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激發「理想自我」 增學習動機

香港的學生常被批評學習動機不夠高。事實上,孩子的學習動機除了受到學校和社會影響外,也受其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筆者會從個人及家庭兩方面分析影響孩子學習動機的因素。 如何看成敗原因 影響堅持度 孩子的人格、態度、興趣、自我概念等均影響其學習動機。根據「歸因論」,孩子如何理解成敗原因,會影響他們的期望、對未來工作的情緒反應和堅持的程度。例如「精熟導向」歸因型的孩子,自尊心會較高,傾向把成功歸因於能力,而把失敗歸因於能控制和不穩定的因素,學習動機會較高;相反,「習得無助性」的孩子自尊心會較低,往往把成功歸因於不能控制的外在因素(如僥倖),把失敗歸因於內在因素(如天資),導致較低的成就動機。另外,「表現目標型」的孩子傾向爭取好表現,以獲取別人的讚賞或避免批評;「學習目標型」的孩子則關心學習本身而非別人的認同。前者着重外在動機並帶有「應該自我」(ought self),而後者則着重內在動機和帶有「理想自我」(ideal self)。研究顯示,「理想自我」比「應該自我」更有效維持孩子的學習動機,因此家長應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協助他們訂立學習目標,激發他們的「理想自我」。 多讚賞孩子熱忱努力 強化內在動機 家庭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學習動機有着重要影響,當中因素包括家中成員的學養氣氛,兄弟姊妹的差異和相處方式,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和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孩子的學習動機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目標取向影響。美國一項研究指出,父母對子女的學術期望愈高,其子女對英文及數學的內在學習動機愈高。父母的期望也會隨着孩子的成長內化成內在動機。然而,父母的態度及行為亦會影響子女內化或外化學習動機。如家長着重表現目標或經常把自己的子女跟別人的比較,會容易外化孩子的學習動機;而較着重學習目標的家長,則會較強調子女的努力和積極參與,使孩子的學習動機更持久。 中國人偏向把教育視為達到成功及向上流動的途徑,並認為學有所成與否取決於努力而不是能力。在中國社會,成就動機主要是基於集體主義,學習除了為自己外,更是為了家人。這樣的文化背景,加上香港社會的競爭氣氛,令孩子的學習動機較外在,以成績為本,也容易受到和朋輩比較的壓力。因此,家長讚賞或批評孩子時,應避免強化他們的「應該自我」,如子女取得好成績,讚賞的重點不是在於分數,而是他們對學習的熱忱和努力。家長如能着重孩子的內在動機,強調學習過程而非表現目標,激發他們的「理想自我」,便更能有效引發及維持孩子的學習動機。 文:容煒灝(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再思微調教學語言政策

全港初中教學語言微調政策至今推行達10年。教育局於2010/11年實施時,承諾每6年檢討1次。時任局長孫明揚公布第一期微調教學語言(2011-16),旨在淡化英中與中中截然二分的標籤,改以分班形式釐定教學語言,容許學校用不多於25%課時以英語教授初中非語文科目;在第二期微調教學語言(2016-21),時任局長吳克儉宣布維持現况,即原本不達標的「英中」毋須「落車」;而符合英語教學條件的中中則可轉用英語授課,或按符合條件學生的人數開辦英文班,變相「只上不落」,造成能力不逮學生上移錯配。 本年正值檢討政策之時。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聯同香港中文中學聯會,合辦4場「學校領袖教育論壇」,首場於11月舉行,以「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為題,吸引了160多名中學校長、教師及大學學者參與。 中中也能培養中英兼擅團隊 論壇主講者胡少偉博士發布有關第二期微調政策的最新研究結果。研究以問卷形式訪問了約400名中學校長和教師,對過往10年實施教學語言政策及其「只上不落」措施的看法。結果發現,88%受訪者支持沿用「學生能力」、「教師能力」和「學校支援措施」這3項作為英語教學的考慮;至於「只上不落」的安排,則以不支持者居多(57%)。另外,在現行政策下,學校可選擇不多於25%的英語增潤課程,並可「化時為科」(最多兩科),近50%受訪者盼維持不變,希望放寬的有48%,選收緊的為2%。至於現時開設英文班之計算方法(即85%「前列40%」中一生),支持不變/放寬/收緊的,分別為48%、45%及6%(1%資料不詳)。 另一位講者為粉嶺救恩書院邱潔瑩校長,分享如何在現行政策下,加強對師生的英語支援措施,並實行跨課程語文學習,例如教授校本拼音法、籌辦跨科語文活動、朗讀英文社評、張貼英文標語等,創造豐富語境,培養「中英兼擅」的師生團隊。 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將何去何從?縱然在上述問卷調查中,大部分中學同工傾向維持現狀,而事實上部分中中在其悉心經營下,亦能達至中英兼擅的母語教學目標,但現行政策卻有值得改善之處。 中中長期弱勢 教局應予更多資源支援 儘管微調政策容許中中按校情開設英文班,或以英語教授某些科目,但家長對英中一直情有獨鍾,令中中長期處於弱勢,標籤效應甚至加劇至中中校內班與班之間。建議教育局增加彈性,提升學校以英語授課的增潤課程比例,並給予中中更多支援和資源,以支援學生學好英語。而為更了解微調教學語言政策的成效,政府可委託大學做大規模的縱向研究,善用增值表現、公開試評估數據等,比較不同教學語言對學生表現的影響,並將結果公布,用於制定往後的政策。 文:廖凱怡(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講師)、胡少偉(香港教育大學國際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教學))、邱潔瑩(粉嶺救恩書院校長)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為何中國兒童學算術比西方好?

中國兒童通常在小學之前就表現出比西方同齡兒童有更好的數學能力。在眾多對跨國學生的研究中,中國學生的數學表現也非常出色。中國孩子學習數學是否有某些優勢? 兒童是透過與環境互動,或在成人引導之下,習得數學知識和發展能力。研究表明,兒童早期的數學學習和情景相連,但要融會貫通地理解不同情景中的數和量是個長期過程。幼兒掌握算術技能也是漸進。例如學會了1、2、3,幼兒仍可能要較長時間才能掌握11、12、13。在這個早期數學學習和整合過程中,中國兒童的確有一些優勢。 中文讀法較易表達數字含義 從語言的角度來講,用中文學數學更有優勢。首先用中文念數字比用英文快。同樣是念一遍1至9,用中文不到2秒,而2秒是一個人存儲記憶迴圈(Memory loop),這使中國兒童學數字的速度比西方兒童快,並更易記住一串數字。其次是用中文數數更有規律,中文的數字命名更有利於兒童學習數學。例如數字11和12,中文讀作「十一」和「十二」,意思是「十和一」和「十和二」(即數字影射到兩個位置的數值)。而英文則讀作eleven和twelve,未明確表達「十和一」、「十和二」的數字含義,也沒影射到兩個位置的數值。如此不同的讀法,會讓用英文的孩子對數字的理解和感受,不如用中文的孩子那麼深刻。 由低級數序(如1、2、3)過渡到高級數序(如11、12、13),是兒童早期數學學習中的難點和重點。中文的數數方式更有利於孩子快速掌握數數技能,並為接下來的算術學習打好基礎。學者Malcolm Gladwell比較過後說,中國孩子平均4歲就可以數到40,而大多數美國孩子即使到了5歲也做不到。 中國家長積極讓孩子學數 數學一直受到中國文化和教育體系的高度重視。中國家長通常對孩子的數學成績抱有很高期望,並積極地參與孩子的數學學習。中國孩子出色的數學能力亦可能歸因於父母在家中提供了大量非正式(如遊戲和生活應用)和正式(如練習冊)的數學學習。中國家庭生活中有很多練習數字的機會,如日曆和日期,中文的月份和星期都是有規律的數字,如一月、二月,星期一、星期二等,但英文的January、February,又或者Monday、Tuesday都沒有數字的規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提供豐富的數學情景,並引導幼兒將生活與數學連結,有助他們在「感性經驗」和數學知識之間建立聯繫。此外,由於中國家長傾向在孩子幼年時期教算術,幼兒在接受正規教育之前已掌握了很多算術知識。 中國兒童的算術能力似乎在中文語言和家長提供的豐富數學環境中贏在起跑線,但是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是一場馬拉松,光有好的算術技能就夠了嗎?算術就是幼兒數學學習的唯一內容和目的嗎?筆者希望有機會再與大家探討幼兒數學該學什麼。 文:黃琪(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3本繪本 提升種族多元意識

我們與不同族裔人士共同生活在香港,幼兒對於不同文化,應該也有點認識。下面介紹3本繪本,家長、教師可與幼兒一起閱讀,藉着對話,提升他們的多元文化覺識。 Not Quite Snow White是關於一個能歌善舞小女孩的故事。她很喜歡表演,一次,學校宣布將舉辦白雪公主音樂劇,她決定參加試演。在排隊的時候,無意中聽到其他小朋友輕聲低語,說她不像白雪公主,原因是她的皮膚是啡色的。他們一邊說,一邊偷偷注視着她。 媽媽與女兒閱讀這本繪本,問:啡色皮膚的女孩,可以扮演白雪公主嗎? 女兒:可以,只要戴上面具、穿上手套就可以。 媽媽追問:為什麼要戴上面具?做主角最重要的,不是擅長唱歌、跳舞嗎? 《小寶寶會是什麼顏色呢?》的故事中,阿姨和姨丈來探望兩姊妹,兩姊妹第一次見到來自非洲的姨丈。姨丈告訴她們很多關於非洲的新奇故事,更對她們說阿姨將會生小寶寶。妹妹問姊姊:白色的阿姨,加上黑色的姨丈,生出來的小寶寶會是什麼顏色的? 教師:你們猜小寶寶會是黑色?白色?還是灰色? 幼兒甲:上半身白色,下半身黑色。 幼兒乙肯定說:不會這樣的。 幼兒甲:但我們上次見過那隻羊也是黑白色的。 《艾瑪·媽媽》中的艾瑪是一名家庭傭工,每天照顧小男孩的飲食起居。一天,艾瑪告訴小男孩,她原來也是媽媽,孩子在鄉下,與小男孩一樣大。 爸爸:我們的工人姐姐也是媽媽,她的孩子在印尼。她來香港照顧我們,所以不能每天看到自己的孩子。 女兒:可以接她的孩子來,在我們家一起住,那麼就可以了。 女兒再想了一下:不過爸爸,媽媽可能不夠錢去買東西給這麼多人吃! 兩大討論原則 引導思考更多 這3本繪本的情節,能引起幼兒許多感興趣的多元文化話題。家長、教師可與幼兒相陪作伴,一起閱讀,並參照下面兩個原則與幼兒討論: 一、停一停,聽聽幼兒的想法 幼兒對事物的想法與成人不同,但也有他們的道理、原因。世界上,的確有些羊是黑白色的,為什麼小寶寶不可以黑白色?成人不妨耐心聆聽,不宜把幼兒的想法一概抹殺,也許最終可獲得出乎意料的結果。 二、提出幼兒未曾想過的問題 幼兒對公主的刻板印象,一般是大眼睛、白皮膚、金頭髮。因此,成人的責任就是要提出幼兒未曾想過的問題,從而促使他們對這些刻板印象有更深一層的理解。黑頭髮不也很美麗?能歌善舞為何不是挑選音樂劇演員的首要條件? 盼望各位家長、教師與幼兒有個愉快的多元文化對話!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非華語幼兒的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課程」課程主任、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教學生「人生加法」

我負責一個關於社區服務學習的單元,把香港教育大學的學生和小學生配對,以小組形式(1名準教師對4名學生),希望提升孩子的英語學習。有時學校希望我們的準教師能幫助英文成績差的學生「補底」,但其實參加補習的學生,除了英文基礎差,很多還欠缺學習英文的信心和興趣。 去年10月,教大陳同學負責的一名小學生曉明,正是這樣。曉明在第一節課便對陳同學說:「英語太難學,我不想學了,好無聊。」 他上課玩手機,不專心,還和別人聊天。陳同學課後苦思冥想,該怎樣幫助曉明。受到美國教師Rita Pierson的成功教育經驗分享——「讓每個孩子成為冠軍」的啟發,她找到一個解決方法。 答錯25題?不如讚答對5題 第二堂,陳同學讓4個學生做一份英文卷。曉明的成績極差,30題做錯25題。但是,陳同學卻在考卷上寫下「+5」,還在旁邊畫了一個大笑臉。當曉明看到批改後,非常吃驚地問︰「陳老師,為什麽你給我一個笑臉,難道我不是只做對了5題嗎?」陳同學滿臉欣喜地答道︰「對呀,你完成了所有題目,而且還做對了5題啊!我相信你下一次會做得更好。」正是陳同學的肯定和鼓勵,讓曉明重拾對英文學習的信心。之後,曉明上堂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不懂就問,他做對的題目,也由「+5」逐漸增加,變成「+9」、「+14」、「+22」……計劃完結時,曉明的英文成績大大提升,對英文學習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相信你一定會愈來愈好!」 因材施教,是按照學生的需要,確定適合他們的教學重點和學習方法,幫助他們學有所成。像曉明這樣因遇到困難、產生學習挫敗感而自暴自棄的孩子很常見,他們需要先學習相信自己,才能更好地投入學業,並尋找方法幫助自己學會。所以,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相信他們、永不言棄的伯樂,縱使孩子答對的題目很少,但最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掌握到這道人生的加法。「你已經做對了幾道題,我相信你一定會愈來愈好!」這句魔法蜜語,能幫助孩子發現和肯定自己的優點和能力,或許起初只是一點點,但足以成為星星之火,點燃他們的自信和前進的動力。只要孩子願意不斷積極向上、精益求精,把點滴的進步纍加下去,他們最終也可以摘取屬於自己的冠冕。 文:章月鳳(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4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英文辯論 非必考無興趣?

新高中英文科的選修部分,包括4個語文藝術(language arts)及4個非語文藝術(non-language arts)的單元,目的是提倡溝通式教學,讓學生透過不同學習經歷應用英語。其中一個非語文藝術單元「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debating」,是訓練學生的思考和組織能力,鼓勵以辯論方式用英語表達論點。可是,此單元只是文憑試英文作文裏其中一題選答題,並沒有考核學生以英語作日常溝通的能力,所以學生往往對溝通式教學不感興趣。筆者在一項研究中到兩所中學各任教6星期,借考試為名推行一連串溝通式教學,並了解高中生對教學活動的看法。 以歷屆試題切入 學生投入溝通式教學活動 為配合公開考試要求,教師可先給學生一條learning English through debating的文憑試歷屆作文題目作為引導,並強調之後的活動有助他們作答試題。教師可先了解學生對題目的掌握和固有看法,也可提供相關的文章和新詞彙。用歷屆試題為切入點,主要是鼓勵學生投入溝通式教學活動。教師批改作文後,可和學生分析該年的考試報告和注意事項,從而為文憑試作好準備。 當學生認為活動有助他們備試,教師便可推行不同的溝通式教學活動。例如,將全班分成4人一組,共同建構論點。當每個學生都準備好至少一個論點時,就與相反立場的同學一對一辯論,好讓他們在隊際辯論前熱身,刺激思考。教師也可考慮採用魚缸辯論的形式,即是安排兩名隊員在課室中間爭辯(魚缸),其餘的學生在魚缸外圍坐成一圈,寫下論點協助隊員辯論。其間隊員可自由進出魚缸,交換辯論者和協助者的角色。這些活動都讓他們多用英語與朋輩溝通,並享受合作和辯論的過程,提升他們的內在動機。辯論完結後,教師可歸納雙方論點,以協助學生獨立完成作文。 平衡考試與溝通 增強內在學習動機 研究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活動有正面評價,也更明白平衡考試與溝通的重要。考慮到香港考試主導的外在因素,教師需要平衡協助學生應付考試和提升英語溝通的能力。因此,教學活動除滿足考試的要求和提升學生的外在動機外,更重要的是在過程當中,增加學生以英語作真實溝通的經歷,並透過學生之間的互動建構知識,讓他們投入學習,增強其內在動機。雖然設計平衡兩者的活動和評估策略需時,但教師應多思考其原意,反思實施的成敗,在提升學生的應試技巧之餘,更能在經歷中學習。 文:容煒灝博士(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3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支援少數族裔遙距學習

為免疫情爆發,香港自農曆新年開始經歷停課、復課又停課,90萬名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生受影響,需要資源協助遙距學習,尤其是說少數民族語言的弱勢學生。 溝通困難 少數族裔學生被忽略 疫情出現前,少數族裔學生早因廣東話能力有限而出現學習困難,文化差異亦令他們的談吐和行為有別於本地學生。報告顯示,一些本地學生(甚或教師)會打擊、輕視或公然忽略少數族裔學生。 少數族裔學生有不少都家境清貧,沒有電腦、高速網絡或安靜的房間上網學習。而且遙距學習沒有平日上課般生動,只有細小的熒幕和低質的音效,降低教師的社交存在感,阻礙教師監督學生,影響學生的專注力,亦限制非語言的提示並干擾聆聽。不少少數族裔家長身兼數職(低技能工種),甚少時間協助子女遙距學習。這些均減低少數族裔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亦減少學習動機、機會及成果。 增加資源 確保平等教育 教師可調整遙距教學法,促進少數族裔學生參與,例如用流動應用程式推動各種雙向互動(如繪圖、投票、簡短的文字回覆),並鼓勵少數族裔學生透過網上分組討論預習課堂。非同步論壇特別有助少數族裔學生學習,因為他們可於分享前檢查拼字及文法,並跨越科技資源的限制。 香港的非政府組織、電訊業和義工免費提供設備及無線網絡服務、網上學習支援(香港融樂會)、電子書(香港教育城)及補習。香港教育大學亦建設雙語網上空間,為年輕人免費輔導,並為教師和家長/監護人提供支援身心健康及在家學習的資源。可惜這些服務及推廣材料以中或英文為主,只有零星機構把重要的醫療資訊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 個別人士和組織致力解決這些問題,而政府則可按規模擴大現有措施,正視少數族裔學生面對的複雜挑戰——溝通困難、文化差異及社會資源不足,疫情下遙距學習亦常遇問題。除了投入更多資金,政府亦可提高持份者的關注,重新編配學校職員的傳統分工(讓雙語教師專注支援少數族裔學生),善用科技,並統籌各類支援。另外亦可聯絡其他地方政府,參考對方成功的遙距學習政策。這樣才可在新常態時代,確保學生(尤其是邊緣群組如少數族裔學生)獲得平等的教育。 歡迎電郵[email protected]查詢。 文:崔太僖博士(香港教育大學副教授及教育政策研究匯思領袖) 趙明明教授(香港教育大學講座教授(數 據分析及多元教育)及評估研究中心總監) 翻譯:林思明(香港教育大學) 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1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教師也需要社會經驗

(圖片來源:Canva) 不論是在中學還是大學任教,教師們普遍對社會上不同的職業有濃厚的興趣。因為很多教師都是畢業後立即投身教育行業,雖然身分由學生變為教師,但工作環境依然是熟悉的學校,自然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雖然教師的社會經驗不會影響教學的質量,但在育人的視野上,的確會限制教師引進創新思維到教學中。教師需要在教學及育人時描繪工作及社會實况,啟發學生反思,對缺乏其他經歷的教師而言,這是否有點強人所難? 實戰經驗 提升教學質素 為解決以上問題,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就是讓教師親歷其境,拓展視野。以下有兩個例子:  負責商科的沃老師,在一次外地探訪中,到Google總部體驗員工的工作情况。她把經歷以影片形式一一記錄,並以此為個案研究,融入教授人力資源管理的議題當中。 筆者在中學任教時,參加企業初創活動,在3天的創業過程中,明白企業起步的流程。根據是次經驗,在往後的學年設計並推行校本的初創課程。 助教師走出學校實習 以上兩個例子,反映教師吸收外界實戰經驗的好處。首先是提高教學的質量,沃老師因個人視野的提升,把例子信手拈來融入教學中。更重要的是,說故事者就是故事主角,令她的講解更清晰,更具說服力,學生會更投入。其次是觸發教學創新,筆者和不同的教師都曾有相同的經歷,就是在親身感受過後,從中發現到現有教學(甚或課程)的漏洞或潛藏的新教學機遇。藉此發現為突破點,並根據學生的需要,思索發展全新的課程。這得要強調,創新課程的出現,還要考慮教師對課程的經驗及工作需求等因素影響,但提高教學的質量及觸發教學創新這兩大貢獻,的確值得注意。 在考量教師的專業發展時,教師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法或課程自主上。但以上例子提醒了我們,激活教學及課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教師親歷其境。對新進教師而言,這是提升個人歷練與強化教學的渠道。對具經驗的教師來說,是展示自主、調適教學的機會。所以,教育局實可考慮為教師增設現職實踐計劃,為教師提供有薪假期,到與本科有關的職位實習數星期,激活教師提升教學質量與創新的機遇。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再談幼園教師的非華語文化覺醒

幼稚園教師怎樣教非華語幼兒?這是大多數有錄取非華語幼兒的幼稚園關切的問題。以下有4個主題教學的例子,可供大家省思。 教師教「交通工具」主題時,問幼兒:「我們駕駛電單車要戴上防護頭盔。但是Gurpreet的爸爸是錫克教徒,要用頭巾包裹頭部。那麼,他騎電單車時怎麼辦?要不要做一個很大、很大的頭盔,把頭塞進去?」幼兒很肯定地回答:「他們不用戴頭盔。那個(老師給他們看過的)片段有講,我看過記得。」原來,根據《道路交通(安全裝備)規例》,錫克教徒可用宗教原因,申請在駕駛或乘坐電單車時豁免使用頭盔。 認識不同地方食物 豐富教學內容 教師教「健康食物」主題時,介紹食物金字塔。「油鹽糖類,有什麼食物?」「朱古力」、「雪糕」。「對了。那麼,Gulab Jamun是不是油鹽糖類?」幼兒點頭。「很美味,老師都很喜歡吃,不過就要少吃了。」Gulab Jamun是一種印度很流行的傳統甜點,製法是把奶乾搓成球狀,油炸,再放進糖漿中。 班中的非華語幼兒,也可豐富探究主題的內涵。例如:在「認識自己,放眼世界」的主題中,教師請幼兒就身體各部分展開探究。「Sophia來自美國,Shehara是斯里蘭卡裔,思源是華人,他們有什麼不同?」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教師總結:「大家都觀察得很仔細。原來,雖然他們皮膚的顏色不一樣,但是牙齒都是白色的。」政府統計處的報告指出,2016年,全港有11,588名少數族裔幼兒就讀學前教育課程,佔全港同齡人口的5.9%。全港的少數族裔,撇除外籍家庭傭工,種族主要包括印度人、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白人等。 抱持開放態度 學習非華語文化 在「幫助我們的人」的主題,一般都提到警察、消防員等,其實也可包括家庭傭工。「Elsa的印尼姐姐每天都照顧Elsa,做飯給她吃,我們要怎樣感謝她?」「謝謝!」「好的,我就教你講Makasih,Ma-ka-sih,這是印尼語的謝謝。」「Makasih」。活動結束,教師收拾時幼兒說「Makasih」,教師回應:「Sama-sama(不用客氣)。」根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的資料,有子女及工作婦女的家庭中,44%有聘用外籍家庭傭工,她們主要來自菲律賓與印尼。 上面的教學活動都很簡單,可是確實要求教師對非華語文化有所認識。筆者推行幼稚園教師專業發展課程,從經驗中得知,只要教師抱持開放學習的態度,就會發現非華語文化色彩繽紛,令人讚歎不已。而當教師的文化了解加深了,教學也隨之變得多元豐富。 文:林浩昌(「非華語幼兒的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課程」課程主任、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令子女喜歡補習吧!

很多亞洲地區學生,包括七成以上香港高中生,都有接受補習。雖然不同補習班和補習導師的口碑參差,但研究顯示,大部分學生均喜歡補習英文,程度則因家庭、動機及補習經驗而異。 筆者早前向543名上英文補習班的本港中六學生做調查,發現85%學生喜歡補習,當中家境較富裕的學生,較少在意補習的花費,因此比家境較貧困的學生更喜歡補習課堂。 自主度 興趣 影響學生喜歡程度 學生動機如自主性、興趣和自信心,均是影響他們是否喜歡英文補習的因素。因廣告或他人造成壓力才上補習班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太能夠掌控人生(即自主性較低)的學生,比起其他學生,他們喜歡英文補習的程度分別少30%及5%。相反,對英文感興趣或對自己英語能力較有信心的學生,喜歡上英文補習班的程度則分別多2%及1%。 另外,學生的補習經驗,尤其是補習形式(如面授或視像補習)、特定的補習導師,以及補習導師與學校教師之間的比較,亦會影響學生是否喜歡英文補習。面授補習的學生比視像補習的學生,多5%喜歡上英文補習班。如果補習導師的課堂能吸引學生,學生會多2%機會喜歡上英文補習班。此外,如果學生喜歡英文補習導師多於學校的英文教師,亦會多2%機會喜歡參與英文補習。 多參加試堂 讓子女有選擇 我們並非鼓勵家長送子女到補習班,但如果家長有此打算,建議家長注意下列幾點,讓子女更喜歡補習班的學習過程,從而學得更多: ◆ 與子女一起選擇補習班時,要考慮口碑、子女意願等因素,避免只集中討論補習班的開支,令子女產生壓力 ◆ 因廣告或他人造成的外在壓力,會減低學生喜歡補習的程度;家長可給予子女較多自主權,例如讓子女參觀不同補習中心或接觸不同導師,並根據他們意願選擇 ◆ 孩子對補習導師各有所好。很多補習班都會在學期開始前或暑假結束前提供試堂,家長可讓子女嘗試不同導師的課堂,找出適合的導師 ◆ 視像補習雖比面授補習便宜,可是很多孩子不太喜歡這種補習模式。因此,家長可鼓勵子女先嘗試這兩種模式,以找出他們較喜愛的一種。假如子女認為面授模式較好,有能力負擔的家長可考慮安排子女上面授補習班 總括而言,建議家長讓子女在選擇補習班時有較多自主,有助子女喜歡補習,令學習事半功倍。 文:容煒灝(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趙明明(香港教育大學數據分析及多元教育講座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