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形、音、義 幫助孩子學中文

想支持孩子學習語文,家長可以幫助孩子了解中文字在形狀、讀音和意義上的特點。 「形」:孩子可以拆字重組,將結構較為複雜的中文字,分拆成兩個或以上、結構較簡單的中文字(部件)。例如,「朋=月+月」、「咖=口+力+口」、「蝴=虫+古+月」、「聽=耳+王+十+四+一+心」等。孩子在學習時,可以通過「部件口訣」來記住結構較為複雜的字(如:「月巴」、「虫古月」、「耳王十四一心」等),又可以在腦海中建構一幅有趣搞笑的圖畫(如:將「朋」字想像成兩個彎月做好朋友、將「咖」字想像成一個大力士一手攬住一大包咖啡豆等、將「點」字想像成一個人用黑色石子去占卜等﹚。 拆開難字 變有趣圖畫 「音」:因為有部分中文字是「形聲字」,孩子可以通過字的「聲旁」去記住讀音相同或相似的字(如:「張、帳、漲」;「聆、領、玲」等﹚。孩子更可以將讀音相同或相似的字編成有意思的詞語(如:「長度、帳目、一張紙、水漲船高」、「命令、聆聽、領導、玲瓏、伶俐」等)。不過孩子又要留心,有些字雖然讀音一樣,但寫法就大不相同(如:「張、將、章」、「聆、寧、零」)。通過讀音去組合中文字,讓孩子可以同時運用視覺和聽覺學習語文。 「義」:此外,孩子更可以通過「形聲字」的「形旁」去推測中文字的意思。例如:「晴」的「日」字旁表示與太陽、日照有關,「睛」的「目」字旁表示與眼睛、視覺有關,「情」的豎心邊表示與內心、心情有關。孩子亦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去推測中文詞語的意思,例如:「主人房」是主人住的房、「客房」是客人住的房;「海運」表示海路運輸、「空運」表示航空運輸、「陸運」表示陸路運輸等。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多留意中文字在「形、音、義」上的特性,為中文學習打造穩健的基礎。 (作者提供)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親子遊戲學數學

很多家長都想孩子學好數學,於是幫他們報不同的補習班,又或者買更多數學補充練習。但其實家長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購買用品、計劃活動、製作點心、分享食物時,都有機會學習和應用數學。有研究更發現,家長可通過遊戲加強孩子的數學能力。以下幾個遊戲就能幫助孩子愉快地學習數學: 抽牌我最大 抽牌我最大(作者提供) 家長預先從普通撲克牌中取走10、J、Q、K的牌。之後,每名玩家輪流抽取2張牌,然後順序揭開每1張牌。第1張卡牌代表十位數字,第2張代表個位數字,玩家要各自讀出自己的兩位數字﹙如:「四十四」、「五十二」﹚數字較大的玩家可獲得自己和對方的牌,累積最多牌的玩家為勝。家長可以按孩子的能力提高難度,抽取3甚至4張牌,好讓孩子熟悉3位數字或4位數字。 目標在望 目標在望(作者提供) 家長和孩子隨便選4個小於10的組成數字(如:2、3、5、7),和一個小於25的目標數字(如:20)。家長和孩子一起討論,究竟哪些算式可以把組成數字運算成目標數字。例如:(2×5)+3+7=20、(3×5)+(7 - 2)=20等。 點格棋 點格棋(作者提供) 在紙上預先畫一排排可以畫成正方形的黑點,玩家輪流以直線或橫線連結任何兩點。如玩家畫線圍起一個正方形時,該正方形就由該玩家「佔領」,「佔領」正方形的玩家可繼續畫線,直至不能形成正方形為止。當雙方玩家都無法再畫線時,遊戲便結束,並以「佔領」最多正方形的玩家為勝。在孩子熟悉遊戲規則後,家長可以提升難度,例如在每4點中間寫上不同數字,玩家在「佔領」正方形後便可得到框裏的分數,以總分數最高的玩家為勝。 想了解更多,家長不妨觀看我們中心準備的短片(youtu.be/AjV9kdW4GYc)。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 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用貼紙趕走偏食

很多家長都想子女多吃水果和蔬菜,但孩子往往不「領情」。所以很多家庭在下午茶時段或晚飯後,都經常出現「親子蔬果大戰」︰家長不停叫孩子多吃蔬果,小朋友則堅持閉口不吃。 孩子的口味喜好大約在2歲時逐漸建立。隨着孩子懂得自己吃東西,便有意識逃避自己不喜歡的食物。2至7歲是重要時期,因為孩子會對不同食物產生固有印象,這些印象通常會持續很久,影響孩子長大後的飲食習慣和身體健康。有趣的是,孩子在2至7歲時認知發展不成熟,通常會依賴食物的顏色和外表來判斷是否吸引。顏色鮮艷、包裝吸引的食物,不但可以吸引孩子的眼球,連吃起來都格外美味可口! 實驗:包裝袋貼公仔 香蕉更吸引 荷蘭心理學家就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幼稚園階段的孩子隨機分成不同組別,並請他們吃不同包裝的新鮮香蕉。結果發現,只要在香蕉的包裝袋上貼上貼紙,孩子就會覺得香蕉更好味,亦更願意下次再吃香蕉。值得留意的是,不論貼紙是大家熟悉的卡通角色,還是「不見經傳」的普通公仔﹙如:動物、交通工具﹚,都可以令香蕉在孩子眼中更加吸引! 美國心理學家更發現,利用《芝麻街》角色貼紙包裝新鮮蔬果,配合家長教育,可以令幼稚園階段的孩子食用更多新鮮蔬果,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孩子在7個星期後,體重更符合標準。原來,簡單一張貼紙已經可以令孩子更健康! 精於推銷的商人自然不會放過這些有趣的發現。幾十年來,高脂高糖的零食製造商,漸漸使用超級英雄和其他受兒童歡迎的卡通角色來包裝產品。因此,家長可留意這些包裝對孩子的影響,為孩子事先移除這些「糖衣陷阱」。知己知彼,家長也可以依樣畫葫蘆,用孩子心愛的卡通貼紙去裝飾水果,或用印有卡通圖案的碗碟來盛載蔬菜,輕鬆提升孩子對健康食品的興趣和喜愛。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維持美滿婚姻的重要

筆者與家長談「湊仔經」時,不時聽到家長說,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夫妻之間就愈來愈少二人時間,甚至覺得日常溝通的每一句說話,都只是與孩子有關。 其實,任何關係都需要特意經營。美國婚姻心理學大師John Gottman就強調,在孩子出生之後,夫婦都要經常向對方表達愛意,努力維持婚姻關係的完整和獨立。美滿的婚姻關係可以保持家裏的整體氣氛融洽,支持孩子的情緒和社交發展。孩子見到爸爸媽媽之間的甜蜜互動,除了會更懂得與人相處之道外,還會感到更有安全感,更願意接受不同的成長挑戰﹗ 表達愛意的方法 要維持美滿的婚姻,夫妻要定期以對方喜歡的「愛的語言」來溝通。所謂「愛的語言」,就是表達愛意的方法。美國作家Gary Chapman就把「愛的語言」分為5類: 肯定言語:以正面及欣賞的說話,讓對方知道你對她/他的欣賞和重視﹙如:「你的耳環真好看!」、「每一次你為我們幾個家庭安排聚會,我都玩得很開心!」﹚。 優質時間:通過行街、睇戲、吃飯、做運動、看展覽、去旅行等不同活動,增加共同興趣,培養大家感情。 贈送禮物:通過禮物表達愛意;禮物不一定要昂貴,一朵鮮花、一包小食、一張心意卡,也能表達愛意。 服務行動:付出自己的時間和感情為對方提供不同的實際「服務」。這些「服務」可以包括做家務、交電話費、拿東西去對方公司、照顧對方父母等等。 身體接觸:牽手、擁抱、依偎、性行為和其他親密接觸都是愛的表現。 不過,無論對方的「愛的語言」是什麼,家長每天都可以在孩子睡覺後或起牀前,特別安排10至15分鐘時間,與對方談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內容未必與孩子有關。家長每個月亦可以特別安排一晚時間「拍拖」,暫時放下父母的身分,關顧對方在照顧孩子以外的生活,如興趣、朋友、工作、志向和理想等等。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疫下少出街,怕生怎麼辦?

疫情下很多家庭都盡量減少外出。部分幼兒長期留在家中,無機會與其他人相處,驟然見到陌生人或很久沒見的親戚朋友,可能會顯得沉默、退縮甚至害怕,家長如何幫助幼兒面對呢? 發展心理學家很早已經發現幼兒天生有不同「氣質」,其中一個氣質維度是「負面情緒性」﹙negative emotionality﹚。「負面情緒性」較高的幼兒,容易因為陌生人或不熟悉的環境而害怕,亦容易受疫情影響而顯得「怕生」。其實,幼兒的氣質與其基因關係十分密切,故家長毋須因為幼兒突然「怕生」而擔心他們出現「問題」。很多時候,他們只要有多點時間觀察身邊的環境或人物,就會慢慢放鬆下來。如果家長想幫助幼兒快點適應,可以留意以下3點: 預先提示:在前往新地方或參與新活動前,家長預先告訴幼兒將會遇上的人和事﹙例如:「我們待會到姨姨家,逗留1小時左右」、「你記得姨姨的女兒媃媃嗎?她可能會想和你一起玩」﹚。這樣可以幫助幼兒做好心理準備,減少因為「突發事情」而產生的負面情緒。 角色扮演 為幼兒提供練習機會 及早計劃:如果家長估計幼兒將會因為陌生人而感到害怕,可以及早與幼兒討論處理的方法,教導幼兒如何面對﹙例如:「如果你覺得有點緊張(可能出現的情况),你就先深呼吸3下,並輕聲告訴自己『媽媽就在我身邊』﹗(可以如何面對)」、「如果姨姨問你最近過得好嗎,你就告訴姨姨你平時在家做什麼」、「如果媃媃想和你一起玩,你可以說好,然後坐在旁邊先看看媃媃玩什麼、怎樣玩﹚。若然家長覺得幼兒似懂非懂,可以事先一起角色扮演,為幼兒提供練習的機會。 讚賞鼓勵:如果幼兒實踐到家長的建議,家長可以讚美,並準確地告訴他們做得好的地方﹙例如:「見你深呼吸3下之後真的放鬆了很多﹗」、「媽媽很欣賞你記得我們的計劃,清楚告訴姨姨你在家做什麼」﹚。如幼兒未能即時做到應付裕如,家長記得要以正面的心情面對——幼兒本身已經因為陌生人或不熟悉的環境而出現負面情緒,見到爸爸媽媽「面黑黑」甚至開口怪責,可能會更加不知所措,下次變得更擔心害怕!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說「好話」的秘訣(下)

上兩回我們分享過,相比起讚賞孩子的外在行為(如:「你幫助妹妹,媽媽欣賞你!」),組別式讚賞——即聚焦及表揚個人內在「好特質」(如:「你真是個樂於助人的孩子!」)會如何影響孩子助人行為的發展。如果幫忙的只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讚賞他是「樂於助人的孩子」可以令孩子繼續樂於提供協助;但當事情有些微失敗風險時,孩子出手幫忙的比率便大幅下降約六至九成! 家長固然無可能保證孩子每一次均有能力且能成功地幫助別人,也無辦法教導孩子每次都先衡量自己的能力才出手助人(太難、太費時了吧),家長可以如何引導孩子保持着樂於助人的好行為呢? 用廣義讚賞「你是好孩子」  強調「初心」:幫忙別人,究竟是為什麼?是因為留意到別人有需要?還是自己心中那份「戚戚然」的感覺?又或是為了「呃 like」,建立自己的公共形象?其實家長和孩子的理由都可以很簡單,家長不妨向孩子強調:「助人」就是因為它是「快樂之本」,能幫助別人,自己也開心。  既然「能幫助別人」,自己就已經開心,當中帶動的歡樂就應該是源於助人行為中的過程,而非其結果。因此家長在回應孩子時宜強調:「助人」時投入了的時間、心思或精神等都很寶貴,即使最後結果未盡人意,未能為受助人帶來最佳的結果,「初心」和過程已經值得嘉許。  運用「組別式讚賞」來表揚孩子的友善助人行為時,家長可以改為採用一些相對廣義的讚賞,例如「你真是個好孩子」、「有愛心」之類,比如說「你真是好孩子(廣義),幫媽媽手(過程)」。因為「好孩子」的定義其實可以很廣闊,不是由一兩件事情就能定義,因此即使孩子在助人時遇上失敗,自尊也不會輕易地受損,推論覺得自己「不是好人」。 善良的行為會「感染」,大多數孩子均會受到「從眾行為」影響,而跟從身邊人的行為。如果孩子認為身邊有不少的小朋友均樂於助人,自己也會多樂於成為一分子:「你的同學們和你(從眾)都是好孩子(廣義),大家都樂於幫老師忙(過程)。」 (插圖:Stephen Y.C. L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說「好話」的秘訣(中)

上回講到,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學者Christopher J. Bryan於2014年在心理學期刊《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發表研究,如果家長想鼓勵孩子多發揮「舉手之勞」助人,不妨用「組別式讚賞」,即讚賞其內在特質,表揚他是一個「友善/有愛心/樂於助人的孩子」。這樣有助孩子持續樂於助人,以符合自己「樂於助人」的身分。  當孩子助人時遇到困難 然而紐約大學學者Emily Foster-Hanson博士的團隊擔心,如果孩子在助人時遇到困難,例如事情並非輕而易舉,又或幫忙時出了亂子,會否影響孩子對「組別式讚賞」的理解和態度,甚至反過來質疑自己根本無資格成為「樂於助人組」一員? 參照Christopher J. Bryan的研究,Emily Foster-Hanson團隊邀請孩子做類似實驗,讓他們面對有人需要幫忙的處境,並分別向兩組孩子作「組別式讚賞」(你真是個樂於助人好孩子!)和「行為式讚賞」(你幫媽媽手,很乖!)。然而,孩子們除了需要做一件舉手之勞——幫研究員從地上拾起一支蠟筆,亦要面對一些較困難或有意外的狀况,例如幫忙搬動一個載滿乒乓球的小盒時,盒底突然鬆開;又或幫忙移動一輛積木車,但研究員事先偷偷把積木拆散,令孩子一碰到積木車便立即「解體」。兩組孩子均要面對失敗。 研究發現,接受了組別式讚賞(即「樂於助人組」)的孩子當遭遇困難或意外後,自我評價明顯下跌,反映出他們質疑自己「樂於助人」的身分;同時他們對「利他行為」的評價變得負面,偏向認為自己在幫倒忙。而當研究員稍後再邀請孩子協助時,他們都變得較猶豫,會較細心思考分析當中的難度。如果是易如反掌的事,「樂於助人組」依然較其他孩子樂於協助,與Bryan團隊的發現一致;但當事情有些微失敗風險時,孩子會變得異常保守,幫忙比率大幅下降,研究團隊估算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六至九成的孩子不再願意幫助! Foster-Hanson團隊的研究結果於2020年《兒童發展》發表,不但補充了Bryan團隊在2014年的發現,同時亦提醒家長們:究竟「做好人好事」初心為何?是為助人解困,還是為自己「面子」?另一方面,家長究竟要如何說「好話」,才能有效持久地發展孩子的利他助人行為呢?下回再續。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說「好話」的秘訣(上)

新一年開展,相信不少家長都會跟孩子訂立新年目標,寄望孩子好好成長。筆者幾乎可以肯定,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好人」,雖然對何謂「好人」的定義可能略有不同,但估計必定包括「樂於助人」。究竟家長如何透過改變對孩子的說話和讚賞方式,使孩子更樂於助人呢?看看以下情景: 情景1: 晚飯時間了,孩子今天自動自覺地收拾餐桌,協助你「開飯」。你會如何讚賞孩子呢? A. 你幫媽媽手,真係乖,謝謝你 B. 你真係好孩子,幫媽媽手 情景2: 公園裏,有小女孩跑跳時跌倒,你的孩子主動上前問候,向她遞上紙巾。你會如何讚賞孩子呢? A. 你安慰小妹妹,好有愛心,媽媽好欣賞! B. 你真是一個好有愛心的小朋友,媽媽好欣賞你安慰小妹妹 究竟讚賞方式A還是B較佳呢?細心一看,方式A主要讚賞孩子的行為,着眼點在行為本身,屬於一種「外在」讚賞,比較屬「個別事件」;方式B主要表揚孩子的品格,友善、有愛心、 樂於助人等,均屬於孩子自身的「內在」特質,有如「身分認同」。 稱讚品格比稱讚行為 效果更持久 專研究行為科學的學者Christopher J. Bryan的團隊,2014年在心理學期刊《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發表研究,指出當孩子發揮「舉手之勞」去幫助別人時,如果聽到別人讚賞他是「友善/有愛心/樂於助人的孩子」(即讚賞B,重點放於內在個人特質),孩子將來有較大動機去主動幫助別人,因為孩子能夠建立「身分概念」,漸漸認為自己屬於「友善、有愛心、樂於助人」的組別 (categorical membership),這種「組別式讚賞」(即讚賞內在特質)能引發孩子的內在動機,做出符合該身分類別的利他行為(prosocial behaviours),持續樂於助人! 從以上分析可見,孩子持續助人的動機乃源於對「樂於助人組」的歸屬感;然而「針無兩頭利」,當孩子在助人時出現了差池,令他們反過來擔心自己根本無能力去助人,甚至不屬於「樂於助人組」,「組別式讚賞」效果豈非弄巧反拙?很抱歉,的確如是,原因和細節容下次再談! (插圖:Stephen Y.C. L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家長敏銳有耐性 孩子成長更「定」

上兩期先後談到,家長可以透過改變說話的方式或字眼,變成「免抑制」指示,孩子能夠直接執行,毋須為自己構成認知負擔;而引導孩子檢討自己的行為時,運用「展望將來」的方式也相對較合適。今次,試想想以下情景:你才剛從洗手間出來,讀小一的孩子就放聲哭泣,你會如何回應呢?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教授Biringen的研究,促進兒童自控發展的家長,在孩子情緒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質: 「敏銳」於情感需要(sensitivity),不慍不火表現耐性(non-hostility) 你臉上會表現出稍為「肉緊」的神態,說話上表達關心:「寶寶你那麼傷心,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嗎?媽媽在……」並隨即擁抱安撫。此類正面而真摰的情緒反應,家長冷靜而不失溫暖,同時與行為反應一致,有助孩子感到安全,成為發展自我抑制的基礎。相反,如果家長對孩子反應激烈(「又哭什麼,長得那麼大還常常哭,真丟臉!」),又或者不瞅不睬,孩子就沒有恰當情感調節的基礎了。 引導具體步驟 如何自我控制 為孩子提供「結構」(structure) 家長終究也不想孩子哭個不停,會引導孩子調節紓緩情緒,「媽媽拿紙巾,給你一杯水,慢慢飲」、「我們一起深呼吸,平靜了再說」。家長慢慢指導或提醒孩子調節自己行為的結構步驟,一步一步平復心情,有助孩子明白自我控制在行為上的具體實際執行方法。相反,「不可以再哭」、「立即收聲」之類的要求就顯得毫無依據和不切實際,同時需要孩子即時運用其「引抑制」能力,就算孩子有多想自控也只會無所適從,甚至無能為力。 對孩子的行為「積極不干預」(non-intrusiveness) 當發現孩子哭的原因是打翻了心愛的果汁,還流到玩具上,家長在安撫孩子的情緒後,就可以遞上毛巾讓孩子自己清潔,家長亦可以從旁觀察和有限度幫忙。相反,如果家長表現相當「小心眼」(「不是這樣子,要仔細點!」),過度地介入或指導孩子,又或者是過分保護(「媽媽給你另一杯果汁,幫你清潔吧,你先去看卡通!」),無論是對孩子有過高或過低的要求,均不是培養孩子自控能力發展的好辦法。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家長如想再進一步了解如何與孩子一起面對負面情緒、解決問題,請收看短片《積極聆聽》。(https://qrgo.page.link/RRA4m)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檢討過去 不如展望將來

上次說到,相對於引發孩子自身的抑制自控能力(「引抑制」指示,例如「不要跑」),家長宜多用「免抑制」指示,引導孩子直接執行家長的指示(「慢慢走」)。今回我們介紹多一種原理相通的說話方式,孩子更易執行,讓家長「免頭痛」。 打翻飲品、果汁,相信孩子們都試過,原因不外乎是不專心(例如邊喝邊玩)、杯子太大、放得太近枱邊等。事後家長除了清理外,大概都會想引導孩子檢討、改正。你會用以下哪種說話方式? A. 過去式回想:「如果剛才你專心點/把杯子放入枱中間一點,你會有果汁飲嗎?」 B. 將來式展望:「下次吃飯時,如果你暫停玩耍專心吃/把杯子放入枱中間一點,你會有果汁飲嗎?」 兩種說話方式相當接近,惟對一些較年幼或自我抑制能力較弱的孩童而言,效果卻截然不同。說法(A)重點在引導孩子回想過去,年幼至幼稚園生都明白「過去」與「現在」的因果關係,因此孩子難免要首先想起當下的「痛楚」(打翻了果汁),然後抑制相關的負面情緒,去想像那件未有發生、不符事實的事情(counterfactual thinking,即「剛才專心點/把杯子放入枱中間一點」),情况有如「引抑制」指示般,孩子需要應用自我抑制能力,涉及極重的額外認知負擔。 將來式展望 孩子較易跟從 相反,「將來的事無人知」,當家長運用說法(B)來引導孩子展望將來時,小朋友會理解為假設事件(hypothetical thinking),與當下無因果關係,腦海中毋須刻意回想已發生事情的任何細節,亦毋須刻意克服事情所帶來的負面情緒,認知上只需要集中精神去想像將來如何做,就可以享用果汁。因此不難理解,將來式展望檢討就有如「免抑制」指示般,孩子毋須運用自身的抑制能力就能夠執行,孩子較容易跟從,將來就更容易做得好。 用「免抑制」指示能帶動孩子的好行為表現,久而久之,孩子豈非毋須應用和磨練自控能力?當然不是,我們只是希望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明白有更具效率的指導方式,但孩子的自控能力,終究需要家長去促進發展,下回進一步探討。家長如想再進一步了解如何發出有效實際的指示,請收看短片《指點迷津》https://bit.ly/3mWlz3T (illustrated by :Stephen Y.C. L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