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學堂:子女學業壓力爆煲,家長怎辦?

香港教育制度受社會的競爭風氣影響,成績掛帥,「一試定生死」令莘莘學子喘不過氣。學生求學只是求分數,朋輩間互相比併,父母催谷比比皆是。成績彷彿是衡量個人成就的唯一準則,亦逐漸與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馳。 當成績凌駕於一切,就有如骨牌效應,一有閃失也會鑄成大錯。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數據,2021年15歲以下青少年的自殺率上升至1.7(即每10萬名15歲以下青少年,有1.7人死於自殺),創歷史新高,分析指大多與學業壓力有關。當子女如此重視學業成績時,作為家長又應如何幫助他們呢? 培養多元發展 發掘潛能 當子女分享正面臨的學業壓力時,家長切勿責怪或數落。一個已充滿氣的氣球,若再外加壓力,必定爆破。筆者明白家長們「愛之深,責之切」,但過度批評會令子女自卑,亦直接影響親子關係。當刻他們需要的,是一對願意傾聽的耳朵。傾聽是指用心聆聽及適當回應,讓子女坦誠地說出內心感受,並予以肯定及關注。勝敗乃兵家常事,子女願意主動分享已是踏出一大步,此時家長應先關注他們的情緒,再設身處地為他們分析壓力的來源,共同商討合適的解決方法,對症下藥。 縱然現今社會提供多元出路,很多家長仍然期望子女遵循傳統的升學方法。學業固然重要,但品格及興趣發展同樣重要。試想想,若子女成績優異,卻不懂待人接物,相信很快亦會被社會淘汰。正所謂「行行出狀元」,人的價值不止建基於讀書,多方面的發展亦相當重要。教育界一直提倡發展「多元智能」,讓學生從多元化的學習經驗中獲得滿足感及成就感。每個人各有專長,家長宜多協助子女發掘興趣及強項,更了解自己的發展方向,逐步建構自我價值,說不定這些興趣能成為紓緩學習壓力的一大良藥。 調整期望 勿過於看重分數 父母望子成龍乃正常不過,即使節衣縮食也要安排最好的教育,盼望子女將來出人頭地。無奈的是,當家長對子女的評價取決於成績時,會無形地影響他們,令其潛移默化套用同一標準。筆者想分享一個實例,一個成績向來平平的學童,在期終數學考試獲取80分,滿心歡喜地向媽媽宣布好消息,得到的回應卻是:「今次有進步喎!但你嗰20分失喺邊到啊?下次要再努力!」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卻在學童內心揮之不去。學童逐漸以分數作為指標,每次測驗考試都以滿分為目標,深信只要獲取滿分便能得到家人的認可及讚賞,伴隨的卻是無比壓力。 從例子中可見,家長對子女有期望本是平常,但前提是要了解其能力及需要,繼而適當調整。壓力往往並非源自於成績不理想,而是沒法達到家人期望,令孩子感到挫敗。在分數主導的學習環境下,家長可考慮與子女共同訂立有效的學習目標及時間表,不要盲目跟隨社會的標準,過程中鼓勵子女建立自己的想法,並予以支持及欣賞。此外,家長亦要適時給予正面評價,讚賞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付出及盡力而為的態度,毋須過於介懷最終成績。 筆者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未經琢磨的玉石,需要按其形狀及特徵細心雕琢,過於急躁則弄巧反拙,造成永不磨滅的裂痕。壓力是雙面刃,適當的壓力可轉化為動力,有助推動我們更進一步;若在沒有壓力的情况下成長,同樣會助長人的惰性,失去挑戰自我的能力。當子女遇上壓力時,不妨嘗試多傾聽、多接納及多鼓勵,以行動表達對子女的愛與支持。 文:岑婉瀅(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荃灣會所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9期]

詳細內容

潮媽寶典:政界媽媽的心願

港漂學霸洪雯來港23年,香港是她的第二故鄉,也是助她圓夢的城市:「我生命中重要的里程碑都在香港發生──完成學業、踏入職場、結婚生子,再到事業的轉型,現在成為立法會議員。」洪雯之所以在2021年參選立法會,原來和她的學術背景及「香港媽媽」身分有關:「我學城市規劃出身,這提醒我要高瞻遠矚,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如何提供一個空間去承載經濟社會的各項活動;而媽媽的身分,讓我多了一個角度去思考香港的未來,我要給孩子那一代一個怎樣的香港。」 抱着這樣的想法,洪雯在立法會工作中設定了兩個目標:一是解決土地房屋問題,讓更多夾心階層的年輕人有屋住;二是推動香港經濟轉型,推動產業結構的多元化和實體化,創造更多中間階層的就業。 兒子是小哲學家 大概受媽媽影響,洪雯的兒子從小就愛思考和寫作,讀小學時曾寫下這些問題:「世界上有多少個我呢?這裏有一個我,其他地方還有一個我嗎?到底什麼是昨天,什麼是明天?媽媽明明說睡醒了就是明天,為什麼睡醒就是今天了,那昨天是去太空了嗎?」這都是大人不會留意,但小朋友會去想的問題,這些好奇不受思維框架的限制,直達本質,小朋友的純真難能可貴。 最讓洪雯感動的,是兒子一個關於親子的發問:「媽媽,父母可以選擇誰做他們的孩子嗎?孩子可以選擇誰做他/她的父母嗎?」洪雯正經地回答:「都不可以吧。」兒子卻認真告訴媽媽︰「媽媽是我選擇了你,上帝把你介紹給我,我覺得你很好,就認定你了!」這番對話過去10年了,但依然深藏在洪雯的內心,使她更加篤定和兒子的母子情分。 洪雯(左)與「哲學家」兒子。(作者提供) 孩子還是要走自己的路 這個小小哲學家很小就有自己的想法,向洪雯強調「我不是你」,這句話對她的啟發很大。在孩子小時候,家長常憑着經驗替他做決定,認為這樣是為了孩子好,甚至把自己的想法、愛好、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但回頭一看便知,孩子要走的路還是得由他自己走,要碰跌還是會發生。父母不能替孩子省略挫折,也不能代替和命令他,應該引導和尊重他。洪雯的心願就是希望兒子有一個豐盛的人生。經歷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品嘗人生的酸甜苦辣,無論好事壞事都願意跟媽媽說。這大概也是全天下媽媽的心願吧。 《夜媽媽 心裡話》以好歌伴聽眾度過繁忙夜,「潮媽寶典」環節每周一晚與潮媽對話,走進她們的內心世界,鼓勵女性活出精彩人生。節目逢周一至四晚上10至11時於港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 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ptc.rthk.hk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寰聽世界》主持,訪問老手,潮媽新手,瘦身高手。陪伴寶寶成長,同時注重自身發展,希望透過聲音為媽媽們帶來力量,一同成為更好的自己和媽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9期]

詳細內容

窗邊的小荳荳:提不起勁的小荳荳

我是小荳荳,今年讀四年級,是一個女孩子。我是一個不開心的人,無論要做什麼事,我都提不起勁,不想參加。媽媽常常不停給我建議,希望我參加不同的活動。每次我都認真地想,要不要參加呢?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我不想參加。不過,其實媽媽並不是問我要不要參加,她是想我參加。即使我不想,最終她還是會幫我報名。我也不會曠課,既然媽媽說要參加,我就按時出席。我心裏是非常不情願,但到了上課的時候,我還是會盡自己的力完成老師所有要求。每一天每一節努力下,我還是累積了不少好經驗,漸漸地,不論合唱團、田徑隊,還是奧數隊,我還是取得不錯的成績。 田徑跑出好成績 也開心不起來 今天,田徑隊練習時,老師公布我們每個人在遴選中的最佳表現時間。因為天氣很熱,大部分同學都沒有做出個人最好成績,我是極少數跑出個人最佳成績的隊員,全體隊友都為我鼓掌。我抿了抿嘴,沒有發言。大家看着我的表情有點奇怪,大概我的臉部表情不太能顯出其他人期待出現的反應。校長剛好經過,她好像看到了我。 她問我:「怎麼了?」我不明白她想問什麼,我說:「唔?」 「是有心事嗎?」「沒有啊!」「我留意到大家都替你高興,但你好像很不滿意的樣子?」「啊!是!我沒有感到什麼值得開心。我一直都是這樣的。」「是嗎?不如我們聊一下?」 噢,發生什麼事?為何校長會想跟我聊一下?是否我做錯了什麼? 我跟着校長去到了校長室,裏面除了校長的辦公桌外,還有長長的沙發,以及很多很多的玩具。其中最多的是樂高積木,我猜Eva校長自己,或她的孩子應該很喜歡砌樂高積木。其實,我也有興趣。 「請坐。」「謝謝校長。」「剛才跑得很好啊!你喜歡跑步嗎?」我不知道校長為何對我感到興趣,但是我感到有點開心,有記憶以來,好像都沒有人關注過我開心還是不開心。我坦白地向校長說明了,我對什麼也提不起勁,也很難對任何事情感到開心。我沒有意思想表現得不高興,而且我的反應好像是錯了。 校長鼓勵試新事物 尋找快樂 「每天早上起來,從刷牙洗面開始,好像都已安排好了,我要做什麼?什麼時間做?怎樣做?都不用我傷腦筋,按着安排去做就可以了。雖然要做的時候我不介意去做,但所有事情都不是我選擇的。的確,如果讓我自己選擇,我也會選不參與。要完成媽媽安排的所有活動,已佔了我全部的時間。有時,我也會嘗試問自己,有什麼事情會令我感到開心,但每次都想不出來。」 想不到,校長竟然讚賞我:「荳荳,雖然你對媽媽鼓勵你參加的活動沒有感到太大興趣,但你也願意嘗試,並且不斷進步,更在各方做到很好的成績。這實在十分難得!」校長問了我很多問題,我發現,原來平日我沒有認真想過自己喜歡什麼,只按着媽媽的安排去做,所以即使做到了好成績,我也不感到開心。校長說,她本來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反正不知道,所以她什麼新事物都去試一下,慢慢地就總結出自己喜歡的是什麼了。校長跟媽媽說,要給我思考時間,並由我自己去挑選不同的事物去試。試了五六項活動之後,我發現,我很想砌樂高積木,以及作編程。原來,我很多事情都可以做得很好,但真正令我開心的是我自己選的活動。 謝謝校長,我變開心了!動力也增加了! 文:徐區懿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童年就像暢銷書《窗邊的小荳荳》作者一樣頑皮,惜終生未遇上啟蒙的小林校長,唯冀盼成為學生的小林校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拜神、戒口、印巴籍、包容

我們日常談及非華語人士時,經常用到下面幾個詞語。可是,這些詞語所表達的隱含意義是否準確,其實很值得商榷。 禮拜≠拜神 筆者有一次見到一對印度裔姊弟,姊姊穿上傳統民族服飾。筆者上前跟弟弟說:「嘩,你家姐今日著得好靚喎,參加婚禮?」弟弟說:「唔係呀,去灣仔,拜神!」另一個例子,來自非華語幼稚園教育。有社區活動實踐手冊寫着,參觀清真寺時,要注意「不可拍攝正在拜神的人」。可見「拜神」一詞十分常用,教師甚至會教導非華語學生這樣稱呼他們的禮拜。「拜神」的字面意思是祭拜神明,與英文「worship god」也許類同。然而,中文的「拜神」是否適用於任何宗教?讀者可以想想,自己會否問基督徒朋友:「你每個星期日都去拜神?」如果覺得這樣說會冒犯,我們教非華語學生中文時就不應該用「拜神」,用「禮拜」會更為恰當。 不吃豬肉非戒口 全日班的教師,要照顧非華語學生吃午飯,有時分發食物時會說:「Ali要戒口,唔食豬肉。」伊斯蘭教徒確實不吃非清真食物,即不吃不符合伊斯蘭教規的食品。然而,中文「戒口」的涵義,其實通常是指由於生病,所以不可吃某些食物。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原因當然不是生病,而是依據《古蘭經》,豬肉是「不潔」的。那麼,不吃不乾淨的食物又是否「戒口」?如果筆者不吃老鼠肉,覺得很不衛生,筆者又是否在「戒口」? 「印巴籍」欠準確 筆者問教師,他們班上的非華語學生是什麼種族?一個常見的回覆是「印巴籍」。「印巴籍」這說法有兩個問題。第一、現在的印度與巴基斯坦是兩個獨立國家,不同國家的人民,我們大抵不會混為一談,就像不會把英國人與法國人合稱是「英法籍」;第二、究竟是「印度籍」,還是「印度裔」?國籍與族裔概念不一樣。前者是屬於哪一個國家;後者是什麼宗族、後代子孫。同一個人,國籍與族裔可以不同,例如:美國籍華裔。因此,我們看到一個非華語學生,只可能推斷他是印度裔,而不是印度籍,因為不大可能一眼看出他的國籍和所持護照。 「包容」隱含負面意思 「尊重與包容」,是常常聽到推廣多元社會的宣傳口號。包容不同觀點,的確沒有問題。但是,「包容」的隱含意義是什麼?是否他人有某些不好的東西,我們只是寬容、容忍他,而不是出自內心,接納他本來的樣子?試想,假如筆者跟太太說:「我會包容你。」這反映筆者眼中的太太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說是否適當?如否,我們設立課程目標時,就不應該只要求學生包容、體諒非華語人士,而是期望學生欣賞、主動學習多元文化。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9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呈分試主題:成語

一個糅合了中文科基本知識的主題,顧名思義是透過「成語」作為創作中心。同學按照成語的釋義,利用圖畫表現出來,除了要有良好的美術基礎之外,還要充分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大家先不要只從字面去理解圖意,必須作出相關資料蒐集和深入了解,明白其出處或典故,千萬不要「曲解」其意,曾經有同學因誤用「同音異字」來思考,以致「圖」不達意,弄得笑話連篇…… 在正式繪畫之前,建議先從草圖開始,參照蒐集所得的資料,透過不同階段的草圖來奠定畫意基礎,直至構思成熟方正式繪畫。由於在考試時,大家都依據相同成語題目來各自構思,故在構思過程中,能夠朝着「精準」的方向反覆改良,成為大多數中的少數,創作出來的圖意便可「脫穎而出」! 1.改良草圖——透過草圖來落實所想,從過程中逐漸改良,以求獲取最佳效果。 2.比較橫直構圖——想知道橫、直構圖的分別,最佳辦法是多做一幅來比較,過程中也能練習技巧,正所謂「熟能生巧」。 3.回家練習——做這組成語的孩子帶回家練習,由家長引導,效果不錯!(作者提供) 建議對應方法 A.現今做資料蒐集實在非常方便,所以大家務必多看不同資料及比較,找出最合適而又符合自己表達能力的作為參考對象。 B.若考試採用相同主題及具備預演時間,切記不可將所得資料搬「圖」過紙,此舉除違反了創作的本意,亦好大可能出現「撞面」情况,成語跟畫意方向雖定,但應以個人眼光和想像重新構思,創作出屬於你的「獨一無二」作品。 C.在構思的同時,必須考慮教師就考試既定使用素材的特性互相配合,才能夠得出最佳效果。以往曾有用木顏色或廣告彩來表達,而較為冷門的「水墨」效果也曾經試過,但無論選用哪種素材,只要反覆練習和多加嘗試,相信在技巧上一定會有進步。 文、繪圖︰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9期]

詳細內容

澳洲生活夢想飛:墨爾本楓葉5月天

墨爾本的秋天在每年3至5月,氣溫介乎11℃至19℃,算冷熱適宜。如果有陽光的日子非常適宜到處去打卡留倩影,一家大小、三五知己野餐更好。這裏到處都可以看到漂亮的綠、黃、紅等色彩縱橫交錯的美景,超級靚呀! 馬其頓山教堂走入童話 星期日我們由東區開車1小時多去馬其頓山(Mount Macedon)看楓葉,不自駕的朋友也可乘火車到Macedon站,非常方便。我們首先抵達最多人打卡的Honour Avenue,沿途可逐漸看到楓葉由綠變紅,有的是金黃色,或落在地上枯成褐色。整條大道都不能泊車,變成很美的行人專用區! 看紅葉的地方人很多,很難拍到一張純風景的照片。(作者提供) 馬其頓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夢幻美麗的小區,在這裏花幾分鐘的車程就到充滿浪漫氣息的Mt. Macedon Uniting Church。教堂的外牆都長滿了美麗的紅葉和綠葉,好像童話故事的布景。如果想入內參觀,緊記星期日上午到訪。 本想訂位到Mount Towrong Vineyard釀酒廠與葡萄園餐廳用膳,但遲了一步已客滿,記得一定要預早訂位,因為這個餐廳只有星期六日開,也常滿座!本想轉去教堂旁邊的酒店餐廳,但周日下午休息,的確是澳洲本土的休閒文化。 當我們看到教堂旁邊一間寫着Australia Post的餐廳,就立即把車停下,也許是星期天,這小區供應餐飲的地方不多,這間結合郵局、小雜貨舖和餐廳的小店擠滿了人。所以我們簡單買了熱朱古力和肉批,就繼續尋找楓葉之旅。 私家花園開放遊人參觀 溫馨提示:大家記得把車泊入停車場而不是泊在路邊,我們還不太懂看泊車標誌,見到車道兩旁都泊滿車,以為可以停泊在一旁,豈料30分鐘後回來,已收到交通警察開的罰單(180澳元,約954港元)。這次的旅程真的很貴吧! 另在Macedon的主路上見到很多園主開放私家花園給遊人參觀,但我覺得最值得參觀的馬其頓最大的私家花園Mount Macedon Forest Glade Gardens,進入這森林花園需要買票,每人10澳元(約53港元),實在非常值得,因為這裏保養得非常好,有特色設計的園景和雕像,漫步在鳥語花香的草坪上欣賞楓葉,的確是賞心悅目的親子活動。 黃昏日落前的最後一站是走上山——Mount Macedon Memorial Cross,也是我今次跑來參觀的重點之一。入口處見資料板詳細寫上十字架紀念碑的歷史故事。步行3至5分鐘上山就見到擺滿了鮮花的十字架石碑。我們還趕得及在山上欣賞黃昏日落的景色。 文:六個小孩的媽媽 作者簡介:剛移居澳洲墨爾本,育有4女、2男,共6名孩子。最喜歡玩煮飯仔和運動,經常帶着六小福上山下海。 http://www.facebook.com/fivekidsmama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增添父能量:星爸,兒子需要你

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簡稱SEN)的男孩就像是來自另一個星球,有時候需要努力學習及適應人際間的相處及溝通。最近從一個有關爸爸照顧SEN兒子(下稱星仔)的電台訪問中,了解到不同的爸爸對星仔的照顧方式、承受的壓力等,其實是遠超一般人的想像。 星仔在身體、智力、感知、社交能力方面的發展都會出現差異。這些差異可能對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造成挑戰。星仔極需要爸爸參與他們的成長過程,為可能面臨的不同挑戰提供支持。以下有3個貼士幫助爸爸明白參與星仔成長的重要。 1.擔當學習路上同行者 加拿大的研究發現,育有星仔的爸爸群體往往想犧牲更多公餘時間,投放於星仔的學習生涯,希望為星仔艱辛的前路,提供更多的輔助。爸爸的參與可以提高星仔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就,星仔可能因為學習上的困難而受挫折和失落,需要爸爸的支持和鼓勵。爸爸可以幫助星仔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動機,並且為星仔提供所需的學習資源。爸爸還可以提供正面回饋,讓星仔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就。一般的爸爸可能認為照顧兒子到青春期便可以逐漸放手,但接受電台訪問的該名爸爸至今仍努力照顧着年過20歲的星仔,繼續擔當星仔學習路上的同行者。 2.永遠是爸爸最愛的兒子 英國的研究顯示,爸爸的參與可以促進星仔的語言和溝通技能的發展,並且可以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身分認同感。星仔可能因為身體或智力上的差異而感到自卑、無助或不被理解。爸爸可以通過與星仔建立親密的關係,鼓勵他們發揮優點,讓星仔感受到自己被爸爸重視。爸爸可以透過言語、文字、擁抱等,讓星仔知道他們無論如何都是爸爸最愛的兒子,在心理上裝備他們更好地面對挑戰和困難。 3.練習對望 提升社交信心 澳洲的研究指出,爸爸的參與可以提高星仔的社交技能,減少星仔的社交焦慮和孤獨感。爸爸的參與亦有助建立星仔在社會的適應能力。星仔可能因為與同齡小朋友不同而難以融入群體,這會影響他們的社交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爸爸可以幫助星仔學習如何與他人交往,以及如何處理不同的社交場合和情况,例如:一同練習望着對方的眼睛展開對話以示禮貌,讓他們更具自信和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各位爸爸,你的陪伴和參與對星仔的成長十分重要。筆者深信隨着爸爸認識和接納星仔的狀况,會變得更成熟。爸爸能夠對有同樣處境的星仔更有同理心,對於父愛有更深體會,最終爸爸能夠照顧星仔成長,並會為自己和兒子感到驕傲。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9期]

詳細內容

自學闖新天:遭校園欺凌 寫小說出繪本建自信 懼學少女「在家自學」走出陰霾

誰不想一生順遂,卻往往好事多磨。像19歲的梓盈(Jenny),自小品學兼優,對未來充滿憧憬,可惜遭遇校園欺凌,令她患上懼學症(School Phobia),要走上「在家自學」之途。猶幸有父母作她的最強後盾,Jenny在自學期間,透過寫作,慢慢走出陰霾,最終更成為大學生。浴火重生,最近還把自身經歷創作成繪本,希望給同路人送上祝福。   生於小康之家的獨生女Jenny,一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亦是學校的高材生,深得教師的疼愛,沒料到這個幸福小女孩升上高小後,卻遇上一班欺凌者,從此由天堂跌落地獄,幾乎粉身碎骨。「我性格有點害羞,但初小時,和同學也相處融洽的,所以,我一直都很喜歡上學。直至升上五年級,轉了班,有幾個同學經常欺負我,加上課業壓力等等因素,才開始害怕上學。」 心理壓力逼出腸胃炎徵狀 那時年紀小小的Jenny,不懂得開口求助,但身體卻不斷發出警號,媽媽佩玲憶述:「她經常有腸胃炎的徵狀,例如肚痛、肚瀉、想嘔,亦容易頭暈、發燒。最初我以為Jenny在學校沒有勤洗手,又或是身體孱弱,所以容易感冒生病。直至有一次,她因為發高燒和嚴重肚瀉入醫院,做了全身檢查都找不出有什麼不妥,主診醫生忽然問我:『你女兒是否有很大壓力?抑或在學校出了問題?』經他這樣一問,我才開始有頭緒,究竟一切是否源於心理呢?」 原來Jenny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從來沒有在他們面前流露半點負面情緒,她努力如常做一個討人喜悅的好孩子、好學生,「但其實當時我經常失眠,亦有躲在房間哭泣和發脾氣」。Jenny一心以為小學畢業後便可逃離夢魘,卻忘了自己讀的是「一條龍」私校,那班欺凌者跟她一樣原校升上中學部,在人和事都沒有改變下,加上校方無正視問題,Jenny終於在中一時「爆煲」,並且被精神科醫生確診患上懼學症。 轉校無幫助 拿着校服打顫 「最嚴重時,她驚恐得連房門也踏不出,完全無法接觸外界,就連想帶她去見輔導員都不行,只能透過視像會面。」佩玲說,由於當年很難中途轉校申請插班,Jenny很不容易「捱」完中一,才能轉到另一所學校,但情况依舊沒改善,縱使後來再轉至第三間中學,她始終無法克服上學的恐懼。 回想這3年的重讀中一生涯,Jenny坦言能夠真正進入課室上課的日子寥寥可數,「很多時候,所謂上學,只是去社工室坐,或在校園四處逛,入課室的次數是很少的。印象最深刻一次,是我戰戰兢兢入了班房,但實在太驚慌,結果在全班同學面前痛哭」。 聽着女兒細訴那段黑暗歲月,佩玲的心仍然隱隱作痛。「有好幾年,我們跟女兒不斷拉鋸,莫說爸爸,就是我作為媽媽,都不容易去理解,究竟穿一條校服裙有多難?為什麼她會做不到呢?看到她拿着校服全身顫抖的樣子,我很心痛,也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如此乖巧的小朋友,會落得如此田地?」 最終在2017年,一家人下了一個決定——在家自學。「我們跟心理學家、輔導員商量過,大家都認為,既然Jenny已經努力嘗試過3年,但都不成功,那就不要再糾纏了,不如在家自學。」佩玲說,教育局既沒有阻止也沒有支援,待Jenny年滿15歲,更結束跟進,「當時我們也沒有請專人來教她,因為Jenny很害怕『老師』,所以,純粹是她有興趣什麼題目、想學什麼,就自己去看、去研究」。 苦盡甘來——Jenny(左)患上懼學症時,幸有媽媽佩玲(右)作她最強的後盾。如今浴火重生,不單Jenny覺得快慰,佩玲亦有苦盡甘來之感。(黃志東攝) 脫離教育制度感迷惘 猶幸從小到大,Jenny也是一個很自律自覺的人,亦很喜歡發掘新事物,因此自學對她來說,不算太困難,父母也完全放手,不為女兒添加任何壓力。那麼,這種自學模式,豈不是很理想嗎?佩玲卻搖搖頭。「脫離了教育制度,我們很無安全感的。Jenny也曾迷惘地問我們,她下一步會怎樣?但我和丈夫也答不出,一來我們自己未經歷過在家自學,二來香港也不盛行,身邊無朋友有這方面的經驗。這樣一家人又衍生出另類的壓力,覺得一切也很不實在」。 Jenny也認同媽媽所言,從來沒有感到輕鬆過,「在家自學,我學會了什麼,怎樣去告訴人呢?誰相信我懂?沒有認可學歷,將來我可以做什麼工作?有人肯聘請我嗎?這種不知怎算好的心態,也維持了很久」。 機緣巧合接觸中文寫作 恍如置身漆黑隧道、看不見盡頭的Jenny,其間一直透過寫作去抒發情感,沒料到,上天就藉着她的創作天賦,給她打開一扇窗。在機緣巧合下,Jenny認識了一名非常有心的文學雜誌社創辦人,並以「小助手」的身分,隨他到不同學校舉辦中文寫作班,「估不到我會用這個身分重新踏入校園,也很感激他讓我作旁聽生,這亦是我其中一個自學方式」。 自小愛閱讀——小時候的Jenny,已經是一名書蟲,最喜歡到圖書館打書釘。(受訪者提供) 獲獎如強心針 出繪本鼓勵人 2019年,Jenny更在一個小說創作比賽中奪獎,這個獎項,猶如一劑良藥,把她起死回生,「因為得了獎,主辦單位把我的作品輯錄在一本小說集內,我很開心。我覺得自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自信心慢慢提升,情緒也逐步改善」。 小說獲獎——2019年,Jenny在時任教育局長楊潤雄(左)手上接過小說創作比賽的獎狀,亦因為這個獎項,令她重建自信。(受訪者提供) 揮別憂鬱絕望的日子,Jenny重新與外界接軌,她半職做鋼琴教師、補習導師之餘,在去年9月,更展開大學生生涯,「我現在於都會大學兼讀中國語言及文學文學士課程,如果進度理想,有望兩三年內可以畢業」。 兼職教琴——琴技了得的Jenny,現在是兼職鋼琴教師。(黃志東攝) 雖然兜兜轉轉,走過不少冤枉路,但Jenny慶幸自己最終找到出路,遂決定把這段歷煉化成繪本《我是怪狐狸嗎?》,藉以鼓勵一班仍身陷迷陣的同路人。Jenny透露,此書講述一隻天生單純,不像其他狐狸般機智、貪心和狡猾的「怪狐狸」,牠因為被同伴排擠,於是孤身離開族群,獨自尋找容身之所,途中遇上一隻樂天知命的巨熊,令「怪狐狸」有所頓悟,明白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毋須被世界定型,「我曾經也覺得自己是群體中多出來的一個,因為我跟其他人,總是格格不入。但現在我卻領悟到,其實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一面,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開心活出自己就是了」。 INFO:《我是怪狐狸嗎?》 作者︰陳梓盈 繪者︰Tehilla.N 出版︰萌動繪本叢書 定價︰$150 詳情︰[email protected] 專家之言:上學焦慮 留家無恙 患者多品學兼優 臨牀心理學家葉妙妍指出,懼學症除了跟抑鬱症有密切關連,和不同的焦慮症包括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和廣泛性焦慮症亦息息相關。患者每逢上學日,焦慮的情緒便會令身體出現連串病徵,包括頭痛、暈眩、惡心、嘔吐、胃痛、腹痛、抽筋、發燒或寢食不安等,但只要留家休息,就不藥而癒。「這類孩子並非懶惰、貪玩或討厭學習,相反,往往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不過,他們的性格大多偏向緊張、膽怯、敏感及內向,做事認真、要求高,甚至追求完美,比較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葉妙妍(受訪者提供) 她又謂,當家長發現子女懼怕上學,切忌打罵,可先鼓勵他們表達內心感受,嘗試找出原因。除了跟學校教師保持緊密聯繫,也可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可以透過學校社工、心理學家、輔導員等幫忙,讓孩子逐步克服恐懼,重新適應校園生活」。 文︰沈雅詩 場地提供︰Aura Music Studio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9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增強抗逆力 學Sammi追夢

  早前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多次獲提名最佳女主角獎都落空的鄭秀文(Sammi),今次終於一嘗心願,達成夢想,奪得影后殊榮。「最佳女主角這個獎對我來說,從來好像遙不可及,但又好像一步之遙。」走上影后寶座的路途並不平坦,而相信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夢想,但有幾多人能夠走到最後呢?鄭秀文又說:「很想跟天下間有夢想的人說聲,追尋夢想困難重重,請記着這個畫面,夢想是留給不放棄和堅持的人。」 孩子有夢想當然是好事,惟「追尋夢想,困難重重」,過程中必定有很多挫折和逆境。家長如何裝備孩子,面對當中的壓力、負面情緒和失敗,堅持不輕言放棄呢?美國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就建議,家長可以循「二加一減」的方向,增強孩子的抗逆力,保持追逐夢想的「初心」: 二加:增加孩子個人「核心能力」 家長當然希望,孩子隨着成長,能夠理性地決定自己的行為或想做的事,以及有效面對和處理壓力。研究指出,察覺和管理自己的情緒,面對困難時懂得思考解難,忍耐等待不衝動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核心能力」。如果能在早年好好培育這些「核心能力」,可以為孩子的成長打好基礎,更有追夢的資本。 (圖:黃清渝) 二加:增加與孩子的親密互動 人類是群居的生物,即使家長多希望孩子有理性自決的能力,首要重視的還是家長對孩子的關懷培育。經過多年的研究,哈佛學者指出家長與孩子頻繁、親密而「有來有往」的互動,對孩子的「核心能力」發展相當重要,有助裝備他們面對壓力和挑戰。 (圖:黃清渝) 一減:減少不必要的壓力來源 壓力經常帶給人一個負面的印象,為孩子帶來負面的情緒;但正所謂「你有壓力,我都有壓力」,壓力其實避無可避。適當水平的壓力其實有助孩子健康成長,因此如何應對壓力來源和調節壓力的水平,以及預防孩子因過度、不必要的壓力而倒下,家長的調節工夫實在相當重要。 十多年前,鄭秀文在拍罷《長恨歌》後患上抑鬱症,後來接觸了宗教信仰。她在得獎後感謝天主沒有讓自己一路順風,反而學懂謙卑、柔和。原本聲音溫婉的她,忽然語氣高昂起來:「但現在我柔和不了,今晚真是很開心,終於不用默默陪跑,終於可以昂首衝線!」有着「二加一減」配合,逆境就是學習的機會,使孩子在經歷中成長,更能邁向夢想衝線。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12歲女童被同學謀殺事件

大家好,上期專欄我在文末提到,德國近期有一宗「12歲女童被同齡兒童謀殺」事件——注意,以下內容有可能引起不安。3月中某個周六,一名12歲女童到朋友家中作客後失蹤,家人當日立即報警。翌日,警方在遇害女童所住城鎮火車站附近的山邊發現屍體,據報身上有超過數十處刀傷,因出血過多致死。 12、13歲閨密行兇 案件一時間轟動整個北威州,我連忙向來自該城鎮的朋友打聽。根據他的小道消息,兇手是受害人的兩名閨密,分別12和13歲,加害當晚甚至曾致電死者母親,詢問其女兒是否已經到家。聽到這種行徑,我頓感毛骨悚然。後來警方放出的消息也指出兇手確是受害人的校內好友,鑑證科在她們的手機發現曾搜索過關鍵字「刑事責任歲數」,在警方的交叉盤問下,兩名兇手最終承認是有預謀犯案。兩人從被逮捕後便由政府接管,可能會被判入兒童院或精神復康中心(在德國,14歲以下的人仍是兒童,法律上並不能判處任何刑事責任)。受害人家屬在兩周後舉行了葬禮,這件轟動一時的案件也在一片惋惜下迅速落幕。 可是,這並沒有減退社會熱切的討論。首先在事件初期,兇手和受害人都被網民「起底」,照片和社交平台帳號均被推上熱搜,所以我的朋友才獲得小道消息,並推斷出犯案動機。最初的內容還提及過校園欺凌,但很快被政府干預,為了公平審訊及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後來有關事件的照片都必須為相關人物「打格仔」,報道也不再重點跟進犯案細節,亦未有太多筆墨提及犯案動機。 不少兒童和青少年犯罪的著作,例如Jenkins在1969年出版的《兒童行為問題之心理類型》(Classification of behavior problems of children),均提出未成年人犯罪涵蓋生理、心理、社會因素。比如有些人因受疾病或藥物影響,情緒容易激動;性格在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挑戰下,有可能出現缺陷或異常;兒童若在充斥暴力的成長環境裏耳濡目染,也有可能被潛移默化。背後成因複雜,故在短短1個多月內案情未有更多論述,我並不意外。 免刑責法例是否與時並進? 相比案中枝節,人們比較關注「刑責歲數是否需要降低」。不少記者找來法律界人士分享意見,他們多傾向維持14歲的界線,表明那些犯案的未成年人其實更需要心理治療和重新教育。我也跟爺爺探討過,他表示並不意外,作為退休校長的他說其實德國每年都發生類似事件,據爺爺所講,2022年就有7宗14歲以下未成年人殺害兒童事件。也許是爺爺見慣大風大浪,反而嘲諷我大驚小怪,他安慰道在8000萬人口的國家裏,類似事件仍屬少數,而且大都發生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裏,多涉及種族歧視或社會融合等問題。但我不像爺爺那般幾經滄海,只站在母親的角度去想,如果立法可以對以後一些腦子發熱的未成年人多一點阻嚇作用,我仍會支持,類似事件真的一件還嫌太多。 若從社會學角度出發,社會的環境比50年前變化太大了,如今的14歲可以跟50年前的14歲相提並論嗎?我現在到德國初中任教,裏面的學生全部比我高大強壯;在智能手機不離手的年代裏,純粹的童年還存在嗎?以上純粹我的社會觀察,並沒有深入的理論依據。下期我們聊一些輕鬆的,比如在德國科隆的朱古力博物館,再會!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