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孩子沉迷網絡,怎麼辦?——協助孩子連結現實世界

媽媽發現阿詩(化名)花很多時間拍攝視頻來發布到社交平台,少了時間溫習,之後甚至完全不做功課,擔心她因沉迷網絡而荒廢學業。媽媽試過責備和禁止女兒上網,但換來女兒更大的反抗,愈來愈隱藏自己,父母更難了解到她的想法。我們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與孩子拉近距離,並減低網絡對孩子的吸引力呢?父母可以從3個教養方向入手: 沉迷背後 反映深層需要 1. 同理孩子處境,關心孩子興趣: 媽媽關心女兒說:「我看到你在拍片,聽到你播着喜歡的歌曲,覺得你好享受這個興趣,我也想知道多些你做的事情呢!」女兒慢慢地感受到媽媽不是判斷她的行為,而是真心希望了解她,所以開始願意與媽媽分享。後來媽媽知道阿詩是在模仿偶像的舞蹈,然後剪輯短片到社交平台。朋友對她的「讚好」讓她感到被欣賞和認同。在孩子沉迷網絡的背後,往往反映着孩子內心的深層需要,如價值感、成就感和歸屬感等。 現場表演獲滿足感 不再躲房間 2. 引導孩子經歷實體活動帶來的滿足: 媽媽覺得阿詩對舞蹈有興趣,提議她說:「我看見你很認真地練習,縱使很難的舞步也繼續堅持。我感受到你對跳舞有一份熱情,你想學習跳舞嗎?」於是阿詩參加了舞蹈課程,體驗到在真實的人前表演的滿足感,漸漸不再躲在房間裏,還在客廳給爸媽表演跳舞,也愈來愈少花時間在社交平台上。當孩子建立與人真實的互動,體會到現實世界而來的滿足,網絡的吸引力自然會降低。 從沒信心 到經歷成功感 3. 鼓勵孩子重視過程,累積正面歷史: 當阿詩面對壓力時,都會不期然拿起手機,漫無目的地看片,避免面對內心的不安。媽媽試着鼓勵她說:「雖然今次跳舞比賽是很困難,但無論結果如何,都是一次美好的經歷。」透過協助孩子表達感受,讓孩子回想自己從「沒有信心」到經歷「成功感」的歷程,這就成為孩子學習的正面歷史。孩子亦能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不是出於自己的表現,而是重視他們本身,他們是值得被愛的。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正向鼓勵 改善拖延行為

小朋友做功課時藉口多多,走來走去又不專心,怎麼辦? 每天與樂樂(化名)做功課,對媽媽來說都彷彿是一個情緒考驗。「樂樂做功課不專心,坐不定,會說很多藉口離開座位,我請他每完成一份功課才可以走開,他就說要去洗手間……每次做功課可以來回洗手間四五次,真讓我失去耐心,情緒也不好……」 明白孩子內心需求 面對孩子的拖延行為,如果只處理表徵,會有一種沒完沒了的感覺。因為孩子會「見招拆招」,想出千奇百趣的拖延原因。其實,行為反映孩子的內在狀態,要幫助孩子改善拖延做功課的情况,我們要回歸根本,先明白孩子內心的經歷和需求。 父母可以從以下3個方向開始: 1. 觀察孩子重複的行為 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在什麼情况下,會啟動拖延的應對機制呢?樂樂出現拖延做功課的情况,是因為他在學習上缺乏信心,尤其是較弱的中文科,一看到中文字,內心就產生一種「我不會做得好」的感覺,因此就出現拖延做功課的行為。 放下「分析問題」思維 2. 回應孩子的心情 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父母先暫時放下「分析問題」的思維模式,亦不宜馬上「拆穿」孩子,例如:「你根本不是有需要去洗手間,你只是不想做功課,是嗎?」這樣的回應會引起孩子的羞愧感,讓孩子更難有空間去意識自己的狀况。我們要先讓孩子感到被接納,例如:「你還可以嗎?你是否遇到難題?如果你有不懂不要緊,我很願意教你的。」 讓孩子經歷面對困難,我們可以尋找方法解決,但並不代表他是沒有價值的。 3. 陪伴孩子面對成長的挑戰 樂樂對中文很抗拒,媽媽會陪他一起做,教他如何拆字記憶。當樂樂進步了,媽媽希望樂樂自己做功課時,他就會說:「媽媽你不幫我,我一定不會做。」這時候媽媽應正向鼓勵孩子,給予孩子信心,帶着堅定而溫柔的語氣告訴孩子:「我看見你已經進步很多,我相信你能夠做到的!」 讓孩子勇敢面對成長的挑戰,陪伴他們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4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小朋友唔聽話,點教好?」——父母要懂的4種孩子心思

父母們感嘆說:「開學後生活時間緊迫,跟孩子的衝突又變多了。」孩子對父母的話,不是聽不到,就是不願意做;孩子一耍性子,父母難免忍不住吼:「我說什麼你照去做就好!」「我數到三,你就要馬上去!」「什麼都不要問啦,快點去!」……本來只是小事一樁,為什麼總是弄到大家都不愉快?為什麼孩子不肯聽別人的意見,總有自己的一套?讓我們先了解孩子內心可能有的一些想法: 鼓勵孩子勇敢表達 1. 收藏思緒的孩子: 這類孩子喜歡自己思考,當心裏面有想法,不會主動說出來。當他聽見別人的意見,卻誤以為別人要否定他,於是就不高興,不想聽下去。 我們可以試着問孩子:「你是不是有另外的想法,可以告訴我嗎?我很想聽聽。」 父母不宜帶着情緒去判斷孩子「不聽話」,嘗試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 2. 追求穩定的孩子: 這類孩子一旦建立了習慣,就不想去改變或被打亂。面對一些偶發的事件,脾氣很容易就上來。 我們要擴充孩子的適應度,在平常孩子心情特別好的時候,多做一些演練,假設一些問題發生時該怎麼辦呢?給他們心理的準備,把實踐的方法放在心中。 開放空間 讓孩子思考 3. 愛新鮮冒險的孩子: 這類孩子對重複的事很快厭倦,不喜歡跟別人的一套。換個角度看,這類孩子的創意很高。 我們可以試把「你」換做「我們」,把「你不想做那就不理你了!」說成「那我們想想新的方法吧!」開放多點空間,讓孩子思考和實踐他們的想法。 4. 好奇探索的孩子: 求知心切是孩子的本質,尤其這類孩子總要把問題弄清楚,才會安心去做,而且一個問題又會延伸到另一個問題,變得沒完沒了,原本在討論什麼都忘記了。加上孩子的表達能力和邏輯仍在發展中,他們說得不清楚,很容易被解讀成歪理,讓父母沒耐心把它聽完。有一個方法很簡單可是常常被忘記——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完」,然後嘗試完整理解孩子的說法,代孩子說一遍出來。 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每次遇上的狀况又不同,要找到配合孩子的方法談何容易。我很想鼓勵父母:「視每一球都是新的開始」。當狀况出現時,先來深呼吸,快快聽,慢慢說,用心感受一下孩子的心思, 為彼此的關係帶來新的契機。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如何明白青少年壓力?

最近與幾個孩子剛升中的家長傾談,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問:「為什麼孩子這麼懶散,做事總是不能堅持?」、「失敗了就去努力嘛,為什麼孩子卻什麼都不做?」、「除了上網和打機,我沒有看見他去讀書,但常常跟我說很累」…… 沉迷打機背後 隱藏挫敗感 這讓我想起一名初中生Alan,他中一的成績很差,欠缺學習動力;原來他的小學成績非常優異,常常拿90分以上。因為每逢考試,父母都會協助他做筆記,Alan覺得只要背誦這些筆記,成績就會好。後來,面對中學的學習模式轉變,科目和內容大增,父母不能再為他預備筆記。父母本認為,孩子該學習自我管理,在適應期成績下滑是意料之事,只要努力改進就沒有問題。但Alan在困難中卻沒有任何行動,反而屢欠功課,打機的時間也愈來愈長。為了他的學習狀况,父母都感到很焦急。 處理行為前 先明白孩子內心矛盾 許多孩子面對成績「滑鐵盧」,心裏其實感到很挫敗,但因為不懂得表達情緒,選擇把自己的心隱藏起來。他們心底裏雖然不想放棄,但又沒有信心做得到,懷着這樣複雜又不安的心情,就用沉溺的行為轉移自己的焦點。可是,孩子愈遲意識自己的狀態,將來的懊悔感會愈強。所以在優先次序上,協助孩子發現內心的矛盾,比處理行為要放得更前。 如何陪伴孩子面對壓力 1. 心態調整: 暫時放下解決問題的模式,先關心孩子內在狀態,梳理內在張力。 2. 溝通氣氛: 對話中不帶負面評價或判斷,讓孩子感覺安全,可以真誠地表達自己內在掙扎。 3. 溝通狀態: 在自己和孩子不忙亂的時間,創造有利傾談的空間,先聆聽,讓彼此都有空間表達自己。 父母們,負面行為是一個結果,它反映孩子成長歷程中,需要突破的地方──如何面對挫敗感,以及意識、梳理和健康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是這代青年人最需要的陪伴。 教養短片:【家長講座精華】子女學習欠動力,父母該如何入手?(圖)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如何激發孩子內在動力

一名家長在孩子完成學習技巧課程後,問了一條有趣的問題:「導師,我覺得孩子對學習的信心和態度都進步了,但我還想問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記憶筆畫順序呢?孩子因筆畫和字體問題被扣分,然後就會說:『我努力都沒有用』、『我寫了都不會有分』……我不知道還可以怎樣幫助他?」 這樣的狀况下,其實學習技巧和方法還是其次,重要的是保持孩子的內在動力。我們給家長的教養建議是──正向的鼓勵。 當孩子覺得自己盡力了,結果卻不如理想時,就會帶來挫敗感,這是正常的。然而,如果孩子沒有梳理這份挫敗感,讓經歷成為負面的歷史,並落入「自我設限」之中,產生一種「我努力是沒有用」的非理性想法,就會成為他成長上的阻力。 正向鼓勵 懂得欣賞自己 正向的鼓勵,是引導孩子調整心理焦點,看見自己的付出,懂得欣賞自己的努力,再尋找方法面對困難或障礙。這樣的鼓勵帶有正向的力量,同時讓孩子懂得為自己負責。 確定孩子價值 不自我控訴 讓我們示範正向鼓勵孩子的原則。就如上述孩子的情况,我們可以跟他說: 1. 讚賞「過程和態度」,而不止是「結果」:「我欣賞你積極溫習的態度,我留意到你有盡力溫習。」 2. 確定孩子的價值,使其不落入自我控訴中:「你已經盡了力,這跟你『有沒有用』沒有關係。無論分數如何,你都『已經夠好』。」 3. 給予孩子客觀評估,明白「努力」和「結果」的真正關係:「考試內容你都懂,這代表你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這是你努力的成果。你想再進步是好的,我們可以看看有什麼辦法克服筆順方面的困難。」 父母的說話對孩子來說很有分量。父母持續不斷地向他們述說生命(speak life)的鼓勵,讓孩子內在添加足夠燃料,不易躲在挫敗的胡同裏,而是通過困難來發現自己更多,並且有動力地一路向前邁進。 想了解小學課程,請瀏覽:https://www.editworkshop.com/lpd-primary-training-program/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2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協助孩子建立責任心

假想在上學天的早上,你一早起來為孩子準備早餐,叫孩子起牀、梳洗、換校服……但是,孩子卻慢吞吞的,每個動作都要催促,出門後又突然記起要帶一本功課而折返,結果趕不及上校車。這時,孩子卻氣冲冲地跟你說:「你應該早點叫我起牀!怎麼辦?我遲到都是因為你!」 準時上學是誰的責任? 父母們,看到這裏你有什麼感受?細心想想,究竟準時上學是孩子,還是父母的責任? 父母或許覺得孩子年紀還小,不自覺地將孩子的責任當成自己的責任,把結果的好與壞,也歸咎於自己身上,使內心產生內疚。然而,這會延遲他們建立責任心的時機,也延遲了他們的成長。當中父母要先思考3個問題: 容許孩子犯錯承擔後果 1. 我們容許孩子從犯錯中學習嗎? 責任心並不能透過教導或說道理來建立,要通過許多真實的經歷,從犯錯中反省而累積回來。所以,我們要先清晰告知孩子責任誰屬,同時容許孩子犯錯,並自己承擔後果。假若孩子一直不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便可能會把責任轉移給別人,甚至明明自己犯錯卻責備別人。 2. 我們忍心孩子承擔後果嗎? 父母出於愛,不願意看見孩子傷心、挫敗、被教訓,於是幫助孩子完成任務,但這樣的話孩子沒有經歷成長上合理的痛苦,不明白自己的行為會伴隨後果,亦不知道應該改變。例如一個孩子發脾氣打人,他需要承擔後果,向對方道歉,反省自己的行為。不然,他下次再生氣時,就不懂自控。 靠獎勵推動 給予孩子錯誤期待 3. 我們要通過獎勵來推動孩子履行責任嗎? 你會否說:「孩子,如果你能天天準時起牀,我就買給你期待已久的玩具。如果你能自己完成功課,我就給你額外的零用錢……」這樣給予孩子一個錯誤的期待,以為履行基本責任,是為了得到獎勵。當他處於其他環境中,就會疑惑為何我總是沒有人讚賞,為何沒有獎品?他們會誤以為自己不被接納、不被認同,總覺得身邊的人待他不好,亦難以建立由內而生的自我推動力。 讓孩子能分辨及負起自己的責任,也是一個適應和改變環境的能力,讓孩子不會只埋怨環境,或讓環境去定義自己的價值。 教養短片:培養孩子責任心最重要的3件事(請看附圖)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8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調校與「升中」孩子的互動

孩子升中了!他們成長為今天的「小大人」,父母既期待孩子探索更大的世界,又擔憂他們能否適應新環境和學習模式。不少父母與青少年子女相處時,都面對不同的狀况: .孩子渴望獨立自主,不喜歡父母干預 .生活節奏加快,孩子未能分配好時間 .學習模式改變,但孩子缺乏應對方法 .孩子受朋友和潮流影響,尋求朋輩認同 .孩子易情緒化,與父母衝突增多 孩子的種種轉變是一個信號,代表他們的內在世界有所震盪,雖然他們仍然很想得到父母的協助,但他們又覺得自己長大了,渴望有獨立思考空間。我們在各方面可以如何調校與孩子的互動? 減少冗長道理 積極聆聽 1. 學習篇:由於學習模式由傾向背誦轉為理解,量也突然增多,這時如果孩子的成績未如理想,請避免一刀切地判斷孩子為懶惰,反而這是一個好機會向孩子介紹學習和時間管理的方法。父母可與子女一同商討時間分配,代替為子女安排好一切的方式。 2. 社交篇:這階段的孩子正在追求身分認同,如果父母批評孩子的朋友,他們會很敏感,父母可利用自己小時候的挫敗經驗來感染孩子,代替以大人的角度來批評和說道理。同時與孩子一同訂立有建設性的限制,如使用社交平台的時間和外出活動的性質等。 3. 聊天篇:「先心情,後事情」,父母可減少冗長的道理,更多的積極聆聽,了解孩子對新環境的看法。當孩子不耐煩時,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動,輕輕放下一兩句的叮嚀,給予孩子思考的空間去感受自己和別人的心境,學習為自己的成長負責。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明白,期待與父母的溝通中有更大的空間,透過共同商討來作決定。因此在情况許可下,家長可給他們自己去經歷和探索。我鼓勵父母成為孩子的戰友,放下說服和改變對方的溝通方式,更多地去聆聽和理解孩子的難處,由心地接納和陪伴他們走過每個成長的高峰和低谷。 升中預備班「讀書有法」暑期課程: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2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志耀--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增加「電子產品免疫力」

孩子常常要求玩電子產品,卻不遵守協定,藉口多多? 對於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起初很多父母都會採用「訂立規則」和「限制熒幕時間」的方法。但隨着孩子年紀漸長,這些方法開始不大管用,孩子或經常出現一些「踩界」的行為、違反協定、說謊等。當被父母發現時,又可能會用藉口掩飾,甚至討價還價,大大破壞了親子間的信任。 避免讓電子產品成為賞罰工具 除了界限設定,父母還可增加孩子的「電子產品免疫力」,我們可以從「觀念」和「策略」入手。 調整孩子觀念: 1. 「電子產品不是獎品」:父母要避免讓電子產品成為賞罰工具。當我們常常說:「乖就可以玩」、「成績好就可以玩」,孩子下意識會以「玩電子產品」為努力的目標。這容易養成孩子討價還價的壞習慣,而且將基本應盡的責任混淆,例如:完成功課是孩子作為學生應盡的責任,而並非用來等價交換使用電子產品的工具。 2. 「電子產品不是玩具」:要打破孩子以為電子產品是單純用作娛樂的觀念,透過日常生活中親身參與,使孩子經歷電子產品是用來提升學習和工作效能的工具,例如:查生字、搜尋資訊、與遠方親友聯絡等。同時父母要以身作則,避免只顧「玩手機」,忽略了與孩子的相處時間。 讓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 治本的教養策略: 1. 擴展孩子的軟實力(soft skills):讓孩子掌握自己的生活,就不容易被電子產品操控。一個孩子懂得「自律」,他通常具備3種軟實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責任感」及「自制能力」。父母要從日常生活的規劃開始,引導孩子從小思考做事的優先順序,這比「直接幫他安排時間」更能培養出較獨立和自我管理較好的孩子。相反,孩子會對安排自己的生活毫無概念,這不但降低孩子的自主,也無助孩子發展責任感。 2. 提升孩子對真實世界的滿足感:欣賞真實世界的美麗,體驗過與人互動的真實,就不容易被虛擬世界所吸引。我鼓勵父母從小帶孩子接觸大自然,啟動他們內在對世界的欣賞能力。多參與家庭和群體活動,對人際關係產生深刻感受,創造正向的情感結連,自然會逐步減低對「電子產品」的興趣。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9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3個S助孩子回復學習狀態

  長假結束,孩子能成功關掉「放假模式」,適應校園生活嗎?還是他們仍有點糊里糊塗,未能進入學習狀態呢?我們可以運用以下3個「S」來協助孩子重整步伐︰ 重返校園需適應 先安定孩子情緒 (1) Settle down(安定孩子的心):在叮嚀孩子處理各項事務的同時,不要忽略先關心孩子的感受,適應期裏常見的情緒或狀態有: 抗拒上學:孩子享受假期的慢活步調,也對父母的陪伴依依不捨,可能會抗拒上學。此時我們不必急於糾正孩子說:「你不應該這樣懶散!」可試着同理孩子:「我感受到你很享受假期,我都很享受呢!但學校裏也有許多好玩的事物等待你去發現!」 過於興奮:與同學久別重聚,父母擔心孩子忘記社交距離,或上課時不專心,我們不需撥孩子冷水說:「不要掛住與同學傾偈呀!」我們可以提醒孩子原則:「我感受到你見到同學會很興奮,記緊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情就可以了。」 擔憂/不安:如果觀察到孩子變得了無生氣,沉默寡言,我們可以關心孩子:「你是否感到有少少緊張呢?我們願意聽你說。」重返校園孩子會擔心失去朋友或者功課太多等……我們不需急於說道理,宜先聆聽他的想法,然後才一齊想想解決方法。 讓孩子主動解決問題 演練社交情景 (2) Solve proactively(讓孩子主動解決問題):讓孩子積極面對轉變,關鍵是增加他們的參與度,從而提升他們的掌握感。請孩子主動解決一些小問題,例如:如何做可以加快出門的時間?如何執拾書包會更整齊?如何提醒自己寫好家課冊?讓孩子學會為自己負責,多於由大人為他們提供所有的方法。 (3) Start early(提早開始準備):有些孩子較慢熱,他們需要多點熱身時間,在社交上,可以與孩子演練一些在相處時會發生的情景,建立正確的交友觀;在學習上,作簡單的預習,讓孩子對書本內容有熟悉感,可幫助他們上課時更集中。 當孩子的心情得到照料,又感到自己有能力處理問題,他們就會更易擁抱自己學生的身分,逐步適應和享受校園的生活。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4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關心孩子疫下情緒

「為什麼又不能上學呢」、「公園又封了,店舖關門了,疫情是否很嚴重」、「如果我們感染了,我們是否都要被隔離」……疫情下,孩子有向你訴說過心中的疑惑嗎?如果觀察到孩子有不安的情緒,我們可以如何開解他們? 同理情緒 真誠應對 大人擔心疫情,孩子亦然。有些孩子會擔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聽到相識的親人和同學染疫會感到緊張,但他們未必懂得表達,父母可多留意與孩子的對話,觀察他們的情緒變化。 如果觀察到孩子沒精打彩,尤其看完疫情新聞後變得煩躁不安,又或者沉默寡言,我們可以嘗試溫柔地關心孩子:「你有什麼感受呀?你有擔心的地方嗎?我們好願意聽你慢慢說。」讓孩子知道父母樂意一起討論,他們不需要把擔憂放在心裏。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真實的情况,因為刻意隱瞞事實或敷衍他們,反而會讓孩子有不真實的想像和沒有安全感。 引導聚焦「可控制」的事情 這兩年,透過學校和家庭的教導,相信孩子對疫情已經有不少了解。我們可以問問孩子:「我們可以做什麼來保護自己和家人?」我們可以勤洗手、減少到人多的地方、多做運動來增強抵抗力,也可以請孩子幫忙清潔家居,讓孩子有一個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現况。 讓孩子有「同伴」同行 停課使孩子未能與同學相聚,長時間留在家中,難免感到失落。有家長曾分享經驗,讓孩子每星期與好朋友相約,透過網絡一起聊天和做功課,使孩子能維持社交,並有「同伴」互相支持的感覺。當然,重要的「同伴」是父母,我們散發出的氣氛比說話有更高的感染力,若父母感到焦慮不安,孩子也會感受到。祝福大家有一顆穩妥的心來感染孩子,開放地與孩子多溝通,定能走過眼前暫時的困境。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