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為學童幸福尋突破點
近年,香港學童精神健康備受關注,來自政府或非牟利組織、大大小小的津貼和校外資源紛至沓來,學校領導想善用資源策劃適切方案,卻一時間不知從何入手。筆者兩人從事正向教育及學校改進數據分析工作多年,留意到一些可靠、有代表的研調數據,有助學校抓住關鍵,提升學童的「健康與幸福」(well-being)。 港人幸福指數連跌4年 聯合國及研調權威蓋洛普每年發表《世界幸福報告》,香港在 2024 年調查中,於 143 個國家及地區中位列第 86 位,連續第4 年下跌。香港30歲以下年輕人幸福感最低,排名97位。這項指數綜合民生、生產總值、社會環境等因素,數據結果可讓社會各界及教育同工理解學童快樂與否,以及分析哪些因素連繫於社會、生活環境的大格局中。 經合組織針對橫跨70多個國家及經濟體的14至15歲學童,每3年推行一次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測試。除了學術能力,測試亦關注學童在校生活。其中問到學童對學校的歸屬感,問題主要聚焦師友間的聯繫,如「在學校我很容易結交朋友」、「在學校我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事事沒份參與」等。研究發現對學校有強烈歸屬感的學生,有較高閱讀能力和生活滿意度,並且較低機會出現曠課、高危冒險的行為。而在 2022 年的測試,正值全球深受疫情影響,本港學童對學校的歸屬感於 78 個參與國家及經濟體中,位列 76。數據結果顯示,學校在復常後需加強學生校園生活的體驗、老師及朋輩的支援,看似老生常談,但實質上攸關重要。 家校建安全網 向可信親友吐心事 筆者所屬組織透過問卷,訪問高小、初中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看法,其中一道題目相當有意思:「你感覺身邊有多少人可以讓你安全地談及自己的感受?」無論是家庭、學校或朋輩,當身邊愈多人可以傾心吐意,學生的幸福感就愈高。調查結果反映出重要的突破點,在成長的挑戰中找到可信任的人分享心事很關鍵——那是「救命草、安全網」。有部分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童表示在學校和家庭有 7 個或以上的人可以分擔心事,可見學校和家庭可以成為支持學童幸福感的系統。教育局近日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同樣指出加强同儕、師生、親子關係,是促進學童精神健康的重要一環。 一名副校長曾分享,校內一名飯堂工友每看到飯堂裏落寞的學生,總能借意寒暄幾句,通曉少年心事。提升學童的健康與幸福和韌力是長遠工作,願各界能帶着關懷及好奇心,聆聽孩子及年輕人的所思所感,那是最直接不過的「數據」,為學童精神健康的發展工作提供突破點。 文:李文浩(北山堂基金教育總監)、姜培芝(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