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童途有「理」:簡單遊戲提升執行功能

常常聽到家長訴說自己孩子「甩漏」、「書包好混亂」、「做功課做好耐」,認為是頑皮、不聽話,但背後原因,或許是孩子的執行功能出現問題。 執行功能是指策劃、調整並完成一項工作的能力,當中涉及不同技巧,如工作記憶、規劃及排定工序、時間管理、組織工作、檢討及改善、抑制反應、控制情緒、開展任務、持久專注、堅持達標、靈活變通。透過訓練這些技巧,有助學童提升執行功能,從而改善自理能力及學術表現。而體能遊戲是其中一種有趣方法,以提升學童的工作記憶力、抑制反應及持久專注力。 以下提供一些簡單的活動讓大家在家中練習: 木頭人 訓練元素:抑制反應、聆聽、視覺專注 所需物資:動作卡(原地跳、原地跑、手打圈、踎低起身等) 步驟:家長舉起動作卡,同時發出「機械人」指令,孩子便要一直模仿卡中的動作;當家長發出「木頭人」指令,孩子則立即停止活動,保持當刻姿勢不能郁動。家長可隨意轉換動作卡或增快指令速度以提升難度。(圖1) (圖1)(作者提供) 秘密任務 訓練元素:工作記憶、專注 所需物資:個位數數字卡、貼紙 步驟:首先利用貼紙在地上貼成一條直線,並將數字卡放在直線的一端。家長在直線的另一端告訴孩子一串數字(如2、5、8),然後孩子以腳跟貼腳尖的方式,沿直線前行至另一端,並用數字卡依次序排列出所聽到的數字串。家長可按兒童的能力提升任務難度,如加長數字串,或者要孩子手持盛着乒乓球的匙羹行直線。(圖2) (圖2)(作者提供) 對側手腳拍拍操 訓練元素:專注力 所需物資:軟地墊 步驟1:對側手拍腳跟(圖3) (圖3)(作者提供)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屈膝後抬,右手向後伸至背後拍左腳跟,左手伸至背後拍右腳跟,左右交替做20下。 步驟2:對側手肘拍膝蓋(圖4) (圖4)(作者提供) 雙腳與肩同寬站立,提膝90度,右手肘觸碰左膝,左手肘觸碰右膝,左右交替做20下。 做動作時,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在身體上,從而提升幼童專注。家長亦可按兒童的能力增加動作次數及速度。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慧雯(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難以安睡的「生長痛」

不少父母都經歷過孩子因雙腿痠痛,晚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睡的情况,這可能是孩子正經歷「生長痛」(growing pains)!資料顯示高達三成3至12歲的小孩受影響。「生長痛」的主要臨牀特徵包括雙腿肌肉間歇性痠痛數月甚至數年,疼痛通常在傍晚或夜間發生,最常影響的範圍是大腿前方、膝窩、脛部及小腿;並且一定是雙腿齊痛。此外,儘管痠痛令孩子晚上不能安睡,但日間活動和走路卻不受影響,身體檢查亦找不出創傷、感染、關節發炎等異常情况。 生長痛的真正成因不明,推測是孩子作跑步、跳躍等高衝擊動作,過度使用肌肉骨骼而導致疼痛。此外,若孩子步行、運動時姿勢不良,又或肌肉和骨骼的生長不同步而引致肌肉繃緊,出現生長痛的機率亦相對較高。 跳躍跑步 致筋膜繃緊 筋膜遍佈全身,是覆蓋連結神經、血管、 內臟、頭顱及腦等重要器官的結締組織,也是身體最大的感應器官。它含豐富水分、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富有彈性,除支撐身體各部位外,亦像潤滑劑般令肌肉和關節活動流暢。 維持良好的筋膜狀態,需要均衡和多方位的活動。高速生長期間,長長了的骨骼會令筋膜繃緊;不斷重複高衝擊動作,如跳躍、跑步等,都可能引致筋膜繃緊,破壞筋膜系統平衡。晚上睡覺時身體靜止少動,筋膜繃緊情况加劇,遂產生疼痛。 紓緩方法:熱敷 按鬆筋膜 生長痛發作時可在痠痛的部位熱敷,然後用按摩球等器具按鬆繃緊的筋膜,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再參考附圖,用「觸發點(trigger point)療法,在孩子感到痠痛的位置,先輕力按壓觸發點,等候淺層筋膜鬆開後,才逐步按入深層筋膜,紓緩痠痛。 在孩子感到痠痛的位置,先輕力按壓觸發點,再逐步按入深層的筋膜,能有效紓緩痠痛。(明報製圖) 5招護筋膜 改善疼痛 孩子有生長痛,並不需要停止孩子所有運動,而是着重保養筋膜系統,增加筋膜彈性。 1. 維持活動度:筋膜就像是一件緊身衣,若長期繃緊,其彈性就會消失。建議每天適度伸展10分鐘,保持全身筋膜柔軟。 2. 運動前熱身:運動前先伸展和熱身,可以提高肌肉和筋膜溫度,增加靈敏度,預防拉傷、扭傷。 3. 運動後放鬆:運動後運用滾筒、筋膜按摩棒等器具幫助紓緩繃緊的筋膜,加速肌肉和筋膜復元。 4. 保持水分充足:筋膜的2/3成分為水,因此確保每日喝水量充足,維持筋膜的彈性和活力。 5. 選擇合適孩子腳形的運動鞋,改善姿勢,減少筋骨勞損。 如透過上述方法,仍無法改善孩子的疼痛,就要盡早帶孩子見物理治療師或醫生,進一步檢查。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梅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6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改善姿勢 保護脊椎

過往一般認為頸椎病是成年人或長者才有,但很多數據顯示頸椎問題日趨年輕化。頸椎是脊椎中最脆弱並靈活度高、穩定度差的關節,這令頸椎的正常弧度容易產生變化。久坐及頻繁使用電子屏幕產品容易引起腰背痛,而青少年的快速生長期及不良姿勢,更是他們腰背痛的主要兩大因素。 低頭角度愈大 頸椎承受壓力愈大 當我們站立,頭置正中,從側面看,耳朵、膊頭、膝、臀部成一直線時,頸項支撐頭部的重量大約是4.5公斤。低頭角度愈大,頸椎承受壓力便愈大。 久坐時,背部肌肉無法長時間支撐身體,頭便會自然向前伸,頭伸前的姿勢會令枕後肌群及筋膜長期處於繃緊的狀態。 而姿勢性寒背是胸椎過度前彎,令胸肌繃緊,引致圓肩,不但影響外觀甚至會影響肺容量。 糾正不良姿勢及護理: 1. 日常應注意保持正確的坐姿,減少在梳化上或牀上使用電子屏幕產品,使用適合高度的桌椅及背墊能幫助建立良好坐姿。雙腳應平放在地上,或用踏腳櫈調整椅子和地面的差距。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時,可利用家品、閱讀或屏幕支架,使視線平視,以減少頸椎的負荷;墊高電子屏幕後,亦可在桌上外置鍵盤及滑鼠,使手腕輕鬆地平放在桌子上(圖1) (圖1)(明報製圖) 2. 每坐30分鐘後,便要變換姿勢,如站立或作以下動態伸展,以減輕肌肉繃緊及喚醒核心肌群,能提升身體意識度 a. 坐着或站立,雙手臂伸前,吸氣打開雙臂至兩側,之後回復原位,呼氣,重複10次 b. 坐着或站立,雙手放肩上,用手肘緩緩畫大圈,重複10次;反方向再做(圖2) (圖2)(明報製圖) 3. 每星期2至3天做帶氧體能及肌肉強化運動,以增加體能,可參考衛生防護中心資料:bit.ly/3UymwCx 4. 每天設休息時間,不使用手機、電腦等 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是現代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學童從小就學懂如何正確使用這些產品及護理脊椎,便能令日後的生活更健康及有效率!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美如(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童途有「理」:改善姿勢 做個小小跑手

疫後,大大小小的長跑或親子跑步比賽又陸續復辦。小朋友何時開始適合跑步呢?何為正確的跑姿呢? 首先, 我們要知道小朋友的「跑步里程碑」。根據外國體能發展的標準準則(PDMS-3)指出,25個月大的幼兒已能向前跑12呎;3歲前已可於5秒內跑完30呎的距離。 4歲的小朋友,跑姿更成熟。即跑步時身體會輕微向前傾,身軀會有少許轉動以配合手腳對側的擺動。跑時腳趾向前,前腳掌踏地發力,另一隻腳會提起屈曲至90度。正確的跑姿有助增加速度。 一些親子比賽需要跑3公里。家長可根據孩子平時的運動量,再透過不斷的嘗試和練習,便可慢慢增加跑步的距離。跑步好處多,除可增強心肺功能及整體的肌肉力量,也可提升免疫力及保持身體強壯,最重要的是跑步可令腦部釋放安多酚,提升開心指數,令人心情愉快。 W坐姿或有大腿內旋問題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跑步時容易跌倒,跑姿有點奇怪,又或者跑步速度很慢,可先從坐姿及站姿方面留意。如果仍然沒有改善,那可能是整體肌肉力量及身體左右協調能力出現問題。當然雙腳骨骼結構問題也會有影響,這方面需找專業人士檢查一下。 家長可嘗試回答以下3條問題: 1. 孩子坐在地上時,會否有「W」坐姿(圖a)? (圖a)(作者提供) 2. 他會否雙膝緊貼坐在椅子上做功課? 3. 他會否經常依靠牆身企或以入字腳站立? 如果以上答案全是「是」 的話,小朋友可能有大腿內旋的問題,會出現X形腿和內八腳的情况。要改善這些情况,坐在地上時應盤膝坐(圖b)。另外,他們需要在合適的桌子和椅子上做功課。家長亦需留意孩子的坐姿及站立姿勢, 保持腰背骨挺直及避免靠牆而站。 (圖b)(作者提供) 兩招練習身體協調 如果是身體及手腳的協調問題,可練習以下的運動,從慢動作開始,逐漸加快速度。 運動一: 前後腳站立,腳趾向前。對側手腳伸直向前,跳起再轉另一邊(圖c) (圖c)(作者提供) 運動二: 雙腳分開至肩膀闊度站立,右手肘碰左腳膝,再轉左手肘碰右腳(圖d) (圖d)(作者提供) 註:以上兩個運動每天各做10組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梁嘉敏(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 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童途有「理」:跌倒——幼兒學行必修課

父母的其中一個重要天職是保障孩子的安全。為了避免幼兒在學行時跌倒受傷,家長會很自然地限制幼兒的活動,時刻捉緊着他們的身軀,或使用學行車等。然而,孩子在可控環境中「安全」跌倒,對體能和認知學習有許多好處,實際上也有助於他們將來減少跌倒風險。 無跌倒機會 或延遲平衡系統發展 每當孩子跌倒時,身體的平衡系統都會得到回饋的信息,了解跌倒的原因並作出合適的身體反應,保持平衡以防止受傷。這些保持身體平衡的保護反應發生在不同方向,如向前、向後和兩側。這些反應需要重複練習,如果孩子從未有跌倒的機會,可能會延遲平衡系統的發展。孩子因未能平衡身體,便會減少活動以防止跌倒,進而延遲姿位轉換,阻礙活動發展的能力。 每次跌倒後,孩子們都必須運用不同的肌肉互相協調,以有效的「動作計劃」作出不同的過渡動作,從而回到原來姿勢。如果孩子從坐姿向前側或後方不同的方位跌倒,他們可能會轉側身用手推動身體坐起來,或者從俯臥推起成爬行姿勢,以回復坐姿;如果孩子從站立姿勢跌倒,他們可能會從跪姿或蹲姿拉起來,手腳並用地推離地面站起來,或毋須手臂支撐下從蹲姿回到站姿。所有這些不同的姿勢轉換都是孩子鍛煉體能的最佳機會。 (作者提供) 跌倒經歷刺激協調能力 跌倒的經歷還能刺激孩子的協調能力,讓孩子學會調整身體的姿勢,了解自己身體的極限及能力,使他在日常活動中更謹慎,在遇上挑戰時更懂得思考以解決問題。 家長可根據以下的建議,提供一個較安全的環境給幼兒,即使在活動時跌倒也不會構成重大的危險: 1. 清理空間: 確保活動環境乾淨整潔,沒有明顯的障礙物。 2. 安全家具: 確保家具和設備穩固且安全,可以在茶几或櫃枱的尖角周圍加上防撞墊。 3. 使用軟墊: 在活動區域鋪設軟墊、牀墊或厚氈子,提供額外的緩衝。 4. 監督和支持: 家長坐在孩子身旁,陪伴他們探索環境和運動,在必要時提供協助和指導,以確保他們的安全。請勿讓孩子獨自留在高處。 如有任何疑慮或需要特定的指導,請諮詢兒童物理治療師。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何婉冰(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攀爬好處多

先前有文章談過嬰幼兒時期爬行的重要,而當幼兒會行會走以後,攀爬還重要嗎?讓我與大家分享一下攀爬對幼兒發展的好處,以及如何為幼兒選擇合適的攀爬設施吧!其實除了公園內各式各樣的攀爬架,家中的沙發及牀也可以訓練幼兒的攀爬能力!讓我們先簡單分析一下爬上及爬落沙發所需的體能元素吧! 家中小沙發 鍛煉全身 1. 四肢柔軟度和協調能力:幼兒上肢需有足夠柔軟度伸直雙手向上握緊沙發邊緣,然後再協調好身體各部分,一腳跨上沙發並爬上去 2. 四肢力量(爆發力和耐力):幼兒需雙臂的力量將自己向上拉,雙腳則需用力向上撐(爆發力),而其他肢體則需持續發力以維持姿勢(耐力) 3. 平衡能力:當幼兒一腳或雙腳離地時,雙臂、雙肩及核心肌肉便需協調以維持身體平衡 4. 空間感及本體感:幼兒需知道肢體和地面的距離,以預測什麼時候要轉身以頭上腳下的方式爬落沙發,亦需要知道自己腳的位置才可有效及安全地攀爬 5. 動作計劃能力:幼兒需計劃攀爬路線,例如先舉起左手或右手,接着再放上左腳或右腳 6. 自信心:太大膽或太膽小均會影響幼兒的攀爬表現!膽小的幼兒可能很難踏出第一步;而太大膽或性急的幼兒,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或缺乏環境判斷能力,易生意外 觀察孩子攀爬力 在旁扶持免意外 安全及適合幼兒能力的攀爬活動既有趣,亦能培養以上的體能元素。 公園內攀爬架的類型,主要分成五大類,由易到難: 1. 垂直的鐵爬架 2. 傾斜的鐵爬架 3. 複雜結構的鐵爬架 4. 格子狀的繩網 5. 複雜結構的繩網 在公園,除了各式各樣的攀爬架,其實滑梯也是一種訓練幼兒攀爬能力的設施(當然要注意當刻有沒有其他幼兒要滑下來和環境安全),在爬上滑梯時,幼兒雙手要緊握梯邊,雙腳踩着滑梯向上爬(不要用膝蓋跪着爬),雙腳一邊向上行時,雙手同時要向上移!這活動需運用不少四肢力量及協調呢! 其實幼兒的攀爬能力與其年齡並非成正比,而他們的肌肉力量、動作計劃能力及其膽量均會影響攀爬表現。家長可從垂直的攀爬架開始,觀察幼兒的抓握能力及上肢力量,如是否能握緊攀爬架,是否能彎曲手肘使身體貼近攀爬架。而家長的扶持方式應盡量避免托在幼兒的腋下,因這樣會增加幼兒鬆手的可能。家長宜從後將幼兒的臀部向前推(如圖),避免幼兒因鬆手而向後跌倒受傷的風險。 (作者提供)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石家瑤(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6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從「滑步舞」看協調訓練

最近,筆者身邊的朋友都被韓式「滑步舞」的潮流帶動,紛紛練習這種需要運用身體和雙腳高度協調而使人產生錯覺宛如飄浮在空中的舞步。練習時大家不時會被奇怪的協調姿勢引笑,而朋友們的結論都一致是「原來協調是這樣困難的」!這篇文章,希望可以透過我們作為成人練習的經驗,讓各位家長更能夠體驗小朋友在協調訓練時所面對的不容易。 大肌肉訓練中的協調練習,最常會被提及的是手眼協調和雙側協調。手眼協調,是指眼睛和手部動作之間的協調能力,涉及小朋友在觀察、辨識和追蹤物體的同時,使用手部作準確的動作,例如接球。雙側協調則指小朋友協調不同身體部位之間的能力,例如游泳、跳舞,又或是以上提及過的「滑步舞」。 筆者在臨牀上接觸到不少家長和小朋友,時有聽見他們在協調練習中有摩擦,感挫敗、氣餒,以下與大家分享幾項在練習時的小貼士: 1.設身處地 理解困難 時有家長會問,為何拍球、開合跳、跳繩這些像「天生」就懂的技能都要訓練。其實,這些活動牽涉精準的本體感、空間感、眼睛追蹤、動作規劃、肌肉力量控制、手眼和雙側協調等。每個人起點不同,強、弱項不同,也就好像有人會覺得「滑步舞」容易掌握一樣。當我們嘗試設身處地,再配合治療師的檢查,理解小朋友在能力上不足的地方後,就更能理解小朋友所面對的困難。 2.先講求質素 再講求次數 在練習時,緊記數量不是唯一的指標。有很多小朋友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想拍50下籃球」、「想跳60下繩」。 但很多時候,這樣的目標使動作變得急,變得亂,欲速不達。家長這時可與小朋友商量,降低目標次數。這不代表減低要求,反而是將重點放在細節,當每一下都做得符合準繩,自然可以做得多。 3.找出困難根源 針對練習 每個小朋友對各樣活動的掌握能力和技巧不盡相同。從臨牀角度來說,如果小朋友和家長能配合物理治療師的臨牀評估,找出困難的根源,學會具針對的練習方法,就能事半功倍,讓小朋友更易掌握到進步的重點! 最後,筆者想和各位家長分享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和小朋友作治療訓練,並不是要讓他們成為頂尖運動員。我們希望小朋友在訓練的過程中,能建立學習興趣和自信心,鞏固基礎,使他們在學校及社交環境中,能從容自信地嘗試自己未能完全駕馭的新技能。就如練習「滑步舞」一樣,即使動作不容易,也希望過程是輕鬆、歡樂、有趣的。大家不妨也親身試做,體驗一番,好好理解我們的小朋友!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梁子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孩子跳躍不簡單

自孩子能離地跳起以後,好像總是會找各種機會活蹦亂跳。家長未必留意孩子的跳躍能力,跳躍需要穩定的軀幹、肌肉力量、平衡和協調等各種能力,能間接反映出小朋友的體能發展程度。 增強下肢力量和體適能 跳躍動作可以增強下肢的力量和體適能。任何類型的跳躍活動都能提高雙邊協調能力、刺激前庭系統和增強本體感覺信息的統合。經常跳躍的小童對自己身體的掌控力較強,喜歡挑戰一些沒有嘗試過的高難度動作,如從高處往下跳。跳躍是許多比賽和運動如籃球、排球等的重要基礎技能。強而靈活地跳躍可讓小朋友在各種運動上更得心應手,從而建立自信心。 跳躍里程碑 約2歲:可以雙腳原地跳起。 約2歲半:可以雙腳同時從一級樓梯的高度跳下來;可以跳至60厘米遠。 約3歲半:可以單腳跳1至2步。 約5歲:可以跳過25厘米高的障礙物;連續單腳跳6米的距離。 跳躍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小朋友會首先嘗試離地跳、向前跳、單腳跳,最後能單腳和雙腿交替跳躍,像跳飛機一樣。 家長可以根據小朋友的能力,鼓勵他們嘗試適合其體能程度的動作。以下介紹兩種適合小朋友訓練跳躍的活動。 1.跳彈網 在彈網上跳躍時的反作用力,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這種稱為本體感覺的信息,對於學習如何協調身體的不同部位非常重要。跳彈網既有趣又有用,如果沒有彈網,在安全情况下可以考慮在睡牀或沙發上練習。 (作者提供) 2.跳飛機 要準確地跳到不同的方格內,孩子需要控制整個身體,在跳躍時保持平衡,尤其在轉換到單腳跳的時候。遊戲過程中,核心力量、下肢肌力、平衡力和空間感都能得到鍛煉。跳飛機亦需要靈活迅速地切換雙腳跳和單腳跳,這個過程可以學習協調身體的兩側和動作計劃,是一項較高階的技能。 (作者提供) 假若小朋友已3歲或以上而出現以下情况,他們可能有跳躍困難: .嘗試跳躍時,他們的腳沒有完全離開地面。 .躍起後不能兩腳同時着地,只能先後腳落地。 .當試圖跳躍時就會跌倒。 家長如對孩子的大肌肉發展有懷疑,可諮詢醫生的意見。孩子可能會被轉介兒科物理治療作詳細評估。治療師會提供適切的訓練,以提升小朋友的跳躍能力和其他體能發展。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胡凱菱(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理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6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初生嬰兒多元感官刺激

初生嬰兒透過不同的感官去刺激大腦發展和學習。多元化的感官刺激,不但能幫助大腦及體能的發展,更能安撫嬰兒的情緒,改善睡眠質素。初生嬰兒主要是被動地接收來自視覺、聽覺、觸覺、本體感覺和前庭系統的感官刺激,他們比較嗜睡和脆弱,所以適合較輕柔和輕量的刺激,不宜過多。以下幾項簡單的親子嬰兒感官刺激,可於寶寶在清醒、安靜及不哭鬧的情况下練習。 視覺(圖1) (圖1)(圖:作者提供) 初生嬰兒的視覺尚未發展成熟,只對黑白色和光感變化較敏感,可自製或購買市面上的黑白卡,或是準備類似的物件,放於寶寶眼前大概10厘米,慢慢地左右移動去吸引寶寶注視和追視。 聽覺(圖2) (圖2)(圖:作者提供) 父母可與寶寶多面對面聊天及唱歌;亦可把嬰兒沙槌玩具置於小手中輕輕搖動,刺激感官的同時亦是良好的親子交流。另外亦可播放輕柔的音樂,有助安撫情緒和入睡。 觸覺(圖3) (圖3)(圖:作者提供) 近年在香港大行其道的嬰兒按摩,多項研究均指出其不同的好處,例如增強抵抗力及刺激大腦發展等。父母可於洗澡後使用嬰兒按摩油或潤膚膏,在初生兒的面部、腹部、背部和四肢按摩約5至10分鐘,以刺激其觸覺發展。 本體及前庭系統(圖4) (圖4)(圖:作者提供) 本體及前庭系統的功能是辨識頭部和肢體的位置,繼而作出相對的反應和調節,是人體兩大維持平衡的系統。初生嬰兒平躺睡覺的時間較長,所以在清醒時為他們轉換一下不同的姿勢,有助本體及前庭發展,例如完全承托着嬰兒的頭頸坐着,直立的姿勢能拓闊寶寶的視野。而嬰兒趴着則能訓練抬頭及強化頸背肌肉,若配合黑白卡以吸引注視效果更佳。建議在寶寶飲奶前或飲奶後30分鐘練習。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周嘉慧(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讓好孩子穿好鞋子

家長們其中一樣常見的煩惱,可能是該怎樣選擇鞋子給孩子呢?其實不同年紀的孩子,對鞋子的要求都不盡相同;不過還是有一些大原則可以參考: 1歲以前:這個年紀的孩子一般還未學懂走路,所以毋須急於穿鞋子。夏天時家長讓孩子光着腳丫活動便可,而在冬天時則可讓孩子穿上襪子保暖。 學行階段 宜選柔軟有彈性 1至2歲:孩子在這個階段,一般會由蹣跚學步發展至自行走路較長的距離;偶爾亦會喜歡回歸地面四腳爬爬。因此家長為孩子買鞋時,應選擇較柔軟和有彈性的鞋子,以免妨礙孩子腳部的活動;鞋的後半部應盡量包住腳踝以提供保護,前腳掌部分也要容易彎曲,方便孩子四處爬行。此外,家長在安全情况下,可鼓勵孩子赤腳自由活動,以刺激他們腳部的骨骼和肌肉發展。 家長為1至 2歲的孩子買鞋時,應選擇較柔軟和有彈性的鞋子,以免妨礙他們腳部的活動。(資料圖片) 做體能活動 揀全包裹款式 3至6歲:孩子在這時除了走路,還會參與各種體能活動,例如跑步、跳躍、踢球等,所以需要選擇具足夠支撐和保護力的鞋子,例如能把腳部完全包裹的款式,亦應有魔術貼或鞋帶,使鞋子更固定於腳部。應避免挑短鞋面、涼鞋或拖鞋款式,以免鞋子容易鬆脫,影響活動;亦應挑選鞋頭較寬的款式,鞋面不應太柔軟,前腳掌部分應要容易彎曲,而鞋跟(後跟杯)部分則應較高和堅挺。應注意選取防滑並有坑紋的鞋底,以防跌倒。鞋子裏面可以有少許內側足弓墊,但不需要太高,否則反而妨礙走路和造成過度摩擦,引起不適。不應選擇太闊或太窄的鞋子,孩子穿好鞋後,應有空間放入一隻手指,才算合適。 親自試鞋 避免穿兄姊舊鞋 7歲以後:這時孩子通常會在挑鞋時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他們可以選擇的鞋子,很多時會引入成人鞋款的設計理念,例如腳掌位置較窄的跑鞋款式、模仿高跟鞋的少女鞋款等。雖說在這個階段孩子腳部的發展較為成熟,但若讓他們穿著成人化的童鞋,令腳部在不恰當的地方受力,仍有機會使其腳部變形,因此建議家長要提供意見給孩子,以免他們誤選不合腳形的鞋子。 此外,家長為孩子買鞋時,都應盡量讓孩子親自試鞋,好知道鞋子是否合腳;亦要時常檢查鞋子是否仍然合穿,若有需要便得更換鞋子。如家庭經濟情况許可,亦不要讓孩子穿兄姊的舊鞋,以免他們要去適應已損耗的舊鞋底,造成腳部受力不平均。無論如何,記得要讓好孩子穿好鞋子! 文:秦銘慈(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