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戲劇治療實踐分享
要認識戲劇治療,親身體驗最為直接,因其重點在於透過行動讓參加者有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以文字敘述治療當中所發揮的力量,總會有點遜色。儘管如此,筆者希望透過以下個人及小組治療個案讓家長了解戲劇治療的實踐過程。為保障案主私隱,以下個案的治療內容經過修改。 扮大懶蛇 「累了可以休息,真好」 晴兒(化名)是個活潑有禮、好學的職場新鮮人,備受同事和上司讚賞。首次會面是在戲劇治療室,她面帶微笑走進來,筆直地坐在沙發上。被問及近况時,晴兒表示已經持續失眠了多個星期,並在獨處時感到難以呼吸,因此決定以「面對孤獨」作為治療目標。在治療初段,透過傾談和戲劇遊戲,治療師發現晴兒事事追求完美,不放過自己是令她喘不過氣的原因。與晴兒商量後,治療師將目標修訂為練習當個「懶人」。 在一次故事創作中,晴兒要扮演「大懶蛇」角色,戲劇治療師跟她一起大字形躺在地上軟氈,並訪問這「大懶蛇」的心聲。類似的練習重複了數節,晴兒逐漸習慣與無力感共處,表達出怕自己不夠好而不配被愛的恐懼。在治療後段,晴兒帶着倦意走進治療室,坐在軟氈上。當被問及近况,她長嘆一聲,側身躺下,蜷曲身體,靜默了一陣子,然後默默流下眼淚,幽幽地說:「累了可以休息,真好。」 有時候當情緒強烈得令人不知該怎回應,我們會選擇將之壓抑,以免影響日常生活。被抑壓的情緒總儲藏於身體內,日積月累下就會把身心壓垮。戲劇治療師秉持不批判態度,運用治療活動營造足夠安全的空間,與參加者建立互信關係,共同探索一些平日不會輕易觸及的角色,鼓勵他們接納其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開拓與情緒對話的空間。 同學初見 戲劇遊戲助建社交 這幾年疫情反覆,面對虛擬和實體學習交替,朋輩互動模式大幅改變,在關係建立和溝通技巧上需要重新適應。參與戲劇治療小組能讓學生在輕鬆安全的環境下,藉着戲劇活動探索自己。有一次,筆者與中學生作實體戲劇治療小組,由於復課後大半個學期一直維持網課,中一新生還未親身見過同班同學。小組第一節時,同學相見一刻猶如見網友一般,渴望彼此認識卻又不知該從何開始,顯得有點尷尬。但當在小組過程中有着共同目標,學生自然地打開了話題,透過戲劇遊戲、對白創作、故事構思、情景演繹等活動,將課堂發生的趣事,甚至各種各樣的奇想以戲劇呈現出來。過程中,他們勇敢表達自己,與同學分享觀察和感想,表達支持與欣賞。在小組結束前的分享環節,幾名同學不約而同地說,在小組互動中認識彼此之餘,亦從其他同學身上學到應對生活及情感的方法。 文:李思揚(戲劇治療師、香港戲劇治療中心共同創辦人)、姜培芝(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