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失失在加家:一場相隔6年的重聚

在9月開學之際,由於我和兒子、女兒都要辦美國簽證,所以我們一家去了Vancouver一個星期。在這個短短旅程之中,原本沒有計劃什麼特別行程,但到了Vancouver兩天之後,我太太的一個facebook朋友突然找她出來敘舊,而這個朋友就是我女兒在香港讀幼稚園時同學的媽媽,故為女兒帶來了一場相隔6年的重聚。 「細B」女兒與「大B」朋友 其實當太太跟我提起這個幼稚園女同學的名字時,我對這名小女孩是有一點點印象的,因為我女兒當年進入幼稚園時,屬於「細B」,所以自理能力比同年級的小朋友差一點,而這個幼稚園同學則屬於「大B」,很多時她都會幫忙照顧我女兒,也漸漸成為了女兒的好朋友,當年聽到女兒講述學校經歷時也會提及她的名字。不過,當年兩家人大多在一班家長聚會時才會見一兩次面,主要是通過幼稚園WhatsApp群組及facebook聯絡,女兒離開幼稚園後大家也一直沒有再見過面。 幼稚園同學一家到了加拿大大約一年多,對方父母剛好看到我太太放上facebook有關Vancouver的飲食帖,便想為這兩名小女孩來個重聚,讓她們重溫一下當年幼稚園的故事。不過,她們上幼稚園時距今已有六七個年頭,我們跟女兒提起這名同學的名字,她也沒有太多印象,反而今次的相聚,成了兩家父母互訴女兒在加拿大學習的不同之處。 Vancouver生活 少用英語 在席上,幼稚園同學的媽媽提及女兒在當地的學習最大難題是英語,還為女兒安排英文補習班,但移居Winnipeg的我們,卻沒有聽說過小朋友有英語上的問題。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她們居住的地方,是華人聚居之地,所以無論是學校同學或是日常接觸上,都較少用到英語。但在Winnipeg,無論是同學或是日常生活都主要使用英語,英語使用頻率相對較高,在學習英語上也相對容易。 當然英語的進度較好,並不代表有什麼優勢,就像在席上幼稚園同學一家笑指,就算在加拿大住上數年甚至10年,去旅行的目的地應該都不會選去Winnipeg。問我在當地有什麼值得遊覽的景點,我一時也想不到。而升學方面,大部分加拿大名列前茅的大學學府都位於Vancouver、Toronto等的大城市,在升學上明顯是這類知名大城市更具優勢。而且由於升學上的競爭較大,在Vancouver及Toronto的中小學學習環境相對Winnipeg嚴謹,這亦是不少身在Winnipeg的港人在搬省時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因素。 在現階段,我們一家還未有搬省的準備,但日後會不會隨着兒女的長大,考慮移居到另一省,實在是很難說得準!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9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突如其來的新成員

今年我們家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暑假,原因是我們參加了一個交流生活動,有一個日本小朋友在我家寄宿3個多星期。這名14歲的男孩名為慎也,在這個暑假成為了我家暫時的家庭成員,也成為了我12歲兒子的好朋友。 日本男孩 暑假寄宿 說回這個活動,其實是由一個曾在日本教學的加拿大人及本地的日本協會所舉辦,每年暑假都會有一些日本的小朋友過來居住一段時間。和一般的交流團不同,這些小朋友並沒有固定活動,主要是與寄宿家庭一起生活,以體驗當地生活為目標,同時亦可訓練一下他們的英語交流能力。而為了令他們更容易適應,除了要配對寄住家庭中小朋友的年齡、性別外,亦要求日籍小朋友與當地小朋友住在同一房間。 由於疫情關係,這個活動已停辦了2年,而慎也是在12歲時申請的,也是申請者中年齡最接近我家兒子的小朋友。在他還沒有從日本過來時,我們一家都覺得日本人十分愛整潔,我家會不會太過凌亂呢?日本人的飲食文化不同,又會否令他不能適應呢?這些問題隨着他的到來,發覺是我們太多心了。 愛甜不愛菜 加家規防偏食 慎也初到我們家,看似是一個內斂的小朋友,說話並不多。由於他在日本經常打籃球,因此最初主要活動都是出去我家對面的籃球場打波,不過不到一個星期,就發現他和我家,甚至一般的香港小朋友的生活習慣並沒有太大分別。他說話不多是因為怕用英語溝通,在多番鼓勵下也漸漸開始多說話,最後離開時我發現他比我家兒子更愛說話;而他也和我們對日本人的理解有所不同,房間的衣物總是散落一地,愛吃零食多於正餐,其實和一般的小朋友沒有什麼區別。 還記得慎也剛到我家時,曾問及我家有什麼house rules需要遵守,當時是沒有,但在共同生活了幾天之後,我們給他加上了一條house rule,就是一定要吃蔬菜,因為他完全不吃蔬菜。而入屋時也有問過他有什麼是不吃,他說沒有,結果原來他不吃生番茄、粟米、蝦等,最愛吃炸雞、薄餅和漢堡,更愛吃甜食,因此每次一聽到出去吃薄餅、漢堡和雪糕,他都會興奮得整個人彈起來。 為了令他的生活不會太沉悶,每個星期六日都會安排活動,包括去露營、戶外噴水池、戶外泳池、商場、夏令營等,有時也會到其他香港小朋友家玩耍。還記得我有個朋友跟我說,他認識的日本小朋友都是很有禮貌的,但慎也入屋不叫人。我只能夠說,作為一個暫時離開了父母的孩子,其實只會變回一個普通的小朋友,一般小朋友會有的問題,他都會有,而不是因為他是日本人,就不會出現,我當然亦會提醒他要有禮貌,但不能因為他是日本人,就將他們國家的文化放到這個小朋友身上。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4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夏日森林露營

夏天其中一個家庭活動,就是野外露營,讓小朋友多接觸大自然,減少接觸「電子奶嘴」。我們最近便與一班朋友去了在Winnipeg北面約兩小時車程的Hecla,此處除了是露營熱點之外,也是釣魚和駕船出湖的好去處,每逢星期六日,都有不少人專程駕車到這裏參與不同的戶外活動。 小朋友化身「魔女」 在加拿大曼省,大部分營地都在森林之中,每個營地都有樹林包圍,私隱度十足;同時營地上大多設有一些小型遊樂場,可供小朋友玩耍。我們當日差不多下午2時多才到達目的地,正當一眾大人還說昆蟲多得嚇人,忙着準備燒烤爐為晚餐做準備之際,小朋友們已發揮他們的適應力,急不及待到樹林旁邊探索一番,還想出了意料之外的「新料理」。 在加拿大野外,經常會看到一些莓果,其中一種最常見到的莓果名為越橘,是一種紅色小顆粒,外形有點像黑莓的果實。作為香港人的固有概念,野外果實不應隨便拿來吃,不過有一次我去釣魚時遇到一些加拿大人,他們採集了這些越橘,更熱情地請我吃了一點,才發現這種甜中帶酸的果實原來也不錯。 這些越橘當然也逃不過一眾小朋友的眼睛,不同年紀的小朋友都開始走去收集這些果實。家長們看在眼裏,叮囑他們不要吃,但小朋友們當然不會就此罷休,於是開始準備為這些「食物」加工。首先有人拿出了一個小水桶,想要拿去裝滿水,不過他們都是8、9歲的小朋友,不夠力氣拿起水桶,結果把水倒滿一地。年紀較大的小朋友眼看如此,便上前幫手再次盛水,然後把水桶放好。 自備小龍門 一對一比賽 之後一眾小朋友開始把收集好的果實都放入水桶裏,再隨地執一條木條攪拌着,這就是他們特製的「夏日果汁特飲」。旁邊的小朋友看着,發現只有紅色,顏色不夠吸引,再隨手加些葉片進去,提升鮮艷度。在小朋友眼中,他們都成為了小廚師,不過在大人眼中,他們更像在提煉謎樣藥品的小魔女吧!幸好這班小朋友都算懂事,沒有叫父母們過去嘗一口,否則都不知道可以怎辦。 其實作為父母,都知道營地裏沒有什麼設施給小朋友玩,所以都準備了不少東西,例如吹氣氣球、排球、足球,有家長還特別帶了小型龍門,準備與小朋友一對一對賽。不少小朋友玩得樂此不疲,到吃飯時也只是吃了一點點,便急不及待繼續去玩。雖然在野外露宿比起在家辛苦,做飯也不及家中方便,但能讓小朋友發揮創意、活動身體,也是不錯的體驗。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7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家教會是重要橋樑

相信家長都聽過「家教會」,其角色是「促進家校溝通,建立伙伴關係」,不少家長都有參與過它們舉辦的活動或成為當中的義工。在香港時,因工作繁忙,我和太太都沒有參與過家教會的工作。到了加拿大之後,我太太在機緣巧合之下參加了小兒學校的家教會,當中有不少值得分享的事。 籌組文化節 促進彼此了解 家教會是家長與校方的一道溝通橋樑,而在我太太還未加入家教會之前,我對這個組織的印象就是日劇中能左右學校令不受歡迎學生退學、讓教師們聞風喪膽的組織……當然實際上家教會的權力不會那麼大,這種戲劇效果有誇張成分,實際上它的角色就是協助學校提升與其他家長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以及幫助處理一些學校非教學事務。 事緣於大約4個月前,有一名香港朋友,她的兒子與小兒於同一間學校就讀,而她在該校家教會負責財務工作,但由於本身的工作關係,不能兼顧家教會工作,所以引薦了我太太進入家教會代替她。工作上主要是處理家教會的財務事宜及定期向成員報告財政狀况,而每次開會除了有家教會的成員外,校長及負責的教師都會出席。而家教會亦會定期在學校假期舉辦一些活動,好似我太太加入時,便正籌組一個多元文化節,不同成員在不同班房介紹不同國家的文化,同時也會免費提供不同國家菜式和食品,務求令不同國籍的學生了解同學們的文化背景。 是次活動在較早前圓滿結束,而我太太則負責介紹日本文化的環節。活動吸引了不少家長與學生參與,也有不少社區居民到場參觀,雖然人流算不上是「水泄不通」,但也算是「門庭若市」。而在活動結束後,成員們在會議上也作出了反省,例如宣傳有點不足、部分食材準備不夠等,但整體而言校方及家教會成員都滿意今次的活動成果。 多溝通 營造理想學習環境 而在最近一次家教會的會議,其中一個議題是準備下一次的活動,成員提出了不少意見,校長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她指出更早之前曾經舉辦過一次類似小型市集的活動,由於涉及金錢上的交易,不太想在校內舉行。而會議上也有一些成員提議舉辦一些了解社區文化的活動,但由於臨近選舉,容易影響參與者的政治取態,因此也被校長拒絕。 另外,校長亦在是次會議提出,除了舉辦活動及協助學校處理部分非教學事務之外,究竟家教會的角色應該是什麼?其他學校的家教會又會做什麼?相信這個問題除了校長想知道之外,不少家長都想知道,始終作為學校與家長之間的重要橋樑,而之間還有最重要的學生及兒女存在,令到學校的環境更加適合教學和孩子成長,才是最重要。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1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夏天出生的孩子更幸福?

在Winnipeg經過復活節一場大雪之後,氣溫漸漸提升至0℃以上,地上的積雪開始大量融化,學校教師亦與學生提及加拿大的春天正式來臨。相比上一個暴風雪式寒冬,今年春天提早來臨,亦是一班家長開始計劃夏天活動的時候。對於身處Winnipeg的人來說,夏天最佳的活動就是戶外活動,畢竟半年寒冬般的生活過後,也只能把握有限的夏天才能到戶外玩。 生日派對可選戶外 親近陽光 提到夏天,我和朋友聊天時不時會說在夏天出生的小朋友特別幸福,因為當他們要舉辦生日派對時,可以選擇的地點相對較多。冬天出生的小朋友要舉辦生日派對,都只能在室內,大多是選擇playroom這類容納人數夠多又能提供小朋友玩樂設施的地方,始終在0℃以下長時間於戶外實在不太可行;相反夏天舉辦生日派對,便多出了戶外一個選項,讓小朋友有更多空間跑跑走走,也可多親近陽光。 公園社區中心出租場地 最近有朋友要為家中5月出生的兒子籌備生日派對,並準備在附設燒烤場地的公園舉行。想在公園舉辦生日派對,首先要做的事情便是預約場地。基本上無論是在公園燒烤或是佔用地方舉行私人活動,都需要到政府網址預約,而網站內亦有不同面積的場地可供選擇。上年有小朋友的生日會便預約了一個近3000呎的大草地,小朋友們除了可在草地上踢球、放風箏外,家長們亦可到旁邊的釣魚點釣魚,而場地上也提供了兩個燒烤爐可供使用。 除了公園之外,另一個值得考慮的便是社區中心,在Winnipeg市內其實有大量的社區中心,而部分面積較大的,亦有提供場地出租服務。在這裏的社區中心大部分都設有戶外公園或溜冰場(戶內或戶外),後者可在租場時一併預約。早前另一個香港朋友便租用了社區中心的室內籃球場作為生日派對場地,同時預約了1小時的室內溜冰場供大人及小朋友玩。這個場地最大優點,是相比playroom有更多遊戲可供選擇,例如小朋友可一起玩多人跳繩、大人和小朋友一起打籃球等,相比在playroom時家長們只能呆望小朋友直至活動完畢,更能達到親子目的。如果想小朋友玩得更盡興,可加錢預約大型充氣滑梯、彈牀等玩意。 派對陣容逐年升級 舉行生日派對,主要目的是想小朋友開心,也能讓他們的朋友可以一起慶祝;而作為家長,看到自己的小朋友開心,也樂得為他們辦派對。不過,當派對完結,家長都有一個疑問:是不是有必要每年都舉行?我身邊不少朋友為子女舉辦的生日派對陣容,每年都有「升級」的趨勢,例如部分子女要求特定「主題」,而家長為了迎合小朋友喜好而買入不同的佈置物品,亦要準備不同食物,更有家長籌備時間足足花了一個月,究竟下一年又會有什麼「mission」出現?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5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小家伙「大生意」

步入3月,加拿大Winnipeg天氣開始回暖,街上的雪亦慢慢融化,雖然相比香港的天氣這邊仍算寒冷,但對於當地人來說,其實已經算「暖」。天氣變暖,亦表示離夏天來臨的日子不遠,在職父母開始要為子女放暑假做好安排。近日我的女兒亦與她的一眾好朋友,開始為暑假的「新活動」討論細節。 記得有一次朋友們到我家吃飯時,這班小女孩邊吃飯邊聊天,由於我正忙着煮飯,沒聽清楚她們說什麼,但之後朋友告訴我,原來這班還沒到10歲的小朋友,正在「談生意」,而這門生意就是在暑假時,要製作檸檬茶到公園出售。作為父親,聽到她們在「談生意」也沒有感到多驚訝,因為這宗「生意」,有一半是由我出的鬼主意! 事緣上年的萬聖節前夕,我們一家駕車經過一個住宅區,在外國人的萬聖節中,南瓜一向是過節必備物品,不少家庭都會在門前擺放一些刻上眼口鼻的古怪南瓜應節,但有一間屋的門口,放置了十數個南瓜在地上,並有兩個小男孩坐在南瓜後方,而南瓜旁則有一個小紙牌寫着價錢。 商討賣檸檬茶大計 當我看到這個情况,便笑說:「夏天種南瓜,差不多冬天便可以拿出來賣,還不需要多大成本,這兩個男孩還真聰明!」而我的兒子聽到回道:「我計算了一下,看似也能賺不少錢呢。」然後我說:「對啊,其實我們家正門對面正好有籃球場和排球場,夏天時人挺多的,在那邊賣點吃的喝的,也許能賺點錢啊!」 雖然這句話是我向兒子回話,但聽在心裏的卻是小女,她更開始和同樣由香港移民過來的一班小女孩討論這宗「生意」的可行度。當然在她們眼中,只要決定了商品類型、成功賣出便可收到金錢,而其中一個小朋友更向父母學習製作檸檬茶,但實際要面對的問題當然不如她們想像中簡單,例如工具和材料如何搬到球場?定價高低?怎樣保溫?這些問題應該還沒有想過。而且究竟這樣出售飲品有沒有違法,還要一班家長慢慢研究。 做家務儲積分換錢 還記得我們以前打暑期工,很多都是在中學後期的事(因為入職年齡限制),年紀漸大,家長放寬外出,和朋友吃喝玩樂之際總有不少花費,因此也開始對金錢有所需求。但這班小女孩是抱着什麼心態而對錢有需求?或許與我家最近另一個變化有關,就是做家務儲積分換錢。 主要是因為小兒也到了12歲,作為父母想他有點理財觀念,但又不想白給他錢,於是想出來的另一個鬼主意。只要做滿了3件家務,便可掙取1元加幣(約5.8港元),餘此類推。當然到最後,大部分家務還是父母做,但當他有「動力」時,1天掙1加元並不困難,而他掙夠錢了便嚷着去超市,結果選了一件小玩具。 小女看在眼中,當然覺得不滿為何他能買我卻不能買,我便解釋買玩具的錢是他自己掙的而不是我給的,或許亦因此而燃起了她做這宗「生意」的「動力」吧!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0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隨年月遺忘的文字

不經不覺,已在加拿大度過了第3個農曆新年。雖然在西方國家,過年氣氛不及香港濃厚,但慶幸還有一班香港朋友聚在一起,舉辦一些過年活動,算是好好度過了新的一年。而今次農曆新年活動中,令我最難忘的,相信就是團年飯的時候。 「有口難言」遊戲 靠英語提水 這3年來,過節都與香港朋友度過,今年的團年飯聚集了約10個香港家庭參與,除了吃飯和聊天,也加入遊戲環節,希望大人與小朋友都玩得更開心。其中一個遊戲,就是某香港遊戲節目中經常出現的「有口難言」。得益於現今科技的進步,只要在手機下載一個App便玩到,而除了大人玩得投入,小朋友一樣興致勃勃齊來排隊挑戰。 當小朋友來挑戰時,卻發現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就是文字。因為這個手機App只能顯示中文,而在場的小朋友大多10歲以下,過來加拿大前在香港最多只讀到小一至小二的程度,認得的中文字十分有限,所以看到App上的題目時,大多一頭霧水;就算旁人向做動作的小朋友「提水」(小聲說出英文解釋),猜謎題的小朋友也未必說中中文答案,惹來了不少笑話。 其實在過來加拿大之前,不少家長都有心理準備,小朋友在一個全英語的學習環境中長大,會漸漸忘記中文字。就以小兒為例,在身邊的香港小朋友中已算相對遲離開香港,但都只讀到小三,現在讓他看一本中文書,已能預想到他未看完第一頁便立即投降,而在串流平台看日本動畫,要用英文配音及英文字幕才看得明白。 「白色好腍嗰樣嘢」 雖然不少家長(包括我)在家都以廣東話和小朋友溝通,部分香港人同學之間在學校也會以廣東話交談,不過經過幾年的外國生活,他們經常出現辭不達意的情况。例如有次在家吃飯時,小兒突然問家中有沒有「白色好腍嗰樣嘢」,當時我一頭霧水,問他是不是豆腐?他說不是,又說以前經常在香港吃的,到最後只能逐一去猜,結果是豆腐花。 安排孩子做中文練習 當然,身邊也有不少家長仍十分有心地堅持讓子女學習中文。就以我一個朋友為例,她仍會安排女兒在家做一些中文補充練習,包括閱讀理解題目,對於香港同齡的小朋友來說或許不值一提;但對於身在Winnipeg的小朋友來說卻十分難得。而早前身邊亦有不少家長在網上尋找本地教中文的課外活動,希望小朋友認識更多中文字。始終加拿大是一個華人集中的西方國家,如日後會去一些大城市發展,能活用中文有一定優勢。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放養式教育=放任?

聖誕節一向是西方國家的「大節」,回想在香港時,不少商場都大搞活動,而在加拿大的Winnipeg也不例外,剛過去的聖誕節有不少商場、商舖推出不同活動,除了和盛裝打扮的聖誕老人合照之外,也有不少專為小朋友而設的免費工作坊。在聖誕節前,我們一家人便去參加了製作聖誕郵箱的兒童工作坊。 這次工作坊是由美國大型連鎖建材零售商開辦,只要在網上登記便可參加,雖說是製作郵箱,其實成品的體積大約和一個遙控器收納盒差不多。店舖免費提供製作的材料及工具(槌仔及螺絲批),小朋友只需跟着說明書製作即可。既然會提供槌仔及螺絲批,製作過程少不免需要揼釘,作為香港家長,當然深怕子女會弄傷手指,忍不住會出手相助,但反觀外國父母,大多從旁觀看,就算小朋友只得5、6歲,都讓他們盡量自己完成整件作品。 盡量給孩子嘗試空間 當年在香港,不時聽到身邊朋友、親人說外國教育就是放養式教育,而放養式教育往往等同於放任孩子成長。當時接觸外國人的機會不多,對他們的教育方式也不大了解,只是偶然看到外國家長放任小朋友在餐廳四處跑。不過,從這兩年多的外國生活,逐漸明白外國人的教育方式並不是我們想像般簡單。在外國父母的教育角度中,只要不危及生命、令身體受傷及影響到其他人,盡量都會給小朋友嘗試的空間,而嘗試也是一種學習過程,他們能從當中學習不同技巧,能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也是他們長大了後所持有的生活技能。始終在外國生活,有不少事務都必須親力親為,如果還是使用香港式的教育,就算有再好的學歷,要在這裏生存也並不容易。 大人幫忙 等同剝削學習機會 記得以前在香港,曾聽過某位教育學者說過:「每當你幫助小朋友去完成一件事時,等同剝削了他學習一件事的機會。」但往往家長便做了「剝削」行為,例如長輩會照顧小朋友的所有起居飲食,小朋友莫說要製作食物果腹,只把東西收拾好都未必能做到。長輩照顧得太好,同時間令小朋友失去了這些「生活技能」。 而在這兩年觀察外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他們在放養式教育下並不是全無底線,像新聞看到那些不去限制子女睡覺時間、說髒話、玩火等行為,其實大部分外國家長都不能接受。在他們的角度中,只要是安全的情况下,都會給予孩子盡情探索的機會,因此他們的孩子體能、反應相對於不少同年齡的「港孩」都明顯更好,這個情况我從子女的課外活動中完全感受得到,或許與人種也有一點關係,但我更相信和小時候的教育方式有關。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不同氣氛下的Halloween

身處外地,生活上有不少地方都需要重新適應,其中節日更加需要留意。在香港,「大節」不外乎中秋、端午、農曆新年等,而在西方國家,一年一度的Halloween便成為了不少小朋友心中的「大節」,不少家庭在過節時的準備工夫,甚至不下於聖誕節。 小朋友心目中的「大節」 還記得在香港,Halloween雖然也是不少商場活動的主題,不過說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當晚在中環蘭桂坊吸引大量遊人扮鬼扮馬,氣氛濃厚;但大部分出席的人都是成年人或青少年,小朋友只佔少數。如果你問小朋友對Halloween有什麼期望,我想應該大部分人都沒有太大感覺。 南瓜、骷髏、吸血鬼、巫婆放滿前院 至於身處加拿大,作為當地的「大節」,無論從學校或是小朋友間談論的話題,都感受得到節日氣氛;尤其是看本地人如何精心佈置住所,更能看出他們對這個節日的重視程度。通常在Halloween及聖誕節前後,不少住在獨立屋的家庭,都會在前院放置與節日相關的物品。例如在Halloween,南瓜可說是必備品,骷髏、吸血鬼、巫婆等與「邪惡」有關的裝飾都放滿前院,甚至配合不同的燈光效果來營造氣氛,花1、2個星期去佈置可說是等閒事。 trick or treat 糖果夠吃一年 而對於小朋友來說,最重要的環節當然是trick or treat。還記得去年各個小朋友們整裝待發,除了打扮一身與眾不同的惡鬼造型之外,還要穿上厚厚大褸,由家長接載他們到不同小區trick or treat。在這邊有一個不成文規定,小朋友通常只會去門前有Halloween裝飾並且開啟了前門燈的家庭取糖,若門前有裝飾(代表有為Halloween做準備),但沒有開啟前門燈(代表沒有人在家),也不會去取糖。通常小朋友們在街頭下車走到街尾,沿途約三分之一至一半的家庭都能trick or treat,而大人則順路看一看不同家庭的Halloween裝飾,街尾與小朋友匯合再去下一個地點。 還記得去年的Halloween正值周末,由黃昏開始出動,去了3、4個小區,兩兄妹的小背包及手挽籃都滿載而歸,收穫的糖果分量足夠食一年。至於今年,由於Halloween在平日,trick or treat環節只能縮短時間,花時間裝飾門前的家庭也較去年少,取得的糖果減少了。雖然對於小朋友來說未免有點失望,但作為家長,讓小孩子少吃一點糖果,都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trick or treat環節是正日限定活動,如果身處加拿大又想經歷Halloween氣氛的家長,就要留意。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2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還要再「移民」多一次嗎?

在移民的道路上,除了考慮居住環境、物價等因素,不少家長都會將子女的學習因素放在首位。現時不少移居加拿大的人,在選擇地點上都會放眼在大城市,始終無論在生活及子女學習環境上,都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近年移民加拿大,很多人都選擇移民門檻較低的Winnipeg作為起步,但隨着身邊不少人開始取得本地身分,更多人開始着手考慮搬省的問題。 不經不覺間,我在Winnipeg將迎來第3個冬天,這些年間,看着不少更早移民過來的人陸續搬省,也引發了我和朋友之間不少討論。其實在籌劃移民加拿大之初,大家都有心理準備,這邊的學習進度會相比香港慢,但對於習慣了香港教育制度的港人來說,實際差距比想像中還要大。不少家長都為子女報讀一些校外「雞精班」,例如奧數、中文班等,希望提升他們日後的競爭力。 為子女前途搬省 有得有失 不過,觸發家長們考慮搬省的更重要因素,是Winnipeg的升學前景。其實這裏也有不少等同香港大專或大學的學府可以入讀,但就算能順利畢業,這裏的工作選擇也不及大城市多;加上不少知名大學都位於安大略省及魁北克省,想增加子女入讀這些知名學府的機會,在我們心目中搬省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考慮。當然到孩子夠年齡入讀大學或大專時,他們理應有照顧自己的能力,要獨自在其他省上學生活,也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但身邊不少家長都不想與自己的子女分隔兩地,就算他們上大學是10年後才發生的事,都在此刻就為搬省做準備。 究竟搬省是否代表能為子女提供更好的升學、發展條件?本人覺得一定利多於弊,但是否一定要急於在小朋友年幼時就要搬?這一個問題我仍在思考中。讓子女提早適應另一個學習環境,或許會更快適應;但另一方面對於在加拿大生活了只有2、3年的港人來說,只能夠說是剛習慣這邊的環境,要說「完全適應」還是有點距離,而且我們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在其他城市下的學習環境又是否和Winnipeg不同?生活條件、物價上又是否會比現在好?眾多問題暫時也沒有答案。除非在移民初期已做好搬省的準備,否則現時有物業、有車、有工作等不同因素之下,搬省這個行為的勞師動眾程度,可說跟當初移民沒有太大差別。 旅行為名 探路為實 無論不安的因素有幾多,在過去夏天身邊仍有不少朋友以旅行為名,探路為實,尋找其他更好條件的城市。或許這個問題,並不單單是我們這班身在Winnipeg家長所要面對,其他移居英國、澳洲的港人,也許都面對相同的問題。但在我而言,要說一定會搬省,現時或許言之過早,但要做足準備找尋其他省的資料,相信還是我這個家長之後最重要的「功課」吧! 文:吳一鳴 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