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有空間的溝通
最近組了一班短期學習小組,進入主題前,我問學生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來做什麼嗎?」 大部分的學生都說:「學溫書方法」、「學如何溫中學的科目」、「學如何寫筆記」…… 但有個女孩卻答:「不知道。」 我又問:「你們覺得自己哪些方面想進步?」 有些學生說:「英文,中學的英文深了很多,唉」、「歷史科,因為很多東西要背誦」、「我一打開本書就想睡覺」……大家都咯咯地笑起來。 否定式回答 與人保持距離 輪到女孩回答,她馬上說:「沒有。」 接下來在小組裏,我觀察到無論我們在聊什麼,學習也好,興趣也好,家人也好,這個女孩子都會不假思索地回應「No」、「不會」、「沒有」。但是,她會聆聽別人的意見,行為上也會認真去做。 也許,「否定」能使她與人保持距離,是她一個自我保護機制。 後來,我認識了這女孩的爸爸。他是做生意的,常處於一個分秒必爭的環境,什麼事都是效率為先,遇到問題要盡快找出原因,然後盡快處理,所以他對女兒的學業要求也是一樣。 爸爸只顧分享自己看法 爸爸說話語速飛快,很多時候還沒有聽完別人的說話,就分享自己的看法,也會緊接追問其他問題。你會感覺自己沒有辦法完整表達或分享看法,就被帶走了話題或焦點。 課後,跟爸爸聊了一下,他說有時不懂怎樣跟女兒溝通,女兒愈大,辯駁能力愈高,爸爸的話還沒有說完,女兒就會立刻反駁。爸爸感到被冒犯,有時工作太累,一下子控制不了自己,就很容易與女兒吵起來。 許多的誤解累積下,女兒漸漸由反駁變成不回答,不容許爸爸再進入她的世界。這女孩表面上是拒絕父親,但內在的她,也可能只是被爸爸過去對她的拒絕而受傷了。 爸爸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沒有給予空間,給大家有對話的機會,他總是希望分享自己的看法,卻沒有真正留心女兒的想法。他臨走時問,現在女兒都不太願意跟他說話,應該怎樣引導她說出心裏話?我跟爸爸說,先繼續保留一些生活上簡單溝通,捕捉時機,有時候當女兒遇到一些事,會向爸爸求助,那個時候就可以先從聆聽開始,讓女兒重新經歷一種新的溝通模式,下一步再慢慢引導女兒說出心裏話。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