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樂天地:寧要個識打波的醫生律師

早前在卡塔爾舉辦的2022年世界盃,阿根廷在球王美斯帶領下,雖經歷驚濤駭浪,最後以童話式般奪冠。同時日本足球隊亦創下了佳績,表現震驚全球,他們在小組分組賽先後擊敗勁旅德國和西班牙,以小組首名出線;淘汰賽16強面對上屆亞軍克羅地亞,在法定比賽時間120分鐘被對方逼和1:1,雖在最後互射12碼落敗,但以亞洲隊在世界盃的表現可算是雖敗猶榮。今次日本隊踢出世界級水準備受關注,有些人更將之與日本多年前的漫畫《足球小將》相提並論。 而在小組賽2:1擊敗西班牙那仗中,日本關鍵反勝的一球由三笘薰傳中予田中碧射入,恰巧他們二人同於川崎市出世,亦是鷺沼小學的師兄弟,而他們不約而同地在畢業冊寫上要做日本國腳的志願,志氣之大從小培養,成就不一樣的未來。 孩子的夢想 家長的噩夢 反觀近日有一名家長向我透露,他很擔心自己的孩子志願是成為一名全職網球員,害怕他高不成低不就,將來不能自力謀生,他寧願要一個識打網球的醫生、牙醫、律師或會計師,都不願他成為一個全職運動員。我覺得最悲哀的是,孩子的夢想卻是家長的噩夢,在華人社會「望子成龍」的風氣下,家長始終都不重視子女在體育競技上的成就。事實上在香港是考試決定一切,為了考試,所有東西都要讓路,運動訓練也要暫停,考試成績對升學舉足輕重又頻密,而家長批評應付校隊訓練太花時間亦屢見不鮮。 望還孩子「真.我的志願」 話雖如此,不要忽視運動員對社會的貢獻,以這次日本足球隊為例,在世界盃取得佳績,這已是難以取代的貢獻,有着團結社會的功能,振奮了不少國民的心,大批市民在機場迎接他們凱旋而歸。猶記得香港足球代表隊在2009年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決賽戰勝日本代表隊後,社會各界亦同樣有着積極熱烈的迴響便是一個好例子。 家長們看了這篇文章,我亦不敢奢望他們有態度上的逆轉,至少還孩子們一個「真.我的志願」,在體育與教育系統更完善化後,有望將來在「體教合一」的大願景下,更多年輕人可以一邊讀書,一邊追逐他們的運動員夢。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4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看子女比賽有竅門

很多家長都喜愛觀看子女比賽,畢竟自己「投資」了這麼多金錢和時間,總想看看成果。最近我有個學生的家長,向我分享他「帶賽不評球」的故事。 父打瞌睡 女兒逆轉勝 故事中爸爸常看女兒打網球,但她時常在比賽中跌跌碰碰,狀態起伏,曾贏過一些重要勝仗;也試過打得一團糟,不知所措。有一回,女兒打得糊裏糊塗,失誤連連,場邊的他看得心火上眼,索性半途離場打瞌睡。等着等着,心想她應該已輸掉離場了,卻發現比賽久久未完,原來她中途醒覺,發力狂追,先花了一句鐘追回一盤,然後再以直落6比0「零封」對手獲勝!賽後,爸爸想起心理教練的建議,讓女兒談賽後感想,估不到平日思緒混亂的她,居然能夠「球球是道」地講述整場賽事的心路歷程,分析大落後的原因和狂追的秘訣(可能是因為爸爸離開了她的視線,減少壓力)! 賽後檢討3版紙 嚇怕兒子 另一個故事,一名爸爸很早便讓兒子跟名師展開網球訓練,10歲左右後來到我的訓練班受訓。爸爸一直不惜工本,安排最好的教練與訓練,時常陪練不在話下,也參加很多大大小小的比賽;就算工作幾忙都好,他都會抽時間看兒子比賽,在現場錄影比賽的每段時刻。他一直心想「出咗半斤力,想話攞番足八両」,可惜事與願違,兒子成績平平無奇,也錯失晉升更高層次訓練的機會。爸爸雖鍥而不捨,每次賽後也和我討論不止半句鐘,還命兒子觀看錄影撰寫賽後報告,一篇長達3版紙,自我改善檢討樣樣做齊,惟情况未見改善,反而兒子出現對網球愈來愈不感興趣的迹象。 長期拍片找失誤 怕犯錯反影響發揮 其實從以上個案來看,家長才是最需要好好接受教育的一員。很多子女活在父母的期望底下,帶着父母的要求去學習,背着父母的盼望去比賽。在這種壓力底下,他們根本不能夠在比賽中全神貫注。還有些家長利用鏡頭長期對着子女的比賽,令子女擔心自己的犯錯被捕捉下來,投鼠忌器,未能盡情發揮。 當家長在賽後大篇幅地評論自己的感覺和指出子女的犯錯,以為愛之深責之切,但其實往往扼殺子女表達自己內心感受的機會。輸波已經沒趣,還要低下頭來聽你訓話!何樂之有呢?相反,應該讓球員主動說出賽後感受,這才是最真實的「球評」,讓他們思考和面對自己的過失,從而自己發掘改善的方法;反之在極力批評下,他們只會嘗試去搵藉口掩飾錯誤。 作為家長,只需用心聆聽,再加一點同理心和鼓勵便可。讓子女一步一步地邁向自己的目標,這樣定當令他們每場比賽愈打愈起勁,打出真的火,這是運動心理學上十分重要的一環,讓小球員在比賽場上尋找一些小成功,使他們心理變得強大,即使比賽多艱難也不讓對手輕易勝出。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3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蒙着嘴巴說讚美

因第五波疫情的關係,香港運動處所由1月7日起封閉至4月20日,大衆市民苦等104日,終於等到球場重開,但在口罩令仍然生效的時候,市民仍要戴着口罩打球。執法當局巡邏頻密,剛踏入夏季天氣酷熱,很多球員都以身犯險除下口罩運動,結果被發現違規者重罰$5000。雖則球場重開後,很多人想做做運動舒展身心,但是要戴着口罩,的確令很多人卻步。戴口罩打球令呼吸困難,守規矩者唯有量力而為,多加休息次數,以及適時攝取足夠的水分。 口罩致溝通受阻 多用身體語言 在教練的層面來說,戴口罩打球除了令呼吸困難之外,還要面對另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信息正確地傳達給學生,因為在口罩的遮擋下,大部分的面部表情和口形都被遮蓋,教練不能使用面部表情來加強語調,例如教學上很多時說讚美說話會面帶笑容,或下重要指令時會面帶嚴肅,但當連口形都看不見時,隔着口罩說話學生也未必能聽得清楚,所以教練和教師,甚至是家長,如要在口罩下保持和小孩良好的溝通,應注意以下的幾點。 1. 應善用身體語言 在口罩的阻擋下,應盡量運用非語言溝通,注意多用肢體語言,例如讚美時應同時 起拇指做一個「好」的手勢,令學生清楚接收到稱讚的信息,除了用身體說話外,亦同時要用身體去聆聽,尤其是教導小孩時,在他們說話時盡量彎低身,讓他們知道你在聆聽中,增強他們說話的自信心,亦同時可以清楚接收到在口罩下他們的說話內容。 2. 多加留意眼神接觸 在口罩阻擋下,很難察覺小孩的情緒變化,又或在學習過程中感到不適,應多加留意他們的眼神,一般小孩都不善於表達自己,應盡量從他們的眼神中及早取得他們身體狀况的信息,如發覺有異樣應盡快前往慰問,如需協助可盡快伸出援手。 3. 提升非語言溝通技巧 其實在疫情期間,戴口罩時間多了,小孩看見別人容貌的機會少了,無疑會阻礙溝通,作為信息傳遞者的確要擴闊自己的感官思維,多用非語言溝通技巧去聆聽或者感受學員所需,多加耐性讓學員傳達他們的信息,用多元化教學來提升學習的樂趣之餘,亦應以親身示範代替複雜語言,再配合手勢和肢體語言加強自己的語氣。留意說話較少或不善於表達的小孩,多觀察他們的需要,免得他們將心事埋藏在口罩內。學習過程中保持良好的溝通,便不會受口罩阻隔。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網上運動課有必要嗎?

受第五波新冠疫情影響,之前學校提早放暑假、康樂設施關閉,小朋友都要長時間留在家中。在長達3個月漫長的「封場令」下,影響到不少專業運動教練的生計,正所謂手停口停。 停面授課加上封場,迫使不少學校和體育運動課堂移師到線上,利用Zoom和Google Meet等視像會議工具在網上教學。網課運動項目之多,令人意想不到,網上足球、網上籃球、網上羽毛球,甚至網上游泳班都應有盡有!我亦有舉辦網上網球班,反應不俗,然而,以網上視像來教授運動是否真的行得通呢? (作者提供) 很多家長對網上體育課感到反感,覺得是多此一舉,但其實運動網課也有它可取之處。首先我要重申一點,學習運動十分講求學習動機,教師或教練在體育課時,面對「踢一踢,郁一郁」的學生倍感頭痛,他們既缺乏學習動機,又對課堂訓練草草了事,只想趕快完成任務,「交差」後便坐到一旁聊天,大大影響課堂的學習氣氛。 線上「談兵」 注重體能、比賽策略 這次線上網球班給我的意外驚喜,是平時來到球場只顧打波的小朋友,現在有更多時間專注在體能上,其實比賽的體能狀態,往往是致勝關鍵。另外,今次網課我花了一半時間和球員「紙上談兵」,每次以不同的影片配合一些比賽策略為主題,叫學員動動腦筋,這無論對初階或精英運動員來說都有益處。他們都向我反映,以前只顧在球場上比賽,忽略很多策略上的細節,現在能以一紙一墨去記低,稍後待球場重開便能施展發揮。 運動網課4大好處 體育運動也是一門課程,改以網課,並非多此一舉。經過今次的經驗,我把運動網課的特點和好處歸納成以下4項︰ 1. 教授運動理論和知識,網課效果更佳。 2. 透過運動網課,可讓小朋友保持運動量,教師或教練亦可同時傳授他們一些健康知識。 3. 在嚴峻的疫情下,小朋友同樣承受身心壓力,透過運動網課,藉運動幫助孩子減壓,維持心理健康,保持正確的生活態度。 4. 網課更講求趣味、內容和機動,更需要教師或教練精心備課,這有助提升小朋友的積極度,激發他們建立做運動的習慣。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4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有一種天分叫做「勤奮」

香港網球新星黃澤林(Coleman)繼2021年底在美國網球公開賽青年組男子雙打奪冠後,在今年1月28日再創歷史,他與美國拍檔古蘇夏拉贏得澳洲網球公開賽青年組男雙冠軍,捧起網球生涯第2座大滿貫!這個年僅17歲的男生,雖然出身教育之家,爸爸是小學校長,媽媽是教師,但他們不但沒有逼孩子跟他們行一樣的路,反而無條件支持兒子開闢職業網球員之路。黃父曾在訪問中說:「書可以往後再讀,但做球員如果錯過了黃金年齡,就追不回來。」 5歲開始接觸網球的黃澤林,原來第一課的私人網球課堂是頂替發燒不能上課的姊姊,網球生涯的開端可說是無心插柳。初出茅廬的他,已在本地賽事獲獎無數。13歲時,在巴黎「發掘未來網球冠軍」錦標賽勇奪亞軍;14歲時,更獲邀加盟IMG(全球最大,業務範圍最廣的體育與娛樂營銷管理公司),並在被譽為未來冠軍搖籃的 Junior Orange Bowl U14封王,成為香港第一人。 「攞苦嚟辛」付出自己所有 Coleman的崛起並非一朝一夕,他的教練透露,小子為人勤奮,有時更會早退放學去訓練,由下午4時練到晚上7時,若有比賽,就會加操到10時,周末全日訓練亦不在話下,而每次訓練亦只會有早無遲,甚至團年飯當晚後的練習也絕不遲到,而且從不覺悶。Coleman曾說自己十分喜愛網球,無時無刻都想打球,他覺得沒有人比他更喜愛網球。 隨着香港運動員在不同的世界舞台陸續創出佳績,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又再在運動場上湧現,一窩蜂鬥早栽培孩子,希望子女他日能踏上頒獎台。家長要支持子女走一條不平凡的運動路着實不易,要花費的不止是金錢,還有時間。然而,即使孩子有天分,父母又肯無條件支持,包括讓他在學業上作出取捨,這又是否一條必然取得成功的方程式呢? 我們可在Coleman獲獎後,他對現任網球訓練學校院長拿度(他在今屆澳網男單破紀錄地摘下他的第21座大滿貫)的一席對話中,找到答案。當時拿度前來祝賀Coleman奪冠並合照,Coleman曾問拿度,在他這個年紀時,正在做什麼?拿度答道:「我在你這個年紀時,快要贏法國網球公開賽成人組的冠軍了!」他同時勉勵Coleman要認定自己的目標,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付出自己所有」去達成夢想!離開前,他又提醒Coleman慶祝過後要趕緊回去練球了! 香港絕對不乏有天分的運動員,只是沒有太多能「付出自己所有」,捨得犧牲去達成目標。其實每項運動要達到高水平,就是一項「攞苦嚟辛」的事,沒有百分百的熱誠是不能捱過艱辛的訓練,也難以敵得過重複訓練的苦悶。許多運動起始源於天分,但是最後和家人反目的卻在於訓練,所以運動最大的天分是在於「勤奮」。 拿度(左)和黃澤林(右)。(IG圖片)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5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離愁別緒 小孩情緒勿忽視

最近香港又再經歷移民潮,一個又一個的家庭,在機場離境閘外互相擁抱和祝福。大人們在那邊廂相擁安慰,孩子們在這邊廂淚流成河,熱鬧又哀傷的分離後,大家各自回歸生活,但送別者被勾起的傷感,又是否可以輕易復元呢?成年人人生閱歷多,還可以把哀傷慨嘆藏於心底,讓時間慢慢冲淡,但孩子們呢?他們被迫「有樣學樣」,裝作輕鬆,實情有千斤憂愁重擔壓在心頭,卻又不懂得表達,於是慢慢堆積成一種無形的壓力,影響生活和學習。 摯友移民惹愁緒 真情剖白釋重負 最近我有一名學生,在網球場上的表現一落千丈,我由用心鼓勵到威逼利誘,各種方法都用齊,亦不得要領。跟小孩的家長傾談後,才發覺原來不止在球場上,就連學業,最近他也是一塌糊塗,每天都好像茶飯不思,心事重重,極不對勁。家長決定跟他打開心扉,詎料小孩突然鑽入被窩內抱頭痛哭,訴說最近因最好的朋友移民了,所以心情大受影響。小孩說,原以為當天送機後,自己可以掌控情緒,可惜事與願違,負面情緒就如雪球般,愈滾愈大。 真情剖白後,小孩如釋重負,球場上的表現和學業成績亦都重回正軌。假如我們在未找出問題根源之前,一味怪責為何小孩在上堂時不專心和不合作,對解決事情毫無幫助的。事實上,孩子做出一些不合作或搗蛋的行為,往往是他們宣泄或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與渠道,家長應耐心找出背後的原因,多加關心。假如小孩身邊最近真的有朋友要移民,也請家長多留意子女有沒有出現異常的飲食、睡眠及退步行為,並及早與子女溝通,以了解他們是否有情緒困擾。 同理心出發 避免否定小孩感受 在安慰的過程,我們要表達多一點關心,用同理心的角度讓孩子知道你和他感同身受,並盡量避免用一些否定感受的說話,例如「大家都還在地球上,不是很遠的!」、「放心吧,很快你會認識到更多新的朋友!」等,這樣會令他們更加壓抑,適得其反。 安慰過後,則可以跟孩子一起想辦法,例如商討可如何讓他們保持聯繫,或計劃一下待疫情緩和時,到外地探望對方。這些正面、積極的展望,會有助小朋友盡快走出陰霾。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網樂天地:心態決定命運

今屆奧運香港隊獲得前所未有的佳績,令很多家長對運動員的出路也另眼相看,一窩蜂地替孩子報讀不同的體育運動訓練班;尤其是劍擊、游泳和乒乓球那幾項奪牌的熱門項目,務求搶先為孩子「奪金」而鋪路。然而在報讀之前,又有幾多家長認真了解過該項運動的性質、入門所需的要求,而他們孩子的性格又是否符合該項運動的發展呢?而心態又是否正確呢? 在東京奧運奪得100和200米自由泳銀牌的選手何詩蓓,在賽後訪問亦提及到,比賽心態佔八成。我絕對認同,因為心態正正影響着年輕運動員場上的表現。而孩子心智未成熟,所以家長的心態往往直接影響着他們將來的發展。以下有兩個個案分享: 家長在場觀戰 孩子壓力大 個案1:小球員於名校出身,家長亦用心栽培,每星期至少4、5日參加大大小小不同的訓練,還聘請私人教練。然而小球員在比賽表現不甚穩定,家長每一次都在場觀戰,吶喊助威,不停加油鼓勵,但在場比賽的孩子卻壓力甚大,每次起手進攻時都好像投鼠忌器,失誤頻頻。父母時常投訴課堂內容不足,和教練商討怎樣加強訓練。而小朋友每次輸波後都感覺同父母一樣,覺得自己學習不足,期望教練安排更多的東西學習。 不緊張輸贏 讓孩子自由發揮 個案2:另一名小球員,一星期打兩日,常常因紀律問題被家長罰暫停練習。但是小朋友比賽的心態好強,常常說自己「開ace」、「打winner」。明明自己練習比人少,卻滿懷信心,每次比賽都能想出致勝的方法,常常力挽狂瀾擊敗高手。比賽的場數不多,但已數度報捷。他的家長卻是以去玩的心態讓他落場,對輸贏不大緊張,讓小孩自由發揮。 分享這兩個例子,不是想說明怎樣才可以獲獎,反而是想表達孩子在一項運動中發展得好與壞是看心態。有些孩子性格較為早熟,很早的階段便適應在比賽中獲得比較好的成績;有些技術掌握和身體協調能力較佳,可是礙於心理上仍然有待發展,無法把握比賽致勝的關鍵時刻,結果未必能完全反映孩子在某項運動將來的成就。 香港家長對待孩子的運動發展,大多比較急功近利,挑選一些可以最快攞獎的項目,以臨急抱佛腳式催谷,希望在青少年賽事衝獎,為升學之道而鋪路;有幾多家長又真正會深入了解該項運動的性質,從而評估孩子是否適合那項的運動而報名?因為家長的心態亦會影響孩子在該項運動的心態,如果一開始態度就偏離正軌,那樣日後孩子就難有美好的發展,所以除了技術、體能和策略外,建立一個良好的心態對年輕運動員甚為重要,將來真的有機會上到國際的大舞台時便能大派用場。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網樂天地:成也壓力 敗也壓力

疫情漸趨穩定,各項網球賽事亦陸續恢復,在過去一段停賽的日子,仍不停鍛煉體能的小球員,今天終於可以最佳狀態再上陣,但沒想到未雨綢繆的準備工夫,原來也為小朋友帶來千斤重擔。 一個9歲的女小球員剛輸了首輪賽事,一臉懊惱地步出球場,眼見身邊的朋友自開賽以來都各自打開勝利之門,自己卻一直沉於谷底,縱使在疫情期間,她也有艱苦鍛煉體能,然而付出的努力與汗水,卻好像得不到回報,換來的,就只有失望與沮喪。 賽事被列為1號種子的她,賽前備受注目,可惜賽果未如理想,賽後她坦言是因為感到有壓力。這也是大人的錯,基於榮耀和感到有優勢的心態,家長與教練在賽前經常提醒她1號種子的身分。理論上,種子球手可在賽事的早段避開所有排名較高的選手,直至晉級到較後階段,才會遇上實力強橫的對手,這確實是優勢。不過,對於一個9歲的小女孩卻不是這樣想,1號種子的身分對她來說只有壓力,沒有實質的優勢或為她增添額外的自信,她反而擔心如果臨場表現不佳,會顏面掃地。 小女孩在沒有壓力下以玩的心態比賽,終於取得好成績。(作者提供) 摒棄賽前計算 「玩」出勝券 賽後教練和家長檢討後,知道之前的做法不對,於是決定痛定思痛重新出發,並還原基本步,找回初心。當初小妹妹是因為貪「玩」所以接觸網球,是「玩」令她認真,「玩」令她有進步,以致可在球場有所發揮並取得勝利。由於賽事設有遺材賽(即第一場落敗的球手可跌落下線繼續比賽),我們遂以「玩」的策略去應對,讓她抱着去「玩」的心態應付遺材賽。 所謂「玩」的方案,是不作太多的賽事分析、陳述或計劃,不說對手是誰,也不說排名,「玩」得好她自然過關。小妹妹果然如釋重負,在球場揮灑自如,攻守兼備,更打出前所未有的氣勢,即使遺材賽第二三圈都面對實力頑強的對手,她都一一過關斬將,最後還奪得冠軍。 雖然只是遺材賽的冠軍,但可算是小小的鼓勵,令她重拾自信,不單把平日練習的策略應用出來,也戰勝了臨場壓力,這些意外的收穫,更勝小小的獎牌。今次「封口」行動之所以大收成效,是因為減輕了小朋友不必要的壓力,讓她可專心打好比賽。也許比賽本身就是一種遊戲,以「玩」的心態投入其中,摒棄無謂的比較和計算,「玩」好每一分,反而可「玩」出勝券,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網樂天地:無家長執波 小球手更專注?

第四波疫情穩定後網球場重開,但實施了嚴格的防疫措施,每個球場只限最多4人逗留,不少網球興趣班都把昔日在場內「幫忙拾球」的家長拒諸門外。很奇怪,沒有父母在旁提醒要「專心些」的孩子,上課時不但沒有心不在焉,反而比平日更專心! 坦白說,父母往往不知道自己才是孩子分心的一大理由。所以身為教練,我多數都會邀請父母在場外等候,不單讓小朋友專心上課,亦讓我專心教學。不少家長都過分緊張子女的上課表現,或許,他們認為花了這麼多學費,假如孩子不專心學習,豈非白費!於是要親自監場,確保子女「善用」課堂的每一分每一秒。但是,他們意想不到,這樣做不單使子女更易分心,亦可能令他們感受到壓力。 邊玩邊學 延長孩子專注力 究竟孩子為什麼會容易分心?可歸納出3大因素︰ 1. 孩子年紀 過早催谷,就可以「贏在起跑線」?還是會摧毁孩子的興趣,令他們提早放棄?不同年紀的小朋友,作息有序,在年幼階段實在不適宜過分急進,接受太多技術訓練。另外,一般孩童的專注力,是「年紀×2至5分鐘」。以5歲孩子為例,專注力大約維持10至25分鐘左右。因此在課堂上,我會多用遊戲形式令他們樂在其中,因為邊玩邊學,有助延長他們的專注時間。 家長怕執輸 「繁忙兒童」身心俱疲 2. 生理和心理狀態 香港有不少「繁忙」兒童,上午上學,下午上興趣班;到周末可能更瘋狂,學中英文、外語、音樂、合唱團、書法……但他們體能和心態應付得到嗎?這麼多「興趣」活動,有幾多是孩子真心想學?又有幾多是家長抱着「不想輸蝕」的心態,而安排子女增值呢?身為教練,能遇到真心喜歡打網球的學生是一件賞心樂事,但如今可說是可遇不可求了。終日頻頻撲撲,結果有多少個孩子能帶着十足的狀態來上課?以我的觀察,大部分的學童都身心俱疲,只希望在球場上找到一些喘息空間,可惜總有家長在旁嚴厲監督,那些孩子只好步步為營。 3. 學習環境 小朋友是否在安全舒服、安靜和有趣的環境學習?課堂會否太複雜、太難,或太顯淺乏味?孩子喜歡有新鮮感,利用探究式學習活動,能夠為他們保持趣味。如果有固定的學習周期或時間表,可幫助孩子循序漸進地學習,由淺入深,更有系統。同時,孩子的感官比較敏感,容易受外界干擾,例如:同學、場邊噪音、場內的家長或外傭,或不合適的裝備,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家長應該訓練孩子自行打點課堂上所需的用品,例如水樽、毛巾、衣物、球拍等,家長可在場外觀察,必要時才伸出援手,以減少一切會為孩子課堂帶來的干擾,提升他們的專注力。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8期]

詳細內容

網樂天地:學KOL拍片 小孩更愛運動?

疫情關係,很多孩子都長期留守家中,家長一面頭痛孩子在網上學習的表現一落千丈,學習進度遠遜預期,另一面亦為孩子長期缺乏足夠運動而煩惱。在家運動的動力低,吃零食看各大平台短片的動力卻很高,使體重日漸增加。孩子對網上各大KOL主播的動向,比課本內容更瞭如指掌。有些家長更因為要在家工作,長時間對着日漸頹廢的子女,摩擦多了,壓力亦到達頂點。 近日有家長向我表示,子女生活規律欠佳,功課表現亦懶散;在聖誕假期後情况更糟糕,因運動場所封閉,更少機會帶他們去「放電」,結果終日在家不停「搞亂檔」,令人十分頭痛。然而孩子最近卻說,想仿效網路KOL般拍片做運動。這名家長大為緊張,擔心他們沉迷電子網路世界。我反而認為,孩子平日都幾乎與世隔絕,如果有一種動力或渠道,令他們主動做運動,亦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其實要將運動短片拍得好並不簡單,入鏡的主角要十分熟練每一套動作,要做得比一般人熟練。因為動作中間談吐要輕鬆,所以絕不能馬馬虎虎,如果體能不足或熟練度不夠的話,便拍不出理想的效果。 增加單獨做運動趣味 孩子嘗試製作自己的運動短片,除了可以增加他們單獨做運動的趣味,還能提升他們對每一個動作的要求。為了精益求精,設定周期的練習時間表是不可或缺,總好過終日困在家中對着電腦多過對人,導致網上學習逐漸失去集中力,而長時間缺乏運動,亦不利於健康。 至於短片製作後,會否上傳分享,並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在過程中,有運動、有付出,投入過精神與時間,令成功感倍增。希望在這場疫症下,能帶起大家多做運動的意識。 文:謝昫光 作者簡介﹕專業網球評述員,香港網球總會教練導師,資深網球教練。着重網球員的身心發展,相信透過小型網球比賽訓練,能提升小童的手眼協調、情緒管理及獨立思考能力。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