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孩子獨有成長路

我們的生活正式復常,大家復常後過得如何?復常即是學生由半日的校園生活變回了全日,大家不再在家工作。常的意思就是大家要繼續填滿工作,今天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湊小孩日常。 我的小孩1歲半,每天都8點起牀,進食早餐後就會看看書或在家中走來走去,巡視完家中所有房間後就會小休到午飯時間。之後我就會帶她到公園玩,回家後她會玩玩具、洗澡和食晚飯,晚上聽聽歌聽聽故事就完結一天的生活了。為了讓她能有社交生活,我每星期會帶她上幼兒遊戲班。在遊戲班裏會看到不同的幼童,每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十分好動,有的十分文靜,有的十分醒目,有的會有點遲鈍。在遊戲班裏時不時會聽到家長說:「你的孩子真乖,坐得很好。」但同時我的心在想:你的孩子唱歌已經能跟到導師的動作,我的還在發呆。因為大家的孩子都還在嬰幼兒時期,必然都會十分喜愛自己的孩子,無論他們是聰明是遲鈍是活潑是文靜。雖然心裏時不時都希望其他孩子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能做到,但都不會勉強她,催谷她。 大人要學「得過且過」 嬰幼童其中一個必玩的玩具就是套圈圈。套圈圈是需要跟大小一個一個套到柱上,每當次序不一時大家就會取出再叫孩子跟正確方法套入。但其實為何必須跟從這種套法?是規矩?是訓練?我的孩子從來都不會按我指示由大到小一個個套好的,她會用不同的次序每次套出不同的圖案。在大人的世界,每件事都必須跟從指示,有很多必須做和一定不能做的事情去規範自己和別人。我的孩子慢慢學走路時,我給她買了一部學行車,但最後她是靠推椅子來學懂走路的。 湊小孩是一條很漫長又勞累的路,加上太多的發展里程、成長指標、湊出乖孩子的6個必須……等,這些都會將大人逼瘋的。孩子在成長的路上需要「按部就班」,大人也要懂得「得過且過」。得是指能夠;且是指姑且,勉強過得去。不用事事追求完美,不用事事全力以赴,孩子該走路時就會懂得走路,該說話時就會懂得說話。我在遊戲班中看到4個不同孩子,他們一個唱歌時能做動作,一個說故事時能乖乖坐好,一個能指出導師說的顏色,一個能自己爬上樓梯。我們要將自己變成一個全能父母,將孩子養成一個全能孩子,看來我們首先要到深山修煉分身術。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店創辦人、註冊社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離婚管養權 以子女利益為先

近年,香港已繼倫敦之後成為「離婚之都」。據政府統計處2019年香港離婚率達48%,2020年的離婚率飈升至接近六成(58%),可能會令很多人感到驚訝。2020年的離婚率如此高,並非港人喜愛離婚,而是因為疫情令很多想結婚的新人延遲婚期,因為離婚率的計算方法是﹕(該年獲頒布離婚判令數量)÷(該年所有結婚數量)×100%。因為2020年的結婚數量只有27,863宗,較2019年44,247宗,大幅減少了37%,相信當一切復常之後,離婚率應會有所下降。 鼓勵父母共同管養 雖然離婚率很大程度受到結婚的數目影響,但過去10年,每年平均有接近20,000宗離婚,情况也值得關注,尤其是當中很多育有未成年子女。為了兒童於父母離婚後仍能得到父母的養育及管束,家事法庭近年很多時都會鼓勵「共同父母責任模式」,判雙方可得子女的共同管養權,而非其中一方獲獨有照顧及管束權,另一方只獲得探視權。但是,鼓勵共同父母責任並非法庭判決的主要考慮,而是以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為首要考慮。 取決父母是否可以合作 2021年法庭就一宗離婚訴訟中,將兩名子女——年長的11歲兒子及年幼的8歲女兒的獨有管養、照顧及管束權判給父親,母親則可獲得合理探視權。法官在判辭中提到,法庭在考慮是否給予共同管養權或獨自管養權時首要的考慮是子女的最佳利益,除非雙方有互相合作的合理前景,否則法庭不一定給予共同管養權。互相合作的合理前景標準,可以指雙方沒有存在太多分歧,以及有真正證據顯示雙方為了孩子着想彼此可以真正合作。因此,共同管養是否可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是否可以合作,如果雙方沒有互相合作的合理前景,判予共同管養權可能會導致災難的情况及違反孩子的福利/最佳利益。若共同管養明顯不可行,法庭不大可能只為鼓勵雙方克服他們的分歧而仍然給予共同管養令,勉強父母合作,只會令子女的利益更加受損。 欠缺教導方法或能力 不適合管養 在這宗離婚訴訟中,法官認為母親明顯不了解為何子女抗拒她。當兒子對母親在居所附近的街頭演唱及被票控違反「限聚令」感到尷尬時,母親卻認為沒有問題。母親只是將問題歸咎子女因害怕父親不悅而有抗拒的表現;總之問題不在她身上。她一廂情願地認為子女在心中仍然愛她。法官同時認為,母親仍不了解問題癥結所在,她欠缺教導子女適當的方法或能力,加上雙方有嚴重的溝通問題,現階段讓她獨有管養並不符合子女的最佳利益。因此,法官將子女的獨有管養權給予父親。 由此可見,父母在離婚後,想獲得子女的管養權,必須說服法官,他/她能以子女的最佳福利着想,而非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利。因為法官會將子女最佳利益作優先考慮。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輔導員)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6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小一統一派位 保守vs.進取

每年小一派位都是眾人熱話,由以往將劉德華等比喻填寫派位志願,到現時以MIRROR作比喻,當中喜好之選擇原則顯淺易明,但究竟應該如何填寫表格,才可避免「派發到邊疆」(即被派往不想入的學校甚至非自己校網),大家又知道嗎? 首先,假設大家對派位機制有基本認識,例如何謂甲部、乙部選擇。小一派位機制其實有如小時候玩「猜皇帝」一樣,假如你猜輸了,便需要重新排隊,讓隊前所有人完成後才有第二次機會。無論是甲部或乙部,只要該學校學額已滿,便需要從隊尾重排,重新等候下個選校機會。所以每個排位都需審慎。 填表前先檢視自己是進取型還是保守型,進取型指目標清晰,只會選擇某校或某宗教/辦校團體學校才入讀,否則會入讀國際學校或其他私校;保守型指有心儀目標,若未能抽中也希望於所屬校網就讀而不會被派至邊疆。 保守選校 免派「邊疆」 ◆保守型填表法 1. 將區內所有學校分成3類 A:最心儀或熱門學校 B:最不合適學校 C:餘下非熱門的二線學校 2. 乙1選項:A類最心儀學校 3. 乙2選項:A類第二心儀學校或直接開始填寫C類學校(由於熱門學校一般於第1或2選擇中已滿額,若不想跌出同區的保守做法,是第2或第3選擇填寫同區可接受的學校。家長可細心留意,有部分校網已註明有數間向其他校網借調學位之選擇,其實已明示了該區學額嚴重不足,如果過於進取,跌出同區學校風險十分大) 4. A類餘下學校由最尾開始排起(此階段熱門學校學額已滿,將之排到最後可減低跌出同區之風險) 5. B類學校排在A類(最尾幾間)的前面 以上排位方法可先以運氣抽讀最心儀學校,如運氣不夠也可入讀同區品行較好的學校而毋須跌到區外,是最保守的填寫乙部方法。當然,家長要緊記填寫所有選擇,如乙部只填寫一間學校而不成功,則會於全港學生派位後才獲派餘下的學額,結果可以令人很震驚的。 目標清晰 1-1-1打誠意牌 ◆進取型填表法 1. 建議自行分配學位、甲1及乙1填寫相同學校(即常見的1- 1-1做法,方便於叩門時打誠意牌) 2. 一般會直接放棄甲2及甲3(避免因獲派而被迫放棄乙1的機會,亦可顯示對該校的忠誠) 3. 如目標清晰,只為1至2所學校而參加派位,乙3開始排位已不重要,因派獲亦不會選讀,那就留機會給其他人吧!平常心靜候結果。 文:楊蔚嵐(嵐天教室課程總監)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4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今天過得開心嗎?

9月又是開學的月份,還記得我兒時最不喜歡就是開學日,因為每次都要夤夜趕做暑期作業,開學後不能午睡,又不能到公園玩,每天都有超多功課作業和無數的考試測驗,所以開學後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今年開學,發現很多學生充滿期待,這絕對是一件令人樂見的事,能享受校園生活,擁有愉快的學習心情,在學習路上將會事半功倍。 疫下停擺另類得着 相信大家都被3年疫情弄得十分疲憊,疫情讓我們的孩子不能上學,要改為網課;疫情令孩子不能到公園,只能留在家中。這些都十分影響孩子的成長;但同時疫情也讓我們停下來,上學由全日改為半日,這些改變到底是好是壞?以學生期待開學的心情來看,他們看來更喜歡沒有暑期作業和半日的學習安排,這樣學生就能輕鬆一點。 學生放鬆就會心散不好好學習?有家長會這樣覺得,成績會追不上,語文也學不好。其實我們如何界定「學得好」這個準則?在香港不論大人和小孩都講KPI(關鍵績效指標),學生的KPI當然就是他們的成績表。下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是誰定成績表呢?是誰界定60分就是及格,上小一前就必須學好全部英文字母?因為有了這些準則的出現,就會有很多不及格的情况,和不斷追求達標的情况。 你有否聽大人說過「我真係好鍾意返工」?當大家熱愛的事情加上一系列的指標,就會變成盲目追求,最後失去興趣。不斷的考核不但不能量度孩子的能力,反而造成莫大的壓力。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成長過程亦不同,我剛滿半歲的孩子還未懂翻身,難道我就需要為她報一個翻身興趣班加強訓練嗎?難道她就是不及格的嬰兒嗎?但我們會用成績高低為孩子貼上不同的標籤,會以成績好定為優秀,這又是必然的事實嗎? 反思盲目追求指標弊病 我們有一個計劃,接觸過一些成績不及格的學生,發現他們有很多過人的才華完全被忽略,學校生活亦不太愉快。同樣,成績很好的學生為了保持成績,亦追趕得很辛苦,壓力很大。大家還記得數年前的學童輕生浪潮,之後一系列正能量教育推出,希望在不改變環境和政策下,嘗試改變學生的想法,將一些壓力轉化成一些好事;即等於你工作壓力不變,但嘗試令你愛上上班一樣。 反而是一場疫情迫使我們停下來,迫使我們不能再追趕任何進度,迫使我們讓學生有更多私人空間,卻又聽到學生急不及待想上學,同時讓學生有多半日的空間去休息或培養更多興趣。其實是否是時候要回顧一下現存的測量方法,是否適合一個孩子的身心靈健康發展,而非盲目追求指標?與其跟孩子講正能量,不如問問自己有多久沒問過孩子:「你今天過得開心嗎?」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店創辦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為學文言文 小學讀《論語》?

曾經有家長提問,想孩子打好閱讀文言文的基礎,小學時就為孩子選購文言文版本的《論語》或《莊子》,要求孩子閱讀,這樣是否合適? 視文言文如「洪水猛獸」 無樂趣可言 挑選讀物,不是愈難愈好,其中一個考慮重點,應該根據孩子的閱讀能力選擇合適的程度。如果內容太艱深,學生看不明白,這樣的閱讀就未必有意義了。有些家長認為,現在看不明白,不要緊,先接觸一下,長大後自然就會明白當中的道理。如果學生只是單純看不懂,沒有因此而對文言文產生負面印象,這樣還好說;倘若學生發現這些讀物,怎樣讀也讀不懂,父母又不斷逼着自己閱讀,這種感覺應該相當難受。一旦他們產生抗拒心理,日後教師在課堂上開始教導文言文時,學生預計自己不會讀懂,再看文言文教材,又真的讀不懂。如果學生形成了這種想法,教師就要花相當長時間讓他們改變。現時坊間都視學習文言文如「洪水猛獸」,這樣一來,也會讓孩子認為學習文言文是艱辛的畏途,遍地荊棘,當中只有痛苦,全無樂趣可言。 挑選文言經典漫畫 讓孩子輕鬆閱讀 如果家長真的想讓孩子早一點接觸文言文,可以嘗試挑選一些文言經典的漫畫圖冊,讓孩子輕鬆閱讀,初步了解文言文所承載的歷史和文化。有些中國文化知識,對於孩子來說還是比較難懂的話,家長的伴讀和分享就相當重要,如果家長可以將一些知識,連結孩子的日常見聞,這樣就更好了。例如談及「仁」,家長可以跟孩子說說「捐血助人」、「關懷別人」,再加以說明,孩子的理解會更深刻。在日常生活中,這一類例子很多,只是我們平日未必會將它們連繫起來。學生對於古代中國文化有多一點認識,對於日後理解文言文相當有幫助。 而年紀大一點的孩子,閱讀古典小說(例如《三國演義》)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孩子覺得看古文版本還是相當吃力,可以先從連環圖入手,讓孩子對故事的大要有初步的理解。如果能夠觀看相關的電視劇,將有助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故事的認識。當他們對故事內容產生興趣,想了解更多,繼而閱讀小說原文,就能夠滿足他們的好奇心。 家長應該挑選程度合適的文言文讀本,逐步建立孩子閱讀信心,讓他們從閱讀過程中取得成功感,理解故事的內容,滿足他們求知慾。剛起步時,讀一些比較簡單的文言故事(孩子一般比較喜歡有人物和情節的故事),讓他們覺得「有趣」和「不難」,才能拾級而上,不要一下子就嚇怕了孩子呢! 文:甄沃奇(現職中學中文科教師) 作者簡介:曾擔任明報中學教育版專欄作者,包括〈文言範文〉、〈實用寫作〉等欄目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2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孩子自我犧牲 挽救父母婚姻

小明的父母婚姻一早出現問題,且已完成離婚手續,但因為不想影響小明的學業,所以離婚後仍住在一起,以及在他面前假裝恩愛。當小明小六升中放榜獲派心儀的中學後,父母以為他心情大好,應該可以承受父母離婚的消息,決定告訴他真相。小明知道後,晴天霹靂,無法接受本以為恩愛的父母已離異,更對未來充滿憂慮。對於只是12歲的他來說,除了要面對新學校、新同學,還要面對家庭轉變,實在太痛苦了,於是患上焦慮症。 性情大變 圖阻父母離異 他開始幻想,如果自己成績不好,派去差的學校,父母會否因此不離婚?他非常內疚自己沒有早些發現父母的問題,如果早些發現,他會考差些,甚至小五開始重讀;這樣,父母可能不會離婚,他覺得自己可以挽救父母的婚姻。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都有和小明一樣的想法,為了阻止父母離婚,用上不同的方法,有些是變得聽話來討好父母;有些則是用反叛違規,甚至自殘的方式。曾經遇過一個小四的男孩,當他知道父母計劃離婚後,便由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變成問題學生,除了成績倒退、欠交功課,更與同學打架、裝病逃課等,令父母一天到晚忙於處理他的問題,無暇處理離婚的事情。這個孩子正用他的方式挽救父母的婚姻,可惜的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然,父母最後仍然離婚,而他卻因成績及品行欠佳,只獲派第三組別的學校。為了挽救父母的婚姻,他浪費了過去3年可以好好學習的時間,未來要加倍努力,才有機會升上大學。 父母交代得宜 減低傷害 孩子這種自我犧牲挽救父母婚姻的情况,在離異家庭非常普遍。假如父母不想孩子作這些無謂的犧牲,首先要做的是慎重考慮透過婚姻輔導服務,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嘗試挽救婚姻。若最終仍無法避免走上離婚這條路,也應向子女好好解釋離婚的原因,盡量回答孩子的問題及擔心,如將來會住哪裏、跟誰住、兄弟姊妹是否一起住,與非同住的父/母的見面安排等,也要讓孩子知道離婚決定與孩子的行為及表現無關,純粹是父母之間的問題。 社署多年前一則廣告「夫妻緣不再,親子情永在」,正提醒父母,夫妻感情可以由濃轉淡,甚至成陌路人,但父母對子女的愛應不受影響。既然當初是夫妻兩人將孩子帶到世間,即使離婚,也要盡量對孩子的傷害減至最低,這是作為父母應有的責任。 文:傅丹梅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輔導員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8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守住父親重要角色

6月第3個星期日是父親節,雖然節日氣氛往往較母親節遜色,但這並不代表父親的重要程度不及母親。事實上,父和母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都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以父親為例,女兒能從爸爸身上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並肯定自己女性的性別角色;兒子則可學習如何做男人。 然而,在很多離婚個案中,法庭都會把年幼子女的「照顧及管束權」判給母親,父親一般會獲得探視權。但有些母親因着前夫有婚外情,覺得他不配作父親,也不想壞榜樣荼毒孩子,因此會千方百計阻止他與孩子見面。例如一時說疫情嚴重,不宜外出;一時又說孩子要預備考試;甚至把孩子的興趣班安排在探視時間內,導致父親即使有探視權,也無法探望子女。 其實,這是個三輸局面。父親或因見不到孩子而拖延付贍養費,孩子得不到父愛,成長過程會有遺憾,長大後甚至因此埋怨母親,影響雙方關係。 不忠丈夫vs.盡責爸爸 父母離婚,子女無可避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除非父親有虐兒前科,否則,不應剝奪孩子獲父愛的權利。藝人王力宏與太太李靚蕾去年宣布離婚,其間李多次爆出王混亂的私生活,兩人多次隔空對罵,而孩子的探視權等相關離婚事宜則仍未達共識,正在調解。 綜合各媒體報道,王力宏的不忠行為顯示他並非一個好丈夫,但並不表示他不能成為一個好爸爸。他表示希望盡爸爸的責任,定期探望孩子,陪伴他們成長,不想成為缺席父親。王的父母也很愛惜孫兒,很想見他們。筆者希望兩名成年人能為孩子的福祉着想,盡快達成有利子女成長的探視安排,不要剝奪他們獲得父親及祖父母愛的權利,也令孩子的生活重回正軌。 兒子被取笑有個打妻爸爸 荷李活巨星尊尼狄普與前妻安柏赫特的誹謗官司,持續數月後終於落幕,尊尼狄普獲勝訴,還他清白。他曾經說過,可以忍受前妻對他的任何傷害,但不容許她所做的事傷害子女。他之所以提告,是因為兒子被同學取笑他有個打老婆的爸爸,令兒子非常沮喪,因此,他要讓所有人知道他不曾打過太太,讓兒子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同學,爸爸並非暴力男。這份父愛,相信尊尼狄普的子女一生都會記得,他亦會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子女面對困難時,堅持據理力爭不放棄的榜樣。 文:傅丹梅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輔導員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小一選校雜談

今個學年,還有兩個多月便結束,現屆的K2幼稚園家長,是時候開始準備參與升小遊戲了!假如子女將在2023/24年度升讀小一,家長又有意讓小朋友享用免費小學教育,那便要及早了解教育局「小一入學統籌辦法」的機制。 首階段自行分配 不受校網限制 每年9月初,K3生都會透過所屬幼稚園取得「小一入學申請表」。在第一階段「自行分配學位」,家長可不受學校網限制,為子女向任何一間官立或資助小學申請入學。這個階段講求「關係」,有兄/姊在該校就讀的「世襲生」必獲取錄,其餘就按「計分辦法準則」,按分數高低去決定取錄的先後次序。 一般來說,約有一半學童會在這個階段獲學校取錄,而不獲取錄的,便會進入第二階段的「統一派位」。家長可依照意願把居住地區所屬校網內的小學,按心儀程度排列次序,填寫在表格上,再由電腦根據學生的「隨機編號」分派學位。這個階段,需要的是「策略」及「運氣」。 直私國際校陸續可申請 及早做「功課」 除了參加「小一入學統籌辦法」,家長亦可替子女申請報讀私立、直資小學及國際學校,這類學校有自己一套的收生決定權。2023/24年度直私及國際學校將陸續展開申請,家長宜及早做好「功課」,包括瀏覽學校官方網頁、出席小一講座、開放日或活動,參考親友或其他家長的意見和經驗分享等。 選校原則最重要是按照子女的性格發展,配對合適的學校。很多人經常問,小朋友念K2、K3時才4至5歲,家長怎能掌握他們的個性或強弱項呢?個人認為可循以下途徑: 1. 請教幼稚園教師:可在課後主動找教師傾談,或是趁家長日、交流日或課外活動時,向教師了解子女平日在學校的表現。 2. 仔細觀察:多營造親子時間,和孩子一起接觸大自然、做運動、看圖書、參加音樂活動,從中摸索孩子的天性。 報讀學校前 了解孩子個性才華 事實上,有部分小朋友早在4、5歲已顯露出某方面的才華,如運動、藝術、電腦、語文能力等,家長不妨替其報讀有相關栽培的學校。另外,在報考直私小學或國際學校前,也要先了解該小學傾向取錄什麼個性及能力的孩子,知己知彼。 當然,也要實際考慮孩子的能力是否應付到面試。舉例,被視為「神校」的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或拔萃女小學等,它們的收生準則相當高,學生需要有優異的語文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專注力等,並非每個孩子均具備這些天賦潛能,家長不宜勉強。 文:朱慧茵(資深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客座隨筆:人人都要STEM?

自2015年開始,教育事務委員會已多次討論STEM教育的議題,時至今天,相信大家對STEM這個詞語也不會陌生。在講求創科的年代,不少中學取消木工和家政科,改上STEM;小學亦增加大量設備,讓學生學習STEM,就連部分幼稚園的課堂,亦說引入STEM元素!坊間各類型活動,同樣愛以STEM掛帥,然而,你很難在「再生玩具店」所辦的活動中找到STEM這個字,不是因為我們辦不到,是因為我們不支持。 不支持並非不認同STEM的需要,而是覺得,不應該把STEM變成教育的全部。事實上,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需要。幼兒需要探索、幻想、訓練大小肌肉;小學生需要學習語文、數理、常識;中學生要深入學習不同範疇的知識,包括天文地理、木工電子、音樂、體育等。 學習本應多樣化 有一次,我到中學指導學生製作遊戲攤位,其中一組投入度不高,我便建議他們在籃球機加設一個計分裝置。他們不單接納提議,還主動和教師一起研究程式,從中看得出他們在STEM方面很有天分和興趣。其他同學,有的設計天分很高,可設計出不同的動漫人物;有些數理天分很高,所以能計算出玩具裝置的大小和穩固方法。我相信,學習本應就是多樣化,假如我們把焦點只集中在STEM,便很容易忽略其他,資源便不能平均分配到不同領域上。 教育商品化 做到非學到 很多商家也看準STEM的市場,生產不少商品。坊間很多STEM課程,便是從內地購入一盒盒玩具模型,再按說明書上的指示,教學生照着做。還記得我中一學製電擊棒,老師會先教電流、電阻、導電體,好讓我們自己找合適的零件組裝,甚至零件壞了也懂得自行更換;現在卻化繁為簡,打開一盒教材,只需要把程序複製到晶片上,有些連螺絲都不用上就完成組裝。這樣做出來的成品十分美觀,也看似很專業,但教育商品化的結果,只是讓學生做到而不是學到。 最令我驚訝的是,STEM教學不停低齡化。社會一再提倡要讓孩子從小接觸科技,因為未來是科技的世界。早在30年前,我還在小一的時候,已經學寫coding。當時的coding是在DOS系統透過寫「0」和「1」來畫圖,當時大家已很擔心孩子會與時代脫節。但其實科技永遠都追趕不到,與其讓小朋友在電腦房用VR眼鏡看一個虛擬的世界,何不讓他們走到真實世界,感受真實的事物。 總括而言,我們拒絕把學習單一化、把教育商品化、把童年科技化。除去STEM的標籤,讓孩子回歸教育的初心,才是最重要。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店創辦人、註冊社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從尊尼狄普官司 看原生家庭影響

美國荷李活巨星尊尼狄普(Johnny Depp)控告前妻安柏赫特(Amber Heard)的誹謗官司仍在審訊,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家暴受害者,引起大家熱烈討論。誰是誰非並非我的關注點,我關注的是:為什麼一個身高約1.8米、年齡超過50歲的男性,尊尼狄普卻供稱自己面對30多歲女性的暴力行為時,完全沒有還擊之力?當妻子安柏向他擲酒瓶,碎片割傷他的手時,尊尼狄普只是用腳踢向櫃門泄憤,怎會如此?但當他在法庭上講及自己童年時,我才對他的原生家庭有更多了解。 媽媽虐打家人 爸爸啞忍 根據尊尼狄普在法庭上的供辭,他生長於一個暴力家庭,童年並不愉快,媽媽是一個非常暴力及殘酷的人,經常暴力對待爸爸和幾兄弟姊妹。面對媽媽的暴力,他們及爸爸都只會啞忍,不會還擊。他憶述童年時,媽媽會向他們幾個孩子拋擲垃圾桶、高跟鞋、電話等物品,亦會打他們的頭。面對媽媽的虐打,他和姊姊會躲藏起來,盡量避開及逃離火線;相反,爸爸面對媽媽的暴力行為時,會選擇啞忍,站在原地不會離開。他記憶中,爸爸從未對媽媽動手,甚或連說一句媽媽的壞話也沒有。 若尊尼狄普的供辭屬實的話,在這樣家庭環境下成長的他,面對妻子的言語、心理及身體虐待時,他選擇的回應方式和爸爸一樣,絕不還手;唯一不同的是,他選擇離婚作為逃離火線的方法,就好像他童年時會選擇避開和媽媽衝突。他表示言語虐待、心理虐待,比起打他造成的傷害更大,因為身體的痛楚他會學懂接受及如何處理,他能忍受妻子的身體傷害,但無法接受她的言語暴力及羞辱,將他描繪成家暴狂,踐踏的他人格,因此要以訴訟討回公道。 成長過程 模仿父母言行 我們每個人的性格、做事方式及價值觀,都會受原生家庭影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透過觀察和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像把一個一個程式寫入電腦。因此,人的行為既受「電腦」界面上看得見的程式所影響,也被內裏一些看不見的程式驅使,我們稱之為潛意識。 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都是仿照童年在原生家庭裏不知不覺吸收到的;但亦有反其道而行的例子,舉例,部分在暴力家庭成長的孩子,他們痛恨暴力,不論任何情况下都不會使用暴力。然而,這些個案只佔少數,更多情况是仿效暴力,結果是一代一代延續下去,令家暴悲劇不斷重演。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輔導員)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8期]

詳細內容