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樂樂:假如世界沒有手機

友人傳來一幅四格漫畫,大意是說有兩隻正在覓食的鳥兒在田邊欄柵談天,一隻鳥兒問道:「佇立在田園中央的是農夫嗎?」身旁睿智的鳥兒答道:「他沒有在低頭看手機,明顯只是個稻草人罷了。」這漫畫很有意思,令人反思究竟是人類在利用手機,抑或是手機在操控着人類呢? 這也令我想起一本由Danny Wallace創作的英文兒童圖書The Day The Screens Went Blank。故事講述有一天,Stella一家發現電子產品突然失靈,電視、智能手機、電腦等完全沒有反應,所有電子屏幕一片漆黑。Stella父母頓時若有所失;學校教師們也慌張地尋找教學對策;街上路人不斷在埋首按手機,希望手機盡快回復正常。 The Day The Screens Went Blank(網上圖片) 作者:Danny Wallace 記不起日程 無親友聯絡方法 沒有智能手機代勞記錄和提醒,人們根本記不起自己的日常行程,更遑論親人朋友的聯絡方法;連接不上互聯網,所有資訊查問無門,人們腦海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電子支付系統再無用武之地,所有商店和食肆只收取現金。Stella一家想起獨居在數百英里外的祖母,她行動不便,超市大排長龍,他們擔心她沒有足夠的糧食。此前,Stella一家會定期跟祖母視像通話,但這次根本無法聯絡到祖母了,因此,他們決定展開探望祖母的旅程。不過,車上的電子導航罷工,紙本地圖又遍尋不獲,可預視這趟旅程殊不簡單。 首先,車子誤墮泥濘路,為了讓車子脫險,Stella爸爸弄得泥濘滿身,臭氣熏天。然後,飢腸轆轆的Stella一家到餐館吃炸魚薯條充飢,但由於身上沒有足夠現金,無奈之下要吃「霸王餐」,趁店員不在拔足逃跑。幸好,他們遇到了善良的農夫Uncle Tony和老婦人Ellie,不僅為他們提供食物,讓他們借宿一宵,更借他們汽車和汽油。經歷了重重難關,最後,他們才可與祖母相聚。 重拾閱讀樂趣 緊記重要時刻 沒有智能手機的日子,Stella的弟弟Teddy一直喊悶,但沒有電子屏幕的引誘,他重拾了看圖書、到公園玩和角色扮演等樂趣。 沒有智能手機的日子,Stella發現媽媽竟然懂得更換汽車輪胎,雖然Stella很希望能用手機替帥氣的媽媽拍照紀念,但這刻只能記在心裏。她想起手機還未盛行之前,人們不會輕易按下相機快門,因為冲曬照片的成本高,當時的人應該會很努力地記下重要的時刻。 沒有智能手機的日子,Stella開始思考,為何一直只跟祖母視像通訊,而不是親身探望祖母?她喜歡與祖母相處,因為祖母教她屏幕上體驗不到的東西,例如栽種植物、焗麵包和如何與人相處交談等。 身為父母,我們常常想方設法限制子女接觸電子屏幕的時間和內容,但我們又有沒有檢討自己埋首看手機的時候,似乎更像染上了手機毒癮?知道有些家庭每個星期或每個月都設無手機日,如果在任何情况下犯了規,便要接受懲罰。這是個不錯的示範。除了世界讀書日、世界環境日外,可能更要推廣世界無屏幕日,讓大家放下電子產品,親身接近家人、朋友和大自然。 文︰Carol Ma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媽媽的懊悔

上篇文章提及我在復活節參加了退修營,這個由香港梅村舉辦的4日3夜營,給了我很多的滋養和反思。我們在法師帶領下遠離繁囂,放慢腳步,接受大自然的洗滌,學習擁抱每時每刻當下的幸福。 幸福去到第三天,我卻漸感不安。營中每天都有分享感受的環節,頭兩天我都是如佛般的平安,第三天我卻像小孩般淚腺決堤,告訴組員們胸中被大石壓住。事後回想,壓着我的是一份突襲的懊悔。但一般人聽來,也許會覺得觸動我的那件事尋常而微小。 教兒子邊吃邊換衫「偷時間」 我談的,是孩子用早餐一事。趕出門上學,是香港大多數孩子和家長的每早常規。我兩個兒子個性迥異,老大是急先鋒,出門快手快腳,喜歡早人一步到校。弟弟卻是慢郎中,由起牀到出門死線有40分鐘,他總是滋滋悠悠吃早餐,吃到一半上大號,去完廁所就只剩10分鐘。我不想他減少睡眠,也不想他抑壓去廁所的需要,唯有教他盡量「偷時間」,在如廁後的短短時間內,吃完早餐兼換衫出門。 「偷時間」其實就是在同時同步執行幾件事。我教阿仔,先咬一啖食物,嘴巴咀嚼的時候,手是閒着的,可以「偷」這個空檔去換上衣。到吞了口中餐,雙手就拿起食物再咬一口,然後又繼續換褲子、穿襪子,餘此類推。 細佬由小二復常至現在小三,都保持着大半時間歎慢板、最後10分鐘裙拉褲甩的模式,沒想過為了減少最後的狼狽而在前半部分提速。倒是在最後趕急時,他都會主動按媽媽的教法,邊吃東西邊換衫——儘管在「切換」進食和其他任務的一刻,其實他常常會楞住,忘記接下來要做哪一樣,實際上未必「慳」到太多時間…… 我們在禪修營裏的一大學習,是「同一時間只專注一件事」。專注自己的五感,專注此時此刻,察覺當下的環境和身心狀態。行禪時,我們悠閒地走,覺知自己的每一步,覺知與大地的碰觸、當刻身體的狀態。食禪時,我們慢慢進食,真正品嘗每口食物的味道,充分咀嚼而非匆忙吞嚥。當我們這麼做,就能感受進食的幸福,連結當刻的安詳自在。 這不是我初次接觸食禪的概念,但「腦袋知道」從來不等於「心靈收到」。在梅村的認真實踐,令我深切感受到那份可貴的幸福。隨着幸福感累積,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日常,包括「教曉」孩子「一心多用」這件事。 奪去原本享受進食的幸福 我像個發現自己做錯事的孩子,嗚咽着對組員說:「這幾天在梅村,我體會了什麼是幸福,卻發現自己原來奪去了孩子原本就擁有的幸福!享受進食是他的本性,我卻教他背道而馳……而即使我不教他,在講求速度的社會中,他也會接受類似的教化……」那一刻,我深深感到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自己的懊悔和無力。 讓情緒釋放後,我慢慢平靜下來,以許願的形式應對內心的無力。「也許這刻我沒辦法解決這個矛盾,我唯有交託,相信孩子會有他的造化。將來,也許他會透過其他的因緣,遇上不同的學習,從頭擁抱這份幸福,當中不必通過我。」 害怕自己錯鑄孩子的將來,是父母常見的心魔,只是不同人的魔咒不同,這天我也遇上了。同時,感恩這次懊悔,它提醒我勇敢接受自己可以犯錯,甚至接受自己也可能會非蓄意地傷害孩子,孩子不會這麼容易就垮了。不要把自己、或自己的錯看得太大,不要小看孩子的生命力和上天的引領。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父母介入比賽礙孩子發展

觀察到許多家長都介入兒女的比賽和訓練,雖然很多家長都知道會有反效果,意識到要忍耐,但每次到最後總會重蹈覆轍。當父母過度介入比賽和訓練時,他們可能會通過過度指示、給出答案、干涉孩子的決策等方式,去影響孩子的表現和思考方式。這樣做可能會使孩子變得依賴父母的決策,而並不是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去學習和成長。 美網球員:賽前避免與家人溝通 較早前世界排名12的美國網球員Frances Tiafoe在一個賽前記者會上被記者問到他怎樣部署賽前心理狀態,他隨即答道:「盡量避免與家人父母溝通!」他隨即笑道不是對父母不敬的意思,而是他也認為父母會比教練團隊投放更多的私人情感,往往會有過多的控制,或主觀角度,批評會來得比較嚴厲,限制了孩子比賽的獨立思考能力。 但與此同時父母對運動員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家長通過給予經濟支援和鼓勵,營造健康的家庭環境和良好訓練條件,幫助運動員實現夢想。此外,父母能培養運動員積極的態度,以及堅強健康的人格特質、意志力、紀律和自我約束能力。只要不過度介入,孩子會有更多的機會獨立思考、獨立決策,並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這樣可以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獨立。 正因為如此,父母對運動員的影響有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效果,有利亦有弊,以下是一些建議: 1. 多鼓勵 孩子得到家人的鼓勵後,可以令自己堅強,自信心增加和心理素質提升。 2. 提供不同的觀點與分析角度 父母可提供不同事物的觀點和看法,從不同角度分析不同的觀點。 3. 培養動機 建立動機是很重要的,是不斷努力的動力泉源,對將來運動員的道路提供了長期激勵競爭的自我奮鬥能力。 4. 培育信息分類能力 為孩子提供更多的信息分類訓練,呈現解題思維方法,尋找事物之間的共通點,培養孩子的分類能力。 5. 戰略遊戲思考訓練 玩一些具有挑戰和策略的遊戲,比如象棋遊戲和智力遊戲,讓孩子學習分析和組織策略。 不同的家庭背景,對年輕運動員的將來有正面和負面影響,父母對運動員有很多期待,給予孩子很大的壓力。此外,父母的束縛和過度干預也會導致孩子喪失獨立自主,從而影響個人的發展。因此,作為父母,當參與孩子的比賽和訓練時,應該要提供適度的支持和建議,但要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去發展自己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從生活中學習

學以致用,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習,這套理念,沒有人會反對,只是到了教育現場,有時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執行實踐,於是孩子對課堂的學習也逐漸失去了興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信,實用及與生活相關的課程是一個幸福校園應該具備的內涵。教師應該怎樣做,才可以把課堂學習扣連到日常生活呢? 本欄4月份一連兩篇文章探討了happy school的元素,今次再討論教科文組織於幸福學校框架下提倡的22項指標之一:實用、相關和吸引的學習內容(​​useful, relevant and engaging learning content)。教科文組織分享了一名越南中學生的感想: 知識要運用才是力量 「如果我們為了保護環境而學習生物學,而有些同學在考試中取得很高的分數,但現實中他們卻在街上隨處丟垃圾,你會怎麼想?我們一定要強調,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我們的生活,幫助國家發展。我們不是為了要成為一個天才或者令腦袋變大而學習!」他還引述了美國作家兼演說家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名句:「知識要運用才是力量(Knowledge isn't power until it is applied)。」 教科文組織提出,課程設計應該要反映當代相關的事,並在教師引導下扣連到學生的生活。幸福學校框架更進一步提出跨學科學習,列舉了芬蘭的經驗為例子,該國自2015年引入「按主題施教」(teaching by topic),擺脫慣性的「按學科施教」的傳統,背後理念就是讓學習更能應用於日常生活,為學生將來工作做更好的準備。芬蘭教育當局發現,「按主題施教」比較講求學生協作,製造更多愉快學習的機會,幫助學生發展創意、溝通及明辨思考的能力。 回到香港,《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也有提出,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例如安排主題教學及全方位學習活動,加強學習範疇內容的連繫,使學習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教師同時要讓學生透過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學習經歷,加強個人及群性教育,懂得關愛共融,尊重別人。 教育局鼓勵小學利用常識科課堂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就着日常生活問題,設計和擬定有創意的作業,從而增強他們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以及引發學生對科學和科技的興趣和好奇心。 學生自製保齡球玩意 教育大同提倡的LBD(learning by doing)也主張「做」中「學」,孩子們不斷實踐、不斷合作、不斷創作,獲得的不止是知識,還懂得應用知識做出對別人有用的東西,從而看到自己的價值。 今年3月下旬,「教育大同夥伴學校」靈糧堂秀德小學舉辦了一場驚喜派對,邀請家長參觀小一生創作的遊戲。作者試玩了一個保齡球攤位遊戲,同學用膠樽做保齡球瓶,用紙皮做球道,用網球代替保齡球,投球後,保齡球會自動返回原位。最巧妙是,在沒有電動零件下,同學利用繩子串起所有球瓶,每一局完成後,球瓶可以一次過安放原處。 教師解釋,同學在籌備派對階段,看到保齡球道運作的短片,很想親自製作一個。於是在教師協助下,人工保齡球機大功告成(圖)。因為學以致用,同學製作保齡球機的過程特別投入,而且相互協作溝通,快樂氣氛感染了整個課室。 文:教育大同「感.創.做」團隊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蒲公英教室:一間也不能少

近期「殺校」成為教育界熱話,下學年有5間小學因收生不足或需要停辦小一,或改以私立等形式繼續營運。筆者回想起上一波小學「殺校潮」是在2003年開始,翻查教育局資料,在2004/05至2006/07學年間,共39間小學停辦,情况較現時更為嚴峻。相隔20年,殺校潮再現,在汲取上一波經驗後,這次的殺校情况會否有改善,還是未知之數。 「一個都不能少」。在一般人眼中,若將這句套用在教育上,是指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也是寶貴的。就像聖經所指,即使100隻羊之中有1隻走失了,牧羊人還是會堅持找回;然而,對於面臨殺校的學校而言,一個學生卻是他們的救命稻草,正正是少了一個學生,他們沒法繼續辦學,實在叫人沮喪和遺憾。 自2002年教育改革開始,教育界出現汰弱留強局面,收生率彷彿成為決定學校存亡的唯一標準。為了提高收生率,各校施展渾身解數,例如催谷學生爭取好成績,着教師到街上派發傳單宣傳等。學校本是一個着重教育的地方,老師卻為此而疲於奔命,使教育變質,實是本末倒置。雖然從社會整體利益而言,學校停辦也許無可避免,但其實有不同方法能解決收生人數下降帶來的問題。 解決收生人數下降方法 1. 推行小班教學,提升學習效能 現時香港推行小班教學學校的班額標準為每班25人。然而,隨着適齡學童人數持續減少,若堅持這個標準,殺校潮定必繼續。降低每班學生人數,真正推行小班教學正是一個很好的策略。參考西方國家,每班學生人數為20人以下。小班教學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因為教師在課堂內更能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需要,亦方便教師推行活動教學,他們也能更了解學生的情感需要,對學生的全人發展甚有裨益。 2. 平衡學校班數,有助學校發展 記得早些年人口過剩時,教育局容許部分學校加設特別班級來應對。針對現時截然不同的人口狀况,政府亦可削減大校的班級數目,此舉對大校而言亦非百害而無一利。現時學校最多可開設36班,雖然政府給予30至36班的超級大校較豐富的資源,但校方的工作量亦較大,處理行政工作和推動學校發展亦較困難。加上因為校內學生較多,亦較難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此,筆者認為若局方調整各區超級大校的班數,既可解決小型學校收生人數下降的問題,也可紓緩超級大校的壓力。 3. 改變學校定位,推動多元學習 筆者現於一間小型村校工作,亦曾多次面臨殺校危機。因此,筆者將學校轉型為特色學校,拋開傳統固有的教學模式,摒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和「求學只是求分數」的目標,改以針對家長和學生需要,主張體驗式學習和推行森林課程,讓學生身體力行地實踐課堂所學,並按學生能力設不同任務和學習目標,以發展學校課程。這個轉變過程並非容易,幸好憑着多年的努力,獲得家長和學生的信任與支持,現成為一間深受家長喜愛的學校。筆者認為每一所學校也各有千秋,相較盲目和單一地追求成績,應發揮學校所長,展現學校的特質,並彰顯教育的多樣化。 聖經〈箴言〉曾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這也是筆者的教學理念。教育的本質在於教養孩童,筆者相信每一所學校都有着獨有且正確的教育理念以教養孩童,也是一個讓孩童健康和快樂成長的好地方,一間也不能少。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懂事孩子最痛苦

我自小和母親的關係水深火熱,對母親的偏心、嚴苛、挑剔要求,動輒家法侍候,隨時賞我兩巴掌,始終耿耿於懷無法放下,確實影響我一生。當時的我無法宣泄我的憤怒不平,所以選擇和她對着幹,誓要令她不好過,其實兩敗俱傷,我自己又何曾好過?即使母親已經走了,又因為大小T的出生,我和她的關係破冰了,但直到今日執筆,我的心依然很痛,那些經歷造成的創傷,始終不能磨滅。不是我不願意原諒放下,是那些烙印永遠消除不了。 母親給我的烙印 話雖如此,雖然咄咄逼人,出口傷人,劍拔弩張,但我心底裏最渴望得到的,是母親對我的愛和讚賞。我曾經努力嘗試去巴結討好她,結果徒勞無功,令我沮喪傷心,活着實在太痛苦。曾經想過自毁,用永遠徹底失去我,作為對母親的最大懲罰。說起來,要多謝自己不服輸的性格、打不死的精神,還有樂觀的性格,我是這樣一步一步從煎熬中走出來。所以我發誓,有朝一日我做母親的話,絕不會步我母親的後塵,我會竭盡所能,放手支持孩子,讓子女成為他們的最好。正反面教材都是教材,所以我還是要多謝我阿媽,成為我育兒之道的最佳反面教材。 要求孩子懂事極殘忍? 父母究竟知道不知道,要求孩子乖巧聽話,生性懂事,其實是最殘忍的事?他們究竟要經過幾多事,受過幾多傷害,才懂得學習妥協,去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那些不能自已,沒有自己的成長經歷,實在苦不堪言,活得能有多壓抑就有多壓抑,還要裝作若無其事,扮作樂在其中,為什麼要如此殘忍對待自己的親生骨肉?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短片,講者Dr. Georgette Bennett說寧願寵出一個任性(willful)的女兒,都不要逼出一個懂事(sensible)的女兒。因為總是要抑壓自己的情緒,要犧牲自己去達成父母的願望,那所謂懂事,其實叫委屈!大家會用糖果去哄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但不會用糖果獎勵那些懂事的孩子,結果懂事的孩子只會被忽略。開弓沒有回頭箭,懂事沒有回頭路,一個從來都懂事的孩子,稍微有點任性的時候,非但不會被包容體諒,反而會被斥責,不懂事無理取鬧! 博士的分析,解釋了我的成長行為經歷。每個情緒不穩無理取鬧的孩子,背後都在承受,都有說不出口的壓力和創傷。究竟有幾多懂事的弱小心靈,長大之後,懂得如何治癒自己不幸福的童年?蘇東坡不期望孩子聰明的養育哲學深得我心,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聽歌記緊聽到尾

筆者愛聽歌,不時會受歌曲的旋律或歌詞感動。日前組合MIRROR兩名成員獲邀在日本著名音樂平台The First Take上,演唱經重新編曲的《人類群星閃耀時》,旋律雖然不及原來版本激昂,但在歌手的重新演繹下,仍具振盪人心的穿透力:「困囿時分秒,看人類多麼渺小,沉淪在昨晚與他朝,原為了因還未了」。 聽到熟悉旋律 產生多巴胺感滿足 很多小朋友在幼兒階段已經熱愛唱歌,而歌曲亦有着調節情感的作用。不少家長都曾經試過輕聲唱歌,去安撫幼兒的情緒、幫助孩子入睡等。瑞士蘇黎世大學學者Lutz Jäncke發現,聆聽音樂和歌曲能夠增加血液流動至緣腦(limbic brain)部分,包括杏仁核、海馬迴、下視丘等,屬於處理情緒、記憶的中樞。當我們聽到熟悉的旋律時,腦袋會產生多巴胺(dopamine),讓孩子感到滿足和輕鬆。荷蘭學者de Leeuw的研究進一步發現,當人受到歌曲感動,會更希望與他人連結,待人以善,表達關心,思考人生中哪些才是重要的元素。 青少年期可算是人生中,情感發展最豐富、同時最波動的時期。正因為歌曲對人情緒的正面作用,不少青少年在感到壓力或不愉快時,也會在音樂中尋找安慰。台灣學者蔡振家的團隊,就透過量度實驗參加者在聽歌期間的手指溫度變化,發現如果要在抒情歌得到治癒,就需要將歌曲完整地聽完。實驗發現,聽者在聽歌時手指溫度會下降,顯示聽者的情緒相對緊張起伏;而在副歌旋律在尾段重複出現時,編曲或歌詞一般都有或多或少的改變,手指溫度會回升,腦中負責調降負向情緒的部分,會比歌曲中段時有更多活動,助聽者對歌曲描述的事情有嶄新而較正面的詮釋。 因此,要聽歌,請緊記要耐心地「聽完首歌」,避免讓負面情緒中在歌曲中段不斷反芻,才可以有效地在樂曲行進中,透過再詮釋讓自己回歸平靜。最後,《人類群星閃耀時》也帶我們重新演繹人在世間的意義:「看人類即使渺小,誰在說我愛你那刻,情存萬有,才是美妙。」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親親社區:小KOL走入社區 記錄荃灣人和事

隨着城市發展,舊區、老店慢慢湮沒在歷史洪流,本土人情味亦日漸消散。為承傳香港情懷,有機構助學生化身成小小KOL,用鏡頭親身記錄荃灣街頭的人和事,增加他們對身處社區的歸屬感。   這天,來自荃灣寶血會伍季明紀念學校的10名學生,手持平板電腦及手機,跟隨導賞員走進荃灣社區,在小店前「左影右影」,又訪問老闆和顧客,原來他們參加了由南豐集團贊助、香港青年協會策劃的「小小荃灣KOL」活動。 這個活動以小學生為對象,歷時近3個月,不單止有文化導賞團,學生還有機會學習拍攝和製作短片的技巧。這班學生更組成一支團隊,每人擔當不同的角色,例如主持人、攝影師、剪接師等,把他們所看見、所聽到的社區小故事製成短片,上載於網絡平台,與公眾分享。 接觸不同人士 尊重多元文化 南豐發展有限公司市務及傳訊部助理總經理林碧茵表示,透過探訪社區,學生學習到所屬社區的歷史文化和特色,也因着接觸不同年齡、經歷和文化背景的人士,學懂尊重多元文化,更同時令孩子「眼界大開」。「有小朋友在參觀楊屋道街市時,說從未逛過街市,根本不知道內有哪些店舖!但透過這次導賞活動,知道了原來有家禽檔,也認識到上一輩挑選優質家禽時,會看牠們的尾部,這些都是書本以外的知識。」 池記粉麵廠——活動讓學生走進荃灣社區,包括走訪老店池記粉麵廠,在過程中,他們不單了解到小店的背景與歷史,還能近距離觀察店內的運作與產品。(楊柏賢攝) 採訪拍攝——學生上過數堂攝製課程後,親身到悅和醬園採訪和拍攝,店員亦親切的為他們介紹店內產品。(楊柏賢攝) 學習攝製技能 發掘潛能 為了提升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主辦方更以KOL作媒介,與社區探索活動結合。香港青年協會荃灣青年空間單位主任溫祖亮說,一方面學生可用自己的視角認識荃灣社區,有助增加歸屬感;另一方面,也提供不少機會,讓他們作出新嘗試,「透過學習各種硬技能和軟技能,例如拍攝和剪接技巧、表達與溝通方法,小朋友可從中探索及發掘自己的潛能」。 篩選和排序——在導師指導下,學生嘗試把自己所拍攝的素材作篩選和排序,剪接成短片。(鄧家烜攝) 分工合作——同學們為了完成剪輯,一起討論短片內容,並分工合作,充分發揮團隊精神。(鄧家烜攝) 此活動12個參與隊伍所拍攝的短片,已經上載「小小荃灣KOL」YouTube頻道(bit.ly/3W0tMGC),公眾可於即日至5月24日期間,點讚你最喜愛的短片,得到最多點讚的組別,將會獲得網上最受歡迎獎。 ■學生心聲 劉巧玥(小五)主持人 「好開心人生第一次訪問能夠成功,之前會覺得好尷尬,不敢嘗試,但經過這個過程之後,得到了勇氣和成功感。」 李幸橋(小六)攝影師 「對今次拍攝表現感滿意。我本身住荃灣,以往只曾途經悅和醬園門外,但今次入內,發現原來老闆和員工都很熱情,而且店內除售賣醬料外,還有其他產品,例如鹹梅菜、海蜇等。」 認識新同學——來自不同年級的劉巧玥(右)和李幸橋(左),很開心能透過一起參與活動,彼此認識。(鄧家烜攝) 文︰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英國選舉與grammar school的廢存

本月初,英國有難得一見的盛事發生,就是查理斯三世的登基大典。作為全球最早的君主立憲國家,盛大的登基典禮,金碧輝煌的馬車巡遊,當然吸引了全球目光。但除了英王登基外,當地在月初還有另一場重要活動,就在登基大典前兩天,英國舉行全國地方議會選舉。兩件大事分別象徵着選舉與世襲,兩個完全對立的制度,可謂南轅北轍。在21世紀的今天竟然能在同一時空下,同時發生!身在香港的朋友不知有否也留意到呢? 英王登基遇着地方選舉 記得多年前的香港特首選舉就出現了這句口號:「有得揀你至係老闆」。也許在完善選舉機制之後,大家已經不用再花力氣去選擇:可是在平行時空下,大部分初到貴境的香港人,竟然有權參與英國的選舉!但人生路不熟,要了解選區的候選人並不容易,要弄清楚他們的政黨背景和往績更是艱難,但我相信這個權利總是「快樂的困難」吧! 今次的地方選舉可說是變了天,在野工黨取代了執政保守黨成為了最大地方議會政黨。如果形勢繼續如此,工黨很有可能在下次國會大選中勝出上台執政。然而今次結果亦罕有地出現大部分地方議會,並沒有單一政黨能夠全面控制。而事實上,自由民主黨及好些獨立議席也同時大幅增加了,意味着在地方議題上需要更多政黨之間的協商。 好了,說了這麼久,家長朋友可能已忍不住問,這些政黨又與我何干呢? 工黨勢力區 grammar school近絕迹 「政治是衆人之事」,包括家長最關心的教育。大家要知道在民主社會中,政黨輪替是慣事。隨着政黨或首相的變更,教育政策都可能有改變。就如grammar school(文法學校)的相關政策,各黨的政見亦有所不同。 隨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國的comprehensive school(綜合中校)興起,及至後來工黨上場,要考試收生的grammar school的數目就被限制在163間;到1980年代保守黨執政,又設立了partially selective school,容許一些學校可根據學術、音、體、藝等能力收生;之後1990年代工黨再上台時曾經嘗試廢除,但未有成功;到了2016年保守黨首相Theresa May上台,就更加提出要重新增加grammar school數目,當然受到工黨和自由民主黨的反對。 單就grammar school一個議題,政黨的立場就很值得家長們關心。而事實上,好些仍然有大量grammar school的地區如Kent、Lincolnshire,都是保守黨傳統執政地;你亦幾乎不會在工黨長期控制的區郡內找到grammar school。 Grammar school爭議其實很有趣,如果大家也感興趣,小弟一定會另覓機會加以討論。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解鎖孩子心:自我保護的「小霸王」

小揚在學校對同學的態度不太友好,很容易與別人衝突。於是,爸爸提議召開家庭會議,一起分析小揚的情况,討論他在與人相處上要改進的地方。後來,爸媽卻發現小揚變得愈來愈敏感,每次想關心他或者找他傾談,小揚就會找出各樣藉口逃避,只會回應「沒有啊」、「不知道」……感覺他愈來愈收藏自己的感受。 「外在的我」與「內在的我」 在一次「自我認識」的課堂上,小揚畫了兩幅自畫像,一幅是「外在的我」:一副得戚的面孔,下面寫着:「你們個個都不及我!」、「哼!你們以為自己很厲害嗎?」;另一幅是「內在的我」:一副流淚的面孔,下面寫着:「我很累、很孤單……其實我不想再鬥下去……」 小揚小時候曾經被同學欺負,常常取笑他,所以他對交朋友失去信心,總是以「攻擊」的方法來自我保護。其實他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心裏非常渴望找到交心的朋友。當爸媽想幫助小揚時,理性的分析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問題,令家人很失望和擔心。我們鼓勵爸媽讓小揚有更多的表達空間,當中可以運用一些溝通的法則: 害怕被人拒絕 缺乏安全感 1. 了解表層情緒背後的深層感受: 孩子有時會透過講述事情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或是將表層情緒發泄,像小揚雖然會說一些口不擇言的話,或看起來總是很生氣,但其實他深層的感受是害怕被人拒絕,對關係缺乏安全感。與他溝通時,不要急於對他的說話和行為下判斷,他需要別人給他多些空間,引導他去意識和表達。 2. 讓孩子感受自己也重要: 有時我們對孩子訓話、講道理,出發點都是為他們好,但孩子心裏並不是這樣理解。他們會覺得自己有問題,需要被解決,而自己的心情和需要不被重視。這樣的狀態,他們會更不願意與父母對話。我們可以試着跟孩子說:「我們很關心和重視你,希望了解你多點。我想聽聽你有什麼看法/感受?」,而不是說:「你再這樣做,就沒有人想理睬你!」、「你的行為這麼差,怎會有人願意跟你做朋友,換我也不想呢!」 一個表達情緒的出口 3. 多向孩子表達同理心: 傾談時,可多用「我看到你……」、「我聽到你……」、「我感受到你……」來同理孩子的心情,例如:「我聽到你說你很生氣……」、「我感受到你很失望,其實你也很想找到一個了解你的朋友。」當父母多了聆聽,小揚的情緒有了一個表達的出口,與人相處時也減少用激烈的情緒來發泄。 歡迎瀏覽暑期課程資訊: https://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3/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