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山傲海:學校高材≠明日人才

這次我們要說的是陳校長的「8不家教觀」的第4觀——培養孩子做明日社會的人才,不是做今天學校的高材。

每個時代都有其所需的人才。在農業社會時代,因為還未有機械的幫助,耕田種地、搬搬抬抬,靠的都是手腳,正所謂「大大力,有飯食」,那時最需要的是力量,重視的是體力。有力量的人就是當時社會所需的人才。

工業社會時代來臨後,機器的發明使體力的作用大大下降,大規模的生產線及大型的企業陸續出現,需要的人才是能夠運作機械和生產流程的知識,現代模式的學校開始出現。

隨着後來商業和企業的發展,人事管理和營銷知識亦逐漸變得重要。這種對知識人才的重視,在20世紀80、90年代,當全世界都進入所謂的「知識型經濟」而達到高峰。在那個時代,最需要的是上述的「知識」,重視的是智力。所以常常會以「叻」、以「食腦」、以IQ「爆棚」來讚美一個人。因為有智力就是當時社會所需的人才。

教育體制培養「應試機器」

然而,到了今天,數碼網絡、人工智能愈來愈強勁,大量知識唾手可得,現在於網絡瀏覽1小時所獲取到的知識,可能比起以往的人,窮一生也未必擁有。這種技術性質的「知識」已經變成最不需要靠學校和教師來教授了。而明日社會的科技發展必然比今天更快、更容易使用。照這樣的趨勢,我們可以推斷,10年、20年之後的那個明日社會所需的人才,一定不會是我們現在教育體制下培訓出來的「應試機器」。

10年、20年後投身社會的年輕人,正是今天就讀中小學的孩子。因此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幫助他們立足於未來,而不是這個快將逝去的社會。我的第4個「不」是「培養孩子做明日社會的人才,不是做今天學校的高材」。這本來正正是基礎學校教育的任務,但我不認為在今天的香港,教育系統能夠發揮這個功能,甚至是背道而馳(這一點我將會在第5個「不」有更具體說明)。

10年後社會需要什麽能力

可惜的是,不少家長卻蒙在鼓裏,還以為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愈好,考試分數愈高,就等於他在明日社會更能立足、更能成功。因此,他們把培養孩子成為社會的人才,錯誤地等同於培養孩子成為學校的高材!然而,在現今教育體制下的高材生,他們所高之「材」,只不過是考試之材,並非社會之材,更非未來社會所需之材。

究竟在10年20年後,我們的孩子將要步進一個怎樣的明日社會呢?那個明日社會又需要什麼能力?有沒有一些能力是現今基礎學校教育沒有培養而需要我們家長去替孩子「惡補」的呢?下次續談。

 

文:陳葒(「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

作者簡介:深信有教無類,毅然放下直資中學校長的高薪厚職,成立免費補習天地,助基層學童補習;近年亦大力推動「無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