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孩子不聽話 「誘導」最有效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孩子不守規矩時,家長可以清楚點出孩子的錯處,並藉着「角色取替」(Perspective taking),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繼而去補救。這個管教孩子紀律的方法叫做「誘導」。 點出孩子錯處 如何影響別人 家長管教孩子的手法,大致可分為3類: 權力壓制:家長的說話就是命令,孩子必須服從規則。家長毋須跟孩子解釋為什麼要服從這些規則,因為它們都是「聖旨」,不遵循「聖旨」就不會有好下場——家長可能會罵孩子或打孩子。 愛的撤離:當孩子不聽話時,家長向孩子表示自己不會再愛護或照顧孩子,令孩子感到焦慮和不安(如:「你再和其他小朋友爭玩具,媽媽就不要你了!」、「你再這樣,爸爸就把你丟在這裏,不帶你回家!」)。 告訴孩子犯錯如何補救 誘導: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對規則多加解釋,讓孩子明白規則背後的原因,特別是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如:「你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會令到其他小朋友很害怕、很不開心。」)。這種管教方式認為孩子犯錯一定「事出有因」,例如,孩子搶人玩具其實就是想玩別人的玩具。所以,家長要告訴孩子可以運用什麼正當方法去達到同樣目的(如:「如果你想玩別人的玩具,你可以開口問其他小朋友,可不可以和你一起玩。你亦可以輪流玩:等候別人玩完,自己才去玩。」)。家長教導完孩子後,亦要告訴孩子犯錯後可以如何補救(如:「不過你現在搶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除了要把玩具歸還,還要誠心向人道歉。」)。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家長愈多運用誘導,孩子就有愈高的同理心和利他行為。相反,家長愈多運用權力壓制和愛的撤離,孩子的問題行為和負面情緒反而愈多!想了解誘導如何實際運作?請收看短片《孩子犯錯點算好?》。影片連結:https://youtu.be/abxoL192twQ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活用情緒詞彙 3招事半功倍

上期我們提及,家長透過運用情緒詞彙來命名孩子的情緒,就能夠讓孩子紓緩負面情緒。家長大概會追問:是否鼓勵孩子用愈多的情緒詞彙來表達,對孩子就愈好呢?不同的心理學研究為我們帶來以下3方面的啟示: 1. 整體而言,孩子對情緒的覺察能力(emotion awareness)愈高,他成長至少年期出現的內化情緒問題(internalizing problems,例如焦慮、抑鬱、恐懼、擔心等)明顯愈少,反之亦然!而其中一項促進孩子情緒覺察能力的方法,就是將情緒,以及引起有關情緒的前因說出來。因此,家長和教師不妨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孩子習慣以說話來命名和表達情緒,並將情緒連繫到相關的起因。 2. 另一方面,雖然將情緒詞彙融入生活是好事,但家長都要適可而止。由美國匹茲堡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合組的團隊發現,當人出現負面情緒時,如果要當事人反覆思量事件,以得出更多、所謂更「準確」的情緒字眼,會令人因為資訊過多而感到疲倦,以致未能有效地運用各種方法來調節情緒。相反,如果家長能夠以簡單而準確的詞彙,直截了當地反映孩子的情緒,再適當地將精力轉化為選擇和運用不同的情緒調節方法,就更能配合兒童的成長發展步伐和情緒需要。 多練習 簡而精 安全感 3. 然而不少時候,當孩子面對焦慮或驚慌等負面情緒時,那種驚惶失措的感覺可能會令他難以承受,以致出現即時的大叫大嚷,甚至是歇斯底里的反應。在驚慌失控之中,如果家長能夠首先讓孩子感到安全,孩子就能夠把「情緒詞彙」表達得更加準確。家長不妨在可容許的情况下,以安撫(如:輕拍頭、膊頭、擁抱)、溫柔聆聽和陪伴觀察,支持驚慌中的孩子,好讓孩子更樂意把自己的情緒說出口。研究發現,只有讓悲傷者感到獲得支持,其情緒才能得到紓緩,從而減少負面、甚或抑鬱的「情緒殘餘」(emotion residue)累積,長遠地影響正面情緒的發展。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至於如何以言語和遊戲來輔助孩子建立情緒詞彙,家長可以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同理心‧童你深》,看看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學習用情緒詞彙來表達自己:https://bit.ly/2GCGfxJ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命名負面情緒 助孩子紓緩

上期我們提及幫助孩子運用情緒詞彙去探索情緒的重要。當家長能夠先了解孩子的看法和感受,才有可能準確地「對症下藥」,以表達自己的同理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明白自己,再進一步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然而家長大概會問:是不是各種的負面情緒,包括驚慌、不高興、傷心、焦慮、憎恨、失望等,均能夠透過運用有關的情緒詞彙來命名,讓孩子得到紓緩呢?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Torre和Lieberman教授的研究,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他們發現在整個運用情緒詞彙的過程中,我們的腦袋其實會發生以下的事情: 1. 腦袋中負責抑制衝動的大腦前額葉部分(prefrontal cortex)會被激發,幫助消減在負面情緒中有激烈反應的杏仁核(amygdala); 2. 當孩子在腦袋中尋找和選擇合適的情緒詞彙,以及引起有關負面情緒的原因時,可以稍為令孩子從那令人感覺不舒服的「感情」中,被「理智」地分心; 3. 孩子為了要準確地命名情緒,就需要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觀察和反思(「為什麼我會如此憤怒呢?」、「那感覺是傷心,還是失望呢?」);當孩子認真思考時,孩子正好自然地平靜下來; 4. 如果孩子持續不理解自己的感受,那種模糊的想法會為孩子進一步帶來不安、擔心與驚慌;當情緒被有效地用準確的詞彙命名後,模糊的感覺會驟減,想法和感受變得更具體和清晰,孩子自然也變得較安心。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教孩子運用句式表達自己 以此推測,不論是哪種負面情緒,當孩子嘗試以情緒詞彙來命名時,他的腦袋其實也會做類似的工作,因此「命名情緒」的方法,有助孩子處理不同的負面情緒。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運用以下句式來表達自己: 「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情緒詞彙),因為_________________ (引發情緒的事情)。」 「我覺得不開心,因為小明說話不算數,原本應承了來我的生日會,最終卻沒有來!」 「狗狗和我一樣高,真的令我感到害怕。」 另一方面,家長可以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同理心‧童你深》,看看家長如何通過遊戲,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詞彙來表達自己:https://bit.ly/2GCGfxJ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5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活用「情緒詞彙」 拆解擊退壞心情

情緒社交能力對孩子的影響極為深遠。美國一項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就發現,從孩子於幼兒階段的情緒社交能力,可以預測到他們25歲時的發展結果:不論性別、家庭經濟背景及早期認知學習能力怎樣,情緒社交能力較佳的孩子,長大後都傾向能夠完成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較少出現精神病或觸犯法例等問題。 認識「情緒詞彙」愈多 愈有同理心 既然情緒社交能力如此重要,家長可以做什麼去提升孩子的情緒社交能力呢?筆者從超過2000個香港家庭抽取訪問及問卷數據,研究情緒社交能力於幼兒階段的定義和發展趨向。結果發現,孩子對情緒的認識和理解,是情緒社交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家長於日常生活中多用「情緒詞彙」,孩子就會慢慢學懂不同情緒的名字。以下插圖就列有28個情緒詞彙,家長於日常生活中可以好好利用它們,並向孩子解釋它們的意思。孩子認識的情緒詞彙愈多,他們對人會愈有同理心,亦愈能表達及調節自己的情緒。 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家長可以運用準確的情緒詞彙,表達自己的同理心之餘,更幫助孩子探索自己的情緒反應: 孩子:「小明不能來參加我的生日會!」 家長:「小明是你最好的朋友,他不能來你會不會感到失望?」 (猜想孩子感到哀傷,並進一步用較為準確的「失望」,去 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孩子:「他答應會來的!現在又不來!」 家長:「你覺得他說話不算數,感到憤怒了?」(發現孩子原來感到憤怒) 孩子:「對啊!我覺得很憤怒很憤怒!」(孩子探索自己的情緒,認識到原來自己感到憤怒) 幫助孩子運用情緒詞彙去探索情緒十分重要,因為家長要先了解孩子的看法和感受,才可「對症下藥」,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家長可以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同理心‧童你深》,看看可如何通過遊戲,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詞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ITOQQOZWjc&feature=youtu.be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幫助幼兒在家學習

今年的新學年跟以往不同,因為大部分學生都要在家通過電腦上課。8歲以下幼兒的網上學習經驗較少,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怎樣幫助他們在家學習? 關上電視 避免幼兒分心 為幫助幼兒集中精神,家長可以盡量為幼兒安排一個固定的學習地點,並使用電腦(而非手機或平板電腦)上網學習。為避免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因為環境誘惑而分心,家長可以關上電視、收起玩具和不需要的文具。家長亦可以在幼兒的書桌上貼上視覺提示﹙如:「眼睛望老師」、「雙手放桌面」﹚,提醒幼兒,就算是網上學習,教師和家長都對幼兒有所期望。在學習地點加上綠色植物,則可以幫助幼兒快速「充電」。 幼兒在家學習,其中一個令家長煩惱的情况,就是用了一整天都完成不了一份簡單的工作。家長可以在幼兒開始工作前,與他們(特別是K3至初小的幼兒)討論究竟要多久才可以完成一項工作,之後放一個時鐘在桌面,讓他們「看見」還剩下多少時間。家長亦可以與幼兒討論在工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阻礙,幫助他們「預早計劃」,重點是與他們一起計劃如何處理這些阻礙,例如: 媽媽:「你覺得什麼事情會令你的工作速度變慢?」 幼兒:「中途覺得很悶。」 媽媽:「如果你中途覺得很悶,就自己跟自己說:『只要我完成工作,就可以得到貼紙﹗』」(媽媽可以把這句子寫出來,貼在書桌上作為視覺提示)。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把短片與生活連結 在幼兒階段,五感探索和真人互動是不能取代的學習途徑。所以,就算學校已經為幼兒安排了預先錄製的主題短片,家長都可以盡量與幼兒一起收看,並幫助幼兒把當中內容與真實生活連結起來。例如,幼兒看了一段關於獅子的主題影片,家長可以和幼兒討論獅子和花貓的相似之處,亦可以與幼兒用顏色筆在紙上畫獅子,用玩偶與幼兒扮演「獅子王歷險記」。 如果家長要外出工作,未能在家與孩子一起網上學習的話,家長可回家後問幼兒今天學了什麼,邀請他們通過對話、畫畫、唱歌、角色扮演等真人互動,與父母分享教師在網上教學的內容,讓幼兒通過真人互動,重溫和鞏固網上所學。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幫助孩子 培養感恩的心

感恩是指我們留意、感激並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過去20多年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愈懂得感恩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愈高,與朋友和家人的關係亦愈好。研究更發現,時常感恩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壓力甚至創傷事件,在困境中找出意義,在逆境中學習成長!既然感恩有這麼多好處,家長可以怎樣幫助孩子培養一顆「感恩的心」呢?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美國心理學家Jeffrey Froh曾將8至11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與研究人員討論一些能誘發感恩的話題,如善心者向別人施予援手的原因和過程,亦會做一些和感恩相關的課堂活動,如寫感恩日記等;另一組則單單與研究人員討論一些和日常生活相關的話題,內容不涉及感恩。結果發現,討論感恩話題和寫感恩日記的孩子,於5星期後擁有更多感恩的思想,生活滿意度亦明顯增加。有趣的是研究完結後,兩組孩子獲邀寫感謝卡給研究人員,學習感恩的一組結果比另一組更樂意寫,證明短短5星期感恩推廣活動,已可以改變孩子的行為! 以身作則 一起製作感恩日記 跟隨以上做法,家長可以與孩子討論慈善組織的成立目的和日常工作。家長亦可以與孩子一起製作感恩日記,每天讓孩子用文字或圖畫記錄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日記毋須長篇大論,兩三句或一幅簡單圖畫即可。內容亦可「大」可「小」:小至陌生人替自己開門,大至親友為自己安排入讀心儀的學校。孩子可以隨時回味這些事件,時常感恩。當然,家長亦應該以身作則,對身邊的人表示關心和感激。孩子看在眼裏,自然會亦步亦趨,有樣學樣! 長期面對疫情,家長和孩子感到壓力或負面情緒再正常不過。這個時刻,我們更加要與孩子一起,時常感恩!大家可以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感恩的心》,看看時常感恩對孩子的正面效果:https://youtu.be/SImdHzqDehY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家長做「媒介」 學習更得心應手

「媒介學習」這個概念,由以色列心理學家Reuven Feuerstein首先提出。他認為學習都可以分為直接和媒介學習兩種。直接學習指孩子自己探索、自己汲取新知識和學習新技能;媒介學習則指孩子依賴另一個人作為媒介,令自己的學習更快捷、更有效。所以,如果家長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為孩子的有效「媒介」,孩子學習就會更得心應手。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Feuerstein介紹了12種媒介學習技巧,現在與大家分享其中4種: 五感探索 提問問題 1. 集中孩子的專注力: 家長可以將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物件上,如:玩具、食物、圖畫等。家長可以把物件推近孩子前面、搖動物件,觀察孩子的反應直到孩子看着物件為止。 2. 命名物件,並與孩子一起通過五感探索: 家長可以運用表情(如:笑、誇張的面部表情﹚、動作(如:手舞足蹈)、言語(如:「這是一輛消防車﹗」)去帶動興奮的氣氛。幼兒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用五感去探索,所以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形容物件的顏色、搖動物件或按不同的按鈕看看會否發出聲音、描述物件的觸感和氣味等。 3. 提問問題,將物件與孩子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 家長與孩子在玩玩具消防車,可以通過提問,令孩子回想與消防車相關的個人經驗,例如:「你上次見到消防車在哪裏?發生了什麼事?你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別人又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孩子回應提問時,可能只用單詞和不完整的句子(如:「有聲、驚」),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再說多些,亦可以擴張孩子的句子(如:「紅色的消防車行駛時發出很大的嗚嗚聲,你心覺得有一點害怕!」)。 幫助孩子計劃如何使用物件 4. 示範物件用途: 家長可以為孩子示範運用物件的方法,亦可以提示孩子要注意的地方,讓孩子更容易掌握物件的特質。如:「車頂的位置可以拉出雲梯。要小心一點慢慢轉!若不然雲梯可能會被拉斷!」家長亦可以幫助孩子計劃如何使用物件。如:「現在消防車要去救人,哪裏有火警了?要救多少人?我們要帶什麼物資?」 我們邀請了一個家庭,示範以上4種媒介學習技巧,並剪輯於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系列《媒介學習》中,大家切勿錯過啦!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JRjE-BlPQUY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 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正面建構」加強婚姻關係

日常生活中,配偶都喜歡與我們分享自己的好消息。美國心理學家Shelly Gable就發現,如果我們能夠運用「正面建構」去回應配偶的好消息,配偶會感到更開心,夫妻之間的關係亦會更好。究竟怎樣才可以做到「正面建構」呢? 妻子雀躍回應 丈夫心情興奮 比如說,丈夫興致勃勃對妻子說老闆十分滿意他在上一個計劃的表現,還在其他同事面前大力讚揚他,說下次一定會讓他帶領這種計劃。這個時候,妻子可能會有以下4種不同的反應: 反應一: 「我自己還有工作未做完呀!」 反應二: 「你老闆又沒有加你薪水,你這麼高興做什麼?你上個月晚晚加班工作,晚晚也不在家吃飯,孩子見你一面也難!下次再帶領這種計劃,孩子可能連你的樣子也忘記了! 反應三: 「真好!」(完) 反應四: 「老闆在大家面前讚你?他怎樣說?其他同事又怎樣說?上一個計劃其實是關於什麼的?下一個計劃又會幾時出現?你一定做得好好!之前的努力沒有白費!我真的很替你高興!」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大家不難看出,反應一的潛台詞是「我不在乎你的分享」、「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反應二的潛台詞是「你口中所說的好消息,其實是壞消息,只是你看不到而已」。反應三代表妻子贊同丈夫的看法,但不大有興趣知道好消息的內容和丈夫的想法及感受。唯有反應四,妻子對丈夫的好消息表現雀躍和感興趣,所以問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而丈夫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恍如重新經歷一次這些美好回憶,所以心情也再度興奮起來!當然,看到自己的另一半為自己感到這樣高興,自然會更愛惜這個好伴侶了。 「正面建構」也可以加強親子關係!可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youtu.be/W8nEtsDfUIk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與孩子同探索「超自然」事物

正向心理學大師Barbara Fredrickson提出的「擴展與建構理論」,認為正面情緒可以「擴展」孩子想做的事,從而「建構」孩子的知識和技巧。「有趣」(interest)是十大正面情緒的其中一種。感到「有趣」的孩子,會主動探索身邊的世界,嘗試理解背後的原理。由於孩子在探索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逐步發現真相,所以會學得更深入、記得更持久。作為家長,我們又能否為孩子展現新奇事物,刺激孩子的興趣,幫助孩子主動探索呢? 培養家中「科學家」 美國心理學家Aimee Stahl和Lisa Feigenson以實驗形式,探討新奇事物對幼兒學習的影響。他們把100個1歲幼兒分成兩組,一組看「超自然」的動畫片段(如:玩具車穿越牆壁或懸浮在半空),另一組則看和自然定律相符的動畫片段(如:玩具車受牆壁所阻而停下或從架上跌下來)。研究人員觀察幼兒在看動畫後的遊戲行為,發現看「超自然」動畫片段的幼兒,在沒有成人的鼓勵下,都會在芸芸玩具中,特別關注剛剛在動畫中出現過的玩具車,更會嘗試把玩具車撞向牆壁,或拿起玩具車從半空放下,儼如科學家一樣,探索玩具車是否真的可以穿超牆壁或懸浮半空;至於觀看和自然定律相符的動畫片段的幼兒呢?他們很快就受其他玩具吸引,亦較少出現上述的探索行為。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對孩子來說都是新奇的「超自然」現象:磁鐵可以吸起萬字夾,靜電可以吸起碎紙,水的張力可以移動牙籤,黃色顏料加上藍色顏料會變成綠色顏料,含羞草被觸摸會收起葉子,變色龍會隨環境而變色,毛毛蟲會慢慢變成蝴蝶,下雨過後會出現彩虹。家長可以從這些新奇事物出發,刺激孩子對四周的人、物和事的興趣,並和孩子一起探索背後的原理,幫助孩子成為家裏的「科學家」﹗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如何支持孩子探索新奇 事物?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系列《千奇百「趣」》: https://youtu.be/_5UORII-9aY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給孩子有效指令

家長給予孩子指令:「坐好一點」、「把玩具收拾好」、「不要跑來跑去」、「不要大聲說話」,但孩子似乎沒有反應,眼睛仍然沒有看着家長、只是把玩具推到一邊、繼續跑來跑去、繼續大聲說話,家長心裏自然「火起三千丈」,覺得孩子故意搗蛋、故意不聽話。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仔細說出應做什麽 每個孩子都有不聽話的時候,但有時孩子只是聽不懂家長的意思。美國心理學家Cheryl McNeil和Toni Hembree-Kigin就建議家長在給予指令時留意以下兩點: ◆提供清楚仔細的指令 「坐好一點」和「把玩具收拾好」似乎是一聽即懂的指令,但原來在某些家長心目中,「坐好一點」包含幾個部分,包括坐在椅子上、手放好、眼睛看着家長;「把玩具收拾好」也包括了把玩具放進原裝盒子裏,再把盒子放入不同顏色的玩具箱子,然後蓋上蓋。家長應該按孩子的成熟程度,給予仔細指令,把自己的期望清楚說出來。如果孩子記性不太好,家長更可能要把一個指令拆成幾個小指令,幫助孩子逐一完成。 ◆強調孩子應該做什麼 「不要跑來跑去」和「不要大聲說話」都強調孩子不應該做什麼。聽到這類型的指令,孩子腦袋轉了半天,可能都想不出應該做什麼。所以家長給予指令時應該強調孩子實際能夠做到的事,例如,家長可以用正面或中性的語氣說:「慢慢行」、「用溫柔的聲線說話」。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不大明白「快慢」、「大細聲」等抽象概念,所以家長可以用具體例子把期望說出來,例如:「慢慢行,好像在學校走廊行一樣」、「用溫柔的聲線說話,好像在說秘密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提出指令後,應該給予孩子5至10秒時間去回應。如果孩子願意跟從,家長應該給予即時的正面關注和口頭讚賞,例如豎起拇指表示讚許,微笑摸摸孩子的頭,或者說「媽媽最喜歡見到你這樣合作了」、「謝謝你幫手保持家裏整潔」。 想看看什麼是有效的指令?點擊下列連結,收看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系列家庭教育短片《「指點」迷津》:youtu.be/YeQJj_bhN1A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