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元宇宙教室上國家安全課

隨着社會不斷發展,全球化加劇,國家安全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國家安全涵蓋廣泛,除了政治外,還有文化、生態、科技等20個領域。如何讓學生(特別是年紀較小的)掌握這方面的知識,讓教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都是不少教師面對的挑戰。今次我們探討一下,如何利用「元宇宙教室」這種新興的教育模式,配合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國家安全概念。 元宇宙教室是一個虛擬教室,利用先進的虛擬現實技術和仿真環境,讓學生猶如親臨其中,體驗各種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模擬情景,如自然災害、網絡攻擊等。他們能夠在虛擬環境中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舉一個例子,在自然災害情景中,學生可以扮演各種角色,如政府官員、執法人員或普通市民,並通過虛擬互動來制定應對策略、評估風險,從而學習如何保護個人和國家的安全。透過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學生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模擬和實踐,提升他們的解難和決策能力。 互動學習環境 激發興趣加深認識 這種互動的學習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讓他們在虛擬環境中實踐自己的想法和策略,並即時獲得教師的反饋,能夠從多角度加深他們對國家安全教育的理解,提升實踐能力。 除了情景模擬,元宇宙教室還提供了各種學習資源和工具,讓學生了解國家安全的多個重點領域。虛擬圖書館能夠展示刊物和影片,涉獵不同領域的國家安全理念,如生態安全、網絡安全、文化安全等;歷史時間廊則透過回顧歷史事件建立國民意識;線上討論區也可以增設國情問答平台。通過這些資源,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不同範疇的國家安全議題,並與同學和老師交流,提供自主學習、互相交流和知識分享的學習機會。 對於國家安全教育的教學發展,筆者相信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探索元宇宙教室的應用,並結合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等技術,提供個性化和精準的教學。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教育資源的平等分配問題,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先進的教學技術。 總而言之,元宇宙教室作為新興的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讓教師透過互動有趣的方式來傳達國家安全教育的信息,令課堂變得生動,大大提升教學果效。 文:梁嘉慧(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副系主任)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共享屏幕時間 新親子互動方式

隨着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兒童使用數碼產品已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過度使用數碼設備有可能影響兒童的視力、專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如何平衡兒童使用數碼設備的益處和風險,都是許多家長關心的議題。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共享屏幕時間」,讓兒童健康地使用數碼產品。 過度限制使用數碼設備 適得其反 很多家長都會制訂使用屏幕的規則或開啟「兒童模式」等方法來管理兒童使用數碼設備。適度的限制可以保護孩子免受網絡風險,但筆者的研究發現,過度限制有礙孩子提升數碼素養,特別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效果適得其反。 其實,除了控制屏幕的使用時間,家長亦可定期定量地與子女一起使用數碼設備,如玩遊戲或觀看影片等,這些「共享屏幕時間」是絕佳的溝通和教育機會,家長可以與子女一起討論如何應對數碼風險,例如處理網絡安全問題和不適當的內容等。根據美國學者Shayl Griffith團隊的研究,父母多積極參與子女的數碼活動,並在使用時多作開放式的對話,有助子女作出正向行為,提升數碼素養。 另外,筆者的研究亦發現,家長只要在共享屏幕時間選擇合適的電子遊戲,對子女的溝通能力和親子關係有正面的影響。透過道慈佛社楊日霖紀念學校的協助,筆者的團隊早陣子在該校開展了一項親子數碼遊戲的先導研究,探討共玩電子遊戲如何促進有多元學習需要的孩子和家長的親子關係。研究發現子女的表現往往超出家長的預期。例如,一名有多元學習需要的男孩起初並不願意參與遊戲,但在觀察母親操作遊戲後,逐步提出自己的遊戲建議,並在遊戲中嘗試與同伴溝通。 另一名發展遲緩且專注力較弱的女孩在遊戲初時未能控制車輛方向,她的母親積極調適對女兒的期望並給予正面鼓勵,最終能取得較前名次。母親還發現女兒在遊戲車設計上展現了良好的美感,可見遊戲作為溝通和情感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選擇合適遊戲 學習面對勝敗 要注意的是,選擇合適的遊戲是親子共玩成功的關鍵。家長可根據子女的年齡、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的數碼遊戲。多人競賽遊戲(如《瑪利歐賽車》)可讓參與者自由決定比賽模式、場地及車輛設計,不僅提高了孩子的參與度,還能通過調適遊戲難度和輔助模式,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更快地掌握遊戲技巧。另外,孩子在比賽時亦能學習面對勝敗,家長的鼓勵有助子女處理負面情緒,對他們的情緒發展相當重要。 共享屏幕時間有助於促進親子的溝通和合作,加深彼此的情感連結。選擇合適的遊戲、親子有效互動及減少家長主導都能有效提升親子活動的效果和質量。家長不妨在周末抽空與孩子共享屏幕時間,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 (鳴謝:道慈佛社楊日霖紀念學校、鄭校長、李副校長及蕭老師) 文:陶思思(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何曉晴(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助理) 崔煒韜(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客席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語文教學與評估的不同

教師在教學與評估中擔當的角色有所不同,兩者不應混淆。簡而言之,教學目的是為小朋友提供協助,尤其是學習起步階段的學童,讓他們有機會做到期望的表現;評估則旨在衡量小朋友的能力,教師不應提供協助,否則就難以知道小朋友的學習效果,分辨不到相關表現是如實反映小朋友自己的能力,還是只賴以教師的幫助。 圖畫vs.字形 舉個例子,小朋友在課堂上認讀詞語「彩虹」。字卡上,除了字形「彩虹」,應否加上彩虹的圖畫呢?如果教師目的是「教學」,圖畫可提示小朋友字形所指的意思,從而促進學習;然而,倘若目的是「評估」,就算小朋友看到字卡後能讀出「彩虹」,教師也未能確定小朋友是認出字形而讀出該詞語,還是純粹靠看圖畫而說出來。是故,教師評估小朋友認讀生詞的能力,應採用沒有圖畫的字卡。 詞語vs.單字 同理,假若教師旨在教單字「虹」,單獨一個「虹」字不容易解釋其意思,因此一般會配合詞語,如「『彩虹』的『虹』」,甚至配合課文如「天上掛着彩虹」,讓小朋友可以想像情境同時學習。不過,如果目的是評估,教師就不能以詞語「彩虹」作提示,不然,小朋友只要認出「彩」字,就很容易猜出後面的是「彩虹」的「虹」字;教師更不應該用課文來評估,否則小朋友只要能認讀課文中開首的字,「天」、「上」、「掛」等,就能讀出整句句子。然而,如果讓小朋友反過來從右到左認讀「虹」、「彩」、「着」等字,就會念不出來。有時,小朋友只是憑着課文內容的整體記憶,表現得彷彿認識課文中各個生字。 提示vs.沉默 當小朋友看到字形但不能讀出時,教師應給予什麼口頭提示?如果是教學,教師可提出各樣設想,以啟發小朋友思考,例如:「陳虹老師的名字中也有這個字。」然而,評估時教師則不應提示,而只能說:「努力吧,試試看!」 群體vs.單獨 教師應採取全班還是個別模式來教學或評估?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室中推行全班活動,讓小朋友彼此學習、互相啟迪。至於評估,則適合個別小朋友單獨進行,否則,小朋友可能只是跟着別人念而已。 教師角色:「教學」漸變成「評估」 到此,讀者大抵能分辨教學與評估的不同。教學其實是一個過程,教師提供的輔助應該隨着小朋友的進步逐漸減少,最後期望小朋友毋須協助下仍做到要求,即所謂「鷹架」(scaffolding)。換言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會由本文所指的「教學」漸漸轉換成「評估」。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遊學不要淪為觀光

疫後復常後,香港學校的境外遊活動,要到今年才算真正恢復。短途4、5天到內地、日韓或星馬的交流團紛紛出籠,長線主題學習及考察團也蓄勢待發。由此可見,境外遊活動愈趨普及,同學的學習活動已不能止於課室,而是要邁向全球感受「世界零距離」的學習。 行程安排應從學習需要出發 然而,基於各種原因,近年不少辦學團體均把境外遊活動外判給特定的旅行社去安排,學校甚少參與管理,讓境外遊的「旅遊觀光」行程遠多於「學習考察」的活動,令人嘆息。筆者嘗試以家長角度檢視一下遊學活動,或可為學校在策劃時提供一些訂定行程的意見。 首先,境外遊是學校「體驗式學習活動」的一種,雖不能事前如編寫「教案」般,可以把所有預期學習效果羅列出來,但行程設計的大方向還是應該配合參與同學的年齡和學習需要。隨着大眾的生活質素漸漸提升,時下出境旅遊對很多同學來說,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因此,遊學活動只着重鬥貴、鬥遠,就容易在安排上迷失方向,或任由旅行社主導。學校在選擇旅遊地點以至目的地的行程安排,都應從同學的學習需要出發,這樣才能實踐「文化深度考察」的意義。至於熱門旅遊城市的一般旅遊景點,則不一定要安排,避免「走馬看花」。相反,切合同學需要而具學習及考察意義的,就需作出妥善安排及相應的配合,讓同學體驗和參與。 學習主題與學科關聯 其次,是境外遊的主軸問題。學習主題與學科關聯,可以是其中一個境外遊的目標。與當地學生交流、藉外遊建立同學對自己學校的歸屬感也可以是出行目標。若是以文化考察及交流為主,學校在出發前,可以讓同學做哪些相應的準備?例如蒐集資料,或先完成某些預備工作。舉例說,如果行程安排到姊妹學校拜訪和交流,學校可以讓同學花點心思,準備個人名片、小禮物或介紹自己學校的簡報,與當地學生交流,從而建立同學的團隊精神與歸屬感。至於穿上團隊校服、制服來表現團隊精神,只是表面工夫。同學怎樣分組去完成不同任務,管理好自己一言一行,並向整個團隊負責,才是關鍵。 最後,學校應注意同學自由活動時間與作息安排的指引。過度嚴苛或自由放任均不合適。關鍵位是要讓同學學懂「生活紀律」和「對他人的尊重」。如此一來,境外遊才可以充分發揮它的作用,為同學的「全方位學習」歷程留下珍貴回憶。 文:黃偉鴻(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為學童幸福尋突破點

近年,香港學童精神健康備受關注,來自政府或非牟利組織、大大小小的津貼和校外資源紛至沓來,學校領導想善用資源策劃適切方案,卻一時間不知從何入手。筆者兩人從事正向教育及學校改進數據分析工作多年,留意到一些可靠、有代表的研調數據,有助學校抓住關鍵,提升學童的「健康與幸福」(well-being)。 港人幸福指數連跌4年 聯合國及研調權威蓋洛普每年發表《世界幸福報告》,香港在 2024 年調查中,於 143 個國家及地區中位列第 86 位,連續第4 年下跌。香港30歲以下年輕人幸福感最低,排名97位。這項指數綜合民生、生產總值、社會環境等因素,數據結果可讓社會各界及教育同工理解學童快樂與否,以及分析哪些因素連繫於社會、生活環境的大格局中。 經合組織針對橫跨70多個國家及經濟體的14至15歲學童,每3年推行一次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測試。除了學術能力,測試亦關注學童在校生活。其中問到學童對學校的歸屬感,問題主要聚焦師友間的聯繫,如「在學校我很容易結交朋友」、「在學校我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事事沒份參與」等。研究發現對學校有強烈歸屬感的學生,有較高閱讀能力和生活滿意度,並且較低機會出現曠課、高危冒險的行為。而在 2022 年的測試,正值全球深受疫情影響,本港學童對學校的歸屬感於 78 個參與國家及經濟體中,位列 76。數據結果顯示,學校在復常後需加強學生校園生活的體驗、老師及朋輩的支援,看似老生常談,但實質上攸關重要。 家校建安全網 向可信親友吐心事 筆者所屬組織透過問卷,訪問高小、初中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看法,其中一道題目相當有意思:「你感覺身邊有多少人可以讓你安全地談及自己的感受?」無論是家庭、學校或朋輩,當身邊愈多人可以傾心吐意,學生的幸福感就愈高。調查結果反映出重要的突破點,在成長的挑戰中找到可信任的人分享心事很關鍵——那是「救命草、安全網」。有部分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童表示在學校和家庭有 7 個或以上的人可以分擔心事,可見學校和家庭可以成為支持學童幸福感的系統。教育局近日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同樣指出加强同儕、師生、親子關係,是促進學童精神健康的重要一環。 一名副校長曾分享,校內一名飯堂工友每看到飯堂裏落寞的學生,總能借意寒暄幾句,通曉少年心事。提升學童的健康與幸福和韌力是長遠工作,願各界能帶着關懷及好奇心,聆聽孩子及年輕人的所思所感,那是最直接不過的「數據」,為學童精神健康的發展工作提供突破點。 文:李文浩(北山堂基金教育總監)、姜培芝(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助小朋友分辨粵語讀音

小朋友學習漢字容易混淆近似讀音,教師、家長可以怎樣做?本文介紹一種幫助小朋友分辨粤語讀音的方法。下面有幾組「對比詞語」,每組的兩個詞語,讀音相近卻是不同的。讀者可嘗試讀出兩者的分別。 聲母、韻尾、字調有差異 男老師、藍老師(「男」naam4、「藍」laam4) 女醫生、呂醫生(「女」neoi5、「呂」leoi5) 三國、三角(「國」gwok3、「角」gok3) 過人、個人(「過」gwo3、「個」go3) 如未能分辨詞語的讀音,那就表示當在沒有文字提示的口頭交談時,不能清楚辨別各組對比詞語。然而,兩個詞語的意思是不同的,例如,男性的老師,不一定姓藍。因此,我們要區分意思,就必須懂得辨別讀音。 上面每組對比詞語的讀音分別皆在發音開首的部分,即聲母。例如:「男」的聲母是n-;而「藍」則是l-。 讀音的分別,不止在發音前端,也可在結尾,即韻尾。讀者可分辨以下各組對比詞語的讀音。 講稿、趕稿(「講」gong2、「趕」gon2) 魚缸、魚竿(「缸」gong1、「竿」gon1) 百年、八年(「百」baak3、「八」baat3) 小冊子、小刷子(「冊」caak3、「刷」caat3) 水壓、水鴨(「壓」aat3、「鴨」aap3) 日夜、入夜(「日」jat6、「入」jap6) 除了聲母、韻尾,讀音的高低抑揚,即聲調或字調,也可以不同。下面是字調不同的對比詞語例子: 翻船、帆船(「翻」faan1、「帆」faan4) 雌性、磁性(「雌」ci1、「磁」ci4) 老虎、老婦(「虎」fu2、「婦」fu5) 口德、厚德(「口」hau2、「厚」hau5) 孝服、校服(「孝」haau3、「校」haau6) 意氣、義氣(「意」ji3、「義」ji6) 上面各組對比詞語已包含小朋友常混淆的聲母、韻尾、字調,有時,實際問題更為複雜,如同時混淆韻尾與字調,把「刷」caat3錯誤讀成「賊」caak6。那時,我們就應該逐步幫助他們,先學會分辨韻尾 -t與-k,再辨別第3與6聲字調。 對比詞語 多讀多聽 我們如何使用對比詞語設計成小朋友的學習活動?一個簡單的做法是,我們展示「一、男老師,二、藍老師」並選擇其中一個詞語讀出來,但不用說出該詞語是「一」或「二」。小朋友聽到詞語後,要指出我們讀出的是哪一個詞語,我們才說出答案。當他們能分辨後,再交換角色,讓他們讀出詞語,我們來分辨。筆者拙作《大同小異:辨識漢字不同處》有更多對比詞語的例子,可供教師和家長參考。 補充一點,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在真實環境中學習。實際情景往往有不少提示,我們毋須完全依賴讀音來辨別意思,例如:學校根本沒有老師姓藍,對方所指的應該是「男老師」。對比詞語只適用於混淆讀音的小朋友,如果小朋友沒有這個問題,我們無必要過分操練。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悅讀」不止閱和讀

筆者出席親子閱讀講座時,經常收到家長查詢有關培養幼兒閱讀習慣的方法。其實家長只要理解幼兒的成長需要,再透過合適的閱讀方法,就能鼓勵幼兒「悅讀」。 要培養幼兒「悅讀」好習慣,家長的角色相當重要。有別於在學校的小組或大班閱讀,家長可與幼兒在熟悉的家中親子共讀。親子共讀是建立「悅讀」好習慣的第一步。注意的是,共讀並非指父母理解圖書的內容並朗讀文字,而是以書本內容作為媒介,與子女聊天。談話內容可環繞故事情節,或由故事衍生的生活經歷。在這些親子溝通的過程中,語言的輸入(聆聽理解)及輸出(說話回應)亦同時發生,從而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 當成人與幼兒談論書中的人、事、物,幼兒會將圖像連結自身經歷,逐漸自行思考書中內容,開始探索故事情節。這就是建立「悅讀」的第二步。 當幼兒從親子共讀享受閱讀的樂趣,就會因好奇或自娛等原因,主動尋找圖書閱讀,這便是「悅讀」的第三步。 與子女互動 助建閱讀能力 「悅讀」是有進程的,並非單次閱讀便能達到。最重要是家長和子女在閱讀時的互動和溝通,讓子女享受箇中樂趣,逐漸有思考地閱讀,建立自行閱讀的能力。閱讀能力是受認知發展所影響,一般來說可分為5個層次,分別是理解故事內容、直接推斷故事情節、整合並理解故事、評價故事內容及創意閱讀。愈高層次愈涉及思辨能力與創意能力,而不止聚焦在理解能力上。因此,家長先要幫助幼兒學會閱讀,即是理解書中內容、推斷故事中的情節,繼而協助幼兒從閱讀中學習,發展思辨和創意能力,例如評價故事、由故事延伸的創意活動等。 按年紀選材 圖畫對幼兒最重要 在培養幼兒閱讀習慣方面,不同年齡階段各有不同需要,筆者有以下建議: 0至2歲是建立閱讀能力的準備期。心態方面,父母和幼兒的共讀時間毋須計較時長,最重要是享受與幼兒溝通和互動的樂趣。選材方面,圖書宜有較大及鮮艷的圖畫,故事結構簡單,即使沒故事亦可。互動方面,父母可以將圖畫命名,甚至模擬叫聲或動作,增添趣味。 3至4歲是幼兒建立閱讀能力的基礎階段。幼兒透過與父母對談逐漸理解及推斷故事內容。因此,父母可選擇情節重複的圖書,鼓勵子女猜想後續情節。 4至6歲是建立閱讀能力的進階期。幼兒透過與父母對談,進一步理解、推斷、整合及評價故事內容。父母更可延伸至不同的創意活動,例如︰寫一封信給作者、探索生活中的事物。選材方面,可選擇情節豐富的圖書。 與幼兒親子共讀,圖畫仍是述說故事的主要途徑,文字只是輔助,更重要的是家長懂得為不同成長階段的幼兒選材,一同享受「悅讀」的樂趣。 文:羅傑瑩(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面對逆境時的「英雄」

學童輕生的問題在近年備受關注,提升他們的抗逆力成了各界不同人士的關注事項。父母有時候擔心子女未能應付困難,希望幫助他們移除面前的障礙物。然而,抗逆力是需要自小培養的,並透過生活經驗累積心理資本而成。在心理學中,心理資本是指促進個人正面成長及累積正能量的本錢,就如金融資本一樣,都是一點一點累積的。 失敗中掌握竅門 建立心理資本 心理資本包括4個重點:希望(hope)、自律(self-efficacy)、堅毅(resilience)及樂觀(optimistic),組成英雄模範(hero model)。建立心理資本,能讓自己成為處於逆境時的英雄。家長或會有疑問,孩子的成長階段應該過着不需要為學業、前途而憂慮的生活,可以怎樣培養他們的抗逆力?又或者,我們以為孩子面對的逆境只和學業有關,卻忽略了每天的生活經驗都是提升抗逆力的訓練,例如學習走路、自己進食等,都不是一次就能成功,而是經歷無數失敗,從中掌握竅門。當孩子嘗到堅毅的成果,在將來面對困境時,便會回想自己過去種種經驗帶來的滿足感。這經歷正是在逆境中仍感到有希望的原因,不是因為看到希望而堅持,而是因為堅持而看到希望。有了希望,孩子們也會在困境之中保持樂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嚴師出高徒」的概念,然而如果扮演「嚴師」角色的家長只有嚴厲,孩子就會感到事事不如意,也看不到自己的出路。所以家長應從小讓孩子自主地學習,亦要讓孩子明白經歷過失敗才能學習得更快。家長只需從旁協助及陪伴,鼓勵孩子堅持下去,成為一個堅毅的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以自己的努力獲得成果而非依賴別人。因此,家長與孩子同行期間不斷的鼓勵、正面的回饋,能讓孩子建立從失敗中爬起來尋找希望的樂觀心態,也可以培養孩子避免一次失敗就沉淪及消極下去的思維方式。 高比拜仁憑自律 創出另一高峰 有了正面樂觀的思維,孩子更願意在困難中堅持下去,他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就會為自己訂下目標並實踐自律生活去達成個人的追求,成為自己的「英雄」模範。著名籃球員高比拜仁曾因為桃色醜聞而經歷低潮,他決心藉着努力和自律練習,希望透過籃球場上的表現去挽回自己的職業生涯。自此,他到每一個城市比賽時,一到埗不是到酒店休息,卻是到體育館練習,遠離從前令他走錯的歪路。正因為他的自律,使他在低谷中創出職業生涯的另一個高峰。 抗逆力是促進個人成長的催化劑,自小從生活中累積心理資本,讓孩子在成長中學會正面地應對不同的困境。當然,這不是化解困難的靈丹妙藥,卻是處理逆境的重要基礎,讓孩子透過英雄模範去累積心理資本,有助他們面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挑戰。 文:林浩瑋(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分析文字部件

近年,教師教小朋友漢字,會嘗試採用字源教學及部件教學等方法。他們通常遇到的問題是,究竟怎樣正確分析字形?字形應該拆分成哪些部件?是否每個字形都可以解釋?教師可能以為剖析字形必須具備艱深的文字學知識,其實並非如此。教師只要學會一些簡單的概念,查閱網上資源如《漢語多功能字庫》,或者其他字源字典,要找出一個字的由來,是怎樣從部件合而成字的,絕不困難。下面舉幾個例子說明。 部件表示字義和字音 在網上《字庫》,查尋「日」字,得出「『日』字象太陽之形」的結果,意思是「日」的字形是根據太陽的形象描繪而成的。 另一例子是「媽」字,查出來的結果是「從『女』,『馬』聲,表示母親。」部件在字形中,有兩種功能,一是表示字義,即部件是義符或形符;二是表示字音,即聲符。「從『女』」的意思是,部件「女」在「媽」字形中,功能是表示字義,「媽」是女子。而「『馬』聲」的意思就是,部件「馬」表示字音,「馬」、「媽」音近。「從『女』,『馬』聲」指,「媽」字是由義符「女」加上聲符「馬」組合而成。 部分兼備表義、表音 有些部件在字形中,同時兼備表義、表音兩個功能。例如「娶」字,「從『女』,從『取』,『取』亦聲,本義為男子娶妻。」部件「取」在「娶」字中,既表示字義,「取得」女子,也表示字音,「取」、「娶」同音。留意「娶」字有多於一個表義部件,即「女」與「取」。 「信」字是「從『人』從『言』,會人言有信之意。」「信」字由部件「人」與「言」合成,表達「人言有信」的意思。「信」字是沒有表音部件的。 字形按照本義製成 又如「覺」字,是「從『見』,『學』省聲。本義是睡醒。」這裏「『學』省聲」的意思是,「學」省卻了部分字形,是聲符。換言之,「覺」字是由部件「見」與「學」組成,前者表義,後者表音,並在組成「覺」字時,省掉了「學」字形中的「子」。「本義」的意思是「睡醒」。其後,歷史演進,「覺」字添加了其他「引伸義」,例如「醒悟、明白」等。我們分析字形時,必須依據本義,因為字形是按照本義來製成的,而不是引伸義。 最後,「亦」字「是『腋』的初文,小點指示腋窩……後借為亦是的『亦』。」「初文」是指最初用來表達字義的字形。古人要表達「腋窩」,原本是寫「亦」的,後來才用「腋」;而字形「亦」就借用作表示「亦是」的意思。 教師明白上面幾個例子,就能夠運用網上《字庫》找出大部分漢字的字源。教師參考這些資料,於教學中分析字形時,就能持之有故,有根有據。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企業家精神是生活技能

企業家是指自己建立和營運事業的人。一般人聽見「企業家」都會聯想到商業、首富等與金錢相關的詞語 ,像是為人所熟悉的馬斯克、喬布斯等。然而,不少人往往只看到他們的成功,較少去探究在背後驅動他們邁向成功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精神是指透過創新、勇於冒險和自我激勵等特質,來追求創造價值的機會的心態和動力,這亦是從小就開始培養的能力。筆者並非鼓勵從小就要灌輸做生意、賺錢的概念,而是希望家長從生活入手,培養孩子的企業家精神。 培養自主 規劃生活 自主獨立是企業家精神的基礎。孩子需要懂得規劃自己的生活,培養自主。家長有時候過分着緊,不自覺為孩子預備所有事情。筆者建議應給予孩子從小事開始參與規劃生活的機會,讓他們從基礎開始計劃及籌備,家長則扮演顧問的角色,例如讓孩子計劃分配八達通的餘額,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同時也可以自主地使用金錢,學習如何用得其所。像是喬布斯推出iPhone前已有長遠計劃及前瞻,他先以不同產品嘗試,再把不同功能合成為智能電話,推出當時市場從未想像到的新產品。 有冒險精神 才能走得更遠 作為孩子的顧問,家長也會害怕子女出錯,但是「失敗乃成功之母」,嘗試過失敗才能達至成功。就如孩子玩電子遊戲,每一次面對失敗都是寶貴的學習體驗,經歷過失敗才能夠掌握過關的攻略。套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擁有探究和冒險精神才能走得更遠。這當然不是任由孩子犯錯,而是在可接受的錯誤範圍內,讓他們有失敗的經歷及空間,並與他們一同檢視如何改善。例如家長能夠控制八達通增值金額和增值次數,在可接受的範圍讓孩子計劃如何善用金錢,同時又可以了解他們的決定。即使如馬斯克SpaceX的太空計劃,也經歷過很多次試射失敗,才能成為與NASA登月的合作伙伴。 家長勿過分參與 給孩子自由 最後是培養孩子有洞察力及預見結果的判斷力。當面對關鍵問題,很多家長都會主動提供支援,但如果每一次都是由家長發現問題並幫忙解決,孩子就未能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和成長。與孩子同行對培養他們的主動是很重要的,筆者建議家長只需要適當介入,不用過分參與,給予孩子自由度。這樣就能培養孩子面對問題的洞察力,不是在問題出現後才去思考解決方法,就像馬斯克明白如果火箭只能使用一次,便很難做到地球與火星往來,故他很早就察覺到能重複使用的火箭的需要。同樣,如果孩子對理財有良好的計劃,亦有助他們規劃未來人生。 因此,企業家精神並不止是用來創業賺錢,亦是一種生活技能,家長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來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讓他們有空間去面對失敗和成長,好好規劃人生。 文:林浩瑋(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