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自己的事自己做

身邊有人移民,於是,本來幾十年人生,沒做過而且沒想過做的事,都要開始做:駕駛,煮飯,水電維修……表面辛苦,但是,許多人樂在其中。 有前輩說過,人到了60歲,身外物就要遞減,珍藏了幾十年的,遇到有緣人,馬上贈送:郵票,字畫,古董……箇中情由,與其說是捨得,不如說是另一種「不捨」。人走了,藏品無人欣賞,不如早些贈予識貨的人。因為不捨得藏品被遺棄,所以更需要在人走之前「捨得其所」。另一個「減物」的理由,是不想離開了這世界,還要勞煩其他人幫你收拾你遺下的「攤檔」。 辛苦和幸福 可以不求人,盡量不求人,自己的事自己做。這種想法,與其說是「辛苦命」,不如說是自主的幸福。人生於世,天變地變,人力所不能至,世局板蕩,既不能預知,也無法扭轉,這樣的事太多,如果人生之中,還有一小部分,可以憑一己之力為之,堆一磚,砌一牆,栽一花,蒔一草,那就不能稱為「辛苦」,而只能稱為「幸福」。 一個小孩,幸福正是慢慢能做更多的事。嬰孩不能自己做的,長大了能做,便是幸福之路。所以,很怕很怕,一個孩子,明明能自己做的,大人搶着幫他做,那種溺愛,適足以害之。怕孩子辛苦,雞毛蒜皮小事皆代勞,大人何苦,孩子何悲。孩子不知道,自己能做的,別人代勞了,自己就會失去了這種能力,而失去了這種能力,就失去了自主,繼而失去了幸福。 因倚賴失自主能力 接觸過許多傷殘人士,殘而不廢,本來有的功能,失去了,莫不努力,用盡一切辦法,恢復盡量多的自主能力;不明白好好的一個健全的身體,許多能力所及的事,還是要倚賴別人。這真的可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惡果。 如果能力不及,找人幫忙,沒有問題,因為人總非萬能;可是,明明自己可以做的,假手於人,就是一種「練精學懶」,最後「練精」不成,懶而無能,淪為無法自主自由的閒人。鞋帶不懂得綁,筷子拿不好,功課完成不了,連穿衣服也幾乎要人服侍……更可怕的,不是這些能力的缺失,而是能力退化荒廢之餘,不覺其恥,不覺人生的自由被剝奪,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才是最可怕的。 孩子的幸福,來自更多的自主,而非來自不問情由、從天降的「他力救濟」。家長,真的要忍手,需要時要學會放手。給予,有時也是剝奪。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作文3件事

受邀分享「講故事」心得,心得說不上,只是分享一些想法。一個故事要講得好,說來話長,有時不經雕琢,渾然天成,便是最好的故事,有時苦心經營,反而不好。不過在大部分情形,想講好一個故事,或者想作好一篇文章,可以留意3件事。對於小學生作文,我尤其覺得不妨參考。 自己經歷過的 也要蒐集資料 第一、資料蒐集。很多人以為:這件事我經歷了,還要找資料嗎?但是,根據我多年傳媒採寫經驗,一個故事,如果事前事後做適當的資料蒐集,故事就會變得可信、豐富,而且包含更多層次。如果你寫一件不幸的事,蒐集資料時,發現當天「居然」正好就是黑色星期五,相信你寫的時候,能夠發揮的地方會更多,寫出來也會更有趣。 此外,如果你寫養狗,能夠引述關於狗的名言,例如「我愈了解人我愈喜歡狗」;又或你能寫出「根據一些專家說法,狗未必是最聰明的動物,但是狗是最能讀懂人類表情的動物」,你的作文內容一定會比較豐富。在資料蒐集過程中,說不定一些有趣的發現,甚至會幫助你決定寫作的題旨。 有趣的觀點其實就是故事 第二、不同的觀點。很多人以為,故事本身有趣就有趣,故事本身不有趣就不有趣,其實,故事的元素,包含了情節和特別的表達方式。有時,情節本身可能不大有趣,可是轉換了一個視角,用另一個人的觀點看事情,不有趣的故事就成了有趣的故事。 譬如,白雪公主和後母的故事,白雪公主的視角,我們耳熟能詳;後母的視角,近年亦有電影採用而成為一套別開生面的故事。可是作為國王,他的太太(後母)要毒殺女兒,國王(如果健在)感覺會怎樣?真的沒有察覺到一點蛛絲馬迹嗎?有辦法化解危機,將怨恨化成相親相愛嗎?還是,悲劇正是由他一些不自覺的行為導致? 孩子要寫一篇文章講養狗,習慣講自己眼中的狗,講自己的感覺,可是調換角度,在狗的視角之下,牠經歷了什麼呢?有了不同的角度,孩子能夠寫出別出心裁的文章,也更容易成為能夠體諒別人處境、有同理心的人。 幸福的感覺來自重複 第三、重複或者呼應。很多人認為應避免重複,可是,不冗贅的重複,其實是藝術領域其中一種重要手法,例如音樂的主題再現,例如畫作之中線條和顏色的呼應。在藝術上,重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明明知道,創作需要變化,但我們並不容易察覺,重複正是在千變萬化之中的船錨,讓大海中自由航行的船,不致漂流到讓人憂懼的不可知之處。 有人說,幸福的感覺其實來自重複。每天睡醒,看見那人的臉,看到太陽照常升起,就是幸福。一個故事,一個主角,歷盡波折,修成正果,如果最後他流落異鄉,你覺得故事還沒有完結,只有他回到了某個家鄉(物理上或心理上的),你才會有鬆了一口氣的圓滿感覺。所以首尾呼應,或者伏筆,並不是為了驚奇,而是讓人在驚濤駭浪之中得到安慰。作文如是,人生如是。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4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孩子是父母的父母

如果說,造就了生命的可以稱為「父母」,那麼,孩子必然也是許多父母的「父母」。 我們不會玩層層疊,不會玩過山車,不會玩最新的謎語,不會再次拿起唐宋詞,不會去哈利波特主題公園,不會看《一拳超人》…… 因為有了孩子,我們做了許多「新鮮事」。 我們沒有耐性,我們一點也不溫柔,我們從來不會講牀邊故事,不會講笑話,不會改編12個不同結局的龜兔賽跑,不會隨時編造許多創意謊言,包括說雪糕車的音樂播出代表雪糕賣光了…… 因為有了孩子,我們出現了奇妙的變化。 失去自己抑或生命變豐盛 我們未必因為孩子,變成更好的人,但是,我們的生命因為孩子而改變。有的父母自覺因為付出太多而讓自己生命失了色,覺得為了照顧孩子起居飲食功課而犧牲了自己;有的父母卻因為不斷想和孩子互動而讓自己接觸到新的或久違了的生活。究竟,父母更多是被照顧孩子的重擔壓垮,還是受到好像天使般的孩子啟發,豐盛了自己本身的生命,前因後果,機緣際遇,各有不同,大抵不能一概而論。 個人傾向相信,養育孩子,可以給父母更多好的影響。只要換一個看事物的眼光,養育孩子,同時也在養育自己。如果父母曾經愛過孩子,也許,會有更大機會,明白到你在這個世界碰到或很可能影響到的人,也是別人的孩子。如果父母自命聰明,偏偏孩子愚且魯,也許,會對其他「愚魯」的人有更大的包容,甚至由鄙夷變成懂得欣賞。 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父母應該有更大機會,學會世間很多功利標準未必妥當,學會欣賞與別不同的個體,學會多元,學會年紀大兼有權在手的父母未必正確,學會人生除了升職加薪,還有公園中的陽光和風,生活除了考卷,還有但求好看的流行小說。 從怕死學會了豁達 當你最初愛一個人,你會怕死;但是當你真正學會了愛,你會不怕死。養育孩子,應該是一個過程,我們從害怕學會了不怕,我們從執著學會了放下,我們從驕傲學會了俯首,我們從定於一尊學會了多元價值,我們從輕易判斷評價一個人學會了謙卑和聆聽。 如果人類歷史上,有更多皇帝,懂得自己是孩子的受恩者而不是施恩者,世界上許多事情,應該可以改寫。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9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帶孩子旅行和讀書的自我勸誡

讀書和旅行,有些人覺得是兩樣截然不同的事,例如有人會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把讀書放在旅行之下,但是,對我來說,讀書和旅行,本質是一樣的,兩者都是一種有益的體驗。 眼耳鼻舌全方位互動 有人會說,旅行是互動的、不可知的、冒險的、眼耳鼻舌全方位的,可是,真正迷上書的人,亦會覺得,讀書,是和作者交流,所以也是互動的,是會讀到意想不到之處,所以也是不可知的,是會因為作品而受到心靈、思想以至美學上的的衝擊,所以也是冒險的,是會因為作者之筆而進入一個充滿意象和感官的世界,所以也是眼耳鼻舌全方位的。 總有人在旅行中得到閱讀的興味,總有人在閱讀中得到旅行的樂趣。 作為家長,有帶着孩子去旅行的經驗,亦有帶着孩子一起閱讀的經驗,經歷許多磨合和波折,個人認為,有幾點,值得記錄下來,給自己警惕: 體驗從來沒有標準 一、旅遊和讀書,都不應該「功利掛帥」,因為兩者本身都有「自足價值」,不必強行將讀書和旅遊變作「工具」,不應強行要求孩子,讀完一本書後要像交功課一樣講解書中「重點」,去完一次旅行之後要像交功課一樣交出一份「旅行報告」。(如果孩子每次玩樂都要寫「玩評」,遊樂場將失去笑聲,我們得到的不過是報告書上許多「很好玩」的評語) 二、續上,既然知道不應該「功利掛帥」,讀書時,或旅行時,就不應強行要求孩子,在盡量短的時間,看完盡量多的頁數,或者完成盡量多的「必看」景點。 三、續上,不應為「行程」完成不了而動怒。 四、旅行可以沒有心得,讀書可以沒有教訓。 五、旅行和讀書,孩子去的地方和你去的一樣,讀的書和你讀的一樣,但是體驗還是十分個人的。「體驗」從來沒有「標準」,也不需要「正確」。孩子去埃及,見到金字塔,但是整個行程最喜歡的,是在酒店的牀上跳來跳去。這樣的情形,自然之至,普遍之極,家長一點也不需要覺得奇怪。 沒有「教訓」也可是好書 六、沒有「教訓」的書可能是一本極好的書;說不出的旅行體驗,可能才是最好的旅行體驗。 七、如果孩子真的想要,請盡量讓孩子留下「實物」。他在公共圖書館借的書,想留下,可以的話,請給孩子買一本,以後他不再讀也好,經常讀也罷,留下一本書,總是好的。孩子去了旅行,看到一件「無用的玩具」,所有正常的大人都知道,那是不必要、不值得、沒有意義和沒有益處的,可是,提醒自己,可以的話,請給孩子實現這個願望。這件玩具,買回香港,玩也好,不玩也罷,對孩子來說,這件錯過了便不可能再遇的玩具,能夠帶回家,總是好的。 最後,老調重彈,孩子覺得意義重大的,大人未必懂得。如果一件稍嫌浪費的「實物」,可以幫助孩子擁有更長遠更美好的「體驗」,那其實是無價的。孩子未必珍惜那件「實物」,但是他能感受,有一個大人曾這樣「任性地」痛惜他,他終於也會知道,什麼是價錢,什麼才是價值。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5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中學讀過的一篇奇文

圖書館出現下架潮,悲驚交集。其實書之為物,多讀多想,自有心得,至於心得是對是錯,言人人殊,本來就不必強加消毒和統一口徑。人類和動物演化和持續生存,與其說是因為「萬法歸一」,倒不如說是基因多樣化的結果。 中學讀過一篇奇文,現在回想,真的覺得這篇文章很離奇,當時頗難理解這篇文章,老師也沒有特別花時間去解釋其中怪異之處。 當年年紀小 迷信「忠奸分明」 這篇文章就是來自《左傳》的《晉靈公不君》。文章一開首就說晉靈公如何殘暴,用彈弓射途人,自得其樂;熊掌煮不好,把廚師殺了;大臣趙盾勸諫,晉靈公竟然派殺手暗殺趙盾。 文章接着又花了許多筆墨,講述大臣趙盾如何賢能,刺客行刺,竟被其上朝前的恭謹模樣「感召」,不但沒下殺手,還一頭撞向一棵槐樹,把自己撞死了。又有一次,晉靈公派大批人馬手持武器追殺趙盾,眼看趙盾逃不掉,其中一人竟犧牲自己,倒戈相向,助趙盾成功逃脫,原來這人曾受趙盾「一飯之恩」。 文章寫到這裏,本來好易理解,一個暴君,一個良臣,一邪一正,躍然紙上。可是,文章筆鋒一轉,趙盾的族弟趙穿殺了晉靈公,趙盾本在逃亡,一收到消息,馬上回來,收拾殘局。一回來,一個負責寫史書的大臣董狐,二話不說,斬釘截鐵,在史冊上大書五字「趙盾弒其君」。趙盾不服,說自己沒有做過,不料董狐接着說,你逃亡時沒有越過國境,回來時又沒對殺死晉靈公的人問罪,不是你幹,又是誰幹的。趙盾竟然無法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一句破一萬句 思考方能自由 當年很疑惑最後的這個情節,傾向相信,董狐是一個不問情由的老頑固。可是,現在人到底算是長大了,開始明白當中的春秋筆法。我傾向認同一些學者的說法,趙盾的而且確在幕後參與了其事,這就是為什麼他逃亡只是逃到中途的原因,因為他已「預知」了晉靈公之後的命運。事實上,那時晉靈公(雖然有個「公」字」)不過是個10多歲的少年,而趙盾則是把持朝政多年的最高級官員。果然,晉靈公死後,趙盾獨攬大權,成了事件的最大得益者。文章巧妙之處,是在文章應結束的時候,突然橫加一筆,用「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這8個字,推翻了之前苦心經營的趙盾的良臣形象,然後,文章戛然而止。 南宋的文天祥在《正氣歌》說「在晉董狐筆」,說明了1000多年之後,董狐「秉筆直書」的地位一直沒有動搖過。 《晉靈公不君》這篇文章之所以離奇,是我們不明白,古人寫文章,腦筋轉了好幾次。寫得多寫得長的,有時未必是重點。「好人沒事,壞人死了」不是這文章的重點,甚至「好人被冤枉」也不是重點,重點反而是:「好人」,未必沒有陰謀詭計。 常勸孩子多讀書,因為,在讀書的世界,思想馳騁,只有這時候,人才是自由的。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1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孩子喜歡父母 是最神奇的奇蹟

日本音樂家坂本龍一逝世,其女兒坂本美雨留下了一段文字,十分感人,在網上看到李仁毅的譯文,將其中一段轉載如下: 「看着世界各地對父親悼念的許多文字、照片和回憶/我很高興地發現,一個我不知道的父親/曾在這麼多不同的地方和這麼多人共同歡笑/現在還能知道自己最喜歡的人更多的事情,我真的非常幸運/對所有帶給坂本龍一幸福的人/我衷心深表感謝/爸爸,我永遠永遠愛着你」 看完,靜默良久。父母愛子女,更多出於天性,可是,子女愛父母,以至在自己長大許多年後還愛着父母,這種感情,我無法形容,這是一種應該超越了「演化心理學」解釋範圍、無可理喻的感情。 世上沒有「英雄」 如果子女年紀還小,要父母照顧,而父母是當時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有能力,有愛心,給溫飽,給娛樂,給關懷,給保護,那時候孩子愛父母,應該算是很自然的事。可是,孩子年紀漸大,人生閱歷愈來愈豐富,就會慢慢明白,當日的英雄,根本就是平凡至極的凡人,甚至可能是某種主流社會意見下的失敗者。頭髮稀疏,皺紋滿臉,皮膚暗淡,面目無光,動作遲緩,反應遲頓,不聰明,不能幹,不幽默,不有趣,也不富有;還要經常擺出一副「我比你懂」、「我這是為你好」的樣子,用各種方式「好言」訓斥早就不應被無理「照顧」的成長者……這樣的父母,舉目皆是,為什麼還會有子女,真心愛着這樣的父母? 如果這些子女真心愛着那些老去的「偽英雄」,不是基於責任、信仰、傳統、文化和教條,而是出於真實而澎湃的感情,那麼,這些子女真的是人間天使!在這些已長大並已明白世情的子女眼中,父母竟然成了「自己真正喜歡的人」而不是「含辛茹苦的養育者」,這不就是世界上最難以置信的奇蹟嗎? 假如是小鳥,很多小鳥長大了,舉翅不回顧,這種現象,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反而十分合理。大自然的設計,不就是這樣嗎?子女長大了,遠離父母,另闢天地,成家立室,讓品種不斷繁衍。父母耗盡心力餵哺子女,是為了生物繁衍;子女遠離父母另覓安居之所,也是為了生物繁衍。 父母愛子女,合該如此,子女長大,無法愛父母,也是契合大自然倫理。中國文化中之所以重視孝道,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正好證明了孝順父母並不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所以才需要透過文化教育加以薰陶。 這樣的父母應該是偉人吧 對很多人來說,父母照顧子女無微不至,甚至不惜犧牲自己,這種感情是偉大的;但是,對我來說,子女長大,對父母感情仍然根深柢固,不僅偉大,而且這才是真正「不求任何回報」的感情。 能夠得到子女這樣感情的父母,應該是偉大的人吧。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孩子的謊言與真相

孩子會不會說謊?當然會。那麼孩子會在什麼情况下說謊?孩子說謊,其實可以出現在任何情况之下。他要掩飾自己犯錯或隱瞞自己缺點時,會說謊;他要得到別人的讚賞和肯定時,會說謊;他要作弄或陷害另一個人時,會說謊;他要維護另一個人時,又會說謊。總而言之,孩子和所有大人一樣,在有理由以至無緣無故的情况下都可以說謊。 洞悉內心真正想法 大人有沒有辦法識破孩子說謊,辦法當然也是有的,正如一個律師很多時透過盤問就能識破證人的謊言一樣。孟子說:「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換言之,只要仔細觀察一個人說話,有足夠的交流,另一個人就有辦法洞悉那人內心真正的想法,或者有沒有說謊。例如:一個人突然把說話重點放在其中一邊,你就知道他正想方設法隱瞞掩飾另一邊的真相;又或者一個人突然很浮誇地把事情堆砌得過分詳盡和過分肯定,你就知道那正正是他心虛的表現;再例如一個人突然扭曲了你的問題和一些人盡所知的詞語意思或事實,那個人的目的就是想「帶風向」,把話題的重心轉移;此外,如果一個人顧左右而言他,無法正面回答一些理應很容易就能回答的問題,你就知道那個人無法回答的原因,正是他一回答了就完全展現了對他絕對不利的真相。 作為家長或教育工作者,當孩子出現糾紛或指控,有責任在未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前,用各種方法,弄清事件的真相,要聆聽,要詢問,要反問,要多方面問,要深入問,要細節,要前因後果,有需要時要佐證,或者問第三方,再反覆問指控者和被指控者事情的細節。發現疑點,一定要心平氣和,繼續讓孩子解釋。如果指控嚴重,第一時間就要嚴肅處理。 聆聽 調查 反覆驗證 如果作為大人,聽到孩子的指控,沒有做好聆聽、詢問、調查,大人所犯的錯誤,可以導致事前無法預計的悲劇。大人要知道真相,其實還是比較容易的,放下成見,不要有既定想法,知道各種情况都有可能出現,那樣,透過不斷問問題,就可以得到比較接近事實的真相。 一個孩子投訴另一孩子打他,但另一孩子否認,那麼,兩人之中,必然有一人說謊,孩子身邊的大人,要做的,不是息事寧人,而是要認真查明真相。 有時,孩子委屈,是因為大人缺乏聆聽的耐性。聆聽,調查,反覆驗證,是找尋真相的方法,其中,聆聽至少是整個過程的第一步,而且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們的社會,人類的文明進程,一定是建基於真相而不是謊言。孩子身邊的大人不重視真相,孩子自小就會學到錯誤的示範,認為真相只是可以按需要和喜好製造的廉價「工具」,甚至認為,真相是可以被出賣的。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3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恐懼與希望

有兩種故事書,我希望孩子能夠好好閱讀,第一是能讓孩子看見希望的故事書,第二是能讓孩子體驗到恐懼的故事書。 電影《月黑高飛》裏有一句話:「恐懼,可以囚禁你;希望,可以釋放你。」表面看來,恐懼和希望站在兩個對立面,可是,希望和恐懼往往會在同一處境出現。例如早前土耳其地震,不少人被埋瓦礫多天卻奇蹟獲救。他們當初被困在暗無天日的頹垣敗瓦之中,缺水缺糧,渾身無法動彈,生命可說危在旦夕,內心的恐懼自然無法避免,但是如果一早就放棄了所有希望,求生意志崩潰,很可能根本就無法捱到救援人員施救的那天。 恐懼是一種學習 希望和恐懼,其實是一個錢幣的兩面,他們不同,但是並不互相排斥。給孩子希望的書,是一種補充體力的食物,可以教會孩子勇敢,教會孩子在逆境中鎮定地應對一切,因為他們會知道,即使情况凶險,卻不代表身陷其中一定要束手就擒。另一方面,給孩子恐懼的書,是一種疫苗,孩子心跳加速,手心冒汗,面色發白,看上去隨時支持不了。可是,當孩子慢慢放下那本讓他感到恐懼的書,孩子會發現,恐懼這種感覺雖然可怕,但是每次驚懼之後,孩子適應恐懼的經驗就愈加豐富,面臨讓人害怕處境的抗壓能力,亦會因此加強。 學會恐懼,橫逆驟至,不至手足無措;學會希望,山窮水盡,不會舉手投降。 真兒童遇上假怪獸 什麼書最能給孩子恐懼,同時又最能給孩子希望的,答案顯然是那些以孩子為主角的冒險小說。印象中,從《湯姆歷險記》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兒童冒險小說是兒童書籍中的一個主流,直到我讀小學的1980年代,也是如此。那時候,主角是真的小孩,他們沒有寵物精靈,沒有哈利波特額上的閃電傷疤,也不可能在頭上長一把巨型電鋸出來。他們遇到的事,堪稱離奇刺激至極:流落恐怖荒島、尋寶遇上殺人兇手、夜探神秘詭異古堡、闖入海底王國、遇見史前巨獸等。可是,他們跟他們的小讀者一樣,擁有的,只是一個身體、一個腦袋、一些能感受恐懼的神經線,以及一個永遠懷抱着希望的心臟。 兒童冒險小說的作者,想把最讓人害怕的處境,放進書裏,嚇一嚇大家,讓大家注射一些「恐懼疫苗」,故事到了最後,主角憑機智和勇氣逃出生天,作者又給幾乎嚇破膽的小讀者一口值得回味的「希望補充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少年雜誌,寫的就是這些。 近年,發現這種「古典式」的兒童探險小說好像式微了,心裏總在琢磨,卻不知是什麼緣故。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被愛的孩子為什麼會聰明?

上次提到,美國有一項研究,說被愛的孩子更聰明。 我相信,這是真的。雖然我不大知道「聰明」的定義其實是什麼,但是,我大抵明白,一個孩子被愛,他會經歷什麼。他會知道,他做的事不一定對,但是,他這個人沒有被全盤否定。他會知道,在其他人眼中,他犯下了彌天大罪,以至罪無可恕,但是,世界上至少有一個人,並不是這樣想。因為他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人愛着他,所以,他會在某種重要的情况下,突然提醒自己,不能這樣做,因為不能讓那個人失望。 「邪惡主意」 聰明主意 當他要放棄時,他沒有那麼容易放棄;當他幾乎無法堅持下去時,他還有動力堅持下去。有人愛,跟沒有人愛,一定有重大差別。 世上許多聰明主意,最初都不為世人認同,甚至被認為是邪惡的。我相信,即使是最堅強的人,內心如果沒有被愛着的想法,聰明的主意可能就夭折了,被埋藏了。愛為什麼重要?因為,這超越了一般人和一般常識的評價標準。 地球環繞着太陽轉?不要皇帝要民主?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樣投票?有色人種可以和白人一樣投票?在一段長時間,這些主意都可以被視為邪惡。如果提出這些主意的人,心裏面只剩下痛苦和孤獨,這些主意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 科學令人謙虛 愛也令人謙虛 雖然聽起來很古怪,但我認為,愛孩子和科學精神,是有共通之處的。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兩者都沒有自以為是,都沒有把看起來奇特和不合常理的事,一下子扼殺,兩者都相信,有些事情,初步看來可能有違「常識」,但是,一個人直覺的想法以至當今社會現存的權威想法,都不一定對。 一個人愛孩子,有時就會「忍手」和「忍口」,不替孩做過多的事,不隨便批評孩子一些奇怪的做法。一個人愛科學,就不會在未仔細研究之下,即下斷言,彷彿愈快做出斬釘截鐵的判斷,就愈能顯示自己聰明。 在科學家眼中,許多「天條」都有可能是錯的,現在沒有錯,只是未被證實錯誤。擁抱科學信念的人,當然會知道,任何人其實都處於這種「可錯的狀態」,科學家自己有可能是錯的,總統大人也有可能是錯的。每個人都是潛在錯誤者,這不是詛咒,而是祝福。因為只要知道這點,大家就可以避免因過度自信而犯下不可修補的大錯。科學進步,是因為前人的結果,一直都可以被後人推翻。凡事皆可錯,我們就不會自大,目空一切,而且,錯了的東西,總有機會和空間修正。 一直相信,民主的基石,不是聰明,而是知道「人皆犯錯,事皆可錯」的科學精神。 愛孩子的家長,不需要聰明,只需要遠離自大就可以。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10個人為了1個人而奮鬥

阿根廷奪得世界盃冠軍時,回到公司,大家都來祝賀我,因為大家知道我是球王美斯的擁躉。雖然有人覺得,阿根廷將士用命,領先再被追和,還有鬥志咬着牙關堅守到最後,是因為他們都很愛國,願意為國家付出一切,不過,我寧願相信另一種想像中的解讀:我寧願相信,球場上10個人,都在為1個人而拚命。 那10個人,有好幾個比美斯年輕差不多10歲,少年時代視美斯為偶像,可惜,偶像球技雖高,奈何屢次飲恨國家隊大賽。正當美斯步入足球的暮年,少年人卻加入了國家隊,他們興奮地發現,可以與小時候的偶像並肩作戰。我確信,在那些重要時刻,他們心裏想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國家,而是為了一個人,為了一個應得到最高榮譽而未得的人,奉獻他們的一切。 好人好波有好報 我確信,當年輕的前鋒拚命地在中前場飛奔着去防守,他心裏想的,不過是為那位已經35歲的偶像去分擔一些粗重工夫,節省他的一些體力。我確信,當阿根廷門將撲出12碼,他腦裏想的,一定是自己曾經說過的真心話:「我會為美斯而死!」 本來以為偶像高高在上,但是實際接觸過後,他們發現,美斯真的如他所言,他真心覺得,做一個好人,比做一個好球員更重要。他不會因為心情煩躁而推開小球迷,相反,發現有小球迷被保安粗暴對待,他會出言制止,然後主動為孩子送上簽名。比賽中,有觀眾衝進球場和美斯合照,美斯一動不動,讓對方得償所願。當一名年輕球員,第一次加入球隊,因為天生的紅頭髮被同儕嘲笑時,美斯作為老大,一錘定音,說:「大家不要再用那個花名稱呼他,他不喜歡。」這個年輕人結果在一場比賽中用關鍵的入球報答了美斯。 當美斯在中場丟失了球,繼而導致對手入波,所有隊員,神情仍然堅定,沒有一個人有任何抱怨。大家心裏想的可能是:我們一定要贏,不能讓美斯承受責難,一定要讓他圓夢。 被愛的孩子更聰明 這種想法,究竟是什麼呢?原來這就是所謂「愛」。 美國有一項研究顯示,孩子被愛,會變得聰明。我的確如此相信。理由簡單,因為有愛,所以孩子不太害怕犯錯,並且有足夠的魄力去嘗試新的做法。他試的方法多了,自自然然,變得愈來愈聰明。 美斯入球之後,會做一個雙手指向天的慶祝動作。那是為了紀念他10歲時離世的外婆,因為外婆是當時唯一鼓勵他踢足球、由衷讚美他的天分、每天不辭勞苦接送他到球場訓練和比賽的人。 因為在愛的環境中成長,美斯學會了足球和待人接物。 多年之後,美斯圓夢,隊員圓夢,阿根廷人高興,許多不是阿根廷人的球迷也高興。美斯那位在天上的婆婆,看到這一切,也會很高興。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