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看得起遊戲:居家抗疫玩遊戲

第五波疫情來勢洶洶,幼稚園和小學的小朋友早在1月14日或以前已暫停面授課堂及所有校內活動,近日政府更宣布提早放暑假,最快復活節後才恢復教學。雖說是「暑假」,但筆者執筆時,確診數目仍然持續高企,看來莘莘學子放假也只能留在家中避疫。但長長一日,小朋友如何打發日子? 我們相信遊戲是小朋友健康成長的關鍵元素,即使在疫情下,身處不確定的環境中,遊戲都有助穩定孩子的情緒。因為遊戲可提供抒發渠道,讓孩子重整所見所聞,甚至為生活賦予掌控感。 文具、紙盒自製小遊戲 那麼,玩什麼?只要有玩的心思,其實種種物件也可變成好玩玩意。以下列舉由家中常見物資引發的多個遊戲點子,期望拋磚引玉,激起大家的童心,與小朋友暢玩! 打孔機發射台: 將樽蓋以膠紙貼在打孔機上,放入小毛球或以廢紙搓成的小紙球,再以杯、筲箕或各式容器設置為目標,一按,放手,小球隨即一飛冲天!能否直達目標,就要考考眼界和力度了,即刻開始玩吧! 打孔機發射台(作者提供) 筆倒塔: 將數十支筆放入電線膠紙的紙圈內,稍加整理,令其自行企立;然後輪流抽起一支筆,看看那個最終令筆塔倒下來,誰獲得最多筆! 筆倒塔(作者提供) 文件夾移動水珠: 在白紙畫上圖形或通道,再套入透明文件夾中,滴上水珠,然後上下左右擺動文件夾,看看可否以巧手引領水珠,直達目標;又可加入多粒水珠,來一場水珠追逐賽。 文件夾移動水珠(作者提供) 紙盒層層疊: 將不同款式的紙盒由低開始,輪流疊起,看看誰令紙盒塔倒下;想挑戰難度,可將疊起的紙盒一併拿起來,再放在另一紙盒上,看看最終可累積堆起多少個紙盒。 紙盒層層疊(作者提供) 文:王見好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 )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6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幼稚園也可玩遊戲?

2017年初教育局公布《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要求「半日制及全日制幼稚園,應分別每日安排幼兒參與不少於30分鐘及50分鐘的自由遊戲」。消息引來幼兒教育界議論紛紛,究竟如何運作推行?何謂「自由遊戲」?怎樣納入校本日程?教職員如何配合?有需要安排在職培訓嗎? 作為推動兒童遊戲的我們,對當局的宣布感到無比欣慰和興奮,因為我們相信小朋友在哪裏成長,哪裏就應該有遊戲,所以,招收年幼至2歲8個月小朋友入讀的幼稚園,也應當提供遊戲。 西方愈趨重視自由遊戲 放眼海外,愈來愈多西方國家視自由遊戲為學前教育的其中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於2017年6月發表關鍵指標報告,就學前教育的各個範疇作廣泛研究及系統分析,其中發現自由遊戲時間(free play time)由2011年時仍未有顯示,至2015年獲八成國家撥入為課程範疇之一,顯示短短4年間,自由遊戲贏得高度重視,呈現飛躍進展。 反觀本地,業界為了配合教育局的全新指引,各出其謀,各師各法。事實上,有辦學團體及個別幼稚園早已採用不同的教學法,如華德福、瑞吉歐或蒙特梭利;各個以兒童為本作核心的教學理念中,也可發現遊戲的身影。 培訓教師 打破「要管要教」框架 在逾1000間幼稚園中,有5間幼稚園於2017/18學年參加了我們的「種子學校培訓計劃」,安排教師接受系統化的知識培訓,再於示範課觀摩,繼而在自立課中嘗試推行。經過多個指導、討論、實踐、反思環節中循環往返,種子學校得以鞏固所思所想和所行所學,發展出一套實踐自由遊戲的校本方案。至2020/21學年,計劃已推行4屆,累積參與的幼稚園達29間。 從種子學校的反映顯示,教師由早期的迷惘模糊、矛盾掙扎,至後期茅塞頓開、豁然了悟,在自由遊戲時打破「要管要教」的框架,甚至信心滿滿地在教師與遊戲工作員的角色中轉換,證明我們的方法可行有效。當然,在校園推行自由遊戲仍然充滿挑戰,何處存放物資?怎樣妥善安排日程?如何配合全校不同班級?怎樣承接推行的知識和技巧?有何良方向家長推廣? 那麼,教師為什麼願意排除萬難,披荊斬棘也要推行自由遊戲?因為見證了小人兒自由自在、認認真真地玩,既表露真性情和可人可愛的另一面,更展現了學術以外的各種能力,如在自由遊戲上學日跳紮紮地走入校園的自主動力,在爭取遊戲物資展現的圓滑社交技巧,在有限的遊戲時間迅即平復情緒的過人能耐,在變化改造遊戲時源源不絕的驚人創意,在投入遊戲時表現的百分百專注,在玩冒險遊戲時的自我評估……種種均與全面發展有關,不就是兒童成長的重要指標嗎? 文:王見好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 )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1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只建一半的遊樂場

我們相信,遊戲是小朋友的事,將遊戲交給小朋友,自是理所當然。「二份一遊樂場」因而誕生,即由我們先行創造一半,其餘一半交由小朋友接手,拼、合、加、減、合體或分拆。 加、減、合體或分拆 小孩動手創造遊樂場 這個項目概念源自海外流行多時的冒險遊樂場。智樂早在1999年已於維園舉辦「歷險遊樂日」,在其後各個計劃和活動中,也可見冒險遊樂場的個別元素。因為我們相信冒險遊樂場的存在價值,近年遂決定大張旗鼓重新推廣,內組專責團隊,外求資深專家協助,項目終於在去年1月以全新面貌登場,在本地化演繹下,成為「二份一遊樂場」。 歷經疫情反覆,「二份一遊樂場」被迫延期又擱置,幾經波折在今年3月捲土重來,繼而在6月再辦;於本月初啟動的這一次,更屬跨年的兩個月活動。「二份一遊樂場」經歷多次舉辦和推廣,部分家長已漸漸掌握其特色,但有些仍然需要溫馨提示。 首個提醒是毋須過分擔心。有家長擔心安全、擔心孩子爬得太高、擔心孩子跑得太快、擔心孩子力氣不夠、擔心孩子不懂得……聚焦在孩子的不足,卻看不見小朋友正在透過冒險挑戰來突破自我,例如征服3倍身高的木梯、在天幕斜面上瀡下來、在平台繩網上又爬又跳,都是小朋友從遊戲中獲得的成功,點滴累積,造就勇敢、加強認知,自我評估的能力亦在一點一點養成呢! 把遊戲主動權交回小朋友 有時家長又會把成人的目標和標準加諸在遊戲中,建議這樣、要求那樣,猶如直升機在孩子頭上盤旋不去,卻忘了小朋友才是遊戲的主人。那麼,不如把遊戲的主動權交回小朋友手中,試試以欣賞的角度,換上童心來見證孩子的遊戲。當孩子樂在其中,願意主動嘗試,成不成事還重要嗎?孩子才不過是孩子,要求孩子表現得像個大人,看來標準過高了吧! 在遊戲中,每個小朋友的表現都有不同,相同物資也會因個別小朋友的認知有別、經驗不同而玩得大相逕庭。所以,請家長擁抱多元和轉變——車胎可以由草地上的障礙陣,經孩子一手變成層層堆疊的車胎牆,或汽水箱新車的真車胎。甚至有小朋友把多個車胎以彈性布包裹起來,製成一張看來舒服得不得了的彈牀! 上述的遊戲畫面來自早前的活動,究竟在這次兩個月的活動中,小朋友又會玩出什麼遊戲來?熱切期待那一個又一個的「二分之一」。家長如想參與,請留意智樂臉書專頁的相關帖文公布。www.facebook.com/PlayrightHK   文:王見好(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 )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5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遊戲的魔力

在老師口中不懂扭水喉的一名特殊需要小朋友,為了玩水,竟然自動自覺走到水喉前,伸出不太靈活的手來,一下一下把水喉扭開,端着水玩水去了!一名慣性在校門徘徊、纏着媽媽不放的幼稚園小女生,當時間表出現自由遊戲的那一天,居然爽爽快快說拜拜,頭也不回直奔班房去!課堂上默不作聲兼內斂欠反應的小女孩,在玩遊戲時彷彿變了另一個人——一個鬼主意多多兼有大將風範的小領袖躍現眼前。 上述令人嘖嘖稱奇的動力、主動和轉變,在推動自由遊戲的「智樂人」眼中,卻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只因我們相信遊戲的魔力。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說明:「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言下之意,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權利。 遊戲是孩子本能與基本權利 我們更傾向主張,遊戲是小朋友的本能,如同魚兒會游,小鳥會飛,兒童也會遊戲;遊戲更是小朋友的根本需要,如同人需要呼吸——是的,兒童少了遊戲,就如被揑着鼻子閉氣般,足以令人頭昏腦脹。不可不提的,當然是遊戲與小朋友成長發展的核心關係,對社交、體能、認知、創意、情緒,甚至近年令人趨之若鶩的執行力、抗逆力等,遊戲均起着正面的作用。 聯合國《世界快樂報告》中,香港於2016至18年排名76,2020年上升至66,北歐三國——芬蘭、冰島及丹麥則高踞頭三位。港人長期身處高壓環境,小朋友也難以獨善其身,除了不太快樂,還欠動力目標、飽受情緒困擾、體型過胖、視力不良……成長佈滿荊棘挑戰,小朋友的童年並不好過。 吹捧成績、日程密集、屏幕誘惑、靜止狀態太多和過長等,均是造成本港小朋友遊戲缺失的其中原因。就算小朋友想玩,但是,環境許可嗎?有好玩的遊樂空間嗎?社區接納遊戲的出現嗎?學校有遊戲的機會嗎?家長容許小朋友玩嗎?在兒童的成長歲月中,有遊戲的可能嗎?請注意,兒童泛指初生至18歲,當今的遊樂場,有吸引青少年前往甚至駐足遊玩的元素嗎? 鐘擺效應下,近年港人開始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我們樂見社會漸漸意識到遊戲的重要,不少研究和調查相繼發表,愈來愈多單位組織開始關注兒童遊戲。如立法會於2017年發表《香港公共遊樂場的研究報告》;教育局《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2017)要求半日制及全日制幼稚園,應分別每日安排幼兒參與不少於30分鐘及50分鐘的自由遊戲;2018年政府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2019年《施政報告》提及改造全港超過170個公共遊樂空間;今年的《施政報告》甚至建議設立兒童事務專員。 明天,孩子們將會長大一天,這個事實不會改變,也不可改變。可以改變的是,如何創造空間、資源、時間至方法,怎樣訂定守則、規劃至政策,讓孩子活出健康、快樂和豐盛的童年?有點烏托邦色彩的「好玩城市」,可會是可行的方向? 謝謝《明報》「HappyPaMa教得樂」的邀請,讓我們與一眾讀者得以定期談談遊戲、說說夢想,揭示更多文章開首耳聞目睹的遊戲魔法! 文:王見好 (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 )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