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品格×藝術」之旅再啟航

不時有人問我,什麼時候再搞音樂劇?我往往笑着答不知道。我並非敷衍虛應,而是真的不知道,因為搞音樂劇涉及很多不同因素,視乎有否合適的時機、學生、製作團隊、場地及資金,倘若沒有天時地利人和,貿然出師,「為搞而搞」,最終可能搞得焦頭爛額。是故即使我熱愛音樂劇,卻未敢年年製作,只會靜候時機成熟。 團隊合作見多元共融 今年九月初,我將炮製全新一齣聯校音樂劇《奮青樂與路》,於葵青劇院上演。是次四間中學分別是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協和)、香港培正中學、佛教正覺中學及心光盲人院暨學校。這些學生的種族、成長背景、能力各有不同,但為了同一目標走在一起,在音樂劇的催化下,由素未謀面到混熟,再到互相支持鼓勵,漸漸形成了堅實的團隊。我看見南亞裔的同學即使不諳中文,但一絲不苟地在歌詞旁記下拼音,然後以標準的廣東話唱出;我又看見視障的同學雖視力模糊,但很努力學習動作,跟大家跳出一致的舞步。我們期望觀眾除了欣賞演出,還瞥見台上那股共融的精神。 香港本來就是一個多元的城市,不同種族、信念、能力的人理應和衷共濟,得到平等機會,而非彼此猜疑、攻訐、拒絕。 專業陣容 為青春喝彩 音樂劇的三十多名演員其實已排練了兩個半月,自踏入暑假更每星期排練五天,從早到晚,密鑼緊鼓,儼如職業劇團。再加上幕後約四十名同學,還有十多位劇場工作者和教師,整個團隊近百人,陣容龐大。今次的創作班底更是夢幻組合,包括作曲和音樂總監高世章、作詞岑偉宗、編劇莊梅岩及導演方俊杰,位位在劇壇炙手可熱,功力非凡,由他們領軍,實在是學生之福。 起初我曾擔心學生是初生之犢,恐力有不逮,但高世章很早就明言不打算一開始就降低要求,他會視這些學生如專業演員,給他們寫同樣難度的歌,看看他們有多少能耐。小伙子們不負所望,經過導師們密集而嚴謹的訓練,很快便唱得有板有眼,絕不失禮。 除了悅耳動人的歌曲,大型歌舞場面在音樂劇同樣不可或缺,今次演出規模不小,幾場群舞是亮點,慶幸學生的跳舞水準令編舞和導演喜出望外。一眾導師都不禁讚歎一句:年輕多好!中學生有青春有活力,耳聰目明,只要專注、認真、努力,沒有不成器之理。這正是我一向的信念,年輕人就是要心裏有火! 曲詞劇本免費與學界分享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推廣糅合品格塑造的藝術訓練,讓更多學生藉音樂劇成長,幾位創作人更答應把曲詞和劇本無償與學界分享,不收取版權費,教師只要接受過培訓,便可在校內自家製作《奮青樂與路》,我在此衷心感激他們的慷慨和大愛!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鬆綁,換另一條繩

「課後活動反應慘淡,學生都說連續幾天都安排了補課。」友校一位負責課外活動的老師說,聽得出有點心灰意冷。 「我今年中五,學校要求老師在暑假前完成DSE課程,同學必須在暑假回校開始DSE模擬試,我們連書展都去不了。」友校一位同學說,看得出有點無奈。 當愈推愈早的模擬試、愈拖愈長的補課已經成為本地學校的常態,學界似乎已忘記了2009年新高中教改的精神了。我翻開資料一看,明明白白的是拼湊出「鬆綁」兩個字。新高中一直強調要改變以往為人詬病的「填鴨式」教育,以至「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然而,新課程開展將近9年了,同學真有「鬆綁」之感? 高中改革 另一種綁法 有人說,新高中至少可以拆牆,讓同學自由選擇選修科,做到文中有理、理中有文。從此角度言,牆是拆了,繩是鬆了,目標有了,但執行上產生的異化,卻引出另一堵更高的牆,更粗的繩。何以如此?因為大部分學校都以全人教育作標榜,實際上卻是「成績就是一切」。 「不是我們不想鬆綁,根據教育局為高中每科定下的課,不大加補課根本無法完成。」友校一位極負責任的老師解釋說,聽得出有點身不由己。 「成績不好,家長離棄,縮班殺校,無日無之,學校能不以催谷成績作主打嗎?」友校一位校長補充說,說的時候還搖搖頭。 不同的持分者,似乎都各有苦衷和理據。 學生的疲憊與灰心 「難道做學生的,就要為成人的成績指標服務?問題是你們一面鼓勵我們參與不同活動,盡展所長,同時又搶盡了我們的時間,難道高中生每天不止二十四小時?每晚做作業做到一兩點,都是無可奈何、必須如此的,然後你們還走出來叫我們注意身體……參加活動,得失補課老師;出席補課,又對活動搞手感抱歉。你們知道嗎?我們巴不得每個星期都有第九天、第十天!」一位同學忍不住表示不同意。 「這位同學,你冷靜一下。我認為你實在毋須顧慮和擔心,我建議你可以試試我們的學校。我校的辦學模式,主要是要求學生可以得到比較均衡而全面之教育,着重思考,善於溝通和具備自學能力。實不相瞞,本校在新高中課程的銜接完全享有優勢。為幫助同學迎接高中課程,我們一直積極準備,喜迎挑戰。」另一間友校的招生人員此時剛好路過。 「謝謝你的好意,我不轉校了,因為你說的,和我們學校放在網上的辦學宗旨,沒有分別啊!」同學別過臉去,不再說話了。 「請老師們好好落實新高中的教學理念。」主理課程發展的人說。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禮定尊卑 長幼有序

年終檢會議上,任教中一級的中文老師表示,同學其中一條命題作文的表現並不理想,建議明年替換。該題目名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原在提醒同學珍惜長輩的人生閱歷及生活經驗,然而不少老師發現同學選材有困難,此因學生缺乏與長輩相處的經驗。今天普遍同學未有與長輩同住,而且對長輩的印象模糊,無論是爺爺嫲嫲還是公公婆婆,不是分隔異地,就是甚少見面,最多是在大時大節才會碰面寒暄,關係陌生,情感疏離。我們很想學生寫出老人的「一寶」,沒料到他們家中竟沒有「一老」。 上下尊卑觀念不合時宜? 這不禁讓人思考,沒有與長輩相處的孩子會怎樣呢?很大可能就會不懂長幼有序、不辨尊卑之別。有些人可能認為「上下尊卑」的觀念已不合時宜,何必太過在意?不論是外甥還是姪子,姑表還是姨表,總之一律以洋名相稱,一來看似打成一片,關係融洽;二來有些長輩喜歡隱沒輩分,不想認老,故不願聽見「嫂嫂」、「伯伯」等稱呼;三來英語稱呼沒有中文般仔細分類,一聲「auntie」已包羅多人,舉凡嬸嬸、姑母、姨媽,甚至沒有血緣關係的一位女性街坊也可以此稱之,簡單便利。 兩代人如果有默契,知道尊重的界線還好,否則毫不避諱的直呼長輩姓名是出言不遜,不懂尊重。 我們今天沒有上一代那麼多親戚,的確讓某些身分失落了,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淡化稱呼,忽略人倫綱常。 自卑而敬人 才能建社會公德 文化概念需要生活場景的配合才有意義。我們今天雖難以再有幾代同堂,但家族聚首吃飯的機會仍然常有,無論是上座或是舉箸的先後仍應有一定的次序,否則就是目無尊長。在家如果沒有培養良好習慣,他日出外用膳仍我行我素,飛象過河,旁若無人,最終只會失禮人前。孩子如在家中已明白尊卑之分,回到校園就會知道尊師重道,懂鞠躬行禮;寫電郵給老師會選擇合適的語氣,得當的下款及應有的啟告語,這是禮貌的自覺;在車上見到長輩站立,會起身讓座;如在平緩路上行走,後輩自應讓長者先行,徐行其後,推而廣之就可傳揚關愛,外施仁義,建立和諧有序的社會了。所謂禮數其實就是要「自卑而敬人」,身為後輩要謙虛自持,以對方為尊,將來才會懂得禮讓他人。孩子在家如不懂稱呼長輩,不分長幼階級,內心自然不會有相應的尊敬,社會公德自亦無從談起。 輩分清晰 易拿揑人際距離 輩分清晰讓人更易拿揑人際間的距離,溝通時就可以做到大方得體,不卑不亢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日本,語言中包含敬語部分,目的正是表示說話者之間的社會階級及親疏關係,以表達適當的身分及禮貌。我們是儒家的發源地,卻反而諷刺地少了一份對傳統文化的執著,讓人特別惋惜。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我是單行紙

其實,生在這樣的世代這樣的城市裏,說我們命如草芥,絕無不妥。走出紙廠一刻,我們的命運大概已定——成為注定飄零的單行紙,或者稍為踏實的單行簿。 伶仃一張,散佚的機會極高。人類通常在我們淨白之身上輕輕幾筆,潦草記事。事完了,我們一生也就完了,然後被遺忘在暗角、廢紙回收處或垃圾桶。 單行簿的命通常比較踏實,始終,數十張紙被綑在一起,沒那麼容易遺失,而且生命起碼有個主題。像人類要有門踏實的專長手藝,被叫做「醫生」、「律師」等一樣,生來就是單行簿的話,不論是「中文生字」還是「數學練習1」,總算有門專業吧,也起碼被家長或孩子捧着溫習一個半個學期,怎也算長壽一點。 對不起,我們無意傳達悲觀的信息,只是,我們生來就是白色的,有如人類哭喪的衣服,不免口吻悲涼些。而如果你仔細想想自己的成長經歷,你也許會明白,我們愈白愈淨,單行線愈僵愈整齊,就代表我們肩負愈沉重、愈嚇人的任務,好像成為公開考試試題的答題簿。 你懂的,就算高貴如試題答題簿,過上一年兩年,我們還是會被銷毁,所以別怪我們,我們的生命有時確是聊勝於無。 認真 讓我們永垂不朽 有人類說過「紙有兩面」,意思大概是凡事有兩面。我們命如草芥,也可以永垂不朽,只要有人願意對回憶認認真真。都說男人負心,說的沒錯,往往保留陳年情書的是女孩,不過先別提這些風月之事,最近我們發現了一個認真的女孩,實在讓我們動心。 那是一個十來歲的女孩,像芸芸學子一樣,用單行紙單行簿做筆記。起初我們真的覺得命都該絕了!她總愛用鉛筆做筆記,連課堂上被放大、被老師勒令銘記的內容,在她筆下,寫出來還是細微得像芝麻綠豆一樣。以為不消一會,她必定會忘記自己所記「芝麻綠豆」的小字,以為我們又將消失於暗角了。 怎料,路遙知馬力,她常常翻看我們,用鉛筆寫了一回不夠,又會用藍色黑色原子筆重新寫啊抄啊。半年,一年……她總在我們身上「紙上談兵」,在我們身上重複操練,希望磨利筆鋒,漸漸換得紮紮實實的知識。把字寫得小,原來是希望一張單行紙有更多位置,可以讓她寫夠一遍、兩遍、三四遍;起初用鉛筆寫,原來是希望寫錯能改,之後翻看修改時,能盡善盡美。 與紙談情 生命不會是白紙 許多人以為,在我們身上草草幾筆、草草幾日,就是心安理得,又或必有所得。據我們多年經驗,善惡到頭終有報,把我們視作草芥的人,最後大多混沌一生,許多抱負與計劃都流為空談、紙上談兵,生命過得聊勝於無。 認認真真與我們談情的,像那女孩一樣,當真在紙上談兵的話,生命絕不會是空空單行、飄零白紙。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成功的關鍵是恆毅力

「為什麼最聰明卻不見得最優秀?最有才華不見得最成功?如果不是天賦,不是智商,什麼才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關鍵要素?」這是《恆毅力》(Grit)一書開宗明義要探討的問題。作者達克沃斯博士的研究也許老生常談,正如李白被「鐵杵磨成針」所感的故事小孩子早已知道,愛迪生的名言「Genius is 1% inspiration, 99% perspiration」大家也耳熟能詳。然而愈寶貴的真理,愈容易因為流傳久了而被棄如敝屣,所以這位哈佛大學畢業的心理學家特別進行多番研究,要證實人生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商,而是對長遠目標的持久熱情和毅力,而且這種恆毅力是可以培養的。 世上沒學不好的東西 我自知不是特別聰明的人,所以成長中和在社會工作時常常鞭策自己要悉力以赴,尤其對於很想得到的東西,一定要憑努力毅力換取,絕不心存僥倖,守株待兔;而上蒼也待我不薄,往往讓我苦盡甘來。 猶記得預科時,因為心儀的大學學系很看重語文成績,於是我下決心要投資時間在英文上:每天放學回家先用一小時讀英文報紙或看明珠台,然後查字典默寫生字,藉以提高閱讀和聆聽能力。我又主動向班主任要求用英文寫周記,增加寫作機會。公開試前自修的日子,那時家中無電腦,在家作文後只好放進信封寄回學校給老師批改。那年我的英文能力進步不少,最終在公開試考得滿意成績。 在學業上,我一直相信「盡其在我」。 大學三年級的暑假,我到了電視台當實習記者。那時最嚴峻的工作困難不是採訪和報道,而是新聞部規定用電腦寫稿,而我卻未嘗接觸過中文輸入法。上司只給了我們一張編碼表,簡單交代兩句,便着我們要盡快練好。電視新聞工作分秒必爭,打稿慢一點都有罪,我唯有硬着頭皮,一有空便拿着編碼表念念有詞,強迫自己死記硬背。那時我們做實習記者沒有自己的電腦,只有待同事下班離去後才可練習打字。所謂工多藝熟,經過一兩星期苦練,我終於駕馭了中文輸入法。 歐陽修筆下的賣油翁早已說過「惟手熟爾」,其實只要有鬥志不認輸,世上沒有學不好的東西。但今天我見許多學生都不懂中文輸入法,寫通識科幾千字的報告時,打字像繡花一樣,有的更用手機先錄音再轉成文字,廢時失事,總之就是不肯正正經經學懂中文輸入法,正是好逸惡勞的典範! 竭盡所能 總有漂亮成績 最近我又跟幾間學校排練全新一齣音樂劇,準備九月公演。我常跟學生說,大家雖不是專業演員,但同樣要有專業態度,要認真,全情投入,竭盡所能。「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無論多麼老掉牙,但它仍是千古不變的道理。 面對自己喜歡的事,哪怕它有多困難,只要充滿熱情,咬緊牙關,絕沒有幹不出漂亮成績之理。愛因斯坦說過 「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準不會錯吧!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母校

聖保羅書院 (資料圖片) 二十年前,大學畢業,我像許多想做老師的畢業生,首先必然是回中學母校找恩師聊天,「順道」探問母校會不會有空缺。那年九月,我喜孜孜地回到這個畢業時哭着離開的校園,同屆同學愈走愈遠,只有我一個往回走。往回走,回到孕育我的地方,母校變成母公司,那次的幸運是今天的幸福,至今我仍深深感念。 畢業回首 反哺母校 今年母校慶祝創校一百六十五年,各個大型活動盡皆圓滿,萬千校友同頌母校恩情,歡笑聲濟濟一堂。然而我沒有因為特別的慶典而特別激動,讀書七年,回來工作二十年,母校像童年時相識的朋友,漸漸在尋常生活中相互往來。校園生活與我融合無間,「聖保羅精神」也和我的性格深入交往,成了難兄難弟,是的,沒誇張,我認為的確如此。 「這麼多年沒見,不如我們回校一聚,好好懷緬一下」,中學同學在群組發出邀約,顯得興致勃勃。「我不回了,我幾乎天天都在懷緬。」我心裏想,當然沒有直接說。人或說我奄悶,或說我對母校不敬,豈知我是為能夠天天接近母校而自豪。母校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中學,一直堅守辦學使命,校友皆引以為榮。久仰母校大名,讀文學院的三年,我在港大圖書館發現母校極具歷史價值的校刊和文獻,一連幾天,看得津津有味。原來人竟要待離開以後,才拼命想認識從前唾手可得的感情。 幸好,我回首之時,母校仍在那裏。 屹立165年 承傳教育使命 歷經一百六十五年風吹雨打,聖保羅書院仍卓然特立於般咸道,盡可以拍拍壯闊的胸膛,說﹕「小子,別英雄氣短,兒女情多啊!」除此之外,母校開明,崇尚自由,尊重獨立的人格,你可以相信「男兒欲遂平生志,(DSE)六科勤向窗前讀」,也可以選擇「人不識一字,仍可堂堂正正做個好人,何况我來自母校,自然想建功立業」,都可以啊,母校校刊取名《弘道》,語出《論語.衛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分明地鼓勵我們持守正道,盡展所長。 1853年,香港第一份中文報刊《遐邇貫珍》刊行一則〈聖保羅書院招生徒告帖〉,是母校第一則招生通告,其中的幾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我香港聖保羅書院,設立久矣,有唐人先生,教讀四書五經。有英國先生,兼及英文,而尤重者,在於天文地理算學,一一皆切要之務。」 有些朋友說,母校聖保羅書院是英文書院的鼻祖,自然是偏重英文的吧!持此論調的朋友實在小看了我的母校,「有唐人先生,教讀四書五經。有英國先生,兼及英文」,這份辦學初心,豈可不察?我更加願意相信母校是中英並重,同時兼顧課外活動。今天,就連鄰居港大都開不到天文學,我對母校,自然更加肅然起敬。 經母校悉心培育,我有幸成為一位中文老師,無論我在什麼地方工作,母校的教育觀和教育使命,就是我的教育觀和教育使命。 物非人非,情懷不變!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我是熒光筆

無論在何方,我們都放光芒。我族是文具世界中的北斗星,一旦文字圖畫符號與我們扯上了關係,看見我們的人就會如迷途羔羊找着方向一樣欣喜,打醒精神。不管大學中學還是小學生,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只要我們存在,他們的專注就會存在,目光更是又敬又畏的。 考試框架下 發光引路 我們的光芒不能被橡皮擦拭去,連鉛筆原子筆墨水筆統統都被我們蓋過,於是,從前我們不把其他文具放在眼內。「你們自以為出眾,以為人人都在看你們嗎?也不讀讀看我們原子筆在筆記寫的是什麼!真是文盲!」原子筆是妒忌吧?不過愈來愈多聲音讓我們看清這叫人沮喪的真相。「全都用熒光筆塗了吧,反正全都要考,想也不必多想。」幾個呆在自修室的男孩說。「把marking scheme全都熒光,過了關就是神仙,用不着真的喜歡這科啊……」一屆又一屆前輩如此叮囑後輩。原來,狐假虎威,有考試的內容就有專注,我們只能跟着規定的考試內容發光引路。 大概,大家也很少思考我們指引的是什麼路,也大概沒有人注意到自身真正的光芒。 「漏墨」整蠱 意外發現…… 由於面子上過不去,想明白了考試內容與我們的關係後,我們乾脆自暴自棄,不時漏墨,把那些學子考生嚇一嚇,把他們戲弄得滿手熒光,沾滿「鮮血」。有一次,我們其中一支熒光黃兄弟打算故技重施,又再故意多吐一些血出來,讓熒光的血在重點上化開。熒光黃是故意讓字化開的,那幾個字還要是什麼「學不可以已」!這等無聊的字,族長教了我們,必須做些破壞,哪怕是連那筆記的紙也化穿化透。然而,那男孩不但沒有焦躁,看見熒光黃的血化開了,便徐徐地以原子筆再抄一次那要點,取出熒光粉紅,細細塗上。 後來,這熒光粉紅妹妹上報族長,說真的不忍心漏血漏墨,因為她感覺到男孩的手是暖的,男孩看紙上的知識時,目光無比熾熱、無比認真。他目不轉睛地看着要學的重點,專注地聽老師講筆記,彷彿記誦筆記能累積出他想要的人生。 說起這事,我們真的慚愧。那男孩的手還要是有些缺陷的,要比平常人花多點點力氣才能畫下重點,我們卻派代表故意漏墨整他。不過我們當真要謝謝他,謝謝他讓我們看見,並非人人都為了考試變得無從反省,並非人人都死記硬背,是當真有人細細品味自己所學的。「學不可以已」,雖然世上仍有許多人以為,只要把一切字句熒光就是不斷努力學習,但經過此事,我族重新有了希望,也重新學習不斷地相信,相信我們的光能成為人們學習路上的明燈,帶領人們發現自身真正的光芒。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經師易得,嚴師難求

幾位大學好友回味自己在學的點滴後,竟得出一個結論:每個人心裏總有一位嚴師。他可能給你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聞其腳步聲已如見其人;他總有一些高不可攀的要求,如默書達八成才及格;他有高亢的嗓門,聲聲入耳,經常挑剔你違規不當。那時的我們不能怎樣,亦不可以怎樣,最多是埋怨自己倒霉,交上噩運,閒時為這嚴師起渾號改別名,甚或將之刻在桌椅上,作為發泄。 回首從前 感激嚴師 然而,最諷刺的是,大家最感激的反而是那些在當時不受歡迎的嚴師。情感上,沒有人喜歡管束約制,內心亦不太願意服從權威,但回首從前,我們都感激各自的「嚴師」。老師「嚴肅」的一瞟的確讓同學更認真的學習;他們「嚴厲」的言詞直入心坎,成了當頭棒喝的提醒;事事「嚴謹」的態度則警惕我們不要粗心大意;而「嚴格」的要求就不只是訓練,更在磨練我們遇強愈強的鬥志。 要求嚴格 提煉學生修養 嚴師特別令人尊敬,全因他們對教育仍有熱誠。他們不介意學生不理解自己的好意,不擔心自己不受歡迎,只在意學生有沒有學懂為人處事。當要求學生雙手接受老師派發的習作,又或者規定先敲門才入課室時,其目的在教導何謂尊師重道;當老師鍥而不捨的追收功課,正提醒同學做事要認真盡責;當老師要求文件夾要整潔分明按類排好,就在訓練學生要有組織條理;當老師申明校服儀容要得體時,則點出衣著服飾要端莊合宜。這些潛藏的價值觀是學校課程的一部分,雖然要求沒有評核,又與提升成績無關,卻是培養學生修養的重要一環。 我們就是靠這些嚴師在平日的執著中,與學生的角力中,提煉出各種公民的素養。 願做醜人 不靠「粉絲」認同 嚴師不易得,因為愈來愈多人不想做醜人,不想在處理學生行為上有太多摩擦衝突。事實上,做一位受學生愛戴的好人的確比較容易,只要放寬要求,容許學生遲交功課,上課可吃零食,對學生違規行為「睜一眼閉一眼」,的確活得更自在。行餘有力再開個專頁,加入學生群組,上載幾張自拍照,「粉絲」肯定眾多,師生關係定必融洽,民望自然高企。但我們要知道,教師來學校不是來交朋友,更不應靠「粉絲」來獲取認同。為人師表本來就指要作學生的表率,誨人不倦是我們的責任,如果我們只擔心破壞師生關係而不及時修正學生不當的行為,就等同姑息縱容。嚴與寬,緊與鬆是相對的,只有全部老師對學生有一致的要求,成效才會彰顯,否則時鬆時緊,成效就會互相抵消。 傳統相信嚴師出高徒,確有其道理,我們固然要就學生的特性加以引導,但給予自由不等於放縱,適性發展也不是沒有框架限制。經師易得,人師難求,願大家珍惜你們身邊那位擇善固執的嚴師。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很多人對教師工作有刻板印象,說它重複沉悶,故不想投身,但我絕不同意。教師天天與年輕人相處,肯定比很多行業更刺激更有趣。不過,畢竟學校環境相對穩定和封閉,接觸其他行業的人和事較少,若長期埋首學校工作,視野和生活經驗難免狹窄。因此我經常鼓勵教師有機會要到校園外走走。如果條件許可,在漫長的工作生涯中畫個休止符,申請停薪留職出國其實是個很好的選擇。 我當教師差不多十年的時候,有一天偶然在電台節目中知道有一個國際機構推廣學生和教師交流活動。「交流生」大家一定不陌生,但「交流教師」倒是第一次聽到。於是我搜索資料,原來我可透過此計劃到美國的中學作訪問教師一年;雖沒有酬勞,但可得到當地家庭免費接待,換言之這是沒有利益關係的文化交流活動。我一直未有機會出國留學,又嚮往外國生活,於是我鼓起勇氣向校長申請停薪留職,校方慷慨批准。 停薪留職 赴美當交流教師 那年我去了紐約州首府奧本尼某私立中學工作,除了教學,我還在校內推廣中華文化,協助排練話劇及帶領學生活動。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二月一個寒風刺骨的半夜,我和另一位教師帶着二十多個學生,從紐約州坐通宵車到首都華盛頓,參加一年一度的反墮胎遊行集會,這讓我對美國的教育和社會有了獨特的體會。 另外,接待我的是一對和藹可親的中年夫婦,基本上他們怎樣生活我便怎樣生活,讓我親嘗地道的美國家庭文化。感恩節那天我們一早去了社區中心做義工分發食物給窮人,晚上則在家中享受了那頓一生難忘的豐富晚餐。假日我會跟家人遠足宿營,看棒球賽欖球賽,而我更不時到曼哈頓百老匯朝聖。在美國工作當然不太忙碌,我最享受每天放學後到處踏單車,逛圖書館,或到超市買菜回家做飯,這都是我在香港想也不敢想的奢侈享受。 老師自己也應該追夢 以上的記述只是浮光掠影,如果要認真分享恐怕可以寫成一本書。寫這篇文章其實是因為去年我校有教師申請了停薪留職到外國進修一年,最近又有同事申請,我舉腳贊成。 教師在同一位置環境工作久了,難免有枯乾窒息之感,於是因循地施教,老調重彈,對自己和學生都不是好事。 我很喜歡用五月天的《第二人生》勉勵學生和自己,歌詞很有意思:「期待一趟旅程,精采萬分,你不該再等。別到荒廢青春,用盡體溫,才開始悔恨。」我們當教師的經常幫學生做生涯規劃,鼓勵他們去追夢,但往往最沒有勇氣和動力去追夢的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教師們,如你覺得疲累困乏,而經濟又許可,何不停薪留職一年出國去?交流也好,進修也好,在異地重整思緒和人生方向,休息過後往往可走更遠的路。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我要做中文老師

長假期前,我為中五乙班安排了中文科的家課,粗略區分,可以分成應試和非應試兩種。 應試的不必多說,非應試的包括一篇隨筆,題為《我的中五生活》。按照同學平日的學習表現,我順理成章,「不存厚望」,只當是一份平常不過的功課。 假期的某個下午,我泡了一壺鐵觀音,企圖讓改文這苦差變成我不過是喝着茶在消遣之類的灑脫。當我百忙中偶遇遍尋不獲的閒逸,我忍不住對他說,久違了,這麼巧,二十多年前「我要做中文老師」的熱情剛好今天也突然來訪,故友相逢,泣將何及! 彷彿回到中學時代 中五乙班的同學不止交來一份作文功課,他們還交出真誠的心,用文字坦然面對自己,等待閱讀、分享,盼望關注、鼓勵。 我發現這些句子,彷彿回到中學時代﹕ 1)時間有腳,我也捉不住了!時間吞噬了一切,沙漏中的我們何其渺小!中學生涯很充實,時間充滿了一切,也虧空了一切,無奈但也很感謝。 2)我確實從中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女孩,但我亦深明中五還不是表白的時候。我和她暫且保持好朋友的關係已心滿意足,她是不是喜歡我,這些順應自然吧! 3)桌邊堆得似山高的補充練習和試題自開學就滿佈塵埃,如今它們時時刻刻似在嘲笑我的無能和庸碌,叫人如何自處? 4)我倚在走廊的欄杆上,仰天而望,暗自嘆息,雖已在學校課室的最高一層,但還是被周圍的高樓遮擋了一部分。突然,後面有一位同學疾走而去,望着他的背影漸漸遠去,我看到了香港人不能改變的特色——急。香港人繁忙的生活,忽略了身旁的景色,事物變得沒趣…… 何以和現在的我漸行漸遠? 通過文字,以一顆赤子之心,坦誠地分享青春,分享感受,使成為熱情、共鳴、互相扶持、讚頌生命的靈魂工程師,不就是當初立志成為中文老師的初心嗎?何以和現在的我漸行漸遠?當我們極重視測驗、評估、分數、升學的同時,我們似乎漸漸看不起周記、月記,而代之以一張張讓大多數人更安心的工作紙。 同學盼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諒解、鼓勵,數十年後回憶今天,師生都不會記得做過的練習,卻會為幾句適時的勉勵再三沉吟,當年弱弱的心靈,忽然受傷,陣痛無比,是時有個你很重視的人,趕緊拿個急救箱趕赴現場,傷處痛苦不減,但那心靈的慰藉,歷經風霜,始終內暖如初。 發現希望 人心不死 「這年代,教育這事業,尤其是中文教育,迹近不可為,必須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非勇於承擔,願意犧牲的年輕人不可。我在你身上發現這種希望,此見人心不死。」教我預科中國文學的何福仁老師,大概不會為意,他的「人心不死」四個字對那位年輕人帶來的震撼和影響是何其巨大。 我用另一種顏色的筆,在同學的文章寫上「努力總會有回報,我們都應這樣相信」、「苦中有甜,這就是生活」、「我明白,以前的我也是這樣,且用一種適合自己的步伐過中五生活」……我要做中文老師,做一個走進心靈的中文老師。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