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刷牙可以幫助語言發展?

不是誇張,原來刷牙也可以幫助語言發展的。要能夠正確發音,我們需要感應到口腔肌肉的配合,需要感應到口唇、牙齒、舌頭和上顎在說話時的組合應用。如果口腔的敏感度不正常,不論是過高或過低,都有可能會影響發音的回饋,間接影響發音的準確度。 如果家中的孩子討厭刷牙的話,那麼你應該更加特別留意,必定要讓他們正常地刷牙。方法當然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過度強迫孩子,因為這樣會造成反效果。當孩子有這麼強烈的反應時,我們可以先利用較軟性的方法,讓他們明白刷牙是一件必須而且是健康的事,沒有什麼值得懼怕的情況。 我們可以先利用一些有趣的書籍,介紹關於刷牙的重要性和方法。要按照小孩子的年齡和理解能力決定內容的深淺程度,簡單的可以只談及過程,較深入的可以再說明刷牙的重要性。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減低對於刷牙的抗拒感,真正進行時會較為合作。’ 透過這些口腔肌肉的刺激,我們希望可以讓孩子建立正常的敏感度,有助發音的發展進程 在進行刷牙的過程時,我們也可以在水溫、時間及步驟作出一些調節措施。水溫方面,除了用室溫的水以外,還可以用較暖或較冷的水刷牙,提供一些溫度上的刺激。時間方面,一般需要刷兩分鐘,但也要按照孩子可以接受的程度略為減省。至於步驟方面,除了清潔所有牙齒以外,還應該嘗試在舌頭上輕輕擦幾下,提供額外的觸感刺激。 完成刷牙後,你可以用毛巾清潔嘴唇,這個步驟可以刺激口唇的靈敏度, 千萬不要忽視,也要記得稱讚孩子!透過這些口腔肌肉的刺激,我們希望可以讓孩子建立正常的敏感度,有助發音的發展進程。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樣的需要,不妨跟他們試試!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我的孩子突然不說話了!

約一歲開始,孩子便開始運用語言表達自己,聽到自己的孩子說出第一個單詞,對於父母來說是一件非常興奮的事!可惜,不是每一個孩子就從此順利地建立語言,完成他的發展階梯。有一些孩子,到了約15至30個月的年紀時,或許是突然的,或許是慢慢的,從能夠說話變得減少說話,甚至不再說話。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一個看似發展正常的孩子,會突然喪失了語言能力呢?有一些孩子不單止喪失了語言能力、也會在身體協調上、眼神接觸上,又或者是社交方面有倒退的情況。從不同的國家及治療師的觀察所收集到的證據,發現約25至30%有自閉症的兒童,在發展中會有突然倒退的狀況出現。直到現在,各方學者的討論和研究,仍然未有具體的發現。 很多父母往往著重於尋找產生自閉症的原因,而忘卻了最重要是如何接納這個狀況,從而積極地由孩子的特質出發,協助孩子投入生活 不論是從小就出現自閉症症狀的孩子,抑或是有倒退狀況出現的孩子,他們面對的問題和衍生的情況也非常類似。正因如此,以往有很多學者嘗試去分辨這兩種不同發展歷程的自閉症孩子,但都徒勞無功,反而他們認為著重於如何協助及改善他們的溝通能力、社交能力,及活動能力更為重要。 真的,有很多父母往往著重於尋找產生自閉症的原因,而忘卻了最重要是如何接納這個狀況,從而積極地由孩子的特質出發,協助孩子投入生活,投入學習,投入社交。經驗告訴我,能完全接納孩子的能力,並幫助他們開展新天新地,對於家庭和孩子自己都是最有益的。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我的孩子有自閉症嗎?

「我的孩子兩歲了仍未說話,他有自閉症嗎?」這個問題經常會在評估時聽得到的。言語治療師,可能是最早一個專業接觸有自閉症的孩子,因為其中一個最早期的自閉症徵兆就是語言發展障礙。若果孩子未能按照一般的進程發展語言的話,父母便會察覺得到而帶他約見言語治療師。 事實上,有自閉症的孩子很多都會有一些早期的症狀,最早的可以在六個月已經能夠察覺得到。不過由於在兩歲以前,個別孩子的發展進程差異可以很大,所以即使有症狀,要確定是否有自閉症,通常都不會早於18個月的年齡。在香港,如果嬰孩前往母嬰健康院或私家診所作定期發展監察的話,醫務人員也能按照發展階梯初步了解孩子會否有自閉症。 就讓我們談談有甚麼明顯的症狀家長要值得留意:六個月大的孩子,我們應該能看見嬰孩展露笑容,或展現快樂和喜悅的表情;九個月大的孩子,則能夠與溝通者互動,可以是分享聲音、笑容或面部表情的互動;一歲的孩子,會對於自己的名字有明顯的反應,並開始說BB話,模仿說話,也會有清晰的身體動作與其他人溝通,例如用手指指著東西、伸手去拿東西、揮手說再見等等。 我們對於自閉症的理解和治療方案較以前多了。通過恰當的訓練,即使有自閉症,孩子也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到了十六個月大的孩子應該有一些單詞,可以是人物名稱(例如:「爸爸」、「媽媽」),又或者是需要的物品名稱、行動等,(例如:「奶」、「要」)。到了兩歲時,孩子都應該能夠做一些簡單的語言組合,這些組合需要是自發說出來的,而不是重複其他人的話語,再且必須是配合當時的環境而恰當使用,例如:當他想媽媽抱起他時,自然地說:「媽媽抱」。 假如你真的發現孩子未能符合以上所述的狀況,應該盡早接觸心理學家進行評估,以及言語治療師進行言語訓練。現在,我們對於自閉症的理解和治療方案較以前多了。通過恰當的訓練,即使有自閉症,孩子也能擁有美好的人生。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培養冷靜的孩子

冷靜,能令我們清晰思維;冷靜,能讓我們暢順地表達;冷靜,能讓我們作出更好的選擇,所以冷靜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 幼稚園學生便要懂得冷靜留心聆聽老師的提問,然後作出最好的回應。測驗考試時,冷靜會減少錯誤閱讀題目,那就能準確答題。在課堂匯報時,能夠冷靜應對同學的提問,將自己最好一面表現出來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交溝通時,冷靜可以減低不必要的磨擦。 要建立孩子冷靜的技能,當然不單單是告訴他們冷靜,或叫他們深呼吸幾下便能夠做得到,要透過日常實際行動上的訓練才可以達致效果,而且要恆常練習,才能在危急關頭時可以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在這遊戲中要求孩子要經常保持冷靜,是積極地要求他們作自我的控制,是腦袋的改變 可以跟大家介紹一個有趣的遊戲,名叫Super Rhino,參加者要用由卡紙造成的牆壁和天花板,搭成一幢大廈。由於遊戲卡是卡紙造成,要小心放才能穩固的建構起來。每人輪流建構一層,以不倒塌為原則。過程中,孩子要保持冷靜,自己建構時固然要做到心定、手定;輪到其他人時,也要屏息靜氣。 從很多研究指出,從遊戲中學習的效率相對於直接教授高得多。所以在這遊戲中要求孩子要經常保持冷靜,是積極地要求他們作自我的控制,是腦袋的改變。比起直接要求他們平靜下來,更有效管理自己。當孩子習慣了如何能更長時間保持冷靜的時候,便能從這個遊戲所學到的,伸延到其他環境中靈活使用。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砌積木學順序

「順序」這個概念在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說話時,我們需要順序,才能清楚表達;數學運算時,我們也需要順序,步驟的次序錯了,結果當然不對;做事情,當然也需要順序,否則會變成亂七八糟;還有很多其他情況,我們也需要懂得如何應用順序。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透過遊戲,教會小孩子懂得如何按順序行事的話,在學習上和生活上必定有很多益處。 「順序」其實都包含很多方面,有時間上的、有大小的、有數量的、有重要性的,聽起來都有點複雜。不過,教導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讓他們順序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例如我們可以從砌積木遊戲,教導他們如何按著順序去完成一件事情。 用積木作為教材,是因為很多家庭都會擁有一些積木玩具。要留意,積木的玩法有很多,目的也不一樣。今次利用積木作為順序的教材,而不是學習創意的教材,所以玩法有些不同。先預備好一些積木和一些拼砌說明書,如果說明書已經遺失了,你可以用盒子上的照片也是可以,但如果連盒子也遺失了,那麼家長就要先用積木組合成為一些有意義的物件,再拍下照片。 完成預備功夫後,把說明書或照片給孩子看看,要他們注意組合最底的一塊積木形狀和顏色是怎樣,再從選擇中找出來,放好以後再逐一逐一的把其餘部分組合砌出目標物件。開始的時候 ,當然是比較簡單的幾塊積木組合,接下來就是更複雜的組合,包括很多大小和顏色都不相同的的積木,孩子需要非常專注,一步一步把積木砌好,過程當中最好配以恰當的詞語去描述過程、位置等等。 當孩子一般可以按順序完成一些組合時,表示他們對於順序的概念已有所掌握,可以向更複雜的組合進發!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中耳炎會影響語言發展

上星期,我們已經探討過聽力對於語言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欠缺正常聽力,兒童沒法準確的接收聲音,對於學習發音影響甚大。2009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有聽力障礙的初生嬰兒比率是每1000人是1.4。但中耳炎則是非常普遍:一歲以前,有50%的嬰兒曾經有中耳炎;在三歲以前,六個孩子之中有五個會曾經患上中耳炎,比率之高實在有點嚇人。 不論是學習廣東話、普通話或是英語,良好的聽力也同樣重要。廣東話的九個聲調需要靈敏的聽力才能掌握,普通話的四聲及翹舌音等同樣需要準確的聽力,英語的子音也極需要精準的聆聽。 子音本身的音量非常低,即使準確地說出母音,也可能導致錯音 準確發音較為倚賴準確地說出子音(consonant),子音本身的音量非常低,即使準確地說出母音,也可能導致錯音,例如「沙」變成「叉」,「行 」變成「痕」都是常見的錯誤。當然發音錯誤不一定是聆聽出現問題,也可以是口腔肌肉協調的問題,不過聆聽準確就能建立正確的發音資料庫,也能夠提供準確的回饋,知道自己讀得對還是錯。 如果孩子有長期的中耳炎,那麼在日常的情況下聆聽句式或者理解語言、表達語言也會受到影響。你可以想像到,當聽不清楚時,有些字可能遺漏了,句子變得不完整。在幼兒學習語言階段的時候,不準確的輸入的後果便會耽誤語言發展。在課室裏,老師授課主要也是透過口語,再加上視覺教材輔助學習,所以不良聽力也會影響學習。 當孩子經常有中耳炎出現的話,要特別注意他們的語言發展,如有懷疑,應及早找言語治療師跟進。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孩子,你聽得到嗎?

聽力–對於兒童發展是非常重要。在眾多的感官之中,聽力是最先發展完成的。在母體大概20週的時間,嬰兒的耳蝸已發展成熟,與成年人耳蝸功能一樣。 母親懷胎時,5個月大的嬰兒在母體內已能聽得到媽媽的聲音。正因如此,孩子出生後聽到媽媽的聲音時,通常都會有舒緩情緒和安全的感覺。現在,更多懷胎的媽媽會給孩子聽不同刺激發展的音樂。播放音樂時,胎兒在母體內會興奮得手舞足蹈。 現在科學發達,聽力學家能夠在孩子出生不久,就能進行聽力測試。在香港的公營和私營醫院,都會提供初生嬰兒的聽力篩查服務。一般來說,出生一、兩天內便可進行耳聲發射測驗。這個測驗是非入侵性的,可初步篩查嬰兒的耳蝸功能。如果發現有異常,便需要進一步檢測。 孩子在飲用流質時身體不要躺平,最好是保持挺直或傾斜 有一個情況很容易被家長忽略,就是嬰孩躺在床上喝奶,這會容易引起聽力問題。由於頭部發展未完成,孩子的耳朵和鼻的位置是在同一水平,跟成年人不同。成年人的耳朵位置較鼻子高,在地心吸力的影響下,所飲用的液體不會向上流進耳朵,但為孩子來說,液體很容易流進耳朵,引致中耳炎或聽力障礙。家長要特別留意孩子在飲用流質時身體不要躺平,最好是保持挺直或傾斜。 孩子不斷成長,對於聲音的反應與日俱增。到了兩歲時,由於抵抗力弱,又開始上學,很容易出現感冒、流鼻水或中耳炎,導致短暫性出現聽力障礙。家長應該特別留意,如果孩子的聽力反應在痊癒後仍沒有回復,便應該馬上跟進檢查。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為什麼媽媽叫「媽媽」?

為什麼媽媽叫做「媽媽」呢?在不同的國家,孩子都稱媽媽為「媽/ma / mom」,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不同的民族、語言、地域,都竟然用上同一個發音,去代表同一個意思。 如果細心思考一下,這個情況肯定跟孩子的發展有漠大的關係,而我有這個設想。 m是其中一個最早發展的子音,所以「媽」順理成章成為其中一個孩子最先會發出的詞語。 孩子幾個月大的時候,他們便開始牙牙學語,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由於只是發出母音(vowel),所以很難辨認所說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只憑著母親或照顧者主觀的解讀。孩子漸漸長大,口腔肌肉開始有更好的控制,最先會控制的便是口唇和舌頭,這些部分的發展都是根據需要。孩子需要懂得吞嚥,需要懂得閉上嘴巴,利用舌頭把食物送到喉嚨。在發音的發展進程中,m是其中一個最早發展的子音(consonant),所以「媽」順理成章成為其中一個孩子最先會發出的詞語。 基於孩子一生出來不懂得說話,只會吃和睡。初生嬰兒接觸最多的,當然就是母親,母親餵哺孩子,跟孩子的關係非常密切,她提供了食物、安全和溫暖,是孩子身邊最重要的人。 所以當孩子發出「媽」的聲音時,作為母親又會主觀意願地接受這是孩子對她的稱呼,漸漸便成了這位照顧者的代號。縱觀不同地域及語言背景,孩子的發展基本上也差不多,所以造成了這個有趣的「媽媽」現象。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流口水

幼童流口水非常普遍,一般在兩歲以下的幼童都經常會出現這個情況。大部分人都會認為當孩子長大到某個年紀,流口水的情況便會終止,但究竟到何時才算是出現問題呢? 由於生長過程,兩歲以下的小孩口腔肌肉發展未完全。口腔內的感應未成熟,有時候口水積聚在口腔內未到一定程度時,是難以感覺得到,所以也沒有相應吞口水的活動;另一個狀況是由於他們的吞嚥能力仍在發展中,而口唇、舌頭和其他肌肉組織未能即時把口水吞下;亦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出牙而引致大量口水產生,這樣他們也難以迅速吞下大量口水。不論那個原因,表面的症狀都是流口水,口水肩會經常濕透。 小朋友到了四歲還仍然經常流很多口水的話,那麼就應該進行評估 家長要注意如果流口水有持續的狀況,小朋友到了四歲還仍然經常流很多口水的話,那麼就應該進行評估,看看是否需要接受一些協助。如果是因為靈敏度方面較弱的話,有一些口腔肌肉訓練是可以逐步把靈敏度正常化的;如果是由於口唇、舌頭和其他口腔肌肉組織活動能力而引發吞嚥問題,也可以進行口腔肌肉訓練好能改善情況。 剛才所說的都是與口腔結構有關的,有些孩子雖然口腔肌肉表面運作正常,但也會不時出現流口水的狀況。不知道家長有否留意到?孩子在非常專注時,例如玩遊戲或看書時會不期然的流口水呢?如果情況不是太嚴重的話,不是經常性發生,那麼大家也不要太擔心。不過如果是經常發生的,這可能跟小朋友的口腔靈敏度和吞嚥有關,這便需要接受言語治療師評估。 現在我們對幼童的發展認識較以前增進了不少,所以只要小心留意孩子的表現,便能盡早發現是否需要介入協助。兩歲以下的幼童流口水是一件自然的事,希望孩子都能順利過渡。

詳細內容

言傳身教:學Phonics還是學習Phonetics?

英語學習中拼音是重要的一環,有了拼音的基礎,不但能夠輕易閱讀,對於串字也有很大的幫助。現在,坊間有很多不同的課程,教導孩子學習拼音, 以前較為流行的主要是phonics,近年也開始有形形色色的phonetics課程,大部分都是學習以國際音標作為拼音的基礎。 究竟選擇哪種類型的拼音法更有用呢?讓我們先看看兩種拼音方法的原理:Phonics 的原理是透過學習不同的音節 (syllable),從中掌握母音及組合子音的發音。例如先要學會「an」,然後加上 m 或是 v 造成 「man」和「van」。又例如學會「ot」,然後加上 h 或是 g 造成「hot 」和「got」。子音的學習也其實是類似的,例如先要學會「pa」,然後套用不同的母音組合造成「pot」和「pan」。 事實上兩種方法所需要的思維技巧有些明顯不同 學習國際音標所要掌握的是每個音標所代表的聲音,每一個字的發音組合了不同的音標,把他們拼合在一起便能夠準確讀出。 事實上,兩種方法所需要的思維技巧有些明顯不同,phonics 需要分析能力較強,要把音節的基本元素分拆開來,然後再在每一個情況組合使用。至於phonetics只需要組合的能力便可以達到,相對而言是較容易,而且也可以減少記憶很多英語例外讀音。 不論選擇哪一種的學習方法,如果孩子在學習超過六個月都未能掌握拼音,那麼可能需要嘗試另一種方法去學習了。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