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客座隨筆:繼父女的親密界線

念小五的樂怡,忙碌了一年,剛開始準備迎接沒有功課壓力的暑假,媽媽卻突然告訴她,將於10月再婚。樂怡對媽媽的男朋友謙叔叔並沒有不滿,只是過去幾年,家中只有她和媽媽,大家都是女性,感覺無拘無束,很舒服自在,但想到往後要和男性一起生活,她很擔心會不習慣。另外,樂怡也很怕謙叔叔抱她,覺得很尷尬。有一次外出時,謙叔叔又突然拖她的手,她感到很害怕,雙手不停地顫抖;但因怕媽媽不開心,所以樂怡不敢告訴她,卻對未來充滿焦慮。 恐與繼父接觸 為了媽媽隱藏憂慮 樂怡正值青春期,對男女的身體接觸較為敏感,對她來說,謙叔叔是一個成年的陌生人,抗拒和他有任何身體接觸也屬正常;加上近年有多宗繼父侵犯繼女的個案,令樂怡更感到不安。樂怡很替媽媽設想,為了不讓媽媽擔心,隱藏自己的想法,默默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壓力。不過,若媽媽沒有好好處理,將會嚴重影響樂怡日後與繼父的相處,有礙他們建立互相信任的繼父女關係,不利建立和諧的新家庭。 事實上,很多再婚家庭也出現樂怡這種情况,女兒對媽媽的男友表現抗拒。因此,當單親媽媽有男朋友時,要盡量安排一些讓孩子和男友有機會接觸、增進溝通的活動,在過程中,亦要留心觀察他們的相處互動,如果發現女兒很抗拒,就必須尋找機會與她傾談,了解孩子的想法;亦要讓她知道,即使媽媽再婚,對她的愛及關心都不變,這樣,才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年紀小,無法保護自己,需要父母的保護。因此,當孩子表現擔心時,父母需要耐心了解及聆聽,一步一步幫助她們處理,使孩子在家庭中得到適當的保護及照顧,健康成長。 了解孩子感受 訂立親密界線 為孩子與繼父訂立親密界線有助減低她的不安,例如,樂怡不喜歡謙叔叔抱她及拖手,雖然這些行為可能是基於愛,但如果樂怡感到不舒服,媽媽及男友都要尊重樂怡的感受,避免作出這些行為。此外,樂怡可能會擔心將來的家居環境會欠缺私隱保障,媽媽便需要確保樂怡洗澡及睡覺的地方能夠上鎖,使她可以安心。 事實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需要時間慢慢建立,繼父與繼女的身體界線定得好,將有助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對雙方以至整個新家庭都有益處。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輔導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客座隨筆:不一樣的孩子 不一樣的學習

3歲的星仔在商場一角大叫大嚷,不論父母說什麼安慰話都不理會。途人紛紛迴避之餘又回頭打量,令星仔父母非常苦惱和尷尬。 這一幕對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小孩的父母來說,相信並不陌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幼年期,父母們尚在學習了解孩子的需要,假如這時從醫生口中得知孩子有自閉症譜系障礙(亦可稱為「自閉特色」),由於事出突然,加上不懂得如何提供適切的支援,他們往往會徬徨無助、束手無策。 自閉特色的成因一直都不確定,但近年有大量研究指出,它跟腦部發展和運作息息相關。這可能初步解釋有自閉特色的孩子在社交溝通、情緒和學習上發展的差異。這些發展差異一般在3歲前出現,並持續至成年,影響兒童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使他們尤其難以適應轉變及融入社群。 自閉特色兒童的社交能力較同齡兒童為弱,較少與別人有眼神接觸和情感互動,亦不擅長跟別人打開或持續話題,通常只會單向地講述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他們年幼時較難運用言語表達感受,也難恰當地運用非語言溝通技巧(如眼神、聲量、語氣和面部表情等),因此,他們與人接觸及交流時,容易給人一種不禮貌的印象。此外,部分人會出現重複行為,例如排列物品、轉動車輪等。有些兒童或會反覆講述某些句子或詢問相同的問題。他們非常注重常規,對於生活上的小改變可能會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部分自閉特色兒童對於視覺、聽覺和嗅覺等感官反應十分敏感,以致他們會過度追求或逃避一些日常的感官刺激。 網上平台 學習面對自閉特色 所以星仔有上述的表現,可能是因為感官信息處理上的不同,對商場的燈光或聲音格外敏感;也可能因為他有不一樣的審視模式,留意到一些父母不以為意的細節;又可能因為他獨特的「系統化」能力,偏好跟從有規律、規則的生活方式等,使他感到不適或焦慮,但又不懂得恰當地向父母表達感受,因而情緒爆發。結果,他被誤解為「扭計」,而他的父母則被認定為不懂管教兒女的家長。 很多家長或關注自閉特色的人士,都希望盡力學習一些幫助這類兒童的方法。然而,網上資訊五花八門,又難以確定哪些是實證為本。有見及此,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贊助,聯同「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學校支援)」教育心理學家團隊,建立了一個免費的網上學習平台「走進自閉特色的世界」(www.asdsupport.org.hk),讓家長、專業同工及一般大眾在空餘時循序漸進地學習與自閉特色相關的課題。我們的網上學習平台共有3個課程,每個課程需大約2至3小時完成,可按個人步伐學習。內容包括認識自閉特色兒童的需要、社交及情緒發展、支援策略等。當中有很多不同動畫、影片及遊戲,讓用家更容易學習當中的技巧。我們團隊希望不同的持份者認識自閉特色人士的世界,明白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孩子,需要不一樣的學習模式,盼能共同建設一個共融的社會。 文:王潔瑩(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學校支援)項目總監)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伸展強肌 改善踮腳行

從足跟到腳趾的正常步態,通常早於3歲時就出現。不過,有些兒童會用腳尖走路(亦稱足尖步態)。如果小朋友在2歲後仍持續用腳尖行走,而此舉並非神經系統或骨科問題導致,則定義為「特發性(idiopathic)腳尖行走」。 或跟學習障礙、自閉症有關 早期出現的足尖步態,或跟學習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或其他精神疾病有關。部分踮起腳尖走路的孩子,在被要求下,或能改以正常步姿行走一段短距離。在正常步態下,足踝關節的屈曲幅度約達10度,但在某些情况下,兒童的小腿肌肉可能變得繃緊或過度活躍,令他們難以保持正常步態。例如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亦常有小腿肌肉繃緊的問題。家長可嘗試跟小朋友練習伸展及鍛煉肌肉的運動,以改善步姿。 小腿伸展運動: •站立,雙手按牆,約肩膀高度 •雙腳離牆約兩呎 •一邊腳向前踏出、曲膝,另一邊腳的膝頭伸直 •保持腳踏着地,身體前傾,直到後方腳的小腿有拉扯的感覺 •維持15至30秒 •每天左右腳各做10次 肌肉鍛煉: 1. 坐至站立 •坐在椅子上 •家長協助按住踝關節上方,適量地向下用力,提示雙腳足跟着地 •練習站起,並同時保持足跟着地 •加插遊戲以提升樂趣(例如:擊掌、伸手取玩具) 2. 企鵝漫步 •翻起腳趾,扮企鵝,用腳跟走路 •可先牽手練習 某些兒童接受適當的治療後,足尖步態會逐漸變得不明顯。不妨用遊戲配合伸展和強化運動吧!如因關節幅度及肌力減少、感知問題而引起的踮腳走,則請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意見。 文:任子霆 作者簡介﹕香港公開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3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爸爸陪伴的4件事

每年5、6月,都是筆者最忙碌的日子,因為母親節、父親節的緣故,所以經常接受學校、教會和研討會的邀請,鼓勵新一代的爸爸、媽媽要加油。今年亦不例外,父親節當日,我應邀去了馬鞍山一間教會,分享新一代爸爸面對的新處境、新挑戰。平日講學和分享,是我非常喜歡的工作,可是,今年的父親節心情特別沉重。 孩子心聲 渴望爸爸相伴 「爸爸,雖然你身處於外地加上新冠肺炎的影響,我們已經一年幾沒見了,你過得如何呢?」 「爸爸我想跟你說:『你在天國住得習慣嗎!有沒有想念我呢?』你知不知道我今年已經13歲啦!」 「爸爸,你好像從來都沒有向他人傾訴過,我對你的了解很少,你也甚少提及自己的事情。」 「爸爸,你平常工作忙。但是你回到家,我都想把我一直沒說的心裏話一一向你傾訴,可惜機會很少。」 「很快就到父親節了,你離開我們很多年了,我們很掛念你。我和弟弟一起很開心地生活,你不用擔心。時間彷彿過得很快,不知道你現在生活如何?不知道你會不會做運動或聽音樂?」 這些都是我在今個父親節的1分鐘演說比賽中,聽到的孩子心聲。參加者都只是10多歲的年輕人,但從他們口中,我感受到孩子對父親的思念和感情。與此同時,他們亦很成熟,明瞭爸爸的難處,體諒生活逼人,導致一家人被迫分離。我的兒女和他們的年齡相若,細聽時,心情特別沉重,就好像是自己的兒女向我道出心聲一樣。誰說青春期的孩子眼中只有朋友,沒有父母?從這近100個青年人的心聲,我肯定了處於青春期的子女,和任何成長階段的小朋友一樣,同樣需要爸爸的指引、關懷。他們的內心,仍然很渴望有爸爸相伴。 父愛,只能靠你自己給予 但對今時今日新一代的爸爸來說,能夠付出時間,與子女建立深厚的關係,的確不容易。以下4項,是我在教養上的一些心路歷程,與各位爸爸分享,彼此鼓勵︰ 1. 想跟子女建立感情,爸爸必須投放大量時間相伴才能成就。陪伴對於子女來說很重要。 2. 要為孩子創造珍貴的父子/父女快樂回憶,例如一起踏單車、行山、遊戲或看電影。快樂回憶,是需要爸爸刻意安排的。 3. 要定期抽時間與每個子女單獨相處,讓他感到「擁有」父愛的一刻。父愛,只能靠你自己給予,不能假手於人。即使金錢和禮物亦無法代替。 4. 媽媽與子女關係親密,並不能「自動轉帳」這些關係給你。父子/父女關係要你親手經營。 各位父母,子女首12年成長的時間非常寶貴,爸爸值得付上成本代價去爭取更多相伴的時光。孩子的成長歷程是不會等你的,錯過了,便不能回頭。加油! 文:溫南聲(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好爸爸中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1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AR於數學教育的應用

本校數學科的教學理念可以用3M來概括,3M代表「Make Mathematics Meaningful」,即把「數學變得有意義」。隨着科技的進步及教學模式的演變,當代的教育已不可能只滿足於黑板上的紙上談兵或沉悶重複的操練,作為數學教師,我們利用科技,把一些艱深的數學概念變得更有趣,期望學生可以更愉快地學習數學,並把所學的知識緊扣於日常生活的應用中。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是指透過攝影機影像的位置及角度精算並加上圖像分析技術,讓電子儀器熒幕上的虛擬世界能夠與現實世界場景結合與互動。 我校於本學年初把AR技術應用於校本數學教學當中,AR有助把知識與概念形象化及具體化地展現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提升對學習的信心和樂趣。 利用AR教授三維立體空間。(作者提供) AR技術教授三維空間 當數學教師要教授高中三維立體空間的概念時,往往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學生很難在他們的腦海中憑空想像出一些三維立體,更遑論要他們在這些立體中運用三角學來運算。然而,利用AR技術,透過虛實結合的教學環境,可以把三維空間的點、線、面直接呈現出來,讓學生了解彼此的幾何關係,從而可以作更深入的學習。 除了製作AR教件於課室作教學外,我們也嘗試把AR移師至課室之外。 數學巨人時間線。(作者提供) 設置數理巨人時間線 為了讓學生對數學的發展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們在校內的數學廊設置了數理巨人時間線,展示了不同國籍的偉大數理學家的成就和貢獻,拉近他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然而,除了紙本上的文字介紹外,我們還製作了一些動畫,配合AR技術,把一些數學家的研究成果以虛實結合的形式展示出來,彷彿每名數學家都有一部專門的電視機為自己作介紹。透過科技,我們成功把本是無聲無息的數學廊活化起來,為學生建立一個更理想的學習氛圍。 利用AR把數學家的成就呈現出來。(作者提供) 文:李鎮川(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數學科科主任) 巫志雄(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數學科教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繼母的憂慮

一宗幼兒被虐致死的新聞轟動全城,令原本打算今年結婚的詠芝備受壓力。詠芝的男友明輝是離婚人士,4年前跟前妻分開,並獲得當時6歲兒子浩然的撫養權。明輝和詠芝拍拖兩年,打算今年底結婚,本來浩然一直由嫲嫲照顧,但由於老人家無法教孩子做功課及溫習,因此,明輝打算婚後接回浩然同住,並交由詠芝負責照顧和教養。 雖然詠芝很愛明輝,但是,對於婚後要擔任繼母的角色,顯得有些憂慮,加上這宗父親與繼母虐女致死的新聞,令詠芝的家人反對這段婚姻,覺得社會對繼母的負面觀感對她不公平,希望詠芝可以嫁給初婚並沒有子女的男士。 詠芝不知應該怎樣做,一方面她喜歡浩然,大家的關係也不錯,但另一方面,她亦擔心自己沒有照顧小孩的經驗。事實上,詠芝的憂慮是很多初婚女士與再婚男士結婚會面對的挑戰,她們擔心婚後便要擔任母親的角色,恐怕應付不來。但其實,詠芝毋須給自己過大的壓力,只要繼續與浩然保持良好的關係,於管教事情上,事先與明輝有好的協調和溝通,互相分工,相信假以時日,她是可應付得到的。 管教孩子要分工 建立關係勿急進 一般而言,由原生父母負責管束及懲罰孩子比較有效,因為小朋友會覺得,繼母與他非親非故,無權管他,因此,建議詠芝先擔當同行及陪伴者的角色會比較好,先與浩然建立如朋友般的關係,主動關懷,做好照顧者的角色;至於嚴謹的管教工作,則盡量交由爸爸承擔,尤其是當浩然在學校有違規行為時,最好由爸爸處理,詠芝可以多做聆聽及勸導的工夫,減低浩然的抗拒感,這樣才能慢慢建立親子關係。 根據外國的研究顯示,再婚家庭需要3至9年時間過渡,一般而言,繼父/母相對再婚配偶的原生子女關係較疏離,不要期望自己能完全取替原生父母,因此,繼父母的親子關係不宜太過急進,否則容易有反效果,令子女抽離。小朋友很多時是非常單純及直接的,誰人真心待他好,他會感受到的。 浩然最初可能會不接受這個新媽媽,覺得她只是爸爸的愛人,與他無關,加上自己的媽媽仍在世,卻要叫另一人做媽媽,令他非常為難,怕傷了原生媽媽的心。因此,最好婚後仍容許浩然以「阿姨」稱呼,這樣,可減低孩子的抗拒感,加上詠芝持續的關心及照顧,人心肉做,相信他會慢慢地接受這個新媽媽。再婚家庭成員必須用愛心及耐性來共同經歷,不能操之過急,才能創造屬於你們的快樂回憶。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輔導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8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兄弟姊妹間的爭與寵

「一時糖黐豆,一時水溝油」,兄弟姊妹間的相處可以令家庭滿載笑聲,卻也可能傷害家人間的感情。與兄弟姊妹相處,是孩子在成長路上需要學習及鍛煉的過程,亦是建立個人人格和人際社交的重要契機。今次讓我們分享處理兄弟姊妹手足之情的重點,讓孩子們建立良好關係之餘,也可令家庭更和諧。 1. 學習「我的」與「我們的」概念 人總有比較喜歡及珍惜的東西,尊重孩子把最喜愛的物品珍藏的舉動,但亦要教會他們把珍藏以外的物品與兄弟姊妹分享。面對爭吵時,家長可在嘗試平靜他們的情緒後,與子女共同界定哪些是「珍藏」物品,哪些是「可分享的」物品,前者讓他們感到自己被尊重,後者讓他們學習分享及尊重別人。 2. 學習原諒與接納 兄弟姊妹間相處無可避免會吵架。家長可欣賞孩子們的主見及敢言,讓孩子在安全環境下表達己見,最重要是吵架後要「賽後檢討」,教會他們學習互相包容、互相接納、互相原諒。 3. 堅守相同公平原則 照顧孩子時要堅守相同及公平原則,處事一視同仁能讓孩子明白父母是給予同等的愛,這是增進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的法門,也讓孩子們學懂公平對待他人之道。家長有時或會不經意忽視對孩子的情感支援,往往造成不公平的假象。 例子(a):弟弟可以和媽媽同牀而睡,哥哥為何需要獨睡或只和爸爸睡? 解決方法:遇到類似情况,家長不應厚此薄彼,適宜先對孩子講解背後做法的原因,甚至商討做法。此情况下,兩兄弟可以輪流與父母同睡,讓孩子感受到公平對待。 例子(b):當妹妹跌倒,爸爸即時哄妹妹。要是哥哥跌倒,卻因男孩而要堅強,要自己站起來。 解決方法:家長鍛煉孩子獨立時,別忘了給予子女情緒安慰,讓他們感到父母的關心。 4. 造就孩子的成長課 兄弟姊妹的吵架聲總令家長感煩躁,但這正正告訴家長:孩子長大了!在面對子女吵架時,家長不妨深呼吸,在安全環境下,容讓子女在吵架過程中有所經歷及學習。每一次吵架都是孩子們成長的課堂,培養他們擁有包容的氣度、原諒別人的胸襟及重新嘗試的勇氣。 5. 建立優質親子時間 孩子總是渴求被愛,要他們時刻都與兄弟姊妹分享父母的愛或會令他們感到不滿足。家長每月為孩子營造輕鬆、優質的親子獨處時間,讓孩子有足夠的能量,讓他們繼續與兄弟姊妹分享父母的愛。 文:李家欣(保良局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 駐校督導)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學做「同行不放手」的爸爸

復活節長假期後,筆者兩個孩子重投校園,現在他們似乎都很享受每天出門上學的日子,畢竟在學校內與同學一起學習和遊戲的氣氛是吸引的。是的,學習人際相處、解決衝突、溝通和表達,這些生活能力都要從群體生活中才可以學習得來。隨着他們漸漸長大,朋輩關係在他們心頭佔愈來愈重要的位置,朋輩亦慢慢成為他們人生中另一支援的力量。常言道︰「仔大仔世界,父母要慢慢學習放手。」學習如何與子女分離,又保持結連,是一個學問。 青春期子女仍受父母影響 香港樹仁大學公共政策學者李樹甘在去年底發布一項關於青少年的父母親職研究,發現父母在子女的青少年階段所發揮的影響力依然不小,打破了「青年人想擺脫父母影響」的迷思。他從35間中學裏,以問卷收集了2581個中四、五學生的數據。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受訪青少年對人生是否感到滿意,仍然深受家庭和父母的影響。因此,與其說父母要放手,不如說「青春期子女仍需要父母與他同行」。父母要繼續讓家庭成為他們的避風港,陪伴孩子面對在社交生活上所遇到的種種挑戰和困難。 3招連結孩子社交 筆者的子女開始進入青春期,朋友對他們很重要,但我並不打算「放手」,放手是意味着我對孩子的社交生活毫不關心,對他們的朋友圈子不甚了解;但我又無意過分干涉他們的社交生活,強迫孩子在朋友和父母之間二選一。我知道兩個極端都不可取。最適切的做法,是讓他們知道,爸爸媽媽非常重視他們的朋友,因此我有3件事常做的︰ (1)鼓勵子女邀請好朋友來家中一起溫習做功課、遊戲、食飯,我和太太會為他們預備食物、玩意及相處空間,讓他們在父母的關懷和支持下盡情享受友誼之樂。 (2)常向子女表達,爸爸媽媽很關心他們和好朋友的關係,聆聽他們與好朋友相處之道,有需要時則分享自己年少時的交友心得,讓他們感受到原來父母很享受聆聽他們的友情故事。 (3)製造機會去認識孩子好友及其家人,多一點機會讓家庭之間一起相處。例如我們家庭之間亦偶爾相約一起行山、打球,增進彼此的了解和認識。 不少學者研究爸爸在子女社交生活的獨特角色(註1),指出花心思去建立親子關係的爸爸,往往能提升青少年的自我形象。當少年子女對自己的感覺是被愛和被肯定,就愈能發展出良好的朋輩關係。而常陪伴子女的爸爸,會讓孩子獲得調節情緒的能力,這有助他們處理朋輩間的衝突。我作為爸爸,今天慶幸能說得出孩子幾個要好朋友的名字,亦努力學習在子女面前尊重和欣賞他們的朋友。我的心願是希望用「同行」的態度,陪伴他們經歷多姿多彩的青春期,讓他們放心去依靠朋輩,健康成長。  (註1) 參考:招雋寧,維護家庭基金(2021),〈孩子到了青春期,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仍受爸爸影響〉。 文:溫南聲(維護家庭基金總幹事、好爸爸中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2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孩子怎用數碼媒介?(下)

早前留意到,YouTube有一個頻道用積木製作一系列定格動畫,不少小孩都愛看。家長看見是積木動畫,就讓孩子觀看。但其實這系列動畫充滿暴力,包括殺人、越獄、搶劫等。幼童難以理解這些行為如何殘忍,見到積木人物身首異處、手腳斷飛出去,只覺得好笑。如沒有家長在旁指引,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錯誤的種子。實際上,鑑於全球家長關注,YouTube早前推出YouTube Kids網站及程式,篩選適合孩童觀看的內容。家長不妨為孩子的電子裝置安裝這類程式。但即使如此,家長仍需對孩子觀看的內容保持關注,因為早前有家長發現,即使在YouTube Kids裏也有漏網之魚,例如偽裝為兒童動畫但其實是教自殺方法的影片。 預防不良影片假扮兒童動畫 6至12歲兒童,鑑於停課影響,不得不較長時間地使用數碼媒介,若要求家長陪伴使用,幾乎是不現實。這時,除了建議學校開設數碼媒介素養課程外,也建議家長每次在為孩子安裝各種數碼程式時,至少帶領孩子試用一下,討論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風險,尤其關於私隱保護、帳戶安全、網絡欺凌、網絡詐騙等常見問題,為孩子打好預防針。 家長一開始可以通過討論,與孩子一起制訂每日時間表,設有限度屏幕時間之外,亦安排足夠時間做運動、參與人與人面對面的互動。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社會心理學專家Sherry Turkle研究發現,孩童長期使用網絡容易喪失同理心。以往在遊樂場上,一個孩子推了另一個孩子,被推的孩子流淚甚至流血,這些切實體驗會讓其他孩子了解衝動行為的後果;但網絡上,人們常常藏在匿名頭像之後,孩童難以觀察到傷害行為的後果,也難以形成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13歲以下不宜獨立使用社交媒體 在6至12歲時期,不建議讓孩子獨立使用自己的社交媒體。一方面,各社交媒體平台通常規定13歲以下人士不應註冊,13至18歲(或根據當地對成年的法律界定的年齡)人士需在父母或監護人同意後才註冊。基於這一條款,當平台出現兒童不宜內容時,平台通常可以免責。而社交媒體常常出現虛假信息,也可能混淆孩子認知。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盈利模式為「注意力經濟」,設計時添加各種元素提升用戶黏着度。許多成年人都陷入其中難以自拔,更遑論孩子。因此除非孩子已培養出足夠辨別是非、自律、自控能力,家長不宜讓孩子獨立使用社交媒體。 數碼媒介就像任何一種工具或載體一樣,在善用的人手裏才能發揮其正面功能。你的孩子或許已經在日日使用它,但他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文:程綺瑾(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孩子怎用數碼媒介?(上)

今日的孩子是數碼時代原住民,他們成長於幾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機,處處都可上網的環境。但矽谷多位領袖,從蘋果靈魂人物Steve Jobs、Twitter創始人Evan Williams,到《連線》(WIRED)雜誌前主編Chris Anderson都嚴格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數碼媒介。這些限制大同小異,較為依從法國精神病學家Serge Tisseron提倡的3-6-9-12規則。 3-6-9-12規則 疫下被打亂 根據3-6-9-12規則︰3歲以前不使用任何數碼媒介;3至6歲可在家長帶領下每天使用最多1小時,主要做一些益智類活動;6至9歲可使用稍長時間,但必須在家長陪伴下使用;9至12歲,家長可以稍微放手一些,培養孩子學習負責任地使用數碼媒介,同時仍要保持監督角色;12歲之後,孩子逐漸可以獨立地使用數碼媒介,為自己的網上行為負責。 這套曾備受推崇的兒童數碼媒介使用規則,受到新冠疫情嚴重衝擊。當學校紛紛開設網課,不論幼稚園孩童還是小學生,都不得不頻密地使用數碼產品。一時間,不少孩子視力受損、體重上升,甚至出現肩頸痛、手指麻痹等問題。除了身體健康受影響之外,還有許多心理影響可能被家長、教師們忽視。現列舉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希望幫助各位家長、教師查缺補漏,好讓孩子能受益於、而非受害於數碼媒介。 按3-6-9-12規則所建議,孩子需要經歷數年的學習進程,才能掌握到數碼媒介素養。但目前情况,迫使我們將這個學習過程壓縮,但絕不應忽略。 3至6歲幼童 縮短網課時間 對於3歲前的幼兒,目前並沒有上網課的實際需要,建議家長繼續避免讓他們接觸數碼媒介。需要留意的是,有家長在自己使用數碼媒介時,讓幼兒在旁邊觀看。這類情况也要避免。由於長期盯着屏幕不利於孩子眼睛、肢體發展;而且幼兒需要透過與家長的互動交流,學習溝通、表達、情緒控制等非常重要的能力,當家長自己的注意力被數碼媒介佔據,自然減少與幼兒互動的機會,不利幼兒成長。此外,幼兒可能誤觸一些功能,對家長造成數據或財務損失。 3至6歲幼童,如果需要上網課,建議盡量縮短每一節網課時間,因為他們自學自理能力還不足夠。條件允許下,最好給孩子專用設備,只安裝孩子需要的程式,且設置家長管控(parental control)模式,讓孩子無法自己下載程式,而網課以外的使用時間則應該盡量簡短,並在家長陪伴下使用。至於6至12歲學童使用數碼媒介需要注意的事項,下期再談。 文:程綺瑾(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