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聽孩子說故事

跟教師談到評估,自然提到學校派發成績表的安排。教師被邀請做角色扮演,他們分別扮演學生、教師和家長。這樣的角色扮演,千篇一律,只有同感,沒有驚喜。現今的教師雖已懂得強調學生的正面表現,可是,家長的重點,往往只注意孩子的名次不夠高,哪些科目不及格,分數為何不夠高;教師雖花盡唇舌,仍逃不過家長有意無意的責難,教師也只有不斷,亦不自覺地作出防衛,最後問題也只會轉到學生身上,因為他是最沒有能力反抗的一方。這樣的安排,可以改變學生日後的學習動機和態度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雖然如此,學校仍繼續採用這種方式派發成績表,只因大部人都覺得這只是行政需要,家長有權知道學生的表現;可是,學生的學習擁有感卻被完全忽視,成績表本應屬於學生,他們卻無發言權,難怪一般學生都不願意出席這樣的安排。

把學習擁有權歸還學生

西方國家,或一些本地的國際學校早已不行這一套了,他們會讓學生成為這個安排下的主角,因為成績表是他們的,好與壞不是其他人的責任,而是他們自己的份內事,不諉過於人;相反,也可自信地告訴別人,他們經努力後而獲得的成果,這種安排稱為student-led conference,顧名思義,就是由學生作主持,改變過往由教師或家長作主導的做法,把學習擁有權歸還給學生,這也可以用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來說明這個安排為何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為在這安排下,學生都能體驗到勝任(competence)、歸屬(relatedness)和自主(autonomy)這三個元素。

鼓勵孩子分享學習點滴

由於這安排在中國文化的地方不常見,故還未有確實的中文名稱,我們姑且就叫它做「學生成果分享」,教師和家長的角色,就是聽孩子說故事—— 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學習故事。必定有人疑惑,我的學生,我的孩子可以做到嗎?事實上,幼稚園的學生都可做到,當然這個改變不會立刻出現,成功因素離不開文化的建立,學校和家長是否相信孩子有能力學習,是否可以自主學習;與此同時,教導學生編織他們自己的故事也是必須的,有學校為每個學生放置一個小盒子在課室,鼓勵他們從學期開始,把他們認為一些有進步和有成就的東西,那怕是一份功課、一幅畫、教師給的一句讚賞,統統透過照片,放在小盒子內,教師邀請學生輪流在班主任課把他們的收藏展示,並且分享他們的感受,然後教師和學生以鼓勵及建議作回饋。這樣的安排,讓學生更有信心面對「學生成果分享」的挑戰。作為家長,除了建議或支持學校能作出這樣的改變外,更可多用相類似的方法,鼓勵孩子在家分享他們在學習上的點滴成就,細水長流,不多時日,我們必定能看到孩子對學習態度的改進。

文:鍾耀斌(心理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