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苗園圃:出入精神科(上)
見精神科醫生?即是那些神經失常,傻兮兮,甚至有傷害別人傾向的人,要送去青山醫院的意思嗎?社會普遍對精神病患者有這些刻板印象,記憶中是電影世界為他們塑造的形象。直至自己有需要出入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一天,才開始明白: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都要看精神科的原因,以及看與不看精神科,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作為父母,定期要帶孩子去見精神科醫生的感受是如何?孩子自己又有什麼想法? 患病成因多 應及早求診 根據醫管局提供的精神健康教育資料,需要看精神科的人都是因為大腦功能上有某些缺失,而產生各種的徵狀,包括認知功能、思想、情緒、感官、行為、生理功能的異常,影響生活上各方面的表現。常見的精神疾病有:物質濫用有關的精神障礙、思覺失調、情緒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包括泛焦慮症、驚恐症、強迫症等)、飲食失調和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等。以上種種大腦功能缺失的內在成因主要是由遺傳所造成,而外在成因則來自生活中各種令人傷痛及精神耗損的事,如童年曾受虐待、失戀、失業及家庭負擔等。也有其他外界壓力因素,例如是濫用有毒的化學物質(如毒品),或是大腦有直接創傷(如中風)。由此可見,現代人分分鐘有可能因精神健康問題而要看精神科,社會各界實在應該加把勁消除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歧視和誤解。 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例如是被診斷或懷疑有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的,他們日常會有持續不專注、衝動及活躍的病徵;而被診斷或懷疑有自閉症(ASD)的,他們有可能是語言及溝通能力方面出現問題,繼而影響人際關係,而行為方面也會有過分執著的情况。以上提及的徵狀都與孩子腦部活動有關,屬於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成因有許多,不過不是今次的討論重點。若想這些孩子及早得到適當的協助,就要去看精神科,由醫生決定適合孩子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職業治療、語言能力治療、遊戲治療等;如有需要,更會同時安排孩子見臨牀心理學家。 學校社工雙管齊下 小兒在幼稚園階段已被教師察覺其衝動及活躍特徵,我隨即找家庭醫生寫轉介信,數個月後便安排到區內的兒童及青少年健康中心見姑娘和醫生,大概6歲時,醫生懷疑他有ADHD。學習表現方面,小兒於校內並沒有不專注情况,成績尚可,不需藥物治療;但他的性子比較急躁,情緒高低起伏十分明顯,需要行為治療。自此,他參加校內分別由融合組和輔導組安排的活動;於校外,他則定期見社工訴心聲去,雙管齊下地幫助他在情緒管理方面一路成長。 最近一次到精神科,醫生表示小兒將來毋須再到中心覆診,小兒隨即高呼:「我脫離神經病系列了!」(他顯然把精神科和神經科混為一談。)到底為什麼醫生突然宣布不用再見他?大兒子見精神科的考慮和經歷又是怎樣?篇幅所限,下回繼續。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