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你有病不會揀醫院,但你會選擇學校

每年9、10月選小學的季節,身邊總有人會為孩子選校問題而煩惱。家長們可能走訪多間學校的開放日,但再努力,也頂多去到香港500間小學的百分之一;他們每天花大量時間瀏覽不同的家長論壇及網頁,閱讀百多篇選校文章,為的就是要為孩子選擇一間合適的學校。

文:朱子穎

早前聽過有家長分享自己心理壓力十分大,甚至有些說,就是擔心孩子長大以後,會埋怨家長選擇了一間不合適的小學。試試以這個邏輯思考﹕如果教育和醫療都是社會的基本福利,為什麼有急病時,我們不會走訪醫院的開放日,而是去最就近的醫院求醫?這因為我們相信政府訂下的醫療系統,但同樣是政府的公共資源,為什麼我們又不相信公營的津貼教育系統呢?

全港小學水平其實相近

當然,上述的問題每一個家長心裏已經有了答案,認為香港的津貼學校存在差異,學校有不同的校風、不同的成績、學生有不同的背景等。其實香港政府津貼學校的資助模式、教師薪酬、課程指引等,都是全港一致的,為什麼作為用家的家長們,卻會認為津貼學校差異這麼大呢?如果香港市民都認同,學校所在的校網,是有分名校區校網的話,那麼家長在置業的同時(首先你要有能力買樓),其實已經為子女選擇了學校。又回到前特首的一句名言,就是樓價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了。

作為小學校長,我可以坦誠分享,香港教育系統對質素保證要求十分之高。基本上學生在香港任何一間小學就讀,我也很有信心你孩子畢業以後,一定不是文盲,因香港6年的基礎教育,近乎任何一間學校的中、英、數課程也是相近的。

應按學習方法來選校

如果香港所有學校的課程、師資培訓及薪酬等都一樣,那麼家長究竟在選擇學校的什麼呢?我們對香港的教育,還有選擇嗎?

我仍然相信香港的家長可以對子女的學習方法,按照意願作出選擇。美國學者艾德格‧戴爾(Edgar Dale)在1946年已經提出了「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論﹕學生在學習一件新知識的兩個星期後,透過閱讀學習只能得內容的10%;透過聽講學習能夠記住內容的20%;但參與討論、提問、發言來學習能夠記住70%;做報告、體驗、實際操作能夠記住90%。所以簡單一點來說,家長在選校時,應瞭解學校讓學生學習的方法,再直接些,就是你要求西式快餐店做出中式叉燒包,其實不太可能。選校時,家長可按自身學習方法的口味出發,當家長和學校學習理念一致時,這樣的家校合作發揮出來力量,是一加一等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