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青春期那場荷爾蒙大風暴

雖然自己號稱永遠甩轆的「小學雞媽媽」,但家中兩小早就悄悄長成少男少女了。青春期那場荷爾蒙大龍鳳,即使自己青春過、看過書、訪問過醫生和心理學家、聽過其他爸媽的分享,身處其中,還是感到被悶棍打了一身。 如今難關過半(主觀願望啦),加上友人的無私分享,總算理出少少「中期報告」。寫在這裏,如果因而被孩子白眼、吐槽、擺臭臉、壯烈犧牲,也算是對家長群體的鞠躬盡瘁了…… 應對黑臉神五大要訣 1. 請努力回憶自己青春期(有日記的話請重讀),記得愈清楚,愈有效提升抗黑臉能力,也許還會反過來感恩爹娘和孩子呢。前者曾經大大的委屈了,後者比起自己小時候,其實算不上什麼。 2. 對孩子的生活要求,倘若說了100次都沒用,不必懷疑,就是沒用啦。「日哦夜哦」用來唬唬小學雞還可,用來應對青少年卻是自掘墳墓,惹來不合比例的強力反撲。所以提醒的話要儉用,留來抓住大是大非。對於那些不會把孩子養成壞人的惱人習慣,如書桌亂糟糟、襪子沒放好等,必要時請用絕招——「眼不見為淨」。 3. 不久前才要睡前親親的小情人,突然變得好陌生,上一秒跟朋友網上相見歡,下一秒面對爸媽立即換上撲克臉。同樣,不必懷疑,孩子真的在針對你,卻未必是針對你這個人,而是作為父母的身分。據說青春期也是破與立的階段,只有從孩童身分破繭而出,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認知。幸也不幸,我們會自動成為他們練習掙脫的對象。學習平等相處,看看能否也當上孩子的朋友,才是華麗轉身。 4. 青春期在變與未變之間,不穩定是常態。譬如,上午是黑臉魔王,呼氣稍大都怕惹怒;中午變小刺蝟,在家塞耳機,在外跟家人保持3個車位(不是身位啊)的距離。如履薄冰捱了一整天,心都累了,可是到晚上,孩子變回從前那個親愛的小傻蛋,興高采烈拉着你說傻話。「既來之,則安之」,但我比較貪心,除了「安之」,還會趁着孩子不討厭爸媽的時候,爭取機會來個抱抱,儲電應付下一個循環的冰河時期。 5. 在荷爾蒙風暴中,青春期孩子內心戲之激烈,不足為外人道;當爸媽的,更要穩住情緒,需要時成為孩子的靠山,不需要時要多低調便多低調。然而,無論多低調,供給的愛不能少也不能斷——誰說黑臉神和小刺蝟不需要愛? 趁早把愛存入「親子存摺」 如果你的孩子離青春期還有一段長路,恭喜,你還有時間把愛存入「親子存摺」,好好經歷彼此關係。現在的我,自覺天天提取從前存下的親子資本,戰戰兢兢希望捱得過。要是成功,一定回來結案陳辭,但在這之前,第二個孩子的青春期也快殺到了……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3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缺席的爸爸

大家都在緬懷永遠的007,我卻記掛《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裏的教授老爸。戲中的Sean Connery,睿智中帶天真,偏執同時糊塗,加上屬於上世紀的優雅風度,合成一種超熟男的矛盾魅力,無可救藥地惹人憐愛。當年還是少年的我,完全無法理解女博士愛的竟然是Harrison Ford演的Indiana,也許一早已是大叔控…… 死了500年的人重要過兒子? 開場不久,已經是知名探險家的兒子這樣談爸爸:「他是學者、書蟲,才不是探險家。」說時一臉不以為然,彷彿是外星怪胎。Indiana少年時,Henry是人到心不到的缺席爸爸,只知埋首古文學,漠視兒子是那樣的渴望認同。Indiana這部分的心理需要,意外投射到萍水相逢的盜墓者身上——充滿正義感的少年Indiana想從他手中奪取寶物歸還博物館,雖然失敗,卻教盜墓者刮目相看,順手把自己的帽子蓋到小子頭上,說:「今日你輸了,但不代表你得心甘情願地接受。」他後來成為Indiana一身探險家打扮的原型。 Sean演的Henry在47分鐘才真正出鏡,之後是連場戲肉,每逢父子對戲都有強勁的化學作用和喜劇效果。更有意思是,這對父子在年月裏愈走愈遠之後,終於再次相處,竟然慢慢發現彼此的差異沒想像的多,甚至有很多承傳,兩人的正義感、對納粹的痛恨、對考古的執迷、對人際關係的疏離和不適應、對女人的品味……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連場歷險當中,有一幕熱汽球上的「中場休息」,箇中對話,多少能呈現這對父子乃至很多父子的互動模式—— 忽然感慨的Indiana問老爸:「記得上回一起摸杯共處是何時嗎?那時我點奶昔,大家都沒說話。」Henry停下翻筆記的手,帶點防衛地說:「我嗅到投訴?」「是遺憾。那時只有我們倆,那種成長真寂寞,對你亦然。如果你是別的尋常老爸,便會明白。」Henry不爽了,回應說:「事實是,我是個很棒的老爸,從沒告訴你什麼時候該吃該睡該做功課。我尊重你的私穩,我教曉你自立。」「但你讓我感到,相較於在別處死了500年的那些人,我對你更不重要。所以20年來我們都沒說話。」「那時你剛變得比較有趣,便離開了。」 明明相依卻寂寞 畢竟這不是一部剖析父子關係的戲,很快便變換了話題。但是這短短一幕縈繞我心。明明相依(Indiana的媽媽早逝),卻都寂寞,而且對彼此關係有那麼大的解讀落差。幸好,他們在戲裏有重新出發的機會,希望所有斷開的、重要的人際關係,都能握住美好的機會重新出發。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9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這就是獨裁

我們不談工作紙,我們來讀繪本。 《這就是獨裁》是「明日之書」系列3本繪本之一。它沒有小看孩子,不把「政治」等同「兒童不宜」,反而用清晰易明的語言,邀請小朋友一起討論整個社會、乃至整個世界該如何走下去的大哉問。 所有獨裁體制都不准人思考 這套書在1977年的西班牙第一次出版,這系列命名「明日」,大抵投進了3個作者對未來的期盼。當年獨裁者佛朗哥死後兩年,西班牙解除維持36年的黨禁,走進民主轉型階段,全國上下瀰漫着強烈的、樂觀起來的客觀因素。在繪本最後一頁,作者這樣寫,「當獨裁的歷史結束時,緊接着開始的歷史是……自由」。「自由」兩個字啊,是用白底黑色橫寫在跨頁上的,好不隆重。 在接近半世紀後,這套繪本由出版社重新配圖再版。可惜是,書中描述的獨裁者,今日再看依舊不過時。 「所有獨裁體制都不准人思考。只能思考獨裁者認為可以思考的事情。」 「那些思想不同的人是不行的,而且會遭受虐待。那些不光是想,而且還說出來的人,下場更慘。」 「獨裁者就是法律(因為只有他能制定法律);獨裁者也是司法(因為他的朋友可以當法官)。」 「獨裁者也想指揮軍隊,管理教育,還有工廠、農村、辦公室……他說這樣比較好。因為這樣,那些村里、鄉鎮、城市和國家就很安靜;因為沒有人會抱怨,也沒有人敢抗議。」 原來我們不獨走不進作者期許的進步明天,還目睹着獨裁以更多不同的形式出現,魑魅魍魎,在周遭佈下天羅地網,愈來愈埋身。在繪本扉頁,繪者把近代歷史上的獨裁者逐一揪出,用畫像羅列;他們曾經為全球人類帶來巨大的痛苦。可是這個名單還在不斷的增長,如果我們不警惕、不討論、不反對,它不會有停下來的一天。 獨裁體制下 人民會過得幸福嗎? 繪本最末放了問答部分,兩頁都是關於獨裁的討論,邀請小朋友分享,譬如:「你覺得獨裁體制下,人民會過得幸福嗎?請寫下你的意見。」 我不知道,在當權者(或當權者的傀儡)眼中,這個提問是否已經踩進紅線,被視作「要求小朋友作政治表態」?我也不知道,相比起「我愛中國」,它的政治表態成分,究竟屬於更多抑或更少?我只知道理拙的人最膽怯;非常理拙的人,更是非常膽怯。 倘若小朋友都能在指定課程以外多讀好繪本,思考更多重要的基本問題,對於減少未來人類所受的痛苦,應該有些用處。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5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怎樣才有和平?

    「不贊同的事,就算一個人也可以說不。」 繪本《和平是什麼?》得到「第十三屆香港書獎」。聽木棉樹出版社黃雅文在香港電台的訪問,才知道她編書時,曾經為上面這句合計僅得15字的翻譯,想了又想。 「有伙伴提出,『也敢說不』不是比『也可以說不』更有力嗎?我斟酌了一個禮拜,最後決定不改。兩個說法是兩個意思,一個是關於權利的(也可以說不),一個是關於勇氣的(也敢說不)。」 「回到作者的敘述,她說,和平是可以講我們想講的話,唱我們想唱的歌,反對我們不同意的事,即使只有自己。換句話說,這些事情都不需特別鼓起勇氣才能做,因為都是基本權利。」   「不打仗、不丟炮彈、不炸毁房屋」 《和平是什麼?》是日本繪本大師濱田桂子的作品,全書只有300多字,卻用來討論戰爭與和平這大哉問,精煉到錙銖必較。木棉樹成功爭取繁體字版權,雅文卻感到莫大的壓力,尤其是知道作者在創作初期的故事後。 這書是2007年「祈願和平」繪本計劃之一,是中日韓作家回應戰爭的協作成品。在《和平是什麼?》最早的版本裏,作者一開首說的和平,是「戰鬥機不會飛到頭頂,炸彈不會炸到腳邊」,但這說法被韓國作者批評,認為不該由發動二戰的日本來說,因為他們不是被動的受害者。於是濱田桂子推倒重來,把開卷的和平變成「不打仗、不丟炮彈、不炸毁房屋」。 這個換位,令繪本的思考變得更深刻,也更沉重——和平是可以主動維護的,首先不要當上侵略國,因為「魔」也許不是別人,而是在自己之內。   毋須為基本權利付不必要代價 「知道這故事時,很想還原所有細節,令作者原意得到最大的呈現。」黃雅文說:「我們常常想向小朋友呈現最好一面,可是世上明明有光也有陰影,甚至沒有黑暗的話,根本無法呈現光明。我希望繪本引發笑聲之餘,也能引發思考。」 箇中思考,還包括從「和平是什麼?」到「怎樣才有和平?」的討論——人人都渴望和平,可是光光叫小孩子不打架、國家不打仗,和平就會來嗎?怎樣的土壤才開得出和平的花朵? 「小朋友自小受教導,不能說謊、不要打架,有想過背後為什麼嗎?如果別人無論如何都打我,怎麼辦?我們會說:告訴大人,待大人處理。會這樣說,是因為有一個我們很少刻意去思考的前提:溝通是有效的、遇上不平就申訴,因為這裏可以說道理,免於恐懼。」 毋須為基本權利付上不必要的代價,可以免於恐懼地反對,正正也是,和平一種。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不能出門時怎麼玩?

(圖片來源:Canva) 早前為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翻譯一份來自國際遊樂協會的指南《危機中的遊戲:家長及照顧者支援》,幫助大人回應兒童在疫情中的遊戲需要。《指南》6月底供下載,當時我以為錯過了時機,畢竟香港的孩子都重新背起書包上學了。沒想到第三波說來便來,把「疫情中的停課生活」變成「疫情中的無聊暑假」,不變是,孩子再次被迫留在家中。 這陣子,單是防疫已令人身心俱疲,家長還要焦慮孩子遠遠墮後的學習進度,再怎麼數下去,也輪不到關心孩子怎麼玩吧?然而,這看法正是低估了遊戲的力量。 遊戲變得重要 幫孩子製造快樂 在尋常日子裏,遊戲本來就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可是當疫情肆虐,當在陽光下活跳跳也變得奢侈,當掛念的小玩伴無法相見,當時時分分秒秒的共處演變成親子壓力,遊戲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它成為一帖心藥,幫助孩子製造快樂,在失序中重建生活的控制感,好好捱過一場考驗全球孩子的耐力戰。為什麼疫情下的遊戲那麼重要,《指引》還這樣提醒: ˙ 遊戲本來就包含想像和解難的元素,與創作力密不可分 ˙ 遊戲中的說說做做有助幼兒發展,更是孩子學習思考的方式 ˙ 有些遊戲需要孩子表演和重複活動,這是小朋友了解周遭事物的一種方式 ˙ 在遊戲中表達情緒,有助孩子慢慢接受情緒變化,從而加強自主和控制 ˙ 遊戲讓孩子在安全情况下表達憤怒和困擾,不傷害自己和他人 ˙ 遊戲讓孩子發展長處和適應能力 這份《指引》除了思考非常時期的遊戲,還提供不少具體建議。像是如何在有限的室內環境製造安全的遊戲空間?家裏有什麼東西可以玩?如果孩子的遊戲涉及喪失、寂寞、疾病和死亡等令人痛苦的主題,大人該怎樣理解和回應?如果孩子在家愈玩愈瘋狂,怎樣釐定界線同時尊重他們的遊戲需要?如何把大自然帶進隔離生活中? 不需要一天到晚提供娛樂 還有一點很重要:緊繃在家的爸爸媽媽,也需要安慰、休息和空間。所以不要忘記提醒自己:孩子可以間中無聊沒事幹,我們不需要一天到晚提供娛樂;想玩便投入與孩子一起玩,暫時放下憂慮,專心享受當下;玩夠了直說便可,不一定要逼自己全程參與;又或者,何不趁孩子玩得高興時,自己也休息一下?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比我們的想像少。特別在這個非常暑假,一個能夠在適當時候偷懶、懂得撫平自己焦慮情緒的爸爸媽媽更是重要。會捱過的。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8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集體情緒炒車

跟任職教師的朋友久別重逢,才問起近况,口罩上的眼眶便逕自紅了。 社工說,最近只能要求自己在孩子面前不爆粗,其餘時間,他需要情緒出口。 傳媒前輩憶述某回親歷血淋淋的衝突後,腦袋像被按下重播鍵,每晚強制插播激烈畫面,才發現自己累積了那麼多。 做青少年工作的朋友,開電視不小心碰上高官直播,立即陷入驚恐,抓起新買回來、陌生的遙控器,死命尋找轉台或靜音的捷徑;覆述時她揮舞雙手,像要掃走什麼似的。 少年經過警局,憤憤不平、火光、驚恐、厭惡的感覺突然從胸口湧出,但他明明知道自己不在香港…… 他們當中,有人站得很近運動前線,有人跟前線有一段距離,有人遠遠嗅到前線便轉身走,有人根本離得很遠。可是每個人都心痛,每個人都受了傷。 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教授,在社聯「港講訴」舉辦的「『是病不是病?』——拆解『精神健康海嘯』」分享會上,倡議叫這作「精神損傷」——外來壓力源源不絕,同時衝擊和傷害群體中的大部分人,就像集體遇上嚴重的交通意外,一部大卡車橫掃過來,任你多強壯都難免被撞得一身傷。 精神長期繃緊,能彈回去嗎? 更糟糕是,香港人的壓力源從去年至今,一直未曾息止,政治衝擊和天災級的傳染病輪迴接力,接收壞消息已經成為常新態。像一根被兩頭拉扯的橡筋圈,始終繃緊着,如果真的有壓力消退的一天,那時還能彈回去嗎?幾多受困擾的人最終會演變成精神疾患? 陳友凱教授提醒,我們改變不了眼前,但至少該嘗試照顧自己的情緒。譬如,有沒有不由自主地反覆思索往事的負面意義,即使暫時離開現場也無補於事?有可能放下手機,從網絡上的壞消息和集體憤怒中掙脫一會嗎?憤怒本身有正面意義,但長期維持憤怒的後果卻可以很糟糕,它會把精力、希望、意志力,甚至認知能力消磨殆盡,把人慢慢導入臨牀的抑鬱病態。「我們不該說『不能憤怒』,但是容許自己憤怒多久?達到什麼程度?希望每個人都了解它的潛在影響,自行判斷。」 長期憤怒很傷身 我大着膽子嘗試延伸:憤怒很有用,但長期憤怒很傷身,而且會愈來愈不受控。倘若因長期憤怒而陷入抑鬱病態,那麼這人便很難再為自己和任何人帶來好處了,至少暫時不能。 寫到這裏,手機彈出新聞:13歲兒童被控以刑期上限10年的暴動罪…… 這根本是「集體情緒炒車」的年代,只能努力守住自己不算很健康的情緒,令自己繼續有用。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0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何處是吾家

劉佩佩創作的繪本《何處是吾家》,由小男孩引領我們慢看香港,一頁頁都是熟悉不過的本土風景:旺角的商店招牌擠滿視野,地鐵車廂總有揹着大背包的速遞員,老人在深水埗街頭揮汗謀生…… 從小男孩視覺看逼遷 小男孩住劏房,劏房常停電,爸爸說是「因為有些人要我們搬走」。這裏「又黑又熱又要行樓梯又要做功課」,樓梯間中被人畫上嚇人的紅色大字和大交叉,小男孩想想看,有時自己也想搬走。可是呢,這裏也有他喜歡的東西:正正因為家裏小得出奇,他在廁所裏也看得見媽媽,甚至可以跟不嫌臭站門口的妹妹玩……上廁就不怕悶囉。 但這樣的日子也不長。劏房大廈被縱火,一家人在城市再找不到能負擔的地方。小男孩坐上長途巴士,睡了又醒,醒來再睡,跟家人來到從前學校旅行去過的新界,在田野間的鐵皮屋住了下來。那是有蚊咬、打風要躲避、下大雨會淹水的貧困鄉郊;但同時也是有鳥鳴有星星、鄰舍會互相招呼、可以自己種菜自己吃的家園。 然而,有一天,村裏忽然到處拉起「不准進入」的封條,村民舉起「不遷不拆」的牌子回應,小男孩的爸爸媽媽也在其中。最後一頁,一家四口在暮色中推着行李離去,下一站何處安身? 心之所在 家之所在 繪本的畫風和文字細膩溫柔,是值得支持的、書寫本土的用心之作。只是「何處是吾家」這提問,放到現實看,愈問愈揪心。當家園一再被砸、當受害者被打成加害者、當相信的價值被潑污水……時代給香港人丟下一條殘忍的難題。有說身心安處為吾土,有說你能共患難的才是家,也有說只要和親愛的人在一起,哪裏都是家。 書寫這晚,時針甫跑到10時,窗外忽然熱鬧。不見身影的街坊聲嘶力竭地,從四方八面的石屎大廈呼喊和頌唱。既然街上不准聚,便各自攀到自家窗前,用聲音聚、用聲音唱。靈活,也是一道美麗的本土風景。 未來將有不少日子居於外地,對於哪裏是家,容我借用作者在書中的自問自答:心之所在,家之所在。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令人驚艷的兩個花旦

樂施會土炮製作的「世界小小公民」系列,推出第五本繪本《兩個花旦》,很是驚艷。 故事有兩個小女主角,華裔的華華自信不足,少數族裔的夏娜看到中文就頭痛。她們原本互不相識,卻因為一張通告連繫起來——都被老師要求加入粵劇小組了。 兩邊的爸爸媽媽都從手上的通告投射出美好想像。「粵劇班有很多表演機會,有了自信心,說不定你真能成為響噹噹的花旦噢!」「你要學好中文,將來才好找工作啊﹗爸媽不會中文,弟弟妹妹就交給你來教啦!」 大人高興,孩子卻發噩夢。在夢中,「驚青怪」長出無數圓碌碌的大眼睛,一隻隻死命地盯着華華看;「中文怪」扭曲着、怪笑着,快要抓住夏娜了…… 繪者畫出奇幻舞台感 畫者吳浚匡(後來想起他原來也畫了《一本讀通世界歷史》,好書!)把尋常的生活場景,畫出華麗又奇幻的舞台感,飽滿艷麗,非常吸引。譬如知道要上粵劇班後,華華和夏娜都被縮得很小放在畫面兩邊,一個蜷縮在巨型的中式茶壺下,一個趴在異色地氈上,至於兩人的共同煩惱——那天殺的活動通告——則大剌剌地架在畫面中央。又譬如,兩個媽媽開解孩子時,畫面不同位置都點起一束束閃亮的光芒,尤其是夏娜母女在夕陽中比擬戲劇做手的那幅,美呆了。 版面設置也用心,兩個女孩的故事在左右兩頁同時推進,最後匯聚成為同一個舞台,兩個小花旦在觀眾的歡呼聲中牽手謝幕。 (作者提供) 少數族裔孩子的困難與力量 喜歡這繪本,除了畫,還有兒童藝術教育工作者兼本書作者陳渝英的故事設計。她跳出框架,沒一面倒只描述少數族裔的弱勢。說真的,人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像內向的華華。至於夏娜的中文,只是因為身在華人主流社會,變得更礙事了。在香港,學習中文的障礙,大大收窄了少數族裔孩子上游的機會。箇中問題從不只是學校有沒有教,而是有沒有適切的資源來教、教師有沒有相關的經驗和技巧去教。請看到少數族裔孩子的困難,也請看到他們的力量。我們啊,也可以像故事中的孩子,平等以待,互相幫忙。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4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在家DIY 做個小Maker

朋友傳來「伍Sir手作小教室」臉書連結,浸信會天虹小學伍展鴻老師透過網絡,與困在家中的小朋友分享手作,主旨是「在家材料隨手做」,即是只用家中唾手可得的材料如橡筋、紙張、木籤和白板筆等,做出各種趣味盎然的創作。畢竟,創作最重要「材料」並非昂貴的物質,而是源源不絕的創意,以及渴望完成一件作品的動力。 伍老師的教學影片清晰易明也親切,貫穿着屢敗屢試、靈活變通的精神,孩子們看得蠢蠢欲動。在自我介紹的文案,伍老師提及自己念大學時,原來已經鑽研Maker Education。 活用家中材料創作 所謂Maker,有人譯作「創客」,也有叫「自造者」。說緣起,要回溯到2005年由美國人Dale Dougherty創辦的Make雜誌,以及2008年首辦的Maker Faire動手做嘉年華。Dale Dougherty更曾在TED Talk上宣示:”We are all makers. We are born makers. We don’t just live, but we make.”你或許會問,現代創客跟傳統工匠最大分別在哪?這足以讓一位「創客」滔滔不絕,但我們或可簡單歸納一些特質:譬如推崇手作的價值、能夠融會貫通現代科技、愛分享和樂於接受新知等等。所以「創客運動」也結合了創意文化產業、製造業、工程、設計和科學教育等範疇。 美國成為這場運動的搖籃,大概不難想像。很多美國家庭的大車房都藏着各種工具和物料,從來都是動手做的實踐空間。Steve Jobs在車庫製成第一代蘋果電腦,傳為佳話。即使在流行電影,也有落難Iron Man躲進別人車庫,就地取材創作機械人自救的橋段。DIY本來就是生活一部分。 「動手做」提升學習動機 回頭說Maker Education,不同文獻都發現「動手做」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成效、創造力、認知理解和解難能力等。可惜在香港,崇尚便利的生活方式,本來就缺乏DIY精神,而在非常緊迫的學習規劃裏,「動手做」也常常分不到足夠的時間和重視。 當正規課程不得不暫停的時候,教師都在摸索新教學模式,而無論是哪一種,在目前遙距學習的情景裏,都比以前更需要孩子的主動參與。也許趁這個機會,種下更多小maker的種子?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8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宮崎駿給小孩與大人的禮物

Netflix推出宮崎駿電影系列,家中兩小樂瘋——大概跟全世界的小孩和內心住着小孩的大人一樣。 兩小念幼稚園時已經迷上動畫大師,那些電影稱得上是他們的成長印記。還記得播《龍貓》時,兩小邊看貓巴士在田野飛馳,邊興奮地在梳化上尖叫彈跳,彷彿自己也是坐上客。某天下班回家,看到女兒鋪着棉被蜷縮客廳地上,據說她這個姿勢維持很久了,為等大人回來宣布自己是《風之谷》的小王蟲。有說女兒長得像波兒,所以我送她小小的波兒手偶,10年了,手偶至今安在她牀前。如今是中學生的哥哥愛吹口琴,興之所至,還是會吹起久石讓的作品,領我們走進心馳神往的電影時空…… 重溫看出更多層次 同一部電影,隔一段日子再看,孩子能看出不同層次,你就知道他們又長大了不少。近日重看《幽靈公主》,他們開始明白,介乎野獸與人類之間的小桑為何始終無法原諒人類。再看《千與千尋》,兩小透過不太豐厚的個人閱歷,竟然多少看懂無臉人的悲哀和絕望。 以後,孩子會經歷更多人生,舌頭練得愈加靈敏,看戲能嘗出更多紛陳的五味。想到這裏,媽媽的舌尖也升起一抹複雜的味道,難辨甜酸。 電影背後的多個「原來」 作家周姚萍為小天下編寫了《傳遞幸福的動畫大師 宮崎駿》,從圖書館借回來一刻,女兒便忙不迭邊讀邊分享:「原來宮崎駿的媽媽患肺結核,跟《龍貓》的媽媽一樣!……原來《天空之城》的大盜『媽打』那麼強悍,是他媽媽患病前的形象!……原來他所有動畫幾乎都以女性做主角,是有原因的……原來《崖上的波兒》辰婆婆擁抱宗介的一幕,教宮崎駿畫哭了……原來他本來就愛自然,有參與清淨河川……原來他經歷過二次大戰,所以更能體會戰爭的痛苦……」 孩子發現了很多個「原來」……原來這些故事背後,是跟我們一樣真實的人,有苦有樂有遺憾也有夢想。他把自己最珍而重之的記憶球, 一一提煉成深刻的思考,呈現在動畫電影裏,送給所有孩子,以及心裏住着小孩的大人們。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