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親子:貼身照顧兩女兒 傳承家族美德 教孩子理財 李亞男:家庭預算不亂來

參加國際華裔小姐選舉入行的李亞男(Leanne),2015年與藝人王祖藍結婚,現時育有分別5歲及3歲的女兒Gabby和Hayley。自女兒出生以來,她投入不少心力做好母親的責任,由教育到起居飲食,都貼身照顧,即使有外傭,她仍覺當媽媽的要親力親為。女兒開始長大,她笑言近期開始「甩難」,除了可多接工作,也有時間發展自己的畫畫興趣,重拾me time。她笑言,從前未有孩子,事事以自己為先,想買就買,「但有了家庭,一切都要有預算,不能再亂來」。 「做媽媽要有好多energy!」李亞男(Leanne)的兩個女兒都已經上幼稚園,正處於喜歡四處探索的年紀,加上由襁褓到上學這個階段,她幾乎貼身照顧,從看育兒書,到處理日常起居飲食、晚上讀故事書等,可以的話她都會親力親為,而丈夫王祖藍常要到不同地方工作,二人商量好育兒大方向後,便交由Leanne「話事」,即使有外傭幫忙,她仍覺得當媽媽絕不容易。「幸好兩個都是女兒,感覺上已比男孩子容易湊,不過那時每天除了照顧她們日常生活就是陪玩,只想她們每一日都過得很充實,令我感受到媽媽這角色真的很辛苦,亦使我想起小時候外公外婆照顧我時是如何勞心勞力。」 女兒漸漸長大,Leanne亦開始多接一些工作,不過她始終還是捨不得離開女兒太久,對她來說,一個月已是極限。問到離家時女兒會掛念她嗎?Leanne說:「還好,因為她們很小時候,我已經常安排很多親戚朋友照顧她們,她們又會去朋友仔家裏住,所以不會很黐身,即使我返工也不會『喊餐死』。」(黃志東攝) 不做怪獸媽媽 培養女兒良好品格 Leanne在上海出生,9歲時隨父母移民加拿大溫哥華,由於爸媽打算先在彼邦安頓好,再接女兒到當地,因此她9歲前都是隨外公外婆在上海生活。「以前公公婆婆很嚴厲,對我成績要求很高,但我會明白他們的苦心,知道他們是為我好。我從婆婆身上看見她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如喜歡幫助人、從不埋怨、不斷付出,卻也從來不會說累,這些美德我都能在我媽媽身上看到,希望它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所以,Leanne不但拒絕做怪獸家長,亦注重要為女兒塑造良好的品格,「相比讀書成績,我會較着重她們對人的態度、有沒有禮貌等,因為我認為這些態度能夠讓她們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長大後無論身在哪裏也終生受用」。 大女「Drama Queen」 細女「和平大使」 兩個女兒Gabby和Hayley現時念國際學校,很大機會應會由幼稚園直升至小學,Leanne作為家長已幾乎沒有升學煩惱,對於女兒將來升學的藍圖,她沒有過早考量,「我會讓她們自己選擇,畢竟我自己也曾在不同地方讀書和工作,覺得在哪裏讀書其實也沒所謂,最重要是她們喜歡」。姊妹相差兩歲,性格迥異,姊姊大情大性,性格較像爸爸,文靜的妹妹則像媽媽。現時5歲的Gabby性格外向活潑,Leanne形容她是一個「Drama Queen」,「她思想很早熟,但是你會覺得她很可愛,例如2歲時她已經識揀『靚仔uncle』陪她玩,每次見到我們身邊那些有型的男仔朋友,她就會『心心眼』,氣得爸爸說:『又難怪她,只因家中沒有靚仔。』Hayley則是什麼都OK的人,是和平大使,兩個性格正好相反」。 大女Gabby比較活潑,Leanne形容她是大情大性的「Drama Queen」。(受訪者提供) 珍惜me time 重視親子理財教育 連細女Hayley都上幼稚園了,Leanne笑言開始「甩難」,最近她接了不少工作,亦沉迷於繪畫之中,有時一畫就是10多小時。「她們上學我就最開心,因為那就是我的me time,我可以工作、可以飛(到外地)、可以畫畫,這些全都是我的娛樂。」一講到me time,Leanne就眉飛色舞,「你不知道,現在能夠跟朋友見個面,其實也是很難能可貴的機會,以前未有小朋友,會覺得這些事情是理所當然,例如想買什麼就買,因為我覺得錢是我自己掙回來,當然是以自己開心行先,但有了家庭,一切都要有預算,不能再亂來」。 近年Leanne愛上繪畫,曾於內地舉辦公益畫展及於溫哥華舉行個人義賣畫展,而每次兩個寶貝女兒也會一起到場參與。她指繪畫既是自己的愛好,又可記錄生活。(受訪者提供) 11月初,Leanne為投資者教育及理財委員會(投委會)拍攝宣傳短片,推廣投委會的理財教育體驗館。說到親子理財教育,她指兩個女兒都有自己的實體錢箱,用來學習儲蓄,不過大女知道錢箱內有錢時,有時會跟她說:「我現在很有錢,請你喝東西。」Leanne笑言會讓女兒請她「一次半次」,但會提醒她不能亂買東西。「我跟她們有一個儲星星貼紙的計劃,如果她們沒有扭計、做齊自己的任務,就可以獲得星星,儲滿10粒星星便可買她想要的東西;如果未賺到星星又想買玩具,我就跟她們說:『你就在那裏想想好了!』」整個訪問感覺Leanne的幽默感其實也頗強,未知是否受老公所影響,難怪經常見到她在社交媒體分享一家四口的有趣生活影片。 2020年12月Leanne和祖藍為兩個女兒慶祝生日。(受訪者提供) 體驗館:沉浸式體驗 邊玩邊學投資理財 投委會理財教育體驗館今年3月開幕,是全港首個數碼體驗模式理財教育體驗館,而且免費入場,公眾可透過各種沉浸式體驗和互動遊戲,邊玩邊學投資理財知識。 體驗館內的設施,主要把模擬情境融入遊戲中,玩法各有不同,無論是大人、小朋友或長者,都有適合他們的內容,而不同的體驗遊戲亦有不同的學習主題,家長更可和小朋友一起探討理財問題和合作解難。如「理財農場」講述如何分工合作以耕作來掙錢,玩家需要用鏟子「收割」農作物,並要做一些正確的財務決定,才可享受豐收的喜悅;「買餸有預算」則讓大家一起跟錢嫲嫲到超市買餸,讓大家在超巿場景內選擇產品把它放在購物車內,並按計劃消費。即使年幼小朋友都可透過「夢想塗鴉」互動填色遊戲,把喜歡的物件如渡輪、彩虹等上色,完成後投放在以維多利亞港、尖沙嘴鐘樓及獅子山的美景做背景的屏幕上,實現自己心中夢想。 平日喜歡繪畫的Leanne來到投委會理財教育體驗館第一時間想試玩「夢想塗鴉」,為彩虹添上繽紛色彩。(黃志東攝) 體驗館各種遊戲集趣味和教育意義於一身,如「識辨騙徒」中只要用手拍中「騙徒」便可獲取分數。(黃志東攝) 體驗館入口通道兩旁可以看見「錢家」各個角色,而地上更設有投影互動圖案,當參加者走過通道時,會有星星等圖案隨着他們的步伐移動。(黃志東攝) ■投委會理財教育體驗館 費用:免費(每節約1小時) 開放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6:00,最後入場時間為下午5:00 網上預約:bit.ly/3BRsrMe 地址:荃灣白田壩街45號南豐紗廠(The Mills)3樓304號 查詢:2394 7822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婚姻關係的重要

不是每個人都想結婚,亦並非每個人都想談戀愛。但得到美滿的婚姻或戀愛關係,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事實上,正面的婚姻或戀愛關係,對個人的身體和精神健康都有正面影響!更有趣的是,在父母融洽婚姻關係下長大的孩子,不但情緒更穩定,亦更懂得與同儕建立關係。 美滿婚姻 利孩子情緒社交發展 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發展心理學家Mark Cummings就點出,父母之間的關係對孩子來說就像家庭穩定的「指標」一樣。孩子看到父母之間關係融洽,會感到家庭又溫暖又安全,於是更有信心和勇氣探索這個世界。相反,孩子經常看到父母爭吵,會覺得家庭「風聲鶴唳」,於是做事傾向小心翼翼,行為顯得焦慮退縮。較年幼的孩子更可能會因為「中心化思想」而覺得父母是因為自己「做錯事」而爭吵,並因此而感到不安和內疚。所以,父母的婚姻關係愈好,孩子的情緒發展愈好。 另外,美國家庭治療師Vivienne Roseby點出,孩子會留心觀察父母之間的互動,並在腦海中建構出一個「劇本」。這個「劇本」講述人與人的相處是怎樣的。如果孩子經常見到父母用心愛護對方,腦海中的關係劇本會充滿容忍和關愛。孩子按這個劇本與同儕互動,較容易在同儕的行為中看到友好和關心。相反,如果孩子經常見到父母失控互相指摘,腦海中的劇本會充滿憎恨和爭鬥,較容易在同儕的行為中看到挑釁和侵略。所以,父母的婚姻關係愈好,孩子的社交發展愈好。 (圖﹕黃清渝) 在接下來的幾期《家庭有教》中,我們會與讀者分享如何辨識負面的婚姻互動方式,從而建立正面的婚姻關係。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一呂學術體藝並重 利升中

一呂學術體藝並重 利升中 問◢小兒是長子,將於沙田區某免費幼稚園畢業。他面對大人較靦腆,比較靜,但願意和人溝通,坐得定,學習認真。他也是個有愛心的哥哥,很愛惜小一年的妹妹,兄妹感情很好 ,期望他們將來就讀同一所學校。他中英文聽說讀能力理想,較擅長田徑、繪畫和數學。這3項活動都替其報了校外比賽,取得名次,以備叩門之用。 考慮兒子對外較害羞,未必能於面試中突圍而出,報直資只為希望在6月有人放棄學位時,能得到補缺。直資而言,培僑書院及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哪一間較理想?若於6月時同時得到浸信會呂明才小學(一呂)、培僑及陳守仁的學位,選擇哪一間較理想?而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則是較次的選擇,選擇原因是其為英小,也較培僑及陳守仁冷門些。是否在沒有一呂、培僑及陳守仁這些選項下可選擇林文燦?還是叩同區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一胡)、聖公會主風小學等校更理想? 答◢直資與津貼小學,各有特色,難以比較,例如培僑書院聘有10多名外籍教師,除中文科以普通話授課外,所有科目以英語授課,此校具國際視野,兼擁有深厚中國文化涵養和中國情懷;保良局陳守仁小學主要以英語授課,着重多元化,學生需要學習英文、中文、普通話及第三語言(法語、西班牙語或日文),學校重視藝術及體育,聘請專業人士指導學生發展各方面潛能;「一呂」是地區名小學,學術與體藝並重。論英文,陳守仁佔優,論全面發展,3間都好,但一呂是津貼,亦與浸信會呂明才中學有聯繫,故略為領先。保良局林文燦小學也不差,學生來自30多個國家及地區,重視英文,亦可考慮。胡素貞博士紀念學校排名僅次於一呂,是津貼名小學,值得一試。聖公會主風小學雖然排名低過一呂和一胡,如你喜歡,也不妨報考。 從孩子角度考慮 可選北角衛理 問◢小朋友有基礎學術底子,中文程度不差,但理解力和專注力較弱。請問應該選學術程度較高、較傳統的滬江小學,還是選學術較淺但包容度大些的happy school北角衛理小學?知道學術程度高和催谷的小學派位是比happy school 派得好。應該怎選擇? 答◢從小朋友角度考慮,應該選擇適合他們性格和程度的學校,如他理解能力、專注力不強,似乎選一間包容度大些的happy school(北角衛理小學)好些。用世襲收生來排位,去年北角衛理小學在其校網14間小學排名第4,而滬江小學則排名第5。既然北角衛理小學適合你兒子,不妨考慮選擇該校!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同理心 教學的心靈橋樑

當我們走進課堂,期望看到的是學生積極參與和投入學習的景象。然而,現實往往與理想有差距,我們看到的可能是學生上課時分心、缺乏參與或自信心不足。這些情况提示我們,作為教育者,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一個真正具有同理心的課程,應該是能夠體現學生的興趣、能力和知識背景的課程。 面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表現,我們不能僅僅將其歸咎於學生個人。相反,我們應該反思教學方法。儘管我們有各種教學策略,如繪本教學、戲劇教學、遊戲學習、情境學習、任務學習等,但如果這些方法不能觸及學生的心靈,那麼它們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我們需要從同理心的角度出發,重新設計課程和教學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為了讓我們的教學更具同理心,我們需要從以下3個角度反思: 1. 了解學生需求和期望 同理心在教育中扮演着關鍵角色,尤其是在課程學與教的過程中。它不僅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更是一種能力,讓教師能夠理解和感受學生的需求和期望。透過同理心,教師可以更有效地設計和實施課程,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和背景。例如,一個具有同理心的教師可能會考慮到學生家庭環境的差異,並因此提供更靈活的額外支援。此外,同理心也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更深層次的溝通和理解,這對於建立積極的學習環境至關重要。 2. 教學方法適應不同學習風格 現時有不少學校可能在同一班內有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因文化和成長背景不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在教學策略上,同理心可以體現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中,如合作學習、同儕教學和情境模擬等,這些方法都需要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符合他們學習風格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更有可能參與課堂活動,並對學習產生積極的態度。 3. 提供足夠支持克服學習困難 同理心還能幫助教師識別和解決可能影響學生學習的障礙,如文化差異或語言障礙。在這些情况下,教師可能需要調整教學內容或方法,或使用混合模式的教學策略,以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平等的學習機會。 上述反思和策略,將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更具同理心的教學環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茁壯成長。 註:於教育大同的親職課程和計劃中,empathy譯為同感心。 文:黃永康(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藝術教育培養正向思維

新學年,有社福機構的調查指出,中學生的幸福感只屬一般水平,且約兩成受訪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或焦慮徵狀,該機構呼籲學校要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建構快樂校園文化,通過家校合作,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等! (作者提供) 家校合力 推動藝術創新 其實有很多學者指出藝術教育有助自我了解、調和情緒、加強解難能力和潛能的發展。7月份,當筆者被邀請出席一些學校活動時,發現有些學校非常關注藝術教育,例如培育學生靈性與藝術融合的「聖伯多祿堂屬校聯合藝術展2024」,學校期望通過藝術表達對創造者的感恩及展示學生的創新才華。筆者出席活動時,感受到家校合一的可貴,例如家長協助拍攝工作、與學生一同出席參與活動,校長及教師上下一心,互相支持,各盡其力去推動藝術教育,這種正面而愉快的氣氛,有助孩子健康成長! 另外,重視提升全校文化藝術素養的寶血女子中學,以快樂校園及理想的中學生活為題,舉辦全港小學女畫家繪畫比賽。作為評審之一,筆者見到作品天馬行空,小朋友有時身處圖書館讀書,有時卻在運動場,甚至與同學在校園玩樂等的快樂情景,色彩斑斕,發揮童真童趣的想像力;運用藝術媒介培育學生正向思維是很值得鼓勵的! 樹立正面價值觀 身教重於言教 其實,要讓小朋友身心健康、有正向價值觀,身教重於言教。筆者出席漢華中學的視覺藝術科學生作品展時(圖),才知道該校的關穎斌校長在1980年代中學會考,畢業時雖是理科生,卻選修了視藝科。他表示當時不少港人認為文化藝術「搵唔到食」,但他卻受學校視藝科教師循循善誘的教學態度所感染,所以現在學校投放不少資源在藝術科,如聘請專業教練教授「一生一體藝」課程,作跨學科藝術教學活動等,讓學生可以結合生活知識與美學,增强創作能力、正面品德及修養等! 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經說過,「藝術教育的目的在於認識美醜,培養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所以學習藝術不一定成為藝術家,更重要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前人的智慧。期待更多的學校關注藝術教育,讓學生在困難重重的人生道路上,仍然能勇敢地面對! 文:陳雪儀(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子女最愛聽到爸爸的3句話

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肯定。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小學生最想聽到的話往往是那些充滿支持和鼓勵的語句。筆者最近帶兒子去兒童遊樂場玩樂時,眼見一名爸爸氣冲冲地對兒子破口大罵,更說了幾次「到底要我講幾多次?」以及問兒子「喊完未?」其兒子不僅淚流滿面,更低頭逃避旁人的目光,原本快樂的遊戲時間,最後卻以不快樂的形式作結。而調查顯示子女最反感的,就是父母使用「命令式」語言。爸爸如何避免這種溝通誤區,並促進更好的父子關係呢?以下3點溫馨提示,希望幫助爸爸更好地與子女溝通。 1. 隨時幫助子女 爸爸在子女的成長路上,是他們隨時的幫助,尤其在困難的時間。當子女向你求助時,請避免說:「你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爸爸可以明確地告訴他們:「將來長大了,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回家的。」這樣的語句能讓子女感到安全和被愛,知道父母始終是他們的支持者。無論未來遇到什麼困難,家庭和家人永遠是他們的避風港。 2. 互相尊重彼此想法 爸爸若能尊重並聆聽子女的意見和想法,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若你未必同意子女的想法,請避免說:「你仍是小朋友,有很多事情是你不明白的。」你可以先向他了解想法背後的理念,再溝通或商討大家都認為可行的方法。不論子女向你分享什麼想法,爸爸可以明確地告訴他們:「爸爸尊重你的想法。」這樣的表達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有助於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表達肯定與驕傲 在華人社會中,爸爸運用言語去表達讚美和欣賞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若子女知道爸爸以他們為榮,不僅能激勵他們,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若子女在學業或興趣發展的結果未如理想,請避免說:「我已經提醒了你應該努力啦!」若爸爸眼見子女已經盡力了,可以明確地告訴他們:「不愧是我的兒子/女兒。」這樣的肯定能讓子女感到自豪,並鼓勵他們追求更高的目標。 在子女步入青少年時期之前,爸爸應該多用正面鼓勵的語言來建立父子關係。以上的建議都是促進子女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重要方法。這些正面的語言不僅能增進父子關係,還能為子女的成長奠定穩固的基礎。我相信每個爸爸都能成為子女心中最值得信賴的依靠,並且成為他們健康快樂成長的同行者。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出入精神科(下)

上回說到,小兒子因精神科醫生一句不需要再覆診而歡呼,而我則有深刻的感受。因為毋須藥物治療,小兒子一年只需覆診一次。疫情3年,先是精神科醫生離職,後因覆診大樓裝修,在等候新醫生和轉換覆診地點期間,要多次改期,最後我竟然把這事完全忘記了。轉眼間脫期超過一年,結果要重新排症。 小兒子上一次到精神科仍是個初小生,因脫期原本打算不再排期覆診了,但隨着他長大,在就讀小六那年,觀察到他因衝動而犯錯的情况日漸加劇;在教師督促下,我意識到升中前帶他見醫生的必要……出乎意料,當精神科醫生詢問了一系列生活情境題後,認為他處事理智,也有適當的自控能力,宣布毋須再見。我之所以感受深刻,皆因已有心理準備,小兒子的衝動情况或需配合其他治療方法,誰知醫生反倒給予我們信心,並展望升中有好的新開始。 多重考慮 服藥提升專注力 大兒子見精神科的考慮和經歷又如何?很多家長抗拒藥物治療,最常聽見的原因是擔心副作用(例如服藥孩子會長不高或長期食藥會傷腎)、害怕被標籤、擔心依賴藥物等。大兒子大概是小學三年級時開始服用專注力提升藥物,這個決定實在不易!當年我和先生主要有以下幾項考慮:(1)他是「雙料」孩子,即自閉症(他主要有亞氏保加症特徵,例如是對朋輩缺乏同理心,接受新事物較困難等),兼有專注力不足;(2)課堂上會玩文具、傾談,甚至離位,極易分心;(3)在學校跟同輩起爭執是家常便飯;(4)在家經常有意無意挑釁弟弟,家無寧日,影響家庭和諧;(5)參考一名相熟兒童心理學家的客觀分析,「服用專注藥,孩子在校有效投入課堂,一他不會因在課堂上分心而被老師標籤為壞學生,二他會比較容易接收老師的教導和指令,三在白天的時候,他在學習、做功課及與同學相處等各方面都大致順利,那麼到晚上你兩夫婦就不用與他糾纏於功課上,可騰出親子時間,在輕鬆氣氛下幫助他人際關係的成長」。我和先生仔細衡量過,服藥對他在小學階段的幫助是重要的,而不服藥所引致的問題會很長遠…… 從成長需要出發 不戴有色眼鏡 不知不覺,大兒子已踏入高中階段,過去8年多,每隔3至4個月便到精神科覆診一次;從前是爸媽主導與醫生對話,近年是他主動向醫生說出服藥效用、感受和需要。回想第一次服藥時,我清楚向他表示,服藥是幫助他課堂上不再發「白日夢」,到有一天他認為自己有能力專注時要主動表達,適時停止服藥。 感恩大兒子並沒有因服藥而長不高,他知道藥物是一種幫助,所以並沒負面感受。作為父母,當然擔心他長期食藥會傷腎,醫生定期要他驗血,我們都密切關注他的健康狀况。 希望透過一連兩篇「出入精神科(上)及(下)」,幫助更多父母了解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孩子需要看精神科的原因,並明白看與不看對孩子有什麼影響。父母千萬不要戴有色眼鏡看待精神科,也不應該單方面拒絕任何一種治療方式,考量的重點必須從孩子的成長需要出發,把握幫助他們的時機。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孩子機不離手 如何是好?

孩子成為「低頭族」,終日沉迷上網、「講極唔聽」,相信是很多家長的煩惱源頭。東華三院心瑜軒近期的調查發現,三成半家庭因同住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而增加衝突,其中小六家庭的數字更逼近五成,不但令家長的精神健康轉差,嚴厲的教養更會增加孩子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情况,演變成惡性循環。以下讓我分享3個「善意溝通」的方法,希望幫助家長促進親子溝通,提高子女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戒掉「機不離手」的壞習慣! 先處理自己心情 再處理事情 「善意溝通」鼓勵我們在「同理他人」前,先「同理自己」,覺察和接納自己的感受,盡力確保自己有充分空間時,才與別人連結,避免產生傷害。因此,當在與子女相處時感到壓力,大家可以用不同方法平復自己的情緒,例如輕輕握手5秒,由1數到10,深呼吸5下,好好愛自己才能好好愛孩子呢! 美國精神科醫生 Daniel J. Siegel在他的名著《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中,將人的大腦比喻為兩層高的房子,分別是上層腦(理性腦)和下層腦(情緒腦)。當人處於平靜狀態,上下層腦緊密連結,人能作出理性選擇,有效接收資訊和表達自己,甚至同理他人。然而,當人承受壓力、攻擊或批評時,下層腦會變得不穩定,像地震一樣,整棟房子隨之變得不穩。這就是為何有些孩子受到嚴厲責備時會變得激動,「聽唔入耳」家長的說話。同樣,當家長情緒不穩,他們也難以連結理性腦,去同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並開啟有效對話。 啟發式提問取代命令 提升自我認知 「善意溝通」提倡「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當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就會帶來正面感受,促進我們的身心靈健康。電子產品也未必是萬惡之源,縱使過度使用或令孩子分心、損害健康,阻礙學生滿足「效率」和「休息」等需要,但電子產品同時能幫助孩子促進人際關係、搜尋有用資訊,有助學生滿足「友誼」和「學習」等需要。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即使是大人,很多人都會懼怕錯失資訊(Fear of Missing Out, FOMO),與朋友圈或世界脫節,頻繁使用電子產品則能滿足「安全感」的需要。 因此,與其只是限制或禁止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家長可用「啟發式提問」取代命令,引導孩子了解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需要或原因,也幫助孩子思考會否忽略了其他重要的需要,例如:「我想知多啲你睇緊啲咩,你可唔可以同我分享吓呀?點解你咁鍾意睇呢個嘅?」「我見到你睇咗一個鐘片,隻眼會唔會覺得攰呀?」此舉能提升孩子的「自我認知」,使他們往後能有意識地選擇是否使用電子產品。 平衡不同需要 建立健康新習慣 在凱瑟克基金資助下,我們根據「數碼智商(DQ)」框架設計有關科技使用的「社交情意教育課程」,幫助學生安全和負責任地使用電子產品,並面對科技帶來的交友、個人價值等挑戰。 其中一課「需要魔法版」,教導學生按照休息、學習和玩耍3種需要平均安排不同活動,盡量避免偏向其中一種而帶來負面影響。學生在課後的一星期記錄當天休息、學習和玩耍的時間,回校與同學互相分享自己的實踐,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此課也牽涉「善意溝通」的概念——「健康的人可以透過不同策略滿足同一個需要」,指的是即使「玩耍」的需要也不止是「打機」能滿足到,做運動、桌遊等也是有效的策略,因此家長可引導孩子思考不同可能,避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 萬事起頭難,家長可幫助孩子由小事做起,建立一些具體、容易開展的新習慣(列明何時、何地、做什麼),例如每日飯後花15分鐘到樓下散步,其間不用任何電子產品,逐步減少電子產品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 文:李楚倩(「JUST FEEL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蒲公英教室:新學年新開始

新學年新開始,雖然開學已有兩個月,但對於家長和學生來說,適應新環境仍然是個挑戰。今年9月,我也迎來新開始,轉到「獅子會何德心小學」任職。過去17年一直在舊校工作,早已習慣和熟悉那裏的運作。相比之下,新校規模大得多,意味着我跟家長和學生一樣,是時候踏出舒適圈,迎來更多不同的挑戰。以下,我將與大家分享各方面的新轉變。 多溝通及聆聽 想讓孩子深切感受到支持,就必須定期溝通,了解他們的感受和想法。但在關心時切忌過於緊張,否則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壓力。有效的溝通以聆聽為主,例如輕鬆地詢問孩子今天上學的心情與狀態,讓他們分享情感並給予支持,讓孩子知道我們非常重視其感受。 調節心態 孩子需要時間來適應新環境,而家長的期望有時會造成不必要的壓力。與其強調學業成績,倒不如幫助孩子認識到轉變是成長的一部分,鼓勵他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挑戰, 一起調節好心態,面對新轉變。 設定目標 正如我以往的文章都有提及,家長可與孩子一起設立一些短期目標,不僅限於學業,如交新朋友或參加活動等都可以,然後定期和孩子一同檢視,當達成目標時便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表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支援及協助 在孩子轉學或升班的過程中,了解他們的需求並提供實際幫助,比如準備必要的文具和書籍等,讓他們感受到支持。如有心理上的需求,也可以考慮尋求學校輔導教師的幫助。 在孩子面對新環境的過程中,家長的支持和理解至關重要。透過多溝通、調節心態、設定目標以及提供實際協助,絕對能幫助他們更順利地適應新階段,漸漸成長和變得有自信。面對世界的不斷轉變和AI時代的出現,無論是教育界還是家長,都需要調節心態,嘗試淘汰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多注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讓他們更愉快及健康地成長。 文:黃偉立(獅子會何德心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穿旗袍的20後

近來重讀《親愛的外婆》,兒童散文,筆觸輕輕的、淡淡的,作者書寫遙遠的童年,以及有關外婆的小故事。隔代的相望,大概都是如此,淺淺的卻又深深地隱藏在小時候的回憶裏,年月過去,年歲漸長,變成遙望…… 《親愛的外婆》(網上圖片) 作者:鄭如晴 出版社:小兵 人們常常以00後、10後稱呼青春的一代。現在是2024年,近幾年生的恐怕就叫20後了。百年一遇,回望1920年代生的,便是民初女子了,比如張愛玲,聽起來有些遙遠。我身邊本來也有個民初女子,印象中,她愛穿旗袍,還有點高冷——我有一個高冷得有點酷的外婆。人家的外婆是煙火氣中的溫馨,會笑瞇瞇給小孩弄點好吃的,不然就是生活中很有辦法的長者。但是,我的外婆不做飯。小時候去外婆家,飯是外公燒的,有時是我媽代勞。我媽說,她家是外公掌勺居多,是因為外公寵妻到老?我瞎猜的。 穿旗袍的外婆從來不怎麼穿圍裙,她總是斯斯文文,戴一副金絲眼鏡,一直到了晚年,外婆還是優雅的模樣。她會說英文,會彈鋼琴。這樣的女子放在21世紀的今天一點不稀奇,但外婆身為20後,成長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那時能讀書識字的女孩,應該還不多吧?她生在舊時那種大家庭,是家中長房長女,有4個媽媽,一大家子住省城大宅裏。在兩個哥哥都早夭的陰影下,她從小被當作男生培養,還有個男性化的名字。有父親的寵愛自然有點任性,但要保護不爭不搶的母親,卻能霸氣又勇敢,既是小姐又是少爺。1948年,當年19歲的外婆是中山大學的學生,很多年以後,我牽着女兒走進中山大學的老校區,走在鬱鬱葱葱的校園小路,看到那些百年古樹和紅磚老房子,想到我的外婆——當年的民初少女,曾經從這裏款款走來。 讀盡思念的共鳴 在我媽的描述裏,外婆是嚴格的母親,我媽和兩個姨姨在她眼皮底下成長,得規行矩步,在家裏外婆說一就沒有人敢說二,連外公都得聽她的。在我來看,我媽和她兩個姊妹,到長大了甚至中年以後還是很聽外婆的話,總是順着她,大概又愛又怕。 我10幾歲的時候,網絡還不發達,還沒有視像通訊,那時,20後的外婆和50後的媽媽的溝通,除了長途電話,還會寫信。我放學回家,常常看到媽媽剛剛拆閱的家書擱在桌上。航空郵簡三摺疊的箋紙特別薄,寫滿了工整娟秀的小楷,那是我當時模仿過的風格。外婆寄來的信,上款都寫「綺華女士玉展」,我覺得文雅極了。當時在學校學寫公文,教師一般只教收、啟,或者是官腔十足的台鑒、鈞鍳。外婆的文字在我看來是「仕女」體,我偷偷翻閱,學會了一堆文縐縐的措辭,偶爾在學校習作中顯擺一下。 我有段時間對外婆的身世很感興趣,我媽告訴過我很多她娘家的往事,有時她也似乎不以為意,可能作為女兒,她需要媽媽是媽媽就是了。生逢亂世,經歷戰爭,有活下來的幸運,誰不也是一個傳奇?外婆從內地到香港再到美國,在動盪中還有順遂,平凡中還有幸福,幸福的是每個階段都有深愛着她的人。 我重讀《親愛的外婆》,和女兒一起讀,和學生一起讀,因為教學和工作的需要。我看着孩子們清澈但懵懂的眼睛,覺得這本書是為自己而讀,我讀到了思念的共鳴。 2024年秋,我的外婆離開了。她95歲。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