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起遊戲:遊戲也要學
當小朋友長大成人,有時會忘卻某些人類基本需要,例如不論工作還是上學,都總要閒暇和娛樂;當角色身分轉換了,家長有時又會變得過分呵護,要求愛跑愛跳的子女在遊樂場慢慢走,爬得稍高一點又阻止孩子再往上爬,擔心跌倒受傷,殊不知成長之路正需要重重挑戰,好讓小朋友建立個人能力。 智樂的願景是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兒童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小朋友樂享童年;其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倡導遊戲的價值,尋求社會各界承諾,在政策、籌劃及供應層面,回應每一個兒童的遊戲需要。 當我們在大人主導的社會推動兒童遊戲,需要讓健忘的大人們重拾遊戲的童心,重塑對遊戲的認知,以至重整一套兒童為本的合宜實踐方案。總括而言,就是要大人們與遊戲連線,重新學習遊戲。 早在1997年,我們已於葵涌首創遊戲資源中心,想改變的首批大人為家長;之後陸陸續續聯繫海外的權威組織,舉辦遊樂場安全檢查課程、遊戲工作課程等;2013年推出「好玩爸媽學堂」;2015年「智樂學院」現雛形;2017年因應教育局的新指引而開展「學前教育遊戲培訓計劃」,培訓對象擴闊至幼兒教育界。同年,名譽會長馬登夫人名下的The Marden Foundation慷慨解囊,捐獻善款購置永久培訓場所,「安妮馬登智樂學院」正式成立,肩負起推行培訓和傳遞知識的任務。 現時,學院觸及的範疇主要環繞校園遊戲、特殊需要兒童的遊戲、社區遊戲、室內遊戲、醫院遊戲、遊樂環境及家長教育,內容牽涉遊戲工作(playwork)、兒童成長、社區參與、遊樂安全、遊樂環境設計等;至於推行模式更多元化,計有講座、工作坊、互訪、座談會、研討會等,有實體版真人授課,也有運用網上電子平台。 課程由概念理論至執行 其中,學院獲權威組織Common Threads授權為本地唯一的培訓單位,另獲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授權於本地合辦課程,個別課程更得到國際認可。為配合本地同工的實際需要,我們也經常引用貼地例子,輔以多元化的實習環節,有助引領學員由概念理論至執行層面,均一脈相承,靈活貫通。 閱讀至此的讀者,或許有點疑惑:「遊戲,不就是玩了嗎?何須煞有介事呢!」 那麼,為何在智樂的遊戲活動中,小朋友玩得特別快活自在、充滿創意? 如何把一個課室變成遊戲天地? 遊戲物資的數量愈多就愈好嗎? 平常人眼中的搗亂行為,如何以兒童角度、遊戲為本的方法應對? 何謂遊戲周期?如何加以善用,以回應兒童的遊戲需要? 怎樣以遊戲配合小朋友的治療需要? 什麼才算利益風險評估? 如果上述的問題能改變你對遊戲的觀感,歡迎你也來,一起學玩! 文:余啟賢〔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服務總監(智樂學院及好玩爸媽)〕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