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山傲海:應試教育扼殺未來之才

上期說明了香港目前的應試學校教育是如何的不合時宜,現在進一步說明它為什麼無法培養出能夠立足未來社會的人才。 還記得我之前說過未來社會最需要的7種才能嗎?第3類才能是創新之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創意。創意是一種擴散思維(divergent thinking),據美國心理學家基爾福特(Guilford)的解釋,即是不以現存知識為範圍,也不遵循傳統的確切方法去思考。思考無一定方向和範圍,得以衍生各種可能的、未確定的創造性思考。 研究:創意思維隨年遞減 好幾年前外國有一個關於這類創意思維的科學研究,結果相當發人深省。該研究找了1500個3歲幼童做測試,發現當中創意思維達到天才級的比率是98%。5年後同一批幼童(8歲)再測試,當中創意思維達到天才級的兒童已降為32%。這同一批兒童再5年後(已是13歲的少年了)測試,這一次創意思維的天才級比率降為10%。與此同時,研究團隊找了1500個25歲的青年人做測試,發現創意思維達到天才級的只有2%。從3歲到25歲,從98%到2%,到底這20年間發生了什麼事,令到一個人的創意思維會如此急劇地減退呢?只發生一件事——因為「返咗學」! 因為應試學校教育,就是以單一的評核模式,用劃一的評分標準,要求唯一的答案,這種文化和制度,和創意需要具備的擴散思維完全相反。所以應試學校教育不但沒法培養學生的創意,它還會不斷地摧毁一個小孩與生俱來的創意思維。要知道上述的研究是在外國做的,外國的教育已經沒有那麼應試了。如把研究對象換了香港學生,恐怕那個2%早已在13歲時出現了。 應試學校教育不但不能培養甚至會持續扼殺學生的才能,創意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其他諸如自學之才、應用之才、品格之才、靈性之才等等,也是一樣。應試教育的學習內容、模式、程度、速度全由考試主導教師決定,持續摧毁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學動力;純為應試取分的記背默測等紙筆操練模式,持續摧毁孩子生活應用的動手能力;只看分數不看學生努力,只重名次不重學生感受,成王敗寇你死我亡的高度競爭學校生態,持續摧毁孩子的純良率真的赤子品性;高壓緊迫排山倒海的功課令學生毫無家庭和私人的生活空間,持續摧毁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靈滋養…… 為何要順從扼殺人才體制? 這並非危言聳聽,其實上述應試教育弊端已經存在多時,只是這些問題在未來將會更加嚴重。既然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不但無法培養明日社會所需的人才,甚至很可能將你的子女本來具備的未來社會之才持續扼殺,那麼身為家長的你,為什麼要順從這個體制,隨着它的旋律和步伐起舞呢?你逼迫孩子去配合一個不合時宜,不能培養而且持續扼殺未來人才的教育體制,甚至成為這個體制之下的乖孩子好學生,不是很愚笨嗎?所以我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5觀,便是:父母是孩子成長空間保護者,不是教育體制的順從者。 至於如何保護,我們下次再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7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不合時宜的應試教育制度

之前講及陳校長「8不」家教觀的第4觀時,我提到未來社會最需要7種才能,分別是思考、自學、創新、應用、文化、品格和靈性之才。但由於我們今天的應試教育體制對這7種才能都不重視,所以培養出來的學生即使是高才,也只是考試之才,並非社會之才,更非未來社會所需之才。因此第5觀「父母是孩子成長空間保護者,不是教育體制的順從者」就是承接這個看法而來。既然當今的應試教育體制無法培養未來人才,那麼為人父母者,當然就要好好守護孩子,不要讓他們成為這個不合時宜的應試教育體制下的犧牲品。 我們現今的應試教育體制至少在以下4個方面都不合時宜。一是考評方式不合時宜。我們今天的考核制度還停留在前電子時代,還在考學生的背誦能力,考他們對學科內容的記憶力,還認為學生的腦袋能裝愈多的信息存量就等於愈優秀。所以我們的考核模式就是要學生在試前拚命地將內容往腦袋裏面灌,然後在考試的那兩三個小時內全倒出來。誰倒得愈多,誰就愈高分。 書到用時就上網 何須背誦? 這種方式在以前(從石器時代到千禧年以前)當然是有需要的,因為那時如果知識不裝在腦子裏,要用的時候就不知哪裏去找,所以古人才常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但現在是「書到用時就上網」,要恨少也只是恨流量少而已。以前稱讚一個人的學識豐富,會說他「學富五車」,意思是指他腦中裝載的書(的學識)要5部馬車才裝載得下,但現在任何一個小孩的手機和USB,裝載的書都多過500部馬車。那麼我們還需要逼他們把時間都花在培養背誦記憶能力之上嗎? 二是課程內容的不合時宜。在談第4觀時我也說過,當學生步入未來世界,他需要的知識不只是現在這6、7個應試學科的知識,他更需要諸如思維、品格、技藝等其他方面的知識和應用能力。但現在我們中小學足足有12年,卻要學生只圍繞DSE要求的那幾門學科埋首苦讀,這使學生在步入社會進入職場後,才發現自己學會的東西除了應考外都沒有用,而真正工作生活上需要用到的東西則都沒學過。 三是教育模式不合時宜。我們今天這種定時定點、統一課程、劃一進度、紙筆操練的教育模式,已是100多年前社會發展需求下的一刀切、機械式操作的教育模式。工業革命時期的社會經濟剛剛發展,資源不多但人力需求卻大而急,由於所需求的人力都只是機械操作性質的技能,只需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所以這種集體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最快最有效。但今天已是不分晝夜不分地區,人人皆可為師教授,個個皆可為生學習的網絡時代,今天(更不用說未來)的社會狀况也和100年前完全不同,更着重個人特性、多元才能和創意自主。所以百年前的那一套教育模式早已不合時宜。 四是收生制度不合時宜。中小學收生並非本着「有教無類」,只看考試成績、家庭背景。大學收生亦沒有以多元智能為念,仍然是以DSE的成績作為收生標準,其他如社會服務、個人品格、領袖才能等全部被忽視,所謂校長推薦名額已屬裝飾,最後還是要看考試成績是否達到基本要求。 更糟糕的是,這種不合時宜的應試學校教育不但沒有培養學生立足明日社會的才能,它甚至還持續地扼殺學生與生俱來的本有才能,我們下期再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1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未來社會所需的7種人才(下)

未來社會至少會有7個明顯特徵,會使得與之相對應的7種才能需求更顯重要。上篇說了3種,現在接着說餘下4種才能。 4. 應用之才 隨着知識普及和專上學額不斷增加,加上網上學習技術的發展,未來要取得文憑學歷也會更加容易。另一方面,因為科技發展帶來的工種轉變和新工種的增加,企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往往不是學校課程可以教導出來的。這兩種趨勢相加,就會使得學歷文憑的價值和作用大減。未來社會各行各業甄選員工的條件,人人都有並且只是靠考試能力而得到學歷文憑將不再重要。企業需要的員工能力,是能操作,能合作,能溝通,能變通,能自行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所以說,未來社會的一紙文憑變得更容易,更普遍,因此應用之才更顯重要。 5. 文化之才 因為網絡和交通的方便,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現在的地球已經是個地球村了。而未來,可能會是地球樓甚至地球家了。到時一間學校的學生,一所公司的同事可能來自不同的國家和種族,信奉不同的宗教,擁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各有各的禁忌和習慣。如果不懂得尊重這些不同文化,不但無法和同事好好相處,更有可能得罪了同事而不自知。所以說,未來社會的世界疆界更模糊,更靠近,因此文化之才更顯重要。 6. 品德之才 未來的社會,隨着電子科技人工智能的飛躍發展,許多現在還要依靠人手的工作將會完全自動化。而由於科技力量的強大,如果有人不當使用,它的破壞力也會更大。因此「是否誠信可靠」將會代替「是否精明能幹」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到時老闆或上司倚重的,不再是能言善道、「眉精眼企」的叻人,而是可以信賴的,不會貪污奪權或欺上瞞下的誠信善良之人。到時同僚和同事樂意相處的,同樣也不是口甜舌滑的「醒目仔」,而是可以信賴的,不會邀功卸責或出賣同僚的誠信善良之人。所以說,未來社會的科技力量更巨大,更廣泛,因此品德之才更顯重要。 7. 靈性之才 以前人類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電燈發明後,日入也可以不息了,這是科技延伸了工作的時間。在今天這個網絡時代,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結合,則身處天涯海角都擺脫不了工作。這是科技延展了工作的空間。未來的社會,工作的時間和空間都將進一步延伸。而社會愈發達,科技愈便捷,生活的節奏就愈急、愈亂。日復一日,周而復始。我們的心情很容易變得急躁,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變得枯燥。因此如何在這種「急躁」和「枯燥」中安頓自己心靈和情緒,是未來很重要的一種能力。所以說,未來社會的生活節奏更急促,更混亂,因此靈性之才更顯重要。 以上各種才能,是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才能。但有哪一項是DSE、TSA、BCA、默書、測驗、補習、做抄寫、做練習……可以培養的呢?沒有!所以說在今天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學生,即使是高才,也只是考試之才,並非社會之才,更非未來社會所需之才。所以希望家長們記住這個「『8不』教育觀」的第4觀——培養孩子做明日社會的人才,不是做今天學校的高才。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5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未來社會所需的7種人才

我們的孩子在十幾二十年後,將會步進怎樣的明日社會呢?那個明日社會又需要怎樣的能力呢?哪些能力在我們今天的基礎學校教育未有培養,我們家長需要自求多福?這是我在上一篇文章留下的問題。 雖然我們手上沒有水晶球,但從目前的社會現况,以及不同領域的科技和文化發展趨勢,也可以看出明日社會的大概模樣。以我個人的觀察思考和閱讀專家文章著作所得,未來社會至少有7個明顯特徵,因此與之相對應的7種才能需求更顯重要。而不幸地,這7種未來社會最需要的才能,卻是我們目前的應試基礎教育所忽略的。今期先談其中3種。 分辨資訊真假 回應問題 1. 思考之才 今時今日資訊爆棚並且唾手可得,我們所苦惱的已不是資訊不足,而是資訊太多,以至不知如何辨別真偽和取捨。在孩子成長後的那個未來社會,這個特徵必然更顯著。他們需要的不是如何找到資訊,而是如何分辨資訊是真是假,是對是錯,以及如何判斷資訊的相關性和適用性,也就是說,那些資訊能否回應自己想解答的問題等等。這一切都要靠分析思考和邏輯思辨能力。所以說未來社會資訊的流通更大量、快速,因此思考之才更顯重要。 主動學習 免被時代淘汰 2. 自學之才 隨着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愈來愈快,各種新事物、新知識的產生和替換會愈來愈迅速。10年前的手機和電腦每隔3、5年才推出新型號,現在一兩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就換一代。所謂的最新型號也只維持一年半載。同樣的,以前學得的知識或技能可以使用一世,但現在很可能兩三年就落後了沒用了。如果你一年半載update或upgrade新知識和新技能,就會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這個趨勢在未來將會更明顯,在新事物、新知識的產生「秒新分異」的未來,如果依然只靠現今「等待老師教你」的學習模式,絕對追不上更替的速度。因為等到出版社編寫、印刷好教科書,再由教師在課堂上教授,書中所載的知識可能已經更新好幾次,就算你學會也得物無所用了。此外,各種新生產業和知識技能也層出不窮,教科書不會有,甚至連教師也不懂。所以在未來,不能等到去學校上課、等教師講課才開始學習,而是要自己主動去學,才不致被時代淘汰。所以說,由於事物產生更新異、更急速,因此自學之才更顯重要。 3. 創新之才 進入數碼時代,本來只有專家或特殊權力地位才擁有的知識資訊,愈來愈普及。在未來社會,一個普通師奶所能掌握的知識和一位大學教授可能分別不大。在人人都掌握相同知識的時代,要具備競爭力,脫穎而出,就視乎能否在同樣的知識和資訊基礎上翻出新意,創出新機。要做到這一點,靠的是創意思維。所以說,由於知識獲取更容易、更普遍,因此創新之才更顯重要。 另外4種人才,下期續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9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學校高材≠明日人才

這次我們要說的是陳校長的「8不家教觀」的第4觀——培養孩子做明日社會的人才,不是做今天學校的高材。 每個時代都有其所需的人才。在農業社會時代,因為還未有機械的幫助,耕田種地、搬搬抬抬,靠的都是手腳,正所謂「大大力,有飯食」,那時最需要的是力量,重視的是體力。有力量的人就是當時社會所需的人才。 工業社會時代來臨後,機器的發明使體力的作用大大下降,大規模的生產線及大型的企業陸續出現,需要的人才是能夠運作機械和生產流程的知識,現代模式的學校開始出現。 隨着後來商業和企業的發展,人事管理和營銷知識亦逐漸變得重要。這種對知識人才的重視,在20世紀80、90年代,當全世界都進入所謂的「知識型經濟」而達到高峰。在那個時代,最需要的是上述的「知識」,重視的是智力。所以常常會以「叻」、以「食腦」、以IQ「爆棚」來讚美一個人。因為有智力就是當時社會所需的人才。 教育體制培養「應試機器」 然而,到了今天,數碼網絡、人工智能愈來愈強勁,大量知識唾手可得,現在於網絡瀏覽1小時所獲取到的知識,可能比起以往的人,窮一生也未必擁有。這種技術性質的「知識」已經變成最不需要靠學校和教師來教授了。而明日社會的科技發展必然比今天更快、更容易使用。照這樣的趨勢,我們可以推斷,10年、20年之後的那個明日社會所需的人才,一定不會是我們現在教育體制下培訓出來的「應試機器」。 10年、20年後投身社會的年輕人,正是今天就讀中小學的孩子。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幫助他們立足於未來,而不是這個快將逝去的社會。我的第4個「不」是「培養孩子做明日社會的人才,不是做今天學校的高材」。這本來正正是基礎學校教育的任務,但我不認為在今天的香港,教育系統能夠發揮這個功能,甚至是背道而馳(這一點我將會在第5個「不」有更具體說明)。 10年後社會需要什麽能力 可惜的是,不少家長卻蒙在鼓裏,還以為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愈好,考試分數愈高,就等於他在明日社會更能立足、更能成功。因此,他們把培養孩子成為社會的人才,錯誤地等同於培養孩子成為學校的高材!然而,在現今教育體制下的高材生,他們所高之「材」,只不過是考試之材,並非社會之材,更非未來社會所需之材。 究竟在10年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步進一個怎樣的明日社會呢?那個明日社會又需要什麼能力?有沒有一些能力是現今基礎學校教育沒有培養而需要我們家長去替孩子「惡補」的呢?下次續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幫助孩子成為「輸得起」的人

  「人生中面對輸的時候更加多,不要只教孩子如何去贏。」這是上期所談到的「8不教育觀」的第3個「不」。文章最後說到,不要小看孩子輸不起的後果,一旦形成根深蒂固的心態和人格,最終將連累他整個人生。那麼,對家長來說,如何避免孩子養成輸不起的心態呢? 助孩子抗衡成王敗寇風氣 我們的社會鼓吹弱肉強食,推崇勝者為王。我們的學校只重分數不看努力,只求名次不理感受。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下,孩子很容易就會把「輸」視作一件很可怕很可恥的事,會產生輸不起的心態,形成輸不起的性格。所以父母在家庭中便不應再助長社會上學校裏這種成王敗寇的文化風氣和意識形態,而是要幫助孩子與之抗衡。 父母首先要注意的,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態度。比如有的父母一知道孩子考得高分就笑容滿面,讚揚慶祝,卻不去了解那個分數和名次代表孩子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能力;有的父母一見孩子成績不好就板起臉孔,責備催谷,卻不去了解孩子付出了多少努力,有怎樣的感受。這些言行反應都是在有意無意間向孩子展現自己對「贏」的過分重視和對「輸」的過分抗拒。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自己贏輸的反應也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孩子經常在家中看到父母在打麻將時贏便笑,輸則「反枱」的表現,當然更難養成「輸得起」的心態。 必須要提醒家長的一點是,當我們說要培養孩子「輸得起」,並不等於說每當孩子輸了、失敗了就是好事。有些家長(甚至是教育工作者)受「失敗乃成功之母」、「失敗是最好的學習」、「擁抱失敗」之類的情緒口號所誤導,從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對孩子的失敗不以為然,甚至歡迎。考試不及格,沒問題,失敗是成功之母;比賽輸了,沒問題,失敗是最好的學習;把事情做壞了,不要緊,我們要擁抱失敗。 建立成長方向和動力 才算輸得起 「輸得起」並不是「輸得好」。「輸得起」是在遇到失敗時懂得如何去應對和自處,並且能夠轉化為成長(甚至是成功)的助力。失敗如果要有助孩子成功(成長),失敗如果能讓孩子從中學習,必須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失敗者有明確成功(成長)的方向和動力。科學家的試驗失敗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想發明、發現、證明的是什麼,以及為什麼,那就是成功的方向和動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幫助孩子先建立成長的方向和動力,而只是單純地要孩子學習接受失敗,甚至以孩子能夠不斷地承受失敗而驕傲,這只會讓孩子在成長中不斷調低自己的人生期望而已。這樣的失敗沒有任何學習的成效,也沒有任何成長的價值。這不是「輸得起」,這是真正的失敗。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6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教育孩子面對輸更重要

之前說了「8不家教觀」的前2個「不」,接下來是第3個「不」——「人生中面對輸的時候更加多,『不』要只教孩子如何去贏。」 我們一生中要面對的競爭有許多。爭奶粉、爭玩具、爭名校、爭成績、爭大學學位、爭工作、爭薪酬、爭晉升、爭權、爭利、爭面子、爭男女朋友、爭愛、爭寵、爭家產、爭墓地……幾乎無時無刻都處於競爭之中。不管是怎樣性質的競爭,都至少涉及4個層面,分別是事(爭競什麼)、法(競爭規則)、人(和誰競爭)、果(競爭結果)。 以孩子面對的玩具競爭為例,事(玩具)、法(鬥大力)、人(隔離屋B仔)、果(贏或輸。爭到或爭不到);如以中六學生面對的學習競爭為例,事(DSE成績)、法(考試規則)、人(所有DSE考生)、果(贏或輸。考到或考不到理想成績)。 上述競爭的4個層面,前3項都可以說是因,都會影響到第4項的果。如果再加上運氣和偶然,那影響結果的變數就更多。比如一個學霸在考試當天病了,或坐的地鐵出軌因此遲到了,甚至路上出意外了,十拿十穩的五星星就沒有了。 天才也是輸多贏少 說了這麼多有關競爭的分析,主要是想帶出以下這一點。人的一生中幾乎每一天都要面對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競爭。這些競爭有不同的範疇、不同的規則、不同的對手,就算你是一個天才,也會輸多贏少。因為你只是某方面的天才(如果你是全能的天才那應該稱為神),只能在與其天才有關的競爭才能贏(還要假設你碰到的對手不是另一個天才,以及沒有倒楣的偶然因素出現)。在非你專長的眾多範疇,你還是會輸給別人。天才猶如此,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 明白了這一點,就明白我們8不家教觀的第3「不」——「人生中面對輸的時候更加多,『不』要只教孩子如何去贏。」是的,當人生中輸的時候比贏的時候多得多,身為家長的你就不應該只着緊教育孩子如何去贏,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面對輸。因為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輸不起的後果比贏不了更糟糕得多。 你的孩子如果輸不起,後果並不只是自身情緒心理上的失落、崩潰、自責、自卑、逃避……(這些也已經夠嚴重的了),還會因此而對比自己弱的人加倍狂妄,甚至有欺虐的心態。這就是弱者向更弱者抽刀的心態。無他,輸不起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一個不可能輸的對手,還不盡情滿足自己的勝者虛榮?這就使自己的人格有了缺陷。 為了贏 不擇手段更可怕 輸不起的另一個更嚴重的後果,就是他會不擇手段地去贏。如前所述,一個人再厲害,也是輸的時候多。輸不起的人面對不了輸,但靠本身正常實力卻又贏不了,那怎麼辦呢?唯有用不正當的方式,用不正當的手段。考試靠正常實力贏不了就作弊;工作靠正常實力贏不了就陷害同事;做生意贏不了同行對手就行賄。所以不要小看孩子輸不起的後果,一旦形成根深蒂固的心態和人格,最終將連累他整個人生。 那麼,對家長來說,如何避免孩子養成輸不起的心態呢?下期再談。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0期]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幫助孩子發展興趣特長

上期舉了幾位外國名人作例子,來說明「8不家教觀」的第2個「不」——應重視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不要只逼迫他們的短處。現在我再舉兩個比較貼地的香港人例子來說明此點。 跳繩特長成為事業 幾年前我認識了一個年輕人Ken,他自小就不愛讀書,成績很差。好不容易捱到中三,卻又升不了中四。心灰意冷之下,Ken便向家人提議輟學,投身社會。Ken輟學後,在一年多內曾做過十多個行業,但都做不長。當時他的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有樂趣,幸好,還有一樣東西讓他念念不忘,那就是他在中一時學過的花式跳繩。這是他唯一感興趣和擅長的事。 後來Ken決定把花式跳繩作為發展方向,由於這是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他不單可以堅持下去,並且取得了成功。現在的Ken,是一間花式跳繩會的教練總監,為許多學校提供訓練課程,學生無數,當中更有贏得世界跳繩冠軍的。Ken的例子告訴我們,與其逼孩子在沒興趣沒能力的學業上苦捱,不如好好地幫他發展一項興趣和特長。這份興趣特長最後有可能成為他的事業,甚至為他帶來成功。 即使孩子發展的興趣和特長最終沒能成為他的工作,也不是毫無用處。 我另一個年輕朋友阿豪的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阿豪小時候也是不愛讀書的人,他的會考成績只有3分。但他對武術感興趣,也有天分特長,長大後他成為世界冠軍。然而他退役後並沒有成為武術教練,而是轉投商界,現在已是某大企業的高級業務發展經理。 運動員憑堅毅成功轉投商界 阿豪說為了提升技術,運動員不會掩飾自己的無知,不會羞於向人請教。這種不恥下問虛心求教的心態,幫助他順利轉型商界,並取得成功。阿豪認為武術鍛煉也塑造了自己堅毅的性格,使他能克服困難,堅持到底。會考只有3分的他,後來繼續進修,今天他已是運動訓練教育專業學士、文學碩士及行政人員管理碩士,並且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阿豪經常以自己的經歷,鼓勵青年人盡可能發揮自己的興趣和長處,這對將來從事任何職業都會有幫助。 不少孩子都有一些特別的能力和興趣,但這些能力興趣由於和學校的考試教學無關,因此家長就覺得沒用,不重視不珍惜。 正因家長只把焦點放在迎合學校的應試教育要求,只看到孩子在學校做得不好的一面,卻忽略了他做得很好的其他方面。其實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或必須適合這個應試教育模式,當他們無法在這套單一高壓的應試教學中獲得進步和成長,家長就更應該讓他們有更大更多可以發揮自己那些特性特長的空間。如果他喜歡跳繩,放學後多讓他去跳,不要逼他去補習;如果他喜歡武術,周末幫他報功夫班而不是英文班。如果你的孩子是喜歡和擅長游泳的「魚」,家長應做的,是為他創造更多在江海中暢游的機會,而不是逼他和別人一樣去運動場練跑。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愛因斯坦畢加索 如果是港童…… 

人不是上帝,不可能樣樣皆能。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讀中學時除了數學的成績優秀,其他學科都屬低下;大畫家畢加索讀小學時除了繪畫,其他學科都無興趣,成績自然也極差。但如果他們是今天的香港孩子,會有怎樣的結局呢?他們的父母會責罵他們不努力學習,然後逼他們天天放學去補習。 多兩個庸人 少兩個奇才 晚飯後,愛因斯坦剛打開電腦就被媽媽關機,因為明天有默書有小測;放假時,畢加索剛打開畫簿就被爸爸收走,因為好幾本中英數課後練習還未完成。他們必須聽話,否則一不及格就會被父母責罵,而老師也會責怪父母。就這樣,他們的興趣特長不被重視,他們的學習短處卻常被逼迫。最後,他們無興趣、缺能力的中英文科或者會從原來的30分進步到40分,但同時,他們原本擁有的數理或繪畫天分特長,卻被打壓抑制消磨殆盡。結果這個地球多了兩名平庸之人,少了兩名曠世奇才。 我認識不少有特長的孩子,有的對汽車的熟悉更勝專業師傅;有的對魔鬼魚的認識更勝專家學者;有的能在舊報紙上雕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建築;有的能維肖維妙模仿不同名人的聲線和動物的叫聲;有的能跑;有的能跳;有的能歌;有的能煮;有的具親和力;有的具領袖風範。這些特長只要得到發展,將來都可以幫助他們立足社會有所成就。 幫助發展特長 而非逼迫弱點 但可惜的是,在這個單一高壓的應試教育生態之下,許多家長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看不見這些應試學科以外的特長。家長只會看見孩子在應試科目上的短處,然後千方百計地以這些短處去逼迫他們、打擊他們。 最終孩子的短處沒有因被逼迫而變長,本來的長處卻因得不到發展空間而變短,許多優秀的孩子就是這樣被家長和應試教育制度聯手平庸化。更糟糕的是,親子關係也被破壞了。 至今我仍記得當年一個學生小黃,送我一塊田徑金牌。小黃讀書成績不好,經常被媽媽責罵。那年她在陸運會拿了兩塊金牌,回家後馬上把其中一塊送給媽媽,希望得到媽媽的讚賞。誰料媽媽不但沒有任何表揚,還冷冷地回了一句「讀書又唔見你咁叻」。結果小黃把那塊金牌轉送了給我。而我也忘不了她離開前說的那句話:「今生今世,佢唔使旨意我會再送嘢畀佢。」 家長們,千萬不要讓應試教育破壞我們和子女的關係,不要讓考試分數遮住我們看清孩子內心的視線。難得孩子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不管是否和考試相關,我們都應該在時間、空間、資源和情意上,盡可能為他提供有助其發展的支援。其實只要孩子能夠好好地發展一項興趣和特長,他的將來就會有所成就。 「陳校長的『8不』家教觀」的第2個「不」——應重視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不要只逼迫他們的短處。下次我再以香港人的例子說明此點,並談談如何支援孩子發展特長。  

詳細內容

背山傲海:你的孩子是放頭型還是後上型?

前一篇《陳校長「8不」家教觀》,談到「孩子的成長有其自己的步速,不會有統一的快慢標準」。因此父母應該給予子女(尤其是他們學習得較慢的話)更多的耐心和信心,讓他們以自己的步速去成長。這一篇我以賽馬為例再說清楚一些。 賽馬當然以最快時間衝線為勝。但每匹馬由於血統基因不同,都有各自不同的競跑特性。要跑出最快的時間,就必須以符合其特性的步速模式去跑。步速模式用賽馬界術語可以簡單地分為「放頭」、「跟前」、「居中」、「後上」這4種。「放頭」模式是馬匹一出閘就加速帶頭,希望放離對手一直帶到終點;「後上」模式是馬匹刻意放慢速度留在馬群後面跑,直到最後幾百米的直路才發力超越對手衝線。至於「跟前」和「局中」都是指馬匹在最後直路的衝刺前,於馬群中所處的位置。練馬師能掌握馬匹的競跑特性,會據此指示騎師以何種步速去比賽。 具有「放頭」競跑特性的馬,若被迫留在馬群後跟跑,牠最後會因為沒有後勁而追不上對手;有着「後上」競跑特性的馬,如果一出閘就加速放頭跑,很可能很快就會慢下來,在最後直路已無力衝刺了。馬匹如果被迫以不適合自己特性的步速去跑,後果不止是贏不了比賽,分分鐘還會跑到內傷,甚至有生命危險。 錯用步速 衝線不成反「內傷」 孩子的成長也一樣,各有不同的步速模式。身為父母,要先觀察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長特性和步速模式。不必着急於孩子在某時某刻與同齡孩子相比的快慢,更不必因此而逼孩子改變他的成長步速模式。因為你的孩子成長特性有可能就是「居中」或「後上」型的步速模式,如果刻意催逼他前置甚至放頭,他不但捱不到成長的終點線,更可能因此受到內傷(產生心理陰影),從此不願在人生路上競跑。 但如果馬匹不管用何種步速模式,每次出賽都輸對手一條街,怎麼辦呢?加強操練,吃藥進補?不必。馬匹的跑道不止一條,不適合在賽馬場競跑的馬匹,可能是跑障礙賽的高手,是馬術比賽的天才,是出色的儀仗馬、警騎、戰馬。都不適合?那讓牠蹄踐霜雪、毛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盡性生活吧,這也是馬的跑道。 換條擅長跑道 跑出個人天地 同樣道理,人生的跑道也不是只有讀書、考試、升大學這一條。如果你的孩子在應試讀書上的大墮後,是因為他真的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和興趣,那也不必逼孩子加強操練和課後進補,而是要了解他其他方面的興趣特長,並且幫助他好好發展,日後能以這個興趣特長去跑適合自己的人生跑道。 由此我們將進入「陳校長的『8不』家教觀」的第2個「不」——應重視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不要只逼迫他們的短處。下篇再談。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