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教孩子由「錢」入深

說起錢,每個人都需要,但又是否每個人都天生懂得去好好運用它呢? 甚少機會「使錢」 有錢即瘋狂 筆者因工作關係,經常要帶小學生到營地過夜。若問什麼是孩子最感興奮的,除了營地設施,還有小食部。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們會「認真」地逐一計算所有小食或玩具的價錢,似乎很想用盡手頭上的幾十元、甚至一分一毫,務求要把所有錢花光不帶走就最好。 筆者十分好奇,營地的小食部又不是百貨公司大減價,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再跟孩子們的父母傾談起這個觀察,大家都笑起來;但笑聲背後,亦很想知道該如何教導小朋友理財,擔心他們用錢不懂得節制。 說回來,孩子平日好像甚少「使錢」的機會,皆因很多小學都取消了小食部,學生需要自備零食回校;放學後,有些小朋友要參加課外活動,有些又直接去了補習班;回家時,天已晚,也沒有時間去購物了。由於這些孩子平日沒有機會用錢,所以難得有錢可用的時候,便瘋狂地消費了! 各位家長,你們有沒有給孩子零用錢的習慣?發放零用錢是一門學問,博大精深。孩子什麼年紀給零用錢?應該給予多少?一星期還是每天發放?這些都沒有絕對的答案,重要的是,家長應藉着零用錢去因「財」施教。 訓練孩子以儲蓄買心頭好 要孩子學懂理財,就要由實戰開始。家長可因應孩子的需要,一同制訂給予零用錢的方法,並請孩子說出每天需要花錢的項目,例如放學後肚子餓買零食、搭車返放學等,當一起分清楚「需要」和「想要」的項目後,再計算「需要」項目的零用錢金額。 那麼,他們的「想要」項目呢?相信家長也聽過孩子不少訴求,想要買什麼玩具、精品、遊戲機等。如果直接買給他們,家長擔心小朋友很快玩厭,或者因得來太易而不懂珍惜;但若不買給他們,又怕孩子發脾氣,加深親子矛盾。其實,這正是教育孩子儲蓄的好機會,家長不妨問問孩子想買的東西是什麽價錢,再討論一下可如何儲錢去購買。 在制訂儲蓄計劃時,家長或可表明底線,例如只限每天多給兩元零用錢,然後引導孩子計算一下何時儲夠錢去買東西。在儲蓄的過程中,有時孩子或會花錢買了別的東西,令儲錢進度比預期慢,這些也是家長介入的好時機,協助小朋友糾正方向,一步步達成目標。 當然,孩子想要的東西是否值得去買,也是制訂儲蓄計劃時需要討論的問題。然而,筆者認為,目標是否吸引,也是孩子儲蓄的動力。那麼,家長不妨讓他們有多一點自主,讓小朋友在儲蓄上建立成功感,提早養成定期儲蓄的習慣。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李杰成(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8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網絡群組小風波

小息時,一張熟悉的臉孔在社工室出現。充滿憤怒與委屈的他不停地說:「我冇朋友了!我冇朋友了!他們不理我了!」 說着說着他哭起來……孩子很委屈地說:「他們不再理睬我了 !」 這男生剛上中學時,確實與同儕在建立關係上遇過不少困難。當時他不太留意個人衛生,對同學和老師的關懷愛理不理,甚至以粗言反擊。但在老師、家長及社工的支援下,經過不斷的提點、反覆的叮嚀,加上男生自己也願意有所突破,經歷兩年的校園生活,他對人際關係的潛規則,顯然多了一點掌握。再且,這孩子天性善良、勤快、樂於助人,也替他在校內建立起固定的朋友圈。放學後,很多時總見到他與其他同學一起玩桌遊、吃小食。對於這孩子的進步,不單家長、老師,甚至他自己亦感到欣慰。所以,今天看見他淚流滿面,又傷心又憤怒的樣子,就知他一定受了很大的打擊及挫折,招架不來。 同工先讓他宣泄情緒,經過一輪安撫、陪伴和等候,這孩子開始說出他感到委屈的事情。 原來他被同學們「踢」出了群組,他哭訴:「姑娘,他們無端端『踢』走我,我逐一向群組員要求再次讓我加入,他們全不理我,還說我很煩,別再騷擾他們! 我好嬲!好嬲!好嬲 !」 連發百條信息 男童被逐出群組 待男生情緒再次平復,同工邀請他一起重看群組的對話內容,一起回溯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孩子被退出群組前,組員們正在商討星期六活動後到哪裏午膳。這個男生不斷發表意見,希望得到認同,但當同學沒有正面回應時,他便連續發出數十個「嬲怒」符號,又多次發出語音信息,要求組員聽從他的看法。同學開始不理睬他,請他閉嘴,但男生繼續發出信息,來來回回百多條,最後他被管理員退出群組。傷心的他就逐一個別私訊組內成員,請組員把他重新加入群組。於是,又是連綿不斷的語音、「嬲怒」符號、「哭泣」符號……重複又重複的對白,佔據了組員的對話版面。 當孩子冷靜地回顧故事細節時,他留意到自己的衝動,察覺到重複又重複的語句真的會惹來別人的反感,並開始明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於「你情我願」,不能勉強。 男生坦承,若把故事重演,應該可以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和平地去表達自己的期望。 群組內的成員畢竟是孩子相處多月的好朋友,男生的個性及他有特殊教育需要,大家都心中有數。經過調解與協議,大家也表達仍然珍惜彼此情誼,於是就再次聚在一起,協商建立群組規則,同工亦順帶提醒在網絡群組交往時要注意的禮儀與忌諱。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說罷,他們又一起去玩UNO了! 網絡社交 孩子易碰壁 人際交往,對孩子來說,從來都不是容易的功課。面對面的溝通,尚且能鑑貌辨色,透過眼神、動作、語氣去理解別人的意願,但說到要順暢表達自己的需要,也不是輕易的事;在無形的網絡世界,要建立健康穩定,以及和諧的友誼關係,就更加困難。網絡社交,很容易引起誤會,孩子不明所以,處處碰壁,也在所難免。但其實不同的經驗,都是孩子成長的好契機、進步的好場景,更是家長、老師、社工介入的好點子。透過這些經驗,孩子可以對自己的特質認識多一點,也學到將來面對不同的處境,需要運用不同的策略。當經驗慢慢累積起來時,不管在網絡或現實世界,孩子都可以建立一套能夠忠於自己,也能關懷別人的處世良方。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孩子「機」不離手為識朋友?

「點解我個仔成日打機?」陳先生不止一次向我提出這樣的疑問。陳先生的兒子小明今年讀中二,每天起牀第一件事就是去拿手機,放學一出校門就開始玩手機直至睡覺,每逢假期更是「機」不離手。收「機」成為陳先生與小明衝突的主要導火線。 面對App世代的子女,相信不少家長都有與陳先生一樣的困惑。衛生署2017年的調查顯示,13%小學生及34%中學生平均每天上網超過3小時,較2014年上升10%;更有超過五成小學生及七成中學生,為了上網或使用電子產品而與父母爭執。了解子女「機」不離手的原因,似乎是家長的當務之急。 了解孩子深層次需要 「肯定是他貪玩,抵抗不了手機遊戲的誘惑啦!」當我與陳先生傾談到小明沉迷手遊的原因時,陳先生這樣回應。家長理所當然的覺得子女沉迷打機是因為遊戲太吸引,而子女又「未識諗」;但其實「沉迷」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我們必須透過沉迷打機這個行為表徵,了解孩子深層次的需要。 在我單獨與小明傾談的過程中,他告訴我班上不少同學都喜愛玩這款遊戲,大家聚在一起經常會討論遊戲攻略。「唔玩和同學都無偈傾啦!」原來小明升上中一後,一直很擔心無法融入新環境,因着一起打機結識的「機友」,是他平日在學校最好的朋友。小明沉迷打機的背後原因,是需要朋輩關係。除此之外,遊戲「升level」帶來的成就感、生活單調沉悶轉而在網絡世界尋找刺激感、甚或抒發負面情緒等,都可能成為導致孩子沉迷上網的原因。我們需要因應每個孩子不同的情况作具體分析,才能找到隱藏在沉迷現象下的真正原因。 陳先生雖然慢慢了解到兒子喜歡打機的背後原因,但表示依然難以跟他溝通。家長經常苦惱無法與子女交流,皆因他們「十問九唔應」。但我發現無回應的,通常都是圍繞學校表現、功課成績等話題。其實親子溝通,除了這些嚴肅的話題,亦需要輕鬆的閒聊建立關係。我經常鼓勵家長先嘗試走進子女的世界,向子女了解青少年的文化,例如他們喜歡的遊戲、視頻甚至明星等。 學打機用語拉近親子關係 在面談中,陳先生向我抱怨,「我經常聽到小明打機時講類似『雷友』等不明所以的語彙」。我鼓勵陳先生下次再聽到這些不理解的網絡潮語,可以向兒子請教。一開始陳先生非常猶豫,認為兒子會嫌煩,但向兒子請教之後,陳先生開心地告訴我,「他仲同我介紹其他打機用語」。 點解我的孩子「機」不離手?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答案,最關鍵的是我們在指摘之前,要有足夠的耐心先去了解孩子的世界,找出背後的原因,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與孩子一同成長。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駱萤雪(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6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放手!

「我小朋友太細個啦!邊度識呀?」 「無我幫佢,點搞得掂呀!」 「好危險㗎!點放心佢自己一個呀?」 以上的說話,你有曾經想過、說過嗎?如有,實屬正常!正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為人父母總希望盡最大的努力,把最好的給孩子,所以事事憂心也正常不過。不過人總是望子成龍的,會寄望孩子適時可獨立自主,究竟如何做到孩子在你計劃內成長,但又可以獨立呢? 懂放手 成就孩子獨立自信 坊間,有些是「佛系父母」,不緊張、不催促,緣分到了,孩子便會獨立!這些孩子會自信滿滿,可惜辦法不足,踏不上獨立之路;有些是「港系父母」,不鬆懈、不休息,時間到了,孩子便能獨立!這些孩子會辦法多多,但自信欠奉,開不了獨立之門。因此不論你是哪系的父母,均需要適時「放手」才可以成為孩子的好教練,讓他們獨立自主! 孩子學習爬行時,放手讓他試着爬行,有一天你看到快樂爬行的他;孩子學習走路時,放手讓他跌跌碰碰,有一天你看到自由興奮的他;孩子進入小學時,放手讓他學習自理,有一天你看到滿臉自信的他;孩子苦讀中學時,放手讓他學習自決,有一天你看到獨當一面的他。這些畫面真的很美很令人嚮往,父母的放手,成就了這樣的孩子! 不要怕 只要信 放手是先苦後甜過程!開始時,父母會帶點着急、擔心,並覺得困難重重!家中一則小事分享,年幼的侄兒非常活潑好動,嫂嫂帶兒子外出時,會使用人氣產品「防走失書包」,牢牢牽着他,怕他會亂衝亂撞而闖禍,希望盡自己的能力來保護兒子,因此侄兒常常錯過不少探索機會及有點悶悶不樂;嫂嫂開始嘗試跟兒子約法三章,即使他只是一個幼兒,但也願意給予空間,並信任他能控制自己;幾個月後,已不見侄兒要背着人氣產品外出,也能好好的跟着家人,臉上笑容也多了。問嫂嫂如何成就這景象,答案是「不要怕,只要信」,過程中真的很不容易,一想起難道要孩子一輩子也要被父母牽着走,便會選擇相信自己、相信孩子。嫂嫂的一番話,讓我明白,要學會放手,先要學習信任自己、信任孩子,相信大家都是有能力做得到的! 記得看《五個小孩的校長》時,聽到一首歌《喝采》,其中的歌詞很有意思的:「路上我願給你輕輕扶,你會使我感到好驕傲。」父母適當的扶持,適當的放手,是孩子成長的營養液,到某一天他們長大了,你便會看見成果,更會因為自己的選擇及信任而感到滿足!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楊淯(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SEN生升中 有苦難言

我是一名中學學校社工。每天小息和午休,總有一個中一男生,把社工室房門大力敲一下,沒等我回應,自顧自坐下。他會說:「姑娘你唔使理我,當我透明得㗎啦。」說罷他將校褸拉鏈拉到頂,把自己的頭也塞進去。這樣的同學,也許大家在學生年代也有遇過。 根據教育局提交立法會文件,2016/17年度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中學生超過21,030人。現行機制中,教育局向中學提供「學習支援津貼」,學校可以聘請人手或外購服務,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靈活而適切的照顧。 從校園環境的適應、學習模式的轉變、校園作息的安排等,SEN學生比主流學生需要更多支援,更長的時間去適應。 升中一,對主流學生來說是大事;對SEN學生來說,更是事事挑戰。從校園環境的適應、學習模式的轉變、校園作息的安排等,SEN學生比主流學生需要更多支援,更長的時間去適應。然而,對於社交能力較弱的學生,重建社交圈,認識新朋友,與新老師建立關係,並在學校建立安全感,不是一件易事。 像上文提及的學生,他很想認識朋友,但同學總在他身邊溜走。他不明所以,深感挫敗。課後只想找個地方安置自己。在多次交談後,融合教育組老師發現他喜歡照顧花草,便安排他加入學會。他每天下課後到學校的後花園,讓花草曬曬太陽、除草和澆水。他每天準時報到,行動積極。在花園裏,人人勞動,他不說話也不用尷尬。老師安排學長和他同組,他與大家一起從播種到收成,經歷春夏秋冬,在分享農作物時的快樂不言而喻。漸漸地,在校園的一角,他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天地和對校園生活的歸屬感。 及早介入 訂立個人化方案 此外,他向學校社工表達自己在朋友相處中處處碰壁。社工了解他的特質後,發現他對於人際相處間的潛規則,友儕間溝通的弦外之音甚不理解。社工鼓勵他參與社交思考(Social Thinking)小組,學習關顧別人當下的想法、感受和動機,減少在人際關係中的無力感。 每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需要各有不同,我們能做的是,在升中過渡期及早介入,為學生們訂立個人化行動方案。試想想,若上文提及的學生,早在小六時已開始準備,參與體驗活動,認識中小學的不同,並讓他在體驗活動後表達自己對升中的想法和擔心,讓支援人員及早了解學生的個別需要,結果又會如何。 每年七月中一派位,學生得知獲派的中學後,學校社工、學校融合教育組老師及學生家長合作,制定個人化的支援計劃,善用校內學長幫助學生重建社交圈,為學生在中學及早架起支援網絡。 此外,在學生家長的同意下,小學與中學的支援人員可做好交接的準備。每年七月中一派位,學生得知獲派的中學後,學校社工、學校融合教育組老師及學生家長合作,制定個人化的支援計劃,善用校內學長幫助學生重建社交圈,為學生在中學及早架起支援網絡。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黃永欣(家福會註冊社工(學校社工))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198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我是大將軍

擔任駐校社工多年,有些學生,我相信不論老師、社工還是學生本身,也需要長年的征戰,才能好好處理成長中的衝擊。志強今年就讀中一,有過度活躍,單單是開學兩個月,觸犯校規次數已多不勝數,很多時是因為衝動,或是行為不夠成熟,但最多的卻是因為不被相信能好好自控,而作出自我放棄的表現。 文:李樂進(香港家庭福利會學校社工) 過度活躍兒 腦內大作戰 跟志強傾談,其實他與一般年輕人無異,渴望被信任和接納。可惜,他感到因為有過度活躍症這個「病」,自己不會成功的。嘗試跟他好好了解他怎樣被這個「病」影響,他形容這個病就像一個與他年齡相若的小伙子,名叫小A。每當遇到有趣的事情時,小A每每也會跟他說:「很好玩的,後果不要理,玩了再算。」志強說其實腦海裏還有一個人物會與小A爭論及對抗,提醒志強要想想後果,可惜那人物的模樣是一個年老兼傷殘的伯伯,伯伯打不過小A,被小A所傷。志強形容伯伯的樣子和他父親相似,父親是一個負責任和自律的人,這些都是他欣賞爸爸的原因,亦是他所重視的價值觀,可惜一次又一次敗於小A的手中。不過,志強形容小A其實亦有優點,小A讓志強轉數很快,亦經常精力充沛。所以志強對小A又愛又恨。 身邊人「精兵」 降服百厭星 撇開平常的說教,不再教導志強如何管理情緒、自我控制、三思後行,因為這些都是志強自小學開始已經聽過很多遍的大道理。 我嘗試代入他的角度,跟他說故事,說起他最愛看的行軍打仗的故事,劇情卻是由他繼續編導。我嘗試問他小A有沒有剋星,能讓小A的影響力減低,又或是過去有沒有成功的經驗,志強提到有數次小A作惡,有一隊軍隊曾力抗,雖然最後也被小A擊敗,但起碼延遲了自己的衝動。我感到好奇,詢問那些軍隊代表什麼,原來那些軍隊是由讚賞過他的老師、他重視的朋輩及父母所組成,他發現原來身邊人對他的重視及信任是多麼的重要。因對小A的又愛又恨,我問志強有沒有想過如何降服小A,志強表示或許他需要訓練一隊「精兵」,以好好駕御小A。往後傾談的重點在於如何回顧、重拾、創造及累積成功的經驗,以助他調兵遣將,希望有一天能成功把小A收服到帳下。 沒有人喜歡不停被指摘,在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的時候,我相信需要的是一個盟友。 在成年人的眼中,很多理所當然的小事,原來在年輕人或是小朋友的世界裏,是多麼的艱難,多麼的不容易。在志強的故事裏,我希望自己能當上為他搖旗吶喊的好伙伴,讓這個大將軍有反敗為勝的一天。志強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成功,我不知道,卻祈願他身邊會有更多的盟友出現,支持他的努力,欣賞他的轉變,期待他的成功。 ■香港家庭福利會 查詢:2527 3171 網址:www.hkfws.org.hk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有錢就是任性?

一名小六男孩,在我們一個模擬社會理財的教育活動中,拿着在活動裏辛勞工作後所得的薪金,走到「六六彩」攤位面前,焦急地問義工:「你幫我數吓,我可以買到幾多張六六彩?」在場義工及我們當然都有點愕然。「你會唔會留番部分錢做其他嘢呀?」男孩毫無半點猶豫,指着攤位後面的白板:「有錢就是任性!我一定要中呢$800嘅金多寶!」家長看到這樣情境,嘩然之餘還非常擔憂。你們想知道他的結果怎樣嗎?文章往後會跟大家分享。 點解社工你會教孩子賭錢? 對於男孩的反應,家長往往即時產生一連串疑問:「點解社工你會教佢賭錢?」、「咁細個就咁諗啦?咁我一定唔可以畀錢過佢手,實亂咁用晒啲錢!」適逢農曆新年即至,孩子們將會得到一筆豐厚的利市錢,他們應該如何處理好呢?以往在家長講座經常聽到家長問類似疑難:「讀小三的兒子睇中咗一部$300嘅Headphone,問我可唔可以用利市錢買,我拒絕,阿仔話『啲錢係我嘅,點解唔用得』。其實啲錢又真係佢嘅,但我又覺得Headphone太奢侈,應該點處理?」 「有錢就是任性」,那麼「無錢就不能任性」吧!不少家長認為,不發放零用錢或收起孩子所有利市錢存進銀行,便能處理孩子亂用錢的問題。但是,已故美國家庭治療師沙維雅(Virginia Satir)其中一個治療信念談到,「問題並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我經常與家長分享,理財教育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生活技能的實踐。 親身體驗 遠勝紙上談兵 為何讓小學生在模擬社會理財教育活動中「賭錢」?現在告訴你小六男孩的「下場」吧。他買了38注六六彩,不但得不到頭獎金多寶,連一注安慰獎也得不到,男孩失落到像是輸掉了全世界一樣。結果很殘酷,卻是很真實的體驗。我個人很喜歡這個結果,因為男孩能藉此明白金錢並不容易從賭博中賺取,這個經驗勝過我們千言萬語的叫他不要賭博。這也是經驗學習法的好處。 如何管理零用錢及利市錢,方法同出一轍,家長應從旁指導孩子,在零用錢當中分配他們日常「必要」的開支(如:文具、交通等)及他們「想要」的開支(如:玩具、汽水等),逐步了解的理財概念。孩子在過程中亂用零用錢不要緊,反而家長可以藉此教育孩子,如何在這些經驗中學習下一次更有效管理零用錢。至於利市錢,家長則可以與孩子商量,撥出部分購買昂貴的物品,例如價值$300的Headphone,他們可從利市錢取$150,另外在日常零用中儲蓄$150來買,讓孩子學理財之餘,同時學懂延遲滿足。 相信家長共同的期望,都是子女長大後能夠獨立,好好管理自己的生活。理財是必須的生活技能,要從每天的經驗中學習。現今孩子可以在廣告媒體及社交平台中得到不少相關的理財資訊,當中的價值觀有正確亦有錯誤。家長應把握時機與孩子分享正確的理財價值觀,從旁指導,才能提升子女的理財能力。 歡迎瀏覽:www.hkfws.org.hk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黃靜欣(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從「想要」啟發儲錢目標

「王sir!我做晒所有目標啦!?家仲有錢剩,我做乜嘢好呀?」一個小五女生在模擬社會理財教育活動中,完成了我們安排給她的目標後,走過來詢問身為主持的我。「你所有活動攤位都去過晒?」孩子似乎略有所悟,自己跑開了。小朋友一條問題,背後往往道出了他們的想法:第一,我有剩錢不知如何處理;第二,達成了大人給我的目標後,便沒有其他追求。 小朋友教儲錢「應急」無用 在小學生理財教育活動時經常發現,他們都有一種「錢必須用完」的想法。小五女生的提問,其實不止一個學生問過,「我仲有錢剩,邊度可以畀我用埋啲錢?」之類的問題其實經常都聽到。我相信,如果給一眾家長親耳聽到,可能當真會被「激死」! 事實上,孩子想要將錢用盡,並不是因為他們「洗腳唔抹腳」,而是他們根本沒有儲蓄的必要及目標啊! 有家長分享:「阿仔成日用晒啲錢,明明經常提佢要留錢應急用,但最終都使晒!」但我會反問家長,一個孩子明白什麼是「應急」嗎?「應急」是一個成年人從生活經驗中得知的一種「需要」,現今孩子未必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去理解「預留一筆錢以備不時之需」的重要,因為生活大小事都由父母安排得妥妥當當,生活遇上「危急」情况可謂少之又少。所以要孩子學懂儲蓄,「應急」實在不是一個有效理由。 讓孩子對生活有追求 另外,有家長會要求孩子將部分零用錢留下作儲蓄,孩子雖乖乖遵從,但未必清楚儲蓄的原因為何。他們儲蓄的動機並不是源自自己的需要,而是源自父母的需要! 「需要」及「想要」這個課題,現今在幼稚園已經開始教授,重點是要孩子分清「需要」及「想要」,而不是抹殺「想要」!因為「想要」正是一個人對生活有所追求的原動力。所以家長如果想孩子學會主動儲蓄及訂立目標,應該趁孩子表達「想要」的時機,與他們討論如何將「想要」化為目標,制訂儲蓄計劃,將目標達成;這樣比一般以「應急」或者「教育基金」為目標更為有效,亦能培養孩子為自己訂立及追求目標的習慣。 夢想和人生目標,正正是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想要」編織而成。各位家長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只是一個聽命於人或者隨波逐流的人,是時候讓孩子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更多選擇權,讓他們與你們一起參與規劃自己的生活,成為一個有目標,對生命有追求的人! ■香港家庭福利會 查詢電話:3950 1900 歡迎瀏覽:www.hkfws.org.hk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王君偉(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今年過個不一樣的聖誕

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悠揚的音樂,奪目的商場佈置,周遭的氣氛都令我們的消費意欲愈發高漲。憶起小時聖誕節總是忙得不得了,拉着媽媽的手,時而吵着要買最美的聖誕卡,時而扭買最大的玩具。長大後,估計數年來花在聖誕節的錢應該不少,舊時收到的聖誕卡和玩具早已不知去向,既然再快樂的聖誕節都避不過記憶的洗禮,家長何不讓它成為學習理財和正確金錢觀的好時機呢? 文:葉玉瑩(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交換禮物:DIY表達感謝 交換禮物是希望製造快樂的回憶,或是向對方表達感謝與關懷。按這個目的,小朋友之間交換禮物不應花費過大的金額,慎防「金額愈高等於感謝愈多」這種成人世界的功利主義會傳遞給小人兒。家長不妨讓一班小朋友共同參加手工班,為對方製作禮物,共同留下美好的回憶。 協議「限額」學習選擇 當收到一份神秘禮物,孩子會很高興,但原來可以自由選擇禮物並學習自主消費,他會更興奮!家長可給予小朋友一個限額,與他一起到店舖去買禮物。為保證學習效果,家長緊記在進店前跟孩子協議好「家長限額」。 記得尊重孩子的選擇權,毋須提點他可以購買個「更好」、「更有用」的禮品,而且孩子是經歷一輪思考才作出決定的,我想家長也同意,學習選擇也是一項重要的生活技能。 當孩子困惱於多個「心頭好」時,家長最好不要即時給予意見,但可了解他們想購買的背後原因,從而協助子女排出先後次序。同時家長可與孩子多逛幾間商店,比較禮品價格,了解貨價差異。但假如子女要求即時購買,家長亦應允許。如事後見其他店舖較便宜,那便恭喜你了,相信孩子定能透過實際經驗學會格價,當然也得提醒格價有其時間成本的。 用現金付款 萬一禮物超過「家長限額」怎麼辦?家長可彈性地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例如為子女墊支超額的數目,但要小朋友日後分期還款,設下限期,並切實執行還款安排;或是孩子有積蓄的,也可讓子女決定會否自行補貼,總之原則是不打破協定的「家長限額」。雖然現時流行電子消費,但建議家長與子女購物時盡量用現金付款,加強他們認知上對金錢及物品的連繫,以免誤以為簽卡就可以購物。假如家長選擇用信用卡付款,也得向孩子說明日後要找卡數。 為他人付出學懂珍惜 很多孩子自小在不虞匱乏的環境下成長,還未領悟到付出的概念,便已得到很多收穫。我不反對節日送禮,但沒有適時教導,小朋友或許未明白送禮的意義,收禮物時,也沒有珍惜的感覺。我認識有名家長每逢大時大節便帶孩子去做義工或捐獻,到孩子長大了,他便樂於參與義工活動。家長可透過此方法讓孩子明白,節日除了「受惠」也可體驗為他人服務的樂趣,回饋社會。現時社會上有不少機構都特意招募節日義工,家長可以多加留意。 慶祝節日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只是我們很容易會把節日與消費拉上必然關係,讓小孩接收偏頗信息,事實上,一家人一起製造快樂回憶,方是過聖誕的意義。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按孩子性格教理財

性格會影響一個人的理財行為嗎?外國也作過不少研究,探討性格跟拖欠卡數、過度消費和投資態度等有沒有關係。部分研究結果顯示,那些屬於保守、隱陣派的人,經常需要有數據支持才能作出決定,因此相對有計劃和審慎地管理金錢,然而也很容易錯失投資機遇;相反,感性、果斷的人,抱持把握時機、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但他們欠缺為未來籌劃的習慣,所以很容易出現過度消費的行為。 性格影響金錢觀 因材施教 不少家長包括筆者,家裏也有性格不同的子女。有些可能是闊綽並喜歡物質刺激,而且要快快作決定;有些則可能是吝嗇但樂意等候的。 性格確是先天因素,但家長卻可以因應孩子的性格,調整他們的理財行為和習慣。 若孩子是一個謹小慎微或很注重細節的人,家長便要教導他們不要過分着眼於一分一毫,鼓勵他們看遠一點和了解每項消費帶來的非物質回報;但倘若孩子很喜歡花費,家長便要反過來教導他們如何「斤斤計較」。又有一類是視錢財如命的,那便需要了解他們死守着金錢的原因。曾有天生性格保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經常聽到人家說要「留個錢」將來讀書,結果過分節儉、拚命儲錢。遇到這種情况,作為家長的便要跟小朋友坐下來認真討論,如何平衡現時生活需要和為未來儲蓄。 捱餓買心愛東西 應否阻止? 還有一類是「假守財」的孩子,他們只是不想把金錢放在「需要」上,例如省下早餐錢,寧可把金錢留在「想要」上。我明白,很多家長未必認同子女這種分配財務的方法,但筆者原則上是鼓勵家長容讓孩子經驗他們的財務決定,因為要達到目標,在過程中付出努力或作一點犧牲,其實是必要經歷的。 當然,並不是叫家長對「假守財」的子女袖手不理,家長需要了解那些消費項目目的為何,並看看能否跟孩子協商一個能平衡需要和想要的安排。另外,家長也要注意子女有否出現玩物喪志的情况,因外國研究也發現有些人比較需要藉着擁有物品來讓自己感到快樂,嚴重起來,就會變得過分物質主意和過度消費。 一般而言,小孩子都是享受購物和擁有物質,但隨年齡增加,家長不難發現有些孩子會比另一些孩子更愛購物和需要藉物質或別人的羨慕目光來肯定自己。事實上,我們不能限制性格使然的理財習慣,重要的是,家長如何在過程中跟子女探討和檢視理財習慣,在能力許可下滿足需要,避免陷入財務困境。 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文﹕陳慧敏(香港家庭福利會認可理財社工)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