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孩子怎用數碼媒介?(下)

早前留意到,YouTube有一個頻道用積木製作一系列定格動畫,不少小孩都愛看。家長看見是積木動畫,就讓孩子觀看。但其實這系列動畫充滿暴力,包括殺人、越獄、搶劫等。幼童難以理解這些行為如何殘忍,見到積木人物身首異處、手腳斷飛出去,只覺得好笑。如沒有家長在旁指引,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錯誤的種子。實際上,鑑於全球家長關注,YouTube早前推出YouTube Kids網站及程式,篩選適合孩童觀看的內容。家長不妨為孩子的電子裝置安裝這類程式。但即使如此,家長仍需對孩子觀看的內容保持關注,因為早前有家長發現,即使在YouTube Kids裏也有漏網之魚,例如偽裝為兒童動畫但其實是教自殺方法的影片。

預防不良影片假扮兒童動畫

6至12歲兒童,鑑於停課影響,不得不較長時間地使用數碼媒介,若要求家長陪伴使用,幾乎是不現實。這時,除了建議學校開設數碼媒介素養課程外,也建議家長每次在為孩子安裝各種數碼程式時,至少帶領孩子試用一下,討論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風險,尤其關於私隱保護、帳戶安全、網絡欺凌、網絡詐騙等常見問題,為孩子打好預防針。

家長一開始可以通過討論,與孩子一起制訂每日時間表,設有限度屏幕時間之外,亦安排足夠時間做運動、參與人與人面對面的互動。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社會心理學專家Sherry Turkle研究發現,孩童長期使用網絡容易喪失同理心。以往在遊樂場上,一個孩子推了另一個孩子,被推的孩子流淚甚至流血,這些切實體驗會讓其他孩子了解衝動行為的後果;但網絡上,人們常常藏在匿名頭像之後,孩童難以觀察到傷害行為的後果,也難以形成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13歲以下不宜獨立使用社交媒體

在6至12歲時期,不建議讓孩子獨立使用自己的社交媒體。一方面,各社交媒體平台通常規定13歲以下人士不應註冊,13至18歲(或根據當地對成年的法律界定的年齡)人士需在父母或監護人同意後才註冊。基於這一條款,當平台出現兒童不宜內容時,平台通常可以免責。而社交媒體常常出現虛假信息,也可能混淆孩子認知。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盈利模式為「注意力經濟」,設計時添加各種元素提升用戶黏着度。許多成年人都陷入其中難以自拔,更遑論孩子。因此除非孩子已培養出足夠辨別是非、自律、自控能力,家長不宜讓孩子獨立使用社交媒體。

數碼媒介就像任何一種工具或載體一樣,在善用的人手裏才能發揮其正面功能。你的孩子或許已經在日日使用它,但他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文:程綺瑾(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