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有空間的溝通

最近組了一班短期學習小組,進入主題前,我問學生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來做什麼嗎?」 大部分的學生都說:「學溫書方法」、「學如何溫中學的科目」、「學如何寫筆記」…… 但有個女孩卻答:「不知道。」 我又問:「你們覺得自己哪些方面想進步?」 有些學生說:「英文,中學的英文深了很多,唉」、「歷史科,因為很多東西要背誦」、「我一打開本書就想睡覺」……大家都咯咯地笑起來。 否定式回答 與人保持距離 輪到女孩回答,她馬上說:「沒有。」 接下來在小組裏,我觀察到無論我們在聊什麼,學習也好,興趣也好,家人也好,這個女孩子都會不假思索地回應「No」、「不會」、「沒有」。但是,她會聆聽別人的意見,行為上也會認真去做。 也許,「否定」能使她與人保持距離,是她一個自我保護機制。 後來,我認識了這女孩的爸爸。他是做生意的,常處於一個分秒必爭的環境,什麼事都是效率為先,遇到問題要盡快找出原因,然後盡快處理,所以他對女兒的學業要求也是一樣。 爸爸只顧分享自己看法 爸爸說話語速飛快,很多時候還沒有聽完別人的說話,就分享自己的看法,也會緊接追問其他問題。你會感覺自己沒有辦法完整表達或分享看法,就被帶走了話題或焦點。 課後,跟爸爸聊了一下,他說有時不懂怎樣跟女兒溝通,女兒愈大,辯駁能力愈高,爸爸的話還沒有說完,女兒就會立刻反駁。爸爸感到被冒犯,有時工作太累,一下子控制不了自己,就很容易與女兒吵起來。 許多的誤解累積下,女兒漸漸由反駁變成不回答,不容許爸爸再進入她的世界。這女孩表面上是拒絕父親,但內在的她,也可能只是被爸爸過去對她的拒絕而受傷了。 爸爸開始意識到,原來自己沒有給予空間,給大家有對話的機會,他總是希望分享自己的看法,卻沒有真正留心女兒的想法。他臨走時問,現在女兒都不太願意跟他說話,應該怎樣引導她說出心裏話?我跟爸爸說,先繼續保留一些生活上簡單溝通,捕捉時機,有時候當女兒遇到一些事,會向爸爸求助,那個時候就可以先從聆聽開始,讓女兒重新經歷一種新的溝通模式,下一步再慢慢引導女兒說出心裏話。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每日一小步 調節彼此溝通

丈夫與青春期的兒子鬧得水火不容,作為太太,又是媽媽,可以如何自處? 「一聽到先生的說話,我就感到很灰心,他只會不斷地埋怨,埋怨兒子沒出息,說我不懂教兒子,又說什麼方法沒有用……」Irene一邊說一邊嘆氣。 自中二開始,兒子阿信沉溺打機的情况愈來愈嚴重,他大部分時間都留在房裏打機,成績也一落千丈。每當丈夫回家,見到兒子又在房裏打機,就馬上氣得暴跳如雷,對兒子破口大罵;兒子便馬上大力關門,與父親整天都不講話。 媽媽當「調解員」 安撫父子情緒 每當丈夫和兒子發生衝突,Irene都充當「調解員」,分別安撫雙方的情緒,但他們的衝突卻愈演愈烈,令她感到非常無奈。 我鼓勵Irene先要好好照料自己的心,身邊要有支援系統,畢竟家庭的轉化是一場長跑。當Irene的心穩定下來,才有空間沉澱思緒。 她理解丈夫大動肝火背後的感受:「他是對自己的要求很高,但對兒子的狀况感到很難處理,不懂如何面對,很無助,而且他對家人有很強的責任感,所以他對兒子特別焦急。」 兒子沉溺打機 逃避內在壓力 Irene試着讓丈夫理解阿信沉溺打機,是在逃避內在的壓力和無力感,並不是想放棄自己。 丈夫慢慢了解兒子的狀態:「他在小學時面對學業和各類比賽,總是很順利地過了一關又一關。但上到中一,海量的功課和測驗頓時讓他束手無策,第一次考試就『觸礁』,重重打擊他的自信;之後他有試着努力,但成績仍然不好。」 爸爸背後作情感支援 丈夫坦言知道責罵兒子於事無補,但他實在控制不到自己的情緒,很多時感到內疚,愈是責備兒子,愈是不知道再如何面對他。 我鼓勵這對父母,在處理孩子的行為上,起初不一定要父母兩方共同行動,可以讓較穩妥的一方與孩子傾談,另一方則作後援,在情感上作支持和分擔。 往後,丈夫先避免與兒子意氣用事,多點從太太口中了解兒子的狀况,間中不經意輕輕拍拍兒子的膊頭表示支持。 Irene和丈夫知道,每日一小步去調節彼此的溝通,不單是為了解決兒子沉溺打機的行為,而是盼望建立更健康的關係。家庭的氣氛慢慢得到緩和,父子之間的糾纏減少,才有空間聆聽彼此的需要。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4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解鎖孩子心:捕捉孩子展露潛在特質的瞬間

「我想女兒最大的問題就是『懶』,面對一些科目例如中史、文言文、數學公式……就不願意背誦……」今年暑假,媽媽為子穎報讀學習技巧的課堂,除了希望她學到有效的方法,更希望她恢復對學習的動力。 分享學習上難處 然後,我跟媽媽分享子穎在課堂裏的兩個小片段。 第一個片段是我請學生們分享一下自己學習上面對的難處。有些學生開始吐苦水,有些學生就說「不知道」,有些學生則以說笑來將話題移開。 這時,坐在我身邊的子穎,卻主動挨近我,然後小聲地跟我說:「我覺得自己很難專心,坐一會兒就會分心……還有,我的英文常常犯不小心的錯,例如串錯字……」 自我察覺 尋求幫助 我跟媽媽分享說:「雖然她說的都是學生常見的狀况,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這份自我察覺。我感受到子穎有想自己向好的一面,而且她很直接地說出來,代表她想尋求幫助。」 第二個片段發生在課堂中段。當時我們正在做寫筆記的練習,雖然子穎學過那個內容,但她學校是用中文教學的,而我們所用的是英文版的教科書。她沒有說自己看不懂英文,反而在回想中文的用詞並寫下。 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她拿着筆記走出來,問:「我寫得對不對?我還有一個忘記了,你可否教我?」我讚賞她主動思考,遇到不懂的地方會去弄清楚。當時,她雙眼一亮,然後又有點害羞,跟我說「唔該!」就回到座位上。 怕別人對自己有太大期望 我跟媽媽說:「過去在學習上的負面歷史,使子穎感到有點挫敗,外在的她向別人展示毫無目標、不着緊的態度,可能為了避免別人對自己有太大的期待,出現期望的落差。但從一個個小小的片段拼合起來,我相信她是想自己讀好書,但感到迷惘,不知從何開始。」 我鼓勵父母去捕捉孩子展現正面態度和行為的一面,哪怕只是一瞬間,其實也代表孩子潛在的特質,讓我們看見更真實的他們。父母憑藉這些寶貴的瞬間,由心地相信孩子,並表達我們的發現,孩子的生命定能得到一點向前的力量。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7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給孩子消化情緒的空間

星期六下午,妮妮一如以往來到中心上課,但有所不同的是,她沒有朝氣勃勃地跟我們打招呼,而是心事重重,一言不發。從她散發的情緒中,感到她正在被烏雲覆蓋着。 當妮妮坐下時,我問她:「你還好嗎?」她只是把頭垂下,低聲地「嗯」了一聲。看到她迴避我關心的眼神,同時不自覺地將身體蜷縮起來,這些小動作都反映她想保護和隱藏自己。 我暫時忽略妮妮的狀態,給她一些時間和空間,跟別的孩子互動一下。我請孩子回顧上一節課有關溝通的內容,並請他們分享有什麼「有效溝通的方法」。 後來,幾個學生回答問題後,我觀察到妮妮也開始放鬆了,並投入課堂的互動。我面帶笑容地鼓勵她:「妮妮,你都想試試嗎?」於是,妮妮回答了幾句,我讚賞她說:「謝謝你的回應,你說得不錯!」 這時,妮妮恢復與我們的眼神交流,我感受到這是一個合適的時機關心她。我語帶平靜地問:「你今日好像有些事情思考中,你想跟我們分享嗎?我們也想聽聽喔。」 樂團落選感失望 妮妮告訴我們,她為了準備學校樂團的選拔,練習了很久,剛才知道自己落選,感到很失望。把這事情說了出來後,她感覺舒服多了。 落選這事讓妮妮受了一點衝擊,她心裏也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和意念產生。當孩子遇到這些狀况,有時他們都會覺得很混亂或不知所措,有些孩子的情感甚至會像「凍結」了似的,並未意識到自己的狀態。 留意孩子非語言信息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留意孩子一些非語言信息,給他們有消化和沉澱的空間。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些信號,急不及待地問:「發生什麼事?快點告訴我吧!」或者以「淡化事情」的模式,試圖讓孩子減低負面情緒,例如:「落選好小事,別不開心了。下次再努力點不就好了嗎?」 這樣,孩子會有種「被審問」或否定的感覺,有可能觸發孩子的防禦機制,牽動更大的情緒。 所以,跟孩子溝通,不但要多聆聽,還要多觀察,用心感受他們的狀態和氣氛,有時需要分辨時機,先延遲判斷和說教。當感受到氣氛不再如此僵硬、充滿張力或停滯時,我們與孩子就可以有較輕鬆、自然的對話,陪伴他們走過生命成長中的四季。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2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溝通之門如何重啟?

一次家長見面,俊宏的爸爸顯得憂心忡忡,他說:「我每日感到最大壓力的事就是叫他出房門食飯……」 爸爸回憶上年7月俊宏接過DSE的成績單後,他成績未如理想,需要在原校重讀。往後,俊宏總是留在自己的房間裏,只有吃飯時才會出來。 每當爸爸想跟俊宏傾談時,他都說:「我不想談。」 家裏的氣氛變得緊張,爸爸總是要大嗓門地叫俊宏出來吃飯,有時俊宏不回應,爸爸就忍不住責罵他。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俊宏像是封閉了自己,父親不明白,是自己對兒子做錯了什麼?為何兒子突然變了另一個人似的? DSE未如理想 自覺是失敗者 後來,俊宏來到我中心,在與一班同路人的互動下,他的心慢慢被軟化。俊宏形容自己是一個「loser」(失敗者),因為他身邊的同學都是尖子,他覺得自己毫無用處,然而他過去沒有放棄,一直有溫習和去補習,但當接到成績單後,他判斷自己的努力是徒然的,早知一早放棄更好。 他知道爸爸為他感到着急,經常問他:「你需要多些補習嗎?」、「你覺得要如何改善成績?」、「你今日有沒有溫習?」……俊宏很害怕面對爸爸,總是躲在房間裏逃避父母的追問,他覺得自己成為了他們的問題和負累。 與他爸爸傾談之下,原來他的焦急背後還有一份愧疚,他懊悔過去很少開口關心兒子,希望能與兒子有重啟溝通的機會。 勿焦急解決問題 表達關心點到即止 我請爸爸試着調整焦點,試着放下「解決問題」的焦點,先向兒子給予各種的建議和方法,也試着「點到即止」地表達關心,讓俊宏多了空間去消化和整頓思緒,使家庭氣氛緩和。 俊宏對爸爸的心情多了一份理解,感受到爸爸是「關心他」,不是「分析他的問題」。俊宏也明白自己的責任,試着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只想着「父母永遠不會明白自己」。 這看似是家庭的風暴,但歸根是始於對彼此的着緊和愛,當溝通重啟,一方多聆聽,一方多表達,定能讓彼此的心更貼近。 歡迎瀏覽暑期課程資訊: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3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7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孩子哪句真,哪句假?

小維的媽媽疑惑地說:「我與囝囝溝通時,他常常『一時一樣』,例如昨天我問他要不要找老師補習中文,他即時說好,轉頭又說自己說錯了,不想補了……我不知道他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我想起一次小維在課堂分享:「我不喜歡中文科。」 「為什麼你不喜歡中文科呀?」我好奇地問。 「因為我總是寫錯字,我覺得自己無記性……」小維有點失落地說。 「但我每次讓你選擇用中文或英文寫字,你都會選擇中文呢!」我讚賞小維說。 「因為我想練習多些……」小維解釋道。 「我很欣賞你想進步!那你有沒有跟媽媽說過呢?」 「有……但我都未講完,媽媽就說:『你不可以怕寫字,要從錯誤中學習……』」 習慣說大人想聽的答案 原來,小維總是害怕自己說錯話,所以他習慣說一些大人想聽的答案,而不是自己的真正想法,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應對機制。那麼,如何打破孩子這個機制,重新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呢? 1. 「開放交流」比「是否選擇」好 面對是與否的選擇,例如:「你想不想去?」、「你喜歡這個活動嗎?」小維都會不假思索地選擇合乎父母期望的答案。我提議媽媽,如果想了解小維的真正想法,可以試試這樣問:「你覺得這個活動如何?」、「不如你講多少少,我想聽你說……」讓小維嘗試表達多些,才要求他作出選擇。 2. 「給予思考空間」比「冗長道理」好 這代孩子有一個特性,他們希望自己有機會去理解事情,而不是全部被道理灌輸。所以,避免太快中斷孩子的說話,讓他有空間沉澱和消化。我們可以試試這樣問:「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我先聽你說,我再分享我的看法……」 鼓勵孩子說出經歷 3. 聽到孩子的內在需求 事情往往會引發感受,而感受反映着我們正在經歷些什麼和內在的需要。就像小維不喜歡中文的背後,是感到很挫敗,但同時渴望有進步。如果身邊的人對他表達鼓勵,定能給他有一股向好的動力呢!引導孩子將事情背後的經歷說出來,可以讓我們了解彼此更多呢! 歡迎瀏覽暑期課程資訊: 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3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解鎖孩子心:自我保護的「小霸王」

小揚在學校對同學的態度不太友好,很容易與別人衝突。於是,爸爸提議召開家庭會議,一起分析小揚的情况,討論他在與人相處上要改進的地方。後來,爸媽卻發現小揚變得愈來愈敏感,每次想關心他或者找他傾談,小揚就會找出各樣藉口逃避,只會回應「沒有啊」、「不知道」……感覺他愈來愈收藏自己的感受。 「外在的我」與「內在的我」 在一次「自我認識」的課堂上,小揚畫了兩幅自畫像,一幅是「外在的我」:一副得戚的面孔,下面寫着:「你們個個都不及我!」、「哼!你們以為自己很厲害嗎?」;另一幅是「內在的我」:一副流淚的面孔,下面寫着:「我很累、很孤單……其實我不想再鬥下去……」 小揚小時候曾經被同學欺負,常常取笑他,所以他對交朋友失去信心,總是以「攻擊」的方法來自我保護。其實他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人,心裏非常渴望找到交心的朋友。當爸媽想幫助小揚時,理性的分析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問題,令家人很失望和擔心。我們鼓勵爸媽讓小揚有更多的表達空間,當中可以運用一些溝通的法則: 害怕被人拒絕 缺乏安全感 1. 了解表層情緒背後的深層感受: 孩子有時會透過講述事情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或是將表層情緒發泄,像小揚雖然會說一些口不擇言的話,或看起來總是很生氣,但其實他深層的感受是害怕被人拒絕,對關係缺乏安全感。與他溝通時,不要急於對他的說話和行為下判斷,他需要別人給他多些空間,引導他去意識和表達。 2. 讓孩子感受自己也重要: 有時我們對孩子訓話、講道理,出發點都是為他們好,但孩子心裏並不是這樣理解。他們會覺得自己有問題,需要被解決,而自己的心情和需要不被重視。這樣的狀態,他們會更不願意與父母對話。我們可以試着跟孩子說:「我們很關心和重視你,希望了解你多點。我想聽聽你有什麼看法/感受?」,而不是說:「你再這樣做,就沒有人想理睬你!」、「你的行為這麼差,怎會有人願意跟你做朋友,換我也不想呢!」 一個表達情緒的出口 3. 多向孩子表達同理心: 傾談時,可多用「我看到你……」、「我聽到你……」、「我感受到你……」來同理孩子的心情,例如:「我聽到你說你很生氣……」、「我感受到你很失望,其實你也很想找到一個了解你的朋友。」當父母多了聆聽,小揚的情緒有了一個表達的出口,與人相處時也減少用激烈的情緒來發泄。 歡迎瀏覽暑期課程資訊: https://editworkshop.com/summer_course_2023/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怎建立孩子做功課的責任感?

媽媽對諾仔做功課的情况感到束手無策,不但經常拖延,態度也不認真。例如不看清楚題目,因而常常做錯,或說自己不懂做。媽媽嘗試幫他訂立時間表,說明如果不能在限時裏完成功課,就刪減玩樂時間。然而諾仔仍是無法完成,還囂張地說:「不玩就不玩!我都不想玩!」氣得媽媽火冒三丈。如何讓諾仔對學習更上心? 滿足情感需求 孩子態度可望改善 1. 先觀察拖延背後的動機 首先,家長要觀察孩子是不懂做,還是正在爭取關注。媽媽教諾仔做功課時發現到,只要加以少許解釋,他就懂得做,其實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希望媽媽陪伴。所以媽媽設定一些特別時間(special time),這些時間沒有特定目的,不是為了學習;當諾仔做完功課,就可以單純與媽媽一齊玩樂或者落公園。當諾仔對媽媽的情感需求得到滿足,態度就有了一些改善。但如果發現有些題目孩子真的不懂,此時就應該先溫習,把概念弄清楚,才讓孩子完成功課。 「我怕別人笑我蠢」 2. 建立主動發問的習慣 我們要鼓勵孩子發問,並且要問得具體,不要只說「我不懂」,請他說說哪一題不懂,或者哪些字詞不明白。如果孩子不看題目,就請孩子將題目讀出來,觀察一下他是認字還是理解上出現困難。其實,諾仔不願意發問,背後是害怕別人的否定,他說:「我怕別人笑我蠢。」所以,當他願意嘗試發問,媽媽就給他即時的讚賞,讓諾仔主動的行為得到肯定,讓他有發問的勇氣,打破他「不懂做就是無用」的觀念。 3. 讓孩子辨別自己的責任和承擔後果 有時諾仔仍然不願做功課,此時父母就該「放手」,讓孩子清楚自己要承擔的後果。媽媽溫柔而堅定地告訴諾仔:「媽媽已經協助了你,包括教導和解釋題目,我的責任已經完成;剩下的思考、寫答案、發問都是你的責任,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到。」 透過一步步引導,當諾仔面對不懂做的功課,他的拖延行為減少了,多了主動發問,也珍惜完成功課後可以到公園玩的時光。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5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為何孩子常說「不知道」?

問孩子意見時,他們常說「不知道」,父母可以怎樣了解他們的想法? 一次媽媽帶女兒晴晴到圖書館。晴晴站在書架前苦惱地說:「我不知道應該看什麼書……媽媽你幫我選吧!」可是媽媽選了幾本後,晴晴卻說:「我不喜歡看這些……」 怕被拒絕 感到不被聆聽 媽媽每次問晴晴意見時,她總是說:「我不知道……」但媽媽代為決定後,晴晴卻說沒有興趣或不喜歡,媽媽感到無奈,心想:「難道她長大後,也要我幫她作決定嗎?」也許,這時父母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1. 害怕被拒絕:晴晴說出想法後,別人可能不同意,並說:「不可以!」晴晴感到自己被拒絕,所以會說「不知道」來逃避被拒絕的感覺。 當父母想否定孩子的決定前,可先同理孩子說:「我聽到你說……你的意思是……」讓孩子感到被聽見;然後嘗試解釋給孩子聽不可行的原因,再開放數個可行的選項給孩子選擇。 2. 感到不被聆聽:每當別人說服晴晴改變決定時,晴晴心裏疑惑:「為何別人已經決定了,還要問我呢?」她希望別人也會聆聽自己的想法。 父母可先檢視自己是否有一個牢固的想法,傾向希望孩子同意?可預先作思想演練,如果孩子不同意,我們也能否耐心聽聽孩子的想法? 3. 不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晴晴曾經作出承諾,例如用心學習鋼琴,但後來卻不想學了,爸媽覺得女兒必須堅持自己的決定,不容許晴晴半途而廢。自此,晴晴不敢再答應父母其他事情,害怕自己做得不好,讓父母失望。 當孩子遇上困難,父母可以先關心孩子面對的狀况。如果我們只是說:「你決定就不能改變了!」會讓孩子感到無助。 防禦機制下 寧留在安舒區 4. 尋求安逸:孩子解決困難的經驗不足,在「追求快樂,逃避痛苦」的防禦機制下,他們選擇留在安舒區,讓自己有種安逸的感覺。 家長面對類似情况,例如孩子想上一個興趣班,之前可先讓孩子看有關的書籍、表演和視察學習環境等,讓孩子增加熟悉感;同時與孩子討論可能遇上的困難,讓孩子預先思考解決的方法,學習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孩子表面上的「不知道」,反映他們內在一種不確定、不安的感受,但他們不懂如何表達。父母更多的聆聽和溝通,可以幫助孩子梳理感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1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如何引導孩子說出感受?

今天樂兒被邀請到一個男同學的家玩。離開之後,樂兒抱怨說:「今日不好玩,我以後都不想去同學的家了!」 媽媽心裏很不解,樂兒之前還很期待,為何現在好像不是太高興?樂兒嘟起嘴說:「那些男孩子只是在跑來跑去,好煩呀!我真是很想罵他們!」 媽媽心想:「究竟什麼事讓樂兒這樣生氣呢?」 我們可以如何協助孩子表達感受? 1. 先不判斷孩子的行為,試着同理孩子的感受 媽媽想起沒多久前,樂兒去過另一個女同學的家,那次她們玩角色扮演、看電影和砌拼圖……在樂兒的角度裏,她期待今日的聚會也是同樣的活動。媽媽問樂兒:「上次在欣欣的家玩拼圖和看電影,你覺得很享受,但今日玩的東西與上次很不同,是嗎?」樂兒細聲地回答:「是的,跑來跑去有什麼好玩的……」這時,樂兒沒有再不斷說負面的話,從生氣的樣子變成悶悶不樂的…… 深層感受被聽見 2. 給孩子不同的情緒詞語來表達自己 媽媽問樂兒:「今日沒有你所期待的活動,你會不會覺得很沉悶?還是生氣?還是很失望?」樂兒抬起頭來說:「有點生氣……」媽媽說:「除了生氣,有沒有失望呢?因為都沒有玩到想玩的遊戲……」樂兒的深層感受浮上來,原本繃緊的身體放鬆下來,她原本不意識自己失望的感受,所以只以埋怨的方式發泄。 主動提出意見 聆聽別人想法 3. 協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主動想出解決的辦法 媽媽欣賞樂兒說:「雖然你不太有興趣玩他們的遊戲,不過我欣賞你有參與。每個人的喜好的確是會不同的。或者下次我們請他們來我們家玩,我們再試試請他們玩不同的遊戲!」樂兒笑着說:「好呀!每個人都可以提議想玩的遊戲,然後再一起玩!」媽媽摸摸樂兒的頭說:「沒錯,我們要主動提出意見,又要聆聽別人的想法。」當孩子的深層情緒被聽見,意識較深的情緒,才能啟動理性腦袋,聆聽別人的教導,將之成為一個正面的成長經歷。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