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媽育兒記:小學開放日

小一統一派位結果剛於六月初公佈,有些家長很開心獲派心儀學校,但有些家長卻不太如意,子女未能派獲心儀學校。其實,今年有許多K2的幼稚園生家長,同樣非常緊張,他們也需進入作戰狀態,因為許多小學已開始接受2019/20年小一報名,準備招收明年新生。這情況也令我想起去年替大仔阿Mo報考小一學位的過程,回想去年情況,真的一點都不容易。 選校重視三大因素:教育理念、是否活動式教學、校風 記得起初為大仔準備報小一時,我猶豫應替他報考多少間學校,又擔心如報得太多間學校,自己會否變得太「怪獸」呢?但有朋友提醒我們,如果報得太少間學校,剛巧碰上幾間心儀學校同時面試時,那就會太大風險了。最終我為大仔報了六、七間學校,以策安全。 我們揀學校的因素,會以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活動式教學還是傳統學校等資料作考慮,而我們最重視的是學校的校風,因為我認為小朋友讀書除了學術成績重要之外,品格培養都非常重要。如果學校只着重發展學生的學業成績,或許學校未必花太多時間用作培育學生品格。當時我做足功課,精挑細選,揀了這幾間學校,便替他報名。 我們一家一起參觀男拔開放日,更與男拔中學鄭校長合照。(秦蓁提供圖片) 帶囝囝實地視察「港同」「男拔」校園 為了了解各學校,我們兩母子均有實地視察。最初,我和大仔參觀了港大同學會小學,我們對這間學校均留下非常深刻印象。參觀當日,為該校的開放日,每班班房內均由不同年級的學生介紹課程,負責介紹的學生無論中文、英文、普通話的表達均很好,他們能流利以不同語言介紹課程。同時,校內亦展示了各級學生的功課,我記得阿Mo十分喜歡這間學校,還不斷向該校的哥哥姐姐發問,查問學校平日上課時的情況等細節,緊記着這次參觀體驗。 後來至九月、十月,我們又參觀了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而阿Mo本身熱愛唱歌,該校又是以合唱團聞名,學校設施極佳,尤其是演奏廳的設備及規模,很適合表演。後來我亦帶了阿Mo聽該校周年音樂會,他聽到這些哥哥們的表演,亦很喜歡該校,他更藉此與校內的哥哥傾偈,了解學校設施及課程。 如果家長替子女報考小一之前,不妨帶同小朋友參觀不同的學校,家長及小朋友對學校有多認識,對準備面試時亦有幫助。因為當小朋友曾經參觀該校,即使在該校真正面試時,他們會相對沒有那麼緊張,因為小朋友已熟悉這地方。 揀選學校、面試技巧等,我也有不少貼士,稍後幾期再與大家分享。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想要」的魔力

許多時候家長與小朋友逛街,小朋友從商場櫥窗看到琳瑯滿目貨品,都會感到很興奮,尤其是經過玩具店、文具店,他們都不願走。我的子女每次行經書店時便會很興奮,他們想擁有很多東西。但家長能買得幾多?究竟小朋友「想要」,是否代表需要擁有呢?我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已教導他們「想要」與「需要」之別。 教導孩子價值觀,需留意小朋友是否想要什麼,便要得到什麼呢? 小朋友在3、4歲時,表達能力已經增強,會開始表達更多自己的意見,許多時說:「我想要XXX」等,家長聽到也未必特別為意。但當我們教導孩子價值觀時,我們便需留意,小朋友是否想要什麼,便要得到什麼呢? 我的兩個兒子也曾經歷此階段,他們曾經過玩具店,見到LEGO等玩具都說想要。但我們會逐漸教導他們「想要」及「需要」之別。記得有一次行經文具店時,二仔說很想買那件玩具,然後說:「我想要啊!」。但大仔很懂性,會對弟弟說:「你想要便會有的嗎?屋企都有玩具,不要買那件了。」二仔則繼續說:「我想要!我想要!」。過程中,我很感恩,因為我們發現大仔在我們的薰陶下,已學懂「想要」與「需要」。 妹妹經常到玩具店探望玩具朋友。(秦蓁提供圖片) 大仔已懂得想要與需要的分別。(秦蓁提供圖片) 有一天,我跟大仔傾偈,問他什麼是想要、什麼是需要?大仔說:「筆袋、水壺等是我需要的東西,我想要的是玩具,但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會擁有,是不是?媽媽!」 家中設獎勵計劃,要求孩子將「想要」與「需要」的東西列出清單 究竟大仔如何學識想要與需要的概念?那應該由我們參加了一個捐鞋慈善活動說起。我們將大仔與二仔一些不合穿、但仍新的鞋捐出,藉此教他們要幫助有需要的人及要他們珍惜所擁有。 其實,孩子逛街時見到有閃燈的鞋也很想要,但我跟他們說,有些住在山區的小朋友,連行路上學所需的一對完整鞋子也未必有。我們上學的鞋是「需要」,一對有燈的鞋只是「想要」的一樣bonus,從而教導他們「想要」與「需要」之別。估不到這次活動後,大仔已學懂「想要」是他不一定需要的東西。 為培養他們有此習慣,我們家中也有獎勵計劃,他們會將「想要」與「需要」的東西列出清單,例如他們想買一套新的小說,這會放入「想要」的清單。又或他們襪子已不合穿,便寫進「需要」之列,好讓我替他們更換新的襪子。久而久之,小朋友便懂得分別「想要」與「需要」之別,從而學懂他們所擁有的東西,而這習慣更應從小開始學懂。 當然,在孩子學懂這些概念,父母也要建立好榜樣,在購物時同樣不能買太多「想要」、但無用途的東西回家了。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有怎樣的父母,便有怎樣的孩子

早前與大家分享何謂品德教育及其重要性,有家長問,究竟如何培育孩子的品德?我早前看過一篇研究提及樂於助人、懂得感恩的人,他們更容易成為快樂、健康的人。 我遇過許多不同家長,他們口中說希望培養小朋友有高尚品德,但事實這些家長卻口不對心,往往着重子女的成績和將來的成就,多於孩子的品德。研究亦有訪問有關父母的子女,這些子女也很心水清,認為父母關心他們的成績,多於關心他們身邊的朋友。 潛移默化,父母以身作則,孩子便會跟隨 我們如要培養小朋友有高尚品德,家長的身教是最重要的,其中一樣很重要的是教育小朋友有愛心,懂得關懷身邊的人。記得大仔由細到大也愛吃芝麻糊及杏仁茶,但我們每次煮了或買了糖水回家,他也會想起外公外婆,問他們有無得吃糖水?每次都記得留一份給他們。大仔為何會這樣做?因為我每次煮糖水,也會留一份給爸爸媽媽,兒子看到媽媽這樣做,也學懂關心身邊的人,與人分享。潛移默化,父母以身作則,孩子便會跟隨。 當妹妹跌倒時,兩個哥哥沒有顧着自己玩,立即去扶起妹妹。(秦蓁提供圖片) 作為媽媽的我,當然大表讚賞。弟弟、妹妹看到哥哥如此行,獲得媽媽讚賞,他們亦會有樣學樣,一起關心身邊的人。 品德教育是一個很闊的議題,也沒有一套方程式如何教導,但家教卻是最重要,這些看似是細眉細眼的事,卻正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例如說一聲「多謝」、「唔該」,語氣不同,態度可以完全不同。如小朋友晦氣說「得啦!唔該!」,又或者誠懇說:「多謝晒!」對於別人來說,會有截然不同的感覺。又或孩子去到一個地方,會主動與其他人打招呼,還是以一些不屑的眼神,告訴別人不想與對方打招呼呢?態度上的差異,是取決於家長如何教育。 在遊戲中,讓小朋友感受及了解語調如何才合適 除此,我們亦可以透過遊戲,讓孩子角色扮演不同的社交情境,讓他們明白別人的感受及自己應有態度。例如別人借東西給你時,你會很大聲的說「唔該!」還是有禮貌地說:「唔該」。在遊戲中,讓小朋友感受及了解語調如何才合適,學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今年暑假,我會在幼稚園推出英文品格故事暑期班,透過遊戲、話劇等形式,讓孩子以角色扮演等從中學會欣賞別人、對人的態度。而小朋友亦可以透過這些遊戲抒發情緒,例如他們見到別人的裙很美麗,他們會很渴望擁有,我們可教導他們如何欣賞別人,感恩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小朋友亦在遊戲時,他們會學習運用其他不同的情緒詞彙,例如滿足、羨慕或驚恐等詞彙 家長們,大家把握暑假的黃金時期,豐富孩子內涵。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擁抱的力量

我家中的三個活寶貝,每天均會一起玩耍。小朋友一起玩耍,隨著他們年紀開始長大,總會有爭執吵架時,爭玩具、鬥嘴簡直是家常便飯,就連最細的妹妹,現已兩歲大,她也開始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堅持,與哥哥們也會有爭吵時。 父母不妨多點擁抱你的孩子,也鼓勵孩子之間多點擁抱,令家中各成員都可以直接感受到愛與支持。(秦蓁提供圖片) 我家規定,無論小朋友有任何紛爭,平靜下來需深深擁抱。(秦蓁提供圖片) 不過,我有一個家規,就是無論小朋友如何爭吵,甚至打架,當他們了解自己所做的事對錯後,我們家中規定兄弟姊妹也必須有一個緊緊的擁抱。而這個擁抱,不是一秒即逝的「求其」擁抱,我會要求一個用心、真摯的擁抱,他們最少擁抱對方十秒或以上。 別小看這十秒的執著,這十秒—是一個和好的擁抱;這十秒,可以蘊含著微妙的變化,無論之前他們有多大的爭拗,甚至原本如何嬲怒對方、如何被對方激喊,甚至發誓以後不再與對方玩,這十秒鐘的擁抱,卻可化解他們之間的嬲怒、仇恨,兄弟與妹妹往往會破涕為笑,將嬲怒如粉筆字般抹去,重新愛對方。 十秒的擁抱,往往令三兄妹破涕為笑。(秦蓁提供圖片) 為何要訂立這和好的擁抱?因為在大仔出世後不久,當他有不開心時候,我發覺只需透過父母的一個擁抱,便可將正能量傳遞給他,父母亦可透過擁抱,安撫孩子。後來到二仔出世後,由於他的表達能力不是太強,很易因表達不佳而鬧情緒,我發覺最能安撫他的方法,就是給他大大的擁抱。每次當二仔得到媽媽大大的擁抱後,他便可冷靜下來,輕易說回自己的想法。以我的實戰經驗來說,擁抱是一個令孩子舒緩情緒的有效方法 所以每次當三兄妹吵架,一個十秒的擁抱,化解怒氣、怨氣,令他們三兄妹知道自己是在一起的、是一家人,大家保持正能力。 二仔擁抱妹妹,擁抱讓他們感受到是一家人、需要愛護對方。(秦蓁提供圖片)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指每人每日需要十二個擁抱,這些擁抱能令你感到生活更加美好。除此,有許多資料顯示,擁抱對小朋友成長來說,有很多好處,包括擁抱令孩子感受到快樂。親密的擁抱有助孩子散發開心激素,這些激素亦有助孩子感受到信任、平安、安慰及忠誠。除此,擁抱可助孩子更易入睡、感到安慰、增加安全感、增加信心,還有助增強抗逆能力。即使你有多繁忙,希望作為父母的你,也確保自己擁抱你的孩子6秒或以上,如果能擁抱他們達20秒,當然更佳! 父母不妨多點擁抱你的孩子,也鼓勵孩子之間多點擁抱,令家中各成員都可以直接感受到愛與支持。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求學不是求分數  是求品德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書內曾說「聰明是天賦,但善良是一種選擇。」這句話令我非常深刻,聰明與否是天生的,但一個人有沒有良好的品格,卻是後天培養。父母的身教非常重要,無奈現時有許多人會以學業成績、獲獎多少或其他方面成績,衡量小朋友的能力,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品德教育。 父母的一舉一動,亦會直接影響子女,如果父母做得好的話,子女會成為有修養的人;反之亦然,子女也會有樣學樣。 老實說,成績表上的分數只反映孩子在術科的成績或能力,很少反映到他們的德修養及素質。我記得曾經有一位前來面試的言語治療師,他不但遲到半小時,到達時還手持咖啡,施施然進來。我當時心裏打了一個突,心想就算那位面試者成績優異也好,我們也不會聘請。因為每一位言語治療師也應有一定的品格修養,否則家長如何放心讓你教育他的孩子呢?  品格特質可分為六種美德,包括智慧、勇氣、人性、正義心、修養及覺悟,而培育品格修養也應從小培育,而要令小朋友培育到良好的品格,父母亦必須以身作則,多點觀察子女的言行,從而身教做起。因為父母的一舉一動,亦會直接影響子女,如果父母做得好的話,子女會成為有修養的人;反之亦然,子女也會有樣學樣。 記得二兒子因為食物敏感,不可食朱古力。有一次,他在一個活動後,獲老師送贈一個朱古力蛋糕,細佬並無吃掉,他帶返家後,即送給哥哥阿Mo,窩心地向哥哥說:「這是我留給你吃的。」那一刻,我覺得很感恩,因為我見到細佬懂得與別人分享和關心別人,這較他讀書成績是否優異更重要,這也是他成長的一部份。 哥哥用自己的利是錢,參加慈善壁畫活動,培養同理心,學習助人互助精神。(秦蓁提供圖片) 讚美孩子,以助他們培育正向思維,也是品格培養的一種方法。 至於阿Mo經常需要在班上作功課簡報。我會常問他,其他同學的簡報如何?從而看看兒子的想法。阿Mo經常都會讚美其他同學,這亦令我感到開心,因為他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從內心看到別人的美善,作出讚美。作為家長,這些看似是細微細眼事情,我們應讚美孩子,以助他們培育正向思維,也是品格培養的一種方法。 細佬和妹妹分享他最愛的雪糕。(秦蓁提供圖片) 品格培養很重要,故我亦在擔任校監的幼稚園中,特別開設一些品格培養課程,藉透過一些故事,教育小朋友良好品格的重要性。‘’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and being kind, choose kind.” 這是電影《奇蹟男孩》原著作者R.J. Palacio 引用的一句說話。家長們,你會選擇那一樣?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音樂帶給兒童的快樂回憶

今年將於暑假帶幼稚園生往新加坡唱歌表演,joyce希望孩子可擴闊眼界及擁有快樂的回憶。 早前有朋友問我,為何幼稚園要舉辦以音樂為主題的教育交流團?從教育角度來說,幼兒是在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不論是語言、知識、價值觀,小朋友接觸、聆聽、看到的事物,全是新的。唱歌正正可帶給人歡樂,所以我們很希望透過交流團,讓家長及小朋友深深感受到,音樂帶給我們的快樂的回憶,也讓幼兒跟隨音樂旋律,探索世界,學習享受。 透過聆聽及欣賞不同風格音樂,可幫助孩子發展出自學習的能力,並孕育出不同的音樂及生活的基本技巧。我相信唱歌本身也能帶給別人及自己歡樂。我自小已很喜歡唱歌,也因為唱歌,為我帶來不少快樂回憶。由幼稚園至小學、中學,我一直有唱歌及參加合唱團,在讀書期間,我們經常參加不同比賽及表演,認識了許多朋友,直至現在,我仍很懷念與他們一起參加唱歌比賽及表演的時光。 還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們飛往北京參加比賽,無奈飛機延誤,我們整個合唱團的女生被逼困在飛機內,本來大家心情納悶,但後來有人啦啦啦、啦啦啦,唱起歌來,於是大家一個傳一個,變成了全部人一起歌唱,氣氛頓時變得開心,這片段至今,令我十分難忘。 我和以前的中學老師譚馮佩玲女士成立了名為Festive Chamber「菁薈雅頌」慈善合唱團 Festive Chamber concert 2017 為慈善團體「 Bring Me A Book」籌款。 為了讓這份氣份延續及承傳給新一代,我和以前的中學老師譚馮佩玲女士成立了名為Festive Chamber「菁薈雅頌」慈善合唱團。這合唱團的參加者來自不同五湖四海,也來自不同學校,大家除了學習到不同唱歌技巧外,更可透過唱歌去做慈善。合唱團每年均會舉辦大型表演,大家會一同上演一套音樂劇或唱歌表演,以歌聲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去年我們更為慈善團體「Bring Me A Book」籌款。 在工作上退休後,她卻退而不休,繼續默默為教育付出,她仍擔任義工,定期到天水圍等地方教授唱歌 譚馮佩玲女士(右三)與各賓客一齊合照。 至於創辦這合唱團的譚馮佩玲女士更是一位我非常敬重的老師,她曾在傳統名校任教唱歌、戲劇及集體英詩朗誦達四十年,負責帶領合唱團,經常帶我們到世界各地參加比賽及交流,令我們眼界大開,現時我們更有幸邀請到她任幼稚園的校董。在工作上退休後,她卻退而不休,繼續默默為教育付出,她仍擔任義工,定期到天水圍等地方教授唱歌,讓不同地區的小朋友可以學習唱歌技巧,讓他們接觸從未接觸過的領域,將歡樂帶給他們。 我們相信,唱歌本來就不是奢侈品,不論居住在那兒的孩子,也應該享有接觸音樂機會。音樂是可以帶給人歡樂,唱歌者也可以好好享受唱歌的樂趣,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燃起學習興趣。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三個吃素的孩子

我和丈夫、三名子女都是素食者。有許多認識我的媽媽,知道我的小朋友食素後都會問我︰小朋友為何會食素?他們會否不夠營養? 食素會否很悶、單調? 尤其是新相識的媽媽,更會感到十分好奇。 阿Mo最愛的肉醬意粉,看不出是以素肉煮成的吧?(秦蓁提供圖片) 多吃素、少吃肉,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是保護地球的一種方法。(秦蓁提供圖片) 許多家長擔心小朋友不吃肉不夠營養,或質疑食素的可行性。我們曾向不同的營養師了解,發現無論大人或小朋友,只要保持均衡飲食,食素也可以很健康。素食者一樣可以有充足體力、足夠營養。其實食素食肉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是吃得食物夠健康。事實上,用以飼養動物的飼料並非天然,部份或加了抗生素、激素等,人類吃了這些食物,身體反而會有更多問題。 這個串燒拼盤全為植物肉,賣相精美,是否很吸引呢?(秦蓁提供圖片) 曾有人問大仔阿Mo,為何他不吃肉? 阿Mo當時回答:「我不想殺死身邊的動物,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所以我不吃肉。」 又有些家長問︰三位小朋友食素是否出於宗教原因 ? 其實非也,食素是出於他們發自內心愛動物、愛地球的心。我們從小朋友小時候已講解,動物是他們身邊的朋友,因為家中有小狗阿b的關係,他們很快便明白動物是朋友、均有生命。曾有人問大仔阿Mo,為何他不吃肉? 阿Mo當時回答:「我不想殺死身邊的動物,動物是我們的朋友,所以我不吃肉。」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規限小朋友做什麼、不可做什麼,最重要是透過教育,讓小朋友了解地球、關心動物、了解環保等議題,這些價值觀均應從小開始教育,屬品德的培養。 食素可以有很多變化,尤其近年食素越來越普遍,坊間有些beyond meat植物素肉出現,可以代替肉類,口感與真肉很相似。 我很記得Green Monday有句很好的口號,「素食不是規條,是Attitude 」,這口號其實亦可套用於教育上。父母教導小朋友,與其以一大堆規條限制他們,倒不如從教育小朋友的態度入手來得有效。例如小朋友為何要自己執拾東西?為何要自己揀選合適的零食? 其實這些都是生活態度,讓小朋友自己了解健康及自理需要,遠勝於單以規範框住他們,影響他們的認知。 其實小朋友食素一點也不悶,食素可以有很多變化,尤其近年食素越來越普遍,坊間有些beyond meat植物素肉出現,可以代替肉類,口感與真肉很相似。以素肉烹調的肉醬意粉,便是阿Mo的至愛。除此,我們還會以素肉製作串燒、燒烤;素魚柳製作成植物魚柳包,作為小朋友的茶點,大家只要花一些心思,也可製作出小朋友愛吃的美食。即使是最簡單的南瓜煮蛋,將小南瓜的瓜肉挖空,然後將蛋倒進去煮熟,對小朋友來說,已經是一頓美好的大餐了。 面對全球暖化問題,無論大人或小朋友素食或非全素食,多吃蔬菜少吃肉,就算只是從一周食一天素開始,只要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無論對人類健康、對地球均有正面影響。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親子閱讀 助了解子女的世界

資訊科技發達,無論大人或小朋友都愛拿着智能手機,每天花上大量時間打機、上網。不過,我認為閱讀對大人或小朋友來說依然很重要。今天是世界閱讀日(4月23日),讓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與子女親子閱讀時,所察看到的孩子內心世界。 小朋友在不同年齡會接觸不同的書籍,令我感恩的是,我的三名兒女均很喜歡閱讀,尤其是大仔阿Mo。他在五歲時已熱愛閱讀,直至他升讀小學時,更加達到沉迷程度,經常書不離手。早前他為了完成學校的Science Project,自行尋找多本書籍,由介紹火山的書籍到介紹太空的書籍均有,更自行到圖書館借書及找資料。在閱讀過程中 ,當他愈看得多書,他對探索世界知識會愈有所追求,亦能更認識世界。如果能培育出孩子愛上閱讀,他們更會根據喜好和興趣,追尋知識。 閱讀對兒童的言語發展亦有幫助。以最年幼的妹妹為例,她年僅兩歲,不太識字,但她見到哥哥們很愛看書,也會有樣學樣,自行找一些書本,翻開看看。雖然妹妹看不懂書上的文字,但她會如看圖識字般,手指指、「依依喔喔」,用自己的言語表達其理解。 透過童話故事的形式,讓年幼的小朋友代入角色,從而了解何為情緒。遇上小朋友有心事,家長需了解孩子,引導他們講出感受。 至於排行中間的細佬,他的言語表達上比較弱,作為媽媽,我會揀一些有助表達情緒的書籍給他看。我記得有一段時間,他放學回家後常發脾氣,起初我仍不以為意,於是我揀了《毛毛兔的情緒成長》這套書和細佬一起看書。由sad、angry、lonely等,逐本書與他一起閱讀,讓他了解什麼是抑鬱、什麼是憤怒等情緒,這些名詞或感受,是他以前不懂得的,閱讀了一段時間,我終發現原來他的手部肌肉較弱,影響對自己功課的表現不理想而不開心。 《毛毛兔的情緒成長》系列書籍讓年幼的小朋友代入角色,從而了解何為情緒。(秦蓁提供圖片) 《毛毛兔的情緒成長》系列書籍由Trace Moroney編寫,是我很喜歡的一套書籍。書籍講述動物會遇到的各種情緒,如開心、傷心、孤單、憤怒或妒忌等不同情緒,透過童話故事的形式,讓年幼的小朋友代入角色,從而了解何為情緒。遇上小朋友有心事,家長需了解孩子,引導他們講出感受。 較年幼的小朋友,可選取一些多圖畫、少文字的書,透過內容教導他們如何表達情緒,從而作品德培育。 親子伴讀的確有助家長了解小朋友的內心世界。當我陪三名子女閱讀時,我能更了解三子女在生活上遇到什麼事情、他們有何感受。同時,在親子伴讀過程中,父母也可與子女分享品格價值,例如可教孩子如何與人分享、以愛去關心身邊的人等。 家長或會問,那究竟孩子看什麼書才好?我認為一方面我們可任由小朋友自己揀喜愛的書籍看,當他們看喜歡的書籍,他們會越投入。同時,家長也可協助孩子選擇一些合適的書本,如較年幼的小朋友,可選取一些多圖畫、少文字的書,透過內容教導他們如何表達情緒,從而作品德培育。品德這些概念均非書本上的知識,往往需透過故事,教小朋友代入不同的故事,以培養他們的正面思想(positive thinking),過程中更需家長從旁協助孩子了解。 三名兒女均很喜歡閱讀,尤其是大仔阿Mo(右),更經常書不離手。(秦蓁提供圖片)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細佬寫字「吊筆」 原來需要小肌肉訓練

大哥正協助細佬接受手部肌肉訓練。(秦蓁提供圖片) 家中有多個小朋友的父母,往往都會擔心忽略了排行中間的孩子。筆者有三個小孩,同樣擔心會否忽略了排第二的細佬。細佬九月尾出生,即俗稱的「細B」,較年頭出生的小朋友體型細一點。細佬剛剛入學時,相比其他同學,除了「細粒」一點,動作亦較論盡。起初我認為讓他慢慢學便可以,直至發現細佬在寫字時還會如成人般「吊筆」,才知事實並非如此。 當我發現他持續「吊筆」時才當頭棒喝,原來細佬的大肌肉雖然比較發達,但小肌肉比較弱,以致寫字、執筆等方面較乏力 回想細佬在畫公仔、做練習時,我也隱約見到一些很淺的筆跡,似無還有,起初我不以為意,以為他只是年紀小而已。當我發現他持續「吊筆」時,才當頭棒喝,原來細佬的大肌肉雖然比較發達,但小肌肉卻比較弱,以致寫字、執筆等方面較為乏力。再觀察一段時間後,我發覺他的空間感也較弱,很難在一個格子框框內寫到一個字,每次都如鬼畫符般出界。在畫畫時,他執筆力度也同樣出現問題,有時畫得很淺色、有時卻用力過大。 於是我找了職業治療師朋友幫忙,經朋友了解後,發現細佬的小肌肉不夠靈活,需接受職業治療,以改善小肌肉力量及靈活性。自從細佬接受職業治療後,他的小手肌、靈活度,甚至專注力也有明顯進步。 玩泥膠、擦白板,簡單活動訓練手部肌肉,3個月已見有明顯進步 除了接受訓練外,我們也設計了一些遊戲,讓細佬在家中進行不同的練習。大家別以為是很複雜的活動,其實這些練習是很簡單。如我們和他玩泥膠,以訓練手指靈活性;又如大哥和他在家中的白板寫字,然後由細佬負責責擦去白板上的字等。這些簡單的活動其實正在訓練細佬的手部肌肉。除此,我們還會替他進行擦身、感覺統合等訓練,大哥還參與其中,一起玩耍。 簡單的擦白板,也是一項手部肌肉訓練。(秦蓁提供圖片) 細佬現在已可寫字在格仔框框內。(秦蓁提供圖片) 經過一系列的訓練及活動,細佬短短三、四個月已有明顯進步,現在已可在格仔內寫到自己的名字,能應付校內的功課。 身為言語治療師兼為人媽媽的我,深深明白帶孩子到不同診所或地方接受訓練,是一件十分吃力的事。父母需要投入很多心力及金錢,我很贊成於學前教育中,加入一些駐校專職的專業支援團隊,如醫療團隊、教育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提供各方面支援,以幫助小朋友全面成長及支援家長的需要。所以我在自己的幼稚園內,也成立了一個專業團隊,協助家長認識小朋友各方面發展。即使未必每名孩子都有需要,但當家長感到困惑時,我們也可給予專業的諮詢,讓小朋友得到適切的幫助。 我相信,對孩子因材施教,在需要時提供及時援手,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第一天職。

詳細內容

在職媽育兒記:狗狗是孩子的守護天使  

阿B非常愛錫阿MO,彼此一起成長。(秦蓁提供圖片) 阿Mo仍是嬰兒時,與阿B身型差不多大。(秦蓁提供圖片) 現在妹妹已經較阿B大很多了。(秦蓁提供圖片) 狗狗阿B與我的子女一起成長。圖為長子阿Mo與二兒子Noah和阿B的合照。(秦蓁提供圖片) 有些人說,狗狗不能與小孩並存。 這種說法絕對非常錯誤,當我們迎接一個新生命來臨,又豈應放棄另一條生命。貓狗雖然不懂人語,但牠們同樣有感情、有感覺,是我們家中的一份子,而且以筆者個人經歷為例,見證着孩子在有動物的家庭下成長,無論身心均會更健康。 我家中的小狗叫阿B,牠最初到我家時,只是一隻很年輕的小狗,如今已是十多歲的老狗,牠見證着我結婚、懷孕、孩子的出生、孩子長大,是我們家中的要員。我在懷有第一胎時,曾想過當孩子出生後,家中是否要加強清潔?但當長子阿Mo出生後,我發覺這些想法是多餘。 猶記得阿Mo最初出生,阿B看到這小小肉團,顯得有點陌生。但當牠每天看着我餵奶給阿Mo吃,牠慢慢就認識了阿Mo,還肩負起照顧他的使命。然後到二仔、細女出生,阿B都如狗褓姆般經常陪伴左右,看着孩子成長。 小朋友與狗狗相處時,不要第一下便伸手亂摸狗狗的頭部,應先讓狗狗聞下你手上的味道 這位狗褓姆十分稱職,記得在阿Mo約三歲時,有一晚,阿B顯得相當緊張,牠整晚在阿Mo房內陪着他睡覺。當我睡了不久,阿B又會走到我房間「報告」,並發出「哼哼」聲。雖然狗狗不懂人語,但牠的眼神及聲音,令我知道牠想告訴我阿Mo不妥當,於是我立即替阿Mo探熱,原來阿Mo不舒服,他正在發燒!阿Mo不舒服的整晚,阿B出出入入,忙碌得很,我真的很感激這位狗助手。狗狗猶如我家中的守護天使,照顧着家中各人,所以我從小教導孩子,一定要愛錫狗狗阿B。 小朋友一開始接觸狗狗時,也未必懂得與動物相處,我認為父母應在孩子年幼時開始教導他們如何正確與狗狗相處。如小朋友與狗狗相處時,不要第一下便伸手亂摸狗狗的頭部,應先讓狗狗聞下你手上的味道,讓狗狗先認識你,問准狗狗的主人才可以摸牠們。我的三個孩子也很愛狗,不過即使在街上遇上很喜歡的狗狗時,他們也會先讓狗狗聞下自己的手,讓狗狗認識後,才跟狗狗玩耍,以免令狗狗誤會而作出襲擊。 飼養寵物更有助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至於媽媽們擔心家中有寵物會影響小朋友的身體,其實這並無科學根據,反而有許多研究指出,家中有飼養寵物的小朋友,身體更少有敏感問題。小朋友更因為需要與狗狗一起去街街,運動增多,身體更健康。同時,飼養寵物更有助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因為他們從小需要協助照顧動物,亦由於養動物的關係,小朋友眼中不會只有自己,會學懂關心身邊的人和動物,更有同理心。就如我家中的幼女雖然只得兩歲,但她在走路時,會時不時望後面,擔心自己會否不小心踩到阿B。 在此特別奉勸媽媽們,不用擔心家中有孩子、又飼養動物,動物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健康快樂地成長。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