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時節:孩子最想翻開的生死書

我在學校給學生上圖書課,帶着他們看書,必然要選上一堆書,作為關鍵的材料,總有幾本讓我特別有感,這本是其中之一。學生的氣質和興趣都不一樣,問他們最喜歡哪本選書,也總有不同的答案,這本卻每每榜上有名。無論是我在課堂的分享,還是當值時帶在身邊順便推介;無論是學生們課堂討論的反應,還是隨心的留言,這本都肯定迴響十足。孩子看着看着,帶着好奇的眼光;大人讀着讀着,也會讀出別樣的感動——這本書,就是《壽命圖鑑——從人類到宇宙萬物的生命圖鑑》(圖)。 小朋友對圖鑑不陌生,手邊隨時找到好些五花八門的圖鑑小書:動物小圖鑑、宇宙小圖鑑、萌寵小圖鑑、汽車小圖鑑、歷史小圖鑑、樂高玩具圖鑑、角落生物圖鑑……圖鑑在小朋友眼中不一定是工具書,那圖文並茂的樣式,甚至是可愛手繪風,玩味十足,讓孩子易於理解和接受,所以一直很受小朋友歡迎。圖鑑閱讀比較直接,放手讓孩子自己讀,只要當中的知識點程度合適,閱讀難度也不高,放着讓孩子自行發掘,也樂趣無窮。但是,我認為《壽命圖鑑》卻是屬於那種不能「輕易放過」的書,大人要引導多少也許「豐儉由人」,但要是能帶着孩子來閱讀和思考,收穫之多,往往令人驚訝。 我們可以把《壽命圖鑑》視為少兒科普書,其畫風活潑,表述風格輕鬆幽默。它直觀地向讀者提供大量數據和資料,介紹生物的壽命、人體的細胞和器官的普遍存活時間,還有世界不同國家的人,他們的平均壽命。同時,書中還列出了食物、機械、建築物和宇宙天體的存在期限。 檢閱萬物生命 以小見大 我們不難發現,《壽命圖鑑》的科學外殼底下,是一趟天堂壯遊,天神翻開生死書,一一檢閱天地萬物:生命有涯,哪管是只活一星期的魚兒,還是千年古木;哪管是稍縱即逝的彩虹,還是幾百億歲的宇宙,也有消失衰亡的時候。鳥獸蟲魚各類動植物,不論蚊子還是燕子,海星還是大猩猩,獨角仙還是仙人掌,大化之須臾或是久長,各有所異,但每個生命,都得拚命地尋找自己的生存方式,努力地活着。 生命舞台上,拚的是生命力的堅韌,有的是為生存的奮鬥,有的是對命運的挑戰,有的是為下一代的犧牲。從個體到整體,以小見大,這裏可以和孩子討論的內容太多,空間也太廣闊了。重要的是,所有關於生命的話題,孩子不但希望得到知識上的補充,更非常需要我們給予帶有情感的註腳。  萬物生滅之必然,是必然,卻是沉重的,尤其對孩子而言。前陣子,女兒飼養的寵物離開了,近距離目見生命一點一點流逝的過程,她無法排解心中的不安與不捨。為了讓她釋懷,我也就借《壽命圖鑑》和她打開生命的話題。當聊開了,天南地北,那一下,我明白了小朋友喜歡這本書的原因:它既輕易地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又不着痕迹地帶着他們展開一場嚴肅而深刻的思考,卻渾然不覺。 翻開這本「從人類到宇宙萬物的生命圖鑑」,不要「放過」,舉重若輕,帶着孩子一起討論生死——既有一死,才容易觀照生,正如此書文案寫道:「明白壽命有限,所以更加努力的活着。」感受生命的動人,珍惜每個瞬間,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萬物,熱情地擁抱生之美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0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阿嬌和我都會焦慮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 作者:麥特‧海格 譯者:韓絜光 (作者提供) 焦慮導致失眠的那個凌晨,我蜷在被窩中,滑了手機,讀了一則「阿嬌曾經容顏焦慮」的報道,然後刷了刷屏幕,買一本電子書《我們住在焦慮星球》。在屏幕上讀幾個章節,還是不能即時入睡。不過,心舒暢了不少。 總有焦慮「同路人」 《我們住在焦慮星球》的作者麥特‧海格,因為自身的焦慮,一步一步探究焦慮是什麼,結果寫下來就得出書中各種焦慮:「關於時間」、「生活超載」、「網路焦慮」、「關於工作」、「勾勒未來」……書中許多的例子,使我發現「同路人」不少,多少有點安慰;看到其他人的焦慮,又開始想起家人、朋友和學生的狀况。 資訊轟炸 無法消化成壓力 今年「暑假」早來,學校和家長疼學生,鮮聞給予大量功課,卻好心推薦很多學習資源,電子書、網站、活動計劃云云。生活一下子被資訊淹蓋。別忘了孩子本來有自己的生活節奏,這下子可亂了。《我們住在焦慮星球》中「資訊轟炸」一章就說到,除了書本,今天網絡資訊有社交媒體,資訊五花八門,無法一一消化都是壓力。師長用通訊軟件轉發資訊,補一句「有空才看」,甚是輕鬆;學生讀了信息,難免多一份牽掛。師長期望,社會期望,特別是「疫情的學習差距」論調,無疑產生追趕資訊的壓力。面對資訊「超載」,海格在《我們住在焦慮星球》提醒我們,不要「活在別人的尺度」,也「不要貪求平行人生」,毋須強求與旁人看齊。所以師長關心,也不應忘記為年輕人的生活「留白」。 多一物多一分焦慮 焦慮不止現代人才有,古人生活與今人無異,都要面對工作、青春、財務諸事,否則漢文帝不會「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半夜找來賈誼談公事;少女總怕容顏易老,才讓李白記下「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我們住在焦慮星球》就提到17世紀作家山謬.佩普斯的例子。山謬買了當時剛面世的懷表,乍聽之下他做了當時最前衛、可喜的事,然而適得其反,自從有懷表後,他常記掛要看時間,結果「看現在幾點了不下百次,心裏還老想着,以前沒這東西是怎麼活過來了」。彼一懷表,此一手機,多一隨身物,多一分焦慮,古今皆是。 當一個知足毋懼的人 人生好多焦慮,一時因人事擔憂,一時為體重困擾;催促自己擺脫焦慮,也成為另一種焦慮。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焦慮是尋常,一點一點減少就好,減少焦慮的來源,減少對自己的影響。海格提醒我們:「當個容許犯錯的人。當個毋懼未來的人。當個知足的人。」 話說,買或借了這本書,也不要擔心看不完,因為章節很短,很快就看完;只按主題選讀,隨時翻看任何一章都可以。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餐桌前傳

《蔬菜是怎樣長大的呀?》 作者:婕爾達‧繆勒 譯者:徐麗松 出版社:水滴文化 (作者提供) 踏入4月,春天一步步往深處走去,日暖風和,夜雨晝晴。全港小孩,包括我女兒也還在放「暑假」,於是,這陣子我安排她負責植物澆水的工作。她有否感受到這正是個播種移苗、埯瓜點豆的時節?我並不知道。只見她還是挺喜歡的:閒時靠着窗邊曬太陽,蹲在陽台盯看漸漸成熟的小番茄。 當個小農夫,儘管超迷你版的園圃空間有限,卻是小朋友抗疫宅家時最好的「戶外」活動了。老實說,我長居香港,生活在城市裏,一向五穀不分!女兒也一樣,對農作物認識限於平時在超市看到的。自從打理學校園圃以後,我開始帶女兒在自家的陽台種些合適的作物,因為「農事」需要,她關心起蔬果來到餐桌前的那些故事。 《蔬菜是怎樣長大的呀?》就是我們在期間搭配着看的一本書。書中的小主角蘇菲,也是在城市生活的女孩。故事開始,她坐火車到鄉下的爺爺奶奶家過暑假,爺爺奶奶有一個蔬菜園,長着各種豐美的蔬菜。這本書就像是蘇菲的「耕作日記」,記錄她之後的每一個長假期,充實的田園生活——蘇菲學習到種植蔬菜的知識和技巧:她捲起袖子,拿起三爪耙除草,幫忙 立杆子把被風吹倒的玉米撐起來,幫忙抓走入侵菜園的馬鈴薯甲蟲。蘇菲認得各種田野裏的昆蟲和小動物:拔完紅蘿蔔後,不忘留點莖葉給小兔子吃,給過冬的鳥兒用穀類做點鳥食,她在田裏遇見了鼴鼠和刺蝟。蘇菲用雙手、用眼睛,還用嘴巴,真實地認識了不同種類的蔬菜:剝開豆莢,吃到比糖果還好吃的豌豆,收採甜菜根,製成新鮮的沙律,拿出畫本和鉛筆,把授粉的花朵描畫記錄下來,讚歎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 由播種到開花結果 感受生命奇蹟 經歷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蘇菲體驗到耕種的辛勞。當她看到親手播種的農作物漸漸長成,然後開花,再長出種子……她發現了生命的奇蹟,也終於知道了原來平日吃到的蔬菜是怎麼長大的。冬季假期結束,小蘇菲回到城市,靠着爺爺送給她的種子,當起了城裏的小農夫,在自己家的陽台打造了一個迷你的蔬菜園。 作者婕爾達.繆勒(Gerda Muller)以復古畫風見稱。本書書寫田園生活,內容涉及農作物的生長狀態、昆蟲和動物的外貌、農具的操作運用等實用的描述,作者以寫實的繪畫風格,精緻、細膩的筆觸,向小讀者還原栽種蔬菜的實况,表達親近自然的樂趣。 我和孩子共讀這本書,津津有味——她也曾經為了看到秋葵的種子發芽生長而驚喜不已;也曾用愛憐的目光專心地看着停在她手臂上的小瓢蟲;也曾為了一株太陽花因誤植而枯死,感到惋惜和懊悔。前陣子,我們種的胡蘿蔔和生菜收成了,她將剛收採過來的胡蘿蔔一把捧在懷裏,無比珍惜地說:「泥土會變魔法啊!」大概,她和蘇菲一樣,體會辛勤耕耘,並訝異於一顆小種子的神奇力量,然後明白到吃下肚子裏的,都是一個個自然的賞賜和生命的奇蹟! 《蔬菜是怎樣長大的呀?》是蔬菜的餐桌前傳,是田野裏的平凡日常,卻是孩子眼中小蘿蔔、小番茄的成長小秘密,更是城市裏的小孩鮮能親眼看到、動人生命力的讚歌!農作物教懂孩子感恩大地,懂得向自然敬禮,享受生命成長的喜悅。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1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問姻緣、問工作、問健康

《故事藥方:不想洗澡、愛滑手機、失戀了怎麼辦……給孩子與青少年的閱讀指南》 (網上圖片) 作者:艾拉.柏素德、蘇珊.艾爾德金 譯者:趙永芬 繪者:羅翰.伊森 出版社:小麥田 當你困惑時,會自己思考、找朋友師長傾談,還是會花點錢到廟街找一檔「睇相」算命,讓陌生人為你分憂?人生的經歷猶如恆河細沙,困惑又如星河密佈。人長大了,仍不知如何應對生活,孩子呢?就更加迷惘。 記得學校圖書館有一本很受師生歡迎的《答案之書》,厚厚的幾百頁,每一頁就只一句話,前後沒連貫;只要你心中有疑惑,誠心打開其中一頁,入面的句子,就成為你走出迷霧的指引。當然,這本書盡是模稜兩可的句子,玩味性質較重,不能針對問題提出方案。如要深思和解決問題,我都會投靠書桌上的一套工具,專門治癒困擾的《故事藥方》。 塵世中的煩惱目錄 打開這本書,彷彿看到塵世的所有困擾。愛情的「初吻」、「約會」、「單戀」、「失戀」、「離婚」;交友的「沒朋有」、「太多朋友」;青春期的「平胸」、「夢遺」、「長太高」、「暗瘡」;生活各項事情如「不想寫功課」、「不喜歡老人家」、「怕數學」、「不得不照顧年幼弟弟」、「父母太強勢」、「父母太忙碌」、「覺得像個輸家」、「喉嚨痛」……各門類的生活困擾,密密麻麻列舉成13頁的目錄。僅僅讀這書的目錄,都能讓我們看到青少年心裏原來有這麼多的困擾;也提醒大人,可能有些難處一直收在心裏,等候梳理。 給年輕人的人生提案 如果在《故事藥方》目錄中找到自己的困惑,按書中指示打開相關章節,便會找到具體的提案——一部文學作品,讓你尋找共鳴、支援心靈及啟發向前。以「背叛」為例,打開相關章節,便向讀者推薦《獅子、女王、魔衣櫥》和《莉莉的紫色小皮包》,書中既寫到兩部書的故事大意,也簡述了書中人物面對被背叛的情境。相應的故事讓讀者感同身受,紓解心情,也能借鑑書中人物的應對困境。 給家長的聊天盒 對於大人,《故事藥方》是部療癒書。書中不時有小章節,是寫給大人的生活提點,書中也有親子閱讀教育的指引。不過更重要的,是家長可藉這本書與子女溝通。從社交到健康都無所不包,生活瑣事如少女因「胸罩」感不適的這種成長小課題也有涉及。如果送這書給子女,或與他們一起讀,父母就能了解子女的困惑。就像有一次,一個男生路過圖書館,我問他是否想「脫單」,然後和他一起翻翻《故事藥方》尋找方案。當下是推薦書籍,也成談心的切入點。 我常跟學生說,《魯賓遜漂流記》是我的人生支柱,因為在人生最孤單時,我與小說人物互相陪伴,心有依靠,找到振作的動力。我相信年輕人在困惑時,一部文學作品可能成為救贖。書海浩瀚,該如何找到作品去分憂解憂?《故事藥方》就成了好的指引。不得不提,此書出版時,就成為當年英國職業父母「最佳聖誕禮物」。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7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友達以上 戀人未滿

「失戀了?」我問一個剛走進圖書館的同學。他雙眼通紅,不是哭過,而是夙夜憂嘆那一種。最近他總是如此,每天沒精打采。 「不是的。」他勉強牽起笑容,眼神卻依然無神。 「男人不是為錢就為女人」,我打趣說:「那我猜,是單戀痛苦吧?」 這時候同學直認不諱了,開始說出與女同學的故事,從相遇、相識到相知,他從對方身上找到共鳴,認定對方是世上最美好的人。可是他求而不得,無法變成戀人,只能終日思念,徹夜難眠。 少年十五十六,總有為愛情痛苦的時候。我一直記掛他的心事,終於發他一個信息:「讀《紙上城市》吧。」 《紙上城市》是一部懸疑小說,關於主角昆汀追尋失蹤少女瑪歌的故事。瑪歌在昆汀之心目中,是個難以捉摸的神秘少女;而昆汀只是她的鄰居,只是其中一個識於微時的人。昆汀愛慕瑪歌,覺得她的存在本身就很偉大。小說開首就這樣寫:「每個人一生中至少會碰上一件奇蹟,認識瑪歌就是我生命中的奇蹟。」 有一天,昆汀的「奇蹟」消失了。瑪歌沒有回家,不知所終。她的家人和朋友,甚至警察都苦無頭緒;而瑪歌留下的線索,只有昆汀察覺。他找到瑪歌寫下的字句:「你將前往『紙上城市』,永遠不會回來。」昆汀於是仔細拼合其他線索,與幾名摯友一同出發,尋找「紙上城市」,尋找他「生命中的奇蹟」。昆汀覺得,命中已注定由他尋回瑪歌。 成長如一場冒險 體會旅程的意義 成長過程都需要自己感受、體會,就像一場冒險,必須親歷其境。故事中昆汀與朋友遇到很多驚險、惹笑的經歷。昆汀漸漸明白,這趟旅程的意義並不是瑪歌,也明白到瑪歌的一席話:「我們體內都有漏洞,就像啟航時滴水不漏的船隻。在迷失、失敗、彼此傷害後,船隻開始出現漏洞,最後的結局就變得無可迴避。但在破洞串到毁滅之前還有值得珍惜的時間,只有在這段時間我們才能看清彼此……在那之前我們只是在看彼此虛幻的影像。」 昆汀像好多人一樣,迷失在思念與愛慕中,但迷失的過程住住又是發現自己的過程。小說從一開始懸疑、追尋理想女生的旅程,最終成為尋找自我及了解人生意義的故事。 小說中所謂的「紙上城市」,是指因地區發展計劃擱置而不復存在的「虛擬社區」,或者是地圖出版商為保護版權,在地圖上特地創造作識別的「虛構城市」。「紙上城市」,本身就是一種不存在的構想,然而人對於幻想總是樂此不疲。 在故事尾聲,昆汀到達了不真實存在的「紙上城市」,也找到他朝思暮想的瑪歌,但那一刻,昆汀卻感覺瑪歌不再像當初那麼偉大。在旅途上彷佛經歷了另一種人生,得出一個結論:「你絕對不能把一個人過分理想化。」昆汀在旅程終結時明白除了瑪歌,人生還有更多事情等待自己。 親愛的同學,人會迷失,會傷感,隨之過後便是成長,是收穫。思念的力量好大,能讓人糾結,也會令人思考。希望你好好體會這趟旅程給你的啟悟。 《紙上城市》作者:約翰.葛林。出版:尖端。(網上圖片)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9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生氣了,先擁抱

《被罵了,怎麼辦?》作者、繪者:北村裕花。出版社:小熊出版。(作者提供) 各位爸媽,你的口頭禪是什麼? 「快點……」 「怎麼叫這麼多次都不……」 「我不是說過你要……」 還是,以上皆是? 不是嗎?小朋友晚上不願睡覺,早上不肯起牀;吃飯挑食;粗枝大葉,做功課不認真;總不記得收拾玩具文具;不注意衛生,口罩沒戴好,回家又不洗手;冥頑不靈,外套不穿好;水瓶滿滿一樽帶着上學,卻一口都不肯喝……家有小屁孩,叨嘮的「格式」都不外如此。都說教養孩子是一場修行,讓我們一個個先「修」成了囉嗦的唐僧,弄不好還進化成怪獸,時時準備噴火。 孩子「奀皮」?他們到底在想什麼?不認錯、不改過,甚至還詭辯,惹得父母無名火起,甚至認定他「搞事」。有沒有想過,孩子並非故意「惹」起你的肝火,只是我們的溝通失靈了? 一帖解氣的安神藥 「被罵了,怎麼辦?」是繪本《被罵了,怎麼辦?》中,小朋友開「兒童會議」時的討論主題。會議室的大門打開了,小孩們西裝革履,一本正經地來一場「會議」,拿起話筒,紛紛交流自家父母罵人時的模樣:或是怒目,或是大叫;再來發表萬一被罵時可行的對策:道歉、哭鬧,還是裝傻?同時檢視自己被罵的原因:沒「聽話」。 作者藉描畫小孩們逗趣的「討論過程」,指出孩子不是不知道父母生氣的原因,但他們也許是沒辦法應對怒火中燒的大人——孩子震懾於父母的瞪視和吼叫,連道歉的勇氣都沒有,最後自然是火上澆油,走入惡性循環,大人覺得孩子不認錯、不改過,孩子覺得父母發脾氣。親子大戰了一場,卻淪為無效的溝通。孩子犯錯,都說爸媽「很兇」,是因為他看到的只有爸媽的負面情緒,只有「被教訓」,並沒有「受教育」。教育沒有到位,難怪下次又犯錯了。 最後,故事中的孩子提出「生氣了,先擁抱」的建議,理由是「被擁抱會很快樂」,既然感受到被愛,那就一切都好說。有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那應該說成:家不是不講道理的地方,但也不是只講道理的地方。家,先講情,再說理。氣炸的導火線儘管有1000條,仔細想想,背後的原因卻只得一個——着緊。要有效溝通,我們在管孩子之前,先管好自己的情緒,要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我們的關注和擔心,我們的期望和挫敗,我們的着緊,那都是因為愛。 愛你,直截了當的方法——抱抱。作者圖書的後襯上,畫了故事中的幾個小主角,有乖巧的、害羞的、認真的、我行我素的……對啊,無論是乖巧的,還是獨立的,不同性格的小孩,都渴望爸媽的擁抱。正如不同背景、不同氣質的父母,都疼自己的兒女一樣。 雖然,繪本描繪的是幼稚園階段孩子的童言童語,適讀年齡為4歲以上,但其內蘊和意涵卻是大孩子、小孩子都通用的,而且無疑是開給父母和孩子的一帖解氣的安神藥。是以無論哪個年紀——不論4歲,還是14歲,甚至,當我回望24歲的自己,我還是覺得:健康的親子關係由愛出發,親子間矛盾和代溝最終還是可以用愛化解。只要作為父母,無論你的孩子多大了,都值得一看,看罷必博得你會心的一笑。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5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大城小確幸

最近給學生寫作題目《一種聲音》。一名學生寫得好,她寫到小時候會守在家門前,期待爸爸回家,聽到他在門外取出鑰匙的聲音。文章結尾寫到,她成長後不再待在門口,卻常把自己關在房間。學生說,人長大了對生活就不再敏感。我為文章批註:「真正的距離,是心靈的距離。」 生活原是多麼美麗,只是生活匆匆,記得工作,記得下班回家的路,卻忘記街道的細節。鬧市靜靜地開花,我們卻不以為意。 城裏《尋花》驀然細看 有一天在圖書館翻書,翻開葉曉文的《尋花》,瞥見「香港大沙葉」的插圖,覺得好看,也很眼熟。據曉文所說,「香港大沙葉」非香港獨有,因先在香港發現,才冠「香港」之名。書裏如是說,「在陽光底下,深綠的老葉上瘤點反光如天上繁星,故又俗名『滿天星』」。而當天回家路上,就發現學校附近有幾棵活潑的「香港大沙葉」。於是第二天再次看《尋花》,一頁又一頁,都是曉文親繪的香港原生植物插畫,還有為植物書寫的短文。水彩絢麗精緻,文章典故上溯《詩經》、《楚辭》,又牽繫今日生活。然後,我又在書裏發現,上學途經的北區醫院附近常見的車前草,竟是《詩經.國風.周南.芣苢》中的「芣苢」。經此一說,生活就上通古人,古意盎然。 那麼,繁華淹沒了花,還是我們掩住了心?是城市了無生氣,還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都麻木? 她看我城 細味風貌 居港8年的Mango Naoko在《鴛鴦茶餐廳》曾說,她回到東京後不習慣,「在高速公路上看不到綠色,東京的景色了無生氣」。而我們習而為常的香港,其實是那麼美好。 在《鴛鴦茶餐廳》裏的是文章,還有水彩畫,畫中人物是城市裏擬人化的貓喵,畫中景物卻是真實而鉅細無遺的香港風貌。書裏提到Mango初來港時,被茶餐廳的食物震撼,這是意料之內;教我驚訝的,卻是她因為思鄉,想趁櫻花花期在香港尋櫻花。結果她在香港發現的,是「顏色分明、充滿春天氣息的樹頭菜,還有木棉花和黃鐘木等等。招頭看着盛開的樹頭菜,剛好有兩隻小鳥好像在聊天般飛過頭上,那是我喜歡的小鳥,叫紅耳鵯」。 在曉文和Mango眼裏,香港的花草鳥兒都有名有姓。不止大自然,就連城市人們的生活都值得細看。對於Mango,「叮叮」(電車)大小不統一窗戶、形形色色的茶餐廳桌椅,都別具風味,因此在書中的繪畫裏,能看到香港的招牌、唐樓的簷篷,還有那一杯茶餐廳桌上,從不確定是用來飲的,還是用來洗食具的淡淡清茶。 「嘆息」與「期待」 因為疫情,無法外遊,留在香港生活,留在香港工作,好易嘆息。不過Mango在書中說,「嘆息」總比「期待」來得快,生活需要多點期待,因為細節好易被遺忘。想起學生寫到爸爸的鑰匙聲,她的結語如此:「小時候的快樂真的很簡單,長大後能簡簡單單才是真快樂。」 聽說,有一個流行用語叫「小確幸」,形容微小而真確的幸福。或許都是時候翻翻書,為生活找點「期待」的靈感,在香港尋找簡單的快樂,一種在香港的小確幸。 文:程志森(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小一必讀—— 一本關於廁所的書

  晚飯後,剛升上小一的女兒坐在一旁看圖書,她邊看邊哈哈大笑,前仰後翻,好不誇張。那是怎麼了?我探頭一看,怪不得呢!她手上的圖書,書名叫《你會上學校的廁所嗎?》,醒目的橙色標題寫着:「便便繪本」。封面上,兩個小孩光着屁股——蹲馬桶。大概,「書」這種東西在孩子的眼中無比神聖,「蹲馬桶」這件事竟然出現在圖書的封面?難怪圖書到手,沒有孩子不「噗嗤」一下笑出來。 必須掌握的「生存能力」 繪本《你會上學校的廁所嗎?》特別適合一年級「新鮮人」閱讀。幼稚園和小學的校園生活大不同,每年小學的工友姨姨總會投訴:一年級樓層的廁所特別骯髒!我們也偶爾會聽到有些低年級的孩子課上不敢舉手表示要上廁所,憋不住就尿褲子。甚至,我回憶自己的小學時代,當年同學們不也有過女廁鬧鬼的奇怪想像嗎?女同學互相嚇唬,於是,大家都不敢上廁所。已經長大的我們,也許忘了當年自己小小的身影,那時候獨自來到陌生的校園,適應學校生活的情况。廁格的空洞回音,孤身上路的焦慮,曾經也是我們的夢魘。 所謂吃喝拉撒是生命之必須,也正如封底的介紹所說:上廁所是孩子必須掌握的「生存能力」——不然,怎麼放輕鬆來過每天的學校生活?怎麼安心地、專心地學習?我們總是記得問孩子:「今天學了什麼?有沒有功課?」卻很少問他們:「你會上學校的廁所嗎?」在孩子努力地適應新環境、學習照顧自己的時候,這是老師和家長很值得去問問小一新生的問題。 《你會上學校的廁所嗎?》作者:村上八千世。繪者:瀨邊雅之。譯者:周姚萍。出版社:小魯文化。( 網上圖片) 嘗試蹲出完美姿勢 每個學年的開始,我都會和一年級的小朋友共讀這本「便便繪本」。小孩們嘰嘰嘎嘎,動起來青蛙蹲——全班三十幾隻青蛙一起蹲——蹲出一個用馬桶時最漂亮的姿勢;我們打開書中1:1的「模擬廁所」,研究一下哪裏才是蹲馬桶的完美位置;還有,小朋友來動腦筋想一想,幼稚園的廁所都沒有門的,我們來說說小學生上廁所為什麼要關門……和孩子在笑聲中讀完這本書,解決他們使用學校廁所的幾個困惑,以後應該可以放心上學校的廁所了。 女兒把書捧過來,煞有介事地指着圖畫裏的豬圈,上方的廁所正在「空降」小豬的食物。她瞠目結舌:「這……給小豬吃嗎?」不一會,她又指着另一個頁面,上面寫着:用河川中的繩索擦屁股的廁所。「咦?還有這種廁所啊!」孩子又再次笑得合不攏嘴。看到這個「廁所大百科」,展示世界各地廁所的奇觀,她驚訝的表情和所有一年級孩子都一樣。我們再來順道簡單聊聊世界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求知的起點,哪怕就從「廁所」這種話題而開始亦無不可! 最重要的是,解除心理負擔,笑着學會一種小學新鮮人必備的生存能力,實在很不錯!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