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市民的吶喊

常言道﹕「絕處可以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希望在明天」……可是,在10月中旬,又接連發生學童輕生事件,真叫人心酸悲涼。教育局曾在2016年度向全港學校發放數千元,要求學校在2017年內增添與情緒輔導有關的活動,例如全校講座活動或親子工作坊,然而悲劇仍屢屢發生,未有減少。

文:鄧依萍

林鄭不關注家長精神健康?

在剛出爐的施政報告中,各項政策幾乎都是「重中之重」、「急市民所急」,然而,在情緒健康或精神支援等方面,施政報告卻着墨不多。要說較接近的政策,可能是「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計劃」,但詳細一看,這計劃也未能惠及各學習階段的學童。

近數年,在教育工作者的聚會上,大家分享的內容都離不開家長對學校的苛刻要求。偶有發現,某些家長的精神狀態及言行其實不尋常,他們不單直接影響子女的學習穩定及品德的培育,更甚者甚至會滋擾到校園的日常運作。凡此種種,校方或教師都束手無策,教育局亦沒有就處理這類家長給予適切的援助。

有同業反映,曾為此聯絡過教育局分區學校發展主任,尋求如何處理情緒及精神狀態不穩的家長。局方的回應多重申教育局的政策及津貼多以支援學生為主,並不包括家長,所以建議學校聯絡社會福利署;如是者,同業便聯絡社署,社署回覆要能有效地啟動支援措施,必須要由家長主動去提出,除非因虐兒、家暴或等等不利的情而報警,警方才會把個案轉交社會福利署去處理。在孤立無援下,不少教師也備受困擾,間接令他們的情緒及精神健康也出現問題,結果教師、學生及家長,皆需要心理輔導或精神健康的治療,這種情在學界更見增長的趨勢。

升斗市民的迫切需要

10月初,在屯門山景邨發生一宗隱蔽母子雙屍案,其中一名15歲死者輟學多年。媒體報道中更顯示教育局承認自2012年中後已再無跟進該個案,無發出入學令,亦無統計缺課時間,結果問題沒有解決,最終釀成悲劇。

筆者明白,一個國際大都會必定存在着不同深層的社會問題,但教育、醫療衛生、民生措施等,都是升斗市民最貼身的需要,是每一個政府必須年年正視及刻不容緩的施政項目。林特首剛上場發表的施政報告,洋洋萬多字,卻集中如宏觀大業的基建發展和積極推動科技應用及創新的建造方法,或微小如免入息審查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可是,解決醫療服務人手不足、全民退休保障及心理健康的精神輔導政策仍未有全面落實的措施。

筆者亦同意,不是單靠立法會議員的言詞悲慟而影響施政者的決策和執行的力度,但是沒有這些具煽動情感的畫面,又如何令為政者明白升斗市民的迫切心情呢?尊敬的林鄭月娥女士,敬請常存急市民所急、民生無小事的態度,去直接推動市民所需要的措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