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失失在加家:放養式教育=放任?

聖誕節一向是西方國家的「大節」,回想在香港時,不少商場都大搞活動,而在加拿大的Winnipeg也不例外,剛過去的聖誕節有不少商場、商舖推出不同活動,除了和盛裝打扮的聖誕老人合照之外,也有不少專為小朋友而設的免費工作坊。在聖誕節前,我們一家人便去參加了製作聖誕郵箱的兒童工作坊。

這次工作坊是由美國大型連鎖建材零售商開辦,只要在網上登記便可參加,雖說是製作郵箱,其實成品的體積大約和一個遙控器收納盒差不多。店舖免費提供製作的材料及工具(槌仔及螺絲批),小朋友只需跟着說明書製作即可。既然會提供槌仔及螺絲批,製作過程少不免需要揼釘,作為香港家長,當然深怕子女會弄傷手指,忍不住會出手相助,但反觀外國父母,大多從旁觀看,就算小朋友只得5、6歲,都讓他們盡量自己完成整件作品。

盡量給孩子嘗試空間

當年在香港,不時聽到身邊朋友、親人說外國教育就是放養式教育,而放養式教育往往等同於放任孩子成長。當時接觸外國人的機會不多,對他們的教育方式也不大了解,只是偶然看到外國家長放任小朋友在餐廳四處跑。不過,從這兩年多的外國生活,逐漸明白外國人的教育方式並不是我們想像般簡單。在外國父母的教育角度中,只要不危及生命、令身體受傷及影響到其他人,盡量都會給小朋友嘗試的空間,而嘗試也是一種學習過程,他們能從當中學習不同技巧,能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也是他們長大了後所持有的生活技能。始終在外國生活,有不少事務都必須親力親為,如果還是使用香港式的教育,就算有再好的學歷,要在這裏生存也並不容易。

大人幫忙 等同剝削學習機會

記得以前在香港,曾聽過某位教育學者說過:「每當你幫助小朋友去完成一件事時,等同剝削了他學習一件事的機會。」但往往家長便做了「剝削」行為,例如長輩會照顧小朋友的所有起居飲食,小朋友莫說要製作食物果腹,只把東西收拾好都未必能做到。長輩照顧得太好,同時間令小朋友失去了這些「生活技能」。

而在這兩年觀察外國家長的教育方式,他們在放養式教育下並不是全無底線,像新聞看到那些不去限制子女睡覺時間、說髒話、玩火等行為,其實大部分外國家長都不能接受。在他們的角度中,只要是安全的情况下,都會給予孩子盡情探索的機會,因此他們的孩子體能、反應相對於不少同年齡的「港孩」都明顯更好,這個情况我從子女的課外活動中完全感受得到,或許與人種也有一點關係,但我更相信和小時候的教育方式有關。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