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節:那個廣末涼子

最近想的比較多,是關於雲的事。好多日子風雨橫斜,而放晴時天空分外乾淨,藍天的色調很溫柔,雲的輪廓多變,層次很分明。忽然珍惜藍天白雲的日子,都因為這一年太忙,幾乎忘了風的清爽,雨的氣味,陽光的明亮。現在終於記得抬頭,記得看遠方那一抹的浮雲。 忙了,也就忘了;忘了,都因為忙。心亡,是個因,也是個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寫道,「如果生命的每一秒鐘都得重複無數次」……我想起最近在讀廣末涼子的散文,她寫過這句話:讓人忘卻疲勞的幸福時刻。看來,稍微打破一下規則的感覺還不錯嘛。 《廣末的思考地圖——幸福的樣子》(網上圖片) 作者:廣末涼子 譯者:李喬智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23年5月8日 生命轉折點改變想法 大概只有偶爾讓生活失序,才能打破循環。 我實在需要更多看雲的時候,希望忘卻的是疲勞,而不是生活的感覺。然而心境大都依賴經歷轉換,「心不由己」。有一天感受到自己變了,心裏一問「發生過什麼事」,就明白自己又經歷了些什麼。記得廣末涼子的另一篇散文裏提到,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長大了,就有「生命的轉折點」,想法就會改變;廣末文中也說,20歲時的她只認為「讓孩子多以苦難磨練」,是煩人的大人想出的說法;她年歲再長,終是明白、認同。 過去進出不同的美術館,最不會看,不想看的,是風景畫。光線、構圖、技法、取材……心裏納悶這些作品沒共鳴,沒價值觀的衝擊,沒靈魂的叩問。昨日看了捷克畫家Frantisek Kavan的風景畫A Cloudy Sky,竟感受到畫家與風景之間,是一種內在、私密的情感。或許,我已經歷了些轉折點。 我看雲的時候,那片雲不會叩問我的靈魂吧?如今愛上夏天的雲,是我的思想已轉換,還是重拾了初心? 生活的質感,似乎就是心境的質感。廣末涼子在一篇散文中引用哲學家帕斯卡的話,「轉換心情,就會感到幸福」。如果不想等待榮格「生命的轉折點」,就可以像廣末那樣,做一些具儀式感的事,譬如好好準備一頓很滿意的晚飯,譬如鋪好剛洗過的牀單,然後好好躺一下。 轉換心情 就會感到幸福 喜歡廣末涼子的筆調。翻譯流失了多少?至少讀來並不是矯情的文藝腔,而是隨性的,彷佛自說自話。 關於她的散文集,銷售的賣點是每篇都引用哲學思想;我喜歡的,卻是字裏行間的生活感。時而討論親子相處,時而記錄中學時的友情,這些隨筆,沒有動人情節,只有生活的省思,還有借用一些哲人絮言,勉勵她自己及她的讀者,鼓勵大家好好生活下去。讀她的文章,就像跟一個人聊天,聆聽對方說說成長的難處,或者為人母親的憂與累。 閱讀,有時追求輕巧的生活感;讀來有幸福的味道。廣末涼子的《廣末的思考地圖》,是一個演員,一個母親,一個女性的散文,它還有個副題——幸福的樣子,是對她和所有人的祝福。書中有一篇的收結如此:時間不會再回來的。讓珍貴的每個當下不斷串繫起來。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1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沙田河畔有櫻花

3月向晚,與友人走在沙田河畔,那時候小艇在夕陽中划過,岸上的櫻花盛放。不知誰種了櫻花?它的存在引人注目,引人拍照。友人問道,不知此櫻與日本的是否同種。無疑,櫻花讓人想起日本,此際正好是日本櫻花的花期。 各花命運不盡相同 日本人愛櫻,會賞櫻。賞櫻時會駐足,在樹下野餐,在早上賞,在午時賞,也在晚上賞,在綻放之際,在飄落之時。日本人愛櫻在枝頭上盛放,愛櫻如雨落下,愛地上零落的孤瓣。千姿百態,日本人寫在俳句與和歌之中,也拍攝在各式的影像中。蜷川實花是日本以色彩濃艷見稱的攝影師,她的影集《櫻》,卻洗去了華麗脂粉,一頁一頁都是清雅細緻的櫻花。 《櫻》 作者:蜷川實花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 香港人也尋花,在某處幾株櫻花,某處幾片紅葉之間,人如潮水,人流中抬了頭,舉了鏡頭,記錄比風景多細節的人物肖像。恰若《西湖七月半》,眾人擠着來,湧着去,尋歡作樂,不過如此。花期未盡,人潮已退卻。 同樣是花,命運不盡相同。有時會驚訝街邊路上,火紅的木棉,亮了行人道的黃花風鈴木,還有野菊各種,開在學校外,在屋邨裏,在商場之間。3月花海處處,但人始終走過,偶爾抬頭,沒有駐足。雖幸有攝影愛好者幾個,用長長的鏡頭拍下黃花。不過,這些花凋零時候,也就無人問津。 花要開得合時,也要開在合適的人前。日本人與櫻花,在世上遇上合適的彼此。櫻花那麼美,生命那麼短,日本人在一周的綻放與凋零之間,看到花,也看到人間的無常與短暫。江戶時代良寬和尚有詩:「飄零的櫻花,殘留在樹枝上的櫻花,也終歸是飄零的櫻花。」或許這也是蜷川實花出版《櫻》的原因,用這本書紀念2011年3月東日本大地震的人與物。蜷川實花的鏡頭,日本人的目光,在書頁上表達對逝者的珍愛與疼惜。 山櫻如美人 紅顏易消歇 櫻花易逝,惹人憐惜。中國詩人鄧溥雅也有句:「山櫻如美人,紅顏易消歇。」為免太過傷感,我會靜靜觀賞一間咖啡店外的一棵榕樹。樹算不上年長,也不年輕,枝幹有點傾斜,垂了幾條氣根,掙扎地呼吸,但還能活些時日。能夠活着,是一種福分。 再說回櫻花,雖說日本與櫻花結緣甚深,中國與櫻更是緣分早種。據日本學者所撰的《櫻大鑑》,日本的櫻花應在唐代由中國傳入;若說中國對櫻花較早的描述,則想起南朝沈約的詩《早發定山》:「野棠開未落,山櫻發欲然。」櫻花雖易落,卻從中國到了日本,從古代到今天,到了今天的沙田河畔,還有桌上一本影集《櫻》的頁與頁之間。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3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見家長

「爸爸,不如你先看看阿女。」我轉向坐在家長身邊,看着哭成淚人的學生說:「她盡力了,也進步很多。」 「社會是殘酷的。」家長回應:「總之要再進步!現在不夠!」 家長日,面見家長和學生,同時也派發成績表。當天在我面前哭的學生很多,卻無一個是因為我的責難,而是家長說了些話,刺痛了學生所致。讓學生當場落淚的論調幾乎一樣——成績不夠好,子女沒努力。事有湊巧,桌上一份資料告訴我,這些學生都有進步,我也觀察到他們的付出不少。 家長覺得需要,還是孩子想要? 我想起《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也是我希望家長會讀的書,特別是提出「確認感受的重要」一部分。書中提到,不少家長會叮囑孩子寒天添衣,但少有問孩子覺得是冷是熱。孩子的感受,總在生活的小節中被忽略。家長當然擔心孩子生病,但孩子的想法,也往往無人關顧。哪來時間溝通?快點出門不就好?對的,快和方便,就省掉了溝通。溝通不應只在大是大非之間,因為一段關係,可能在一點一滴的細節中流走。 見家長時,家長常投訴子女沉迷手機,彷佛學生是我的子女,彷佛要我設法處理手機問題。可是家長總遺忘,手機是「拉力」,是哪兒的「拉力」不足了?或是從前的「拉力」成了今日「推力」?《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談到青少年沉迷手機,說到成因可能是家長投放給子女的溝通時間不足。小時候孩子會主動親近家長聊天,家長習慣孩子主動;孩子大了,變得被動,家長似乎沒覺察到變化,沒有轉換角色主動陪伴,或投放心思,手機便慢慢乘虛而入。書中為此提出良策,就是「溫情轟炸」,投以具「質素的時間」,以關愛與溝通重新提升親子的熱度。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作者提供) 作者:菲莉帕•派瑞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木馬文化 老師可不可以…… 「老師你可不可以幫我跟他說別玩手機。」正正坐在孩子旁的媽媽如是說。我看到家長的忙與累,成年人的生活滿枷鎖,讓人疲憊。若為師者能幫忙,何樂而不為?然而習慣和價值建立,學校教育之外,家教也重要。可是目前不流行學習家庭教育,家長日多是家長訴苦,少聆聽教師建議。無計可施的家長,總想「按鍵式」要求,要求學校、教師、子女一下子改變現况。 上一代吃得苦,哪需要顧感受? 家教校教雙管齊下,方能相得益彰。不曾學習過如何當家長的,往往只能以個人經驗作憑據,可是每個孩子都獨特,社會不停變化,自身成長的經驗可能不管用,甚或造成惡果。《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的作者菲莉帕•派瑞是心理治療師,他在首章就指出,家長對待子女,往往基於自身成長的經歷。不論好壞,可能會轉移給子女。如此,我想起家長常說類似的話:「以前哪有人關心?怎麼被說幾句就哭?」 回到文章最初,那個家長說,社會是殘酷的。我當下回應是:「爸爸,社會殘酷,學校會談成績,那作為爸爸、家人,你角色給了女兒什麼?」 在此分享家長日當晚,其中一名學生給我的信息:「阿sir,見家長時哭了,因為我覺得佢除咗英文,就睇唔到我其他,好委屈。我都明我英文差,但係我希望佢起碼唔好一來就數落我,我已經盡力了。」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