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教室:愉快童年

近日筆者有幸回母校參觀,原來已經一別20多年,再踏進去,很多美好開心回憶都返嚟。遇到一些當年的老師,仍然十分親切,談給昔日的百厭事,感恩老師都包容接納。當日亦重遇很多舊同學、舊隊友,雖然大家老了,但感覺依舊。回想筆者的童年十分美好,老師的包容接納,同學的熱情分享,幫助我塑造出今天的辦教學理念。 其實愉快童年十分重要,最近看到開學後,有數名中學生輕生的報道,不少來自出名的學校,或許他們在學業或生活上都有很大的難處。我們應否反思,現在的教育是否適合自己的子女?選出一所合適的學校十分重要,最重要是讓子女享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不是日後回望,只記得讀書和考試。筆者在此分享一下愉快童年的好處: 推行愛的教育 有助身、心、靈發展 1. 快樂的回憶: 愉快的童年帶給你許多美好的回憶,可以伴隨你一生,成為生活中的寶貴資產。正如筆者在小學五年級時,因為英文有進步,老師送我一份禮物,我直到現在依然記得。這些回憶可以在你沮喪或困難時提供安慰和激勵。 2. 健康發展: 愉快的童年環境有助你身心健康發展。這種環境可能包括充滿愛與關懷的家庭,良好的教育和適當的社交互動。這些因素有助培養健康的自尊心、情緒調節能力和人際關係技巧。正如筆者現在都推行愛的教育,這絕對有助學生身、心、靈發展。 嘗試新事物 發展興趣和才能 3. 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培養: 愉快的童年經驗可以激發你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你可能會更自由地嘗試新事物,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能,這種探索和發現過程有助培養你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需要在生活中培養,日積月累。長期的死讀書,只會扼殺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在教學上,都致力改變靠死記硬背,用不同新穎的方法,讓學生想很更多。 4. 積極的心態: 愉快的童年可以培養積極的心態和樂觀的態度。當你在幼年時體驗到關愛、支持和快樂時,你更有可能對未來抱有希望和信心。這種心態可以幫助你面對挑戰,克服困難,並追求自己的夢想。這絕對影響日後的人生。 5. 社交能力的發展: 在愉快的童年中,你可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交活動,與同齡人建立友誼,學習合作和溝通的能力。這些社交技能在日後的人際關係和職業生涯中非常重要,可以幫助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有效地與他人合作。 一個愉快的童年,能塑造一個健康、快樂和成功的生命,無論面對不同的難題,都能面對。最後要感謝母校張明添中學及一眾老師,為我帶來一個美好的童年。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制訂更SMART新目標

今年開學日可算是十分特別,因為打風而延後了開學日。相信有些同學會因為多了一天假期而感到開心,也有些同學會因為無法跟同學碰面感到失望。不變的是,大多學校往往會舉行活動,讓學生寫下對新學年的期許,以及訂下目標。但學生的目標往往都是千篇一律,例如要成績進步或拿到第一名,它們最終淪為華而不實的口號,學生在學年末往往也無法達到。 目標固然重要,但怎樣計劃和實現目標更是關鍵。哈佛大學曾經做了一個關於設定明確目標的研究,研究對象為商學院MBA學生,當中只有3%受訪者有寫下明確目標及詳細的執行計劃,另外有13%的人有明確目標卻沒有寫下,其餘受訪者都沒有明確的目標。10年過去,大學再次訪問這群畢業生,發現那3%受訪者的收入平均較沒有寫下目標的人高出10倍。雖然薪金並非成功的唯一標準,但可見制訂實現目標的具體計劃是非常重要。在設立目標的時候,我們可以參考管理學大師德魯克(George T. Doran)提出的SMART原則: 「每科100分」目標 不切實際 1. Specific(具體):小朋友在制訂目標時,往往流於空泛,例如學業進步、身體健康,目標並不明確且不具體。因此,家長可讓學生思索自己想實現什麼,確定目標的範圍、內容和結果,例如將學業進步改成中文科及英文科兩科及格。具體的目標提供一個清晰的方向,讓學生更有動力,為達成目標而努力。 2. Measurable(可衡量):制訂一個可以量化的目標,能夠讓小朋友檢視自己實現目標的進度,並因自己正在前進而感到滿足,同時也讓他們看到自己與目標的差距,鞭策他們繼續努力。例如將學業進步改為平均成績進步5分,身體健康改為每天吃兩種水果,以可量化的目標來檢視自己有否達標。家長在過程中亦可適時提供協助,讓小朋友更有成就感,繼續努力達成目標。 3. Achievable(可實現):小朋友在制訂目標時往往過於天馬行空,筆者最常看到學生寫下「每科100分」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往往只能變成「願望」。如果一個長期成績不及格的學生要求自己拿到每科100分,他在過程中定必會因為感到難以實現及信心受挫而放棄。因此,在制訂目標時,學生該審視自身的能力和現實的條件,訂下一個可行的目標,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4. Relevant(相關):家長在與小朋友共同制訂目標時,可留意目標是否與子女的價值觀及興趣相關。筆者校內有參與國際單車比賽的學生,嚮往將來成為單車運動員,若他訂下在單車比賽上拿到三甲的目標,相信比起要求他在學業上拿到全班三甲來得有效,因為前者是他更有興趣的目標,促使他更有動力地付出。 5. Time-bound(有時間限制):拖延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他們往往未到最後限期,都沒有動力行動。因此,在訂立目標時,家長可與子女共同制訂明確的時間表及成果驗收的截止日期,提高子女在執行目標時的效率。例如,將學業進步的目標以第一次考試的日子作為時限,與子女共同規劃這兩個月內的溫習時間表,例如每個星期天花2小時鞏固當周所學。明確的時間表讓學生更了解自己應有的進度,更效率地達成目標。 在新學年,願學生都能認真思考自己想達成的目標,並寫下更SMART的目標和計劃,向着標桿直跑,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善用人工智能 教學相得益彰

近年,人工智慧(AI)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逐漸在教育界中嶄露頭角。然而,這也引發了一些討論,例如大學生寫論文時能否借用AI技術協助完成功課?當中又會否牽涉學術誠信問題?不過,當中最為關鍵及引發熱議的問題也許是:AI是否能夠取代教師? 有些人認為AI背後有龐大的資料庫,在教學上有巨大的潛力,幫助學生更有效學習,例如AI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情况,向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內容,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體驗。此外,在學習過程中,AI還可以提供即時的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大有裨益。 AI難演良師益友、引路人角色 不過,有些人則認為AI無法完全取代教師的功能。首先,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和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教師除了教學外,在課堂和平日相處中能夠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並且在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給予支持和鼓勵。筆者曾帶領學生參與森林活動,猶記得學生在參與樹屋活動時不敢攀爬高9米的樹屋,但在教師和同學的勉勵及支持下,他們最終也能完成該次任務,這些實際鼓勵並非AI能做到。其次,教師還能夠根據學生的能力、學習風格和興趣愛好,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教學內容和學習體驗。我校教師在教授時,常以活動推動教學,包括帶領小二學生走到山野間,使用指南針,掌握方向等數學概念,協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再者,教師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視藝課時,學生偶爾會遇到無法下筆的情况,想不到創作題材,而教師正可適時提供指導,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創作的靈感,以及在學生不懂如何創作時親手教導學生,而這些教學活動正是AI無法做到的。最後,AI無法做到情感支援。由於家庭和朋輩等因素,學生偶爾會出現情緒問題,教師需要即時安撫學生情緒和了解事情經過,甚或要與家長商討對策,處理學生的問題。AI或許能夠提供冰冷的解決方法,卻無法如教師一般作出實際行動,以應對問題。 輔助教學 減省準備教材時間 由此可見,AI的確無法完全取代教師的功能,但並不代表它在教育上毫無功用。與其將它視為教師的代替品,倒不如將其視為教師的輔助工具,幫助教師更好地教學。例如在準備教材上,教師可通過AI技術擬定課堂大綱、製作課堂練習、工作紙和投影片等,之後教師再按教學需要修正,減省他們在準備教材上的時間,而在課堂上亦可善用AI的體驗性和互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與教師相輔相成。 AI在近年來快速發展,逐漸滲入各行各業,對教育界的影響亦是無可避免。若教師可以善用AI技術,互相補足,相信在未來的教學上,AI將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7期]

詳細內容

蒲公英教室:一間也不能少

近期「殺校」成為教育界熱話,下學年有5間小學因收生不足或需要停辦小一,或改以私立等形式繼續營運。筆者回想起上一波小學「殺校潮」是在2003年開始,翻查教育局資料,在2004/05至2006/07學年間,共39間小學停辦,情况較現時更為嚴峻。相隔20年,殺校潮再現,在汲取上一波經驗後,這次的殺校情况會否有改善,還是未知之數。 「一個都不能少」。在一般人眼中,若將這句套用在教育上,是指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也是寶貴的。就像聖經所指,即使100隻羊之中有1隻走失了,牧羊人還是會堅持找回;然而,對於面臨殺校的學校而言,一個學生卻是他們的救命稻草,正正是少了一個學生,他們沒法繼續辦學,實在叫人沮喪和遺憾。 自2002年教育改革開始,教育界出現汰弱留強局面,收生率彷彿成為決定學校存亡的唯一標準。為了提高收生率,各校施展渾身解數,例如催谷學生爭取好成績,着教師到街上派發傳單宣傳等。學校本是一個着重教育的地方,老師卻為此而疲於奔命,使教育變質,實是本末倒置。雖然從社會整體利益而言,學校停辦也許無可避免,但其實有不同方法能解決收生人數下降帶來的問題。 解決收生人數下降方法 1. 推行小班教學,提升學習效能 現時香港推行小班教學學校的班額標準為每班25人。然而,隨着適齡學童人數持續減少,若堅持這個標準,殺校潮定必繼續。降低每班學生人數,真正推行小班教學正是一個很好的策略。參考西方國家,每班學生人數為20人以下。小班教學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因為教師在課堂內更能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需要,亦方便教師推行活動教學,他們也能更了解學生的情感需要,對學生的全人發展甚有裨益。 2. 平衡學校班數,有助學校發展 記得早些年人口過剩時,教育局容許部分學校加設特別班級來應對。針對現時截然不同的人口狀况,政府亦可削減大校的班級數目,此舉對大校而言亦非百害而無一利。現時學校最多可開設36班,雖然政府給予30至36班的超級大校較豐富的資源,但校方的工作量亦較大,處理行政工作和推動學校發展亦較困難。加上因為校內學生較多,亦較難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此,筆者認為若局方調整各區超級大校的班數,既可解決小型學校收生人數下降的問題,也可紓緩超級大校的壓力。 3. 改變學校定位,推動多元學習 筆者現於一間小型村校工作,亦曾多次面臨殺校危機。因此,筆者將學校轉型為特色學校,拋開傳統固有的教學模式,摒棄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和「求學只是求分數」的目標,改以針對家長和學生需要,主張體驗式學習和推行森林課程,讓學生身體力行地實踐課堂所學,並按學生能力設不同任務和學習目標,以發展學校課程。這個轉變過程並非容易,幸好憑着多年的努力,獲得家長和學生的信任與支持,現成為一間深受家長喜愛的學校。筆者認為每一所學校也各有千秋,相較盲目和單一地追求成績,應發揮學校所長,展現學校的特質,並彰顯教育的多樣化。 聖經〈箴言〉曾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這也是筆者的教學理念。教育的本質在於教養孩童,筆者相信每一所學校都有着獨有且正確的教育理念以教養孩童,也是一個讓孩童健康和快樂成長的好地方,一間也不能少。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家長ChatGPT

近日ChatGPT成為全球熱話。作為全新AI人工智能系統,當我們向ChatGPT提出問題時,它能夠自動產生答案,這個「聊天機械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無論是閒話家常,還是寫文章和調整程式碼,都難不倒它。雖然ChatGPT為人類帶來不少好處,但科技是把雙刃刀,不少人對AI為人類帶來的危機感到擔憂,其中Tesla創辦人馬斯克等科技界名人更聯署反對繼續開發AI系統。筆者認為科技既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角色,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不少壞處,例如WhatsApp等通訊軟件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實際交流。不過,作為家長,我們的確可借鏡,與子女建立一套有效的ChatGPT,促進子女的個人成長。 Goal:了解子女喜好訂立目標 筆者近日與一名現時中五的學生接觸,他對未來的出路感到十分迷茫。事實上,這個情况在年輕一輩並不罕見,很多小朋友也對未來缺乏想像,也不了解自己的個人喜好。作為家長,我們可跟子女一同訂立目標,協助他們勾勒出對未來的期許。目標可分成短期、中期和長期,例如短期內接觸一項感興趣的樂器、中期以彈奏出一首心愛的歌曲為目標等。訂立目標的重點在於讓子女更認識自己,認清自己的個人喜好,希望藉此確立子女的自尊感。在這個階段,父母可讓子女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列出自己所喜歡和感興趣的事,毋須加以批判,讓小朋友感到父母對自己的支持和尊重便可。 Planning:列具體任務付諸實行 訂立目標後,父母可針對子女列出的目標,與小朋友共同訂立相應的計劃。在這個階段,他們可共同挑選2至3項短期或中期目標,從中了解小朋友最感興趣的活動,也讓小朋友了解各項目標的可行度。父母與小朋友可共同制訂計劃,列出子女的具體任務,並且計劃須具時限。例如可以訂立一個2年計劃,預計每星期花2小時學習一項樂器。計劃的重點在於訂立行動策略,讓小朋友的目標「不馳於空想」,也是一個「儀式感」,給予小朋友一個將要付諸實行的心理準備,不能輕言放棄。 Training:訓練技巧 培養強大內心 在ChatGPT的過程中,實行是最重要的一環,卻也是最困難。「Train」一詞包括兩個面向:「訓練」技巧和「培養」強大的內心。在訓練技巧方面,家長的角色變為一個「旁觀者」,觀察子女確切實行計劃的進度和情况,例如子女是否有依照時間實行計劃,以訓練和掌握相關的技巧,並了解子女訓練的需要,因應情况調節計劃。而在「培養」方面,家長則充當「陪伴者」的角色,了解子女的心理需要。在實行過程中,小朋友定必會遇到不少阻力,例如覺得掌握這項興趣很困難和費時,甚或會想放棄計劃。父母的支持正正是小朋友奮鬥的動力,家長可多耐心聆聽小朋友訴苦,了解他們當時所遇到的困難,並且給予正向支持,例如給予一個溫暖的擁抱、多讚賞子女已做得很好,此舉除了讓小朋友可堅持落實計劃外,也可從中培養小朋友強大的內心,提供他們的心理質素,讓他們更懂得面對逆境。 縱然世界不斷轉變,人只要能保持不變的初衷與內心,總能適應這變化萬千的世代。正因如此,作為家長更要在成長階段加強子女的抗逆力,讓他們更能面對各項挑戰與逆境。趁着復活節假期,家長與小朋友花些時間讓他們想像對未來的希望,並抱着希望迎接未來的生活。 在此謹祝各位復活節快樂!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人人可入樽

最近筆者看了動畫電影The First Slam Dunk,相信對各位家長來說並不陌生。原作Slam Dunk是一套非常著名的熱血籃球漫畫,於30多年後搬上大銀幕,作為粉絲的筆者當然要支持,看罷卻有一番新的體會。電影並非與漫畫內容一樣,而是以漫畫甚少着墨的隊員宮城良田的角度敘事,以最後之戰作為劇情主線,貫穿良田的故事。不過,除了電影主角良田,其他角色亦給筆者不少啟發。 不放棄追夢 向着標竿直跑 電影主角良田的身材矮小,儘管他對籃球充滿熱誠,但他的身高使他打籃球較吃虧,再加上母親總是把他跟已逝世的哥哥作比較,認為良田球技不如哥哥,也常忽略良田。然而,雖然受自身和家庭因素限制,良田卻未有認命,反而努力鍛煉,最後之戰後成為球隊隊長,更和敵隊的最強球員澤北一同走到「籃球強國」美國打籃球,繼續追尋自己的「籃球夢」。每個人的天資定必有高低,有人或會因學業或家庭等因素要暫時放下自己的理想,但只要自己不放棄追尋理想,努力向着標竿直跑,最終也可達到個人目標。 改過自新 永不言敗 電影另一個角色三井壽,於初中時曾被譽為「籃球天才」,其後卻因誤入歧途放棄籃球,直到高中時才改過自新,再次回到球場上,成為良田的隊友。經過幾年空白期,他重新參與籃球比賽,對他的體能自然是極大的考驗。儘管如此,他憑着強大的意志力堅持下去,最終在比賽中投出25分的佳績,獲得全隊最高分。在成長路上,人或有機會走上歪路,犯下過錯,但這並非人生的終點,只要願意回頭,願意作出改變,在正確的路上保持永不言敗的精神走下去,最終也可以步向成功。 悉心栽培 讓子女發揮潛能 相較以上兩人,櫻木花道則是個籃球新手,一開始加入籃球隊只是為了追求女生。不過他天資聰穎,也幸好得到球隊教練和隊長的悉心栽培,他在短時間獲得很大的進步,由一名籃球門外漢,搖身一變成為球隊的靈魂人物。在最終比賽中,他們遇上稱霸多年的山王,更落後敵隊20分之多。正當旁人都萎靡不振、打算放棄之時,花道卻成為球賽的轉捩點。他除了勉勵隊友不要放棄,更在背部受傷下場的情况下,請求教練讓他再次上場,因為他覺得現在正是他最光榮的時刻。憑着他對籃球的滿腔熱誠,最終他投入致勝一球,勝出該場賽事。筆者常跟家長分享,小朋友有無限潛能,也許他們一開始真的一竅不通,但只要對子女悉心栽培,以及勉勵他們努力和堅持下去,最終他們也能發揮個人所長。 故事的結尾並不是一個幸福的結局。儘管主角勝出該場賽事,但因為全力以赴後負傷纍纍,最終也未能奪得比賽冠軍。筆者倒是認為這是一個很貼近現實的結局,畢竟現實中人往往未能如願奪得最後的成功。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全盤失敗,在過程中我們也曾成功過。即使我們並非天資聰敏,即使我們一開始只是個門外漢,但只要我們曾經盡力迎接挑戰,我們也可成功跨越逆境,像主角一樣「人人皆可入樽」。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

詳細內容

蒲公英教室:半天 vs. 全天

教育界近期鬧得最熱烘烘的話題定必是小學全天復課。根據教育局的規定,小學如合乎疫苗接種率標準,可於12月1日起安排全日面授課堂。經過兩年多的半日上課及網上授課,相信家長也擔心子女能否適應每天漫長的上課時間。而對於這個新安排,不少校長和教師早前定必也非常煩惱,畢竟兩種上課形式各有千秋。 課堂時間: 相較半日課堂,全日授課形式之上課時間較靈活。礙於課時的限制,有些學校在半天授課時,將原來課堂的時間縮短,以致學生的學習進度減慢,而恢復全日授課後,學校便可恢復原來的課時,讓學生學得更深更廣。不過,恢復全日學習並不代表學生就要安坐課室裏上一整天的課。有些學校維持原有時間表,將下午改為課外活動或功課輔導時段。早於疫情出現前,我校已採用「上午授課、下午活動」的形式,發現這種授課形式的效果非常理想,教師有充足的授課時間,而學生也可在校完成當日課業,讓學生在放學有自由時間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在學習和生活中取得平衡。現時,教育局亦向學校推廣這種學習模式,可見這種方式行之有效。 全日上課 擴闊社交 朋輩相處: 對小朋友而言,校園生活除了學習外,最重要的就是每天與同學的玩樂時間。的確,在學生成長階段,朋輩關係對他們尤其重要,但受半天授課所限,小朋友在校的自由時間大量縮減。恢復全日授課後,小朋友有更長時間與同學聊天和玩耍,例如於午膳時段後的長小息玩樂,擴闊自己的社交圈子,也可學習待人接物的技巧。此外,大部分學校會於下午舉辦不同活動,透過團體遊戲等活動,促進學生彼此的溝通和合作。此外,全天授課提供機會讓學生共膳,增進感情,我校教師更會相約自己的學生一起共進午餐,從而增加學生對彼此的了解。 多元智能: 早前受疫情所限,學校只能有限度舉行課外活動,並把大部分課外活動和訓練班安排於下午舉行,但只有滿足疫苗接種要求的學生能參與,以致其餘學生失去不少發展個人潛能的機會,尤其是家庭經濟能力有限、沒有能力參與校外課餘活動的基層學生。推行全日課堂正好讓所有學生有同等的機會,參與各項學校安排的課外活動,也能按個人意願和興趣,揀選心儀的興趣班,發展個人興趣與專長,促進學生個人成長。 個人時間: 相比現時半日學習,恢復全天上課會使學生的自由時間減少。學生的放學時間由中午時段延至下午4時許,若學生在放學後仍有興趣班和要完成課業,他們的自由時間便會大為壓縮。閒餘時間減少或會導致學生欠缺放鬆身心的機會,令他們積聚大量的壓力。反之,若維持現時的半天上課形式,學生會有較多空閒時間,有更多空間做感興趣的事,以及有適當的親子時間,加強親子關係。 不論是維持半日學習,還是改變成全日上課形式,關鍵始終在於家長和學生如何調節個人心態應對這種授課形式。祝願大家復課順利,不論是哪一種學習形式,學生也能盡快適應,而且有更愉快的校園生活。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人生的選擇

最近我的朋友喜獲千金,他們懷着開心和興奮的心情迎接新生命,實屬可喜可賀。另一邊廂,校內一名學生因病與世長辭,聽到消息後我心裏很沉重。雖然從入學開始已知道他患病的事實,他亦因病甚少回校,但每當他回到學校或在網課與同學見面,總是笑臉迎人,充滿朝氣,為身邊的人帶來溫暖,這些片段彷彿就像昨天剛發生一樣。他的生命縱然短暫且充滿痛苦,卻活在當下,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把人生過得有意義和快樂,而父母和認識他的人都很欣賞他堅強且開朗的性格。 反思人生意義 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的階段。迎接新生命固然讓人充滿喜悅,但當人生快要走到盡頭時,你可曾想過自己會是充滿着遺憾,還是不枉自己曾有意義地活過呢?雖然我沒法回到嬰兒階段,把自己的人生再活一遍,但最近的遭遇不禁讓我靜下來反思自己的人生,發現長大後有很多事想嘗試卻未付諸實行,而阻力往往來自學業和工作。 回想起小時候,上學很輕鬆,功課量並不高,每天放學後有很多空閒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跟三五知己結伴到公園玩耍直到黃昏,又或者在家中觀看兒童節目和喜愛的卡通片,而且還有時間閱讀自己喜歡的圖書,生活既充實又快樂。反觀現在的小朋友,每天要面對着龐大的課業壓力。早前看到新聞,指出香港教師的改簿時間為全球之冠,可想而知,現今學生的功課量非常高。事實上,現今的課時較以前長,科目和功課也較以前多,課程內容亦愈見艱深,但學生成績卻未有突飛猛進,同時亦犧牲了小朋友快樂的童年,這值得嗎? 生命不在乎長短 只在乎是否精彩 當那個小朋友用有限且短暫的人生,活出有意義且快樂的生活時,這不禁讓我反思,什麼是人生的意義?步入社會後,成年人生活變得更忙碌,日復一日地工作。有些人缺乏目標,選擇一份沒有興趣的工作,無意識地、營營役役地工作,鮮有機會歇息,盲目地生存着。另一邊廂,有人卻選擇一份有興趣的工作,並以工作為達成個人目標的工具,以及善用公餘時間,繼續發展自己的興趣,或是展開新的挑戰,嘗試自己感興趣的事,並為自己的目標努力,有意義地生活着。 無可避免,每天我們要面對不同的事,但可以做的事也很多。我們可以想清楚自己所重視的和所喜愛的,選擇每天做一件有意義的事,讓我們有充實的一天。生命不在乎長短,只在乎是否活得精彩和有價值。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應對子女升中新挑戰

在過去一個月,我參加過不同學校的畢業典禮,但最難忘的必定是我校的小六畢業典禮。在畢業生獻唱的環節中,熒幕播放他們在校6年的生活點滴。看到他們小一時天真爛漫的樣子,彷彿只是昨天的事,轉眼間卻已變成少男少女,讓我非常感觸。典禮完結後,我跟畢業生家長聊天,他們一方面感謝學校對學生的栽培,另一方面亦擔心子女未能適應升中生活,無法應對挑戰。 升中後三大改變 學業成績:以往在小學時,學生只需學習4科主科,學習範疇相對狹窄。然而,他們升中後卻要接觸不少新科目,例如中國歷史、科學、地理和歷史,升讀英中的學生更要適應教學語言上的轉變,以英語學習數學和科學等新科目,使從小以母語學習的學生吃不消。此外,小學時同學間的能力差異較大,但升讀同一所中學的學生能力較接近,導致部分於小學名列前茅的學生,會因為激烈的學業競爭,考獲未如理想的名次,令他們心情低落。 人際關係:學生於小學六年的生涯中建立了一個固定的朋友圈子。然而,升中後卻要與好友分道揚鑣,同時要適應中學的新環境,並接觸不同背景的新同學,建構新的社交圈子。一些學生或會因其慢熱或內向的性格而難以結識新朋友,無法融入新的朋友圈子,甚至陷入被同儕排擠的處境,使他們逐漸抗拒上學。 個人成長:踏入青春期,學生會出現生理改變,例如臉上會長出暗瘡,影響他們的外表,青少年或因着重個人外表而產生自卑感,影響其自信心。此外,學生往往會希望擺脫父母的約束,獨自處理事情,例如獨自上學和放學,以及與朋友外出,渴望獨立自主。有些學生甚至會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拒絕與家長分享私事,甚至起衝突,影響親子關係。 家長適時支援 儘管子女踏入反叛期,未必事事聽從父母意見,但在他們面對挑戰時,家長還是要適時提供支援,協助他們度過中學生活。 1. 學習放手 讓子女碰釘 部分父母會採取過度保護的方式管教年幼的子女,生怕他們受傷害,也擔心他們因缺乏能力而吃苦受累。然而,青少年渴望獨立自主,如父母繼續以此方式管教升中子女,只會令他們更抗拒與父母溝通。因此,家長應學會放手,給予子女機會多作嘗試。過程中他們或會遇到不少挫折,但亦能從中學習應對難關和壓力,提升其抗逆力。 2. 多觀察及聆聽 適時介入 學習放手不代表完全放任子女,畢竟家長亦要確保子女不會做出犯法的事情。然而,若家長採取權威型管教方式,總是責備或命令子女,要求他們聽從自己的意見,子女只會更抗拒與父母溝通。父母可充當子女的朋友角色,與他們建立較平等的親子關係,讓他們更願意分享自己的喜與憂,家長便能藉此從旁觀察和聆聽子女。當發現子女遇到挫折、結交損友或染上惡習,才適時介入,與子女溝通了解問題,甚或向學校社工求助。 3. 少責備 多包容 在成長的過程中,子女難免會犯錯。如果盲目責備子女,他們只會覺得父母無理,更抗拒與父母接觸。相反,父母應保持冷靜,透過溝通了解子女犯錯的背景和原因,從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之後方以溫和的態度,讓子女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並確立子女正確的價值觀。 子女步入另一階段,進入「大人預備班」,定必會面對不少變化。若家長及時提供支援,相信子女定能順利適應新生活。如果家長有壓力或感到無助,也可以與學校社工聯絡,家校合作,定必事半功倍。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蒲公英教室:選校該以子女需要為重

根據教育局公布,本年度統一派位和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獲派首三個志願學校的兒童數目合計,整體滿意率接近九成。不過,還是有家長因子女未獲心儀學校錄取,需要到處找學校。 選校關鍵 切合學生能力 獲派第一志願,就保證學生會有愉快的校園生活嗎?不一定。因為不少家長在選校時,都是取決於學校的聲譽和學生成績,卻忽略了子女的自身性格和能力。假若家長替孩子錯配學校,或會帶來不良後果。例如學習能力較低的小朋友,入讀了傳統名校,面對沉重的課業壓力和經常測考不及格,會失去學習動機和信心,久而久之,影響心理狀態,嚴重起來,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得不償失。當然,這並不代表所有學生都不該入讀名校,不少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在名校裏一樣可過着愉快的校園生活。因此,選校的關鍵,在於該校是否切合學生的能力,能讓小朋友在校內一展所長。家長在選校時,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學生性格和喜好 選擇學校的首要條件是要與學生的性格和喜好匹配。針對較好動和活躍的小朋友,家長可以挑選課外活動較多元化的學校。學校着重小朋友的五育發展,即「德智體群美」五個學習目標,而課外活動對於學生的五育發展具有顯著的效果,例如參與籃球隊、足球隊等運動隊伍可培養學生的「體育」,提升學生的抗逆力和自信心,有助確立學生的自我形象。針對較文靜的小朋友,家長則可挑選閱讀風氣較濃厚,或有更多靜態活動的學校。試想想,若葡萄牙球王C朗在香港傳統名校讀書,無法發展其足球的興趣,相信也難以取得現在的非凡成就。因此,選擇一所教學理念與子女喜好和性格匹配的學校,對學生自身發展尤其重要。  2. 學生的學習模式 家長可針對學生的學習類型,選擇具有相應學習模式的學校。以聆聽觀察型學生為例,這種學生擅於用眼睛和耳朵接收信息,透過文字、動作和聲音等理解和學習內容,適合入讀以傳統方式學習的學校。然而,若我們要求活動學習型學生安坐教室學習,他們會缺乏耐性,所以他們適合入讀以活動教學為學習方式的學校。教師透過設計多樣的課堂活動,例如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從活動中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個人潛能和提升其自信心。  3. 家庭支援 子女個人成長有賴家校合作。因此,家長在選校時亦可留意自己能否配合學校的發展。以教學語言為例,不少傳統名校會以英文作為授課語言,學生在家中要以英文溫習和完成課業,當遇到困難時,子女難以獨自處理艱深的英文題目,定必需要父母的支援。如果家長能夠配合學校,在學習上作為子女強大的後盾,將有助子女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幸福是把靈魂安放在最適當的位置。」作為父母,若我們能夠真正了解子女需要,選擇最適合他們能力和性格的學校,讓他們在正確的地方發揮個人潛能,相信他們定必能以學習為樂,享受愉快的校園生活。 文:黃偉立(通德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