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帶着香港校長的帽子到瑞典

上月有幸獲瑞典大學Linnaeus University邀請,以及CoolThink@JC的贊助,使我有機會以香港小學校長的身分,去到中立國且200多年沒有被捲入戰爭、全球人均跨國企業最多的瑞典(即按人口比例跨國企業數目最多),參加論壇、考察、交流,以及分享香港推動「編程及運算思維」課程的經驗。出發前,我身邊的教師及朋友,包括自己作為一個香港土生土長的父親,對北歐的教育系統都充滿幻想,非常渴求想了解多一點,為什麼瑞典能夠培育出這麼多的創意人才,以及創意企業,如Ericsson、H&M、IKEA、Minecraft、Skype、Spotify、Candy Crush等公司呢? 文:朱子穎 瑞典教育 貼錢供你讀大學 到達瑞典後令人羨慕不已的,不只是風光明媚、空氣清新的環境,而是瑞典的福利系統。瑞典人口只有1000萬,比香港多一點點;但國家土地面積為449,964平方公里,是香港的163倍。那裏,84%的人口居住在只佔國土面積1.3%的城市裏,人口密度極低。說回瑞典的教育制度,她是世界上為數不多實行全部免費教育的國家,不僅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均免收學費,最後90%的學生可通過資格考試進入大學深造,學生當然不會有太大的考試或讀書壓力。我不會說「身在福中不知福」,但瑞典的青年在90%能進入大學的環境下,部分人竟然因公司工作環境更佳為由,得到大學學位後選擇放棄,所以今年瑞典政府推出大學生生活津貼計劃,名副其實的「貼錢供你讀大學」。 教育讓學生Think Different 當我有機會走進校園,與他們的大、中、小學教師交流,更加充分感受到北歐教育與香港的不同,他們非常重視學生個人成長,認為紙筆式的機械操練和體罰無異,強調體驗式學習的成效,無論你與任何一位教師傾談,他們總是把教育是讓學生「Think Different」掛在嘴邊。更重要的,是她們的企業、教育及政策是建基於「Problem Solving」,例如因瑞典人口密度低,所以Ericsson當年成功開發通訊器材;因瑞典64%的國土由森林覆蓋,所以IKEA開創以平實價格銷售自行組裝家具;因歐洲到2020年仍有100萬個編程相關的職位空缺,所以瑞典政府計劃在2018年全面在小學開始推動「編程及運算思維」課程。 說到這裏,你可能認為我跟很多北歐遊後記文章一樣,不斷用文字及比較來說香港教育的不是,突顯出香港家長有錢應移民的觀念。不,這不是作為香港校長應該做的事。如果你和我一樣,同樣熱愛香港這片土地,仍然相信「教育可以改變未來」的話,在了解別國教育系統後,更應對本港教育系統,提出更實際的意見及可行建議,這才是教育工作者帶着香港校長的帽子,到北歐交流的真正意義。 目前香港教育不同持份者最大的爭論,焦點集中在功課量的多少、操練教學模式、上課時間表的長短、升學制度、學生壓力等等的短視問題。歐洲之旅給我的反思,是我們更應該集中討論更長遠的「未來教育」。究竟2050年香港的個人、經商、政制、人口結構是怎麼的模樣呢?2050年香港需要怎樣的人才,才可以塑造出更美好的社會呢?對我而言,今天香港迫切需要討論的,就是我們目前的教育能否培養我們今天的孩子進入2050年的世界,成為30年後香港最重要的勞動人口,使城市更加進步的同時,可以照顧我們這一代「未來長者」。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我和校長有個約會

筆者的學校有一個傳統,就是每年班主任都會挑選或由學生自願報名參加「我和校長有個約會」的活動。活動分兩輪,上學期進行第一輪,按年級舉行,即共有六次;下學期進行第二輪,逐班進行,共18次。在短短45分鐘,筆者與每班四名學生代表共晉午餐。他們要帶同自己的午飯盒和餐具到地下活動室,等候約會的開始。 文:鄧依萍 約會前,每位參加學生都要完成一份簡單的分享表,小四至小六的同學需要分享一些他們關心的學校政策,可以是讚賞,亦可以是批評,當然鼓勵他們多作改善建議。此外,也歡迎學生談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不論是軼事或社會民生或國際政治議題,總之無所不談。小一至小三的學生,筆者鼓勵他們用文字或圖畫去表達,分享內容可以是一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開心事、希望學校改善的事情及希望校長能解答的問題。總而言之,藉此令學生暢所欲言,鼓勵他們多表達己見,並且多與他人分享。 約會多在午膳時間舉行。筆者認為在午飯舉行,既可令自己了解學生平日午餐食物的款式,起監察午飯供應商的作用及關心學生進食的習慣,亦可讓學生在較輕鬆的氣氛下分享表達。在每次約會中,筆者都會先為出席學生們準備一些小食或飲料,令學生們有受尊重、被看重的感覺,自然地會更加珍惜參加的機會。 溝通為心靈鎖匙 開學至今,「約會」暫時舉行了五次。學生們所發問的,真是充滿天真童趣,學生曾問﹕「為何你會擔任校長?」、「校長回家後要做家務嗎?」、「你有幾多個子女?」、「怎樣才做到校長?」……當然也有一些是陳明上書,要求筆者改善學校的設施或政策﹕「我認為應增加多一節體育堂!因為……」「為何學校沒有小食部?許多同學都希望增設。」「坐廁好過踎廁,我家都是坐廁」……總之林林總總,什麼項目都曾討論其中。最令筆者窩心的是,曾有一位同學分享﹕「當校長真不容易,早早回校歡迎我們上學,但又遲過我們放學,真是很辛苦啊!」聽到這番話,真令筆者甜在臉,暖在心。 從事孩子和青年人的成長工作真不易做,若不是有信念和使命,且充滿熱誠的教育工作者,實在很難持續地投入每一個孩子的生命裏。筆者常常記起一位領導人在廣場上向青年人說﹕「同學們,我們來得太晚了,對不起同學們了。」尤其當筆者面對一些無心求學、對前路沒有希望的學生時,更想起這句話。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對孩子、對青年人而言,溝通更是開啟他們心靈及引導他們走向世界的鎖匙。現任特首林太曾表示自己是一個願意與青年人溝通的官員,有勇氣去聽、亦有膽量去改,只怕各路英雄不賞面赴會接觸。筆者希望雨傘之後新班子上場,能花多些時間去聆聽社會各層人的聲音,來改善各黨派的矛盾,令社會趨向善良、公義、和衷共濟,好讓孩子們能在一個較正常及健康的環境下成長。林太,走出鐵欄杆的官邸,把船駛進人群,用耳朵、眼睛及心靈向前出發吧!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寫作

我們發起的兩岸四地教學觀摩交流活動,轉眼已經是第16年了。從我們第一年在香港推動,以後四地輪流舉行,16年就是說我們四地已經各舉辦了4次。今年在台中嘉義舉行,籌備工作已經如火如荼,我們香港老師大概有50人參加,將會結隊前往,有些伙伴已參加多年,大家已成為好朋友了。 文:劉筱玲 兩岸四地 教學交流16年 今年交流的主題是「寫作」。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從孩子的寫作可以看到他的語文水平,可以看到他對語文的興趣,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品性、喜好,甚至為人。寫作也是語文老師最感頭痛的教學範疇,愛之也恨之,如何能樂教樂學,有內容,有方法也有能力,需要不斷追求,樂此不疲,才能找到快樂的泉源,成功的秘訣。 每年的「兩岸四地」必定安排專家的分享,各地代表老師示範課,教學的分析和研討。大家最聚焦的是四地的「同課異教」,每年由大會負責選出指定的教材,針對各種體裁,例如描寫、故事、議論、詩詞、科學等題材,四地的代表老師要就相同的教材去設計教案。 所謂「教無定法」,四地的教法可以完全不一樣,也可以有相同的地方,沒有比較只有觀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大家能有所啟發和反思。 因為已經歷了十幾年,大家都想有點新思維。今年的做法更具挑戰性,在研討會前的一周時間內,給嘉義四班學生閱讀三篇由中、港、台的知名作家所寫有關「手表」的文章,讓孩子們讀後寫作,然後收集了孩子的文章,傳送給四位代表四地的老師,希望他們能就孩子的寫作表現,到時作為寫作課的教學示範。這比以前以課文作教學題材更具挑戰,課後大家齊來探討教學的方向和學生的表現,大家都十分期待。 新嘗試 學生作品做教材 我一直都是語文老師,從怕改作文到享受批改,從强制死板到彈性活潑。我和孩子們都愛寫愛評,當中走過共讀、共學、共研、共享的學習之路。我特別喜歡用鼓勵的方法,例如找出他們的佳詞佳句,美文共賞,面談嘉許等等;更重要的是配合讀文教學的重點,把讀和寫結合起來,讀是開始,寫是延伸,相輔相成。老師更需要從孩子的寫作中去欣賞他們的優點,找出缺點和問題所在,是字詞的問題,是結構的問題,是內容的問題,是表達的問題,然後再去設計重點教學。教育就是要協助孩子去學習,如不能找出問題所在,就沒有指導的方向了。 每年能隨我們抽出兩三天的時間去和四地老師交流,實在是很難得的機會,但能參與的老師不多,知道大家的教學日程都很繁忙,但是不吸收養分的土壤,很容易會乾枯,希望老師們都能停一下,才更有力再繼續衝刺!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未看到的未來

親愛的孫豫同學:今早收到你的WhatsApp,知道你在美國的進修雖然辛苦,但一切都已經適應,還可以跟留美的妹妹共住,彼此幫助,真好! 文:陳敏儀 回想你小一入學的時候,我和許多老師都留意到你,因為你的樣子和舉止都十分可愛!那一年,我教你英文,你從來都不用我花費心神去「管理」你的學習。無論是課堂活動、做工作紙、溫習、測驗、默書、考試,你都會自動自覺去完成,每次完成自己的部分,你更會幫助其他有需要的同學。當年,有不少老師都羨慕我有如此得力的好幫手。後來,你升上二年級,那一年我結婚,就邀請你在整個婚禮開始之前站在台上,在眾多賓客面前宣讀《聖經》。只有七歲的你,從不怯場,得到不少賓客的稱讚。 小學時,你每年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小學畢業後便入讀了心儀的中學;中學畢業就以卓越的成績,入讀香港大學喜歡的學科。「平步青雲」這四個字,用來形容你的讀書生涯,相當貼切。按照一般電視劇的劇情,理應就是找到一份可以掙錢的工作,出入中環的高級辦公室。到了時候,爸爸、媽媽就可以退休,安心由你供養,靜看你人生中精彩的時刻。 放棄穩定收入做家庭教師 然而,現實中的你卻有另一個故事!雖然,你可以選擇按劇情去發展你的人生,但是,你卻看似不接受這個過於「舒適」的生活,放棄返回中學時的母校做老師,寧願做一個收入不穩定的家庭教師。 為了可以真正幫助學生,你開放你的住處,為學生預備他們所愛的零食,有時候更為他們準備飯菜,為的只是希望他們可以「多留一會」,他們願意「補習」之餘,更樂於與你傾訴。 即使你的學生不一定能夠支付補習費,甚至表現得「好Hea」,但是,你一直沒有改變初衷,仍然堅持為這一群孩子付出。 直到去年,在一次的飯敘中,你告訴我準備到美國進修教育課程。坦白說,當時我實在有點驚訝。你的補習方式真的能夠讓你儲備足夠的金錢,應付海外進修的學費和生活費嗎?以你一直服務孩子的原則,完成進修,取得更高的資歷又如何?以你現在的學術能力,不是已經應付到中學生的需要嗎?完成進修,學術水平提升了,你回港仍然做你掙不到錢的「補習天后」,那為什麼還要進修呢?倒不如留在香港,繼續按你的理想做你想做的事,不是更實際嗎? 一連串的問號,在我這些有相當經歷的成年人心中盤旋。然而,因着你的一句話,就道破了我心中的問號﹕「『我想』知道多一些!」這一句話看似簡單,但卻帶來無比的力量。因着這一句話,令你下定了決心,即使補習的收入不多,仍然能夠推動你儲下金錢;因為這一句話,令你願意暫時放下你在香港心愛的學生;因為這一句話,明知到這一次進修並不容易,但是,你仍然願意堅持去做。佩服!真心佩服! 人長大了,「我想」的力量與我的年齡成了反比。幸好,我身邊仍有你和一群仍然相信和堅持「我想」的年輕人,讓我仍然可以發現,這世界仍有「未看到的未來」,仍可以有無限的可能。 在遠方以禱告支持你的 Mandy校長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你有病不會揀醫院,但你會選擇學校

每年9、10月選小學的季節,身邊總有人會為孩子選校問題而煩惱。家長們可能走訪多間學校的開放日,但再努力,也頂多去到香港500間小學的百分之一;他們每天花大量時間瀏覽不同的家長論壇及網頁,閱讀百多篇選校文章,為的就是要為孩子選擇一間合適的學校。 文:朱子穎 早前聽過有家長分享自己心理壓力十分大,甚至有些說,就是擔心孩子長大以後,會埋怨家長選擇了一間不合適的小學。試試以這個邏輯思考﹕如果教育和醫療都是社會的基本福利,為什麼有急病時,我們不會走訪醫院的開放日,而是去最就近的醫院求醫?這因為我們相信政府訂下的醫療系統,但同樣是政府的公共資源,為什麼我們又不相信公營的津貼教育系統呢? 全港小學水平其實相近 當然,上述的問題每一個家長心裏已經有了答案,認為香港的津貼學校存在差異,學校有不同的校風、不同的成績、學生有不同的背景等。其實香港政府津貼學校的資助模式、教師薪酬、課程指引等,都是全港一致的,為什麼作為用家的家長們,卻會認為津貼學校差異這麼大呢?如果香港市民都認同,學校所在的校網,是有分名校區校網的話,那麼家長在置業的同時(首先你要有能力買樓),其實已經為子女選擇了學校。又回到前特首的一句名言,就是樓價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了。 作為小學校長,我可以坦誠分享,香港教育系統對質素保證要求十分之高。基本上學生在香港任何一間小學就讀,我也很有信心你孩子畢業以後,一定不是文盲,因香港6年的基礎教育,近乎任何一間學校的中、英、數課程也是相近的。 應按學習方法來選校 如果香港所有學校的課程、師資培訓及薪酬等都一樣,那麼家長究竟在選擇學校的什麼呢?我們對香港的教育,還有選擇嗎? 我仍然相信香港的家長可以對子女的學習方法,按照意願作出選擇。美國學者艾德格‧戴爾(Edgar Dale)在1946年已經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學生在學習一件新知識的兩個星期後,透過閱讀學習只能得內容的10%;透過聽講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20%;但參與討論、提問、發言來學習能夠記住70%;做報告、體驗、實際操作能夠記住90%。所以簡單一點來說,家長在選校時,應瞭解學校讓學生學習的方法,再直接些,就是你要求西式快餐店做出中式叉燒包,其實不太可能。選校時,家長可按自身學習方法的口味出發,當家長和學校學習理念一致時,這樣的家校合作發揮出來力量,是一加一等於三。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市民的吶喊

常言道﹕「絕處可以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在明天」……可是,在10月中旬,又接連發生學童輕生事件,真叫人心酸悲涼。教育局曾在2016年度向全港學校發放數千元,要求學校在2017年內增添與情緒輔導有關的活動,例如全校講座活動或親子工作坊,然而悲劇仍屢屢發生,未有減少。 文:鄧依萍 林鄭不關注家長精神健康? 在剛出爐的施政報告中,各項政策幾乎都是「重中之重」、「急市民所急」,然而,在情緒健康或精神支援等方面,施政報告卻着墨不多。要說較接近的政策,可能是「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計劃」,但詳細一看,這計劃也未能惠及各學習階段的學童。 近數年,在教育工作者的聚會上,大家分享的內容都離不開家長對學校的苛刻要求。偶有發現,某些家長的精神狀態及言行其實不尋常,他們不單直接影響子女的學習穩定及品德的培育,更甚者甚至會滋擾到校園的日常運作。凡此種種,校方或教師都束手無策,教育局亦沒有就處理這類家長給予適切的援助。 有同業反映,曾為此聯絡過教育局分區學校發展主任,尋求如何處理情緒及精神狀態不穩的家長。局方的回應多重申教育局的政策及津貼多以支援學生為主,並不包括家長,所以建議學校聯絡社會福利署;如是者,同業便聯絡社署,社署回覆要能有效地啟動支援措施,必須要由家長主動去提出,除非因虐兒、家暴或等等不利的情而報警,警方才會把個案轉交社會福利署去處理。在孤立無援下,不少教師也備受困擾,間接令他們的情緒及精神健康也出現問題,結果教師、學生及家長,皆需要心理輔導或精神健康的治療,這種情在學界更見增長的趨勢。 升斗市民的迫切需要 10月初,在屯門山景邨發生一宗隱蔽母子雙屍案,其中一名15歲死者輟學多年。媒體報道中更顯示教育局承認自2012年中後已再無跟進該個案,無發出入學令,亦無統計缺課時間,結果問題沒有解決,最終釀成悲劇。 筆者明白,一個國際大都會必定存在着不同深層的社會問題,但教育、醫療衛生、民生措施等,都是升斗市民最貼身的需要,是每一個政府必須年年正視及刻不容緩的施政項目。林特首剛上場發表的施政報告,洋洋萬多字,卻集中如宏觀大業的基建發展和積極推動科技應用及創新的建造方法,或微小如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可是,解決醫療服務人手不足、全民退休保障及心理健康的精神輔導政策仍未有全面落實的措施。 筆者亦同意,不是單靠立法會議員的言詞悲慟而影響施政者的決策和執行的力度,但是沒有這些具煽動情感的畫面,又如何令為政者明白升斗市民的迫切心情呢?尊敬的林鄭月娥女士,敬請常存急市民所急、民生無小事的態度,去直接推動市民所需要的措施吧!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開學禮的致辭

每年在開學禮,校長們都希望能把學校的整年主題或對學與教的目標、成果在數十分鐘內陳述分享。坦白說﹕真是費了不少時間和精神準備,而且校長們都希望聆聽者能好好牢記,往後受用。筆者有機會閱讀過兩篇開學禮的演辭,真令人獲益良多,回味無窮。 文:鄧依萍 2017耶魯校長:要學做狐狸 耶魯大學校長Peter Salovey,分享自己對求學的理解,並且引用哲學家及政治思想家以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爵士以狐狸和刺蝟的習性,來說明兩種學習態度和技巧,藉此鼓勵學生應該使用廣泛而靈活的方法去思考與學習。刺蝟代表着堅持以普遍原則去思想及行事的人,凡事都堅持用一種理念來分析說明;反觀狐狸代表着追求更多知識的人,不論事物是互相矛盾的或是互有關係的,他都樂意去找尋,並好好學習。狐狸更是靈活的,當面對挑戰時,他們不僅可作出敏捷反應,甚至預測到將來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 在過去的歲月裏,世界上全賴有像狐狸一樣的發明家,願意不斷尋找平凡事的不平凡,發明了科技器材,更確立了文明世界的法則,塑造了我們現今的生活和世界。不過,若需要把知識鑽研的話,就必須像刺蝟般深入研究某篇論文或是某個項目,成為一家之言。 筆者認為學生們應好好享受這種思想自由,選擇各種課程及學習機會,了解不同領域的人如何思考並理解這個世界;並且以廣泛而靈活的方式去開拓思維,要學會謹慎地批判思考,抱持對一些簡單的答案及正統觀念提出質疑,不是一味地認同某種觀點,應要反覆求證,接受磨練;更要學習如何有效地與他人合作,以改善當今世界和未來為目標。盼望學生們能夠在新學年成為開心的狐狸吧。 1917北大蔡元培:抱定宗旨 蔡元培分享以當時能進入北京大學求學的學生,必定是肩擔重任、責無旁貸、地位崇高的學生,所以他與學生們分享了三項入學的要事:第一、抱定宗旨。能夠入大學求學,必須抓緊宗旨及目標,而且要有遠大的眼光,以求學問為首,須知珍惜光陰,珍惜入大學的初衷;第二、砥礪德行。大學生應行為正直謹慎,言行守禮,並且以身作則,能以勵志群人為己任;第三、敬愛師友。師生間應以誠相待,開誠布公,言行守禮;同學交往要彼此相愛相助,互相切磋學習。就如簡單一聲的接物稱謝或是見面稱呼,身為學生必須懂得社交禮儀。筆者認為這三項要點對小學生而言,也是十分受用和實用。 開學後快將一個月了,師生逐漸重回學與教的軌。當天開學典禮上校長的分享,師生們所領悟到的又有多少呢?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音樂之旅

上次和大家談到,暑假和教會的兒童合唱團到芬蘭和丹麥去交流,在芬蘭的幾天,參觀了很多教堂、博物館,也乘船到芬蘭堡去,聽着當地導遊的細說,看着島上斑駁纍纍的重重炮台,對芬蘭曾被瑞典和俄羅斯統治過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文:劉筱玲 我們曾經到過一個農莊去用餐,給了我最難忘的印象,在漫山遍野的穗田環繞的平房裏,我們享用農莊女主人和女兒們為我們預備的晚餐,我愛那粗糙的木枱上白色的枱布,枱上玻璃瓶裏有一兩朵野地的菊花,幾片綠色的菜葉,還有不知名的小草,點綴着樸實的農莊,孩子們在田裏又跑又跳,偷走了不少用餐的時間。主人弄的羊扒和新鮮蔬菜確實美味,還有芬蘭最有名的藍莓和草莓,臨別前我們看到牆角裏古舊破損並走音的鋼琴,仍然禁不住唱了兩首快樂的詩歌。最想不到的是後來我們在城市有名的教堂舉行的音樂會裏,農家的主人竟悄悄地來到,不知是哪一首詩歌觸動了她的心靈,她竟流下淚來,我們被其他的人簇擁着,遺憾地沒有和她們好好地一聚。 難忘農莊主 熱情招待 然後是丹麥之旅,這個最快樂的國家,大家都高興地在童話之父安徒生的銅像下合照。誰沒有聽過安徒生的童話呢?《醜小鴨》、《人魚公主》和《皇帝的新衣》,都陪着我們長大,不知是否也能陪着今天的孩子們成長。 丹麥舊皇家劇院朝聖 在丹麥參觀了美輪美奐的王宮,最高興的還是走進舊皇家歌劇院裏,那只有在電影中才見到的氣派,金碧輝煌的多層廂座,還有驚人的後台設施,最特別的是給女王專用的休息室。當我們知道晚上有大型音樂劇《鐘樓駝俠》上演,我們千方百計買到門票,旅途就多了一個特別難得的節目。雖然聽不懂,僅餘的座位是又高又側,但場面的偉大,藝員精湛的表演,歌聲的悅耳動聽,大家都說不枉此行。 探訪丹麥的華人教會,他們熱情的款待,教我們感動,天涯若比鄰,不管來自何方,自有他鄉遇故知的感覺,希望小團友們也感受得到。晚上的音樂會,和芬蘭不一樣,教堂裏坐滿了華人,孩子的歌聲裏分享了主內的平安與喜樂,帶出無限的祝福。 芬蘭無催谷6歲才上預備班 教育和醫療在這兩個國度裏都享有免費,特別芬蘭的教育世界聞名,原來孩子6歲才上一年的預備班,7歲開始小學階段,大學也是免費的,沒有催谷,不用競爭,學習原來就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人生必修課

親愛的悅悅爸爸: 您好!剛剛開學,悅悅升幼高班了!相信你和很多家長一樣,正在忙於為悅悅升小作準備,或許是從不同的家長討論區當中「聽取」其他家長對不同學校的評價,又或者四出參加學校舉辦的小一簡介會。相比昔日我們升小的年代,今天的爸爸、媽媽的確不容易。 文:陳敏儀 或許是因為社會變了,對孩子的要求也改變了,對家長的要求,就更是南轅北轍。正因為這一個社會「常態」,我想我們更需要警覺,需要真正認識我們的孩子,也讓孩子可以真實地認識我們。今早起來,就見到你在Facebook上的帖文,分享了一段你和悅悅的對話: 悅悅:爸爸,我唔想你老啊! 我(悅悅爸爸):爸爸總會老,會死,會返天家的! 悅悅:我唔想你同媽媽死!(悅悅已經眼濕濕) 我:所以,你要好好珍惜大家相處的時間! 悅悅:無錯,如果家唔珍惜,死就無得珍惜!爸爸,我已經想喊啦! 我安慰他:我地會天家再見! 讀到你跟悅悅的對談,我的心就即時就被你們一家的愛融化了;另一方面,也為你和悅悅能夠彼此交流而喜悅。即使悅悅只是讀幼高班,僅僅幾歲大的孩子,就竟然可以談論一個連成年人亦會忌諱的話題,可見你和悅悅平日在共同生活當中,已經建立了一份深厚的感情和緊密的溝通。 生死分離教曉珍惜關係 的確「生死、分離」是一個難於與孩子分享的課題,然而,這課題從不因為我們感到為難而遠離我們。就在過去短短一個多星期,我就出席了兩場安息禮——一位是我的學生,十分年輕,因意外而離開;另一位是104歲的長者。不論是初出生的孩子,還是已經年過一百,死亡分離都是我們人生當中的必修課。 這必修課沒有指定的上課時間,也沒有既定的上課形式。它的存在往往令我們心如刀割,有時候還會令我們措手不及。然而,這卻教曉我們珍惜現在的可貴! 重新思考與孩子共處安排 去年開學不久,香港接二連三發生學童輕生事件,令父母、親友、社會上不同的人士都極為痛心。今天香港的年輕人,就是我們的將來,究竟我們今天應該怎樣珍惜與他們共處的日子,讓他們在今天的社會仍然能夠茁壯成長,將來承接我們這一棒,繼續成就香港的未來呢?就趁着還是剛剛開學,功課還未最忙碌的時候,不如就重新思考,甚至為孩子重新計劃大家共處的時間和安排。 悅悅爸爸,感謝你在Facebook經常分享與悅悅的生活片段!喜見悅悅的成長歷程,更喜見你和太太Wing在陪伴的過程之中,得到無比的喜悅!深信即使日後悅悅在成長路上,遇上不同的挑戰,都總有這無可取代的家作為他強而有力的後盾! 祝福你、Wing和悅悅,在預備升小的路上,更見恩典! Mandy校長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你以為沒有傷害孩子心靈?

照顧心智未成熟兒童的主要責任,不外乎交予家長(起居飲食、家庭教育)及教師(教育需要及學校/機構社群照顧)。除了後者受過一定的兒童心理成長培訓外,其餘的照顧者——角色上主要是父母、祖父母、外籍家傭等,基本上是用自身的教育經驗,或以上一代照顧的方法來照顧孩子;特別是當父母的,其實只有10個月的時間去準備成為孩子一生的重要人物。 文:朱子穎 如果我們常說「教育」對兒童成長十分重要的話,兒童成長的照顧者便成為了一個人發展的最大變數。本文所談及的「教育」不是指「學科知識」、「學業成績」等,而是兒童心靈的成長教育。要把兒童心靈成長教育反過來做,即由照顧者自身破壞兒童的心靈健康,再簡易一點說,即由父母及師長傷害孩子心靈的方法,本文主要歸納為兩個分類。 一、照顧者自身的情緒勒索 先不說體罰對孩子身心靈的傷害,唇槍舌劍的責駡、尖刻語言的奚落、諷刺及挖苦孩子,其實對孩子的心靈傷害更大。更甚者,很多時照顧者的責駡聲,是來自成年人自身的情緒失控。當你在百忙工作中,「好聲好氣」與孩子解釋及指導,希望孩子「聽話」,結果孩子仍「駁嘴駁舌」時,很容易「火起」去責駡孩子,往往把自己的「火」歸因於孩子的行為及表現。 勿低估孩子自尊心 其實控制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責任,不能推卸給身邊的人和事,更不應以勒索的方式,用自己的情緒來強迫孩子變得聽話。面對成年人的負面情緒,孩子往往無所適從,變得膽怯,長大後可能出現更多逆反傾向。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年齡小,沒有自尊心、羞恥感,這大錯特錯。 其實兩三歲的孩子已有自尊心,只不過自尊心表現的形式不一樣。作為照顧者,不應低估或忽視孩子的自尊心。 二、不經意的傳統禮儀 另一類傷害孩子心靈的源頭,是來自中國傳統式的禮儀。等一等,教導孩子成為有禮貌的人,不是當做的事嗎?這裏當然不是指一些「手板眼見」的禮儀,是指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以「大讓細」為例,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妹妹來搗亂,倆人自然爭搶起來,父母看見會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卻會責備哥哥應該「大讓細」。因着成年人的面子,這個情在朋友間聚會或公共遊樂場更嚴重。「謙讓」的傳統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孩子爭吵時,一味地借用這種傳統禮貌規則來批評大的,結果會令大孩子感到父母偏心甚至嫌棄他,而漸漸變得叛逆或者不自信;而小孩子卻恃寵而驕,變得愈來愈任性。 謙讓不一定是好事 以「謙讓」再舉多一例,媽媽帶着孩子騎單車,旁人看到誇獎說:「哇!這孩子騎得真好啊!」這個時候,媽媽一般會謙虛地回應﹕「哪裏!很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這孩子聽了,心情又會如何呢?對孩子而言,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弱的自信心。照顧者社交禮儀的閒談,很多時未能注意到孩子內心的活動,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如果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孩子的誇獎,他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自卑情緒,並且懶於付出努力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