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苗園圃:兄弟情 爸媽愁

2024年11月的一個晚上,當我在房間執拾時,突然聽見兩兄弟在客廳大叫!心想這次又因什麼事情發生衝突了? 以往,我會形容自己是家中的「消防員」。要擔當好這角色,必須夠靈敏,隨時隨地為撲滅兩兄弟之間的「火」作好準備;也要夠細心,為減少「火」災,要預先偵測及移除任何「易燃物品」。 「A仔」不斷挑「火」 「消防員」媽媽時刻準備 大概在大兒子6歲時,我發覺他開始把弟弟當作仇人。找不到的玩具?一定是弟弟不問自取。不按規則玩棋類遊戲?一定是弟弟刻意搞破壞。弟弟活潑好動,喜愛唱歌跳舞,大兒子卻認為他的聲音和動作是騷擾。回顧兩兄弟兒時片段時發現,在其中一段由爸爸錄影小兒子隨歌起舞的影片,看到原本在旁專心進食的大兒子,突然轉過身來,舉起手掌大聲喊道:停止!停止!兒時單純的感覺,「A仔」敏感、記仇的特性和其報復心態等,都是天生的「易燃物品」。兩兄弟年紀相差3年,到小兒子3歲多,開始有反抗能力,衝動行為顯露之時,「火」災便頻頻發生,在那朝夕相對的疫情期間更甚。 配合小學輔導主任教導兩兄弟的一句「弟弟聽哥哥話,哥哥惜弟弟」,我分別在他們面前為對方講好說話。要讓大兒子知道弟弟其實很崇拜哥哥,認為哥哥很聰明有才華,在同學面前常常稱讚哥哥!而每次弟弟買糖買玩具,也會預留一份給哥哥。然而,「A仔」仇恨心理不可小覷,大兒子依舊不斷挑「火」。 小兒子激動地回應不要「聽哥哥話」,但其實內心很渴望有個愛惜他的哥哥。我曾刻意借了一本講述親情的圖畫故事書回來,教導他親情當中的愛與原諒,讓他明白哥哥欠缺同理心的局限,了解哥哥向人表達關心的特別方式。他傷心地哭着問:「為什麼故事中的哥哥姊姊會愛惜弟妹,但我的哥哥對我卻很差?」心痛得我不敢再把故事說下去,連忙安慰他。過去數年,為幫助小兒子的情緒找出口,心理得以健康發展,我定期帶他找社工姑娘訴心聲。 升中以後又如何?有一段日子,大兒子比較積極投入校園生活,沒有再花心思於挑釁弟弟的事宜上。後來,他因不喜歡弟弟所玩的電玩遊戲,又認為弟弟看動漫聲浪過於吵耳,就會用難聽的說話,甚至粗暴的行為來回應…… 8號風球停課 兩兄弟罕見同心 到底11月的那一個晚上,兩兄弟在客廳大叫什麼?我先聽見連聲的「嘩」!再一個「好嘢」!原來新聞報道將會懸掛8號風球,教育局同時宣布第二天停課,兩兄弟因此而興奮大叫。哥哥再說:「我們要慶祝一下!到麥當勞消夜去!」弟弟立即和應起來,二人神奇地快速行動,兩兄弟從未如此同心過。 兩兄弟中學的陸運會在灣仔運動場舉行,大兒子是社幹要提早到場,我叫他提示弟弟港鐵出口和步行方法,他冷冷地回應向人多的方向跟着行就對。可是過了不久,就收到他的留言和圖示了。口硬心軟是哥哥的真實寫照,弟弟逐漸明白了,適應了。 在早前聖誕假的家庭旅行,小兒子因恐懼與哥哥同房而哭起來;大兒子仍舊刻意地向弟弟挑釁,結果一晚發生了血光「火」災……故事未完,「消防員」未能下班。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滿足孩子好奇心

林先生是一名裝修師傅,家中存放了不少工具。他的兒子剛滿3歲,有次他向我們詢問教養上的難題。 他說:「兒子常常趁我不注意,就會去搞弄我的工具箱。我已經很冷靜,每次都告訴他不要弄,但他還是不聽,有幾次我喝停了他,他就大哭。請問這情况該怎麼處理呢?」 父子相近不相親 聽林先生說完這經歷,我想起一個跟隨了我7年的學生──小彥。小彥的爸爸很有才幹,也很顧家。不論他有多忙,他也會請假陪小彥去外地比賽,更會在深夜12時駕車去接完成訓練的小彥和弟弟回家。 也許你以為這對父子感情很不錯吧?但是,小彥其實對爸爸的認識不多,甚至連爸爸是做什麼工作也毫不知情。 有一天跟小彥聊天,我驚訝他不知道爸爸是做什麼工作的。於是,我非常生動地給小彥形容爸爸工作,沒料到當天晚上,小彥一回到家便問:「爸爸,可以給我一張你工作的卡片嗎?」 當小彥再深入了解爸爸的時候,他對爸爸添了幾分尊重。 主動分享人生經歷 我把這個小故事告訴了林先生,我說:「孩子兩三歲這個年紀,對身邊的事物充滿好奇心。我明白林先生你的擔憂,可能工具箱裏面有好多利器,兒子一不小心,就會弄傷自己。」 「但是,兒子不停搞弄你的工具箱,想必他是感到好奇,想要窺探裏面到底有什麼好玩的東西。與其阻礙兒子去探索,不如把握這個時機,在安全的範圍內,陪伴兒子一同探索。」 「這不單能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更可以有個場景,讓兒子認識爸爸的工作,也讓兒子享受與爸爸互動的時刻,這肯定是個美好的回憶呢!」 溝通有很多層次,這代孩子渴想與父母溝通時,能夠與心連結。除了日常生活的事務外,不如就從今天起,讓孩子更多認識父/母這個人──不論是兒時趣事,成長過程中的高低起跌,還是如何面對工作的困難,你都可以與孩子分享。 讓孩子不止認識父母片面的形象,增進對父母的認知和了解,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三個行動打破父子隔閡

筆者小兒子已經進入青春期,父子關係的確需要再進一步提升和鞏固。因此,打算在今年4月的復活節學校假期,單獨和他去一次短程旅行,太太和大女兒沒有份,希望透過父子二人相處幾天能增進感情,讓他獲得足夠的父愛,去面對未來在青春期所遇到的成長挑戰。 其實,青少年階段的孩子願意與爸爸有傾有講、單獨相處嗎?有爸爸覺得,青春期的子女只喜歡和朋友一起,喜歡外出,不願意留在家中,和爸爸毫無共同話題,甚至覺得父子相處幾天,只會換來靜默,各自上網,甚至感到尷尬、沒趣。以上是否都是你的想法?香港樹仁大學李樹甘博士在維護家庭基金2020年的家庭研究中發現,孩子獲得爸爸的鼓勵、稱讚和喜愛,以及陪伴,會促成他們對家庭的好感,這份融洽的感覺使青少年的人生感到滿足。筆者的以下3點體會,與大家分享如何打破父子隔閡,享受和子女一起成長的日子。 多用開放式提問 1. 爸爸要學習如何保持有傾有講的說話技巧。與子女的對話,要多用開放式的提問,減少「是不是……」、「有沒有……」這些答案二選一的問題。開放式的提問能讓子女感到你有興趣繼續聆聽他之後的回應,令你和子女的對話有來有往,而不是爸爸一方說了算。例如:「阿仔,我剛才的講法,你覺得如何?」、「阿女,我認為應該這樣做才是較好,我都想聽下你的想法。」 製造聆聽空間 2. 爸爸可以行動和聆聽方式表達父愛。在生活細節中,爸爸若能提高敏銳度去了解青少年子女的感受和需要,並作出關心,讓他們看見你做出來的實際行動,總比你只用囉嗦說話去表達,更有說服力。此外,鼓勵爸爸製造聆聽空間,刻意讓子女多說一點,透過聆聽來學習接納子女。當子女喜歡親近你,向你說多一點話,願意花時間在你身邊,作為爸爸的你才有機會和有能力去關心他的生活和需要。 製造快樂回憶 3. 爸爸可投其所好,製造共同快樂回憶。當爸爸和子女有共同的喜好和行動時,爸爸便有更大的機會在時間和心思上,與他們有交流的可能。例如可多找機會邀約子女去一些他覺得特別的地方或場合,或一起做一件他很感興趣的事。你亦可選擇一種擅長的運動,邀請他參與、嘗試。不論是踏單車、跑步、游水,還是攀石,只要是你的專長,你便可成為教練的角色,在運動的過程中雙方可以有更深入的交流。為自己製造與子女相處的機會,即使只是簡單的一餐飯、一起去電腦商場行一圈,或一次外地旅行,都有助彼此在相處期間,更專注於對方的說話、內心需要和情感表達。 我們作為父親的,當在生活層面好好滿足青春期子女的成長需要,學習少說話、多聆聽、多行動,那麼,子女在暴風期反叛的情况,不一定會出現,筆者和很多爸爸都可為此作見證。復活節的長期假快要來到,是時間考慮一下,如何好好把握這個假期,和子女增進感情。 文:溫南聲(兩名青春期子女的爸爸,學習和子女製造共同快樂回憶,又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將AI視為「第二個腦袋」

我認為,今天的香港,基本上每一天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與人工智能(AI)緊接,息息相關。可能你以為沒有這麼誇張,但我可以告訴你,只是你看不見,但不代表AI不存在。AI以驚人的速度融入及改變我們日常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但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如何培養學生在這個AI主導的時代中生存和取得成功?答案很清晰,不是要孩子放棄思考,而是要讓他們擁有「第二個腦袋」——批判性思維與AI的結合,才能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核心根基 無論時代或科技如何變遷,批判性思維仍是教育的核心基石,其重要度從未減弱。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使孩子能夠獨立分析問題、質疑現狀,並在海量信息中甄別真偽。沒有這種能力,孩子可能成為科技的被動使用者,而非積極的創造者。然而,在AI迅速普及的今天,僅僅擁有批判性思維是不夠的。AI技術能以極高的效率生成內容,但它無法代替人類的直覺、情感和價值判斷。因此,孩子需要學會如何與AI協作,將其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取代自己的思考。 一個腦袋不夠未來使用 AI的強大不僅在於它能執行複雜的演算或分析大量數據,更在於它能生成前所未見的內容,例如圖像、文章或音樂。這使得AI成為了一個人人都能使用的創造力放大器。但如果我們僅僅依賴AI生成的結果,而不懂得如何評估、改進和創造,那麼很可能被技術本身所限制。 正如一些教師和家長擔心的那樣,學生可能會利用AI工具來完成功課,這似乎會削弱他們的思考能力。然而,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使用AI本身,而在於我們是否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使用它。當我們引導孩子將AI視為「第二個腦袋」,協助他們作更深入的探索和創造時,AI才能真正發揮其潛力。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在使用AI的過程中,既能保有自己的思維深度,又能藉助工具拓展創造的邊界。 技術與人性的平衡 話雖如此,作為教育者在擁抱AI技術的同時,必須緊記教育的根本目的:塑造完整的人才。我們不僅需要教會孩子如何使用技術,更要幫助他們理解技術的局限,並在使用過程中堅守人類的價值觀。例如,當AI為我們撰寫報告或創作時,我們是否仍能保留自己的聲音與風格?當AI得出的結果影響我們的決策時,我們是否能判斷結果的真善美?這些都是AI教育中不可忽視的議題。 家庭成為探索起點 除了學校,家長的支持也至關重要。家庭可以成為孩子探索AI技術的重要場所,例如,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使用AI工具,討論生成內容是否合乎實際,幫助孩子建立批判性的思考框架。同時,家長還應鼓勵孩子探索AI的可能,例如可否讓子女透過AI的協助,完成父母職場上的簡單任務或工作。 AI時代的到來,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與方式。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僅僅擁有一個「腦袋」已不足以應對未來挑戰。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並讓他們學會如何靈活運用AI等新興技術,以創造新的價值。這不僅是孩子面對未來的生存之道,更是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對YouTube的愛與恨

現今教育趨向電子化,記得數年前還有不少家長拒絕小朋友接觸電子產品,例如手機、平板電腦等,更視之為「洪水猛獸」,認為會耽誤小朋友的學習。但經歷了疫情時遙距上課,學校使用平板學習的課程增加,家長亦不得不放寬小朋友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過,仍有不少家長拒絕讓兒童觀看YouTube影片,覺得對小朋友的影響太大。 為減孩子觀看時數 每天角力 我從來沒有禁止小朋友看YouTube影片,但對於這個伴隨他們成長的平台,可說又愛又恨。愛的地方是這個「電子奶嘴」在他們年紀較小的時候,的確可為自己爭取多一點處理工作或是家務的時間,減少一些麻煩的情况。但隨着小朋友年紀增長,他們觀看的時數只會有增無減,而且控制他們觀看內容也有一定難度。 要減少他們的觀看時數,或許不少人會選擇像我一樣控制「源頭」——收起他們的平板,但他們仍能打開智能電視、電腦繼續觀看。哥哥相對「聽話」,所以他會有好一點(真的只有一點)的自制能力,但妹妹比較自我,她會想盡方法打開YouTube觀看影片。所以我們每天都上演「角力」的場面,而隨着他們的成長,這角力的煩厭程度不停增加,甚至令我想把全家的網絡關掉。 培養其他興趣轉移視線 然而,我亦見過身邊不少朋友的小孩不受這個「魔鬼」引誘,可以閒時去做運動打球,但他們都是屬於比較好動的一群,用運動取代上網的方法很難套用在足不出戶的哥哥和妹妹身上。不過,要令他們放下YouTube,也並非全無方法,例如用其他的遊戲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例如一起玩大富翁或其他需要花較長時間去玩的棋類遊戲;其次是培養他們電子產品以外的興趣,例如哥哥近期愛上製作甜品,妹妹則學習用毛冷編織公仔,這的確能減少他們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教學影片解決學習問題 若說YouTube是百害而無一利,我並不認同,還記得以前當哥哥或妹妹在學習上出現困難,都會在YouTube上找一些相關的教學影片作為參考,以不同的角度或方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問題;他們也可學習到一些在學校未必學習到的知識,但以上的好處只能基於家長有控制他們觀看內容的能力。 現在YouTube影片存在太多「誤區」,不少專為小朋友而設的遊戲影片,不時也出現一些錯誤的行為,或是一些相對粗俗的言詞,這些都是令到家長擔心及不安的重要原因。就算YouTube在上載影片時提供「是否適合小朋友觀看」這個選項給創作者,以我所見成效似乎並不算太高。作為家長面對科技進步的同時,又要守護小朋友的正確價值觀,似乎還需努力。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

故事拼盤:假如我是「園」長

我家附近有個偌大的公園,大如三四個標準的足球場。還記得第一次踏足這公園時,已被眼前一大片任人奔馳的無垠草地,顛覆了我對「公園」的定義!我和女兒就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對園內設施嘖嘖稱奇,滑板U形台、空中飛索(圖)、依山丘地形而建的平衡木、吊橋、鐵皮滑梯和攀架等,這些在香港往往只能在收費的歷奇公園才能體驗的玩意,這裏是免費放題任玩。這個被我們視為「神級」的兒童樂園,最近鎮上居民卻準備着手,要搞搞新意思…… (作者提供) 小孩子都有say 在我們心中近乎完美的公園,還有什麼新意思要搞呢? 原來早陣子,鎮上居民曾在臉書的社區群組轉發了一條來自地方議會(Council)的帖文,內容大概是說負責管理這小鎮的地方議會正在制訂5年計劃,希望改善鎮內多個公園設施(我家附近的便榜上有名),於是發起民意徵集,從中聆聽市民聲音,讓公園變得更貼民心。整篇帖文還特別加註這一句:we would like to have your views(or most importantly, those of your little ones!) on what you would like to see in our parks. 為改善民生而廣開言路,在民主社會下,此舉不足為奇;但連小孩子也有機會發聲和被聆聽,這可不是必然吧。 帖文一出,留言紛紛湧至。大人的想望可不少,有的希望加設洗手間,有的建議多添野餐用的木桌椅,有的想要更充裕的泊車位,又有人要求新設施棄用車胎及重金屬物料,以免有毒物質損害兒童健康……在連串意見中,果真有家長代孩子發言,提出希望加設彈牀和籃球架。 種種民意最終會否獲得地區議會採納?未來日子,這些公園會否變得全城讚好?也許還是未知之數。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鎮上每一個人都有表達訴求、參與倡議的權利,透過自由而和平的表達方式來參與制訂公共政策。即使微小的聲音,也有改變社區的力量。 最嚮往的樂園 在繪本《如果我是市長》裏,便描繪了一場得來不易但意義深遠的社區改變故事。喬安娜是個很有想法的巴西小女孩,有一日,她和媽媽從超級市場購物回家時,看到市長競選隊伍的造勢活動,同時見到街上有翻找垃圾、捱飢抵餓的窮人。這種社會面貌觸發喬安娜萌生參選市長的念頭,她希望透過從政,提出「人人都能吃飽」的計劃來改善社會貧窮問題。 而事實是,喬安娜不可能選市長,因為她太年輕了。然而她可沒放棄,她把政見寄給市長參選人,想不到參選人親自回信給她,並且承諾,如果他成為市長的話,一定會讓每個人都吃飽。這一本書以小女孩的觀點,帶出民主與自治的精神。 世上沒有烏托邦,但每個人的心裏總有最嚮往的「樂園」。我渴想未來的兒童樂園,是真正可以讓孩童再無牽掛地嬉戲,無論在地球上哪一角落,都能隨時可見,毋須再隱形。 如果你是「園」長,想為未來建議什麼? 文:CanCanMa 作者簡介: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香港繪本作者,著有繪本《我不想唱歌》。曾任編劇、編輯及兒童節目說書人。原為跟女兒伴讀,後來體悟繪本的力量,愛上說故事;也因繪本,發現更多生命的寶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8期]

詳細內容

閱讀的幸福:新年買新衣的故事

新年是家庭團聚、歡慶的時刻。在這個特別的時節,我們忙碌的事情可真不少:貼春聯、購年花、辦年貨……然而,無論多忙,我們總能抽出時間,與孩子在繪本裏共同閱讀新年的故事,感受新年的氣氛。《妮妮的紅長褲》便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在新年期間購買新衣的小故事。 《妮妮的紅長褲》(網上圖片) 作者:劉清彥 繪者:林怡湘 我仍記得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便是收紅包和挑選新衣。那時的家境並不富裕,買新衣的機會寥寥可數,但每逢過年,媽媽總把我打扮得光鮮亮麗去拜年。這份期待讓我每次都精心挑選一件最心儀的衣服,回到家後,便小心翼翼地將它掛在衣架上,幻想着在年初一穿上它迎接新的一年。 無論什麼事 想自己做決定 在《妮妮的紅長褲》中,妮妮也渴望買一條新褲子來過新年。她選中的褲子有4款顏色:綠色的與朋友一模一樣;藍色的自己已經擁有一條;而鮮紅色的真的過於搶眼,穿上身會顯得很奇怪矚目。最後,她只剩下唯一的選擇:「我看,就買這件暗紅色的好了。」然而,媽媽卻比妮妮早一步將這個決定說了出來,這讓妮妮感到非常不快。通常來說,為孩子做決定是一件平常的事,尤其這個決定本身正是孩子所渴望的。然而,妮妮認為無論什麼事,都想由自己做決定。於是她的主見與固執,驅使她挑選了那條鮮紅色的長褲,儘管媽媽再三要求她慎重考慮,她依然不願改變自己的「選擇」。 結果,這個決定讓她承受了來自其他小朋友的異樣目光和嘲笑。妮妮感到後悔,她因固執而受到教訓,並學會了在做決定之前,先諮詢媽媽的意見。「這個故事教訓我們……」這句話常常在我們與孩子讀完這本書後,第一時間浮現在腦海。其實,我們都明白應該如何把握機會來教育孩子。但我反而思考,這故事給我什麼教訓呢?當面對孩子的固執,看到他們做錯選擇時,我應該如何應對呢? 給予孩子犯錯空間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會因為固執而犯錯。作為成年人,我們最困難的便是包容孩子的錯誤,看着他們犯錯卻不發一言,這往往是一種煎熬。然而,我們需要理解,這是他們探索世界和建立自我認同的重要部分。但包容並不等於縱容,而是給予孩子犯錯的空間,讓他們從中學習和成長。 當孩子因固執而犯錯時,妮妮的媽媽表現得十分冷靜,並未對她批評或責罵,而是給予妮妮反思的空間,尊重她的選擇。媽媽一直陪伴着妮妮,在她最需要支援的時候,主動去幫助她更好地面對挑戰,引導她修正錯誤,鼓勵她反思和承擔自己的行為,並從中汲取經驗。與孩子一起回顧事情的經過,幫助他們認識錯誤的根本原因,思考如何改進。媽媽示範了用耐性去教養孩子,要引導孩子明白事理,是會比直接跟他們「講道理」花上更多時間,但卻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也讓他們在成長中獲得寶貴的經驗。 新年是新的開始,也是我們重新審視教育方式的良機。希望大家喜歡《妮妮的紅長褲》,也願意用耐心包容孩子的錯誤,引導他們成長。在這新一年,讓我們以包容和耐心為基礎,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每一步。 文:何彥輝 作者簡介:現為港澳信義會小學校長,20多年來,倘佯在故事的懷抱中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用心推動兒童文學在學校的發展,相信文學的力量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真、善、美的痕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8期]

詳細內容

簡易廚房:燜獅子頭、「快手煮」雞煲 熱辣辣吃團年飯

很快迎接農曆新年,每年這段時間大家都會忙個不停,辦年貨、清潔家居、準備團年飯等。一家人相聚食團年飯,當然要煮得豐富一點,但要一次過煮這麼多道菜,如何令每道菜都可以「熱辣辣」地上枱? 我會建議分別用燜燉、「快手煮」及蒸的方法。預先燜好一些比較多工夫、又可以翻熱的食物,而蒸煮的可以預先準備及醃好,再準備一兩道「快手煮」,就可以同時間起菜,全部都熱辣辣! 今次我們先煮紅燒獅子頭,所用的便是燜燉。半肥瘦絞肉做肉丸加娃娃菜,菜會把肉汁的味道吸收,而且可慢慢燜煮,好食又易做;「快手煮」則介紹冬菇鮑魚雞煲,只需十多分鐘就完成,還有雞有鮑魚等豐富材料,最適合與家人一同分享。 紅燒獅子頭 材料(2至4人分量): 半肥瘦肉碎300克、娃娃菜2份、上湯1盒(約250毫升)、紅葱頭1個切粒、青葱少許、冬菇1粒 肉碎調味料: 生抽2湯匙、糖1茶匙、米酒1茶匙、胡椒粉1茶匙、蛋白1隻、生粉2茶匙、麻油少許 紅燒獅子頭:材料(黃志東攝) 做法︰ (1)冬菇預早一日用水浸軟身,切絲;娃娃菜洗淨備用(黃志東攝) (2)肉碎加入調味料後攪勻至有黏力,分4份手搓成圓球(黃志東攝) (3)以半煎炸方法,煎至金黃色,盛起備用(黃志東攝) (4)熱油鑊爆香紅葱頭,加入冬菇絲炒香,放入獅子頭及娃娃菜(黃志東攝) (5)部分娃娃菜鋪在獅子頭上,倒入上湯,滾起後轉細火燉30至45分鐘,最後落青葱做裝飾(黃志東攝) 完成(黃志東攝) 冬菇鮑魚雞煲 材料(2至4人分量): 冬菇3隻、雞翼6至8隻、鮑魚6隻、紅葱頭2至3粒、薑片數片、蠔油1湯匙、生抽2湯匙、糖1茶匙、米酒少許、水適量、青葱適量 醃雞翼調味料: 生抽2湯匙、麻油1茶匙、糖1茶匙 冬菇鮑魚雞煲:材料(黃志東攝) 做法︰ (1)冬菇用熱水浸軟身切件備用(黃志東攝) (2)雞翼以調味料醃30分鐘(黃志東攝) (3)燒一鍋熱水,水滾後下鮑魚煠30秒,盛起後去殼及腸,清洗乾淨備用(黃志東攝) (4)熱油鑊爆香薑片和紅葱頭,加入雞件、冬菇、水、糖、生抽和蠔油兜勻,蓋上蓋用細火燜煮15分鐘(黃志東攝) (5)開蓋後放入鮑魚、青葱段、米酒兜勻,再煮5分鐘(黃志東攝) 完成(黃志東攝) 文:KellyMama 圖:黃志東 作者簡介:育有一子一女,身為全職媽媽熱愛煮食,喜歡研究簡易家常菜,希望與大家分享各種美味菜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做情緒成熟的父母

我們經常受邀到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分享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有個觀念我時常分享給家長,世代的轉換就有如四季,不同世代季節出生的人,他們的動力來源和成長參考點都不同。 這代父母一般出生於世代的夏天,他們大多經歷社會大環境是向上發展,所以會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觀念。 然而,這代孩子,卻是世代的秋天出世。他們大多在生活和物質上已被滿足,較少經歷生存的掙扎,所以推動他們的並不是改善生活環境和質素,而是內在的滿足,包括心靈的關顧,渴想與人互動時,感受自己是被愛的、重要的、存在的、有價值的。 但是,當孩子仍處於未成熟的階段,這些內在渴想或會變成情緒化表現,而大多父母渴想透過溝通和處理情緒的技巧,協助孩子成熟地處理困難、壓力和情緒。但孩子要成為情緒成熟的人,就需要情緒成熟的父母,陪伴和引導他們走出情緒的漩渦,讓孩子不止是實際年齡長大,心理年齡也一同長大。 一個情緒成熟的父母,通常有以下特質: 1. 先做孩子的父母,而不是先做孩子的朋友。 2. 能夠同理孩子的感受,明白他們的處境,但不扭曲事實,保持合理和客觀。 3. 與孩子互動時有合理的界線,不過度體諒和遷就。 4. 免疫孩子的情緒反應,能夠溫柔而堅持地表達想法和期待。 5. 不會把自己的存在和價值感與孩子未成熟的行為或情緒掛鈎。 6. 與孩子互動的關係不是互相依附的關係(codependent relationship)。 7. 當自己有情緒時,能夠貼近自己的心,尋找空間梳理內在狀態。 以親身經歷 當孩子的榜樣 我常常在家長講座分享,情緒教育是身教,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當孩子看見身旁情緒成熟的大人──面對困難和壓力時,願意勇敢跨越,沉住氣應對;有情緒時梳理自己,不以壓抑或宣泄的方法,能夠連結自己的心,懂得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有寬闊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事情,到他們親身經歷的時候,就能從中學會如何情理兼備地處理情緒和事情了。 2025年,讓我們在協助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生命繼續成長和前進。生命有不同的階段和春夏秋冬,讓我們與孩子共同成長,成為孩子生命師父和同行者。 想了解更多世代四季的觀念,可瀏覽bit.ly/4hgx6a6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愉快的大灣區假期

新年快樂!華德一家祝大家元氣滿滿!心想事成!在剛過去的聖誕假期,我們一家跟爺爺奶奶總動員到內地遊玩,跟久未見面的親友聚會,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假期。這次我們的行程集中在大灣區,首站在深圳,然後到廣州、佛山、澳門,尾站到香港跨年作結。沿途最興奮的莫過於9歲多的華德,金睛火眼地盯着道路上每一輛電動汽車,每看到一個新型號,他都會雀躍地發問,在每趟打車旅途都跟職業司機們打聽到不少行業資訊。 華德一家在深圳到此一遊。(作者提供) 空氣質素改善了 久未回到內地,第一印象是——城市的空氣質素變得非常理想!在深圳的路上,大部分車輛都是電動汽車,但多數品牌我們都沒有見過。走完大灣區一趟,我們只認識到比亞迪、蔚來、埃安、小米、華為等品牌的電動汽車,車內寬敞,噪音小,感覺都挺不錯!職業司機們表示,電費比油費便宜,他們能掙多一點錢,所以大家換電動汽車都不無道理。然後我們到廣州和佛山,這兩個城市仍有不少柴油、汽油驅動的汽車在路上行駛,所以空氣質素並沒有深圳那種翻天覆地的轉變,不過也改善了。 電動車奇異路綫 路上第二種轉變,也是由新交通工具帶來的,就是電動車(electric scooters)。在內地城市,不少人為通勤都會買一輛電動車,而隨着外賣、快遞行業興旺,滿街都是相關業務的人員在極速奔馳。他們也許會在不可思議的方向出現,在行人路上,或是在車路切入紅綠燈斑馬線加入行人大軍,或者在車路邊逆線行駛。可能因為我們是第一回耳聞目見,感覺特別不適應,故每次走在街上都特意耳聽八方。反觀本地市民,他們完全沒有左顧右盼,彷彿全沒有把電動車們放在眼內,是大家特別包容?還是完全相信電動車司機們的技術?這樣的道路使用者,放在德國任何一條路上,都會被路人的口水噴到無法行駛,也一定會有人打電話叫公共跌序部(Ordnungsamt)來處理。所以每次爺爺看見電動車們的奇異路線,他都會大聲吐槽,表達不滿,滿嘴德語說道:「太不可思議了!行人過路,行人優先!」 我們一行9人,在大灣區體驗了一個與別不同的聖誕節,兩兄妹更是與外婆和舅父久別重逢,此行收穫豐富,感恩一切順利!此行的彩蛋有兩隻內地兒童智能手表的使用心得,留待下次分享! 佛山祖廟的醒獅表演,祝大家身體健康!(作者提供)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