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當日記成為功課格式
曾經送給兩小每人一本小本子,推介寫日記習慣,他們興致勃勃地寫了……一陣子。某回,女兒想不出要寫什麼,我提議記下一件教她哭出很多淚水的事,沒想到小妮子翻白眼,說:「日記只記開心事,不可以寫傷心的事情。」我莞爾,追問才知道,那是老師的話。 日記只記開心事? 很久以後我看到孩子的功課才終於明白。工作紙上說,日記是「實用文」一種,內容舉例是「日常生活中的開心片段、寶貴的助人經驗、開心的家庭活動、愉快的朋友聚會、與寵物玩樂的溫馨片段」,目的是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面的價值觀。另一回,孩子中文試卷的閱讀理解題是日記,其中一條這樣提問:「這篇文章的格式不完整,應該在空格中填寫哪一項?」答案卻是「天氣」。又,朋友告訴我,她家孩子某次寫日記做功課,因為以事件為主軸,提及那日之前的經歷,沒按格式只寫當天,所以吃了大交叉…… 我只想說:傻的嗎? 記下最誠實的自己 寫日記本來就是完完全全的私領域行為,可以有格式,但不該有「不依循便不完整」的格式。記開心事當然好,學習從小事感恩也是良好意願,但,如果日記只能記開心的事,難免成為另一種偽裝。 日記最珍貴的特質,始終是誠實。而有些時候,能夠誠實面對自己,已經是一種治療。在日記面前,「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面的價值觀」種種說法,難免顯得廉價。生活已經夠多虛假,寫日記時請容許我們面對那個真實卻不太美麗的自己,以及真實卻不太美麗的生活。當它變成功課,必須嵌入選材設定與格式要求中,只能以「捉蟲」來形容之。 功課是功課,日記是日記——我唯有這樣告訴孩子。 功課是功課 日記是日記 作家陳子善曾在《略談日記和日記研究》寫道:「日記之所以是一種特殊的文字體裁,在於它原本是完全私密的,不加掩飾的,也不打算公開的,因而有可能更為具體地記錄當時的歷史語境和文化氛圍,更為真實地袒露個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揭示兩者之間複雜的互動,許許多多不為後人所知的作者的交遊、活動、觀點和著述,大大小小鮮活生動的歷史細節和世事線索,通過日記才有可能得以一一呈現。日記是時代風雲和人情冷暖的投影之所在,能夠承載這種投影的文類並不多,日記恰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所以女兒看媽媽的兒時日記,偶有驚喜發現。某日她在餐桌上宣布:「原來媽媽細個都寫過,最好永遠不必上學啊!」說時,甚有吾道不孤之喜。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