如果他是一個沒有把兒童當成傻瓜的作者,他就會把這些思想和感覺,透過作品表達出來。 孟子不維護暴君 很多兒童圖書的作者,都經歷過人間的坎坷,所以筆下兒童,面對的處境,也不可能一帆風順,永遠如詩似畫。認為童書沒有眼淚和血肉而只有鮮花和美好的人,根本沒有好好看過一本童書。 人民上街,推翻獨裁者,高呼「自由與我們同在」,這樣的事,合情合理,對藤本弘而言,理應讓孩子知道。想起《孟子》所載,齊宣王問孟子:「湯放桀,武王伐紂,這樣的事是真的吧?」孟子答史書確有所載,齊宣王接着問:「那麼『臣弒其君』是可以做的嗎?」孟子說:「破壞仁的人是賊,破壞義的人是殘,殘賊之人,其實是一夫。大家只是聽說過,一個叫紂的(殘賊之人)被處死,沒有人覺得那是弒君(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3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將來得到什麼」的詛咒

DSE放榜,此文刊出時,許多應屆考生大抵去向已定。 女兒成績不錯,她透過考評局網上統計資料,以最好6科成績計算,排名為4萬多考生中的千分之四以內,即全港考130多名。她在學校拿到成績單,打電話告訴我:「可以慶祝了,沒有炒晒(沒有全部失敗)。」 原來,她曾這樣憂慮過。 「讀書好搵份好工」 放榜之後,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成績喜出望外;有人成績未如理想,嗒然若喪;有人因為只差1分無法讀醫而沮喪;有人因為夠分報讀「八大」而高興。其實,所謂成績好壞,因人而異。成績出了,許多大人樂於出謀獻策,例如說有這個分數應該報讀環球醫學或者環球商業,接着是醫學、牙醫、職業治療等;又有人覺得,女兒中文科細項全部5星星,幫人補習時可以收取「黑心價」。這些話聽多了,突然覺得,人原來在不知不覺之間,都會有許多「定見」,覺得成績好,就要報讀最難進的學科,將來獲取最高的報酬。 這些「定見」,有時來自媒體,有時來自身邊朋友,家長有,教師有,考生有,我自己亦不能「免俗」。可是,細心一想,中學階段一完,公開試成績一出爐,我們就泰山壓頂、不問情由,推銷和強化這種「你將來可以獲得什麼」的價值觀,靜心細想,未免可怕。 作為家長,我們經常灌輸「讀書好搵份好工」和「讀書差將來乞食」的思想,着眼點就是「將來得到什麼」。這個想法,人之常情,也並非全不合理,可是,那絕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另一面,不是「犧牲現在為了將來」,而是「好好享受當下」,不是一味強調「最終得到多少」,而是可以用「付出」來定義真正的「成功」。 比「將來發達」更重要的事 一試定生死。考砸了,無法實現從醫救人的理想,可是,決心幫人,並不一定只有醫生才能做到。考砸了,無法入讀類如環球商業的「神科」,將來收入可能不太可觀(按:「神科」也不保證「發達」),可是,看一齣好戲,讀一本好書,讓身邊的人快樂,很多時都不需要「發達」。 我很羡慕成績非常好的同學,沒有選讀醫科或者其他「神科」,而是選讀了哲學或者英國文學,因為他們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找到人生的另一面,而且那一面其實比「將來發達」更重要。「將來發達」一如DSE成績一樣,不獲保證,亦非人生唯一的進路。相反,追求學問的趣味,在以後的道路上遇到良師益友,學會批判,也學會欣賞;學會飢渴,也學會感恩;學會謙虛,也學會快活,這些才是人生應該慢慢學懂的事。 蝴蝶,並不需要你「身水身汗」用名貴鏡頭拍下,才會變得美麗。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9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兒童權利捍衛者倪匡回到了宇宙

最喜歡的作家有3個,第一個是倪匡,第二個是倪匡,第三個也是倪匡。 香港回歸25周年,一派歌舞昇平,不旋踵,倪先生回到外星人C身邊。倪先生最後一本衛斯理小說《只限老友》最後的結尾如下: 只限老友的結尾 「是不是接受溫寶裕的邀請,一時之間很難決定。不過老朋友卻很容易知道我究竟做了什麼樣的決定:若以後再也看不到衛斯理記述的故事,事情就很明顯了!」我們再也看不見衛斯理,事情明顯不過。他終於接受了邀請,離開了地球。 2013年,曾以自由寫作人身分為《明報》採訪倪先生,首先自認書迷,還把女兒拖下水,說女兒也是書迷,倪先生聽了很高興。話鋒剛起,倪先生忽問:「你做了自由人多長時間?」我算了算,答道:「怕有兩三年吧。」倪先生提高聲調說:「可以這樣為生,你幹得不錯!」 這就是倪匡,平地無事,一個小書迷,還會腦筋急轉,給你美言兩句,讓你快活。那個訪問,我提到了他的雜文結集出版得少,他說雜文有時間限制,結集出版,時空不同,別人不知你說什麼;我說除了罵共產黨,你的雜文還有許多篇是為兒童權利奔走疾呼,這些觀點,放在今天社會一樣擲地有聲。 衛斯理「上身」 他有一篇雜文名為《偉大》,是講他贊成一家人寧願一星期沒有牛油吃,也要給兒童買一頂漂亮的帽子。因為一星期不吃牛油,很快便會忘記,但兒童得到一頂帽子的快樂卻可以記憶一輩子。那時因為有兒童模仿《幪面超人》的動作而跌死,全港輿論聲討電視台,要求禁播片集,好像只有倪先生發文,為不能發聲的兒童發聲,捍衛兒童享受娛樂的權利。 小時候沉迷衛斯理,不能自拔,課堂作文,動輒「衛斯理上身」,前一句「陡地面色一沉」,後一句「露出了詭異絕倫的表情」,還會加一句「自小受過嚴格武術訓練」。不問情由,模仿衛斯理,自得其樂,樂此不疲。中學的中文老師讀了,忍不住留下評語:「看衛斯理小說太多,中毒甚深!」 看見老師的評語,我沾沾自喜,因為看衛斯理而能「中毒」,我視為讚美而不是批評。長大了,我漸漸明白,倪先生文如其人,大筆如椽,或口伐舌擊,鞭撻人性之惡、極權之醜;或舌綻春蕾,妙語如珠,一字一語,如黃河之水,從天而降。一座看官,或驚或笑,或喜或懼,或慚或怒,有的拍案而起,有的拂袖而去,更多的觀眾歡呼喝彩,大叫「安哥」。 寫作界的外星人飄然遠去,留下腦電波,駐守在能讓孩子自由呼吸的空氣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張帝莊 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5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補習老師的十大信條

考完DSE,女兒在社交媒體招收補習生,想不到大受歡迎。撇除「求學不是求分數」的考量,我覺得,補習老師其實可以是一份充滿使命感的工作。 如果我把私人補習老師(而不是企業背後撐腰的「補習天王」)視作一份職業,我會有以下信條: 成績與功課雖可貴 努力與快樂價更高 一、雖然無法保證學生最終成績,但我一定會盡我所能,讓他在合理狀况下得到某些進步,讓他或她明白,努力可以得到回報。 二、雖然進步需要學生付出一定努力,但我一定會盡我所能,讓他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某種滿足感和快樂,而不是沮喪和苦悶。 三、雖然在許多人心目中,一個補習老師地位有限,但是我一定會盡我所能,讓學生和父母的關係更好。我會利用某些機會,讓雙方講出真心讚美對方的話,然後在適當情况下轉告對方。 無法指導人生 努力展示品格 四、作為補習老師,我不能亦不宜傳授我有限的甚至是錯的人生經驗和看法給學生,但是我希望學生能在那段有限的時間內,從我身上看到一些世所公認的好品格,例如守時、負責任、認真、有錯馬上承認,又例如,講解學問時樂在其中,講到得意處會情不自禁地眉飛色舞。 五、我可能會嚴肅,但我一定不會動怒。我可能會責備學生,但責備之前我一定得明確知道,我已完全得到學生的信任,學生完全知道我不僅關心他或她的成績,而且我關心他或她是否快樂。 六、我可能會講笑,但我一定不會輕浮。如果除了鼓勵的眼神和出自真心的讚美話以外,我還有一些小禮物想獎勵對方,哪怕是一張小貼紙,我事前一定會先同家長溝通。 七、如果學生和學生家長有些要求,我自問無法達到,我一定會如實告之,並講出為何我無法達到卻仍然覺得自己稱職的原因。例如家長希望孩子補習後測驗100分或功課全對,我會告訴對方,我只會盡力而為,而且測驗和功課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完美,因為真正重要的不是結果完美,而是過程中盡了力,然後看到了與努力相配合的進步。 八、承上題,如果對方不同意,我會禮貌地請辭。 思考是學生特權 保護是老師職責 九、如果學生有課外知識問題,明確知道的會用心解答,不明確的告訴對方自己需要先研究一下。至於其他學業以外的人生問題,我會鼓勵學生自行思考,讓學生明白,不是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而真正重要而有用的答案,不應來自一個補習老師的口中,而更應來自自己的思考和對所有人和事的觀察和體會。 十、這個信條不會對任何人說,但是,如果我是補習老師,在補習期間,發生一些緊急事故,我一定盡我所能保護學生,拯救學生的生命,即使這樣會犧牲自己的生命,我也不會有半點遲疑。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DSE有感 父母就像一件校服

女兒考完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好像完成了成人禮。考試之前,先是硝煙,再是疫情。連續兩年,上學的兩個關鍵詞就是「自修」和「隔離」。 考試前 夢遊竹篙灣 女兒躲在家溫書,打開電話軟件,長開揚聲器,偶爾出入房間,回房時總會大喊一句「我回來了」,原來是跟電話另一端的同學打招呼。自修室消失,同學自組溫習小組,透過手提電話互相砥礪,在孤身奮戰之餘,找到同伴遠方的讀書氣息,相濡以沫,不求相忘於江湖,只求在水火交煎的困境中共渡滄海。 考試之前,女兒發了一個噩夢,住所忽然「強檢」,她受牽連,送入竹篙灣。那一刻,徬徨,沮喪,憤怒,委屈,諸種情緒,共冶一爐。情緒瀕臨崩潰之際,一睜開眼,倏然驚醒。情景和感覺,都是如此真實,驚出一身冷汗,原來,不過南柯一夢。 校服自述:我是詛咒嗎? 記得,考完中文,女兒突然跟我說,作文題目有一題是「校服自述」,她認為這題太難了,所以另選他題。我聽到這個題目卻頗有感想。一件校服,將會如何看待主人的畢業和告別呢?明明是最親近的人,但是,每次與主人一起,許多時都處於「作戰」狀態。她目睹主人因學習遇上瓶頸而痛哭,目睹主人因無法解答數學難題而苦惱,目睹主人放學後拍拖而芳心暗喜,又目睹主人在校門前跟男朋友吵架而悲傷落淚。她曾經以為主人很不喜歡自己,因為「美好」的活動,如慶祝18歲生日,和同伴在球場上玩壘球,跟家人到沙灘游泳,都注定沒有她的份兒。但是,最惡劣的情况,她都跟主人在一起:放學回家太晚被爸爸責罵,模擬考試成績太差而在課室當場掉淚……「我是主人的詛咒嗎?我只能為主人帶來不快樂嗎?畢業的時候,她一定恨不得馬上把我撕得粉碎!」校服不由得這樣想。可是,有一天,主人不小心把茄醬沾到校服身上,主人十分緊張,連忙給她清洗,當主人面露驚惶不斷用手搓洗污漬時,她流下了感動的眼淚,那些眼淚,終於清除了最初以為無法洗刷的污漬。主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畢業時,校服上寫滿了同學的簽名。那天,主人洗好校服,熨得整齊,把衣服摺好,珍而重之地藏在一個木製的衣箱裏。她知道自己的任務完成。回想過去,她發現,她其實並不羨慕其他衣服,因為她寧願陪伴主人度過最困苦的日子,在淒風苦雨中與主人同行,而不是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裏,成為錦上添花的裝飾品。 我有時覺得,女兒中學畢業之後,家長就成了那件完成了任務的校服。未來的日子,父母不會那麼「貼身」,但依然會在衣箱裏,默默跟女兒一起迎接未來的世界。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 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7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病毒資訊 」肆虐 小學生要打「疫苗」

上次談到,面對今天的資訊傳播方式,我們最需要的是「不被餵飼」。 今天的人跟昨天的人,最大分別是什麼?昨天的人自己出外找東西吃,今天的人打開門口吃別人送上來的東西。這個東西,根據什麼「指示」送上門來,門內的主人一無所知。 「餵飼年代」來臨,我們經歷4個階段,第一個是讚歎和感激,第二個是疑惑,第三個是不能自拔,第四個是不知不覺。到了第四個階段,「被餵飼」的人無法感知自己正在被人「餵飼」,連自己失去了選擇權都不知道。 大量閱讀 注入「防毒疫苗」 一直推崇孩子大量閱讀課外書籍,因為大量的課外閱讀讓人學會了「反餵飼」。原來,課本說的,不一定對,或者,不一定是真相的全部。原來,世界很大,知識總能以多元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呈現。原來,所謂正確,重點更應該是求學問的態度,而不是某個「真理」本身。 因為傳播方式的改變,社會呈兩極化,如果一個人身處虛弱的狀態下,那就更容易沉迷被人餵飼。以前我們被隱形的約定俗成束縛,被未經檢驗的主流意見束縛,今天我們被更多有形和無形的東西束縛。小學生本來就處於弱勢,以前只有透過閱讀多元資訊才能獲得衝破束縛的能量,但是,今天他們最容易接觸的資訊就是來自「權威」機構和社交媒體的單一取向資訊。這種狀况,固然令人憂慮,但是,反過來說,作為家長,不是更應該積極探索接收資訊之道嗎? 接收資訊 「抗疫」六問 一個資訊走到門前,首先要問:這個資訊來源為何?這個資訊可靠嗎?發放這個資訊的人目的為何?然後要問這個資訊只是陳述一些事實,還是一種帶有價值判斷的評論?這個資訊裏面的用詞的定義和其他人是否一樣?這個資訊有沒有附帶隱含的價值觀? 早前在親友群組中看到一段「移花接木」的影片,旁白報道烏克蘭因為俄羅斯襲擊死了很多人,偏偏畫面裏,地上的一大堆屍袋之中,竟然有一個「死屍」在掙扎。發放影片的人想指控烏克蘭販賣假悲情時「穿崩」,可是,經查證,影片畫面其實來自之前一次反氣候暖化示威活動,示威者扮成死屍,以示氣候問題嚴峻。「假作真時真亦假」,指控別人製造假新聞的,自己才是假新聞的始作俑者。 諸如此類的假新聞,過去幾年,出現了不少。今天的小學生,一旦有了智能電話,不難接觸成千上萬這樣的「靈異」新聞。要杜絕孩子接觸所有資訊,無異削足適履,決非辦法,我們只能盡量幫助孩子,及早做好「抗疫」準備。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 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