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夢想飛:移居澳洲 孩子入學早部署

來澳洲生活是丈夫22年前的心願,他亦一早鎖定墨爾本這個城市,因為這是他讀大學的地方。 每年香港有長假期,我們總會到此一遊,直至大女兒快要進入大學,促使我們舉家移居。當然,亦有不少朋友選擇把子女送去boarding school做海外留學生,但我們就是不捨得送孩子自己出外,所以選擇一齊過來。 今次帶6個小孩移居袋鼠國,感覺與平時旅行真的有很大分別。以前都是走訪遊客的觀光點,這兩三個星期卻是用居民的身分安排6個小孩的起居飲食、生活、娛樂、興趣班和學校…… 8年前為孩子申請學校 最先要分享的是「選擇學校」,亦是最多家長首當考慮的項目。 6個小孩的爸爸(即我的老公)早有準備,在8年前已開始在澳洲墨爾本為小朋友申請入讀學校,並特別選擇基督教學校。不少好的宗教學校都有家長在小朋友出生不久已入紙報讀。當時我們只有4個小孩。 在澳洲尋找學校,一般需要接近居住地區。大家會先選定想入讀的政府/公立學校(public school),然後在該學校的校區 (catchment)尋找居所,而一般公立/政府學校都沒有宗教背景。話雖如此,但澳洲以前是英國殖民地,當時也有不少宗教人士到來開辦醫院、學校、教會等,所以不難發現整個城市帶有許多歐陸風情,很多地方也有宗教色彩。 最多墨爾本人認為好的校區包括Glen Waverley、Doncaster East等,亦是許多華人選擇的區份。澳洲亦有一些Grammar school(文法學校),就好像香港的聖保羅男女和聖士提反學校等。 嚴格來說,在澳洲的小學都沒有正式排名,但可以click入www.goodschools.com.au這個網,看到許多學校資料和評價。 學校的操場是學生平日最喜歡流連的地方。(作者提供) 透過教會寫「推薦信」 我們為孩子選擇學校的首要條件是宗教和靈性培養,其次才看學校的運動和學科表現。在8年前我們已透過教會牧者替我們寫推薦信,實在感恩6個小孩可以入讀同一間私校,而申請入讀的基督教學校,亦一早取錄了孩子,更容許我們一直延遲入讀時間。當然除了基督教學校,區內亦有天主教或其他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可選擇,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大多是私校。 我個人認為,孩子最需要關注的是0至12歲(幼兒至小學階段)那段時期,因為這是小朋友發展及建立「個人品格」(personal character)的黃金期,如誠實(honesty)、正直(integrity)、有憐憫心(kindness)、關愛別人(caring),這些都是我們家庭看重的個人價值。同時,我深知朋輩(peer group)的影響力非常重要,所以小朋友找朋輩亦是我們着緊的部分。我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建立有相同正向價值觀的朋友圈,我認為是對孩子另一個保護,希望他們找到理念相同的好朋友,能在學習以外彼此鼓勵參與做有意思的事,一同成長。 文:六個小孩的媽媽 作者簡介:剛移居澳洲墨爾本,育有4女、2男,共6名孩子。最喜歡玩煮飯仔和運動,經常帶着六小福上山下海。 http://www.facebook.com/fivekidsmama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青蛙效應

最近在花時間研究「應用金剛經之種子法則」,如何讓人心想事成、幸福美滿。參考縱橫商場多年的麥可.羅區格西一系列著作,他多次引用一個例子:一粒橡樹種子不到10克重,毫不起眼;但如果橡樹種子落在適當的土壤,儘管沒有悉心照料,任憑風吹雨打,10年光景過去種子仍是會發芽成長,成為巨大堅壯的橡樹。  撒了種子 總會有果報 根據這邏輯,那麼種下善根或者惡業,總有一天會以千萬倍的收成回來,這是大自然定律。我片面理解,簡單概括為種善因得善果、善惡到頭終有報,要深信自然世界開花結果的定律,撒了種子,總會有果報的時候。 源於佛教的種子法則,教我們待人處世態度應該「莫以善小而不為」,你不知道何年何月何地種下的善因,會海嘯式回報給你。這個角度好像有點市儈,但據麥可.羅區格西的分享,如果你希望得到健康,你就先要去幫助別人得到健康,可能是派飯盒給貧苦基層,可能是協助社區中心安排長者量血壓,有錢出錢無錢出力,這個助人過程最後會神奇地轉化為雙方都更健康的果子。  想到這,望着身旁的雞蛋仔,請體諒天下母親的苦心,如果「市儈地行善」可以帶給孩子健康,又一試無妨……  雞蛋仔眼定定地望着電視,我問:「假如你有10元,你想幫助什麼人或者動物?」  幫助那些沒有家的青蛙 元神出竅的他頭也不回說:「幫助青蛙。」我有點驚訝再次向他確認,他不耐煩地補充:「就是幫助青蛙呀!那些沒有家的青蛙,爸爸媽媽都死了無家可歸很可憐。」  我皺起眉頭,究竟這腦瓜子怎會搭上助養青蛙這回事。上網搜索後卻發現,香港以至世界上倒真的有很多熱心人保育青蛙。我找到一個美國保育青蛙團體,他們的公眾教育資料指出,食物鏈基層需要青蛙,制衡過分滋長的蚊蟲,生物多樣性微妙地維持生態平衡。  回想種子法則,市儈行善幫助青蛙又如何能保佑孩子健康?答案就是青蛙吃蚊,減少傳播不知名的原始病毒,直接保護人類!現在青蛙數字急劇下降,能傳播病毒的昆蟲失去天敵,就像蝴蝶效應,南美洲拍一下翅膀,美國可能颳起龍捲風,影響極大。幾年前這個概念或許有點荒謬,但今時今日大家仍然受着新冠病毒的衝擊,要戴口罩和重複接種疫苗,不就是大自然失衡的果報嗎?  再望望雞蛋仔,忽然覺得他大智若愚,為娘也老老實實地捐了10美元助養那些因為樹林過分開墾而失去了家園的青蛙。為下一代種個善因,不管有什麼回報,我想,何樂不為? 文:彭梓雅 作者簡介:前懲教主任,放棄鐵飯碗轉型全職主婦,兼職實習社工督導/繪本伴讀導師/家庭輔導員。興趣廣泛,不務正業。最大成就是生了一個「雞蛋仔」,置了一頭家。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不催谷下打好語文基礎 可考慮又一村學校 問◢ 請問又一村學校、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幼稚園和聖三一中心幼稚園,哪間對語文的要求高一點?因心儀直資/私立小學,想為孩子打好語文基礎,但又不想讀一些過於催谷的學校。請問趙sir對這3間幼稚園有何評價? 答◢ 3所幼稚園都沒有標榜學校特別重視英文,來作號召,我認為3所幼稚園都是以兒童為中心兼愉快學習。參考質素評核報告,本人給這3所參加了教育局幼稚園計劃的學校排名是: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幼稚園和聖三一中心幼稚園為A+,而又一村學校則為A。但在英文方面,則又一村學校略為「秤先」,因學生人數多,學校有資源搞好語文,尤其是英文! 蘇浙普通話教學 聖方濟各英文出色 問◢ 小女來年即將升小一,心儀蘇浙小學及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兩間學校也較傳統。考慮將來升中,聖方濟各前景不錯,該區有不少band 1女中,但蘇浙升中的資料不多。如果地點不是考慮問題,請問哪一間在教學及升學上會較好? 答◢ 蘇浙小學用普通話教學,但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則以英文出名,實行資優教學,成績優異,正因為英文突出,所以英文中學比較喜歡取錄該校畢業生。蘇浙小學關於升學的網上資料不多,只知道該校校網顯示「2009/2010年度小六畢業生中學派位考獲成績達第一至第二組別在90%以上」。 有私小聖母在手 乙二三宜選可立及聖博德 問◢ 女兒已獲私立的聖母小學取錄,據知註冊此校後明年仍可參加大抽獎,因我和太太始終心儀嘉諾撒小學(新蒲崗),想問這間學校,近年放甲一、乙一能入到的機會大嗎?叩門又喜歡收怎樣的學生?大抽獎時,應放哪些與聖母小學同級的在乙二、三位置呢? 答◢ 如果你在統一派位放嘉諾撒小學(新蒲崗)在甲一、乙一位置,你的機會大與小是視乎你的運氣好壞,因為統一派位是用隨機編號,亦即是大抽獎派位的,所以你的運氣決定一切。嘉諾撒小學(新蒲崗)在45校網12所小學中,用世襲超收額排位名次為第二,其實聖母小學也不錯。乙二、三可以放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及聖博德天主教小學博一博。若向嘉諾撒小學(新蒲崗)叩門,該校喜歡收天主教、勤奮好學、聽教聽話、語文能力不錯的學生。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小朋友唔聽話,點教好?」——父母要懂的4種孩子心思

父母們感嘆說:「開學後生活時間緊迫,跟孩子的衝突又變多了。」孩子對父母的話,不是聽不到,就是不願意做;孩子一耍性子,父母難免忍不住吼:「我說什麼你照去做就好!」「我數到三,你就要馬上去!」「什麼都不要問啦,快點去!」……本來只是小事一樁,為什麼總是弄到大家都不愉快?為什麼孩子不肯聽別人的意見,總有自己的一套?讓我們先了解孩子內心可能有的一些想法: 鼓勵孩子勇敢表達 1. 收藏思緒的孩子: 這類孩子喜歡自己思考,當心裏面有想法,不會主動說出來。當他聽見別人的意見,卻誤以為別人要否定他,於是就不高興,不想聽下去。 我們可以試着問孩子:「你是不是有另外的想法,可以告訴我嗎?我很想聽聽。」 父母不宜帶着情緒去判斷孩子「不聽話」,嘗試鼓勵孩子勇敢地表達。 2. 追求穩定的孩子: 這類孩子一旦建立了習慣,就不想去改變或被打亂。面對一些偶發的事件,脾氣很容易就上來。 我們要擴充孩子的適應度,在平常孩子心情特別好的時候,多做一些演練,假設一些問題發生時該怎麼辦呢?給他們心理的準備,把實踐的方法放在心中。 開放空間 讓孩子思考 3. 愛新鮮冒險的孩子: 這類孩子對重複的事很快厭倦,不喜歡跟別人的一套。換個角度看,這類孩子的創意很高。 我們可以試把「你」換做「我們」,把「你不想做那就不理你了!」說成「那我們想想新的方法吧!」開放多點空間,讓孩子思考和實踐他們的想法。 4. 好奇探索的孩子: 求知心切是孩子的本質,尤其這類孩子總要把問題弄清楚,才會安心去做,而且一個問題又會延伸到另一個問題,變得沒完沒了,原本在討論什麼都忘記了。加上孩子的表達能力和邏輯仍在發展中,他們說得不清楚,很容易被解讀成歪理,讓父母沒耐心把它聽完。有一個方法很簡單可是常常被忘記——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完」,然後嘗試完整理解孩子的說法,代孩子說一遍出來。 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每次遇上的狀况又不同,要找到配合孩子的方法談何容易。我很想鼓勵父母:「視每一球都是新的開始」。當狀况出現時,先來深呼吸,快快聽,慢慢說,用心感受一下孩子的心思, 為彼此的關係帶來新的契機。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放下父母的自我

孩子打從母腹開始,打分與評估就好像沒有停止過。嬰兒在肚中,每個月要量他的高度與體重增長;出生後,要看他的各樣生長指標。到孩子一路長大,大家會觀察他的行為舉止;開始上學後,就會看他的學業及術科成績。 作為父母,不知道你是否意識到,我們不自覺把這些分數打在自己身上呢? 當孩子的數學成績很棒/足球踢得很好/大提琴拉得很優秀時,我們會非常自豪,認為這是我們的功勞,覺得這是一個可以為自己加分的項目。同樣地,我們很多時不自覺對孩子的表現或反應異常緊張,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擺脫「孩子沒有好成績/沒有運動天分/不會積極主動,是因為我沒有做好父母的角色……」這個思想框框。 為他好還是怕丟臉? 是的,這些都是人之常情。 但請別忘記,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沒有一個孩子,是我們人生的附屬與延伸。孩子本來就沒有必要用來滿足我們未了的夢想,也不是用來展示我們有否做好父母的證明。這些想法,也許只是緣於我們的自我(Ego)。我們怕孩子讓我們丟臉,也把孩子作為與其他人比賽的一環。 當我們口中說:「這樣都是為他好的……」,除了真心為孩子着想以外,難道沒有一點自己面子的考慮?寫這篇文章時,我不斷反思與孩子平日相處中的細節,才驚覺自己多少次試圖從孩子身上,獲得自己的身分認同。即使多麼不願承認,也不得不說自己心中有想過「孩子愛閱讀,才有資格跟別人說親子共讀嘛……」可能很多父母都以某種方式落入這陷阱中,而不自覺。 世上有一種愛 叫無條件的愛 要放下這種自我,也許只有從根本開始,讓孩子知道世上有一種愛,叫無條件的愛。除了骨肉相連的關係,可能並不容易找到。無條件的愛,是孩子不需要刻意實現父母的夢想、不用考入神校、不必十八般武藝齊全,都可以值得被愛,就單單只是因為他/她是我們的孩子。孩子不用做什麼來換取我們的愛,同樣地,我們不需要孩子成為我引以自豪的人,才會愛他。 孩子成長 無論快慢都有意義 社會中的「標準」價值,認為所有東西都應是必須有付出,才有收穫,都是等價交易。但對孩子,我們真的應這樣嗎?能被無條件擁抱的孩子,不單更快樂輕鬆,也更自信勇敢。當孩子不用背負我們的人生前行,擔子自然可以輕省;當孩子不需在比較中才獲得愛,自我價值就不會被扭曲。試問背着包袱前行的人,又如何走得遠,飛得高? 願意退後一步,單單視孩子的成長與人生,是他個人的;看他走的每一步,無論快慢都是有意義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看到自己與孩子的美麗人生。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 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家之味

我在《明報》副刊的專版〈Son級廚房〉大家有無睇片跟住做?年紀愈大,愈覺得時間過得飛快,還記得第一次為大家示範的是聖誕燒雞,還有紅酒燴牛尾,原來已是兩年多前的事了! 一個月示範兩個菜式,屈指一算都示範好幾十個。在講究大數據的年代,菜式的受歡迎程度看明報YouTube的view數就知。一些我以為很簡單的家庭小菜,苦瓜炒牛肉、苦瓜鹹菜湯、京葱豬肉雲吞餃子,意料之外大受歡迎!跟潮流做的鵝油薑葱撈麵,結果反應平平。歸納數據,得出來的結果是,懷舊古法的菜式,一定受歡迎! 為家人煮飯最幸福 最近示範的古法豉油雞(圖),看讀者留言,真的感到很溫暖,不約而同都想起小時候媽媽的手藝!其中一名70多歲的老人家留言,她媽媽就是這樣做豉油雞的;又有留言說她媽媽以前也是這樣做豉油雞,可惜媽媽走了已經失傳,說一定會好好跟着做,把這個味道傳統傳下去! (資料圖片) 講起傳統,就不得不提我的蘿蔔糕芋頭糕年糕,傳統習俗,點止味道咁簡單?我的心願,是把傳統及味道傳下去。大家不要笑我肉麻,我外表看起來很西化,骨子裏受母親自小耳提面命的洗腦教育薰陶影響,非常重視節日及傳統。在職場如何馳騁威風八面也好,回家就是媽媽妻子女兒,照顧家人起居飲食,我和母親一樣視為己任,責無旁貸。所以無論工作事業幾繁忙,我都心甘情願洗手作羹湯。我最怕熱,但買餸煮飯身水身汗從來不嫌麻煩亦無怨言,相反是甘之如飴。說穿了是因為愛,能夠一家人齊齊整整圍枱食飯,是多麼圓滿幸福的事!透過我親手煮的菜,向我的家人好友身邊人,所有能吃得到我的食物的人,傳遞愛意! 溝通交流令心靈富足 今日很多家庭關係疏離冷淡,和愈來愈多無飯家庭,還有不重視一家人一定要一起吃飯的習慣有關!即使幾忙都好,和家人和朋友都好,見面吃飯維繫感情溝通交流是必須,滿足的不只是口腹之慾,更重要的是心靈上的豐富和飽足。 很快就冬至、聖誕,然後是新年農曆年。放下電話電腦,拿起鑊鏟,下廚整番幾道美食如何?整什麼餸菜好?唔使頭痛嘅,記得睇我的〈Son級廚房〉,會陸續為大家示範一些傳統菜式,雖然未得編輯許可,但我忍不住靜靜雞透露一個:古法燜羊腩,記住睇明報副刊,睇明報YouTube,想起我都流口水! 回憶的味道,家的味道,暖在心,永留存! SON級廚房影片重溫:bit.ly/3TpRuKg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幸福家庭由「有效溝通」開始

近日,亞洲鄰近國家開始放寬入境要求,加上香港的「0+3」政策,引起香港人再次「搶機票」、「排假期」的熱潮,大家都迫不及待想要「返鄉下」了。旅遊是很多香港人的散心妙法,相信今次大家都會盡力把握機會,享受一下得來不易的幸福時光。 當提到「幸福」兩個字,不知道大家會想起什麼?是忙裏偷閒的時光?是朋友相聚的時間?還是家人和樂共處的日子?在疫情肆虐期間,不論個人或者家庭都承受着不同的壓力,有來自工作或學習的轉變、經濟上的壓力,還有人與人在防疫措施下相處的困難,甚至家人之間的摩擦,都令香港人疲於奔命,「幸福」好像漸漸變得遙不可及。 幸福指數持續下跌 根據香港家庭福利會「香港家庭幸福指數2022」,香港家庭的幸福水平在過去兩年間持續下跌,其中「社會資源」及「社會連繫」範疇有顯著下跌,這個結果極可能是因為疫情造成。然而,疫情於家庭的角度來看只是外在影響,家人間的優質相處才是家庭幸福的關鍵。 政府多年前在廣告中創作了一句耳熟能詳的句子:「子女好與壞,在乎溝通與關懷。」近年因為停課和在家工作的關係,親子的互動交流的確有增加,但單純增加溝通真的有助改善關係嗎?日夕相對又代表能夠做到互相關懷嗎?其實除了增加溝通與關懷,我們亦需要提升兩者的質素和效用。筆者在中學擔任駐校社工時,常聽到學生表示最希望父母能認真傾聽和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指出有時父母的確表面上願意和他們溝通,但很多時都是左耳入、右耳出,並非認真看待他們的意見,敷衍了事,引致大大小小的爭執,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改善溝通的質素當然並非一時三刻的工夫,坊間亦有很多理論和方法供家長參考,而當中有關「調解」的理念有助家長了解子女想法。例如學習和平及冷靜的溝通方法,或者以中立不批判的態度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讓雙方學會尊重及聆聽。雖然「調解」主要為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但當中的理念和部分技巧卻可應用在日常的親子溝通上。 網上平台教授調解知識 要完整地學習「調解」,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嚴謹的考核,學費不菲,一般家庭難以承擔。但如果希望簡單學習有關調解的知識,可以參加一些網上課程。香港家庭福利會由今年9月開始,得到賽馬會捐助,開展了「賽馬會調解家庭同.理.傾計劃」,透過網上自學平台教授調解相關知識,希望參加者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技巧,提升親子溝通的質素。 作為父母,既要工作養家,又要照顧和管教子女,近年又要面對社會動盪和疫情打擊,必定承受着難以想像的壓力,相信家人的幸福是支撐大家努力的原因,希望各位家長能與子女保持有效和優質的溝通方式,化解摩擦衝突,一家人互相支持,共同面對外界的挑戰。 文:王信光(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好去處:銅鑼灣水上遊 嘩啦嘩啦登船啦

「嘩啦嘩啦」是什麼?相信公公婆婆會比我們更清楚!其實「嘩啦嘩啦」名字來自電船在海上航行的聲音,是本港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一種水上交通工具。想與爸爸媽媽或者祖父母懷舊一番,現在可以到銅鑼灣乘搭復刻版「嘩啦嘩啦」,在海上細味本港歷史變遷。   最近銅鑼灣多了一個新景點,便是位於維園道銅鑼灣避風塘海濱的「活力避風塘主題區」。這個集多個新景點及活動於一身的主題區,節目由岸上玩到水上。岸上主題區包括最適合漫步看風景的維園道海濱長廊、讓大家坐在海邊看風景的「海岸堤階」,以及出售香港懷舊特色食品的期間限定市集;水上主題區則有全新的「Walla Walla嘩啦嘩啦歷史文化遊」導賞團,大家可以坐上昔日的水上的士,在避風塘游走一圈。 海岸堤階——「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包括90米長無欄杆「海岸堤階」,市民可無阻隔地欣賞避風塘及維港日落景色。為保障市民安全,沿堤階邊已安裝浮波及救生圈等設備,並於不同位置張貼安全告示。(朱安妮攝) 避風塘市集——位於主題區岸上的避風塘市集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開放,約有4至10個攤檔,售賣富有香港特色的土產及小食。如茶粿、糯米糍、花膠片等。(朱安妮攝) 中午鳴炮——位於銅鑼灣避風塘岸邊的怡和午炮,每天中午12:00都會鳴炮。(朱安妮攝) 語音導航講解地方特色 如果小朋友在遊樂場坐船仔已感到十分興奮,這個「Walla Walla嘩啦嘩啦歷史文化遊」更加值得帶他們一試!歷時45分鐘的導賞團讓大家可以輕鬆「出海」——從銅鑼灣避風塘登船後,船家便會啟動電船,途經漁民海上居所、捕魚船、帆船、怡和午炮、水上三角天后廟等景點,沿途有語音導航講解各個地方的特色,認識昔日水上人家怎樣到岸邊取用清水,亦會參觀全港唯一的水上天后廟等,讓小人兒眼界大開。上船前或下船後,大家亦可以到海岸堤階欣賞避風塘和維港日落風景,或者於逢周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1:00至晚上6:00開放的避風塘巿集購買小食、海產等,必定滿載而歸。 水上的士——「嘩啦嘩啦」是指電船啟動時機器拍打水面時發出的聲響,這種交通工具曾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現在小朋友也有機會一試乘坐水上的士的滋味。每艘「嘩啦嘩啦」最多可載5人,船上有語音導航,介紹避風塘的歷史及景點。(朱安妮攝) 三角天后平安堂——導賞團途經佇立水上近70載、全港唯一的水上三角天后平安堂。信眾以漁民為主,遊人平日可於避風塘碼頭乘舢舨往來。(朱安妮攝) 穿救生衣——為了乘客安全,小朋友要穿上救生衣才可以上船。(朱安妮攝) ■INFO 活力避風塘主題區 地點:維園道怡和午炮和銅鑼灣消防局之間 前往方法:於銅鑼灣世界貿易中心經通往怡和午炮的行人隧道,步行約7分鐘;從維多利亞公園近維園道行人天橋前往,步行約2分鐘;從天后港鐵站A2出口沿興發街前往,步行約7分鐘 「Walla Walla 嘩啦嘩啦歷史文化遊」導賞團 船期班次:每天上午11:30,下午2:00、3:00、4:00、5:00(每節約45分鐘) 上船地點:銅鑼灣避風塘(港鐵天后站A2出口,沿電器道步行8至10分鐘,鄰近銅鑼灣消防局) 收費:平日每位$100,周六、日及公眾假期每位$140(大小同價,每艇最多可載5人) 備註:可網上預約或即場購買,額滿即止;手抱嬰兒及寵物不可上船,18歲以下人士須由一名18歲或以上人士陪同才可登船 查詢:6938 8693 網址:www.coralseaferryservice.com.hk/wallawalla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處理壓力的A、B、C和D

釋一行禪師曾說:「Smile, breathe, and go slowly. 」此生活態度,在追求效率的香港社會,難免會讓人感到格格不入。可是在速度、表現及數量上無止境的競逐,難免就犧牲人的身心健康。 近年香港學童的壓力水平及精神健康狀况備受關注,他們飽受各方面的壓力,包括反覆的疫情、社會的環境氣氛、親戚朋友移民所帶來的分離、學業及課程的要求等。根據美國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的建議,要促使成長中的學童有更正面的發展成果,照顧者除了為孩子從源頭減少壓力因素,還需要加強孩子的人際關係網絡,以及從A、B、C、D這4方面,強化孩子自身面對壓力的技巧: Awareness: 學童需要有察覺壓力的能力,因為雖然壓力人人有,但未必所有人(尤其是學童)會明白察覺壓力所帶來的不同徵狀或身體反應; Breathing: 明白如何察覺和辨識壓力的徵狀後,學童可以學習以呼吸方法,調節自己的心跳和其他身體反應,好讓自己感到壓力即時紓緩; Cognition changes: 當身體感受得到壓力即時紓緩後,要長遠而有效地調節對壓力的感覺,就要透過調節想法來處理壓力感覺; Daily habits: 一些健康的日常生活行為,可以協助調節壓力到恰到好處的水平。 (圖:黃清渝) 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連同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製作一連4集、以學習生活為題材的教育短片及支援小冊子,供家長及公眾人士認識壓力,並了解如何有效、有系統地處理壓力。讀者不妨瀏覽網址:bit.ly/3V8Zh0p,同時我們亦將會為大家闡述A、B、C和D。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永明的天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開課快要兩個月了,孩子的學習生活順利嗎?但願同學們除下口罩相見的日子快快到來。 有人說: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你同意嗎?相信沒有人會去計較幾多才是一半,怎樣才算是成功!那麼你有想過開始的「始」是什麼意思嗎?清代學者朱駿聲於其著作《說文通訓定聲》有以下解釋:「裁衣之始為初,草木之始為才,人身之始為首為元,築牆之始為基,開戶之始為戽,子孫之始為祖,形生之始為胎。」嘩!「始」原來是大哉問…… 偏離航道需作調整 先不管裁衣或草木之「始」何解,驟看下去:也很易明白頭部乃人身之始,起樓最先當然是打好地基,而身體之雛形便是胎,其中所說的「始」全是至關重要的基本部位,重要性不言而喻。各位朋友,如果你有這種覺悟,我保證你一定是個HappyPaMa,因為重視「始」,把「始」搞好,「開好個頭」,成功永遠都是你的好拍檔。 也有聽過差若毫釐,繆以千里吧?《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提醒,假設要由洛杉磯飛往紐約,若飛行員將航道往南修改 3.5度,這大概是起飛前把機頭偏移幾英呎,並且一直不作修正,飛機依然將由西岸筆直飛往東岸;但在橫越整個美國之後,最終降落的地點將不是紐約,而是好幾百英里以南的華盛頓特區。開始時差之毫釐,結果雖不至於繆以千里,事與願違卻是現實。 無疑,真正飛行縱使有自動駕駛功能,不斷的調整和確定航道是常人都懂的。角度和距離可以調整,因為都是有形之物,在精密的儀器測量下,可作具體量度和預測……當然飛行實况複雜得多,如突發的強對流天氣等;要駕馭就是經驗之談,或許那就是成功另外一半的關鍵吧! 遇上困難議題 多角度思考 言歸正傳,大家都知道「始」的重要,卻沒有很多人願意花心力去仔細籌劃一個好的開始。今時今日,一旦遇上新事物,人人都想找個懶人包,渴望省點時間慳些工夫;坦白說,面對海量資訊的世界,找懶人包是無可厚非的,而懶人包的出現,也是應運而生吧……只是我建議你不如培養一個習慣,就是凡遇上困難的議題,不妨多看兩三個「包包」,或許你會多一些角度去做計劃和思考。 正所謂萬事起頭難,以謹慎的心開始,才能走得遠,走得順。顧名思義,慎始,就是在事情萌芽時,小心翼翼地開始,幾乎以敬虔的態度,開一個好頭,然後形成習慣,再堅持下去。「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說明了時間是一個我們不能異議的變項,既然如此,好的開始更形重要。 新學年雖已啟動,然而任何一天任何一刻也可修正航道。Plan、Do、Check、Act 這個在品質管理學叫Deming Cycle的法門,也是一個不錯的個人優化策略:先與孩子一同訂立目標,按個人情况嘗試執行,之後檢討和修正,再重新施行,周而復始;切記理性中多帶點溫柔,孩子們一旦掌握,將會畢生受用。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