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自聊:食嘢都要教?

(圖片來源:Canva) 很多人問起Konnie姑娘的工作,以為我只是教小朋友說話;其實言語治療師還有另一大專長,是比較少人知道的「吞嚥」,我有一部分工作是為小朋友做吞嚥評估及訓練。 可能你們會問:「食嘢都要教?」對啊,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吃東西:首先,你要把食物放進口裏,這時你要用筷子或匙羹,之後張開嘴巴,並將食物送到口裏。然後,合上嘴唇、用脷尖把食物推到旁邊的大牙,再用力咀嚼,最後用舌頭把食物由口腔經過喉嚨送入食道。這過程只需要幾秒時間,卻足足用上6條腦神經、31組肌肉,經過大腦、腦幹的配合而協調出來。夠複雜吧! 涉及6條腦神經31組肌肉 其實小朋友由出生開始就學習這過程,從嬰兒時期怎樣配合吸啜、呼吸和吞嚥,之後學會用杯、飲管等喝水,關鍵是怎樣喝才不會「濁親」、不會漏出來?到吃固體食物時學習咀嚼,怎樣才能把食物咬爛,避免因食物太大塊而「鯁親」?這些「難關」一般都會隨着小朋友成長而減少,但對於有餵食或吞嚥困難的小朋友,這些「濁親、鯁親」問題卻會持續出現,令他們進食時間過長,或有嚴重偏食的情况,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營養不良的問題。 整個吞嚥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 1. 口腔期:吸啜/咀嚼都屬於這階段,指食物從口腔到咽喉之間的活動 2. 咽喉期:由吞嚥反應開始至食物到達咽喉的那段時間,吞嚥的時候,咽喉肌肉會短暫緊閉氣道,防止食物誤進氣管,引致「濁親」 3. 食道期:指食物經過食道的時間 如果小朋友在以上任何一個階段,甚至階段中的一小步出現問題,吞嚥都會變得不順暢,稱為吞嚥/餵食困難。以下是關於吞嚥/餵食困難的小資料: ■「吞嚥/餵食困難」徵狀: .嬰兒時期吃奶時身體不斷向後「拗」和大哭,或一吃奶就睡覺 .拒絕進食 .只吃特定質地(例如:軟腍、鬆脆)的食物 .進食時咳嗽或作嘔,雙眼通紅 .沒有咀嚼便直接吞下食物 .進餐後聲音變得混濁、多痰 .經常嘔吐 .進食時間過長,多於1小時 .體重過輕 (注意:小朋友未必會出現以上所有徵狀) ■「吞嚥/餵食困難」風險因素: .早產兒,或出生時體重過輕 .胃酸倒流或其他腸胃問題 .呼吸道問題,如哮喘等 .腦神經疾病,如腦癱、腦膜炎 .心臟問題 .兔唇、裂顎 .自閉症譜系障礙 .肌肉張力問題 如果你發現小朋友出現吞嚥/餵食困難,可以請教兒科醫生或言語治療師,接受診斷及相關訓練。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7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高小生不可以看繪本?

有一天我乘巴士時,看到一對小姊妹的日常,高小姊姊在搶幼稚園妹妹的繪本來看,媽媽對姊姊說:「這圖畫書是幼稚園看的,你已經小五了,是幼稚園生嗎?你看這本吧!」說罷就把一本文字排得密密麻麻的小說塞進姊姊手中。看到這裏,令我想起最近看過一份文獻,說繪本不止是幼稚園生的專利,並探討繪本對小學以至初中學生學習的好處。 圖多字少 助理解抽象概念 繪本是指以圖畫為主的書,通常結合圖畫和文字,而理論上,就算把文字拿掉,單看圖畫都能大致明白書的內容,一般而言,正如巴士上的媽媽所說,繪本是給閱讀能力未成熟的幼兒看。但在最近20多年,坊間有愈來愈多適合初中生的繪本,而且現代的兒童比較「視覺導向」(Visually-oriented),他們傾向在網絡上以圖多字少的方法學習新資訊和概念,所以在美國的初中課堂中,教師亦逐漸加入繪本協助教學。 繪本其中一個最大的好處是能夠表達抽象概念或主題,令小朋友容易理解。我以一套現在網上很流行的翻譯繪本為例——《明日之書》系列:《什麼是民主》、《關於社會階級》、《這就是獨裁》。這套繪本創作於後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時期,以簡單圖畫,清楚向小朋友解釋什麼是「民主」、「社會階級」、「獨裁」等概念。本來要解釋這些概念,可能要用上幾千百字,用很多難明詞彙去解釋都未必清楚,但這套書卻令人很容易明白這些抽象概念。讓讀者專注主題概念,不受陌生的詞彙影響,這就是繪本的好處。 得獎繪本何處尋? 此外,Costello & Kolodziej(2006)指出「繪本的圖畫及文字簡潔,有助學習寫作、修辭」,由高小開始,無論中文或英文寫作,均開始要求學生用上修辭技巧,由於繪本創作本身已用上不少想像、代入的技巧,並以第三身說故事或主題,所以小朋友在閱讀過程中就能間接學到這些技巧,日子有功,他們就能更容易整理自己腦海中浮現的創作,簡而精地寫出來。 最後,很多家長會問哪裏找到好的繪本?除了以上提及的系列外,美國圖書館協會每年頒發凱迪克獎(The Caldecott Medal),是兒童繪本界的大獎,主辦機構每年根據以下準則選出一系列得獎繪本;包括繪本文字質素和簡潔度、圖畫設計、繪本組織和資料真確度、兒童會否對主題感興趣等作評分,並根據繪本的難易程度,把得獎作品分為4個類別:Younger Readers適合幼稚園至小二的小朋友;Middle Readers適合小三至小五的小朋友;Older Readers適合小六至初中學生;All Ages則適合以上所有年齡的讀者。家長可因應小朋友能力和興趣從中選擇,享受繪本的樂趣及好處。 2020年度得獎選書:www.ala.org/alsc/awardsgrants/notalists/ncb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8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雙語迷思

3歲的Angus(化名)主要以短句溝通,playgroup導師懷疑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媽媽十分擔心,希望及早開始語言訓練,於是找我評估。經過一輪了解後,得知原來媽媽在Angus 1歲半開始了雙語(bilingualism)環境。日間主要是婆婆照顧,所以說廣東話;晚上回家後,爸媽和工人姐姐都是以全英語溝通。Playgroup導師認為Angus的語言能力較弱,建議媽媽只選擇一種語言,讓Angus學得更快。家長當然覺得兩難,一開始選擇雙語環境,就是想Angus早點接觸英語,在家也能說英語。不過,婆婆又不擅長用英語溝通,那如果只能說一種語言,就一定是廣東話了。媽媽覺得有點無奈,甚至覺得自己之前的雙語選擇好像拖慢了Angus的語言發展。 雙語環境不會導致語言遲緩 首先,媽媽做的都是出於好意,毋須自責。而且早在20多年前,研究已證實雙語環境不會「導致」語言遲緩,因為如果小朋友有語言遲緩問題,無論在單語或雙語環境下,都會出現問題;如果小朋友正常發展,在雙語環境下,他們在幼兒階段裏單一語言(例如廣東話)的詞彙量或許會比同齡的小朋友少一點,但總詞彙數量(即是廣東話加英語)仍差不多。所以,從來也沒有雙語環境會拖慢小朋友語言發展的說法。 至於playgroup導師建議要減至單一語言,好像很合理,學少一種語言,自然沒有混淆,詞彙數量亦會增加。但其實不然,沒有研究證明減少一種語言能改善語言學習。而世界上超過一半人口亦是在雙語環境下成長,回想我們自己,不就是從幼稚園開始就習慣雙語學習嗎?而我們好像也沒有因此而「語言遲緩」。所以,無論放棄英文或廣東話,都只是坊間的誤解,並不必要。問題是,怎樣在雙語環境下促進小朋友的語言發展呢? 用最擅長語言跟孩子溝通 我的建議是先回到問題最根本:人類為什麼要說話?小朋友為什麼自出生以來就自己學習溝通?無非為了表達自己的需要、與其他人相互了解和建立關係。我們說話,是希望得到別人明白,小朋友想爸媽明白自己。同樣道理,爸媽整天嘴巴不停,都是想小朋友了解爸媽的期望和關懷。如果只為了語言發展,而要不善英語的照顧者說英語,這能建立親子關係嗎?情感表達,永遠都需要有精通的語言技巧才能做到。試想想,如果爸媽私下用廣東話溝通,當小朋友一踏進房間,對話就停止,小朋友的感覺會怎樣?能建立親密感嗎?如果說話沒了建立關係這意義,小朋友就會不願意說話,而不願意說話又怎可能學好語言呢? 最後,要提一個振奮的雙語研究結果:無論家長說什麼語言,只要家長的語言刺激做得好,對小朋友的整體語言發展都會有正面影響。所以,各位家長,如果你們有Angus媽媽同樣的煩惱,放心用你們最擅長的語言跟小朋友溝通吧!這對語言發展和親子關係,都是最好的。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4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困獸鬥」其中一條出路

小朋友停課、父母在家工作。我在不同平台聽到家長訴苦,說在家「困獸鬥」的慘况。「3個大人(父母和工人姐姐)加1個小朋友,24小時都一起在家,實在喘不過氣!」人的耐性始終有限,就算耐性再好,也不能每分每秒都溫柔地關注小朋友。而且面對未知的疫情,大人也可能承受着工作、財政等不同壓力,這一切對家長都是極大考驗。我近期上過一個美國網上課程,有位臨牀心理學家提醒我們:情緒和壓力都具「傳染性」,父母心中的擔憂和情緒,或多或少會無意「傳染」給小朋友,所以即使爸媽們沒有在孩子面前愁眉苦臉,小朋友多少都感受得到。 最基礎練習:從專注呼吸開始 面對這情况,家長應怎樣處理呢?首先,需要誠實面對自己感受,接受自己因着疫情帶來的未知而焦慮、擔心。而要覺察這些感受,我們可以透過「靜觀」(mindfulness)了解自己。靜觀又稱正念,意思是指有意識而不帶批判地專注當下。若你不理解靜觀,可能會以為只是靜靜坐着睡覺,然後有些人會認為自己永遠做不到,不能靜下來,甚至覺得是浪費時間。其實不然,這些都是對靜觀有所誤解。最基礎的靜觀練習,是有意識地專注自己的一呼一吸,過程中總會有分心的時候,會被腦海中的事帶走而忘記了專注呼吸,在練習裏,我們只要溫柔地把思想帶回呼吸、回到當下就可以了。而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只要你能專注、享受當下就可以。 這樣說好像有點抽象,以下有些免費靜觀練習網頁或Apps,可以讓各位親身嘗試一下靜觀感覺,在繁忙生活中靜下來幾分鐘,你就會明白了! ‧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 www.jcpanda.hk/ms2020/webpage-chi.pdf ‧新生,身心靈 Newlife330.hk ‧Headspace:Meditation & Sleep Headspace.com 靜觀提高孩子專注力、社交能力 有時候,我覺得學習靜觀也是一個學習「專心」的過程,而這「專心」技巧對小朋友學習尤其重要,從來都沒有人教過你怎樣專心,然而,父母、老師都常常叮嚀小朋友要「專心」學習,這不是很諷刺嗎? 現在已有不少研究證實,靜觀能提高小朋友學業成績,因為在靜觀練習中學懂了如何「專心」上課。除此之外,靜觀亦能幫助小朋友學懂覺察自己的情緒,減低焦慮,並提升小朋友社交能力。所以,靜觀已慢慢被納入美國的小學教育中。既然靜觀有這麼多好處,而且練習靜觀都是免費活動,不需要很大空間,趁着現在這段上學壓力相對較小的時間,各位爸媽不妨考慮跟你的小朋友,在家一起練習靜觀,這無論對大人處理壓力,以及小朋友學習都可以帶來幫助,更重要的,是解決「困獸鬥」的情况!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0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在家有什麼好做?(二)

停課久了,復課無期,所以今次繼續介紹家中活動,令小朋友在家中也能提升語言能力。 記得自小五開始,每天早上上學時,父母都會聽收音機,雖然我聽的時候不太專心,都是半夢半醒狀態,畢竟早上7時多的電台節目不會是有趣的兒童節目,都是讀讀報紙標題、社評等。這習慣一直維持了幾年,初時不以為意,直到高中寫多了評論文,發現自己作文用詞還算得心應手,之前聽過的評論用字也很容易運用出來,想想也可能與每天聽社評有關。 聆聽學詞彙 有助日後寫作 聆聽有助寫作,是有研究文獻實證支持。Timothy Shanahan(2017)在Handbook of Writing Research, Second Edition提到:聆聽是學習語言的基礎。一般來說,小孩子在初小時才開始學習寫作,但「聆聽」早在半歲時開始發展,寫作和聆聽的發展看似獨立,聆聽不太影響寫作的發展。但Timothy Shanahan指出,我們常說的「聽說讀寫」其實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共享網絡,聽說讀寫的發展是互相影響的(參考Scott & Wondsor(2000)的個案研究,歸納出「語言理解」遲緩的小朋友,在初小時的「寫作能力」比同齡的小朋友稍遜)。 所以,即使寫作是「聽說讀寫」中最遲完全成熟的系統(即使到了高中,還需要不斷琢磨),但小朋友從聆聽中學到的詞彙和文法,仍然對寫作能力有幫助。就好像我的個人經驗一樣,即使小五的我未能用到聽回來的社評用字來寫作,但慢慢到了高中的時候,這些字詞就能用出來了。 幼兒聽小故事 高小聽時事評論 至於聆聽內容,建議根據小朋友能力而選擇。對於幼稚園至初小的孩子,我建議選擇網上的小故事,或是有聲書,內容以故事為主,有趣之餘也可以學到不同詞彙和句式,以及故事文法,學習創作故事的元素,對於他們這充滿創意的年紀定有幫助。另外,對於高小以上的孩子,可以開始聽電台的時事評論或社評,既可得知時事常識,又可以學到評論用字,以及寫評論時的鋪排和論證。而現在的網上電台很方便,家長可於網上重溫找到相關的節目播放。 另外,有家長會問播放時要不要小朋友坐定定,或是家長一起伴讀伴聽呢?當然,有家長伴讀伴聽當然好,小朋友能專注地坐定定當然更理想,但現實中這是很難做到,所以,如果是有聲書,就可以給小朋友拿着圖書聽,但如果只是電台或小故事,就可以選一個特定時間播放,例如早餐或下午茶時間。這樣應該比較容易做到。各位家長,別小看你今天給小朋友聆聽的input!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6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在家有什麼好玩?

停課期間,家長最頭痛莫過於安排活動給小朋友了,興趣班暫停,也不敢外出。除了學校的網上學習外,有什麼好玩又有學習意義的活動可安排給小朋友呢?今次介紹:扮演遊戲(Pretend Play)! 扮演遊戲是學齡小朋友最常玩的遊戲,簡單至煮飯仔,繁複至扮坐太空船上太空都是扮演遊戲。遊戲好處很多,主要幫助小朋友3方面的發展:語言及溝通技巧、社交及情緒、提升創意。 玩扮演遊戲學詞彙 更易入腦 扮演遊戲中由於涉及不同場景,小朋友可以學習到不同場景的詞彙,例如在機場遊戲中可學到有關旅行的詞彙,在郵局遊戲中可學到有關寄件的詞彙和程序,而在各式各樣的模擬商舖買賣遊戲中,又可以學到不同貨物的名稱和用語。在遊戲中,小朋友可重複使用相關詞彙和相關句式,加強記憶,這比起看flash card、看iPad更容易入腦。而很多家長亦會從中發現,小朋友比想像中長大得快,用詞也愈來愈精準。 至於社交及情緒方面,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角色,當小朋友「扮演」不同角色時,他們就能理解當中的困難或情緒。例如作為顧客,我們排隊付款時當然會不耐煩,小朋友亦會因此而發脾氣,埋怨要快點;但當小朋友「扮演」收銀員的角色時,看到長長的人龍會感到焦慮,明明已經做得很快,但仍有很多客人在排隊。這種易地而處的能力,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心智解讀」(Theory of mind),讓小朋友迅速地理解對話中語言及非語言信息,發掘對方隱藏的意思,並作出合適的回應。此外,在遊戲中,小朋友會遇到困難,由於只是遊戲,小朋友可在安全的情况下大膽試行解決方案,並親身體會該方案所帶來的後果。這對小朋友的解難能力有莫大幫忙。 憑空建構場景 提升創意 因為扮演遊戲是憑空想像,小朋友的創意當然會大大提升,他們可以重新建構自己想像中的世界或喜歡的場景。而家長需要做的,只是提供不同的原材料給小朋友,例如在家中騰出小小的空間,給小朋友紙箱或膠盒、家具、膠餐具等作為背景,舊衣服、舊書和雜誌等等作為貨物,讓他們建構出自己的場景,不論是郵局、雪糕店或太空船,小朋友都可以創造出來。可以的話,容讓這間「郵局」營運數天,讓小朋友想出無限可能。另外,家長亦可蒐集家中的「主題」物品,例如舊機票、外幣或舊信用卡、相片等,讓小朋友即使安在家中亦能「旅行」一下! 所以,在家有什麼好玩?就玩「扮演遊戲」吧!家長除了提供物資和注意安全外,也要全心全意投入遊戲,讓小朋友在遊戲中跟你學習,別再催促小朋友收拾玩具做作業了。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你賣走所有懶未?

大年初四,跟大家拜個年!祝大家身體健康、小朋友口齒伶利!廣東人講賣懶賣到年三十晚,在剛過去的年三十晚,不知大家賣走所有懶音沒有? 懶音是日常生活常見的發音錯誤,通常是混淆了兩個發音位置相近的音。今次跟大家介紹的是/-n/和/-ŋ/兩個尾音。一般的錯誤是發音最後時嘴巴張得不夠大,令/- ŋ/誤讀成/-n/音,例如: 「橙」 /tsheŋ2/ 讀錯為 「鏟」[tshen2] 「冷」 /leŋ5/ 讀錯為 「懶」[len5] 「講」 /koŋ2/ 讀錯為 「趕」[kon2] (作者提供) 圖2 很多家長會問:如果發現小朋友混淆了這兩個音,應該怎樣訓練?主要分兩方面: 1. 聽力訓練 聽力訓練是改善懶音的第一步,目的是提升小朋友對語音的敏感度(phonological awareness),亦即能否分辨兩個容易混淆的音。如果小朋友根本不知道這個字的正確讀音(例如:以為「橙」是讀「鏟」),就算發音無問題,但當他見到一個橙的時候,仍然會讀成「鏟」。所以我們應該先訓練小朋友的耳朵,以下是個小遊戲,看看你或小朋友能否找出所有/-ŋ/音?請把有/-ŋ/嗯音的小格填上顏色,看看最後見到什麼東西?(圖2) 2. 發音練習 當小朋友認識正音後,就可以接受發音訓練,通常我們由單字開始,給小朋友口頭提示,再正確說出讀音,讓小朋友跟着讀,例如今次的「嗯」/-ng/音,我們可以說:「講到尾張開口,『橙』」。 橙 講 冷 缸 朋 羹 層 香 光 以上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大家要知道某個字的正音,可以查字典,而網上亦有很多很好的資源,如「粵語審音配詞字庫」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等等。   文、圖: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8期] (答案) (明報製圖) (請看附圖)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8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為何吃到零食吃不到正餐

4歲的小希因為不肯咀嚼食物,被兒科醫生轉介到我的門診訓練。經了解後,原來小希正餐只肯吃白飯和小量軟腍的瓜,所有肉類和菜都不肯吃,水果也只吃軟的,例如香蕉、啤梨等。外出吃飯遇上很想吃的炸雞腿炸豬排,他也只會咬爛,然後吐出來,不肯吞。 吞嚥發展遲緩 口肌無力 「起初我以為小希真的不懂咀嚼,但他吃零食不知幾叻,開派對時有很多硬身的零食:蝦條、芝士波、薯條,他一口氣可以吃很多,而且咬得很快。唉,零食就吃幾多都可以,但我煮的肉和菜就一口都不吃。我們試過餓他6、7小時,他都堅決不吞,實在沒他辦法。」媽媽有點生氣又無奈地說。 其實小希的情况並不罕見,是典型的吞嚥發展遲緩。要了解這類小朋友的「揀飲擇食」,家長先要明白食物並不止分為軟硬兩種,而是一個根據食物質地而定的發展階梯,專科餵食的言語治療師行內稱為食物發展階梯(Food hierarchy)(圖)。 就着小希的情况,他停滯於「易咬腍身的食物——單一質地」的階段,因為他的口肌能力只能處理到單一質地而易咬腍身的食物,所以他只吃白飯和小量瓜類。而一般家長以為小朋友偏好零食不吃正餐只是行為問題,其實不然。因為零食除了可口外,大部分都屬於最容易處理的「入口即融的香脆食物」類,就算是薯條,都只是「中等難度」的混合質地易咬腍身類別,既香口好味,又不用什麼口肌能力,所以才這麼吸引小朋友。 家常小菜最考驗吞嚥能力 相反,家長最想小朋友吃的餸菜,偏偏是階梯中最困難,大部分家常小菜都是混合質地,而且是較硬的食物,簡單如薯仔煮排骨、火腿炒蛋等等,都是混合了幾個質地,所以就算把食物剪細,吞嚥發展遲緩的小朋友亦難於處理,所以他們選擇不吃。他們的「揀飲擇食」是有理由的。 至於餵食訓練,我根據小希的口肌能力,選擇混合質地而易咬腍身食物為訓練的開始,再配合口肌咀嚼訓練,經過幾個月努力,小希終於吃到媽媽煮的餸菜了。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

詳細內容

言語自聊:二噁英阻礙語言發展

最近有化學博士在網上談到,催淚彈在高溫下可能釋出二噁英(Dioxin)。雖然現在的確如香港政府所說,未有文獻證實催淚彈會釋放二噁英,但要注意的是,二噁英的形成需要有機化合物和氯,再加上高溫燃燒;而催淚彈成分就包括了有機化合物和氯,碰巧最近警方又轉用中國製催淚彈,據說這型號的最高溫度可超越3000℃,遠比西方國家研製的高溫得多(一般約為400℃),這3個元素加起來,就有可能產生二噁英了。而且,有報道指出有港人患上氯痤瘡(Chloracne),一種因身體過量接觸二噁英而引致的皮疹,很難叫人不擔心二噁英在香港的濃度。 二噁英致癌 主要來自食物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2016年發表了一篇針對二噁英對人體健康的文章,明確指出:二噁英為致癌的高度有害物質,尤其影響小朋友的整體發展。所以,今次就談談最近鬧得熱烘烘的「二噁英」。 既然說得上是影響小朋友的「整體」發展,語言發展照計也受影響。我本着查根究柢精神,回顧世界各國文獻,發現二噁英與小朋友的語言發展的確有關。挪威公共衛生學院(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在1999至2008年間,進行了一個人口世代追蹤研究(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篩走早產兒和有先天疾病的小孩後,研究團隊追蹤了51,847對母親和小孩,跟進媽媽和小朋友的飲食,以及小朋友在出生首3年的發展。 為什麼挪威政府會關注二噁英?其實,人類主要吸收到二噁英的來源是食物。二噁英會首先被海洋微生物吸收,之後魚類吃了受污染的海洋微生物,然後海鷗又吃了這些魚類。而挪威的地道食物,正正就是三文魚、海鷗蛋、魚肝醬等等,所以食物當中的二噁英成分惹來關注。 調查:增語言遲緩風險 女生高危 研究發現,母親或小孩在飲食上接觸得愈多二噁英,小朋友在3歲時語言遲緩的風險愈高,同時小朋友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變得較弱,亦即所說的句子會較短。這呼應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證明二噁英會影響小朋友腦神經發展(Neurodevelopment)。另外,二噁英似乎對女孩子的語言發展影響更大,在飲食上接觸、攝取得較多二噁英的組別中,女孩子有嚴重語言遲緩的比率,遠比其他組別高。這些女孩子在3歲接受研究評估時,仍未能說出完整句子,研究團隊估計,這可能跟二噁英對女性荷爾蒙的影響更大有關。 如果,我說如果,這城市真的含高濃度的二噁英,作為家長的我們絕對要擔心。為了下一代,請停止過分使用化學武器吧!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0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