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幫老公做個好爸爸

早前我在一個電台節目中,分享了「男女大不同」的題目,因為記起曾經看過一本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雖然書中所描述的男女不同性格、行為、思想,並非百分百絕對,但當中有些要點,也值得夫妻們,甚至已為人父母的我們參考和反思。 1.體恤︰丈夫也有限制/不擅長之處 未有孩子時,或許我們都明瞭男女不同,所以在家庭分工上會比較清晰,例如丈夫會去倒垃圾、維修家電,太太就負責煮飯、購置家品等。但當孩子出世後,太太丈夫都多了一個角色,工作開始多了、亂了,男女不同的概念就好像逐漸被淡忘。 丈夫開始接受很多挑戰,例如換片、冲奶、帶孩子;太太也變成了萬能俠,在丈夫上班後,既照顧孩子又兼顧家務,甚至連以往由丈夫做的東西也扛上身,例如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拿重物、維修家電等。因為有了孩子後,父母事事都以孩子的需要為先,就算未嘗試過的事情,都會硬着頭皮去做。 然而,大家都有疲累的時候,特別是太太。由於她們往往比另一半更快「上手」做父母這個新角色,因此也常常希望丈夫可以做得更好、分擔更多。不過,太太們,別忘記其實你的丈夫也有某些限制或不擅長的地方。 2.鼓勵︰讓他在擅長地方發揮父親角色 自從小女出世、兒子升上小學後,我要兼顧的事情多了,特別好動愛玩的兒子在學業上也讓我增添不少煩惱。所以我期望丈夫幫忙更多,甚至代替我去管教兒子。但在分享「男女大不同」這課題時,卻讓我重新反思自己與丈夫在父母角色上的不同;更提醒自己,其實在家庭上,有很多事情或工作都是丈夫才做得到,或做得比我更好。 很多時候,我都只聚焦在孩子身上,而沒有拉開眼光放在整個家庭上。原來,丈夫一直在他更擅長的地方做好父親的角色。男女不同,父母親角色的不同就更明顯。或許,我們都有疲倦時,都有不足時,但必須承認,不單止我,丈夫同樣都為家庭付出。而更重要的是,父親這個角色,對一個家庭來說已經是最強的支持。當我想到我身邊有丈夫同行時,我便心存感恩。 丈夫,幸好有你;爸爸,我需要你。 文:李敏華 (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7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珍惜擁有 快樂很簡單

有一天,天真無邪的孫兒問祖母:「為什麼你和祖父結婚40年,都可以一直相親相愛?但姊姊卻常常與她的男朋友吵架?」 祖母慈祥地回答:「因為我們那個年代什麼東西壞了,只會想去修,而你們這個年代,就只會想去換。」 兩嫲孫的簡單對話,正是社會價值觀隨時代變遷的真實寫照。 現今的社會文化,經常向我們灌輸一種以消費主義為主導的價值觀,以致在生活上對商品作出不斷的追求,從而刺激經濟增長。 然而,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年代,難道連小朋友的幸福感亦要建立在物質之上?很多孩子會把自己擁有多少物質來衡量自己有多幸福,例如父母經常買玩具給我,就等於他們很寵愛我;家中有不同種類的汽車模型就等於自己很幸福。玩厭後,就要求父母購買新的款式,取代舊玩具。 栽培孩子 先培養良好心態 相反,上一輩的香港家庭,雖然未必能夠提供豐富的資源供孩子享樂,但造就了機會讓他們自幼便習慣自製玩具,與眾同樂。三五知己一起就地取材,用木、竹、紙、線轆、煉奶罐或汽水蓋等隨手可得的物料,自創獨一無二的玩具和遊戲,這些親手製作的玩具既能娛樂,又能發揮創意,別具意義。弄壞了的小玩意,他們會動動腦筋,細細思考修復的方法。即使對物件,上一代人都已經如此珍而重之,更何况是對人呢。沒有豐盛的生活,但是有簡單的快樂。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高度決定前瞻的視野,視野決定人生的境界。栽培孩子成才,首先要培養他們有良好的心態。不論貧富,不論階級,只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就已經擁有人人所求的幸福心境,成功之路離不遠矣。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普通話導師之日常

點滴一:被學生笑「pàng」 一天中午,我到學校,準備替學生上普通話課,上課前,我先上洗手間。兒童洗手間門外的空地,已有一班孩子在等候了。孩子們看到我,馬上跟我打招呼。有一個,走出來跟我說︰「筠老師,你『pàng』!」然後跑到原位去。我想我跟「沙煲罌罉」有什麼關係(因為他的『pàng』發音不太準確)?他的級任教師趕忙止住他。孩子不管,照樣地說,其他同學都在笑。級任教師只好低聲跟我解釋。 我走到孩子身旁,用指頭戳他的大肚皮一下,說︰「你也不瘦哇!」 點滴二:打手勢寫四聲 拼音班上,我測試孩子的理解能力。在白板上,寫上4個「a」,請學生在每一個「a」上,加上一個四聲符號。我提醒他們,平常怎麼樣打手勢,便寫怎麼樣的符號,又列舉了兩個例子。 孩子都在埋頭地寫,卻沒有一個打手勢,寫完便遞給我看。我說錯了,他們就擦去,再寫,又錯,再擦。只有一個女孩,每一次打完手勢才寫答案,果然,她一字都沒錯。於是我對全班說︰「我不是說,照着平常打的手勢來做的嗎?只有曉桐打了手勢才做,所以能一個不錯!」這課,我送了她兩個貼紙。 點滴三:「消防員」來了! 「消防員」課上,我安排學生去「救火」。先上階梯,站在滑梯最高處,向「對岸」高處射水,再溜滑梯下去。然後,挽起滑梯附近椅子上的「小孩」和「小狗」,再用普通話大聲說︰「不要怕!我來救你!」他們當這個「消防員」,當得不亦樂乎,要多來兩遍呢! 點滴四:拒當「消防員阿姨」 玩「救火」遊戲前,我要他們跟我用普通話說︰「我是消防員叔叔/姐姐/哥哥」等作溫習,他們都樂意,只有一個女孩,她不要當「消防員阿姨」,要當「姐姐」。原來,他們對「阿姨」的印象,是從學校的女工而來!他們認為,「阿姨」的打扮是不潮不酷且顏色不鮮艷,而「姐姐」,則是穿戴漂亮、整齊的!孩子的想法,有時真叫人哭笑不得。 點滴五:港鐵內教讀音 某天在港鐵車廂裏,離我不遠處,有個女孩,用普通話朗讀課本的內容,我忍不住走過去。女孩不管旁人的目光,依然努力如故。我留意到書本有注音,而她有好幾個字念錯了。我「職業病」發作,糾正她,她也跟我念。我跟平常在教室一樣,伸出舌頭、張大嘴巴一再示範、一再糾正。這女孩才7歲,怎麼念起內地五年級的課本了?這時候,她的母親走過來,我忍不住直說︰「程度太深了!况且年紀小小便讓她學這些大哲理,小孩不會明白的,還是讓她好好享受童年吧!」 文:筠默(普通話導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6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同學媽媽之間的禮儀

香港的學生陸陸續續開學,日本也從9月開始正常開課,弟弟跟哥哥一起上學,而我終於可以重回職場工作。 「一萬次」不好意思 考獲幼兒教育證書後,我急不及待想重拾教鞭,看到弟弟熟悉了學校環境後,我也找到了一份幼兒教師的工作。教師一般也要將電話放在教員室,上個星期二,當我剛剛開始上課的時候,校長突然拿着電話來課室,跟我說我的手提電話不停地震動,怕我家萬一發生了什麼事,所以拿電話給我確認一下。我一看,發現一個不太相熟的同學A(MJ的同學)媽媽打了5通電話給我,我的心也開始慌張起來,會不會兩兄弟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呢?會不會是他們受傷了?我立刻打電話給那名媽媽,發現原來是同學A今天在車上嘔吐了,不小心吐了一點在MJ身上,然後車子到了同學B的家,同學B媽媽即時拿了同學B的衣服給MJ替換,同學A媽媽說了不下一萬次不好意思,然後跟我說在學校取過了MJ髒的衣服,放學時會洗燙好交回學校,讓校車教師交給我們。 人家幫過忙要回禮 放學的時候,我們除了收到一袋洗燙好、花香撲鼻的乾淨衣服外,還收到一盒曲奇餅和一張長長的字條,內容是說感到萬般的不好意思,她們家感到非常抱歉所以送上曲奇餅。收到她的衣服和曲奇,我頓時問我的日本媽媽好友,交還衣服給同學B媽媽是不是也要送一盒小禮物,她說絕對要,因為同學B媽媽給MJ一些乾淨的衣服,收過人家的幫忙也要回禮。問過朋友後,我便九秒九衝去我家附近的百貨公司,買了一盒得體的曲奇餅。回家洗燙好同學B的衣服後,再寫上便條,包好翌日即送去給同學B媽媽,她收到後說我們太客氣,驚訝地問我們如何認識這些日本媽媽之間的文化。 其實我感到很幸運,MJ同學的媽媽每一個也很友善,她們知道我們是外國人,所以也不會要求我們懂得所有禮儀,但入鄉隨俗,我要是放兒子在日本學校,也得學這些文化,但不禁在想,其實這些「日本文化」也挺大壓力。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單親爸爸照顧女兒的煩惱

不論是離婚爸爸或媽媽都會面對照顧子女的問題,作為單親爸爸,當女兒仍在入學前或讀幼稚園的時候,無論是幫她冲涼,抑或是外出時帶她去廁所,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大部分爸爸也反映,在整體照顧上,還是可以應付的。 當小女兒升上初小時,爸爸繼續為她冲涼或帶她去男廁並不合宜,而《公眾泳池規例》亦規定,超過8歲或身高超過1.35米的人不得進入異性更衣室。因此,爸爸最好能循序漸進地訓練女兒獨立,鼓勵她學習自己洗澡、更衣和上廁所。爸爸可先了解哪些地方有兒童廁所或獨立的、不分性別的殘疾人士洗手間,又或家庭更衣室,假如沒有這些設施,爸爸要盡量讓女兒自行進入女廁及女更衣室,然後站在門外等候,如女兒有需要時,可以隨時提供意見,或即時邀請其他女士代為幫忙。 女兒來經 以為生病送急症室 當女兒升高小或初中開始踏入青春期,第一次月經來潮時,不論爸爸或女兒都會顯得不知所措,程程(化名)的爸爸媽媽離婚後,由於媽媽要去外地生活,因此撫養權歸爸爸。程程升中一的那年暑假,有一晚突然發現下體流血,由於沒有經驗,爸爸嚇得立刻送她入急症室,最後,醫生告之女兒不是生病,而是來經,不用治療。出院後兩父女去到超市,看見林林總總的衛生巾,日用夜用、有護翼無護翼、大流量小流量,爸爸真的一頭霧水,唯有向妹妹(即女兒的姑姐)求救。 姑姐助選衛生巾 購買胸圍 姑姐不但教程程如何選擇衛生巾,亦帶她往女性專屬的內衣店購買防漏生理內褲,使睡覺及運動時可以防止經血漏出。處理完月經問題後,另外一個任務是幫程程買胸圍,對爸爸來說,這也是非常頭痛的,因涉及胸圍尺寸,為免父女尷尬,又要勞煩姑姐陪女兒去買。作為單親爸爸,最好有一兩個女性朋友或親戚,可以提前教導女兒這些知識,並在有需要時陪伴她去購買女性用品。 踏入青春期的女孩子,除了生理上有轉變,心理上亦同時有改變,她們會更注重外表,而女孩子對自己的外貌是否滿意,很受異性的評價影響。爸爸是女兒自信的重要來源,所以,爸爸要學習如何適當及合宜地表達對女兒的讚美,增加她的自信心,但對於一些不擅辭令的爸爸,這同樣是一大挑戰。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愛妻號爸爸 兒子的典範

話說今年的母親節,一如既往,我都要不斷提醒兒子,他才會記得何時是母親節。所以在這節日,我通常暫時忘記自己是母親的角色,卻忙着為長輩們預備禮物及餐聚。今年已經小三的兒子,在提醒之下終於有行動,親手畫了一幅畫給我,總算安慰。其實是否送禮物並不重要,我只希望兒子有這份心意,記得這個節日。雖然在這節日裏,兒子未有為我帶來太多驚喜,但丈夫卻給我補足了!因為他總會給我預備禮物,不是單單為了代孩子送的,而是他特意為我挑選。 建立健康正確婚姻觀 這段時間因為疫症,大家多了時間在家,初小的兒子也多了留意我和丈夫的互動,例如丈夫會與我聊天、為我按摩、買我喜歡的東西,這些兒子都看在眼裏,還懂得說你們拍拖去吧!當兒子開始更了解婚姻關係,爸爸就是他最好的模範,我也會乘機跟兒子說多一點關於丈夫這個角色,以及他將來需要怎樣愛護他的太太,就像爸爸如何愛惜媽媽。雖然婚姻對兒子來說,仍然是很遙遠的事情,但至少兒子在我和丈夫的愛下成長,感受到婚姻關係的親密能帶給他安全感和幸福感,這些感受都能幫助他建立健康正確的婚姻觀。 默默身教兒子做好男子 或許,兒子很多時都覺得爸爸太兇,也不明白他,但他卻知道爸爸對媽媽的好。這小孩也開始會關心我,找爸爸幫我拿重物,主動替我按摩,我相信,這些都是丈夫的功勞!有些時候,我都會期待丈夫在爸爸這角色上做多一點點,做好一點點,卻忘記了他對我的愛護,就是他擔當爸爸角色中最重要的一環。丈夫沒有我對兒子的嘮叨,也沒有我對兒子的體貼及耐性,但他的身教卻默默地影響着兒子,引導他將來成為一個好男子! 丈夫,謝謝你的愛! 文:李敏華(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讓孩子自製玩樂天堂

再生玩具是一個共享平台,使孩子發揮他們的創意,親手製作獨一無二的玩具,創造屬於他們的「玩樂天堂」。所謂的「玩樂天堂」,即是一個天馬行空,無拘無束的夢想世界。 (作者提供) 牀單變公主袍 廁紙筒成望遠鏡 回想起兒時,大家都可能曾經幻想自己是城堡的公主、拯救人類的超級英雄,或是來自宇宙的外星人。隨手拾起的舊牀單,就是你的公主袍;筆盒中的間尺,就是你的加龍炮;兩個廁紙筒,就是你的監察望遠鏡。人的幻想是沒有止境的,兒童的幻想更是無邊無際,不受世俗所限。 諷刺的是人們經歷現實生活的磨練,都被馴化得要腳踏實地做人,不再保留這份內心深處的童趣。早前有合作伙伴拍攝筆者DIY玩具的過程時,要求提供分毫不差的模型樣本和巨細無遺的說明講解,認為這就是最適合孩子的教學模式——標準化。 強加規範 阻孩子自我探索 現今的教育風氣,讓孩子都活在社會規範的框框之中,模造他們的發展面貌達到我們的理想標準。時下的成長方程式,3歲能歌善舞,6歲文武雙全,12歲才學兼優,18歲出類拔萃。家長的用心栽培,是一種悉心的規劃,造就孩子無時無刻在處處受管教的環境中成長。久而久之,溫室中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學會自我探索、自我指導和突破潛能,發揮無窮的創造力。 其實孩子的創作力量和幻想,真的會嚇你一跳。家長不妨勇敢地放下執著,讓孩子放膽嘗試,或許會找到另一片自由開闊的美麗天空。空閒時與寶貝的子女共創玩具,你會發現更多意外的驚喜。 文:黎俊業 (再生玩具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BG5頻道 支援電子學習

9月是莘莘學子迎接新學年的月份,可是因應持續的新冠病毒疫情,全港學校繼續採用網上授課。早前教育局向全港學校發布「運用電子學習模式支援學生在家學習的參考原則」,提倡採取混合模式教學,以電子學習配以活動教學,希望讓學生享受更具彈性、趣味和多元的學習。 雖然網上教學由本年初開始已漸漸成為新常態,但仍有不少學生及家長需要時間學習和適應。無可否認,數碼能力在21世紀的學習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若未能盡早提升孩子的數碼技能,他們的學習將面對更大的挑戰。有見及此,香港小童群益會新開設「BG5頻道 – 自助學習資訊站」,透過這個電子學習平台,為家長和學生提供多元、實用的資訊,包括電腦應用或網上軟件使用、網絡安全等。清晰及簡潔的界面,使用家一目了然,方便學生和家長最快掌握網上學習的技巧,自我增值數碼能力。 照顧學業 關顧心靈 對於一些即將經歷學習轉接階段,例如升讀小一、中一及準備應考DSE的學生,由於校園環境、同學、課程內容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差異,所以他們應付新學年將會更具挑戰。「BG5頻道」特別提供不同的網上小組及活動,支援小一學生以適應學習、情緒和社交上的轉變,內容包括網上功課輔導、時間管理、情緒及社交支援等,又會邀請過來人作網上小組分享。 針對高小生,電子平台設升中選校及面試專題講座,提供面試準備及技巧等資訊;在支援DSE考生方面,則提供自我認識、應試技巧及情緒支援等服務,冀與考生同行,一起跨越公開試的難關。 除了支援學童的成長學習需要,「BG5頻道」更關心大家的心靈健康。在暑假期間,頻道便開放了「放電台」、「發功台」、「腦作台」、「實活台」及「無分大細台」,提供一系列兒童活動,例如遊戲、手工、運動、音樂、實驗等,反應十分熱烈。 想掌握「BG5頻道」最新動向,可瀏覽:facebook.com/ibgca,或登入「BG5頻道 – 自助學習資訊站」平台:bg5.bgca.org.hk 文:許惠娟 (香港小童群益會服務總監)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疫情下的父子關係

突如其來的疫情,把大家的生活都打亂了,家庭生活更甚。子女尚年幼或仍在就學階段的,每日都只能待在家中,媽媽們叫苦連天,爸爸們呢?如果他們仍要如常上班,可能未覺有太大的改變,但改為在家工作的爸爸,每日跟子女親密接觸,是享受還是有點吃不消呢? 我和丈夫都感恩在疫情下,一家人仍能平安、健康地生活在一起。而我這個隔一段時間就會被兒子的學習態度氣得七竅生煙的媽媽,也很感恩這段時間有在家工作的丈夫適時的「拯救」。然後漸漸地,不用到我七竅生煙時,丈夫都會主動跟進兒子的功課及溫習。兒子雖然會跟我投訴爸爸很惡,但他仍會選擇繼續讓爸爸陪他溫習做功課。我想,這是爸爸的魅力,也是兒子心底渴望跟爸爸相處的原因。 爸爸說的也等於媽媽說的 因為第一照顧者通常都是媽媽,所以兒子習慣地有什麼問題都會先找我。但自從丈夫在家工作後,我也習慣地叫兒子找爸爸。而我也會再三提醒兒子,爸爸說的也等於媽媽說的,爸爸應允了我也會應允。相反,爸爸拒絕了,我也不會答應。而每當兒子向我訴說爸爸的不是時,我會安慰兒子的同時,也站在丈夫的那邊。孩子需要的,不是單單站在他的一方去數算另一方;他真正需要的,是要解讀父母所說、所作的背後目的。 少了擁抱 其他方面感受爸爸的愛 7歲的兒子仍需要父母很直接表達愛的方式。確實我從兒子小時候已經開始教導他「愛」要說出口,也不用羞於向家人親吻、擁抱。或許兒子大了,爸爸確實少了親吻擁抱兒子,所以他要學習從其他方面感受爸爸對他的愛。這時媽媽是最佳的「和事老」。我很感恩兒子仍然會主動跟我分享感受,而每次傾談後,他都會很快開心起來,也會多主動關心父母。雖然他過了沒多久又會回到起點,然後又會找我「訴苦」,但最重要的,是兒子願意讓我這個媽媽作為他的傾訴對象,以及成為他跟爸爸之間的「解讀者」。跟丈夫站在同一線教導兒子,這是我支持丈夫的其中一個方法。 文:李敏華 (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公平對待 親生和繼子女

離婚後,有些人不習慣一個人,怕孤獨寂寞,不懂得自處,想搵個伴,填補空虛;又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在單親家庭長大,自己及孩子會受歧視,希望為孩子尋找繼父繼母,但可能只製造一個幸福家庭的假象。 阿傑的家庭便是這種情况,他11、12歲時便經歷父母短時間內離婚、再婚。父母剛離婚半年後,爸爸便再婚了。那時,他不太清楚父母之間的協議,只知道親近的媽媽離開了,不在身邊,阿傑要跟着不太喜歡、對他很嚴厲的爸爸,和一個新媽媽、新弟弟一起生活,他有些不習慣,覺得「被迫活在這種生活裏面」。 爸爸再婚 繼母偏心親生子 他和繼母的相處並不愉快,覺得爸爸及繼母較喜歡弟弟,而且繼母也不喜歡他,很小事就會惹她生氣。或許,這可能是大家生活習慣不同,始終繼母不是他從小就對着的「媽媽」,難免有些隔膜、生疏,阿傑明白需要遷就一下。雖然並不容易,但只要有充足的時間及心理準備,他認為應該做到。 只是,阿傑很強烈地感受到繼母對待他和弟弟有所不同,認為不被繼母看作是兒子:「可能因為我不是她兒子的緣故,相處上,她就不會這麼遷就。如果她願意多一些把我當作是她兒子,對我噓寒問暖,和弟弟一視同仁,那麼很多問題可能就會縮小了,我說話也不會那麼過分,不會凡事一旦覺得不開心就爆出來、就鬧,這樣大家相處就會好一點。」 再婚家庭常見問題:因公平與否生摩擦 研究發現,親生、非親生和公平、不公平,是再婚家庭裏最常遭遇的問題。家中有繼兄弟姊妹,最容易出現公平與否的摩擦,而繼兄弟姊妹的關係,亦會因應父母是否平等對待他們而有所不同。因此,再婚夫婦在再婚前,對於如何對待與前妻/夫所生的子女,或非親生子女,最好先有充足的預備及共識,於養育及照顧的過程中,特別要留意是否公平,切忌偏袒自己所生的,否則,孩子會有再次被遺棄的感覺,覺得自己不被愛及重視,自我形象低落,影響身心社靈的發展。 繼父母亦要理解,孩子對家庭轉變有很多焦慮及失落感,因此,父母要對子女肯定地表達:雖然父親/母親再婚,但對你的愛不會因為新家庭的其他子女而改變。當父親/母親承諾過後,還要透過行為讓子女覺得是言行一致,父母必須做到不偏袒對待親生及非親生的子女,繼兄弟姊妹才有望在平等的地位上建立關係。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輔導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