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自聊:輕鬆吞服藥物妙招

作為家長,孩子生病最難捱,除了晝夜不分地照顧外,同時要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孩子難以或拒絕吞服藥物。這不僅令一眾爸媽頭痛,更對孩子的健康造成影響。作為專門處理兒童吞嚥的言語治療師,有時醫生亦會轉介我們處理小朋友食藥的問題,其實,透過一些簡單的方法,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順利服藥。 記得有一個個案是這樣的:之晴(化名)6歲,被診斷患有呼吸道疾病。醫生處方口服藥物,但之晴總是抗拒食藥,說藥丸太大粒,難以吞下,平時的之晴連打針都乖乖配合,但每次食藥卻大吵大鬧。媽媽為此煩惱不已,擔心之晴的病情加重,氣促的情况加劇。 我花了點時間了解之晴拒絕食藥的原因,原來她除了覺得藥丸太大粒外,更害怕食藥時「濁親」,她說自己不止一次被這款藥丸「濁親」,氣促的情况更令她感覺難以吞服藥丸,吞嚥的時候覺得呼吸不暢順,而且當藥丸因為吞不下而卡在喉嚨的時候,藥丸的苦味在喉嚨附近久久不散,所以拒絕服藥。 其實之晴的投訴相當合理,因為在吞嚥過程中,的確有一段很短的時間(少於一秒)呼吸會停止,讓咽喉肌肉把食物推進食道,但很多研究指出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可能會在以上提及的「呼吸-吞嚥協調」(breathing-swallowing coordination)過程出亂子,令藥丸或者水「落錯格」,引起「濁親」或是吞嚥後呼吸不暢順的情况。 藥丸磨成粉 混入布甸服用 有時,小朋友拒絕食藥的原因就像之晴一樣,由於之前未試過這些情况,感到害怕之餘,亦因為表達能力的關係,未必能好好說出箇中原因,往往需要治療師結合專業知識和輔導技巧,才能抽絲剝繭,找出真正原因。當然,了解原因後,就要嘗試不同的解決方法,我們首先與藥劑師商量,將藥丸磨成粉末,然後再混入之晴喜歡的布甸中服用。由於布甸較稠,有助吞嚥的協調,加上香甜的布甸掩蓋了藥丸的苦味,亦減低了之晴的心理陰影。所以用了這方法後,之晴的情緒再沒有因食藥而爆發,而當氣促的情况改善後,之晴的「呼吸-吞嚥協調」能力回復正常,更能直接吞服藥丸,大家都頓時鬆了一口氣。 各位爸媽,雖然之晴的例子很令人鼓舞,但要留意這一定不是「one size fits all」的答案,因為每個孩子的病歷、所需要的藥物,以及吞嚥能力都不一樣,所以緊記在參考以下吞服藥物貼士之前,要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或藥劑師: 1. 更改藥物形式:在藥劑師的指導下,可以將藥丸磨成粉末,混入孩子喜歡的食物或飲料中服用,或裝進無味的膠囊。但切記一定要諮詢專業人士,因為並非所有藥物都適合這樣處理。 2. 改變服藥方式:可以嘗試將藥物與濃稠的液體食物(如水果蓉)一起服用,或在服藥前後使用感官載體(如冰凍的飲料)來掩蓋藥物的味道。 3. 培養自信和技能:家長可以透過示範、獎勵等方式,讓孩子對服藥有信心和掌控感。此外,其實食藥亦有漸進式訓練以及不同的服藥姿勢,有需要的孩子可找專門的治療師作相關的訓練。 4. 尋求專業協助:如果孩子仍然抗拒服藥,不妨請教醫生、專門處理兒童吞嚥的言語治療師或藥劑師,他們可以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指導。 最後,要記住雖然孩子患病的確對家長造成很大壓力,但切忌自亂陣腳,胡亂嘗試;而嘗試不同方法之前一定要諮詢醫護人員啊!否則,即使孩子吞到藥物,但藥效大減,便得不償失。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4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唔好掛住玩,快啲溫習?

「唔好掛住玩,快啲溫習」這句說話相信各位爸媽都不陌生,無論是在我們自己的成長階段,或是對着自己孩子的時候,都認為「玩」似乎是娛樂、浪費時間的活動,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其實「玩耍」對小朋友的學習有莫大的益處?上個月初,Konnie姑娘在大學上了美國研究「遊戲」(play)的先鋒Carol Westby有關遊戲的課堂,發現原來香港的孩子真的玩得太少。 要放心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玩」,首先要明白玩耍的好處遠比溫習多和重要。在玩耍中,孩子的語言、概念組織、計劃、思考及身體發展都得到鍛煉。在角色扮演遊戲中,例如經營餐廳的遊戲,孩子需要與其他小朋友溝通以協調劇情,誰扮演廚師、侍應、顧客,甚至是「麻煩顧客」,都需要孩子有相應的詞彙、句式、文法,以及語境為遊戲作基礎,並靈活調整自己的大小肌肉(侍應能否成功傳菜 / 廚師能否成功拋鑊等)以配合不同的場景,這些無疑能幫助他們發展以上各方面的技能。 助孩子情緒發展 此外,玩耍有助孩子的情緒發展,培養他們的善良品性。在建構遊戲中,孩子除了可以自由發揮創意搭建城堡外,如果其他孩子建造的城堡不如自己所想,或是其他小朋友不小心推倒了自己的城堡時,孩子可以從中學習處理憤怒、失望等情緒,並在有情緒的環境下學習與朋友協調,這些都是平時在傳統課堂中營造不了的學習環境。又或在扮家家酒遊戲中,照顧自己的娃娃,過程中可表達各種情緒,家長和教師也能適時引導,教導他們如何面對不同的情緒。這樣有助培養他們接納別人和友善的性格。 培養堅韌和解難能力 玩耍更能培養孩子的堅韌和解難能力。當孩子玩球類遊戲時,如果球滾到了難以取回的地方,他們便需要想辦法去解決,例如利用棍子或尋找另外方法。又或是在攀爬繩網遊戲中,怎樣靠自己的力氣完成繩網陣等。透過這種解決問題的經歷,孩子不但獲得成就感,更能培養面對挫折的能力。 學習溝通、包容和分享 最後,玩耍也有助孩子的社交發展。在玩捉迷藏遊戲中,孩子需要與朋友合作,分工尋找藏身之處,又或在遊樂場玩搖搖板時,孩子要學會與朋友輪流使用,從中學會溝通、包容和分享。這些經驗有助培養他們的同理心,並建立和增進與人相處的能力。 「A world without play is a world of robot」(沒有遊戲的世界只是機械人的世界),我對這句說話有很深的感覺,在AI愈趨成熟的世代,我們要養育的是有情感、有聯繫、經得起考驗和挑戰的孩子,正因如此,「玩」就變得更加重要。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不懂用口進食的兒童

在言語治療的工作中,我一直對一群小朋友念念不忘——就是需要以胃喉餵飼的孩子。這些小朋友可能因為各種健康問題而無法通過自然途徑進食,由於比較罕見,他們往往被社會忽視。所以希望透過這篇專欄,讓大家了解一下他們。 胃喉餵飼方式:鼻胃喉和胃造口 胃喉餵飼是一項醫療程序,幫助那些因各種原因無法通過口腔進食的小朋友。這涉及兩種主要的方式:鼻胃喉和胃造口。前者通過鼻腔將管子導入胃部;後者則是在腹部建立一個與胃相連的開口餵飼。所以,每次這類小朋友「吃東西」的時候,就會在身旁吊起像鹽水的奶袋,讓奶直接「滴」進胃部。 記得幾個月前接觸的一個個案——可兒(化名),她是一個3歲的小朋友,出生時因為早產,伴隨着呼吸道問題,迫使她通過胃喉餵飼來獲得營養。從出生到2歲,她一直依靠胃喉維持生命,所以未能發展出適齡的進食技巧。除了對進食產生恐懼外,她還缺乏咀嚼和吞嚥技能。儘管她出院後接受了長達1年的治療,但情况並未有太大改善。家人和朋友的建議,雖然出於善意,但未能有效解決問題。所以可兒的家人希望透過密集的進食和吞嚥訓練幫助可兒學習「用口進食」。 進食脫敏治療及吞嚥訓練 訓練「用口進食」的治療通常包括進食脫敏治療(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及吞嚥訓練(swallowing training),可兒當然也接受了這兩方面的治療。進食脫敏治療是一個逐步於遊戲中探索食物的過程,旨在減少可兒對進食的恐懼和抗拒。過程需要仔細地計劃和監督,以確保可兒能夠逐漸適應不同食物的觸感和味道。而吞嚥訓練的重點是加強可兒口腔及吞嚥肌肉的力量和協調。通過這些訓練,可兒的吞嚥肌肉得到了有效的鍛煉,使她能夠更好地控制進食過程中的食物,減少了鯁喉的風險。在持續不斷的努力下,可兒成功地嘗試了小量的粥,這不僅是一個重要的進展,也是她和家人期待已久的里程碑,同時也帶來了希望和信心。 不懂用口進食的兒童對言語治療師來說是很有挑戰的,我們明白胃喉餵飼保障了小朋友的進食安全和營養吸收;但「用口進食」對兒童長遠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我們也必須平衡進食安全和訓練的需要。根據言語治療師的評估,在確保小朋友進食安全的情况下,積極地尋找機會讓他們練習「用口進食」,以促進他們進食技巧的發展。我們要明白懂得「用口進食」不是必然,如果各位也認識這類小朋友,不妨給予他們及他們的爸媽多一份支持和鼓勵。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6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關注兒童吞嚥困難

當我們談到吞嚥困難時,大多數人可能會聯想到老年人,然而我們不能忽視小朋友也可能面對這個問題。兒童吞嚥困難對小朋友的生活和健康有重大的影響。今次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問題。 吞嚥困難(dysphagia)指的是一種影響正常吞嚥過程的疾病或症狀,即食物在咀嚼、吞嚥,到進入食道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這種困難可能由結構異常、神經肌肉控制問題或其他醫學狀况引起。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食物沒有經過咀嚼,或者沒有順利進入胃部而誤進肺部,就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等嚴重併發症。因此,兒童吞嚥困難不僅會對他們的肺部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還可能導致營養攝取不足。 食物誤流進肺部 引致肺炎 在醫院工作的時候,曾遇到許多兒童吞嚥困難的個案,這常常令整個家庭心力交瘁。我記得有一名小朋友(化名:家浩),他只有2歲,患有先天性腦神經疾病。在半年內,他不斷患上肺炎,而肺部似乎並非受細菌感染。醫生轉介他予我們作吞嚥評估。臨牀評估發現,家浩在飲用流質時有時會嗆到,因此我們做了X光吞鋇造影檢查(VFSS),即讓小朋友在X光下吞食小量含顯影劑的食物,觀察食物是否完全進入胃部。結果,在檢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原來家浩在飲用流質和進食固體時(即每次喝水和吃飯時),都有部分水或食物誤流進肺部。肺部主要用於呼吸而非消化,因此長此下去,肺部當然會發炎。雖然醫生用藥物治好每次的肺炎,但由於未處理導致肺炎的根本問題,吸入性肺炎仍然不斷發生。 因為這情况,醫生建議家浩短暫使用鼻胃喉餵食。這當然令家浩爸媽感到很「心痛」和「頭痛」。心痛的是眼見家浩每餐都要以鼻胃喉餵食,未能享受食物,而每次更換鼻胃喉又會為他帶來不適;而頭痛的是,家浩未明白自己的情况,整天嚷着要吃東西。此外由於一直插着鼻胃喉是很不舒服的,他會自行拔去鼻胃喉,每次拔去又要大費周章,找護士到家插回喉。所以,他們即使知道讓家浩嘗試「偷吃」一點食物會有風險,但也有好幾次給他用口進食。可惜,這幾次嘗試均引發吸入性肺炎,家浩又要進醫院住幾天。所以以後也不敢再冒這樣的風險了。 訓練肌肉調整姿勢 逐漸康復 與成人一樣,兒童吞嚥困難是可以治療的,我們為家浩作個人化的訓練,針對導致吞嚥困難的肌肉作治療,包括肌肉訓練、姿勢調整和吞嚥治療等,加上家浩爸媽每天也勤力地為家浩訓練。通過一段時間後,家浩逐漸恢復進食固體食物的能力。 儘管兒童吞嚥困難不如老年人那樣常見,但我們絕對不能忽視這個問題。兒童吞嚥困難可能對他們的發育、營養攝取和肺部健康帶來長期的影響。我們需要加強對兒童吞嚥困難的認識,提供適當的醫療和治療支持,以確保他們能夠正常地進食和成長。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按摩有助孩子溝通

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嬰兒按摩課程,原本期望學習一些按摩技巧,以幫助有餵食困難的小朋友。然而,我發現按摩竟然還有其他的功效,想在這裏與各位分享。 看反應尋找溝通線索 根據國際嬰兒按摩協會的指引,嬰兒按摩強調的是愛的觸摸和溝通。而對於溝通的幫助,讓我印象深刻。在按摩中,我們尊重孩子的意願,並着重孩子給予的提示或線索(behavioral cues)。如果孩子展現出正面的線索,例如微笑或身體放鬆,這代表孩子享受按摩,我們可以繼續;然而,如果孩子展示出任何負面的線索,例如推開父母的手、皺眉、扭動身體,甚至哭泣,這意味着現在不是按摩的一個適當時候。這些正是溝通的方式,溝通是雙向的,即使是初生嬰兒也有自己的溝通方式,只是作為大人的我們是否留意到這些線索。因此,如果我們從嬰兒時期就開始根據溝通線索跟孩子溝通,他們不僅會感到受尊重,而且在幼兒期已經開始學習溝通的重要。 透過觸覺和語言刺激 讓孩子認識身體 此外,當孩子願意接受按摩時,我們可以在按摩過程中提及不同的身體部位,透過觸覺和語言刺激,讓孩子認識身體的不同部分。我還記得導師曾經提到一個唐氏綜合症的孩子,有語言障礙,但在他4歲時已經學會53個身體部位的名稱。這得益於他的母親每天為他按摩時提及不同身體部位的名稱,這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學習到這些詞彙。 給予孩子愛的觸摸 加強聯繫 按摩不僅僅是一種身體上的療法,還可以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工具。透過按摩,我們可以學習尊重孩子的意願,並細心觀察他們的行為線索。同時,按摩還能促進語言和認知的發展,讓孩子在早期就開始學習溝通的重要。因此,我鼓勵各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愛的觸摸,並嘗試替他們按摩,這將有助加強與孩子之間的聯繫,同時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按摩並非適用於所有孩子。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喜好和需求,有些孩子可能對按摩不感興趣或不適應。因此,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細心觀察孩子的反應和線索,並尊重他們的意願。如果孩子不喜歡按摩或展示出負面的線索,我們應該尋找其他方式來與他們建立聯繫和溝通。 最後,作為父母,我們的角色不僅是提供物質上的支持和保護,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建立情感連結和溝通。嬰兒按摩是一個美好的機會,讓我們與孩子一起享受愛的觸摸,同時促進他們的溝通和發展。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9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支持高敏孩子的成長路

近年來,關於高敏孩子(highly sensitive children)的討論和研究逐漸增多。這些孩子對於外界刺激和環境變化更加敏感,容易受到情緒的波動和壓力的影響。然而,我們常常對這些孩子的特點和需求缺乏理解,導致他們在學校和社會中面臨種種困難。 高敏的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反應強烈,他們可能比大多數人更受環境影響。儘管沒有官方的「高度敏感」臨牀診斷,但已有不少「高度敏感孩子行為量表」在心理學期刊上發表。根據估計,約有三分之一的兒童處於「高度敏感」範疇中,當中有的孩子有自閉症譜系的診斷,但更多的是正常發展的孩子,他們只是比一般人對環境的轉變較敏感。 臨牀心理學家兼這領域的領先研究者Elaine Aron指出,高敏的孩子大多有以下特徵: 深度思考:高敏的孩子往往思考深沉,比一般孩子想得多,有時亦可能對父母或教師提出出人意料的問題。 對外界刺激的敏感:無論是五感的刺激或是他人情緒的變化,對高敏的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儘管每個孩子敏感的範圍都不同,但由於他們對內部和外部環境的高度感知,高敏的孩子常常容易過度刺激。在孩子身上,情緒爆發、不耐煩和疲憊都是過度刺激的症狀。 高度的同理心:高敏的孩子往往非常關注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體驗,使他們具有高度的反應和同理心,有時甚至會犧牲自己的感受,透過觀察父母的情緒來判斷或回應。 讚美孩子 教導情緒調節技巧  而由於具備以上對環境敏感的特質,家長的教養方法對高敏孩子的影響力,會比其他孩子更深遠。以下有3個教養高敏孩子的小貼士: 1. 給予正面肯定和支持: 讚美孩子的優點和努力,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敏感特質是一種特殊的資源。鼓勵他們追求興趣,並給予適當的挑戰,使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 2. 創造穩定和安全的環境: 敏感的孩子容易受環境影響,所以提供一個穩定、安全和支持他們的環境十分重要。建立規律的日常生活和作息時間表,提供安靜的休息空間,並培養正面的家庭氛圍。此外,敏感的孩子容易感到過度刺激和疲勞。盡量減少過多的刺激,例如過多的社交活動或嘈雜的環境。同時,給予他們充足的休息時間,讓他們有機會恢復能量並處理情緒。 3. 教導情緒認知和管理技巧: 幫助孩子學習辨識和理解他們的情緒,以及有效地管理和表達它們。教導他們情緒調節的技巧,例如深呼吸、放鬆練習和冥想。鼓勵他們找到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例如藝術、寫作或運動。  總括而言,高敏的孩子並非脆弱,相反,他們擁有獨特的優勢和才華。只要好好了解他們的需要,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善用他們對細節和情感的敏銳感知能力,以及豐富的創造力,各位爸媽定能好好支持高敏孩子的成長路。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早產寶寶餵食困境

近年來,全球早產寶寶的數量不斷增加。作為一名曾在新生嬰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工作的言語治療師,我與醫療團隊和家長緊密合作,解決寶寶早期的餵食問題。今期就談談早產寶寶的壓力、神經保護以及餵食問題。 我在新生嬰兒重症監護病房中見證了許多早產寶寶的成長過程。他們出生時未完全發育,需要額外的關注和照顧。他們的身體和大腦仍在發育中,所以對壓力非常敏感,而重複的壓力可能改變腦結構和神經行為。所以為了幫助他們順利成長,我們需要製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尤其是餵食的時候,讓他們可以安心進食。早產寶寶亦會在餵食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例如吞嚥困難或由餵食壓力引致的口腔厭惡。這些問題可能會改變大腦的神經行為,導致他們發展遲緩,甚至延長他們留在醫院的時間。因此,了解適當的餵食方法對他們的發展十分重要。 按寶寶需要餵食 建立互動和信任 常見的餵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按照固定的量來餵食,是比較傳統的做法;另一種是根據寶寶的需要來餵食。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我們傾向根據寶寶的需要來餵食,即是當你的寶寶顯示出飢餓的信號時,例如開始吸吮手指或張開嘴巴,這是他們準備好進食的時候。這時候你可以準備好母乳或奶瓶,讓他們進食。而當寶寶感到飽足時,他們會停止吸吮或不再張開嘴巴。這是他們飽足的信號,代表他們已經吃飽了。爸媽可以留意寶寶的飢餓和飽足信號,並作出相應的回應。這樣可以建立你和寶寶之間的互動和信任,同時也能夠促進寶寶的自主飲食能力和口腔發展,減少餵食時有可能產生的壓力。然而,在香港仍有一些守舊的醫護人員只關注餵食量而忽略了餵食的「質量」。這種做法會損害寶寶的餵食發展,更重要的是會長遠地影響兒童的神經保護,不利大腦發展,這點爸媽要多加注意啊! 提供口腔肌肉和吞嚥訓練 此外,為了幫助早產寶寶克服吞嚥/餵食困難,言語治療師可能會介入,提供口腔肌肉和吞嚥訓練。這些訓練包括口腔肌肉按摩及吸吮練習。通過這些訓練,寶寶可以逐漸發展出更好的吞嚥技巧和能力。最後,要注意的是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都不同,所以爸媽們不必過於擔心和比較。 總結來說,早產寶寶的餵食對寶寶和爸媽來說都是一個急切而重要的課題,絕對需要仔細關注和適當的支持。以上都是一些簡單建議,幫助爸媽更理解早產寶寶的餵食需要,並記得在需要時尋求醫生/言語治療師幫助,我們可以幫助寶寶克服餵食困難,促進他們的發育和成長。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3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從鸚鵡學舌到靈活運用

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傳統的語言學習理論,今期想介紹一個較新的理論——完形語言學習(gestalt language acquisition)。這理論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觀點,可以幫助爸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語言發展。 從不同環境逐步理解詞彙 Gestalt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種語言學習模式,它認為孩子會從一整句「整體形式」的學習開始,最終以創造、自發的言語表達方式結束。這個模式的初期階段,孩子傾向說出「整體形式」,好像鸚鵡學說話一樣,沒有區分單詞,也不理解句子或段落中的句法結構。然而,隨着孩子對語法和句法規則的理解增加,他們能夠分析這些「整體形式」,並開始重新組合段落和詞語,形成自發的表達方式。最終,孩子能夠自行運用學習到的詞彙和句式來表達。 當孩子學習新的詞彙時,gestalt language acquisition理論認為孩子會先學習單個詞彙的整體形式,然後逐漸理解詞彙的語法和句法規則,最終運用詞彙作自發的言語表達。例如:不少爸媽希望孩子學習「分享」這概念,可能會把「你要同朋友分享㗎」這句說話放在嘴邊。根據gestalt language acquisition,孩子可能會先以整體形式「你要同朋友分享玩具㗎」學習「分享」這詞語,而不是單獨理解「分享」這個詞彙,所以我們很常聽見一些年紀小的孩子會老成地說「要同朋友分享玩具㗎」這句話,但隨着孩子在不同情况下聽到「分享」這詞語,例如從學校教師或是遊樂場中的其他小朋友中聽到,孩子會逐漸理解到「分享」這詞彙是什麼意思,以至怎樣用這詞彙溝通。這個時候,家長可以逐漸引導孩子使用單獨的詞彙「分享」來表達分享的概念,最後讓孩子靈活地運用這詞彙。 營造豐富語境 激發表達能力 由此可見,孩子其實無時無刻都在學習語言,而要活用gestalt language acquisition這理論來支援孩子的語言發展,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以促進孩子對語法和句法規則的理解是很重要的。爸媽可以通過閱讀書籍、多與孩子對話等活動來實現,當孩子有愈多的語言刺激,他們就會開始分析和重新組合段落和詞語,形成自發的表達方式,靈活地運用學習到的詞彙、語法,甚至不同的句式。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1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戒掉吃飯看短片習慣

最近跟幾個有偏食問題小朋友的家長傾談,發現他們都糾結於一個問題:怎樣戒掉吃飯看短片的習慣?他們的孩子習慣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網上卡通短片,有的甚至一坐上飯桌、看見飯碗,就要平板電腦,這令一眾爸媽十分頭痛,紛紛向我發問,怎樣戒掉這壞習慣。 根據我的臨牀觀察,這些小朋友大多有偏食問題,食量相對較小,有的甚至容易嘔吐,以致體重偏輕,家長大多擔心他們吃不夠,於是採用餵飯方式,希望小朋友吃得幾多得幾多。而通常都是機緣巧合之下,發現在電視節目或卡通短片的幫助下,能把一餐原本要餵個多小時的飯,縮短至10至20分鐘,這對爸媽來說當然是一個「喜訊」,畢竟在飯桌上的拉鋸對大人和小朋友都很折磨。 不過,用電子屏幕協助餵食是不建議的,它只是權宜之計。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議2歲前的小朋友避免使用電子產品,亦應限制2至5歲的小朋友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至每日少於1小時,以減低電子屏幕對小朋友認知、社交及整體發展的影響。說到電子屏幕對小朋友進食的影響,首先由於小朋友已分心去觀看短片,他們大多需要被餵食,這會阻礙小朋友建立自我照顧和獨立能力。除此之外,有研究指這分心(distraction)會減低小朋友對飽足感的認知,並增加身體攝取脂肪及高熱量的食物,長遠來說,邊吃邊看電子產品的小朋友比較容易有體重問題。而短期的影響包括食物咀嚼不足,並有可能耽誤口腔肌肉及進食發展。 手機泊「停車場」 親子進餐增樂趣 但當小朋友養成這習慣後,要戒掉又談何容易?相信不少爸媽亦試過把心一橫拿掉電子屏幕,結果大多是「災難級」,那些餐數吃不到之餘,小朋友更大吵大鬧,甚至「絕食」幾餐,最後為了小朋友的營養,爸媽只能讓步。所以,以下有幾個小貼士供大家參考。 1. 家庭聚餐(family meal) 回想一下我們自己吃飯,有多少時候只是為了果腹?其實吃飯除了維持生命外,更是社交聯誼的活動。有時,由於我們太在意小朋友吃飯的分量或表現,往往讓小朋友先吃飯,而整個過程只集中在小朋友吃了多少、吃得多快,這為小朋友帶來壓力,壓力本來就是抑制胃口的最大因素。所以,建議家長盡可能每日一次跟小朋友一起進食,而過程不宜過分集中在小朋友身上,如果家庭聚餐真的太晚,家長可以讓小朋友吃飯前吃些營養小食,總之就是營造大人小朋友要一起吃的時光,讓小朋友體驗吃飯的樂趣。 2. 以身作則(role-model) 在家庭聚餐中,建議家長作好榜樣,畢竟小朋友是透過模仿學習,家長可以示範怎樣使用餐具、咀嚼及享受食物。最重要是放下手機或平板電腦,否則,再嚴格的指令都說服不了小朋友為什麼不能邊吃邊看。我們建議家長跟小朋友建立一個「手機停車場」,在吃飯前大人和小朋友一起把電子產品泊到「停車場」中,從而建立這新習慣。 3. 循序漸進(gradual change) 剛開始的時候,要全然戒掉電子屏幕是不可能的,也不是合理的期望,建議為小朋友制訂一個可達到的沒有屏幕時間,可先從用餐的首5至10分鐘開始,或是選擇以茶點時間開始,逐步增長時間,而每次增加的時間最多5分鐘,持之以恆,相信小朋友能達標。 4. 專業協助(professional support) 小朋友不願吃飯總有原因的,未必全然是行為問題,如果拒食情况持續,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尋求專業協助,看看有沒有醫療原因影響胃口,或是諮詢有餵食經驗的言語治療師。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3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重複刺激 助幼兒說first word

近期在督導實習學生時,遇上幾個兩歲多的個案,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不弱,但未有「first word」,即是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卻未能講出單字,幾個爸媽不約而同地訴說:「小朋友明明就明白,叫他們做什麼都好像能理解,就是不願說,愈叫小朋友跟着講,他們就愈不說,好像愈逼就愈少說話,弄巧反拙。」言談間當然感受到爸媽們的沮喪。其實,想小朋友盡快說出第一個字,除了要求小朋友模仿之外,還有其他辦法。 傳統的言語治療大多是輸出導向(output-based),即是透過結構遊戲讓小朋友大量練習目標詞語或句式。在治療師設計的遊戲中,小朋友要說出目標句式才能繼續,而參與課堂的家長亦會在課堂中明確地聽到小朋友說出所教的內容。但對於一些未有first word的小朋友,有時真的如上述所說:逼不來。倒不如加入另一類以輸入為本(input-based)的語言治療,今次就分享我的學生選擇的其中一個治療方法——聚焦語言刺激(focused stimulation),供各位參考。 讓小朋友領導遊戲 聚焦語言刺激以統計學習理論(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及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為基礎,相信人會在環境中不斷學習,透過重複的刺激,就能學到該知識或技巧,就好像現代的人工智能AI學習一樣。 那怎樣套用至語言學習呢?就是在小朋友玩耍時,首先讓小朋友領導遊戲,因為人總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中學習得最快,吸收得最容易,所以爸媽在作語言刺激之前,建議先在旁觀察小朋友怎樣玩耍。例如:很多男孩子喜歡玩停車場玩具,如果小朋友在「泊車」,我們選擇作刺激的詞彙可能是「開始」、「停」這類動詞,家長可以在小朋友開始推車時說「開始」,在小朋友停車的時候說「停」,或是在推車的時候說「停車未呀?」等,每次的說話不需要一模一樣,但所說的句子不能太長,以免擾亂小朋友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所有語言刺激均在形容小朋友的玩耍,而不是命令或指引小朋友玩耍,這樣的功效就最大了。 聚焦一兩個詞彙勿貪心 可能爸媽心中會疑惑:真的聽就能學習?平時自己都會在小朋友玩耍時說話,卻沒有這樣的效果,為什麼呢?其中一個原因是語言刺激的劑量(dose),就像服藥一樣,這治療手法的研究指出,每個目標詞語在一堂45分鐘的治療課中最少要出現60至80次才有成效。所以另一個小貼士就是切忌太貪心,一次過選擇太多想教導的詞彙,反而應集中一至兩個詞彙,令語言刺激的次數提高。 說回實習學生的個案,其中一個兩歲多的個案在聚焦語言刺激下,只需要一堂的時間,已經由只有「呀」、「烏」這兩個音,增加至有「貓」這字,可見教導小朋友說話,有時真的不需要逼他們模仿,反而在遊戲中愉快學習,多聽到該字詞也是有效的。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