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教師專業操守指引

王師奶雖說讓兒女自由選擇大學所修科目,但也確曾勸B女不要選讀教育大學,因為教師是高危行業。社會發生任何麻煩都入教師數,中、英語文程度低,就話教師唔識教,學生講粗口又話係教師教,有人話要在課室安裝錄影機,錄低教師每一句話,稍有差池,可作呈堂證供。小婦人總覺得教師四面風雨,分分鐘死咗都唔知點死。 睇完《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從字面看來,似乎又唔係咁得人驚。它有以下8項準則: (一)專業信念 (二)恪守法治 (三)以身作則 (四﹚廉潔公正 (五﹚盡忠職守 (六﹚關愛學生 (七﹚尊重私隱 (八﹚維護專業 樹正不怕影斜 毋須驚恐 依王師奶看來,這8項要求是很普通的做人守則,是人人都要遵守的。教師這行業有點特殊,因為傳業授道,一言一行直接影響下一代,所以對教師的要求比一般人高。王師奶泛評8項指引,認為秉持專業態度和精神,落實立德樹人目標,誰曰不宜;正確理解國家歷史與發展基本知識,是每個國民的基本責任,身為教師當然有責任培養學生正確國家觀念、國民身分認同;以身作則是耳熟能詳的「身教」,父母做好榜樣給兒女,教師敦品勵行給學生一個楷模;廉潔是每個人的基本責任,你不貪,我不濫,維持社會公義;盡忠職守是每個崗位的基本責任,毋庸叮囑;關愛學生是從事教育的初心,毋須强調;尊重別人私隱,不是對教師的獨特要求;維護專業,每個行業都有特別要求,做教師當然要和家長合作,更不應發放無根據的信息。這8項指引真是普通過普通。樹正不怕影斜,教師們毋須驚恐。 蔡若蓮局長接受電台訪問,她的一句,並非要求教師懂得「飛天遁地」,證明她科班出身,接地氣,她一定也曾仔細考慮過這8項指引不用有「飛天遁地」之能都可做到。當然,文字是死的,要砌你總有砌你的空間,不過,教育當局根本不會刻意砌人。例如局長在訪問中表示,教師教學時要正確,不偏頗,因教育會潛移默化,會對學生造成好大影響,如議題未有在歷史上判斷誰是誰非,教師就不應妄下判斷。正確,不偏頗,絕對應該,但歷史上有萬千議題並未判定誰是誰非,而且也沒有一本法定的書判定哪一歷史議題是對是錯。局長三番四次說明社交平台非私人空間,既然有言在先,教師們又何必强而為之?搞對抗,徒添戾氣,香港真需要和平融洽的氣氛。 投訴要堂堂正正 匿名多流弊 走筆至此,王師奶對接納匿名投訴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小婦人唔反對投訴,但投訴要堂堂正正,不可誣衊。匿名投訴好多流弊,插贜嫁禍又得,生安白造又得,遇到一兩個曳仔,怨恨你平時管得太嚴,畀分畀得太緊,可以玩吓你,等教育局開file查你。你在明,他在暗,可能查完無事,總之黃鱔上沙灘,唔死一身潺。廉政公署不接納匿名投訴,但對堂堂正正的投訴人絕對保密;監警會對匿名投訴只「知會」,不審核。局長,這是全港教師心頭一把鎖,解開與否,在你一念。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周守仁主教的期望

讀小學時,如果要寫時光飛逝,老師會教我們以「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去形容。今時今日仍這樣說實在out得好緊要,一支箭有幾快吖,起碼都要超音速才算合格。閒話說完,原來周守仁主教已上任1年,時間真係超音速呀!王師奶讀中二時做了天主教徒,叨3任同為天主教徒的特首的光,我們算是同道中人,行走同一條路,都是周主教牧養的羊。 周主教早前接受九龍華仁1972年屆50周年紀念冊採訪隊訪問,當中提及反修例事件中約四成被捕者是學生(這數字嚇到王師奶腳軟),不少年輕人正在服刑,周主教認為他們需要讀書,不可浪費光陰,但政府資助不足,希望透過籌款獲得更多資源;又指教區正與政府和不同組織合作,研究如何協助釋囚。他相信香港需要復元及治療,預計復元路漫長,希望大家不要「躺平」。 周主教是入世的,從事教育工作多年。他心疼服刑者中有大量學生,出獄後不為學校接納;過了讀書年齡想找工作,又受僱主歧視,所以他呼籲社會大眾不要「躺平」。這是仁者之心,是遠勝七級浮屠的善舉,是牧者的慈悲。很開心知道警務處長和懲教署長都願意協助,而且親自落手落腳去做。又知道明愛專上學院可提供職前技能訓練,又伙拍為反修例案件被捕青年提供輔導的「蛻變計劃」,以及港大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合作。得道多助,相信有一定成果。小婦人有少少失望,點解唔見有僱主團體或辦學團體響應?你們才是這些青年重入社會、重入學校的救生圈呀,周主教期望你們不要「躺平」。 盼長者聽青年辛酸 周主教在訪問中曾有發人深省的一問:「為什麼(年輕人)會搞破壞?」他更進一步解釋:「當時他們(年輕人)覺得有需要這樣做,這關乎他們的將來。希望長者也聽聽青少年的辛酸。」周主教這一問,雖然是對年輕人的了解和體諒,但可能被偏頗立場的人列入「黃絲」黑名單。樹正不怕影斜,修道人只問良心,話之你拋低的是黑絲、白絲、彩虹絲。周主教說現時很多年輕教友不願返聖堂,且有很多不滿:「對自己前途沒多大希望,對香港前景覺得黯淡,看不到教會扮演什麽角色,於是孤立自己,現時香港最大的危機是不同群體都只想自己的利益。」周主教最後說「我們不可以躺平……我們要給香港時間和空間」。 當主教真不容易,要顧住政治立場,千祈唔好踩到紅線。曾蔭權當年競選特首口號是「我會做好呢份工」,做好份工不難,只要勤勤力力,聽聽話話,唯唯諾諾,前yes後yes,一定可以修成正果。主教不是一份工啊!他是牧者,是靈魂導師,是良心的呼喚者,如果與惡魔糾纏,他可能是殉道者。反修例期間,最觸動王師奶的是一群14、15歲的女學生,手牽手站在校門外唱歌,她們眼中有淚,眼神迷惘、迷惘、迷惘……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葉玉如一士諤諤

葉玉如是科大第五任校長,也是香港資助大學的首個女校長。她百分百是土產,中學就讀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留學美國,獲哈佛博士。科大成立於1991年,她在1993年加入,經歷4任校長,是四朝元老,看着科大成長,參與施肥灌溉;她本身亦與科大一起長大,歷經科大前4任校長領導才能的薰陶,取長捨短,相信在她帶領下,科大會有更大成就。科大是一所年輕大學,31年來成長迅速,躋身世界名牌大學之列,2023年QS世界排名榜,科大列第40名;與美國西北大學合辦的KHEMBA課程,更11度榮膺世界第一,是香港教育史值得驕傲的一頁。 公開認同科大學生會地位 今年11月8日,葉玉如上任後首次與傳媒見面,她稱在科大任職近30年,「對學校非常有感情」,上任後會訂立多個目標,包括吸納更多國際人才加入教學團隊,注重跟學生溝通,並說學生會與其他學生組織同樣得到大學認可。葉校長出席科大舉辦的「業界交流日」後表示,學生是學校的持份者,必須與他們有好的溝通,她會透過不同渠道與學生組織接觸。正當多所本港大學學生會先後不獲校方承認之際,她連番公開認同學生會在學校的地位,甚至說學生是學校的持份者,是王師奶說她「一士諤諤」的依據。 大學和學生割席的原因,主要與反修例運動時大學學生會的表態有關。也許年輕人衝動踩及學校的底線,不明白管理層有管理層的苦衷;也許學校當局順應時勢,急於表明立場以求自保。 誠如教育局長蔡若蓮所言,學校是社會縮影,社會出現大動亂,不可能不影響學生。蔡局長說得有理,至於每間大學如何處理是大學行政人員的事,這關乎決策者的胸襟、視野。有主張高壓,不承認學生會存在的合法化,手起刀落將存在了數十年的關係斬斷,無非想表明有乜冬瓜豆腐,一概與本校無關。小婦人不敢,亦無意批評學校的對錯,但學校、教師和學生確實存在不可分割的關係,正如葉玉如校長所說,學生是持份者。沒有了學生,這還是一所大學? 消除戾氣 溝通總比高壓好 王師奶忽然想到大禹治水的故事,他除了因公忘私,三過家門不入令人欽佩之外,他治水方法是疏導,因疏導而治水成功。教育比治水更複雜,但疏導解困原理之一,是把淤塞的地方清理,加上相互理性溝通,肯定比高壓手段好。高壓可解決於一時,受壓的一方怨憤之情不會消滅。與其讓戾氣長存於對壘氛圍,何不將教之育之的理想付諸行動。小婦人期望大學生們對學校尊重,自己守法,你們行將踏入社會,一切要自律。王師奶知道講就易,做起來就千絲萬縷,寄望葉玉如校長的「一士諤諤」做一個良好開始,為香港各大學提供另一個可選擇的相互尊重的途徑。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從顏寧回深圳做院長說起

要不是多倫多一個讀者的電郵,王師奶不會留意到顏寧這位傑出、不忘本、心懷祖國的女科學家。讀者介紹她的威水史:200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修讀分子生物學,獲博士學位,留校研究。2007年,不足30歲時回清華任職,是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2017年,接受普林斯頓邀請任生物學系終身講席教授。201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21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是中國著名結構生物學家,研究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她於本月1日宣布辭去普林斯頓教職,回國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小婦人衷心祝願她帶領祖國的精英在生物醫學上有更高成就。 謙遜胸懷 感恩美德 王師奶除了欽佩顏寧的卓越成就外,還有她「不忘本」的特質。據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統計,有90%中國博士生不回中國;顏寧不忘記自己是中國人,運用自己所學來帶領國家科學進步。她謙虛地在微博表示:「捫心自問,我今日取得了一些成就,並不見得是因為我更聰明、更勤奮,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為過去二十幾年我很幸運:我很幸運地始終處在最適合做科研的環境裏,很幸運地吸引到大批聰明能幹、鍾靈毓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後,並且很幸運地前後獲得了幾項『以人為本』的經費支持,可以讓我在最感興趣的科學世界裏自由探索,無拘無束。」她並沒有以為成功是靠自己天縱之才,沒有忘記美國普林斯頓良好的科研環境,一班和她一起鑽研的精英,又有足夠的經費支持。不要以為容易說出這些不忘本的話,這需要有一顆良善的心、謙遜的胸懷、感恩的美德。 從顏寧去深圳做醫學科學院院長,想起本港9間公立大學校長,他們當然有自己專業的顯赫成就,王師奶八卦,在網上查閱他們的博士學位在哪裏獲得,結果如下: 港大 張翔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中大 段崇智 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博士 科大 葉玉如 美國哈佛大學博士 城大 郭位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 理大 滕錦光 澳洲悉尼大學博士 浸大 衞炳江 美國馬里蘭大學博士 嶺大 鄭國漢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教大 張仁良 法國巴黎第六大學博士、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博士 都大 林群聲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修讀博士學位 9人中美國佔6人,澳洲、法國和英國皆有,是不是美國研究環境特佳?網上不少人讚美顏寧拋棄美國高職回國,但為什麼無乜人讚香港的大學校長?大細超,唔公道。有人問是不是和大學校長們的國籍有關,這是私隱,小婦人唔識答。王師奶總是心戚戚焉,中國國富民强,要乜有乜,何解獨缺栽培人才的土壤?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如楊振寧、李政道、崔琦、李遠哲、朱棣文、丁肇中、高錕,其科研事業都是在美國土壤上取得成就。中國人又唔係蠢過人,點解要畀美國佬獨領風騷? 顏寧有四字真言:「行勝於言」,即係話唔好得把口,行動最實際。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何謂「有損校譽」?

校譽最簡單的解釋是學校的聲譽,所以校董會、校長、教師,甚至學生都會努力保護校譽,讓它被欣賞、被讚美。保護學校良好聲譽是應該的,但以王師奶所見所聞,一般所謂保護校譽的行動大多適得其反,措施往往都短視,不敢面對事實,將見不得人的醜事踢入地氈底,芝麻成就則大鑼大鼓,報喜不報憂。 保護校譽≠報喜不報憂 真人真事,姨甥女任教的一間小學,《教師須知》規定在學校發生意外,任何人都不准打999召救護車(俗稱白車),而應先召聖若翰救傷車,打999召白車要先得校長批准。王師奶直腸直肚,以為發生意外如撞穿頭、跌斷骨或流血不止,最快捷梗係打999啦,何以要搵聖若翰打前鋒?姨甥女話洞悉世情的資深教師說:打999,警車及白車多數齊齊到,兩車警號WeeWooWeeWoo響徹雲霄,驚動街坊鄰里。一般印象,警車到的地方,唔慌好嘢;為保校譽,所以寧選聖若翰墊底,無可奈何才call白車。用心良苦啊!倘若意外事因拖延失誤而引致死亡,一定會被社會責難處理不當,那才真是「有損校譽」。 1982年,監獄署改名懲教署,這小小的一個改名行動並沒有引起社會人士太大注意,但對香港監獄文化卻是徹底的改變。更貼切地反映部門不再單純監禁囚犯,而是「懲」和「教」並重。在懲罰之餘,給予一條更生之路,這是菩薩心腸的慈悲。也正如警務處長蕭澤頤呼籲不要把年輕人逼埋牆角,他們已承擔法律後果,社會應給他們讀書或工作機會。懲教署已改過去百多年監獄署的懲罰文化,寓教於懲,所以懲教署常有年輕囚犯參加公開考試的消息。正當警務處和懲教署都積極寬待犯過錯誤的年輕人之際,身負教育重責的教育機構反而以「有損校譽」為名,將盼望重新上路的學生拒諸門外。沒有教之育之理想的學校,它的校譽值幾多錢一斤? 無教育理想則無校譽 港大葉兆輝教授曾處理一個個案,一名曾參與反修例運動被捕及定罪的大學生,被某大學以影響校譽為由「踢出校」。踢出校的決定僅基於學校利益,葉教授強調大學應有教無類,給予已承擔刑責並有悔意的學生機會,他說:「拒絕了學生,更加破壞校譽。」他希望各大學(王師奶認為應包括中學)未來處理反修例定罪學生學籍時,考慮懲教人員等多方面意見,了解學生成長及為人,寬容處理,並以學生最大利益作決定。葉教授厚道,不指出懼怕「有損校譽」的大學是哪一間,又以阿M(化名)代替被踢出校的學生。幸好阿M爭氣,家人支持,懲教署寬容,葉教授協助,警務處長開明,阿M成功考入了另一間大學。 王師奶祝福阿M前程萬里,向有心人如葉教授等人致意,也期望從事教育的人有赤子之心,不要以鐵板的冰冷手段去自損校譽,否則在懲教署和警務處首長面前無地自容。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蔡若蓮和蕭澤頤的人話

王師奶看到兩則新聞,驚喜交集,因為教育局長蔡若蓮和警務處長蕭澤頤都說了人話,和一般的官腔很不同。「請說人話」一度是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名句,也讓巴裔記者利君雅的人生添加變數。她一度被稱為新聞女神、良心記者,她是否足夠資格獲此美譽是另一回事,但也顯示高官們身在其位時說的話,讓部分人有「不是人話」之嘆。 還教師一個公道 王師奶平素稱呼人少,得罪人多,原因是牛鬼蛇神隨街走,雞鳴狗盜滿天飛,人話聽得少,自然開口夾着脷,小婦人雖然稱讚人少,但遇到真心人講真心話仍會真心讚美。月前蔡若蓮局長上無綫節目《講清講楚》,提及2019年反修例風波,有人斥為教育之過,局長認為說法對教師和學校不公平。蔡局長說香港教育有很多優勢,學生在國際表現名列前茅,教師非常專業;社會出現大動亂,不可能不影響學生,學校是社會縮影。 旨哉斯言,局長這番話令小婦人眼前一亮,狠狠地摑了一些立法會議員一巴掌。那些人聽到名校學生講粗口,就話粗口是教師教的,唔單止要罰教師,仲要罰埋學校。堂堂議事重地的立法會,充斥着如此水準不堪的議員,令人搖頭。忽然聽到蔡局長的人話,不枉小婦人曾讚她是唯一紅褲科班,打木人巷出來的局長。至於有人問:「係唔係所有教師都是好教師?你王師奶偏幫教師。」王師奶十多年學生生涯經驗,當然經歷過良師和求求其其誤人子弟的人之患,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小婦人不會揞住良心講假話。信手舉例,寫批評教師不專業的文字〈真有這樣的教師?〉和〈阿sir,你好hea〉。蔡局長今次算還大部分教師一個公道。 給被捕青年一個機會 第二則新聞是,警務處長蕭澤頤呼籲社會給反修例被捕青年機會,若逼青年「埋牆角」,最終受害不止是青年,而是由整個社會「找數」。嘩!一個隨時可拉人封艇的警務處長說出連勞工及福利局長都不會說的人話,王師奶如聽仙樂耳暫明,腦海浮現出儒將的風采。心中暗想:香港有幸,出咗個咁有遠見、心胸廣闊、不專門講打講殺的警務處長。蕭處長說反修例事件至今3年,約有4000名學生被捕,多人判囚,警民關係一度緊張。處長被問如何協助反修例被捕年輕人重投社會,他說警方一直與不同團體合作,樂見各社團和學校給年輕人機會,他們已承擔法律後果,呼籲社會給他們讀書或工作機會。 王師奶善與人同,希望高官們說真話說人話。迄今為止,向講緊人話的蔡若蓮局長和蕭澤頤處長salute。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向葉兆輝教授致敬

葉兆輝是大學教授、學者,王師奶是牛頭角一匹婦,地位懸殊,只能高山仰止。小婦人一向「筆」舌招尤,惹下牙齒痕唔少,曾有一次開罪葉教授。吳克儉任教育局長末期,曾開記者招待會,表示學童自殺成因有很多,否認與「教育系統」有直接關係,當時葉教授站在吳克儉身旁,默不作聲。不論什麼理由,王師奶認為站台就是認同,是為吳克儉的說法背書。王師奶頭腦簡單,認為直接和間接是文字遊戲,有關就是有關,黃河水都洗唔清。官員又好,學者又好,要有腰骨,不可移花接木,講吓講吓,吳克儉仲話要安排教師做學童自殺的「守門人」。 關心被捕青年前途 王師奶唔知有無誤解葉教授,但他風度翩翩,不怪小婦人下筆無狀,還於月前因本欄一篇文字來信討論,並告知對被判入獄青年的前途念茲在茲。小婦人愧怍之餘,為葉教授對青年學子的關愛致敬。真正的學者固然要真材實料,最重要是有仁愛之心,對社會關懷,對弱勢社群有同理心,讓無助的人感受到暖意。打着學者旗號招搖過市的人不少,做政客甚至淪為政棍者有之,借報章專欄教人買股票而牟取私利者有之,為政府政策出賣操守而鳴鑼喝道者有之。所以小婦人敬重學者之餘,經常帶放大鏡觀之察之。 為掙扎邊緣的人燃起亮光 日前拜讀葉教授在《明報》一篇名為〈用行動創造希望〉的文章,呼籲積極面對自殺問題,為在掙扎邊緣的人燃起亮光,關心他人並心懷信念,主動為我們社區以至整個世界,在防止自殺這挑戰中出一分力。就憑呼籲的幾句話,加上多年在防止自殺的實際行動,王師奶感到香港仍有痌瘝在抱、慈悲滿懷的善心人。葉教授,小婦人為你的仁心喝采,向你salute,也為十步之內必有芳草而愉悅。 葉教授在文章中提及港大和賽馬會成立的防止自殺研究中心20年來有關自殺的數據,本港共約有2萬人自殺。疫情措施帶來不少壓力,如孤獨、焦慮、經濟;年輕家庭移民外地,長者有被遺棄的擔憂。王師奶最關心的是15歲以下的自殺率(每10萬人)從2019年的0.7、2020年的1.3,增至2021年的1.7歷史新高,趨勢令人憂慮。15歲以下全部都是學生啊,葉教授說「自殺一個都嫌多」,旨哉斯言,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據知葉教授和他的團隊曾協助好幾個出獄後的年輕人重返校園或尋得一枝之棲,這是實際和積極的成果,遠勝七級浮屠。 附帶一筆,社會服務聯會總主任姚潔玲引用《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第五份報告》中的數字指出,2016至2018年共有59名兒童死於自殺,令最多學童輕生的原因是學業壓力。這數字除了狠狠地摑了正在優哉游哉,每月「揭」30本閒書的吳克儉一巴掌外,又將問題扯上學校、教師和家長身上。 再向「用行動創造希望」的葉兆輝教授致敬。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香港教育似扯大纜

香港教育立立亂,這邊廂話流失4000教師,開學半個月仍未埋齊班,成間學校倒瀉籮蟹,十個茶煲八個蓋;那邊廂學生移民,學生走咗2萬多,搞到有啲小學小一得小貓三四隻,校長們仲話未到頂,看來唔止縮班咁簡單,可能有殺校之災。立法會議員鄧飛話要向東南亞及內地招生,填補移民潮流失的空額。王師奶記憶所及,曹啓樂先生說過培僑書院在大灣區辦港人子弟學校,又話好多香港教師去應徵。小婦人真係畀呢啲消息搞到暈陀陀,𠵱家好似扯大纜比賽,扯來扯去都是自己人。 學童跨境如同虐待 王師奶本年1月11日曾在本欄寫過〈香港教育狂想曲〉,話學生因移民而退學,教師亦因移民而離職,滾水淥豬腸,兩頭縮,數目上雖非天衣無縫配合,但天生天養,一切自然調節,船到橋頭自然直。人算真不如天算,比例上教師走得更多,雖然傷疲盡起(退休教師代課),都仲係唔掂。王師奶一向認為跨境學童是殘忍的措施,人數過萬,羅湖出入境特設通道給學童過關,六七歲的孩子,背着重重的書包,坐火車到上水。上水站是另一個風景,泊滿校車等候跨境學童,未到學校已經折騰了個多小時,一個六七歲的孩子如何消受?放學了,交通情况調轉頭重演一次。這叫什麼?叫虐待,或者叫「善意的虐待」。奈何家長們喜愛港式教育,不惜舟車勞頓,所以北區學校曾經一位難求,加班又加班。 風水真係輪流轉,COVID-19一出,學校停課,港深斷絕來往,北區無晒跨境學生,於是縮班的縮班,合併的合併。王師奶本來認為是好事,不再有「虐待」出現,可是又出現教師飯碗問題。有人提議凍班(不減班數),保留教師人數;又有人冷冷的說:「唔夠學生梗係要裁員喇,有邊樣職業可以保你一世?」走筆至此,讀者會問:「又話教師唔夠?佢哋可以轉校㗎。」事情不是咁簡單,牽涉科目問題,唔通叫個教體育的教師去教英文咩!中學分科較細緻,調動就更加困難。 何謂「香港教育品牌」? 鄧飛議員話凍班只能「短期止咳」,王師奶是同意的,但不明何解要考慮引入東南亞及內地學生?香港教育主要服務香港學生,其他學生要來香港讀書只要符合法律規定,教育局不會拒人於千里外。至於香港有什麽優越條件吸引(不是你話引入就引入)外地兒童來港就讀是另一回事。鄧議員所指的東南亞可能是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印尼、緬甸等地(相信不包括新加坡),他們的子女來港讀書是寄宿還是父母陪同?香港有幾多間寄宿學校呢?至於內地生處境亦一樣,來港寄宿抑或父母陪讀?鄧議員說「10萬元學費一年,對很多內地家長不是負擔」。內地億萬富豪多的是,一瓶茅台都三幾萬,一年學費10萬確是濕濕碎。尊貴的議員們交遊者盡富貴中人,以為人人都視銀紙如廁紙。教育是不是專為這些人服務?你是教育界代表,一定深明教育的使命。王師奶不明鄧議員所說「(學校)數量急劇下降時,大家提起香港教育就想到『縮班殺校』,香港教育品牌就開始瓦解」的邏輯何在?教育質素的優良評估不在於學校數量,而在於內涵及方向。王師奶才疏,鄧議員可否解釋何謂「香港教育品牌」?反而對香港教育瓦解就有少少感應。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你的仔女有無「發爛渣」?

有日同C女行街,經過利源東街一玩具檔,看見一個約5、6歲的男孩,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得蠻而有力。唔止喊,仲雙手拍面,雙腳不斷跺地,目的是要媽媽給他買一部遊戲機。旁觀的有7、8個人,一個中年大媽衝口而出「發爛渣」3個字。C女不明「發爛渣」這詞的意思,要小婦人解釋。 父母如何應對 影響孩子一生 「發爛渣」是粤語,是一個十分妙於形容的形容詞,指超乎常理的態度和情緒。普通話好難搵到一個旗鼓相當的詞,勉強的只有「耍賴皮」,但論貼切程度,一個天,一個地,無得比。未入正題前,讀者或有興趣想知「發爛渣」這個詞的來源:據說廣州以前有一間涼茶舖,功效特別好,藥到病除,所以幫襯的人特別多,招致其他涼茶舖妒忌。其他涼茶舖的老闆趁該涼茶舖收工後傾倒涼茶的藥渣時,偷偷地研究該舖用的是什麼藥能客似雲來。 該店老闆知道這事十分生氣,為防止其他行家知道配方,於是在倒藥渣前都先「發爛藥渣」(打爛藥渣) ,慢慢演變成「發爛渣」一詞。 小孩子「發爛渣」的情况並不少見,玩具店(以前多是玩具檔)、糖果店,甚至文具店前都會見到小孩扭計買這樣買那樣。如果父母千依百順,係黃大仙有求必應,一定天下太平。小孩子習慣了有求必應,父母偶然一次不順意,小孩子就會使出渾身解數,初則不肯離開,繼而大哭,繼而聲嘶力竭地大哭,繼而坐地頓足,甚或捶心抓髮,不達目的不休,呢啲就叫「發爛渣」。此情此景,父母如何是好?此時此刻,父母的決定,影響孩子一生。如果父母在孩子一輪「發爛渣」攻勢之下投降,王師奶保證有第二輪第三輪甚至N輪不斷上演。唉!今時今日啲細路唔簡單㗎。「發爛渣」的上演與家庭教育有關,如果平素把孩子教育得聽從父母「合理」的話,教導他想獲得任何事物,都要以和平的態度提出訴求,而不是以橫蠻手段去强取,「發爛渣」的鬧劇不會上演。王師奶觀察所得,一般「發爛渣」孩子的家長一定包括下列3種: 父母忙事業 溺愛「金叵羅」 1. 「金叵羅」大過天,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如果他要天上的月亮,父母恨不得自己生對翅膀把月亮拉下來。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是天性,但要有節制,否則淪為溺愛,貽害他的一生。世有愚忠的臣子,亦有愚愛的父母。 2. 有些父母可能太忙,也許忙於事業,也許忙於自己享樂,根本無暇和孩子共處,全部交給外傭料理,有時幾日不見一面。愧疚之餘,唯有以物質補償,孩子要乜有乜,偶然一次不如所願,「發爛渣」鬧劇就會上演。 3. 鐵公雞鬥鐵公雞,有些家長平時唔識教孩子和平地講道理,見到孩子呼天搶地「發爛渣」,明知是孩子詭計,自己也動了真火,和孩子搞對抗,嘈到街知巷聞。王師奶無以名之,賜以嘉名「發爛渣對發爛渣」。 不要以為小孩子才會「發爛渣」,好多成人的富二代富三代都以不同方式「發爛渣」,好多豪門父母都啞仔食黃連,打橫吞咗佢。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培訓校董會成員 不得馬虎

除非係一個老爺一個兵的個體戶,否則所有商業機構都有董事會,上市公司更規定有法定董事會及非執行董事。學校雖非商業機構,但都設有校董會,負起領導和管理整間學校責任,包括財政、人事、教育方向等,責任至為重大。校董會如何組成,辦學團體當然是選賢與能,斷不會求求其其搵個賣缸瓦的外行人上馬。 人人都知教育重要,關乎社會、國家民族的興衰,人才的栽培,不能求求其其。一間學校,閒閒哋五六百人,較大規模的甚至近千,人數愈多,校董會責任愈大。教育局似乎不太介意校董會的質素,任由一些不懂教育的人去牽住數十名教師和近千的學生走。王師奶不會一竹篙橫掃一船人,仍有少數校董會是健全的,悲觀的估計,約有30%左右。觀乎過去出亂子的學校所見,都是校董會不懂事,或校監弄權;有些是校監一嚿雲,全不知學校運作,只係掛個名,事事仰賴校長,逼到教師走上絕路有之,辭職潮者有之。執筆至此,小婦人不禁悲從中來,教育是偉大崇高的工作,是作育英才的事業,香港是國際級城市,人才鼎盛,點解教育會咁一鑊泡㗎? 培訓3粒鐘速成校董? 王師奶處處與人為善,凡新官上場都寄予厚望,孫明揚如是,吳克儉如是,楊潤雄如是,新鮮熱辣的蔡若蓮亦如是,總給他們一段時間熱身,然後投入。同樣道理,小婦人曾對教統會主席雷添良有過期待。2021年5月他連任,第一個任期平平淡淡,卻也無大得失。可是第二任期,屬下校本管理政策專責小組,發表檢討報告,除擴大教育局「學校投訴覆檢委員團」職能,處理教師投訴,另一焦點是為校監及校董訂定培訓「軟指標」。這「軟指標」一出,嚇到小婦人暈倒,大喊:「香港教育玩完!」「軟指標」是規定校監首年培訓6小時,校董3小時。簡而言之,全無學歷要求,即使你ABC 3個字母都唔識,又或你的職業是理髮師或搞衛生的都唔拘,只要有辦學團體睇中你,只要接受6粒鐘培訓就可以做校監,3粒鐘就可以做校董。 上述例子可能有點極端,但的確合乎教統會規定。有人質疑所謂培訓時間過短,小組的解釋荒謬兼荒唐:因為校董和校監並非受薪,是義務工作,強制培訓會令有意做校董的人卻步,招募校董會難上加難。呢啲說話都講得出?你們置近千學子的前途何在?讓一群學生跟住班盲人騎瞎馬如臨深淵?雷添良先生,這叫削足適履呀。香港教育有心人不少,有學問的人不少,不能讓所謂「軟指標」戕害香港教育下去,雷添良主席,不要做香港教育罪人。 王師奶在此呼籲天主教香港教區、聖公會、中華基督教會、循道衛理會、東華三院、保良局等較具規模的辦學團體,一定要不斷自行培訓校董會成員,提高要求,讓他們成為稱職的、懂事的校董會董事,將校政健全地推行,將教育辦好。附加一句:不要囿於狹隘的宗教觀念,只要是人才而有心教育,就邀請加入;慈善團體如東華、保良局也不一定要主席和總理才可以做校監、校董的。心胸放寬,天地更闊。 但願「係咁意」6粒鐘和3粒鐘培訓校監校董的「軟指標」不復存在。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