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在青春期保持肌肉柔軟度

步入青春期,很多時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肢莫名疼痛、肌力及柔軟度減弱、協調及平衡力不穩定等狀况。這是由於青春期骨骼生長加速,但肌肉和肌腱的發育速度跟不上,因此肌肉和肌腱會變得繃緊,柔軟度變差。若肌肉及軟組織發展未能持續配合,或變得不對稱,除了會影響姿勢,亦會因「動作代償」而引起肌肉痠痛。 肌肉繃緊較難發力 青少年的「快速發育期」大約由11歲開始,一般持續18至24個月不等,女孩子一般較男孩子快進入此階段。手腳的發育比軀幹快,有時候會因生長過快而變得不對稱,導致短暫的手腳長度不一。若雙腿骨骼長短不同,加上姿勢持續不當,或引發暫時的脊椎側彎。另外,肌肉在繃緊的狀態下運作,令肌肉較難發力,加上骨骼急速拉長,而新增生的部分仍很脆弱,容易引致受傷甚至骨折。至於膝痛,可能是因小腿脛骨快速拉長,令膝蓋骨下方與肌腱的交接處受壓力,引致「成長痛」,有時候會影響孩子的活動,不過也是過渡問題。 恆常伸展 紓緩肌肉和骨骼發展不平衡 透過恆常伸展,可以紓緩肌肉和骨骼發展的不平衡。以下介紹幾個下肢動態伸展動作,可鼓勵孩子在運動前作為熱身,每個動作最少做1分鐘;運動後則宜做靜態伸展,讓肌肉放鬆。 1. 鐘擺腳 身體站直,雙手叉腰或用一手扶椅子,重心移到左腳以單腳站立,右腳伸直往前後像鐘擺般放鬆擺動。換腳重複。 2. 弓步蹲 身體站直,兩腳與肩同寬,一腳盡量往前跨,保持背部挺直,兩膝彎曲蹲下,直到前膝約呈90度直角,但不超過腳掌,後腳膝蓋差不多碰到地面。然後兩腳一起發力往上推至雙腳伸直,回到站直姿勢。換腳重複。 3. 交替側弓步 雙腳打開,約2至3個肩寬度,右膝彎曲,左腳伸直,向右側往下蹲,當身體蹲到最下方時左手觸碰右側腳背,之後雙腳位置不變,轉換重心至左側,左腳彎曲,右腳伸直,向左側往下蹲,用右手觸碰左腳腳背。重複動作。 (作者提供) 若孩子在發育期間有不尋常的疼痛,或做伸展運動後仍有不適,可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查詢。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蕙婷(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9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BB下水禮好處多

踏入9月,天氣將逐漸轉涼,爸爸媽媽們有沒有想過要抓緊時機,帶小寶寶去玩水呢?游泳池及沙灘早前因疫情的關係而暫時關閉,近月已陸續重新開放,不少父母都想帶寶寶去一嘗水中之樂,消解炎夏的酷熱,卻又對寶寶游泳有不少的疑問,就讓我們於本文逐一討論吧! 水中玩樂帶來感官刺激 游泳是一項非常有利寶寶身心發展的活動。水中玩樂能帶來不同的感官刺激,如被水浸泡着、水的浮力及阻力、被水花濺到、拍打水花的感覺和聲音等,均是對寶寶新奇無比的感官體驗,有助大腦及感覺統合的發展。另外,游泳提供一定的運動量,能強化心肺功能,亦可訓練寶寶的平衡與手腳協調,更能增強免疫力。游泳過後,父母亦可能會發現寶寶的胃口更佳,晚上睡得更安穩。 (作者提供) 淺水區開始慢慢適應 水中跟陸地的感覺截然不同,大部分寶寶都會享受其中,但亦有小部分會感到驚惶失措。然而不論是哪一種反應,此時肯定是建立親子關係的最好時機。安全的玩樂有助建立親子互信,雙方互動時能加深感情的交流。父母也不妨帶備小量會浮水的玩具,讓寶寶玩得更投入更開心! 寶寶游泳注意事項 .先從淺水區域開始,循序漸進,讓寶寶慢慢適應 .沙灘的感官刺激較大,不是每個孩子也能馬上適應,可先嘗試在水邊玩沙和嬉水 .小心選擇適合寶寶的水泡類型及大小,以防寶寶不適或水泡鬆脫 .盡可能使用水泡,並時刻扶着寶寶的身軀,以確保安全 (作者提供) .帶備充足的保暖衣物和毛巾、水和食物 .天氣太冷、太熱、過飽、空腹、睏倦或身體不適時均不宜下水 .在水中時,父母應一直留意寶寶的反應 事不宜遲,趁着氣溫未轉冷,馬上準備妥當,一家大小一齊游游水、消消暑,好好享受天倫之樂!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周嘉慧(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3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0至1歲嬰幼兒的視覺發展

我們曾經在本欄提及嬰幼兒的觸覺發展,分享過如何幫助他們做面部及身體按摩,如何加強他們的頭部控制等。今期我們會分享嬰兒在出生後至1歲期間,一個較早發展的感官能力 ——視覺。 視覺是嬰幼兒成長的重要一環。隨着日漸成長,視覺發展會連結其他感官,進而促進認知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嬰兒在剛出生時視力有限,只會看到18至25厘米內的事物,以及只能分辨黑、白、灰3種顏色。到了5至6星期大時,雙眼才有聚焦能力,可以把目光集中在某一點上。父母可留意他們會否望向柔和的光線或在近距離看到父母的臉。 分辨顏色 訓練聚焦及追視 到出生後兩個月, 他們可清楚看到父母、玩具和較遠的距離,也能分辨較鮮艷的顏色;他們見到父母時會微笑。在3至6個月期間, 他們開始有追視的能力,眼睛能跟隨物件移動,繼而帶動頭部和手腳移動,但要留意寶寶的雙眼能否同時向同一方向移動。父母可讓寶寶看各種顏色的水果 (圖一)或嬰兒牀吊飾等,既可促進其分辨顏色的能力,亦能訓練雙眼的聚焦力及追視能力。此外,父母亦可抱着寶寶到家中不同的地方看一下不同的物件,引發他們的好奇心,鼓勵他們用手去觸摸東西,發展手部的肌肉。 (圖一)(作者提供) 與寶寶互動 促進感官發展 在出生後6個月,寶寶開始能夠坐立和四點跪,視野更為廣闊。俗語所謂「眼見心謀」,寶寶見到遠處的東西想抓玩,誘發爬行及把玩東西,帶動四肢及手眼協調的發展,而立體感及分辨遠近的能力亦漸漸建立。6個月至1歲期間,他們開始認人及模仿他人的表情和動作。到了1歲後,孩子的視覺發展已成熟,對空間、距離、大小等具判斷力, 且能清楚看到旁人的臉孔和輪廓。父母可與孩子對坐在地上,相互滾動或拋接皮球(圖二),更可增加難度,相互爬行推接皮球,除可進一步加強追視能力、手眼及四肢協調外,更可強化軀幹及四肢的肌力。所以在疫情下,大家都需要留在家中,父母和寶寶的互動便很重要。當疫情穩定後,父母便可帶寶寶外出,讓他們看看外面的環境及不同的人,促進他們的感官發展。 (圖二)(作者提供)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及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梁嘉敏(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9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早產兒的一呼一吸、一跌一碰

恩恩(化名)是一個早產兒,性格溫順可愛,但她的成長一點也不容易。出生時,她有心漏問題,幸好經修補手術後並無大礙。後來,又被發現單邊聲帶麻痹,一直需跟進觀察。 恩恩小時候爬行時,肚子總是貼着地面,到1歲8個月才學會自行走路。現在她快3歲了,理應會跑、會跳吧;可是她連走在平地上,也會經常無緣無故地跌倒,亦較多用腳尖走路。她走路10多分鐘,就會喘氣累透。她平常較少說話,且聲音細弱。 家居鍛煉核心肌肉 當恩恩俯身拾起地上的玩具時,動作看起來總是有點古怪。她彎腰時,腳跟離地,膝頭過度向後彎曲,怎樣也蹲不下來,甚為吃力。 經詳細的物理治療檢查後,發現恩恩體能發展遲緩。因核心肌肉、大腿前方及髖部肌力弱,以致過度運用小腿肌肉去活動,令動作欠靈活,阻礙體能發展。 恩恩的聲帶麻痹及心臟問題影響心肺功能;另外,她主要運用胸式呼吸,呼吸較淺,胸腔的縱向比例明顯收窄,形態扁平。正因為恩恩的核心肌肉較弱,故未能協助固定下方肋骨,讓胸腔能進一步擴張發展。事實上,核心肌肉不但扮演維持良好姿勢與平衡的重要角色,它的發展更會影響呼吸效能。 因此,在恩恩的物理治療訓練中,除加強大腿和髖部肌力,以及平衡控制外,亦透過手法、運動貼布及運動去鍛煉核心肌肉,並伸展胸腔,練習呼吸。 以下為一些簡單的家居訓練: 1. 伸展胸腔 俯臥,雙手撐地,抬起上身,而盆骨貼着地面,維持10至20秒,做3至4次。 伸展胸腔(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作者提供) 2. 升降機 仰臥,曲膝,放小玩具在肚子上。吸氣至小玩具微升,呼氣至小玩具降下。做3至5次,重複2至3組。 升降機(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作者提供) 3. 大力士 推着重物向前走5至10呎,做3至5次。 胸腔結構及心肺功能會影響體能表現,例如耐力、姿勢、動作平衡等。因此,為早產兒作體能訓練時,別忽略胸腔結構及呼吸系統所帶來的相關問題。 如對以上內容有疑問,請向物理治療師諮詢。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及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綺華(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5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家居健身室

受疫情影響,不少家長和幼兒常困家中,極少外出。其實,除了要注意個人衛生外,保持適當運動亦同樣重要。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兒童及青少年應每天做最少60分鐘中等至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恆常體能活動能促進肌肉及骨骼生長、發展動作技能、預防肥胖症、改善情緒及紓緩壓力等。 幼兒學懂獨立步行後,便有足夠的條件去發展進階體能活動技巧,如上落樓梯、跳躍、拋接球等。適當的大肌肉活動,能夠刺激不同肌肉的發展,加強肌力、肌耐力及穩定度,亦有助刺激幼兒的本體覺、前庭覺和觸覺,更能提升他們的空間感、方向感及增強不同協調能力的發展。相反,大肌肉發展較弱的幼兒可能會出現肌肉及耐力不足、坐姿不正確、動作笨拙、容易跌倒,繼而影響上課的專注及動機,亦有可能影響社交發展。 即使安在家中,父母都可以善用家中的物資,把遊戲元素加入體能活動,與幼兒一起做以下訓練: 啤啤熊爬地 (作者提供) •目的:加強整體肌力、四肢和核心肌群穩定度、協調能力 •需要物資:5個膠樽 •玩法: (1) 家長與幼兒一起將膠樽放在地上,成一直線,而每個膠樽相距20厘米 (2) 幼兒用四肢撐地向橫爬,避免碰到障礙物。過程中,幼兒需要保持收腹,屁股盡量避免左右搖晃 •遊戲變化: (1) 按幼兒的能力,將路線加長,增加難度 (2) 加設不同任務,如請小朋友將不同玩具由起點帶向終點,以增加訓練動機 小小運送員 (作者提供) •目的:加強單腳平衡和協調能力 •需要物資:5對襪子,2個不同顏色膠籃 •玩法: (1) 家長與幼兒一起將襪子捲成球狀當作豆袋 (2) 幼兒站穩,並將2個膠籃放在左右腳旁 (3) 家長先放一個襪球在幼兒左腳面上,然後請幼兒抬起腳,保持單腳站立平衡,並將襪球運送到左腳旁邊的膠籃內 (4) 將襪球放在幼兒右腳面上,重複以上練習 •遊戲變化: (1) 按幼兒的能力,將膠籃與幼兒的距離拉遠,增加難度 小丑雜耍球 (作者提供) •目的:加強拋接球和手眼協調能力 •需要物資:1對襪子,1個膠籃 •玩法: (1) 家長與幼兒一起將襪子捲成球狀當作豆袋 (2) 幼兒雙手持膠籃,並將襪球放在膠籃內 (3) 幼兒將襪球拋起,並用膠籃接回 •遊戲變化: (1) 家長一起參與,與幼兒來回拋接 (2) 家長可把球拋向不同方向,讓孩子走動更多 (3) 按幼兒的能力,加長拋接的距離 家長及幼兒記緊要注意安全,並從遊戲中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及鍛煉良好體魄。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謝卓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兒童扁平足要處理嗎?

兒童扁平足是很普遍的情况。有資料顯示,約四成半2至6歲的幼童,以及一成半8至13歲的兒童都有扁平足現象(註)。雖然家長們都有聽過,扁平足會隨時間好轉,不需要處理;但又擔心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有「後遺症」,那該怎樣辦呢? 控制體重 選適合鞋履 扁平足一般是指腳內側縱弓塌陷(圖a)。2歲前的幼兒,因腳底的肌肉尚未發展,所以大部分都有扁平足。足弓約於2至10歲間逐漸成形。扁平足可分為功能性(flexible)及病理性(rigid)兩類。功能性扁平足佔九成以上,足弓只在負重時塌陷;病理性扁平足,則指足弓即使在不負重情况下亦塌陷,這可能是因先天不正常的足部骨骼融合所致,或要透過手術處理。 圖a(作者提供) 扁平足的成因及誘因有以下: .家族遺傳 .腳底肌力較弱 .肌腱、韌帶支撐不足 .肥胖 .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過緊 .慣性「W」坐 .穿著過軟、過寬及沒有足弓承托的鞋履 長期因足弓下塌而減低足弓的彈性緩衝,足底直接受壓,可引致以下症狀: .腳踝、膝關節及腰背痛 .下肢容易疲倦 .平衡感減低,走路、跑步時容易跌倒 .因負重偏向腳內側而令腳跟及大腳趾外翻 .易生腳繭 .步姿異常 對於沒有症狀、沒有誘因的扁平足,只需要定期觀察。 若有以上提及的症狀,便應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作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除注意體重控制、避免「W」坐姿,以及選擇適合的鞋履/鞋墊外,家長亦可指導兒童做一些家居運動,以紓緩症狀。 1. 伸展小腿 (圖b) 圖b(作者提供) 弓箭步,雙手扶牆,伸直背部,雙腳掌向前,身體重心推向前至小腿後有拉扯的感覺,維持10秒,放鬆,每腳重複5次。 2. 強化小腿和核心肌群 (圖c) 圖c(作者提供) 保持挺胸收腹,以腳尖走路約2分鐘。 3. 強化腳底肌肉 (圖d) 圖d(作者提供) 將腳趾拉向腳底,收緊腳底肌肉,提起足弓,維持5秒,放鬆,以10次為1組,重複3組。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陳慧雯及胡凱菱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註:Evans AM, Rome K. A Cochrane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non-surgical interventions for flexible pediatric flat feet.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1 Mar; 47(1):69-89. PMID: 21448121. 文:區美娟(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7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拆解小孩腳尖走路

寶寶在初學行至2歲期間,容易出現以腳尖走路的情况。1歲左右的孩子才剛開始學走路,大腿和臀部的肌力仍未充分發展,以致走路時搖搖晃晃。由於小腿的肌肉較發達,當孩子以下肢用力去穩定自己時,會不自覺地運用小腿肌肉而踮起腳尖。隨着不斷練習走路,孩子的大腿、臀部和核心力量日漸強化,一般在能獨自走路後數個月內,便會慢慢減少以腳尖走路。 3歲後未改習慣應求醫 腳尖行路有問題嗎?以腳尖走路有礙平衡,在上落樓梯時容易跌倒受傷。長時間以腳尖走路,亦會引致小腿肌肉緊繃和足部痛症。緊繃的小腿肌肉令孩子更容易以腳尖走路,產生惡性循環。此外,患有腦神經病變如腦癱、先天足部異常或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會比一般兒童更容易以腳尖走路。若小孩3歲以後仍長時間以腳尖走路,爸媽應諮詢醫生詳細檢查。 總的而言,孩子以腳尖走路的3大可能: 1. 小腿肌肉緊繃 2. 腳掌觸覺過敏 3. 軀幹核心肌肉發展不良 4招鍛煉 改掉習慣 如何拆解問題?家長可以透過以下一些簡單的運動去改善孩子以腳尖走路的習慣。 1歲左右的孩子,可多蹲下來玩耍(圖1)。把玩具放在地上玩,重複蹲下和站起的動作有助鍛煉大腿和臀部的肌肉,同時,全蹲能自然地把小腿肌肉拉鬆,即使是腳掌較敏感的孩子也較接受這個拉筋的姿勢。另外,讓孩子赤腳踏在草地或沙灘上行走,能減少腳掌的觸覺過敏。 (1) 多蹲下來玩耍。(作者提供) 2至3歲的孩子則可多作單腳站立的遊戲,例如單腳踏球保持平衡(圖2),或單腳用力踏扁紙盒/鋁罐,可以訓練平衡力和核心肌力。親子瑜伽的「下犬式」(圖3),可以幫助伸展大腿後肌和小腿肌肉。此外,向後步行能鼓勵孩子用腳踭先着地的正確方式步行,初學的孩子可由父母牽手引導。對於熟練的孩子,父母可增加難度,以一邊拉重物,一邊向後步行(圖4)加強訓練。 (2) 單腳踏球。(作者提供) (3) 親子瑜伽的「下犬式」。(作者提供) (4) 在父母引導下,拉重物向後步行。(作者提供)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及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胡凱菱(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3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嬰兒按摩樂趣多

從母親肚裏到呱呱落地,初生嬰兒面對很大的環境改變。在胎中時,嬰兒被胎水完全包圍保護着。出生後,嬰兒會面對光線、聲音和不同的觸感刺激。適當的感官刺激,是嬰兒健康成長必要的一環。然而,如果嬰兒面對過多、過大幅度的刺激,便可能使他們情緒不穩。 觸感,是感觀中重要一環。嬰兒按摩,是希望透過緊致和穩定的身體接觸,使嬰兒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中,感受到安全、適合的感官刺激,這有助嬰兒穩定情緒,幫助他們放鬆及促進身心發展,亦給予父母和子女珍貴的親子時間,促進親密關係。 除下手表飾物 溫柔按摩勿太急 在為嬰兒按摩前,家長可以準備好適合的環境,讓自己和子女在一個溫暖、寧靜的空間相處。家長應記緊先清潔雙手,除去手上的飾物及手表,並輕揉雙手,確保嬰兒感覺溫暖。家長可以在嬰兒安靜清醒,不太飽、不太餓的時候為他們按摩。替嬰兒按摩,着重實在和穩定的觸覺,讓他們被舒適和溫柔的感覺包圍,所以動作不要太急,亦不要太輕而使他們感覺痕癢。若嬰兒哭鬧不適,便應暫停按摩先抱抱和安撫他們。 以下介紹不同身體位置的嬰兒按摩,家長可以每個位置做大約1至2分鐘。 (見圖) 腳掌按摩:以拇指緊貼嬰兒腳前掌,慢慢穩定地推向腳跟。(圖片由作者提供) 下肢按摩:雙手扶腳,左右手交替由腳踝慢慢穩定地推向大髀方向。(圖片由作者提供) 上肢按摩:雙手扶住手臂,左右手交替由前臂慢慢穩定地推向膊頭。(圖片由作者提供) 胸部按摩:雙手輕按胸部,同時慢慢穩定地向外推向膊頭。(圖片由作者提供) 腹部按摩:手指頭穩定地以順時針方向在腹部慢慢打圈。(圖片由作者提供)   嬰兒按摩好處多,希望家長都能夠和寶寶享受當中過程,好好享受親子樂。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梁子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遊戲中鍛煉核心肌

一組強健的核心肌肉群,有助兒童的體能發展及學習。它不單是我們熟悉的「6嚿腹肌」,而是包括腹部(abdomen)、背部(back)、盆骨(pelvis)外層及深層的肌肉,是整個身體肌肉的中樞。良好的核心肌肉是整個人的發力點,能幫助身體平衡,進行不同的活動。若核心肌肉發展不良,便可能會有以下問題: •難維持坐立姿勢 •站立時常靠在牆壁、家具或其他人身上 •不喜愛參與遊樂場的活動和較激烈的運動 •平衡力弱 •坐在地上或沒有靠背的椅子時,背部難以挺直 •轉移位置時有困難,如從坐至站、臥至站等 •動作協調較生硬 深蹲、腳傳球 居家也可鍛煉 要針對強化這些肌肉,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家居運動訓練,如保持腰背挺直的原地跑、開合跳、扔豆袋;疫後亦可利用遊樂場內的攀爬設施、單槓和吊環去訓練(圖1)。要是孩子力有不逮,家長可先給予適當的輔助,讓他們先建立成功感和興趣。 (1) 雙腳同時提起離地的活動。(作者提供) 一份發表於2020年《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找來兩組共52名10至11歲的學童,分別在體育課前做10分鐘動態核心肌肉訓練作熱身,或是10分鐘一般熱身活動,每周2次。6星期後發現,以動態核心肌肉訓練熱身的學童,不論在軀幹肌肉耐力、運動能力、柔韌度及平衡感都較另一組有顯著提升。 若參考研究的建議,即每周2次做10分鐘核心肌群訓練便足以改善體能的話,家長可在日常加插一些核心肌群的訓練,如單腳站、深蹲、「人力車」、用腳傳球(圖2)等遊戲。另外,也可以鼓勵孩子在一些靜態活動期間保持四足跪姿、雙膝跪、單膝跪等(圖3)去鍛煉核心肌群。 (2) 用腳傳球遊戲。(作者提供) (3) 於靜態活動如寫字時單膝跪。(作者提供) 當孩子核心肌肉及體能逐漸強化,除了本文初提及的問題得以改善,孩子亦因不用時常調節肌肉和姿勢,有額外的能量專注於學習上。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蕙婷(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5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嬰兒面部按摩六式 穩定情緒

每個父母都希望小寶寶能「食得好、睡得好、大便好」,究竟有沒有一些簡易的方法能一次過滿足這3個願望呢?近年提倡的嬰兒按摩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同研究指出,嬰兒按摩有助寶寶的身心發展,不但能增強抵抗力、刺激腦部發展、促進腸道蠕動,也能穩定嬰兒的情緒,減少哭鬧次數,提升睡眠質素,更重要的,當然是能與寶寶建立更深厚的親子關係。但現在正值寒冬季節,要為寶寶按摩身體及手腳,父母難免擔心會令寶寶着涼,以下的6式嬰兒面部按摩,就可以幫到你。 用拇指輕柔按摩 提提你:替嬰兒按摩前記緊清潔雙手,留意指甲長度,並除去戒指、飾物及手表。建議使用雙手拇指於兩邊面上按摩,動作要輕柔,循序漸進。 (圖片由作者提供) 嬰兒面部按摩可以每日做1至2次,每次大概5分鐘,建議在嬰兒安靜清醒時候做,例如餵奶前或洗澡後,另可配合適量嬰兒面霜或食用冷壓油按摩。若寶寶正在哭鬧、睡覺或生病,便不適宜按摩。嬰兒面部按摩既簡單又方便,亦有甚多好處,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啊!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周嘉慧(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