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高學歷媽媽忽視運動?

古語有云︰「勤有功,戲無益」。在中國人傳統教育下的家長,很多時會認為遊戲與運動是不務正業,影響孩子的學業成績。近年愈來愈多研究指出運動對兒童發展有種種好處,但家長對體能活動的看法又有否改變?他們的看法又如何影響教養行為? 為了解家長對體能活動的看法與教養活動的關係,本研究團隊訪問了201個幼稚園家長,了解他們的體能屬性(physical activity attribute),包括對運動重要度的認知、親子運動的享受程度、鼓勵孩子運動的信心,從而審視不同性別、年齡及學歷的家長對體能活動的認知差異,以及他們的認知如何影響教養行為。 受「把學習成績與運動對立」思維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對兒童體能的重視程度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日常教養行為。例如,家長愈明白運動的重要,對子女參與體能活動會給予愈多情感支援和自主選擇,亦會安排更多有組織或親子形式的體能活動。此外,他們會較少追求子女在運動上的成就,或以禁止運動作為懲罰。 研究又發現學歷高的母親,傾向輕視保持孩子活躍的重要,較少享受親子運動,亦較少建立孩子在運動方面的信心。這可能源於上一代「男動女靜」的社會期望,以及女生較受傳統「把學習成績與運動對立」的思維影響,致使高學歷的女性更傾向忽視運動的重要,並影響下一代幼兒的體能發展。這類母親傾向採用保守和被動的教養方法,如較少主動組織家庭體能活動。在新冠疫情及流感肆虐的環境下,孩子就更難保持良好的體能發展。另一方面,她們對指導孩子的體能活動欠缺信心及情感支援,會令孩子更難投入或維持有系統的體能活動。 協助家長將運動融入生活 要改變家長對運動的看法,可以從社區教育層面着手,讓更多家長認識體能發展對孩子的健康、學業、心理發展的重要。康文署也可與各校家長教師會聯合舉辦工作坊,協助家長因應孩子的興趣和才能,有系統地組織體能活動。對於較少做運動的家長,他們對運動的信心可能較弱,未必知道如何鼓勵孩子做運動的信心。事實上,政府和不少機構都有提供資訊,協助家長將運動融入家庭生活,如本校幼兒教育學系便設有HKidsMove項目,家長可以在官方網頁(www.hkidsmove.info)、facebook專頁和YouTube頻道,獲取不同體能發展活動的信息,學習如何在家做親子瑜伽和體能遊戲,讓全家人一同以運動放鬆心情並感受休閒的樂趣。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增強父母對運動的正確認知與信心,對孩子體能發展以至全民的身心健康,也是受益匪淺。 文:Dr. Catherine M. Capio(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梁亦華(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疫情時代,幼兒教師快樂嗎?

教育的實施者,在幼兒的發展歷程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幼兒教師的工作繁多、工作時間長、責任重大,對他們的幸福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過去3年,由於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幼兒教師的幸福感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他們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大增——在復課階段,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需要兼顧疫情防控工作;有一些幼稚園還面臨收生不足甚至停辦的危機。這些因素都會進一步影響幼兒教師的幸福感。研究發現,如果幼兒教師有較高的幸福感,他們能夠營造富有支持度的課堂來幫助幼兒成長,同時也具備更積極的工作態度、良好的同事關係和更強烈的職業承諾。相反,如果幼兒教師的幸福感較低,他們則難以和幼兒產生高質量的互動,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更加消極,並有離職的可能。 工作資源多 提升幼師幸福感 雖然幼兒教師的幸福感對幼兒教育的質素很重要,但往往被忽視,令香港幼兒教師的幸福感明顯低於鄰近地區的幼師。筆者及團隊早前做了一項為期兩年的「粵港澳大灣區幼兒教師幸福感」研究項目,邀請了粵港澳大灣區4個城市(廣州、深圳、珠海和香港)50間幼稚園共1308名幼兒教師填寫網上問卷。初步研究發現,幼兒教師在一些幸福感指標上表現較好(例如心理上的豐盛狀態、奉獻精神等),但在一些指標,如生活滿意度、身體健康等,則表現一般。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幼兒教師在大部分幸福感指標上的表現明顯低於其他3個地區的教師,尤其在工作壓力、工作倦怠(情感枯竭),以及整體健康狀况等方面。為了解影響幼兒教師幸福感的因素,筆者及團隊對數據作了更深入的分析。結果發現,當幼兒教師面對較高的工作要求時(例如工作量大、情感付出多),他們會體驗到較低的幸福感;而當幼兒教師擁有較多工作資源(例如同事和上司的支持)和個人資源(例如心理韌性)時,他們則會體驗到較好的幸福感。 至於怎麼提升幼師的幸福感呢?這需要從多方面來着手。從學校層面來說,幼稚園通過提高教師歸屬感、創造具支持度的領導風格、促進同事關係等方面來提升幼兒教師的工作資源。從教師個人層面來說,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培養積極正向的態度去應對工作中的挑戰。另外,政府也可以通過立法以及教育制度改革來提高幼兒教師的福利、提高師生比例,以及增加助教職位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幼兒教師的幸福感。 文:黎建斌、孫瑾(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再談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教學

教師教非華語學生中文,應否在課堂上使用英語?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的建議是:「學校是非華語幼兒接觸中文的主要甚或唯一場地,教師應盡量只用中文,有需要時才以身體語言或圖畫等方法輔助;又應盡量避免使用英語等外語輔助,以免幼兒過分依賴。」舉個例子,如果教師說:「氣球是紅色的。The balloon is red.」每次都重複中英解釋,學生確實能知道氣球是紅色的,但不一定是由於聽得懂「紅色」這個詞語,或許只是聽到「red」。學生可依賴英語,毋須掌握中文,也可完成任務,但這便錯過了學習聆聽粤語的機會,做法不理想。 避免直接中英對照 話雖如此,這是否就表示教師不可在課堂使用英語?曾經有教師,由於同班有另一名英語教師,幼稚園只容許她在課堂使用中文。有一天,她與幼兒看繪本,解釋葉子上的是「甲蟲」,但非華語幼兒不明白「甲蟲」的意思,教師就用肢體動作,用拇指與食指緊夾在一起,以表示甲蟲。問題是,幼兒純粹從這動作,能否得出所指的是甲蟲?為何教師不直截了當說是「ladybug」?意思不就清楚明白? 非華語學生入讀主流學校,缺乏的一般是中文能力。但他們的優勢在於,英語可能是家中常用的語言。教師若能好好利用,英語可以是幫助他們學習的重要資源。 譬如說,教師問非華語學生:「Red的中文是什麼?」然後讓他們回答:「紅色。」這樣要求學生翻譯,可展示出他們能否使用中文表達意思的能力。教師雖然用了英語,但不會造成學生的依賴。學生必須掌握中文,才可做到這翻譯的任務。因此,教師若能善用英語,便可設計出適切的中文學習活動。 同樣道理,母語也是非華語學生重要的學習資源,教師應充分運用。當然,如果學生整天只與同學說母語,就會少了使用中文的機會。不過,這不代表教師必須禁止學生在學校說母語。教師也可運用母語,幫助他們明白教學內容,例如: 教師:「氣球是紅色的。『紅色』,Punjabi(旁遮普語)怎樣說? 學生甲:「Laal。」 學生乙點頭:「Laal。」 善用學生母語 這裏,教師讓學生做語言的代理人(language broker),其他課堂上說旁遮普語的學生,就算最初不明白,或者不肯定「紅色」的意思,現在也能明確得知。可見,即使教師不懂非華語學生的母語,也可在教學上運用他們的母語。當然,更理想的是,教師學習學生的母語。為何教師可以學習日語、法語,而不可學習烏爾都語、旁遮普語? 入讀主流學校的非華語學生,雖然與教師文化不同,但他們都有寶貴的文化、生活經驗,英語、母語皆是他們的學習資源。教師只要妥善運用,無論非華語與華語學生均可受益。 文:林浩昌(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幼園STEAM 從小自主學習

普遍香港中小學,皆在課程規劃、專題研習或課外活動中加入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教育,透過多元化形式開展校本課程。幼稚園課程注重整合,若在學習範疇中整合STEM元素,有助養成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及解難的思維。 近年,STEM進一步發展為STEAM,加上藝術(Arts),透過將數據視覺化和藝術化,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幼稚園推行STEAM教育,可以透過日常活動拓闊幼兒的學習領域,激發自主學習與主動探索的興趣。自主學習的前提,是幼兒需要具備積極主動的探索動機。因此,早期STEAM活動可與有趣的生活現象連結,以學習興趣和經驗為基礎,透過師生互動,共同協商達成親身體驗式探索學習的教學方式;也可運用跨領域學習範疇引導發展校本課程,用作教學設計與行動研究。 注重多感官探索 以遊戲引導幼兒 幼稚園的STEAM活動較注重多感官探索,教師以遊戲引導幼兒,對周圍事物產生興趣。例如,香港教育大學幼兒發展中心近年發展的「大自然與生活」校本課程,教師帶領幼兒在中心附近的「生態園」,觀察和探索生態園系統、種植場系統、草地生態系統和生物養育系統,並在自然探索中加入科學現象、科技、工程和數學的概念;同時融入藝術創作,例如,幼兒觀察和體驗戶外生態園的環境,不同庭園與池塘的設計和用途,然後將戶外學習經驗帶進室內,以繪畫形式展現蒐集的資料,透過藝術活動、肢體動作等展示和分享,並與同伴和教師共同商議設計「小小生態池」。 建造「小小生態池」 探索多元化STEAM材料 幼兒在實際的觀察和探索中,了解魚缸和池塘的區別,並透過教師引導,藉動手操作、觸摸材料、記錄、設計和實驗等方式,探索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運用測量和簡單機械原理建構有意義的學習。幼兒建造「小小生態池」的過程中,初步探索多元化的STEAM材料,例如是水泵、塘泥、石頭和水生植物等。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探索中透過「鷹架策略」,積極鼓勵幼兒自主探索,透過設置「物理基礎」,聚焦發展幼兒的「心理基礎」,從而幫助幼兒有效探索學習。整個歷程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還能發揮創造力,積極主動地探究科學概念。 早期STEAM教育,讓幼兒從小建立科學探索和解難精神;包括:善於探索、勇於發問、敢於創新、樂於解決生活困難等素養,也為幼兒增添自主探索的學習經驗,預備銜接幼小的跨學科思維。 幼兒在塘泥上面擺上小石頭,參與建造「小小生態池」。(作者提供) 文:胡馨允(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胡若思(香港教育大學幼兒發展中心校長)、黃世澤(香港教育大學幼兒發展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聖誕當然要慶祝?

主流幼稚園教師,過往只有照顧華語幼兒的經驗。現在非華語幼兒入讀主流幼稚園,文化、生活習慣都不一樣。教師若不理解非華語文化,照顧上就可能出現問題。 曾經有教師看到非華語女生手上的henna彩繪圖案,告訴女生:「上學的時候,不可以畫這個。」女生不諳粵語,只有唯唯諾諾回應。第二天,女生回校,手上的彩繪仍在。教師很生氣,責備說:「你明天一定要洗掉這個!」最後,女生當然不能洗去彩繪,原因是:首先,當時大概是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在這愉快的節日,女生都喜歡在手上畫上彩繪;更重要的是,畫上的彩繪無法洗掉,需要一兩星期才自然退卻。如果教師有畫過彩繪的經驗,女生就或許不會因為洗不去彩繪,而無故受責。 也有教師因為班中的非華語幼兒體味很重,其他華語幼兒不願接近,就建議其家長:「在上課的日子,不要給子女吃咖喱一類太過辛辣的食物。」讀者可以想像,如果你的小朋友在外國,很喜歡吃皮蛋,其他人卻覺得很惡心,還建議他「學期中不要吃皮蛋」,你的小朋友有什麼感受?若是教師多欣賞不同的飲食文化,這件事其實是個教導華語幼兒的好機會,學會飲食習慣因文化而不同。 另一例子是包上頭巾的錫克教幼兒。平時,當教師看到可愛的幼兒時,往往會摸摸他的頭,表示親暱。然而,錫克教徒頭上的頭巾卻是神聖的,是教徒尊敬的導師古魯(guru)賜予的信物,其他人不適合觸摸。教師若對錫克教有所理解,就不會隨意觸碰幼兒的頭巾。 錫克教徒頭巾勿亂摸 此外,教師或許以為,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節日,慶祝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有部分非華語家長,由於篤信自己的宗教,並不慶祝聖誕節。曾經有非華語家長告訴教師:「聖誕節活動可以參加,不過老師不用解釋究竟在做什麼,小朋友一起玩就行。」另有非華語家長知道是聖誕節活動,就乾脆為子女告假。聖誕節有其文化意義,是基督教紀念耶穌降生的日子。然而,不是全世界的國家都信奉基督教,在某些國家,聖誕節根本不是公眾假期。不僅聖誕節,有極少數非華語家長甚至不慶祝生日,不希望子女參加生日會。他們視生日為更接近死亡,生命少了一年,又何必要慶祝? 教師認識多元文化,緊記不是要種族定型,不是所有非華語人士都不慶祝聖誕節。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所覺醒,知道自己華人的生活習慣並非唯一標準,要抱持開放態度認識其他文化。隨着經驗的累積,就可更適當地照顧非華語幼兒。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戲劇治療實踐分享

要認識戲劇治療,親身體驗最為直接,因其重點在於透過行動讓參加者有更深刻的體會和感受。以文字敘述治療當中所發揮的力量,總會有點遜色。儘管如此,筆者希望透過以下個人及小組治療個案讓家長了解戲劇治療的實踐過程。為保障案主私隱,以下個案的治療內容經過修改。 扮大懶蛇 「累了可以休息,真好」 晴兒(化名)是個活潑有禮、好學的職場新鮮人,備受同事和上司讚賞。首次會面是在戲劇治療室,她面帶微笑走進來,筆直地坐在沙發上。被問及近况時,晴兒表示已經持續失眠了多個星期,並在獨處時感到難以呼吸,因此決定以「面對孤獨」作為治療目標。在治療初段,透過傾談和戲劇遊戲,治療師發現晴兒事事追求完美,不放過自己是令她喘不過氣的原因。與晴兒商量後,治療師將目標修訂為練習當個「懶人」。 在一次故事創作中,晴兒要扮演「大懶蛇」角色,戲劇治療師跟她一起大字形躺在地上軟氈,並訪問這「大懶蛇」的心聲。類似的練習重複了數節,晴兒逐漸習慣與無力感共處,表達出怕自己不夠好而不配被愛的恐懼。在治療後段,晴兒帶着倦意走進治療室,坐在軟氈上。當被問及近况,她長嘆一聲,側身躺下,蜷曲身體,靜默了一陣子,然後默默流下眼淚,幽幽地說:「累了可以休息,真好。」 有時候當情緒強烈得令人不知該怎回應,我們會選擇將之壓抑,以免影響日常生活。被抑壓的情緒總儲藏於身體內,日積月累下就會把身心壓垮。戲劇治療師秉持不批判態度,運用治療活動營造足夠安全的空間,與參加者建立互信關係,共同探索一些平日不會輕易觸及的角色,鼓勵他們接納其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開拓與情緒對話的空間。 同學初見 戲劇遊戲助建社交 這幾年疫情反覆,面對虛擬和實體學習交替,朋輩互動模式大幅改變,在關係建立和溝通技巧上需要重新適應。參與戲劇治療小組能讓學生在輕鬆安全的環境下,藉着戲劇活動探索自己。有一次,筆者與中學生作實體戲劇治療小組,由於復課後大半個學期一直維持網課,中一新生還未親身見過同班同學。小組第一節時,同學相見一刻猶如見網友一般,渴望彼此認識卻又不知該從何開始,顯得有點尷尬。但當在小組過程中有着共同目標,學生自然地打開了話題,透過戲劇遊戲、對白創作、故事構思、情景演繹等活動,將課堂發生的趣事,甚至各種各樣的奇想以戲劇呈現出來。過程中,他們勇敢表達自己,與同學分享觀察和感想,表達支持與欣賞。在小組結束前的分享環節,幾名同學不約而同地說,在小組互動中認識彼此之餘,亦從其他同學身上學到應對生活及情感的方法。 文:李思揚(戲劇治療師、香港戲劇治療中心共同創辦人)、姜培芝(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學音樂黃金期

「音樂」天賦是幼兒最早出現的其中一種能力。妊娠的第3個月,新生兒便能對外界音樂的刺激產生反應,有些媽媽甚至感受到胎兒在肚子裏跟外界的音樂互動(如踢肚皮)。音樂學習為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帶來益處,大量研究證明音樂能促進學齡前兒童語言、聽力、記憶力、創造力、行動力、專注力、數理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對此,家長們會關心:小朋友應何時開始學習音樂?音樂啟蒙真的有黃金關鍵期嗎?首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關鍵期。 關鍵期是什麼? 關鍵期可以理解為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即使是相同的經歷,孩子特定的能力在關鍵期內能得到更顯著的發展。例如在音樂教育方面,絕對音感能力就需在關鍵期內訓練才能習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David Hunter Hubel及Torsten Nils Wiesel的研究,已確定了關鍵期的理論。 學習音樂有關鍵期嗎? 由2個月大開始,幼兒的聽覺系統已經開始發展,能夠分辨協和/不協和和弦。加拿大教授Laurel J. Trainor及Sandra Trehub在1992年的早期研究就指出,5歲前的幼兒對音高的辨別能力比成人更高。同樣地,學者Antoine J. Shahin、Larry E. Roberts及Laurel J. Trainor在2004年一項研究中,通過觀察腦電圖,發現對比成年人來說,4至9歲小朋友的腦部聽覺皮質對音樂的反應幅度更大。 如何在家訓練音感? 研究指出,由於腦部結構的差異,幼兒對音感的分辨能力與成人不同,5歲前是「練耳」關鍵期的最佳年齡。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如果家長抓住關鍵期,為兒童提供相應的音感訓練,包括讓他們更多的感受音色、音調和節奏等,會更有助於孩子日後的音樂發展和樂器學習。 很多父母雖然不會演奏樂器,但他們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同時也熱愛音樂。其實家長有能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音樂啟蒙環境,在家中可以陪同孩子聆聽不同類型的音樂,培養孩子的音樂感。歌曲類型宜多元化,可選擇不同速度、調性或感覺的兒歌、古典或流行歌曲。除了聆聽外,家長可多與孩子在家哼唱旋律簡單的兒歌,輔助孩子跟隨音樂拍拍子,又或者是一些音樂律動活動,例如跟隨節拍擺動身體。如果想讓幼兒接觸樂器,簡單的敲擊樂器,例如沙槌、搖鼓或木片琴,都是不錯的選擇。其實簡單的音樂活動已經幫助激發小朋友的音樂興趣和音樂感知力。 文:江肇衡 (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網上學習平台 基層學生的得着

早前筆者與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合作,透過研究資助局和香港教育大學的支持,以及省善真堂慈善基金和宏才拓展有限公司的贊助,建立了一個網上學習平台,供義務導師及學生免費使用,這項計劃不單幫助基層學生和啟發準教師的教育專業,筆者亦藉此做了一項研究,以了解這個網上學習平台對學生和導師在學與教方面的影響。 提供免費學習資源 研究顯示,這個網上學習平台很受基層學生歡迎,超過九成受訪基層學生表示喜歡使用這個學習平台,以及覺得教學影片能吸引他們自學。學生使用平台的目的,通常是為了解決功課困難,以及於測驗考試前用來協助溫習;學生亦會在日常完成家課後,看影片來溫習或預習。研究亦發現,對於一些學習資源相對匱乏的基層家庭,平台是重要的校外學習資源。有小學家長表示未有學習平台之前,自己不懂如何找合適的學習教材給子女,以致子女日常完成家課就用平板去「打機睇片」;有了這個平台後,家長可以經常鼓勵子女去學習,亦會陪子女一同看學習影片,一邊看,一邊講解。 考試為本心態未變 而中學生選擇學習的科目及內容,則很大程度仍受考試為本的觀念影響。為應付測驗考試,中學生會主動使用平台溫習相關考試範圍,亦表示希望影片內容能更針對考試技巧。對於利用平台學習的科目選擇,亦深受考試因素影響,例如有學生選擇觀看數學科影片,是因為他認為語文科目需要用較長的時間來沉浸,觀看數學科影片則對提升成績的成效更快。另一方面,亦有學生選擇學習英文,是因為他們相信可以用短時間來追上數學科成績,因此要優先學習英文。 同時,我們發現對於基礎較弱的學生,利用平台的教材從基礎學起,對成績會有很大幫助,相對日校及補習學校,平台更能滿足學習速度較慢的學生的需要。有受訪中六學生表示,自己的數學程度原本只有「U」的水平,利用平台學習數月後,分數進步很大,認為自己已達Level 2水平。 這項計劃的第一期已順利完成,且得到令人滿意的成果。而在省善真堂慈善基金、宏才拓展有限公司及紅磡三約街坊福利會的捐助下,筆者將會與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開展第二期的計劃,希望稍後有機會在這裏繼續向大家分享。 文:容煒灝(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李家軒(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研究助理)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從戲劇治療看心理健康

戲劇透過劇本故事敘述,揭示人性的美醜善惡,帶領我們探討何謂真實。當戲劇應用於藝術表演範疇以外如教育、治療的實踐上,即成為獨立發展的領域。戲劇教育工作者或戲劇治療師在實踐中,會運用到相似的戲劇元素,例如角色、故事等。但正因兩者實踐目標各異,在構思、編排,以至戲劇可發揮的力量亦有所不同。有別於戲劇教育的知性發展目標,戲劇治療着重如何提升參加者的心理健康。 戲劇與生活中的「角色」 諺語有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物角色是戲劇的基本元素。由美國紐約大學戲劇學系創始學者Robert Landy教授提出的「角色理論」(Role Theory),指出「自我」由無數角色所組成,就像一個獨一無二的「角色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穿梭於不同的角色之中,角色的排序和比重都會因應生活範疇而有所不同。假設一個角色庫裏有女兒、母親、打工仔、開心果等角色:「母親」和「女兒」會於家庭中出現;而「開心果」則作為性格特徵,遍及生活各個場域;當工作量上升,其角色庫中的「打工仔」所佔據的比重可能愈來愈大。 面對生活中「角色」變化 隨着生活環境改變,對飾演某些角色的期望也可能會有所增減,有時甚至產生衝突,互相拉扯,造成角色庫失衡的情况。比如說原本「開心果」為自己及他人帶來快樂,是維持心理健康的內在資源。當工作量大到內在資源難以負荷,就有機會形成心理壓力,壓倒「開心果」,新的角色「苦瓜乾」緊隨壓力而來。此時「苦瓜乾」不斷抱怨,令人感到辛苦、厭煩、委屈。若然無視壓力,甚至認為有負面情緒的「苦瓜乾」是在搞破壞,排斥它並硬拖疲累不堪的「開心果」出來,逼自己開心,愈逼迫自己,「開心果」就愈無力,「苦瓜乾」則因為希望被聽見而抱怨得更大聲,令角色庫陷入混亂失衡。戲劇治療讓參加者重新聆聽各個角色的聲音,嘗試理解內心各種掙扎,更寬容地對待自己,繼而尋找方法使這些角色得以共存。 提升學生心理健康 在迎向人生各種挑戰之際,學生可藉着參與戲劇治療,從不同角色的實踐中,建立均衡而豐富的角色庫,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己,擁有更多生活的選擇。當面對突如其來的事情發生時,學生可以運用不同範疇的角色去疏導情緒,填補內心缺失,重新振作。相反,如果一直緊抱着某個角色,將會有所局限,遇到生活上的轉變時,或會因為角色提供的應對方式有限而無所適從。戲劇治療活動有助學生自如地在角色之間穿梭,增強自主權和韌性,從而活得更安然自在。 文:李思揚(戲劇治療師、獲香港卓越獎學金於美國紐約大學修畢戲劇治療碩士課程)、姜培芝(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請給情緒空間

一個月前,兒子卓軒就讀中學的護士打電話告訴我,卓軒在學校踢球的時候被另一名同學撞傷了左肩,建議我盡快帶他去醫院。這番通話,讓我情緒洶湧,不知所措。情緒是我們對內在或外在環境轉變而產生的心理狀態、思想、感覺及行為等自然反應。 情緒的90秒歷程 一種情緒從升起到消失,需要經歷多長時間? 哈佛大學腦科學家Jill Bolte Taylor認為,當一個人對周遭的人、事、物產生情緒反應,身體的化學過程需要90秒;此後,所有延續的情緒都是個人選擇留在情緒回路額外的產物。Taylor提出覺察情緒三部曲:覺察情緒的升起、為情緒命名、允許情緒走完90秒自然歷程而不加以控制或改變。 當天,我用Taylor的方法承接當天的情緒。接電話的時候,我感受到以下情緒: 1. 擔心,擔憂卓軒傷勢嚴重,為他帶來痛苦 2. 自責,因為下午的工作,沒法及時帶卓軒去醫院 3. 無助,因為先生不在香港,我是唯一可以帶卓軒去醫院的人 4. 感恩,因為護士幫卓軒安排坐的士回家,工人姐姐在家接應 深呼吸 帶回當下 同時,我也感到胃部有些疼痛、肩膀沉重、全身乏力。於是,我讓自己挨着椅背坐下來,給這些情緒和身體反應一些空間,留意這些情緒升起、切換、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擔憂和自責的情緒時不時再次出現,伴隨着一些想法,包括是否可以將工作改期,盡快帶卓軒去醫院?帶他去哪一個醫院,才能及時地看到醫生?如果他需要住院,如何和學校請假……每當覺察到這些想法跑出來,我就透過深呼吸,把自己帶回當下,再次專注於當下的工作……避免過度思考,直到這些情緒逐漸消退。 升起.停留.轉變.消失 情緒的及時調整,讓我沒有陷入擔憂和忙亂,而是平靜地完成下午的課。趕到醫院之後,仍有足夠的能量陪伴和支持他完成檢查和診治。幸虧他沒有骨折,現在已基本康復。 雖然我的情緒沒能在90秒消退,但按照Taylor的方法,為情緒提供空間,允許情緒自然升起、停留、轉變和消失,而不試圖推開、壓抑、擴大或控制情緒,情緒會自然來,自然去。 文:章月鳳(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教學))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